智能医疗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医疗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医疗方案

智能医疗方案范文1

通讯作者:张艳

【摘要】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不同用药方式治疗非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及致肝功异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203例非破裂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98例患者给予MTX 50~75 mg单次肌注+米非司酮共300 mg,50 mg/次,口服,1次/12h。B组52例患者给予MTX 50~75 mg单次肌注。C组53例患者给予MTX 50~75 mg两次肌注。结果 三组疗效比较,A组及C组的疗效均明显优于B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未破裂型异位妊娠; 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ectopic pregnancy treated with methotrexate by different ways including cause liver damage FANG Li-shan,ZHANG Yan,CAI Ying-ying, CHEN Guo-ren,WEI He-ming.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College,Putian 35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icacy and liver damage of methotrexate combined with mifepristone for non-ruptured ectopic pregnancy in different way.Methods 203 cases with ectopic pregnanc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A group,9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methotrexate 50-75 mg a singl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plus mifepristone total of 300 mg, 50 mg per injection by oral, every 12 hours. B group, 5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methotrexate 50-75 mg a singl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C group, 53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methotrexate 50-75 mg two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Results During comparison among three groups,A and 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group B curative effect, whic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Unruptured ectopic pregnancy; Methotrexate; Mifepristone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约为1/100,是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指受精卵于子宫体腔外着床。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异位妊娠的患者能在妊娠未破裂出血前诊断,故临床上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且未婚者与未生育者居多。为了保护输卵管的功能及生殖能力,减轻异位妊娠造成的伤害和后遗症,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方法更多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大量临床文献报道,MTX联合米非司酮被认为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异位妊娠的药物。

现将本院2007年10月~2010年10月应用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联合用药、单用甲氨蝶呤及两次肌注甲氨蝶呤治疗的非破裂型异位妊娠患者2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甲氨蝶呤不同用药方式治疗非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及致肝功异常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确诊为异位妊娠并符合非破裂型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条件的患者203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98例,年龄18~36岁,平均(23.4±2.6)岁;停经时间35~66 d,平均(43.6±16.3) d;阴道不规则流血64例,血β-hCG 160~1850 IU/L,平均(1105±21.2) IU/L;彩超示包块直径 23~49 mm,平均(31±2.5) mm。B组52例,年龄19~35岁,平均(23.6±2.8)岁,阴道不规则流血49例,血β-hCG 165~1945 IU/L,平均(1112±23.2) IU/L;彩超示包块直径 25~50 mm,平均(33±2.1) mm 。C组53例,年龄19~34岁,平均(24.1±2.6)岁,阴道不规则流血49例,血β-hCG 165~1943 IU/L,平均(1242±23.2) IU/L;彩超示包块直径25~52 mm,平均(35±2.1) mm 。三组间平均年龄、停经天数、治疗前血β-hCG值、附件包块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依据 (1)病史及体征、妇科检查;(2)血尿β-hCG均为阳性;(3)B超证实宫内无妊娠囊而宫外见妊娠结构(孕囊、胚芽、心管搏动或混合性包块),或阴道后穹隆穿刺有不凝固血液。

1.3 联合药物保守治疗指征 (1)患者自愿;(2)患者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正常,无或有轻微腹痛,停经天数≤65 d;(3)附件区包块直径≤5 cm;(4)无明显内出血;(5)血β-hCG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常规做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hCG定量检测,治疗前均与患者及家属做好医患沟通,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A组第1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50 mg一次,每隔12小时一次,共服300 mg,同时根据体重选择MTX 50~75 mg单次肌注。B组给予MTX 50~75 mg单次肌注。C组53例患者给予MTX 50~75 mg两次肌注。治疗期间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腹痛、阴道流血和生命体征的改变,若有异位妊娠破裂征象,立即手术。每周复查血β-hCG 2次至正常(β-hCG

1.5 疗效判定 参照《妇产科学》,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β-hCG降至正常,输卵管包块稳定或缩小,孕囊直径缩小>50%或消失。失败:治疗过程中输卵管破裂内出血而急症手术;血β-hCG未下降或持续增加;包块无缩小或增大,孕囊有心管搏动[1]。

