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课程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史课程总结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改革措施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概况及面临的困境

1.“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有5个专业类,33种专业。其中设计学类的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8个专业。根据新的专业目录要求,各个高校的原艺术设计专业都在修订新的培养方案,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依然是这些设计学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对于设计类的各个专业而言,能够为学生铺垫重要的理论知识背景。在课程性质上,“中国工艺美术史”属于学科基础课,笔者所在学院将这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课,共36学时,2学分。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工艺美术自原始社会起,在陶器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建筑工艺、金属工艺、染织工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掌握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形式特征、发展规律和艺术风格,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代工艺美术进行了解和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从造型、纹样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

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别于专业的美术院校,艺术理论类课程开设的类别相对较少,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是相对来说开设频率较高的几门课程。综合性大学“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编制对课程的价值与地位认识不足、师资队伍的不足、学生对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几个方面。在编制培养方案的时候,有的综合性大学中的设计类专业去掉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新颖、更前沿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在设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中国工艺美术史”往往被分配在基础课范畴,即打基础的课程,是与专业课相对而言的,就像是理工学科的高等数学一样。这一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对于设计类专业而言,又不是一门简单的一般性基础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应该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中着重于专业理论讲解的基础课程。师资的匮乏是造成“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困境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各个高校该课程的任课老师大都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兼任,并不是由专门的史论专业老师担任,这就造成了在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教师数量也存在不足的现象,直接导致了无法进行小班上课,只能几个班级合成大班上课,人数在100人左右,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客观问题需要慢慢地去完善,在现有条件下,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做一些调整,如教材建设、授课重点、考核办法等。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了由许衍灼编译的《中国工艺沿革史略》,这本书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本工艺史专著。在内容上,它涉及范围非常广,甚至还包括自来水、电气、煤气等领域。194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徐蔚南编写的《中国美术工艺》,书中介绍了玉器、刺绣、陶瓷等工艺门类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曾组织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相关教师编写《中国工艺美术史》,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版本并没有正式出版。后来,陈之佛、罗尗子和王家树先生分别以油印本印刷作为教材使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代表性的著述: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的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知识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田自秉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的由龙宗鑫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由卞宗舜、周旭、史玉琢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文化艺术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的由王家树先生撰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这些著作的出版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系统研究、工艺美术史教材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是“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经典范本。随着对工艺美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也越来越繁荣。目前不乏权威的、全面的、高质量的教材,如尚刚、朱和平、刘世军、陈鸿俊、姜松荣、华梅、要彬等诸位学者都分别撰写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尤其是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尚刚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作为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这些版本中,除了延续传统的通史研究方法外,也在门类史、断代史等方面加以尝试,如2004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和平教授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开始尝试从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等工艺门类展开论述。这些教材从再版的次数、数量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大家的认可程度,但是目前各个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不同,尤其在对待基础理论课程的思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在学分设置、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试想,在有限的36个课时中,完成一本大部头“中国工艺美术史”通识的讲授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学实际,笔者在自编教材中尝试了以门类史为主,通史为辅的架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主要包括陶瓷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家具工艺、建筑工艺、金银器工艺、织绣工艺和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八章,前面七章按照原始社会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间脉络设置每一节的内容,第八章则涵盖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苗族服饰、苗族锉花、土家织锦、侗锦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并且将笔者田野调查的访谈记录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最本真的艺术描述。

