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1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案例选取与设计 数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6
1 引言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或编写案例,提供具体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并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下,通过自主积极思考,讨论或者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1]。目前,案例教学在临床、法学、管理等课程的应用,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应用数学的一门分支,在生产、科研、经济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具有强烈实际背景的数学课程,为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通常,案例教学分为几个阶段:教师编写案例――分发案例,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案例――小结。案例分为教学案例和研究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或编写、设计又分为几个阶段:明确案例编写目标――选取素材――编写设计案例。其中,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而选取与设计合适的案例则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如何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特点,选取与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难理解、缺乏兴趣等问题,目前尚在探索之中。下面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探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案例选取与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2 案例素材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生之间主动、积极的讨论,达到学习相关的理论、定理、法则、方法与思想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引入的案例,应能引起学生兴趣与探索的欲望,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案例的素材选取应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2.1 充分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案例教学中,选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上有趣的典型案例,将课程的学习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数学期望这个概念时,可选取合理赌金分配案例。本案例源于1652年前后,贵族梅累向帕斯卡请教的关于合理分配赌金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数学家们展开了对概率论及组合数学的研究。费马利用组合学方法,帕斯卡利用算术方法都得到这一问题的正确结果;随后,1657年荷兰数学家惠更斯引进数学期望的概念解决赌金分配问题[2]。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在浓厚兴致的情绪中了解概率论的起源和发展,数学期望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数学期望概念意义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数学期望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类似赌金合理分配的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随机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了概率学的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抽象出概念或归纳出命题―证明命题。
2.2 客观真实,注重与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日常生活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认识理解随机世界的一把钥匙。概率论是揭示研究随机现象的学科;数理统计是概率论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做出决策与判断的学科。其中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法则 等理论,大部分来源于实践并广泛运用于实际生活。
如公平抽签问题:抽签是一种博弈,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申购新股摇号抽签,公务员面试考官、考生的双抽签、实验课考查抽签,那么抽签的结果与抽签顺序是否有关?
如概率与彩票、保险精算、 癌症检验呈阳性时癌病的发病概率等等,这些案例素材都为学生或熟悉或关心的事件。
诸如此类的案例素材反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在不同领域应用。因此,在教学案例中尽可能选取贴近社会热点及日常生活案例素材,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欲望,克服对本课程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体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严谨推理论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
3 案例编写与设计
案例是实现案例教学的载体,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的。而一个合适课程教学的案例,必须考虑本课程的特点,能清晰说明一个概念、定理法则或方法;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等综合能力,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难易适中;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承前启后;必须考虑课程的学习进度及可操作性。因此,在案例设计时,注意以下三点。
3.1 明确案例编写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易适中
教学案例可分为简单案例与综合案例。在编写案例时,首先要明确案例编写的目标,使之变成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即应根据我们的教学目的,课程学习的内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案例编写的目标和类型。再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素材,通过设置的问题,控制案例的难易度,使之成为符合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的教学案例。
如在编写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教学案例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相关概念及其应用。二是评估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培训对象为刚刚开始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本科二年级学生,他们掌握的概率知识相对较少,运用概率随机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确定案例编写目标是:让学生置身于该案例场景,通过自行准备阶段的预习与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的相互学习,达到设置的教学目的,同时对事件的独立性、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的关系有个初步的认识。
根据上述案例编写需求分析,可选用和设计下面相对较为简单的教学案例:
案例1抽签的公平性。
班里有50名同学,仅有一张参加《快乐大本营》节目的票,现在决定用抽签决定机会归谁。问中签概率与抽的顺序是否有关。
该教学案例设计时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弱化复杂的概率计算,仅对一张票的中签概率进行讨论。但作为本次学习内容的拓展,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有2张票以及更一般地,有k(1
又如在编写参数假设检验案例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各种检验法、特别是总体均值差T检验法与配对数据T检验法适用条件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此时,学生已基本完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掌握了正态总体均值及方差假设检验方法,掌握MATLAB简单编程及各种参数检验函数、分布拟合检验函数的基本使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上述案例编写需求分析,可设计下面的案例作为参数检验的综合教学案例。
案例2 确定两组评酒员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改编于201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相关数据来自竞赛题附件)。
确定葡萄酒质量时一般是通过聘请一批有资质的评酒员进行品评。每个评酒员在对葡萄酒进行品尝后对其分类指标打分,然后求和得到其总分,从而确定葡萄酒的质量。根据附件给出的数据,分析两组评酒员对白葡萄酒的评价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
3.2 案例的编写要循序渐进,难点分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数学课程,各部分的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内容及知识点要有个整体的把握,对运用案例教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遵循循序渐进,难点分散的原则,同时,案例的编写尽可能注意其延续性[3]。
下面3个教学案例均改编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题,相关数据来自竞赛题附件,每个案例只解决一个问题,每个案例的知识点又相互联系,逐个递进,由浅入深。
案例3-1判断及验证眼科门诊人数、各种眼疾病门诊人数概率分布,术后住院天数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理解掌握常用概率分布性质及特征,并能运用MATLAB软件对结论给出验证。
案例3-2 研究门诊平均候诊人数及各种眼疾病患者术后住院平均天数概率分布。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理解掌握中心极限定理,并为后续的置信区间估计案例学习做准备。