1.6 药物治疗的毒副反应 观察并记录患者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值)的发生情况。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A组98例中,90例治愈,成功率91.8%,治疗后8例腹痛加重,血β-hCG持续上升,改行腹腔镜或剖腹手术;B组52例,治愈41例,治愈率78.8%;治疗后9例腹痛加重,hCG持续上升,改行腹腔镜或剖腹手术;C组53例,治愈49例,治愈率92.5%;治疗后4例腹痛加重,hCG持续上升,改行腹腔镜或剖腹手术;三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用药后治愈情况比较 n(%)

注:经χ2检验,A组与B组比较,P0.023;A组与C组比较,P0.592;C组与B组比较,P0.022

2.2 A组与C组肝功能受损情况比较 A组7例转氨酶轻度升高,C组6例转氨酶轻度升高;所有病例经保肝等对症处理2~7 d均痊愈。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致肝功能损害的副作用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受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的最常见急腹症之一,随着高分辨率B超的应用,快速敏感β-hCG检测技术的开展,未破裂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得以提高,这为仍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创造了条件。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是一种创伤小、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使患者免除手术带来的创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育功能,越来越被患者所接受。

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成功的关键是杀死异位存活的胚胎和滋养细胞,由于甲氨蝶呤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合成,从而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促使胚胎停止发育致死亡。米非司酮则具有干扰孕酮对妊娠的支持作用,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变性,而使胚囊坏死。所以两者联合应用显著提高成功率,且致肝功能损害小。 传统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近十年来由于高敏感度放免测定及高分辨B超的开展,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显著提高,为临床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年轻未生育者,发病率增高大多与炎症有关,中转手术者术中往往得到证实。另外宫内节育器是诱发盆腔炎、增加异位妊娠发病的因素之一。随着快速敏感血检测技术的问世,超声检查尤其是阴道超声的进展,提高了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非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和时机。药物治疗避免了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恢复期短,减少了盆腔的粘连。有临床资料证实,其输卵管复通率、妊娠率高于剖腹或腹腔镜下保守手术者,但其随访时间较长。由于院外随访未能统计出其平均随访时间,有失去耐心而中转手术患者。

甲氨蝶呤是一种滋养细胞高度敏感的代谢类化学药物,是叶酸还原剂,可与四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四氢叶酸形成障碍,从而干扰DNA的合成,使滋养细胞生长受阻、变性、坏死,从而使胚胎停止育,脱落排出,终被吸收[2,3]。米非司酮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它具有强烈的抗孕激素作用,能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使脱膜、绒毛组织变性坏死,终致早期异位妊娠流产。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作用更强,可明显提高成功率。甲氨蝶呤为干扰叶酸代谢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增值S期,人体内的骨髓、肝脏、消化道、黏膜等组织细胞代谢比较旺盛,故会受到该药影响,常产生消化道反应、皮肤黏膜损害、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4]。但使用不同的剂量、方法及给药途径,其不良反应各不同。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是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据目前研究报道,大部分采用多次甲氨蝶呤肌注方案。本研究显示,采用米非司酮50 mg口服,每隔12小时一次,共300 mg联合MTX 50~75 mg单次肌注,与MTX 50~75 mg两次肌注均有较好的疗效,治愈率均在90%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在致肝功能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次使用MTX致肝功能损害小,并且具有减少肌注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本文认为,单次肌注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安全可靠,疗效和多次肌注相当,致肝功能损害小,在甲氨蝶呤较紧缺的情况下,不浪费药品,值得推广。

本研究分析显示,重复用药治愈率明显高于单次用药,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妊娠的总治愈率与有关报道相符,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重复应用甲氨蝶呤或联合应用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肯定,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甲氨蝶呤的疗效。联合应用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致肝功能损害明显小于重复应用甲氨蝶呤,建议联用药物。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115.

[2] Batra A,Agarwal S,Dewan R,et al.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omplicating pregnancy.J Indian Med Assoc, 2005, 103(10): 545.

[3] Borna S,Borna H,Khazardoost S.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inn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rch Iran Med,2006,9(2):115.

智能医疗方案范文2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进展,紧跟着而来的,就是医疗大数据的运用。多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大都各自为政,即便是一个医院内部也很难做到信息共享,如今,国家力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共享和应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数据不能只是躺在某个医院的信息系统中,各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应该汇聚到一块;数据也不能只是在健康医疗行业中实现聚合,应该打破卫生计生、工信、民政、公安、社保、环保、食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壁垒,做到跨部门的数据互联共享;数据还不能只是在公共部门内流转,还应该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那么未来,医疗大数据能怎么玩,又将在哪些领域发挥其作用呢?

