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质量安全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质量安全培训范文1

关键词:奶农;质量安全;生产组织模式;二元离散选择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38-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原料奶产量增长较快。伴随奶业高速发展的是我国奶制品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折射出我国奶业发展中不仅存在技术上的、也有组织管理上的问题。原料奶生产是奶业生产链中的第一环节,是发展奶业的基础,加强原料奶生产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对奶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的控制和管理。基于我国原料奶生产组织“小、散、低”的现状,全国各地都在探索适合原料奶生产组织的新模式,很多生产组织模式已经体现出了优势。比较各种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探索适合我国奶业发展的创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对于提高原料奶的质量安全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从现有研究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文献看,学者们关于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原料奶质量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王超[1]研究了奶牛养殖小区单个模式,认为此模式是农区散养奶牛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的中间形式。王宗元[2]分析了“户有户养”、“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托牛所”、“合作社”5种养殖模式的利弊,与“户有户养”组织模式比较,其余4种组织模式虽然各有利弊,但均有养殖科技含量增加、组织化程度加强、环境改善的显著特点。道日娜等[3]以乳品安全为主线,分析了内蒙古奶业牧场园区集中饲养和业主规模化饲养两种新型组织模式对牛奶生产的质量控制,提出从产业发展长期看,牛奶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是生产组织模式演进的方向。倪学志[4]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为“奶联社”模式在技术规模效应、避免内生交易费用、规模区位效应等方面具备其他原料奶生产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肖兴志等[5]研究发现企业自建牧场模式并不能有效降低乳制品的安全风险。

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强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与此相对应,发达国家的学者在生产者质量安全行为控制的研究上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体系,如Henson等[6]、Goodwin等[7]研究了安全食品的供给动机和农户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但是,由于产业组织形式、生产者素质等方面的差别,其成果在我国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检验。为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内蒙古为例分析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旨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1.1 奶农的规范养殖行为

奶农的安全养殖行为是指奶农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对奶牛养殖中的各种质量安全情况所进行的规范性生产行为。作为生产者的供给行为,奶农对饲养过程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对挤奶过程的挤奶方式管理是安全养殖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饲养过程的环境卫生管理包括保持牛舍良好的卫生,配备干净的饲喂设施,对牛舍及牛的饲养设施进行合理的定期消毒,给奶牛饲养、产奶带来良好的环境,避免细菌、杂物进入到牛奶中;挤奶方式管理表现在挤奶过程中使用机械化挤奶,坚持严格的消毒和卫生制度,使牛奶本身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通过消毒行为(方式)和挤奶行为(方式)分别反映饲养过程的卫生质量安全管理和挤奶过程的卫生质量安全管理状况。

1.2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是指为了生产原料奶而进行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在研究领域有两种组织模式的定义,一种是以产业化为主的纵向生产模式,一种是以养殖模式为主的横向生产模式[8]。本研究以横向生产模式为主,分析在养殖环节不同的组织模式对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在调查中主要存在如下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1.2.1 散养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散养为主,采取零散放养和房前屋后拴养,规模小、管理粗放,庭院养殖、人畜混居。

1.2.2 奶牛养殖小区模式 奶牛养殖小区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奶农合作组织。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农户在系统规划、合理布局的一定区域内从事奶牛业生产经营活动。小区经营者向农户提供牛圈、牛舍、青贮窖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负责奶牛的统一放、喂养。农户按奶牛头数向经营者交纳管理费。

1.2.3 奶牛养殖场模式 这种模式是有实力的农户(养殖大户)自己投资兴办养殖场,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将部分牛舍以招租方式出售给周边村落的奶农使用,并收取一定的租金。

1.2.4 奶联社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合作社搭建技术、管理、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平台,吸纳农户以奶牛入股分红、保本分红、固定回报、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入社并获取回报的奶牛养殖合作化产业模式。

1.2.5 企业自建牧场模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投资建立作为企业下属的牧场,在牧场内养殖、挤奶,牛奶直接提供给企业。所饲养奶牛一部分为企业的,一部分为周边农户入股奶牛,给奶农分红[9]。

1.3 影响奶农质量安全行为的其他因素

主要包括奶农的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政府的质量安全培训。通常情况下,奶牛养殖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奶牛饲养质量安全行为有影响;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奶牛养殖户质量安全意识越高;接受过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牛养殖户质量安全行为有正向影响[10]。