案例3-3 讨论门诊平均候诊人数、各种眼疾病患者术后住院平均天数95%的置信区间。
教学目的:通过该案例掌握置信区间估计概念与方法及如何估计来自非正态总体样本的置信区间。
3.3 案例编写设计与数学实验课有效结合,使案例教学能顺利实施
目前,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几个必须正视的困难。
第一,数理统计是一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而推断随机现象的学科。这决定了本课程部分的教学案例将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没有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软件的支持,案例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二,案例教学所涉及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教学大纲及授课安排不匹配,存在滞后现象。
其三,案例教学,不但需要教师与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的时间准备,仅课堂讨论,尤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来说,其所耗时间将可能影响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因此要顺利开展案例教学,不仅需要对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整合,还需要调整数学实验课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进度匹配。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案例编写设计时,协商统筹考虑实验课的匹配设计。精心设计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使其能配合、辅助理论课程的教学。
如案例3-1中给出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不能直接运用。我们把读入数据,建立每天门诊人数、各种眼病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矩阵作为MATLAB的基本应用的实验题;这样,同时兼顾数学实验教学及案例教学,解决数据量基本处理工作的难题。
在案例教学中,不可避免涉及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概率分布拟合检验问题,但根据大纲,分布拟合检验是本课程最后一部分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其列为自学内容,不能满足案例教学需要。解决方案之一,是在学习随机变量分布之后,数学实验课介绍MATLAB分布拟合检验函数的应用,并把对案例3相关数据分布拟合检验包括正态分布检验作为实验内容。
又如在学习中心极限定理时,数学实验课同步让学生依据定理,并运用案例3中给出的数据,自行设计一个验证中心极限定理实验。如此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中心极限定理的理解,减少理论课授课时间,同时更有效地对案例3-2展开讨论。
总之,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要充分与数学实验课整合,解决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处理、课时限制、知识结构问题,实验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选取与设计合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的案例,是本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选取与设计思想: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难易适中,能清晰说明一个概念、定理法则或方法,使教学案例成为各重点相关概念的结合点,成为引导学生探讨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定理、公式的平台,成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能力的着力点。
而选取与设计一个合适课程教学的案例,必须考虑课程特点,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必须统筹相关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进度,必须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等综合能力。案例素材选取要客观真实,注重与专业知识、社会热点、日常生活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充分呈现课程理论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设计要明确编写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易适中;遵循“循序渐进,难点分散”原则;统筹数学实验设计,保障案例教学有效实施。
目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案例选取及编写设计尚在探索中。广泛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选取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应是当前推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教学深入发展的重点工作。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粱宗巨,王青建,孙宏安.世界数学通史(下)[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杨丽.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6):183.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法
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课课时较短, 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课时的安排, 所选择的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魏敏.浅谈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3)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3
关键词:审计学 案例教学 架构主义 改革
审计案例教学法是审计专业教师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将审计理论知识以案例的形式描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情境现场,通过学生进行审计工作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这种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案例讨论更加积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兴趣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理论基础
(一)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审计学》是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其他课程相比,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比较强,而且和其他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建立在会计、经济法等课程之上。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把理论和实务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经常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而不愿听,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的现象,“审计学难教,审计学难学”几乎成了教师和学生及其他审计学习者的共鸣,如何改变审计教学和学习中这一尴尬的状况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门课程有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不适应审计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对现有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而案例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缩影,案例教学就像一座联系社会生活和审计学课堂的桥梁,案例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能使鲜活的社会生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迅速反映到课堂上来,使边“干”边学习,一方面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把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重视和接受。 虽然我国部分高校也进行了案例教学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探索,由于受课程课时数、任课教师素质、学生实践的环境以及现有的案例教学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案例教学仍然是目前高等审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案例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当前审计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培养出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工作实践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普遍反映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似乎听的很清楚,课后好像什么都没有学。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而是被动灌输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多年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学习效果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是他们努力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把学生作为信息的加工主体,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生是主体,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和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和探索。