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项目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项目审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29-02
一、引言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指的是40周岁以下的在高校任职的年轻教师,占全国高校教师的总数比例高达62%。他们是一个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特殊群体,拥有高学历,年富力强,是高校教学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的源动力、生力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青年教师决定着学校及国家教育的未来和发展,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所承担的双重任务。其中,申报并承担科研项目对青年教师来讲,其意义远不止项目研究的工作本身,更是为了让青年教师在科研的海洋里得到独立的锻炼,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掘科技创新点,学会科研项目管理,为个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文章着重剖析了青年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二、青年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具有学历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敢闯敢为等新时代特点,是比较适合申报科研项目的,但就其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了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请的成功率。本人将青年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分析总结:
(一)科研意识不强,缺乏科研经验
当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走出校门不久的硕士或博士,而其学生时期的科研实践活动大多是在导师的指导安排下被动进行的,因而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无法正确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许多高校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是局限地停留在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这个层面上,不能很好地将科研活动与个人长远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意识上的弊病严重制约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发展。特别是当青年教师被繁重的高校日常工作拖累时,一些人往往会觉得自身研究成果积累不多、科研经验不足,再加上科研项目申报过程的繁琐,从而导致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自信心不足,主动积极性不够,因而错过了很多难能可贵的锻炼机会。
(二)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科研能力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具有高学历年轻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旺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但是,如今的大多数学科,在经过前辈们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后,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界,留给年轻教师的看上去都是些“难啃的骨头”,在里面每走一步都显得那样艰难。
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研活动也越来越趋于跨学科跨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的特点,这就对青年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自己学科内的知识,更要掌握相关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然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在科研道路上才刚刚起步,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积累远远不够,无法自如应对跨学科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受限,很难获得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资助。同时,科研能力的提高还必须在不断地申请科研项目中总结科研经验,青年教师恰恰缺少科研项目申请经验的积累,这直接制约了其科研能力水平。
(三)盲目申请项目,选题把握不准
科研项目类型和选题方向的把握是青年教师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大多数刚刚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的青年教师来讲,许多人对国家科研项目类型了解不多,对选题方向把握不准,不分项目类型和研究方向,见到项目就申请,这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申请的成功率,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比如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都是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高尖端关键技术攻关的国家重大项目,主要面向在某领域内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一定奠基的学术带头人,一般年青教师就不适合申请。但是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开放基金,课题研究方向相对开放,主要是支持青年教师立足自己研究方向开展科研活动,就非常适合青年教师申报的。
(四)科研心态有待调整
科研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特别是对青年教师而言,科研中的挫折和失败更是家常便饭。随着科研工作在高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迫于高校的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等多重压力,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请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理。每次的项目申请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准备相关材料,一旦没有获得资助,有些青年教师就会存在很强的挫败感,这样的心态既挫伤了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其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中的几点建议
从上面的青年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来看,如何才能让高校青年教师避免以上问题,走出申报科研项目的误区,从有效管理角度而言,不妨对此进行必要的探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此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梳理,对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角色转变,主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青年教师应当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深入了解科研的功能和目的,明白科研不只是为了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充分认清科研工作对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科研自信心,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变“被动”为“主动”。青年教师要树立科研信心,明白搞科研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认真做好每一步,就能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青年教师要立足于工作岗位,结合科研工作实际,多向身边前辈请教,多与同行同事交流,及时掌握所属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有效提升自身科研素质,才能让自己的科研道路越走越宽。
(二)加强能力培养,全面提升科研能力素质
“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是提升科研能力素质的重要保证:夯实数理基础和学科基础;重视实验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在科研实践中的提炼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要牢固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加强实验实践工作,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水平。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理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真正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素质。
(三)注重学习凝练,有效提高项目申请命中率
在科研活动中,青年教师一方面要紧跟国家科技改革步伐,及时掌握了解各种科研项目类型的不同要求和内涵,学会总结提炼研究方向,选准申报科研项目;另一方面要潜心研究科研项目申报规律,学结科研经验,长远谋划项目申报材料,搞清“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为什么必须我来做?”这几个重要问题。
(四)积极调整心态,正确面对项目申请中的得与失
“失败乃成功之母”。对青年教师而言,科研项目申请中的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面对每一次的失败,青年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抛弃不放弃,正确面对失败,客观冷静地分析失败原因,查找自身的不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每一次失败才能转变为进步的阶梯,终有一天你会走进成功的殿堂。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是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本质上是在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校加强科研管理工作、重视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申报的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年教师决定着高校的未来和发展,是高校的希望,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分析了青年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为那些有志于提高科研能力及科研项目申请成功率的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随着国家科技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科研工作逐渐朝着“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方向发展,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青年教师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学结,势必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王雪梅.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及提高策略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6):140-141.