领域一: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可提高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医生输入条目,比较其与医学指引不同地方,提醒医生防止潜在的错误,如药物不良反应。医疗服务提供方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率和索赔数,尤其是那些临床错误引起的医疗事故。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使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更智能,如可以使用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识别医疗影像(X光、CT、MRI)数据,或者挖掘医疗文献数据建立医疗专家数据库,从而给医生提出诊疗建议。

领域二:医疗保险行业

在社保面临收支压力的困境下,商业健康保险规模出现了40%以上的行业增速。在传统医疗环境痛点多、互联网对医疗领域逐渐渗透、以及传感器等硬件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移动医疗行业蓬勃发展。而商业保险和移动医疗企业需基于核心的医疗大数据,才能最终实现为个人提供服务,商业企业的崛起正在加速医疗大数据形成闭环。

领域三:远程病人监控系统

根据统计,中国各类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人,尤其是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以后,将存在非常大的照护缺口,远程病人监护系统对治疗慢性病患者非常有用。远程病人监护系统包括家用心脏监测设备、血糖仪,甚至还包括芯片药片,芯片药片被患者摄入后,实时传送数据到电子病历数据库。更多的好处是,通过对远程监控系统产生的数据的分析,可以减少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急诊量,实现提高家庭护理比例和门诊医生预约量的目标。

领域四:医疗护理系统

通过全面分析病人特征数据和疗效数据,然后比较多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可以找到针对特定病人的最佳治疗途径。研究表明,对同一病人来说,医疗服务提供方不同,医疗护理方法和效果不同,成本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医疗护理系统实现CER,将有可能减少过度治疗(比如避免那些副作用比疗效明显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不足。

领域五:疾病预防

在病人档案方面应用高级分析可以确定哪些人是某类疾病的易感人群。举例说,应用高级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哪些病人有患糖尿病的高风险,使他们尽早接受预防性保健方案。这些方法也可以帮患者从已经存在的疾病管理方案中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案。

领域六:医药公司药物研发

大数据和先进的分析方法可以让制药企业的药物预测建模更为精准,加速药物开发过程。医药公司在新药物的研发阶段,可以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加上数以百万计的患者诊疗记录,创新商业模式,设计更好的药物治疗方案。

领域七:人工智能的运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彻底改变医疗的现状。人工智能充分利用了智能医疗搜索引擎,从海量数据中不断学习新技术及案例,以辅助医生做出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如何收集到有效数据,互联网网上医院或许是一大突破口。

目前,四川大学华西妇女儿童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浙大一院等著名医疗机构已经建立起了互联网医院,患者可以在网络上轻松完成分诊咨询、远程门诊、线上付费、检查预约、住院床位预约、药物配送、慢病随访等互联网医疗服务。而在人工智能的运用上,浙江省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16年底,浙江省中医院成立了“浙江省中医院沃森联合会诊中心”,随后2017年3月25日,浙江大学也正式对外宣布成立医疗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由此可见,随着大数据的开发,人工智能会越来越火爆。

医疗大数据面临的隐私挑战

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共享和用是政府管理、商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但也给个人隐私安全带来了威胁,使得医疗领域的大数据共享变成了双刃剑。这样的情况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智能医疗方案范文3

Part 1 区域及企业平台类

临床数据仓库

IntelliSpace Clinical

Data Repository

企业级临床数据仓库

通过建立临床数据仓库与临床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临床交换、共享、互操作和统一管理。

同时,临床业务和临床用户的需求与临床数据的智能化应用相结合,为医院提供智能化临床数据浏览的临床医生门户、临床管理数据分析门户、临床科研门户以及患者健康门户。

心血管专业临床数据仓库

用于电子记录患者个人心血管数据的中央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数据结构的信息互通互联,以减少数据冗余;而直观和易于操作的Web设计,为用户提供轻松、高效和集中式的心血管注册数据访问。同时,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全程诊疗信息进行智能数据挖掘,充分满足医护人员对数据注册、临床研究和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

