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范文1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科学仪器设备;需求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38-01
在此研究的过程中,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进行相应的借鉴,对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充分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体系的完备、法律和法规及标准的健全、机构与人员及装备的完善、检验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先进、监控和检测的及时和有力。其中,重要的技术支撑是科学仪器和测试技术。
一、在确保食品安全中科学仪器和测试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食品安全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复杂性、多样性等,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科学仪器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挑战。
对食品安全的检测进行相应的阐述,主要指的是,在基质非常复杂的动植物产品和加工产品的样品中,对多种有毒有害的残留物等的成分进行全面的检测,它的含量是非常低的,同时,也有着部分的污染物,其同为异构体的毒性差异是比较大的,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离、萃取和分析,有着非常大的难度。通过相应的总结和分析等,从中可以发现,测试领域对仪器和方法的检出限平局值每五年都下降一个数量级。从食品安全检测的角度来说,形势是非常不容乐观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出于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其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外的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发生了相应的改善,对其进行了重大、快速的修订,同时,在这种形势之下,我国要与国际接轨,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相应的修订。
(二)在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中,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和理解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深入,同时,对检测技术和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这有着相应的来源,主要包括农药残留中毒事件和致病菌对人的侵害。对于兽药残留的潜在危害的认知也有着相应的提高。在最近几年中,发现了有毒有害元素的价态不同、毒性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相应的认知和了解,以及对人们本身的健康的关注和重视是没有穷尽的,那么,对于有毒有害残留物和污染物检测方法和仪器的要求也有着相应额提高,需要做到实时更新。
(三)目前,我国有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食品的伪劣进行相应的鉴定。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的鉴定来说,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对农药和兽药残留、其他的有毒有害化学残留物、有毒有害元素等进行有效的检测。与此同时,还有着一项非常大的难题,主要就是目前的法制并不健全,生产者的道德观念和自律意识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强化,对于消费者的健康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
二、食品、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科学仪器的需求
(一)对农药残留进行相应的检测的仪器
将农药残留化学组和结构作为重要的依据和参照进行相应的划分,所需要的分析检测的仪器和设备主要有[1]:
1、有机氯农残检测的仪器
对其进行充分的应用,并且使其朝着广泛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和毛细血管柱进行相应的应用,从而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其中,毛细血管柱具备了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主要包括灵敏度高、高分离和定量准确等。在基质或者是成分有着一定的复杂性的时候,在对其进行定性的过程中,如果将GC保留时间作为重要的依据,是难以实现此目标的,那么,就需要对质谱检测器进行充分的应用,同时,使离子检测模式发挥辅助的作用,从而实现定性的目标[2]。
2、有机磷农残检测的仪器
广泛使用配以火焰光度检测器或氮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GC-FPD或GC-NPD或GC-ECD),为了准确定性,也常用GC-MS。对于高沸点或热不稳定性的有机磷农残,应该用配以紫外―可见光检测器的液相色谱仪(HPLC-UV)。美国AOAC有机磷农残的检测标准方法使用HPLC。近年来也有使用液/质联用仪(LC-MS)进行有C磷多残留分析。
(二)食品、农产品安全速测技术与仪器
为确保食品安全,急需能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并至消费环节都能现场、快速、准确地检测农(兽)药等化学残留物、致病菌、有毒有害元素、毒素等。现场(便携)、快速、准确为速测仪的特点,发达国家将其视为源头快速筛查的手段予以重视。对于我国农产品、食品生产企业(者)数量大、规模小、分散的状态,而且生产者法治和自律意识很弱的当今,速测仪有着特殊意义,虽然速测技术的原理和仪器很多,但是至今在我国已产业化、商品化的和成熟仪器不多。主要包括免疫分析方法与仪器。
包括放免、酶免、荧光免、化学发光免和胶体金标免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残酶免疫检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美国AOAC已将其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并列为农残检测三大支柱技术,在国外应用相当广泛。酶联免疫法(ELISA)由于具有高度特异性、准确性、快速,不仅能检测农药和兽药残留,也能检测致病菌、毒素以及转基因检测,应用范围广,其检测仪器主要是酶联免疫仪(酶标仪)和洗板机,产品很成熟,我国已有多家厂商生产,如雷勃、上海三科、北京拓普等。该方法在国内尚未能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我认为是进口试剂盒这种消耗品太贵,而国内又处在研发和试用阶段,未能形成商品化[3]。
今后宜深入研究ELISA方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向重组抗原、多项目标物、酶的定向改造和体外分子进化以及自动化酶联免疫技术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对于所有的国民来说,食品安全是最让人担心的问题,同时,当下我国对相应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视的,并且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同时也采取了很多的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国产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仪器设备专集》问世[J].中国仪器仪表,2013,07:57.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范文2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市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北京方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6244
国内刊号:11-5808/T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双月刊)创刊于2009年,是国内首本专注于食品安全与质量的科技期刊.它所刊登的论文将反映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的研究热点、前沿技术及发展方向.《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意于搭建中国食品安全与质量及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科学家探索新理论、新技术的平台;努力成为培养和发现食品安全和质量学科人才的基地,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百家争鸣”的园地. 读者为从事食品及相关行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及教育工作者。