[2]王勤琴.浅析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中的问题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2,(8):230-231.
[3]赵宗辽,侯冠辉,强选萍.申报科研项目面临若干问题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41-42.
[4]李文亮.谈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3-85.
科技项目审计报告范文2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反向变动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从会计报表使用人员的视角出发,审计重要性与审计反向风险变动关系更加值得关注,也就是说审计重要性越高,那么审计风险就会越低,反之,审计风险也会增加,两者是反比例的关系。审计风险与客户重要性水平之间是反比例的关系,而与审计师出具严厉审计意见之间则是正比例的关系,针对审计风险较高的客户,客户重要性与审计师出具严厉审计意见概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神对审计风险与客户重要性,审计报告之间的微观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审计风险加大的同时,客户重要性对于审计师审计报告决策的负向影响越来越小。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正向变动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尤其是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与审计风险的大小以及审计工作本身的效益与成本问题。通常来说,审计人员在在执行过程中地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越低,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小。原因是审计人员在执行相关的准则标准时过于谨慎和小心,从而去定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后,就会权利添加审计程序,从而会增加更多的付出时间,付出的精力,增加了审计的成本,这样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降低审计风险,那么而过来,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越高,他们多面临的风险也会更大。比如注册会计师认为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为1万元,而实际情况却是5000元的错报和漏报就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这时注册会计师实际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一些,这些未被考虑的部分必然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同时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从目前我国实际会计工作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也就是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水平之间的正面关系以及反向关系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判断和确定。一方面,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重要性水平与审计师的检查风险之间并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检查的风险并不能决定重要性,即审计风险的高低决定不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而另外一方面,在实务审计中,从审计经验来看,审计师要最大限度的发现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错报以及漏报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来实现。简而言之,就要降低未能在实质性测试中发现该重要陛水平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师就必须扩大审计抽查范围、增加审计程序,这实质上就是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例如,设定重要性水平为3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比设定重要性水平为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更容易降低未发现5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降低重要性水平只是为了收集更多审计证据以尽可能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的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尽管它并不决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
二、客户重要性与审计报告决策的关系分析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时候,第一步需要的做的就是判断是否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形,在此基础上进行该情形进行重要性程度的评价,并最终确定了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一)确定是否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针对无法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情形,必须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和保存,从而为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确定提供依据。1、应该在标准无保留的报告中进行措辞的修改,或者是适当的进行解释断情形的增加,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上缺乏一致性,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所怀疑,注册会计师同意对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背离,强调某一事项,包括其他审计师工作的报告。若存在上面几种情形,如果是不重要的,则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重要,则应该出具带解释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审计范围受到客户或其他限制、财务报表的编制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若是重要,但是并未达到对整体财务报表的影响,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非常重要以至于报表整体公允性都存在问题,则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是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则不论重要与否,都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确定每种情形的重要程度
如果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应当判断其对财务报表的潜在影响。对于背离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范围受限的情形,注册会计师必须在不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之间作出判断,这是一个困难的决策,需要大量的判断。例如假设在对存货进行审计时存在范围限制,注册会计师对没有进行审计的项目的潜在错报就很难评估。
(三)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经过前两步工作之后,审计人员就能确定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属于哪种意见类型。如果审计人员得出结论认为存在背离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情形并且是重要的,但不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可以出具带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只不过需要增加一段说明而已。(四)编写审计报告绝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包含不同情形下精确措辞的计算机模板以帮助注册会计师编写审计报告。同时绝大多数事务所都有一个或多个在编写审计报告方面具有专长的高级经理人员,这些人通常负责在签发审计报告之前编写和复核所有的审计报告。总之,在会计实际的工作中,要从工作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的分析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以及审计报告确定策略等方面的联系,辩证的思考问题,作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却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必须要落实到位,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审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也是身为一名合格审计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三、结束语