三、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内容体系该如何重新架构?新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建设和应用?这些问题都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调整。“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它通过具体的形态语言传达着丰富的思想境界,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彰显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理论,始于庄子,《易传•系辞上传》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无形的、“形而上”的;“器”则是具体的、有形的、“形而下”的。“器以载道•道以器载”,“器”,也就是工艺美术作品,它始终是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内容,“器”以有形的语言传达着无形之“道”,同时,深厚的无形之“道”也要依附于有形之“器”来展现。而这里所说的“器”与“道”恰恰是我们最应该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具体来讲也就是关于造型、设计创意、设计思想和理念等相关的知识,这些对于设计类专业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琥著《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运用现代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古代的设计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设计的功能、原理、文化价值进行了全面的界定、解读和诠释,这些成果都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史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实际教学中,内容上可以侧重各个工艺门类主要作品的工艺分析和设计理念讲解,突出“器以载道•道以器载”的基本原则。比如商周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有传达森严等级制度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典型的治国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演变而来的,被统治阶级赋予了神圣的含义。例如,代表性器物“鼎”,它同样是由生活用品演变而来,成为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一种礼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再比如明代家具,这一时期家具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造型中用线的特点,欣赏明代家具,犹如品一杯好茶,可以让我们回味悠长。造型的简洁、选材的考究、做工的精细,无不体现了匠人的独特构思在“器”物上的延续。经典之作圈椅更是把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的靠背与扶手、“S”形的背板,体现出独特的文人气息。从现代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讲,它不仅仅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而且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精神享受。而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完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长信宫灯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不愧是古代青铜灯具的珍品。课程中对这一作品的讲解要注重其造型特点和设计原理的分析。长信宫灯最令人惊叹和赞美的就是它别致精美的艺术造型,总体上属于人物形灯的类别,宫女跪坐持灯的形象,是汉代宫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造型设计改变了商周以来青铜器的神秘厚重,造型设计轻巧华丽,优雅迷人。在功能性的体现方面,要着重强调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以及对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考虑。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集中体现了浪漫与华丽的艺术境界,它的铸造方法采取分开铸造组装的方式,先将头部和身躯、右臂、灯罩、灯盘分别做好,再与灯座等六个部分组合而成,这种设计和结构便于拆卸和清洗,制作工艺水平之高,是汉代灯具中首屈一指的作品。灯盘设计为能自由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光线方向。宫女左手持灯盘,灯盘中心有一个烛钎,在灯盘上设计有一个短的把手,通过把手地来回转动来调节灯盘上两片弧形屏板的开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和照射的方向,类似于今天台灯的功用。宫女身体中空,右臂上举,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形成铜灯的灯罩,燃烧的烟尘,通过宫女右侧手臂的袖管进入体腔内,烟尘通过灯体底部水盘的过滤之后排出,会减少烟尘中细小颗粒和异味,减轻了对室内环境和陈设品的污染。现在看来,这样的设计,类似于今天的烟道,但在两千多年前,这实在是可以堪称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经着手于居住环境空气污染的治理了。除此之外,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上,还应该考虑加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生,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使学生切身了解本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悟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道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指出美术史研究的四种偏颇,其中就有以汉族为中心,忽视了其他55个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忽视了周围的边远地区。因此,如果能够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进行有理有据、言之有物的写作,无疑是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有益补充。如果大家都能够去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相信中国工艺美术的研究视野将会愈发的开阔。

参考文献

1.许衍灼.中国工艺沿革史略.商务印书馆,1917

2.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中华书局,1940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知识出版社,1985

4.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孟尝.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

7.郑巨欣.工艺史与工艺史研究.装饰,1998.5

8.李砚祖.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2

9.李砚祖.工艺美术历史研究的自觉.装饰,2003.2

10.诸葛铠.对中国造物思想的探索和总结—关于工艺美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装饰,1998.6

11.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艺术研究,2007.1

12.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3.尚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14.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思想篇.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学;思考

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奇特的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丰富多彩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打交道。美丽的土家文化渊源流长, 不乏丰富的土家族民间美术资源,在我国的民间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如织锦、刺绣、剪纸、编织、雕刻、服饰、印染、民居建筑等生产生活用具的编制,多种多样形式就成为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我校地处土家族生活的腹地,探索、研究土家族的民情风俗,让其为美术课堂服务,为美术教学服务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时它又为宣传土家族和土家族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新课改教学成效

2006年6月以来,我校实施《土家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把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地区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很大层度上弥补了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不仅使学生对土家民间美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学生已喜欢上了本民族的美术作品。

(一)丰富创作素材,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的习惯,注重生活点滴的积累,让他们主动深入生活,有目的去留心、体验、记忆、想象,从留心观察中不由自主的上升为体验,从体验、感受中享受愉悦,从愉悦中崩发出创作的灵感。做工精巧的劳动工具:竹背篓、木风车、竹箩筐、石碾子、石磨子等深得土家人的亲睐,也是土家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观察这些精美的手工制品,感受它们外观美的同时,也感受到土家族人神秘的文化底蕴。在美术课上让学生欣赏它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它们,学习这种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家文化,分享这些创造性工艺的美,就是在传承着土家人民的文明与发展,学习并继承土家人民的勤劳,感受土家人民的智慧,无疑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二)创设环境教学,渗透土家文化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充分利用地区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积极利用土家民间美术开发儿童美术课程资源,将其课程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是美术学科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把民间美术渗入课堂。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家里去寻“宝”,走向农村去寻根,走近生活去体验,走近艺人去学习等系列活动,去接触认识土家文化,把寻来的“宝物”汇聚在课堂,教师除在课堂上进行“赏宝鉴宝”等系列活动外,还可以通过家长,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了解这些民间艺术的起源历史,给学生上一堂身临其境的民间美术欣赏课。对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且对设备要求不易达到的内容,像土家织锦、十字挑花,印染花布等,通过走访当地民间艺人,参观其手工作坊,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学习和了解,然后取其就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学习制作,如进行土家织锦图案的设计,十字挑花图案设计等。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走进民间美术,深感到民间美