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的促进者。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是中心,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指导者。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目的。”而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正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之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多学科教学中。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网络;法学;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24-02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在美国有一百多年历史。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前后首创的。朗代尔之后的美国法学院把案例教学法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根据上诉法院裁决编写的案例教科书来学习法律。我国普通高校的法律院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法学案例教学法。2000年电大法学开展教育试点以来,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以其特有的优势受到电大法学教师的青睐。但有些教师在网上法学案例教学实践环节中陷入认识误区,削弱了案例教学法应有的功效。鉴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
一、网上法学案例教学与传统案例教学的区别
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尚无权威的大家认可的定义。笔者以为,它是指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法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目的,组织、引导学生对某些网上的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理解和掌握案例中的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网上案例教学法在电大普遍采用的形式看,主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网上案例教学的支持系统,包括法学课程的案例资源库,相关课程法律知识准备:(1)课程专题理论知识介绍;(2)相关法律法规选编;(3)类似案例的专家点评。二是组建网络学习小组,网上案例讨论方式多样化:利用网上电子公告牌系统、在线聊天系统、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来实现。三是设计了网上案例讨论的评价功能:(1)讨论区的功能设置――身份识别功能,点评和回复功能,记录功能;(2)网上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①学生互评,②教师测评,③综合评价。
网上案例教学法与课堂案例教学法相比,存在以下较大不同。
1.教师与学生教学空间方位的不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呈现、学生自学活动与小组讨论、教学交互、案例分析报告及评价等活动,前者是在虚拟的网上远程进行;后者是在现实的教室面对面进行。
2.案例教学设计上不同。案例教学内容设计上不同:网上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师要考虑案例的交互功能和监督检测功能;课堂案例教学教师利用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用语言和肢体语言监督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3.学生利用的案例资源和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同。前者案例及辅助资源丰富,讨论的时间灵活,可以实时或异时;后者案例资源十分有限,讨论时间一般利用1课时。
4.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方式和程度不同,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多样化。网上案例教学中,教学全过程由教师潜在操控,操控的力度有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协作伙伴、又是学生的多重角色。课堂案例教学当中,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角色主要还是一个指导者。由于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很难在其中扮演学习伙伴或学习者的身份。
二、网上法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这方面学者研究的较少。笔者认为,网上法学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至少有三方面。
1.法学知识基础。法学适应科学,法学的实践与发展为案例教学不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案例教学需要借助完整的事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些都与法学的特征相符合,所以说,法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素材,而案例教学又为法学教学提供了一种适宜的教学方式。
2.教育学基础。范例教学理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助下,学生借助精选出来的典型例子主动地掌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要突出重点,忽略细节,重点的知识就是范例;案例教学引入了范例教学中利用典型例子组织教学的方法,同时又部分采纳了关于范例教学目标的观点。情景教学理论基础: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由一定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情景,客观的教学情景和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活动构成了学生发展的综合因素。依此原理,案例教学一般选择真实的情景,它所引发的问题、悬念等是激发内部动机,引起学生对理性思维尝试的一种良好方法。
3.心理学基础。这方面理论较多,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交互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信息加工理论、顿悟学习理论、学习迁移理论、认知弹性超文本理论等。这里只介绍两种理论。
(1)迁移理论。迁移假设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假设,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由此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会迁移到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中。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案例、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就是运用原有的法学理论知识形成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假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法理与实际问题结合而生成自己的亲身经验,同时逐步了解与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促进迁移的情景相似原理认为,学习的情景与日后运用所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相类似,有助于学习迁移,即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情景有利于学习迁移。法学案例一般源于判例或现实,与学生将来法律事务工作中要面临的情景具有相当强的相似性,能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有效地发生迁移。
(2)认知弹性超文本理论。该理论创立者斯皮诺等人认为,学习划分为三大类型:适用于初学者的导论式学习、高级知识的获得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后两类知识与技能要求学习者通过知识表征的建构掌握概念的复杂性与跨越案例的变化性,使认知具有更大的弹性与灵活性;具有非线性的认知弹性超文本是适用于这两类学习的最佳媒体。网上案例的设计就是一种将案例相关内容镶嵌在相关的上下文或背景中的认知弹性超文本,以克服法理的抽象性并有助于对复杂法理的理解与掌握。
三、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民法学案例教学为例
网上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案例教学活动任务,提供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网上分组――教师有针对性选择类似案例网上点拨辅导――学生网上独立阅读案例,积极思考,初步分析并提交自己案例分析报告――小组成员利用网络活动区展开讨论活动,由组长和组员在网上共同修改整理,形成小组主报告――各小组之间对主报告进行互评,教师给予教学评定。简言之:提供网络案例――网上分组――教师辅导――自主探索――小组协作学习――师生评价等教学环节。这期间,网络案例选择与问题设计是关键。
从案例与法学理论关系看,网上法学案例可设计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案例,经过自学与合作,寻找某科法律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法理和概念去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法学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法学基本概念,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看,网上案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导学阶段、知识能力形成阶段和巩固阶段。对于某一学科如民法学的知识体系来讲,运用法学案例教学法时,也应当根据三个不同阶段,设计、选择和运用三种不同功能的案例。以《民法学》“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为例,谈谈三阶段的网络案例设计与运用。案例设计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趣味性。
1.网络导学阶段的案例设计与运用。该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启发性,设计只有一个知识点(基本概念)的单一案例,问题不宜太多太深,不要求过多地分析,点到即可。从例到理型来设计如何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例,在案例背景资料库中可以链接类似案例分析实例。