科技项目审计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它在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有效,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1,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内部审计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3]。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的重构与整合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专业化。高等院校人事部门应明确审计处的人员配置,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任职条件等事项。审计部门负责人应懂专业,能够领导部门工作,代表部门沟通协调、督导审计业务,使单位的内部审计不缺位和越位。组织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强化专业性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内部组织成员团队化。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工作的需要,在本单位内部安排能够胜任的各类专业的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组,形成若干个审计项目团队。组成的各审计项目组独立完成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经过审定后再报送主管部门和单位。各审计项目团队成员组成要素质相当,结构合理,有助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审计项目的按期保质完成。
(三)矩阵型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构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多样、管理活动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高校应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该结构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审计工作而临时组成的横向系统。这种结构稳定、适应性强、效率高,能充分满足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4]。
二、积极构建新型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
计划管理属于审计工作的宏观层面,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计划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编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缺乏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二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管理缺乏统筹和协调;三是在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随意性变动频繁,变动也缺乏程序制约[5]。
(一)改进计划编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走访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制定的相关计划既围绕中心,又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二是建立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要以长期审计计划为导向,中期审计计划为基础,年度审计计划为核心。这种计划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高校审计部门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三是采用滚动编制法来制定内部审计计划。首先确定计划周期,然后制定周期计划,在该周期计划执行完一年或两年后,再对执行情况作一次分析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从而使两个周期的计划紧密衔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这种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6,7]。
(二)切实有效执行审计计划,加强交流和反馈有了一个科学的审计计划,还需要有效的贯彻执行,高等院校审计部门应当从做好编制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交流和反馈、建立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等方面切实有效地使得相关审计计划得到实施。
(三)建立健全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制度。高等院校应对审计计划进行定期报告和检查,同时应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及奖惩措施,并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只有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内部审计计划才能落到实处,审计人员也才有积极性。
三、审计作业管理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考核制度。一是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严格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要有效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这样有利于工作质量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规范、内容应完整、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复核后分别签名盖章。
(三)明确内部审计责任制,加强对内部审计现场指导和检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项目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了解审计工作情况,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
(四)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提高审计报告水平 。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着眼点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三是审计结论准确、客观;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水平,才能使得审计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 。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除了及时总结审计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外,还要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明确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另外,加强审计档案管理,项目组应及时将项目的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加强对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也是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王红亮.“免疫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J].商情,2012(50):19-20.
[3]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84-185.