区域医疗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RHIN)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通过建立高效可靠的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以及标准化的区域临床数据仓库CDR,实现区域内统一医疗信息交换、共享和管理。通过此平台共享的数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门诊和住院就诊摘要、体检、妇幼保健等。此平台包括了临床数据仓库、医疗文档与图像仓库、患者主索引管理、医疗机构与人员注册、术语(字典)注册、临床数据交换平台、临床医生门户、转诊与转检、疾病智能辅助诊断、患者健康门户、医疗数据挖掘门户、医学教育门户等在内的多个重要模块,可支撑区域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实现医疗信息互操作及医疗协作流程。

区域影像平台

实现集团医院、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机构之间,对影像的同步、传输、访问、诊断和管理。提供灵活的架构设计,高效整合各类异构系统,建立起各医疗机构、各科室间在影像管理方面高效一致的沟通。

Part 2 临床IT解决方案类

影像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Imaging

Management IT Solution

影像PACS解决方案

(企业级,科室级,单机版工作站)

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智能医疗影像信息平台,实现高效、快速的影像处理和共享,提供强大的并行处理系统运算性能以及稳妥的多冗余数据安全保障设计。

区域影像平台

实现集团医院、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机构之间,对影像的同步、传输、访问、诊断和管理。提供灵活的架构设计,高效整合各类异构系统,建立起各医疗机构、各科室间在影像管理方面高效一致的沟通。

高级3D影像后处理云平台

IntelliSpace Portal

拥有飞利浦独有的并行重建技术,突破传统多台终端同时操作影像后处理在速度上的瓶颈。提供目前业内最为丰富的高级临床应用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影像后处理及诊断。

远程三维影像会诊平台

基于网页浏览器的临床互动工具平台,不仅实现同时、同一图像、同一操作的临床互动,还可以进行2D、Slab、3D容积重建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为放射科和临床医生疑难病例会诊和手术规划提供了全新的实时、远程诊疗工具,实现影像与临床高效互动。

心血管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Cardiovascular

IT Solution

心血管专业影像PACS解决方案

用于收集、整合、保存心血管科患者就诊期间的所有检查影像并传输到临床部门完成信息共享。医生通过任意一台工作站即可查看所有检查的影像和波形,其中包括ECG、超声、核医学、ICE、IVUS、MR、CT、胸部X光、导管检查、以及电生理记录信号。

导管室IT解决方案

专业的心导管室信息管理解决方案,系统提供心导管室预约、手术排班、手术记录、报告、图像调阅、耗材库存管理以及智能化数据管理等日常工作所必要的模块。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科室梳理工作流程,并通过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传输,帮助用户在手术实时过程中一次性采集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输入或二次录入,帮助心血管医生简化工作流程,加快临床决策过程。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科研工具,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并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心电图管理解决方案

可实现心电图讯息的实时远程传输及院内共享,即使临床医生不在身边,也可透过互联网的传输,随时获取并分析患者心电数据。为心脏疾病的诊断争取宝贵的时间。

心动超声IT解决方案

用于对心动超声影像及报告的有效管理方案,可针对超声科室的需要提供检查预约,图像浏览调阅,报告书写等模块。此系统利用专业的心血管超声图像浏览工具、可自定义的挂片协议、离线心脏超声测量工具,室壁运动计分工具、儿科心动超声Z core数据库。

另外,系统配备美国ASE超声的结构化报告模板,让超声医生轻易的完成一份专业的心动超声图文报告。除此以外,内嵌的QLab是专为飞利浦 iE33提供的高级定量分析工具。

专业的实施团队提供系统之间的集成服务(HIS、EMR系统集成),实现以患者为基本单位的全医学影像信息的电子档案管理。

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Critical

Care IT Solution

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

将床旁设备、院内信息系统信息全面整合,通过临床数据呈现及分析、智能临床决策引擎及集束化治疗方案,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做出临床决策,规范执行治疗方案。强大的数据分析及报表功能,为科室管理和临床科研提供强大助力。

手术麻醉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Anesthesia

IT Solution

智能医疗方案范文4

电子病历云数据库

在传统的医疗中,病例的获取只能通过单一固定的医疗机构,而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病例信息处于割裂状态,加之既有的数据库系统存储容量较低,使得医院、医生以及病人都难以获得病人所有的病例信息,医疗病例是碎片化的。而当大数据应用普及时,就可以通过整合医院之间的数据库系统,将病人的病例集中到云数据库上,形成“个性化、定制化、全面化”的病人简历总库。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促进区域医疗信息交换与共享,从而保证病人病例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大数据决策会诊