例1,甲与乙婚后无生育,于1937年收养丙为女,1938年甲又与丁结婚,生有一子一女,他们共同生活。1956年丙结婚,养父母买了一幢四室一厅的房屋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她,房契上写明买主为丙。丙与养父母关系一直很好。1968年与1970年养父母相继去世。1979年落实政策,返还1966年甲被抄家的物品折合人民币15万元和一处房产。丙得知后,要求共同继承遗产,因丁及其子女拒绝而引讼。问题:1.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本案中涉及哪些民事法律关系?2.哪些是财产关系,哪些是人身关系?
2.知识能力形成阶段案例设计与运用。该阶段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学习第三章重点内容,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案例设计采用多知识点的特殊综合案例,特殊在把第三章的五项内容综合在一个案例中。可以设计两类案例:一类是法院判例,用已审结的判例中判决结果和依据,作为学生印证所学理论的依据;一类是有争议的研究性案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3.知识能力巩固阶段案例设计与运用。该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复习,查漏补缺。当第三章学习完后,为了巩固学习、检验学习水平,可以设计一般综合案例,把民事法律关系一章的内容与已经学过的其它章节或其他学科如民事诉讼法知识综合设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理和相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总之,在法学教学中广泛采用网上案例教学法,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是提高远程教学质量,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20.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5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理论;基础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教学方法更适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真正作为教学方法被使用,是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强调实际操作性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走向将来的工作岗位,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师分析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了解案例教学应用的一般过程,并以实践研究为主,能够弥补传统计算机教学的不足,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1关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形成是有理论基础的,在认识案例教学之前,作为一名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案例”一词含义丰富,源远流长,从英文含义和教学方面来说,是用己经发生或被记载的事情,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或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文件,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道理,具有一定代表性,是一种描写性的东西,并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分析案例教学的含义,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事件分析,可以看到它包含了能力、实践、参与原则。从案例教学的产生到现在的不断完善,它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将实实在在的事件摆在学生面前,教师必须要根据计算机基础特点,因而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必须确保两方面: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够保证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要参考和借鉴的比较好的先进的案例,保证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要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必须要强调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让他们主动去建构一种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整个过程都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完成的,教师就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者主要运用直觉思维来进行思考,从案例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所在,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主动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案例进行分析、加工,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产品。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2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己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目标,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案例教学一般流程,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上课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必须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讨论提供方向,;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精心设计案例,确定案例的来源,教师应该在课前选择好所要使用的案例的类型,在搜集案例时,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应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案例的类型根据课程的不同,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即应注意选择适合该环节的案例类型。精心设计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确定关键问题。案例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要认真理解案例,.组建小组,积极讨论,所以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使案例教学达到高层次的教学效果,必要时还要组建小组讨论。组建合作小组,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小组的人数以3一4人为最合适。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每个成员都有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课堂的实施也会事半功倍。教师还应定期让学生交换角色,在课堂上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案例的特点,周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案例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设置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在学习WORD的表格操作时,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这个大主题展开,引入学生毕业后求职时设计求职简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因为毕业后学生要走向工作岗位,这样学生才会有信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在快乐的学习,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生讨论之前,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状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实时引导,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才有话可说,并且不会让学生放任自流。最后要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听取学生的意见,要对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通过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概括总结,应对学生的的讨论多做鼓励性的评价,如果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操作方法不同,,要指出他们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实践练习,课后巩固,在每次案例授课完成之后,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师都要布置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完成,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可以再布置一些难度稍微大的任务,让学生总结自己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不可或缺,其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合理的评价可以准确地反馈学生状态。具体要看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检查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明确了该操作的实际适用情况,教师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3结语
结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在学生具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使用案例教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领域的技能,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案例,使整个教学更加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给予学生足够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7(ll).