1.4 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将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行为分为两类:奶牛养殖户消毒安全行为和挤奶安全行为。分别建立影响奶农消毒安全行为、挤奶安全行为的二元离散选择计量模型。

2 数据来源、样本描述与变量说明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问卷调查。选取内蒙古的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锡盟市的9个区作为调查区域,在2012年1~2月,采取入户调查填写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180余份问卷,有效问卷162份。

2.1.1 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情况 将奶农消毒安全行为分为对牛奶场进行定期消毒、偶尔消毒和不消毒三种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在162个样本奶农中,36.42%的奶农采取定期消毒,采取偶尔消毒和不消毒的奶农为63.5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相当薄弱。

2.1.2 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状况 为了研究方便,将挤奶安全行为分为机械挤奶方式和人工挤奶方式。从表2可以看出,162个样本奶农中,采用机械挤奶方式的农户为118户,占72.84%,这说明大部分奶农能采取安全的挤奶方式。但是也有44户奶农采取人工挤奶方式,比例为27.16%,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2.1.3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由表3可知,在162个样本奶农中,采取散养模式的有52户,占32.10%;奶牛养殖小区模式有41户,占25.31%;奶牛养殖场模式有32户,占19.75%;奶联社模式11户,占6.79%;企业自建牧场模式26户,占16.05%。这说明奶牛分散养殖户仍然是内蒙古原料奶生产的主体。

2.2 变量说明

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奶农的挤奶安全行为和消毒安全行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原料奶的生产组织模式,包括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养殖场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自建牧场模式。控制变量包括反映奶农的文化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参加质量安全培训等变量。其中,解释变量散养模式的结果由常数项C说明。其他变量说明和取值见表4。

3 结果与分析

3.1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影响

在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模型估计中,LR统计量为137.189 6,其相伴概率为0,似然比系数为0.645 7,说明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的系数为负,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系数为正,说明采取散养模式、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的农户倾向于选择不消毒或偶尔消毒行为,采取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奶农倾向于选择定期消毒行为。从显著性检验看,散养模式的显著水平为0.01,说明在该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不安全的消毒行为。奶联社模式在0.01水平下显著,说明在此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定期的消毒行为。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

控制变量方面,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是否参加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农消毒安全行为的影响系数均为正,其中,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在0.0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主要是因为专业化养殖、适度规模经营对奶农的消毒行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3.2 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影响

在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对奶农挤奶安全行为的模型估计中,LR统计量为82.999 0,LR 统计量的相伴概率近似为0,似然比系数为0.438 0,z统计量大多数比较显著。显示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模型拟合精度较高。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散养模式的系数为负,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奶联社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系数均为正,说明采取散养模式的奶农更倾向于选择人工挤奶的方式,其他4种组织模式的奶农倾向于选择机械挤奶方式。

从显著性检验看,散养模式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该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不安全的挤奶行为。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奶牛场养殖模式在0.05水平下显著,说明在这两种模式下,奶农会显著地选择安全的挤奶行为。奶联社养殖模式、企业牧场模式的影响均不显著。

其他控制变量方面,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是否参加食品质量安全培训对奶农挤奶行为的影响系数均为正,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养殖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高,参加了食品质量安全培训的奶农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的挤奶行为。其中,养殖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以及是否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分别在0.05和0.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4 结论

1)统计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比较落后,奶牛分散养殖户仍然是我国原料奶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房前屋后拴养,零散放养。在该种模式下,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普遍较低,这使得我国实施奶源监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小区模式对奶农的质量安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奶牛养殖小区都没有真正实现饲料、医疗、配种等技术的统一,只是一个简单的“托牛所”,仍未摆脱散养的主要弊端:人畜混住,饲养卫生环境难以保证,原奶质量和牛体健康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真正发挥养殖小区模式种养技术的规模效应,必须对奶牛养殖小区的奶牛真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统一挤奶等多项技术和服务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分户独立喂养经营。

3)奶牛场养殖模式和奶联社模式在规范奶农行为、保障奶源质量安全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这说明发展产业化组织、提高原料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提高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也决定了这两种模式是提高我国原料奶品质和生产效率的较佳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 超.奶牛小区模式研究及管理规范的制定[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2] 王宗元.奶牛养殖组织模式及利弊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9(5):61-62.

[3] 道日娜,乔光华.内蒙古奶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与乳品质量安全控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98-301.

[4] 倪学志.新型原料奶生产组织形式“奶联社”的经营模式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8-83.