科技项目审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强化;健全;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
近年来,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新时期的企业来说,如何客观、公正评价内部各部门工作情况,提出更具参考价值的建议、意见始终是难点所在.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有效防范、化解运营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减少运营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内部审计质量就是内部审计工程的良好程度,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想要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必须多角度动态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多样化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有效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从某种角度来说,保证审计质量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等的核心任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准确把握企业运营中已发生或形成的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确保一系列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目标顺利实现.二是:可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直接决定了审计风险大小.就审计风险来说,和审计计划的制定密切相关,比如,审计作业过程、审计人员素质,它是一种不可抗因素,客观存在的,无法彻底将其消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全方位分析审计风险特点,采用适宜的控制方法,优化调整审计工作,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强化健全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
2.1内部审计准备阶段
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准备阶段是其首要前提,做好审计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为提高审计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确定好审计项目组人员.在安排审计人员的时候,企业必须综合分析审计人员已有的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是否具备较高的审计能力、电算化能力,根据工作内容、性质等,明确各审计人员自身职责,有效防止权与责混淆,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相互监督,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同时所安排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审计中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规范操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将审计前的调查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要全方位深入调查审计事项等,客观分析调查相关信息数据,促使各个重要控制点明确化,看其审计质量控制是否适度,准确估计被审计项目对企业运营造成的影响,确定好审计的核心领域.最后,合理制定审计方案.在制定审计方案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审计内容,结合事前调查情况,选出更具针对性、代表性的经济业务事项,促使审计方案内容更加明确化、合理化,具有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审计重点,完善作业程序,针对工作流程等,提出相关要求,不得随意更改审计方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整体质量.如果必须更改审计方案,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确保所制定的审计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2.2内部审计实施阶段
2.2.1完善日常工作考核制度,注重现场指导、检查
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必须明确项目组长、审计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做好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必须结合各影响因素,健全日常工作考核制度,认真编写审计工作日志,确保领导、审计组长等能够第一时间全方位了解参与审计工作人员的各方面情况,客观评价审计工作质量,采取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动态的控制.还要构建科学化、合理化的审计工作会议制度,审计组长、主审要以定期、不定期形式开展不同形式的审计工作会议,组长审计人员参与其中,确保审计部门各成员更好地沟通、交流,提出更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措施,提高审计质量.审计部门相关人员要及时全方位了解审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支持、指导、监督乃至复核审计人员日常工作,认真查看关键性审计领域、重要的审计事项,看其是否具备具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要认真审查审计工作底稿,看其是否合理,确保所制定的审计目标顺利实现.
2.2.2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复核工作
就审计工作底稿来说,准确记录了审计证据收集、鉴定等情况,能够为审计报告的编写提供关键性的参考依据.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保证所编写的审计工作底稿具有其完整性,能够客观折射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实施的具体审计范围等.同时,所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重点要鲜明,尤其是重大事项,必须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详细列出,为合理编写审计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必须明确审计工作编制人员自身的职责,签字盖章,审计总负责人必须认真检查所编制的底稿,做好复核工作.
2.3内部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人员必须保证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客观、真实.在编写审计报告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综合分析一系列的审计证据,尤其是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不仅仅是财务信息数据方面,确保所制定的审计报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企业日常运营情况,站在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审计措施,有效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促使企业可以从根源上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有效防范、规避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减少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还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相关标准.通常情况下,审计报告初稿是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起草的,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在完成好审计报告初稿之后,要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多和他们交流、沟通,优化调整编写的审计报告,是其更加规范化,并向企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等提供正式的审计报告.
2.4内部审计后续阶段
在内部审计后续阶段,内部审计小组一定要对日常审计工作加以总结,根据企业具体运营情况,对其生产、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合理性的审计意见,有效解决日常管理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还要根据审计工作特点,制定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动态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明确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职责,一旦审计中出现问题,相关人员必须承担对应的责任,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需要审计质量责任融入到日常考核中,使其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加强日常审计档案管理,做好档案归档、管理工作,为企业管理者日后查找相关资料信息提供便利,科学决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当下内部审计具体情况.此外,企业还需要多层次加强后续审计管理,将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成效.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优化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至关重要,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生产、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完善内部管理,促使各部门处于动态网络体系中,确保一系列经营活动顺利开展,有效防范运营风险,动态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资金利用率,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作者:周恒飞 单位:武警安徽总队后勤部
参考文献:
[1]郑志明.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9):50+57.
[2]刘凤君.科研院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胡秋虹.强化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191G192.