术的韵味魅力,同时拉近了孩子们与民间美术的距离,增强了对土家民间美术的热爱。

二、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新课改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教师要通过在教材中渗透土家文化,有利于学生创作中来源生活中的艺术。在此,结合美术组课题,给予具体示例进行教学。

如讲校本教材《土家鞋垫》一课时,就是新课标教学与乡土文化习俗结合的有益尝试。教学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鞋垫的装饰特点,学习进行色彩的对比以及对鞋垫整体结构观察和描述,学习图案的设计,力求达到引导学生对美术教学中对称和谐统一知识的初步认识。此外,也通过给学生讲解土家鞋垫的历史典和民间习俗,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鞋垫等乡土资源的了解,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而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接触大量土家鞋垫实物和小组合作制作鞋垫,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喜爱,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学生的作品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新课改教学的思考

(一)美术新课改教学的价值确认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确认为:1、陶治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4、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此五项价值始终围绕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生的参与、传承、交流、发展与创新。

(二)美术新课改教学价值的实现措施

1、加大宣传,营造校园环境。土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地域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文化,加大宣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广泛的参与度,营造一个学习土家文化的氛围。学校可以利用文化长廊精选学生作品,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见闻与图文比较。利用校园广播解说土家文化的风土人情。开展“土家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和“魅力湘西”的特色图片剪贴,让学生处处感知、参与土家的民族文化。

2、编制校本教材,促进美术新课改教学发展。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形成校本教材,便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升华,也便于长期的操作、推广,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3、发挥民间美术教学,促进美术新课改教学发展。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美术理论;课程;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4

在当今,全球化是我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专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科学与技术、文化与艺术载体的绘画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影响。各种新的绘画技法,新的绘画理念不断出现,当代中国美术何去何从?作为个人,我们又应当怎样理智地面对这种情势,在这滚滚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水平?

[关键词]

美术理论 美术创作 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当代

对于美术创作过程中,美术理论的学习研究应当占怎样的分量,如何正确看待两者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美术理论的学习,一直是让我很有兴趣,也很迷惑的问题。

我一向认为,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独立的。然而许多学生重视写生创作课程,对相关的美术理论课程囫囵吞枣,草草应付。放开理论研究,一味埋头苦画,真的是提高自己创作水平的最好方式么?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也是在前人的实践中探索琢磨总结出来的。

把这个道理放到美术领域来谈美术理论和美术创作的关系,二者始终是互相依靠、并肩前进的。当下美术院校中,很多学生都是出于对绘画的单纯喜爱而选择了这个专业,比起“晦涩”“艰深”的理论学说,写生创作课程显然更加有趣,生动。这是学生们轻理论,重实践的原因之一。

“据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7年底,经国家批准立项的美术类研究项目为185项。其中,美术史(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美术史)占了绝对优势;而与当代美术创作有关联的很少,研究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相当突出。” ①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前中国美术理论领域的脱节和滞后的现象,远落在美术创作的需求后面,使其制约着美术创作的发展,难以承担原本应有的职能。这种脱节和滞后,也是令一些学生认为理论无用,不如创作的直接原因。

学习研究美术理论,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创作水平的一种途径。学习前人的审美理论、绘画批评、绘画技法理论固然必须,令自己常受启迪,知道该从哪方面着手提高自己。

反过来,美术理论也是在绘画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验证,发展。

绘画史上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的作者们,大多本身就是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知名画家。在西方有阿尔贝蒂的《绘画论》、《建筑论》,达·芬奇的画论笔记,罗丹的《罗丹艺术论》,在中国有顾恺之的《论画》、谢赫的《画品》、董其昌倡导南北宗论,清代石涛作《苦瓜和尚画语录》等,20世纪以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王朝闻等在传统美术理论的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更新研究方法,对美术理论作了新的发展。每一代的画家都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绘画经验而产生了新的绘画理论。在美术理论的研究上,就需要必要的绘画实践基础。只有将前人的史料总结与理论评述和具体的绘画作品相加印证,才能去伪存真,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艺术的本真。

我国的美术理论领域,整体上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小从个人的方法论、技术手段,大从专业结构、机构人员及管理手段来说,仍旧停留在以往的水平,这对今后的开拓和发展是不利的。在研究方式、技术手段和组织管理理念上的明显滞后,将制约美术学科整体水准的提升。“美术理论滞后和失衡现象,有错综复杂的原因,仅靠一两个机构和个人的力量已无法扭转这一状况。目前,急需主管部门聚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有效措施,从管理、引导入手,组织起以中青年专家为主体的理论团队,形成主流声音,方有可能推动其良性发展。”②