[5] 肖兴志,王雅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能否真正降低乳制品安全风险[J].中国工业经济,2011(12):133-142.

[6] HENSON S,HOOKER N H.Private sector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public regulation and the role of private controls[J].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1,4(1):7-17.

[7] GOODWIN Jr H L, SHIPTSOVA R.Changes in market equilibria resulting from food safety regulation in the meat and poultry industries[J]. The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2,5(1):61-74.

[8] 张亚东.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效率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食品质量安全培训范文2

【关键词】食品安全;市场弊端;政府监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不仅涉及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问题,更涉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际声望。因此,“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大话题。

一、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的问题产品,再到在全国掀起巨大风波的染色馒头,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给民众带来莫大的恐慌,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在损害消费者健康甚至是危害其生命安全时,还可能导致社会失稳、妨碍经济发展、影响国际合作等一系列问题。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市场弊端,政府监管失灵。

1、食源性问题突出

在工业、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注意环保,如种植业中滥用农药、化肥以及使用受污染的水源,养殖业中不恰当的使用添加剂或兽药等行为都会导致食源性疾病,引发食品安全事故。近年来,我国就出现过多例因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物浓度过高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一些农产品,如茶叶,就曾因农药残留问题遭到贸易伙伴绿色壁垒的冲击,这直接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由于市场运行过程中一些弊端,加剧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市场弊端除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外,还缘于食品供给主体的无限分散性,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特点。信息不对称会使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完全处于劣势地位,将导致逆向选择等各种问题,使市场不能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知情,可能导致得到错误信息的生产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产品价值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进而市场就无法达到产出的社会效率水平。同时由于市场条件下存在盲目性与自发性,很多经销者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采用一系列有悖于市场经济道德法规的手段,损害消费者利益,导致整个食品市场的混乱。

3、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

反映政府监督体系不完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食品安全标准法规涵盖的内容不全面,而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食品流通中某些环节上还存在着空白。例如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过于宽松,其中《办理食品卫生检验单位证书的手续》对检验单位认证的规定不是很严格,而且没有详细规定检验单位的操作规范。再如食品污染的源头控制力度不够,例如在种植品种种植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监督不足。其次,我国目前施行的多部门监督体制存在重复监管、效率低下等问题。监管、投资、执法环节的重复,不仅浪费公共资源,而且不能有效形成监管合力,导致监管盲区的出现。再次,政府对市场食品安全抽测的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虽然目前我国工商、农业、卫生、质检部门都对农产品市场进行不同侧重点的食品安全抽检,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式化,检查前事先通知或让市场主动送检,这些方法难以发现问题。与此同时,各部门检测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食品检测结果的混乱。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控制

要普及科学的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同时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增强我国对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技术和对农药以及环境污染物方面的检测技术的应用。

2、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

首先,这有赖于政府建立有效地食品安全传导机制。将建立有效地信息作为食品安全公告管理的重要手段,及时向公众通报各种食品安全的状况,便于消费者及时了解市场现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次,应实现各部门之间资源信息共享化,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因素有效整合,从而进一步提高重大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进一步完善政府对食品的监督管理体系

使标准与法规得到及时调整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同时,要努力与国际规范接轨,如国际上普遍接受的GMP规范及HACCP体系的应用。鉴于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测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并且对食品安全主要集中在对最终产品的监测上而无法对食品安全因素难以起到预防作用的现实,中国法规应明确界定HACCP在中国食品安全管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力推行和实施这一有效的食品安全管制措施,及时发现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严厉处罚没有严格按照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企业,通过此项措施引导企业进行优质、高标准的食品的生产,促使企业从“反应型食品安全监管”向“自主型食品安全监管”转变。

4、加强对经销商的培训管理

经销商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直接执行者。加强市场对场内经销商的管理,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农产品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工商管理部门应将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以及信用记录制度相结合,从多方面提高监管水平。(其中,市场准入制度即经销商进场前需在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和流通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即市场建立经销商相关信息档案并保持对档案的跟踪管理;而培训制度就是市场定期组织开展经销商业务指示剂食品安全培训;对于信息记录制度就是市场定期检查并记录场内经销商的经营行为,对发现的违规行为予以警告、公示、市场备案及令其退出市场等惩罚措施。市场通过提高对经销商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很大程度上提升经销商的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其获取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概念的能力不断强化。

食品安全及其监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和减少食源性疾病、食物的营养不合理造成的对公众健康的威胁,才能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食品质量安全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80-81.