[2]高熏芳.师资培育:案例教学的发展与应用策略[J].台湾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11):11.
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范文6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cn域名数在不断增加,而对这些既懂网络技术又懂管理人才的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目前以“”标识的各级政府网站数量达28575个,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各级政府网站的建立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来管理。据文汇报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的计算机与信息类的毕业生不足6万名,而政府机构、企业上网工程以及网络构建需要的网络技术人才高达42.5万人。据保守的估计,未来10年网络技术人才潜在需求为135万,平均每年需求将不低于13.5万人。电子政务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懂得现代管理理论,又掌握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从事电子政务工作的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的能力:一是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维护能力。能够进行网络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熟练使用通用OA系统,能够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维护工作,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数据库的查询、简单维护等。二是电子政务专业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室管理、会议和活动安排、例行事务处理、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处理、政府上网有关事务运作,以及政府内、外网维护与网页制作技术,处理各种政府对企业和政府对公民的电子等。三是从事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自控与应变能力、行政事务管理能力、公共关系活动能力、创新能力等〔2〕。
电子政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高等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我校作为民族高校,其生源包括56个民族的学生,有的文科功底好、善于交际但计算机等技术能力差,有的则计算机能力强但文科稍弱。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电子政务行业背景、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电子政务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大多可以归结为三类性质的岗位:一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办公自动化管理开发、应用和文员、秘书、行政助理、公关筹划;二是在一些企事业单位负责电脑的维修与安装、调试、销售等岗位工作;三是从事电子政务网站和商务网站建设、管理及维护等技术性工作。
在专业培养的思路上,我院的电子政务建设坚持“一条主线、二个兼顾、三个层面、四个结合、五大模块、六项能力”的思路进行培养。一条主线:以电子政务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二个兼顾:电子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知识的兼顾。三个层面:基本技能操作→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四个结合: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结合;专业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操作技能与管理知识的结合;专业技术与创新意识的结合〔3〕。五个模块:理论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实训操作课模块和实践技术课模块。六项能力:政务工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处理能力;网页设计和制作能力;行政公文写作能力;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创业能力。其中,政务工作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政府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使学生具备独立处理政府各项公务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处理能力:主要是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系统Word、中文电子表格Excel、中文幻灯片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基本常识等,办公设备方面:掌握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手写板、扫描仪、视频电话、数码摄像机等办公设备的使用;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各类型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以适应各行业网页设计的要求;行政公文写作能力:主要掌握各类型行政公文的写作格式,使学生具备识别和独立书写各类型行政公文的能力;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网站功能、规划,运行环境,电子政务网站的内容设计、开发与,具备综合运用软件技术与开发工具进行政府网站开发与维护的能力;创业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有敏锐的市场眼光,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找准市场的定位,并能把创业理想转化为现实〔4〕。
电子政务教学体系由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模块构成。教学体系的中心是“理论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理论基础课程主要打造学生扎实的英语、管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5〕。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课程主要阐述电子政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特色课程则是围绕着学生的就业,安排一些实用的课程,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体系的两侧是实训和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而右侧的实践教学则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提出一种“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所谓“五位一体”是指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系统,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真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6〕。
在电子政务教学中,我们除了讲授行政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更加注重电子政务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分析,构建完整的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体系,使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的实施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电子政务案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路和方法,增强了实际工作的能力。#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