传统的就医过程中,医生只能凭借经验和单一的医疗机器技术数据对病症进行主客观判断并形成治疗方案。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打破这一局面,医疗数据多方可见,病症通过庞大的信息库分析之后,云计算技术将会形成一套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醒医生主观遗漏的部分,例如某类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患者家族潜在病史等;同时还可以通过专家数据库决策系统提供权威、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过度医疗和浪费医疗,而病人也能参与到医疗方案的全过程中来。

虚拟医疗专家

目前,医疗大数据正与智能机器虚拟助手结合,成为具备基础医疗知识的虚拟专家。虚拟医疗机器可以通过阅读病人基本信息实现分诊、导诊,还可准确判断病人的简单病情,为病人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知识,并将信息准确推送给相应的科室。在预约医疗的过程中,机器虚拟医生助手可以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病症情况、预约时间和预约医生,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上传到医院总体数据库中,合理安排医患之间的资源配置。

大数据全民健康

智能医疗方案范文5

一、建设目标

实现“智医助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提高乡村两级(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下同)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和效率。着力破解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水平有限等“短板”;优化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改变基层诊疗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规范化;优化县域慢性病管理与服务,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电子健康卡使用,实现医疗信息互通共享。

二、建设原则

(一)需求导向,创新服务。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牵引,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二)顶层设计,统筹建设。统一制定“智医助理”建设规范,明确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安全保障等建设内容;各单位遵照统一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项目建设、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结合“智医助理”建设和电子健康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发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心枢纽作用,实现地区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四)强化标准,确保安全。遵循国家、行业颁发的数据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智医助理”标准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智医助理”系统

1.辅助诊断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辅助诊断子系统,依托医学认知智能技术和医学知识体系,在诊疗过程中辅助基层医生全面了解疾病信息并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协助基层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判断,逐步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漏诊误诊率;实现与电子病历业务系统无缝对接,减轻基层医生负担。

2.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利用电子健康卡的身份验证功能,并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检验检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辅助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分类、分级管理,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级,形成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提供预约、随访、健康指导、满意度调查等智能化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

3.远程会诊接入系统。将“智医助理”接入现有的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心电等远程会诊系统,借助电脑或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实时远程会诊。通过电子健康卡核验患者身份后,上级医生可在线实时查阅患者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检验检查等资料,制定诊疗方案,及时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为县域分级诊疗提供支撑保障,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的良好就医秩序。

4.移动终端。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下同)配备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在移动诊疗场景下的智能辅诊、医学知识检索、共享调阅、慢病智能管理和远程视频技术援助。前期项目建设已有移动终端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重复配备。鼓励以“智医助理”为载体,特别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将医疗信息化其他建设工作嵌入集成其中,统筹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信息支撑体系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夯实智慧医疗应用基础。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推进电子病历录入方便快捷。实现“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电子健康卡、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医学影像云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积极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检验检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核心数据实时推送。更换淘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旧电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保护居民隐私信息安全。

四、经费概算

“智医助理”项目概算不超过400万元(含市级“智医助理”支撑系统建设硬件费用)。我区建设经费由省与市财政按7:3比例分担。

五、职责分工

(一)区级相关部门职责。区卫生健康委负责制定“智医助理”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采购、软硬件安装部署工作;负责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协调“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完善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完成网络环境改造,做好与市级平台接口联调和网络互联等工作;制定本地“智医助理”信息系统使用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负责组织开展“智医助理”培训应用与评估验收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落实“智医助理”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后期运维费用;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配合做好项目招标采购等相关工作。

(二)服务承建商职责。经招标确定的服务承建商负责开发建设“智医助理”系统,其中“智医助理”系统分级部署在省、市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智医助理”与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和运行维护;负责开展集中培训和个性化培训;招标文件确定的其他职责。

六、实施步骤

1.项目启动(2020年4月)。制定下发项目建设方案,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2.项目采购(2020年5-7月)。完成“智医助理”项目采购和网络环境改造。

3.部署联调培训(2020年5-10月)。完成“智医助理”部署和本地化改造,开展系统应用培训、上线运行及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联调等工作。

4.跟踪评估及验收(2020年8-12月)。区卫生健康委开展全程跟踪评估,对跟踪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完善;建设完成后及时启动项目验收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卫生健康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智慧医疗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工作。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相关单位要确立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

(二)加强培训推广。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基层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培训,确保受训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系统各项功能。

(三)落实资金保障。区财政局根据建设需要,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按时完成。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智能医疗方案范文6

【关键词】BYOD;智能终端;移动医疗

【Abstract】Application of BYOD to the hospital’s management aims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medical staff who are trying to integrate the smart terminal into the daily work. In order to administrate a mobile medical activities, BYOD can provide the stable and dependable wireless internet and design a safe a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platform as well.