食品质量安全培训范文3

[关键词] 食品安全法;农村食品安全;法律监管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全方位构筑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屏障,标志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框架的确立,其理顺了监管机制、明确了生产经营者社会和法律责任、统一了食品安全标准,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召回等制度,有力规制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为推动食品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运营不规范、人员素质低、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地区尚未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1.食品生产条件差

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多以家庭式小作坊形式存在,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人员素质低,生产、卫生和仓储条件差,无证经营现象突出,“脏、乱、差”现象明显,“三无产品”大行其道,很少有企业能达到《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食品质量毫无保障。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虽然质量难以保障,但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且价格低廉,很受当地群众喜爱,具有广泛的发展市场。

2.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文化水平偏低、信息传播不畅、食品安全及法制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农村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食品生产者受利益驱使,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一切办法规避法律规定,根本不注重食品的安全性。广大消费者由于缺乏食品质量鉴别能力,并受经济条件影响,选购食品时采取价格先行原则,价低质次食品在农村很有市场,存在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缺乏维权意识,加之维权成本较高,农民一般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发展。

3.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

一方面,由于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分布于地袤广阔的农村,其具有分散性、隐蔽性、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无证经营现象突出,食品安全监管点多线长,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人员编制少且多为兼职,监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食品安全监管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食品监管职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大量流向农村,也加大了农村食品监管的难度。

4.有关食品安全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国家虽然颁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当政策法规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实施。一是农村食品企业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监管难度大。二是部分政策对农村食品企业而言要求过高,操作性不强,难以执行。三是农村食品政策法规及相当知识宣传不到位,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相关知识。四是农村食品监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对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影响了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地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监管体制难以理顺

《食品安全法》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进一步理顺了食品监管体制,其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议事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卫生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职责,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实施监管。但在农村基层,受机构和人员编制限制,部门权限交叉、职责不清,部门协调性差,多部门监管等于没有监管,出现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监管效率低下。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安全标准落实难

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具有规模小、分散、不稳定等特征,无证经营和“三无”产品盛行,企业经营极不规范,监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农村的蔬菜、水果等基本上都是农户自产自销或自给自足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等的安全性、用量等均无统一标准,只要能增产农民就敢用,安全性根本不予考虑。加之农村食品种类繁多,产品质量差异性较大,因此《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可操作性极差。食品企业经营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经营者素质低、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等,加上监管力度不足,致使食品安全标准在农村地区也难以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3.许可证制度落实难

农村多部分食品经营户都是趁赶集或农闲在集市上摆摊设点卖些凉皮、糕点等自产的特色食品,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和时间,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对经营者发放许可证基本不可能,除了极个别上了一定规模的食品经营者有许可证外,农村绝大部分食品企业是无证经营。因此《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对农村食品经营者来说影响不大。

4.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落实难

一方面,农村绝大部分食品经营者安全意识淡薄,食品生产都是自己自行操作或雇用几个亲戚朋友,或者从附近雇用村民,根本没有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安全培训的概念。即使意识到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重要性,也因检查成本问题而尽量回避。另一方面消费者同样缺乏卫生安全意识,只关注食品的价格和外在品质,而不注重生产环节问题,因此应有的监督作用也难以发挥。

5.问题食品召回难

首先,农村食品企业规模小、利润薄,食品经营者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加之很多食品为“三无”产品,因此,即使发现食品有问题也普遍默不作声,而不会主动召回。其次,食品销售对象分散而不固定,销售对象大多没有任何联系方式,问题食品召回难度较大。再次,农村地区食品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差,也纵容了食品经营者回避问题食品的召回。

6.经营者责任追究难

一方面,农村食品经营者大多无固定经营场所,隐蔽性和流动性较强,无证经营和“三无”产品盛行,均成为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者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不知如何维权、维权成本过高等原因,很少有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因此,《食品安全法》严厉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难以对农村食品违规经营者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

三、政策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全面提高农村食品经营者及消费者安全意识

一是做好地方党政领导的宣传,争取地方政府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加强对农村食品监管人员的宣传、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执法能力。三是注重对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制意识宣传培训,促进其依法合规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四是重点加强对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维权途径、食品质量鉴别常识等宣传,充分利用农村赶集、重大节日等有利时机,通过现实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安全意识,促使农民的思想由过去单纯的“吃饱”向“吃健康”转变,为有效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状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有针对性地对《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细化完善,提高其在农村地区的可操作性