我国的美术理论领域的发展,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美术创作,关注当代美术理论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当代美术资讯。从个人角度来说,能且应当做到的是重视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与自己的绘画创作相结合,勤于思考,这才是提高自己理论和创作水平的务实做法。一个对过去不了解,对当代不研究,只知闭门造车的艺术工作者,将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责任编辑:文键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美术 美术方向课程 教学特征 原则方法

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特征

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首先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特征,又是与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本身的特征同步一体的。这些教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向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顾名思义,是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程,也是学生“术业有专攻”的主攻方向性课程。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大概念,广义指造型艺术的总称,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实用美术等,狭义则专指绘画。而在这众多的美术门类中,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兼学多样,只能专攻一两门。而每名学生的选择都带有明显的专业主攻方向的特征,这便决定了高校美术方向课程与教学所共有的方向性特征。

(二)高精性

因为方向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主攻方向,所以其课程本身即具有明显的高精性特征。所谓“高”,是指代表该学科该专业的高端水平与领先水平;所谓“精”,是指方向课程本身与教学具有的精细化程度。例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就是精细化的方向课程。而其高端性,则体现在其课程内容的高、新、精、尖上面。也就是说,方向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特点。

(三)素质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真正典型的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美术创作能力。而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正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

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还必须严格认真地遵循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学原则是教学中的法则和准绳,对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直接决定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正确方向。

具体来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有以下几项基本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基础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①。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教学经验的总结,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世的“因材施教”,源于此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施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良好发展趋势,循循善诱地加以有利而又巧妙的引导,使学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因事制宜

因事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相应的适当措施。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制定并实施不同的措施。例如,国画与油画,就分属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必须制定实施不同的教学措施。

三、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必须采用正确、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方法虽然是手段,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③。

具体而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亲情关爱法

人性化的21世纪,“以人为本”成为大主题。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实行亲情化教学。教师要关爱学生,同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在亲情互动中完成能力培养工作。

(二)精讲多练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典型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美术能力养成为核心,所以必须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只有练才能养成能力。

(三)实践第一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面向美术创作实践,在这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创造性。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油城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213011)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17.

②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委会.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07.

美术史课程总结范文6

一、利用本土民族文化开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

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构建小学美术新课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努力开发当地民族文化,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美术与生活、环境的联系,用美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如,走进莫力达瓦本土美术系列课堂之一——实践。达斡尔族的“哈尼卡”剪纸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哈尼卡”是玩具纸偶,是达斡尔族小女孩喜爱的玩具。把“哈尼卡”带到课堂中去,让每个学生用纸盒或折纸摆出房子和院落,用彩纸、纸盒做出各种生活用具。他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安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学生动手动脑,有说有笑,“哈尼卡”在他们的手中就会“活”起来。在课堂中把“哈尼卡”剪纸作为美术教学或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美术与地方生活、环境的联系,用美术表现自己的生活,再现自己的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既是一种艺术的熏陶,也是地方文化的传承。

二、挖掘本土民族文化地方美术资源,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走进莫力达瓦本土美术系列课堂之二——合作。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和毛皮文化,蒙古族的服饰文化和生活文化,达斡尔族服饰与萨满服饰颜色、图案及其传说、历史典故等,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把获得的信息在课上进行交流、探讨,再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到生活中加以运用,去创造美。从“发现—收集—探究—学习—运用”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合作学习。这种以学生自主总结提炼的方式归结为学生的能力,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这必然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充分利用本土民族美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在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学生对地方资源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实践者、创造者,增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多元认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资源实践中的主人。

如,走进莫力达瓦本土美术系列课堂之三——参与。莫力达瓦当地的节日民俗活动形式多样,极具特色。斡包节、瑟宾节民族节日都会开展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这是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美术教学活动,提升想象的空间。我们从欣赏、绘画、手工三方面实施教学,收集整理这些人文美术资源的资料,并运用在美术教学上,学生不仅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充分利用本土民族美术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借助地方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

人格。

如,走进莫力达瓦本土美术系列课堂之四——参观。带领学生去参观莫力达瓦珍贵的历史古迹和“达斡尔民族博物馆”,我除了让学生欣赏、体验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制作方法,认识其美丽的装饰效果、丰富的画面构图以及夸张的造型形象外,还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实物背后的达斡尔族的民间故事、文化传承,理解其中深刻的精神内涵。不仅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接受了健康的审美教育,同时也让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潜移默化于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之中,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展。

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样的,除了上述列举的内容外,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