【Key words】Bring Your Own Device; Smart terminal; Mobile medical

1 BYOD介绍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指自带设备进行办公,这些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而更多的情况指手机或平板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BOYD展现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进行办公的美好场景,简单的说,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BYOD。

2 医院对BYOD的需求

BYOD在医院的应用中最常见的是移动医疗和移动办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门诊预约

病人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来预约医生,从而减少了排队就诊的时间,同时手机会提醒病人准时赴约,改善了医生和病人对看病时间上的管理。若病人有事不能赴约,也能通过门诊预约系统删除已预约的名额,给其他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帮助。

2.2 移动查房

医生在查房过程中可以通过BYOD设备进行病历的书写,无需移动推车和厚实的病历本,这对医院实现无纸化办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护理人员可以在手持PDA上实时查看并核对病人的基本信息,并以显著的方式标明病人的护理等级、病情状况以及是否发烧、是否手术等相关信息。通过PDA在病人床旁实时采集和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等各项指标,实时传送至服务器进行处理。

2.3 电子健康档案查询

病人有权利知道自己在医院健康档案中的内容,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设备访问医院信息系统对外部分,查询个人电子病历的部分内容,例如化验单、超声检查结果、MR检查报告等。

2.4 院外关怀

门诊坐诊、住院治疗都只是医生工作的一部分,病人的健康才是医生工作的宗旨。病人可以通过医院信息平台,给医生留言,记录出院后的康复情况,也能和相似病情的病人谈论共同的话题。另一方面,医生就算出差在外,也能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接入医院信息平台,了解自己的病人目前的康复情况,并能和病人视频沟通,给病人最直接、最体贴的关怀。这对改善医患关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5 医院内部信息交流

医护人员之间、科室之间有很多交流的需求,例如医生和护士换班交接,信息的传递很重要。手机通讯针对性很强,上班的护士可以有针对性地把特殊的病人症状、用药、有关处理等信息传递给接班的护士。

2.6 医护人员的个人应用

现代医学越来越复杂,新药和新的医疗方案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所以医生需要利用移动设备,利用空闲时间访问医学信息库,了解当前最新、最有效、最科学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医生在食堂、公共休息区、值班室也能通过平板、手机等智能终端办公、娱乐等。

3 BYOD应用带来的安全问题

BYOD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移动,还涉及到不少数据隐私及安全的问题。

3.1 终端接入安全问题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重要性逐渐突出,原先通过有线网络办公的固定终端设备也逐步向移动终端方向发展。具备WIFI和3G、4G等接入功能的移动终端,如何保障在公共网络的环境下,安全、可靠、可信地访问医院内部的业务成为一大问题。

3.2 数据安全问题

在传统的PC机上,所有的本地资源均处于医院内部网络控制范围,而且USB存储通常处于禁用状态,从而确保敏感数据在医院内部网络中安全地使用。但移动设备对数据的保护相对困难些,因为一个移动设备通常需要访问外部网络资源,也需要内部办公,而且网络管理员也很难对每一台移动设备的存储进行限制,还需要考虑因设备遗失导致数据丢失的可能性。所以在BYOD使用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也是个关键的问题。

3.3 管理复杂度问题

智能终端类型比较多,如手机、平板、笔记本、PDA等,使得对终端设备的识别、授权、行为审计等管理工作也变得复杂。其次操作系统的多样化,如IOS、Android、windows,同样存在不少网络病毒、流氓软件、安全漏洞等问题。而且,BYOD环境所处无线网络也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可能存在MAC被篡改、AP欺诈等恶意行为。

4 BYOD管理平台的设计

为了让医护人员安全放心地使用智能终端设备,需要搭建一个稳定的、安全的、智能的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安全可靠的无线网络环境;MDM(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移动设备管理);MCM(Mobile Content Management 移动内容管理)。