《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均是以城镇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食品企业为客体,而对农村地区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的食品企业及农民自产自销的食品而言,则明显“水土不服”。建议在坚持《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农村食品市场实际情况,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有机协调配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作出特殊规定,适度降低有关制度的执行标准,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司法制裁力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地区的可操作性。

3.理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在缺乏市场规制的农村地区,政府规制本是市场失灵问题有效解决的必然手段,但在我国越到基层部门职能分化越模糊,行政职能越弱,在乡村一级,由于部门设置不完善、相互之间职权分工不明确,大大降低了政府监管效能。建议注重发挥政府在食品监管中的主导作用,改变以往农村地区由多部门分工监管的局面,在农村乡镇一级建立一个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对农村农产品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农村食品进行“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起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综合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整顿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一是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要切实负起责任,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小作坊和“三无”产品,扶持有一定规模的正规企业做大作强。二是引导建立乡村食品超市和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配备驻村食品安全监管员,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有关规定,落实市场开办者、摊位出租者的责任,促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采进货检查记录制度等的落实。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建立食品经营企业的信用档案,并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便于形成多部门监管合力。三是定期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抽样检查,并加强对农民有关化肥、农药等安全使用知识培训宣传,保证农村食品安全。

5.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在整合农村现有食品职能部门监管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项投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配置食品安全监测仪器等执法装备,提升食品风险监测能力,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引入执法队伍,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制度、食品检测方式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切实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陈锡文,邓楠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罗天雄,周建平.食品安全的现状、对策与管理[J].现代农业,2006,(5)

[4] 李长健,江晓华,王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与对策[J].法治论丛,2006(3)

[5] 杜钢建.关于制定食品安全法的若干问题[J] .太平洋学报,2008(2)

食品质量安全培训范文4

__年,我局的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思想武器,以服务区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紧密围绕工作职能,统筹安排工作任务,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谋划工作重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现将__年工作情况及2014年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做好本职工作,履行行政职能。__年我局质监工作严守住三个底线,即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在辖区未发生一起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一)食品安全重于泰山,质监工作把牢入口关。我县辖区内现有30家食品及相关产品获证企业,共计37张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18家。__年以来新发证企业4家,换证企业9家,注销企业4家。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3家,均已建立电子溯源系统,完成率100%;市局安排培育食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2家,已培育2家,完成率100%。我局对分布性较集中的产品实施重点监管,增加巡查频次。把调味品、肉制品、酒类、炒货及坚果制品、水果制品和糕点等产品作为重点监管产品,严格实施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市、县两级对45家企业及小作坊实施监督抽检85个样品,整体合格率95.3%,严格做好4家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工作,完成率100%。有效的监管使辖区内未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特种设备关乎性命,监督检查守住安全关。我局坚持日常监督检查与重要节日前安全检查、常规监督检查与专项整治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使用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一方面做好日常定期检验,目前共检验特种设备600台,其中锅炉65台,压力容器257台,电梯150台,起重机械80台,厂内机动车辆50台,检验率比去年同期上升20%。另一方面认真组织开展了“五一”、“六一”、“安全生产月”、电梯维保使用、气体充装站、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整治活动;认真进行了特种设备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检查。落实“谁检查、谁登记、谁负责”的责任制,对事故隐患进行登记,跟踪处理;对严重违法行为进行行政执法,实行行政处罚。今年以来共出动410余人次,监督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00家(次),监督检查特种设备680台,共发现事故隐患58项,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58份,整改事故隐患36项。通过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了特种设备使用行为,消除了一批事故隐患,保证了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产品质量涉及万家,巡查走访稳住质量关。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同时涉及面最广,事关万千百姓的日常生活。一是始终把党和政府关心重视、社会关注的质量问题作为重点,坚持“打击、疏导、帮扶、规范、发展”的方针,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本年度受理申诉举报案件15件,接收群众咨询20件。认真开展了__年农资专项执法打假工作、__年危化产品、白酒化肥两公开、消防产品等专项整治工作。二是按照“双打”和“质检利剑”行动方案,我局重点对化肥、儿童用品、建材、汽车配件等产品,重点检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截止目前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266人次,检查生产企业及使用单位70家,在专项检查中办理行政处罚案件6件。

二、完成政府任务,做好重点工作。__年县政府把维护食品安全,推进品牌提升两项重点工作交托给我局。__年在全局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这两项工作。