科技项目审计报告范文5
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发现企业建立的内审控制体系有些不完善,有的只是流于形式。现阶段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幅度提高内审质量,才能促进企业社会良好发展。
一、企业内审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设置不规范。独立性是保证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审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内审工作的基础。①如有的内审机构和监督部门合并,未设独立的内审岗位,存在“两块牌子,一人办公”的现象。②有的是会计机构负责人兼容任,即做帐又审帐。2、内审人员素质亟带提高。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的内审人员知识单一,平时只注重财务与审计知识的学习,但对现代管理、科技知识、新知识的更新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有差距。3、不能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对查出的问题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坚持原则。
4、内审人员随意安排。个别企业安排内审人员时,把内审岗位当闲置、慰问岗位,安排闲人员、老弱病残、不能胜任内审业务的人员摆设在岗,但无责。
二、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分为①外环境:我国的经济现状、市场的健全程度、经济运行监管机制等构成了内部审计的外环境,市场经济越成熟,对各经济单位的监管力度越大,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就会越大,内部审计的外环境就较好。②内环境:单位的文化环境和高层意识构成了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首先内审主管要多和管理层沟通,让管理层理解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很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其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围绕组织的关键领域开展,要了解管理层关注什么问题,内审人员必须了解管理机构的全局观点,学会从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真正帮助管理者排忧解难,做好参谋助手,通过高质量的审计,获得管理层的认可和支持。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体系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每项基础工作,每个审计环节抓起,实施全面质量控制。内审的成功运作,首先需要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逐步实现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最高管理者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发挥其权威性。总经理进行日常的控制管理活动,对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最后,在各分公司设立审计工作组,负责监督分公司的各项生产或管理活动,并配合上级审计机构进行各项审计活动。
四、建立内审人员的保障制度
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学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些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就要有一批合格的、胜任的、高素质的内审人员。加强内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 ,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2、建立内审人员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工作需要,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各层次的业务培训。
3、建立内审人员待遇和晋升制度。由于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就要制定政策保证内审人员待遇的提高不低于其他部门。晋升制度也要明确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内审队伍的稳定和不断壮大发展。
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
不断提高内审工作水平必须从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
1、审前控制:包括审计项目选择控制和审计方案制定控制。项目选择要重点放在:①领导关注、员工关心、社会重视、资金投入大的项目。②与当前中心工作相关而且容易成为热点话题的项目。③选择内审机构力所能及、能够获得被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选择工作改进空间较大,在增值性等方面有潜力的项目;选择数据和资料有保障的项目。
2、审中控制:主要是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技术方法的控制。从完整意义上讲,审计工作底稿应记录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审计工作过程。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主要记录审计成果,它是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依据,需要被审计单位认可并签字;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反映的是内审人员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它有助于检查内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
3、审后控制: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和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
科技项目审计报告范文6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制订的《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指出:“(注册会计师)从事报告任务时,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无论这种利益的实际影响会怎样”。《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也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
实质上的独立比较容易理解,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针对第三者而言的,即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客户的身份,在他人看来是独立的。因此这需要通过外界来评价,如果投资者或其他人士怀疑注册会计师或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保持客观的立场并作出公正的判断,该会计师事务所就未能做到形式上的独立。也就是说应做到让外界特别是让投资者相信其独立性,如果外界人士怀疑独立性,那么即使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还是不能达到使投资者相信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目的。所以《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同时规定了“会计师事务如与客户存在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不得承接其委托的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
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规定:“审计报告应标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但从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为浦东金桥、物贸中心、宏盛科技以及东海股份(注:与下文新黄浦为相同签字注册会计师)等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该所位于上海市南京东路61号新黄浦金融大厦四楼。而阅读新黄浦(600638)2001年报与其他公开披露的信息之后不难发现这幢“新黄浦金融大厦”正是该公司的“主要开发项目”,在存货项目中比重极大,并“采取以出租为主的政策”。而新黄浦恰巧也是由该所提供审计报务,但与前几份报告相比我们却发现:这份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中的地址却没有了“新黄浦金融大厦”的字样,不知该所是否也是因担心投资者或其他人士会对其独立性产生疑问而将其略去,而这种疑问往往对上市公司本身又是非常不利的。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