4.1 稳定、安全的无线网络

4.1.1 采用主流的无线网络架构

AC控制器+AP方案,通过无线控制器对局域网内的“瘦AP”进行统一配置、分组管理,两台AC控制器采用负载均衡工作方式,确保移动终端在全院范围内无缝漫游,降低不同AP之间的切换时间,提高设备容错能力,能满足移动医疗的需求。

4.1.2 无线安全策略的调整

结合WPA2协议和RADIUS认证服务器,同时使用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隐藏医院内部网络的SSID,并对数字证书设置安全密钥,就算丢失智能终端设备,数字证书也不会被窃取。增加准入控制设备,针对外网用户进行上网行为管理,提供快速上网的同时,也做好对终端病毒的防范工作。

4.2 移动设备管理

4.2.1 设备注册

当移动终端首次接入无线网络时,必须在MDM管理平台上对设备进行相关的注册,MDM需要确认设备上的相关信息:全球唯一移动设备识别号(IMEI)、无线局域网地址(MAC)、蓝牙地址、OS版本、是否被越狱、已安装指定应用或缺少的应用等,以及使用者的相关信息:身份证号、姓名、职业、联系方式等,然后将设备信息与使用者信息进行绑定,完成注册。

4.2.2 访问控制

为不同设备、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连接,以及不同用户配置不一样的访问级别。如PDA、查房笔记本只能在病房查房时使用,而且只能访问医院内部网络及相关业务,可以在所有病房的AP上开放内网PDA专用SSID,并为PDA设置安全访问级别:只允许访问专用SSID,不允许连接其他SSID。如医生的手机或平板等智能终端,只能访问外部网络,一般情况下隐藏内网专用SSID,也禁止PDA或查房笔记本以外的设备MAC接入医院内网。针对病人的移动设备,只开放外部网络使用权限,并增加网络安全审计功能,提供门诊预约、电子健康档案查询等服务,但如果发现病毒的入侵或恶意的言论,便以最快速度查出来源,并进行设备追踪;为病人提供无线网络服务的同时,也对上网流量进行控制,如限制下行速率等。

4.2.3 安全保证

当移动终端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MDM管理平台可执行一系列操作:搜寻设备的位置、远程锁定设备、远程擦除设备上的数据、使设备发出警报音,确保能够定位和检索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强制设备设置密码,同时能在设备越狱后第一时间通知管理员。通过黑白名单的应用,可以禁止部分应用安装和使用,保证移动终端的安全。

4.3 移动内容管理

4.3.1 沙箱技术

在移动终端上创建出一个安全区域,将医疗上的应用程序隔离在沙箱中,其他相关的应用数据也会存储在这个安全区域。这个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个人应用和工作应用、数据混合带来的数据泄密风险,同时也能防止病毒经由移动终端传播到医院内网。

4.3.2 桌面虚拟化方案

在服务器虚拟化基础之上,利用VDI(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技术,为每个医护人员提供相互独立的虚拟机,在虚拟机中部署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并与个人网络硬盘结合,之后通过桌面交付协议将桌面的视图传给移动终端,在终端上的效果和PC上一样。

桌面虚拟化方案的特点:

资源整合、集中部署:改变过去分散、独立的桌面系统环境,通过集中部署,将所有的服务器和存储整合成统一的资源池,按照需要或动态地分配计算机资源和存储资源,按照用户的不同安装不同的应用程序并分配存储资源,从而简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数据隔离、安全应用:终端用户的桌面资源保存在医院的信息中心,移动终端只是一个带鼠标键盘等控制功能的显示设备,终端用户通过类似远程协助的方式访问桌面应用。虚拟通道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证书认证技术等提高了内部数据的安全性,使之与外界隔离。因此,即便用户在桌面系统中保存了数据,该数据也还是在信息中心,而没有在终端设备上保存任何副本,确保了桌面应用的安全。

终端接入、移动医疗:利用虚拟化技术,桌面系统的维护和更新也相对简单,而且只需通过安装相关插件,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就能访问虚拟桌面。由于不传输任何个人数据,对网络带宽的依赖性也小,便于移动医疗。

4.4 BYOD管理平台结构图

5 总结

BYOD模式是IT消费化的一个结果,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并依赖移动智能终端,BYOD在医院应用的同时也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管理平台,为满足医护工作者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需求,也为了实现真正的移动医疗和移动办公。

【参考文献】

[1]BYOD介绍,http://[OL].

[2]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

[3]杨敬民.基于BYOD的移动办公及其解决方案研究[J].信息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