(一)食品安全工作,我局组织开展“春季行动”“质检利剑”“肉及肉制品专项治理”“食品安全保障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活动5次,加之日常监督检查,累计检查获证企业和小作坊154家次,出动执法人员314人次,车辆127次,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督促10家企业对生产不规范项进行整改。有效保证了辖区的食品安全。

(二)品牌提升工作,全县共有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13家,全年完成了对这13家企业的巡查,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了处罚和整改,责令企业签署《企业质量诚信承诺书》,并在企业的网站上或以不同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按市质监局的整体部署和具体要求,确定了我县的11家重要工业企业,认真组织落实工业企业产品质量指标采集工作。引导扶持优势产业争创品牌产品,扩大我县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到目前为止,我县有2家__省品牌产品企业,5家河北省优质产品企业,今年又申报了1家__名牌、2家河北优质。我局还对我县辖区内的4家3C生产企业进行了定期巡查,并督促企业张贴承诺书,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配合市局完成对辖区内获证体系认证企业的监督检查,抽查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0家、农副产品获证企业5家,有机产品认证企业2家。全年企业标准备案3份,农业标准制修订8份,1家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__县里澜城顺达锦汇人造板厂),对全县87家企业执行的标准进行了检索和登记。

三、发挥技术优势,服务企业群众。质量技术监督局技术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今年的工作中,我局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变观念,少管理多服务,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

(一)全心全意做好窗口接待工作,认真学习代码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把“优质、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作为窗口工作人员的行动准则,以满腔的热情,振奋的精神,耐心周到的服务接待好每一位服务对象。截止到目前共办理组织机构代码新办395份,年检867份,数据变更11 7份,换证294份。同时继续认真做好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扩展采集业务,及时更新生产、加工企业产品信息。截止10月28日共录入企业300多家,产品500多种,提供无产品证明140份。

(二)集中力量改善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促进了检验检测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今年我局积极开拓,努力挖掘资源,完成了全县322家企业17262台件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其中水表__块、电表__块、气表360块,可燃气体报警器157余块、加油机320余枪、卡尺千分尺101把。共检定、校准计量器具800余台件,其中,检定台秤、案秤、电子计价秤等日用衡器600余台件,电子汽车衡100余台。检定合格率达到100%。

四、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如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我局各项工作做得正做得好是我局今年工作的一项重点。

(一)强化案卷管理,对检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够得上立案标准的及时立案,够移送标准的及时移送、绝不姑息。确保案件及时立案、证据充分,程序标准,适用法律适当,使办的案件达到惩一儆百的效果,每一个案件都是经得住考验的铁案。

食品质量安全培训范文5

(一)抓质量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广泛开展“质量兴镇(街道)”、“品牌兴镇(街道)”、“品牌兴业”活动,推动各镇(街道)切实加强辖区内质量工作。按有准入标准、有管理机构、有产业提升政策、有保护机制的要求,开展区域名牌培育,全面实施《*市“十一五”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计量检测、质量保证“三大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开展质量赶超、实质性采标为内容的块状产业质量提升试点工作,开展名牌产品培育调研,开辟技术咨询、资料整理、申报推荐等品牌争创“绿色通道”。完善市名优产品展示厅功能,扩大我市优质产品的美誉度和公信度。

(二)抓安全监察。要牢牢抓住食品、特种设备、健康安全类产品的安全不放松,真正把这“三个安全”由“民心工程”变成“放心工程”,推进“平安*”建设。一是确保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坚持巩固长效,继续发挥好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按照“两个链条、一个体系、一个网络”的要求,努力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源头到最终消费全过程,包括质量投诉、质量监管、追溯、召回和责任追究在内,多部门联合,全社会参与的产品质量监管新机制,特别是要通过完善索证索票、进货登记、巡查记录、检验记录、产品流向记录等制度,建立较为全面的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溯源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对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食品放心镇(街道)”创建活动,提高各镇(街道)政府食品安全整治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坚持科学监管,对获证的企业,加强证后监管,努力提高获证企业的自检能力;对列入小作坊监管的生产单位,严格控制其产品的流通范围,并引导其走挂靠、兼并、联合取证之路;对“三无”食品生产加工点,采用打扶结合、堵疏结合的策略,开展全面整治。坚持突出重点,针对水产品,在巩固和深化水产品整治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石塘经验,鼓励生产加工单位按照五种模式进行整合提升,并及时总结成效,确保全省水产品专项整治现场会如期在我市召开;针对农村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小建材店、小农资店、小旅店、小美容美发店、小书店、小菜场、小修理店的产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十小”质量安全整治行动;针对“两豆”产品,加大整治力度,力争在城区范围内实现“放心豆腐”、“放心豆芽”市场全覆盖;针对桶装饮用水、茶叶、米面制品等食品,强化整治措施,务求整治实效。二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第一责任的责任体系,建立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标准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步伐。以“隐患排查年”活动为载体,突出冷冻制冰行业、起重机械两项整治活动,确保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和预警制度,重新调整确认特种设备重点监管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故的处置能力。加大安全监察执法力度,按照逢节必查的原则,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各类游乐设施、电梯、压力管道、客运索道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实施“万人安全培训计划”,加强各类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提高人员持证上岗率。三是狠抓健康安全类产品安全。按照上级局的部署,统筹安排好玩具、服装、汽车配件、絮用纤维制品、家具、五金饰品、涂料、油漆、装饰材料、洗涤用品等10类产品的集中整治。深入开展电动工具专项整治。加大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证后监管力度,确保认证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推进“金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企业的电子监管网入网、企业质量信用电子档案建设等工作。确保全市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全部建立质量档案,涉及的9大类69种产品100%入网。实施企业质量信用评价,将质量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及时向社会曝光,提高质量失信成本。建立完善监督抽检体系,提高抽检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大区域性质量问题倾向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重点安排与人民安全健康密切相关的电器、建材、农资、电机、节能、环保、能源、原材料和自主知识产权等产品的监督抽查。加强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按照“四不放过”原则,督促不合格企业切实把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三)抓打假查处。针对辖区内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的特点,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铺开相结合,分工负责与联合行动相结合,始终保持对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做到维护安全抓执法,重点加大对食品、特种设备和健康安全类产品安全“三个安全”的执法力度;促进调整抓执法,重点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的查处力度;守望民生抓执法,重点加大对农资、建材、3C认证产品、许可证产品、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民生计量领域重点监管等产品的打假力度;消费维权抓执法,重点加大对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热销产品的检查力度。要加大大要案查处力度,对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完善举报奖励、大要案溯源追及、举报投诉电话值班制度,加强县际打假协作网、名优企业打假协作网、媒体打假协作网的建设,发动全社会力量,提高打假治劣震慑力。

(四)抓监督检查。认真制订并执行各级定期监督检查计划,对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国计民生、消费者反映强烈、用于我市大型工程的产品,实施重点监督抽查。巩固水泵区域性质量整治成果,严防回潮。对鞋类、空压机、刀量具、轴承、电机、发电机、弧焊变压器、机械配件等列入长效监管的行业,建立重点监管机制,实施质量预警,通过跟踪检查、分析评估、风险预测等形式,及时发现区域性产品质量苗头,实现早发现、早整治、早控制,防止发生新的区域性质量问题,杜绝出现列入省级预警事件。继续推进以质量指数为核心的区域产品质量分析评价机制,及时向市政府通报质量形势。加强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督促不合格企业切实把整改工作落实到位。抓好名牌和免检产品的监管,并通过质量跟踪、质量评价等方式有效防范优势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关于从源头抓质量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关于建设“平安*”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整体推进,进一步明确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明确从基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开创质监工作新局面,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新贡献。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镇(街道)走访调研。结合年度质量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督查,由局领导带队,走访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就各镇(街道)辖区内企业在产品质量、食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

(二)召开重点监管行业座谈会。主要是食品、水泵、刀量具、空压机、电动工具、特种设备等涉及质量安全问题的重点行业生产企业,分析当前质量安全形势,征求加强监管与服务的意见与建议。

(三)加强镇(街道)质监工作队伍建设。举办联络员业务培训会,就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质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质量信息宣传等业务进行强化培训,提高质监员的业务能力。同时抓好质监员的年度考核,切实调动质监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质量安全分片监管责任制度。在建立本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按照专职监管与全员共管、稽查大队牵头与各科室分片式定责相结合的原则,划分5个监管责任小组。同时,结合*产业分布及发生在生产、加工、藏匿等领域制售假冒伪劣活动的特点,划定5个分片监管责任区,各责任区的打假责任分别由上述5个监管责任小组具体负责。

(五)制订落实应急预案和综合整治措施。根据全市质量安全状况,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监督与服务、治劣与扶优相结合的方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重点镇(街道)或行业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指导与监管。按照《*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突发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反应预案》,对出现预警即时实施整治行动,并对现场应急处理、应急求援、应急装备、立案、结案等均作具体规定。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步调。全体干部职工要从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认清当前各类涉及人身健康和生产财产安全质量问题严峻的形势,切实提高对强化责任狠抓生产源头质量监管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从源头抓质量、提高工作有效性上来,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从基层抓落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上来,做到全局上下“一盘棋”,口径一致,步调一致,行动一致。

(二)立足自身,查找问题。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突出强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为人民掌好权、把好关、执好法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查找自身思想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按照从严治政、依法行政的要求,突出强调有权必有责、执法受监督、侵权受赔偿、违规要追究,认真检查纠正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通过查找问题,认清自身差距与不足,并加强自律意识,抓紧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改正和提高。

食品质量安全培训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措施

一、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冒伪劣食品频频被曝光,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f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地沟油、染色花椒、瘦肉精,河南南阳毒韭菜、北京多家影院爆米花桶含荧光增白剂、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台湾塑化剂有毒食品,漂白大米、面粉增白剂、毒竹笋焦亚硫酸钠超标至少144倍......等等。

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不断曝光,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事件还是在不断地发生。2012年发生了最受关注的十二大食品安全事件: 1、白酒塑化剂超标 。2、光明牛奶"酸败门"。 3、健康元地沟油事件 。4、古井贡酒"勾兑门"。 5、"毒胶囊"事件。 6、双汇"蛆虫门"。 7、伊利奶粉"含汞门"。 8、立顿"毒茶"。 9、雅培奶粉质量问题。 10、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 。11、肯德基45天"速成鸡"。 12、三元食品"早产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必须从中央到地方,从法律到规章,从采集到加工等等方面,均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食品安全监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1、在市场机制上,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原因:中国传统的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小、散、多局面与规模化、现代化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不对接。

2、在能力因素上,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的矛盾。

原因:有限监管与无限制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不对接,即监管能力有限,而监管对象覆盖全县乃至城乡家庭小作坊,农村已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3、在监管执法上,依法行政与制假售假者的矛盾。

原因:行政手段与刑事司法不对接,监管部门追求食品安全值的最大化,而造假售假者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4、在法律法规上,日常监管与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矛盾。

原因:食品安全监管与法律法规依据不对接,尤其是小作坊、小摊贩监管缺乏法律依据,违法者进入门槛低、成本低,但食品安全风险大。

四、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1、把握好市场机制关,强化主体责任。

一是政府通过在源头上制定产业政策,改变食品企业的多、小、散的结构现状,对食品实行价格补贴,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没有市场;二是政府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采取规模化大型企业龙头带动,食品小作坊园区集中监管的办法,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三是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实施"黑名单"制度,促进行业自律;四是强化企业食品安全培训,定期对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2、把好能力建设关,强化基层监管。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能力建设。二是引入风险管理,围绕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三是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重点是整合各部门的检验检测资源,提升整体检验水平。四是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点食品品种的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3、把好严格执法关,强化责任追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公安机关和监管部门之间的案件移交、立案等衔接机制,提高办案效率。二是明确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侦办中的行为定性、案件管辖、证据规格等法律适用问题,特别是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问题。三是要强化配合,建立联合办案机制,通力协作,形成全程监管合力。四是要强化考核评价,加强对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细化责任追究对象。

4、把好法律法规关,强化惩处力度。

一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非法添加、剧毒农药非法使用、农(水)产品非法投入、餐厨废弃物非法利用等方面进行立法,完善监管执法依据,加大惩处力度。二是造假者从来不记帐,很难取得造假者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有力证据,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大经济处罚力度进行综合治理。三是推进加快畜禽屠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四是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建设,增强标准制定的透明度,同时,以立法形式规范食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管理,以免误导消费者。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地提出目标与方针。二是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三是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四是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五是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

结论:

由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涌现。因此,食品安全控制不是一项权益之计,也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有多个政府部门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所幸,我国目前已经积极加强了监督解决食品安全的力度,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预见,在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洁彬,食品安全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

[2]刘秀梅、高鹤娟等,食物中有害物质及其防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

[3]靳国章,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

[4]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5]刘志皋,食品营养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

[6]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7]黑龙江商学院,饮食卫生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

[8]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食品科学,2003(8)

[9]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食品工业科技2002(2)

[10]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