内容范围: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范文3
本文旨在介绍食品包装给食品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以及食品包装的卫生检测标准和要求,为食品质量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包装生产不规范,部分生产企业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重视不够,一些小型加工企业甚至非法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来生产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
(2)国家食品包装相关标准、法规不健全,监管缺乏技术支撑,使不法生产商有机可乘。
(3)对食品包装所用的胶黏剂、油墨以及相关助剂无明确规范、要求,监管缺乏依据。
(4)检测设备落后,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测手段以及快速、高效的检测设备,无法对许多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的安全性进行检测。
食品塑料包装的质量安全隐患
塑料包装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树脂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如聚丙烯腈;树脂中残留的有毒单体、裂解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塑料制品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有毒助剂;塑料回收再利用时附着的一些污染物、添加的有毒色素和回收加工产生的裂解物。
1.几种典型的有毒单体
(1)氯乙烯单体
①来源:氯乙烯聚合生成聚氯乙烯,未聚合完全的氯乙烯单体会残留在塑料中。
②毒性:氯乙烯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人体四肢血管收缩而产生疼痛感,同时还具有致癌和致畸隐患。氯乙烯在肝脏中可形成氧化氯乙烯,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烷化作用,可与DNA结合产生肿瘤。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5mg/kg,成型品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1mg/ kg;欧盟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氯乙烯单体迁移量≤0.01mg/kg;美国相关标准规定,聚氯乙烯包装材料、板材、片材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0.01mg/kg。
(2)偏二氯乙烯单体
①来源:偏二氯乙烯聚合生成聚偏二氯乙烯,未聚合完全的偏二氯乙烯单体会残留在塑料中。
②毒性:偏二氯乙烯属中等毒性物质,蓄积性极弱,无致突变性。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树脂中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10mg/ kg,成型品中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5mg/kg。
(3)己内酰胺单体
①来源:己内酰胺是聚酰胺(尼龙)材料的单体。
②毒性:己内酰胺是一种致痉挛性和细胞原生性毒物。中毒的轻重与接触己内酰胺浓度高低、时间长短及暴露面积大小有关。除皮肤接触中毒外,动物试验和工业毒理研究表明,其还能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腹腔注射剂静脉注射而中毒。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成型品中己内酰胺单体残留量
(4)苯乙烯单体
①来源:聚苯乙烯塑料中未聚合而残留的单体。
②毒性:苯乙烯单体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抑制大鼠生育,使肝肾重量减轻,易被氧化生成一种诱导有机体突变的苯基环氧乙烷化合物。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限量≤0.5%。美国相关标准规定,接触脂肪食品的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残留量≤5.0mg/kg,其他食品包装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残留量≤10.0mg/kg。
(5)双酚A单体
①来源:双酚A(BPA)是制造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涂料的单体。
②毒性: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具有雌性激素活性,能导致白血病和淋巴瘤。
③限量:欧盟相关标准规定,在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双酚A单体限量
(6)丙烯腈单体
①来源:丙烯腈是合成橡胶(如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和丙烯酸树脂的重要单体。
②毒性:丙烯腈对人体的慢性毒性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梦、易怒等。此外,丙烯腈可致接触性皮炎。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丙烯腈橡胶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1mg/kg。欧盟指令2002/72/EC中规定,丙烯腈从塑料包装制品向食品或食品模拟物的迁移量不得检出,其检测限量为0.02mg/kg。
2.几种典型的塑料添加剂
(1)增塑剂
①功能与类型:改变塑料的刚性甚至脆性,使塑料具有一定绕曲性的添加剂。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酯、脂肪酸酯、磷酸酯、柠檬酸酯等。
②安全性:邻苯二甲酸酯具有较大的毒性,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等对动物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③有关规定:1999年12月7日,欧盟1999/815/EC指令,规定在欧盟成员国内对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与口直接接触的玩具及用品(如婴儿奶嘴、出牙器等)所采用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增塑剂含量进行限制,要求PVC中所含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DEHP、DINP、DNOP、DBP、DIDP、BBP)的总含量≤0.1%。
(2)稳定剂
①功能与类型:稳定剂的主要功能是阻缓或防止塑料在物理(加热、光)和化学(氧、微生物)因素作用下产生降解,主要包括热稳定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②安全性:热稳定剂有毒物质来源于重金属硬脂酸盐类(硬脂酸的铅盐和镉盐)和有机锡类(三烷基和四烷基锡);光稳定剂有毒物质来源于聚胺类物质,如六甲基磷酰三胺,可引起老鼠出现鼻癌;抗氧化剂有毒物质来源于酚类抗氧化剂,如丁基化甲基苯酚BHT、苯基取代的亚磷酸酯如三苯基亚磷酸酯。
③有关规定:我国在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某些添加剂(65种,实际使用的达几百种)进行了规定。欧盟在2002/16/EC指令的附录三“可用于生产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添加剂不完全清单”中对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及其限量做了明确规定。
(3)发泡剂
①安全性:在餐饮业广泛使用的发泡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制品中通常需要添加某些发泡剂,如偶氮二甲酰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脲和偶氮二羧酸二异丙脂等,然而偶氮二甲酰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脲等在加热过程中容易降解产生致癌物氨基脲,导致食品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
②有关规定:欧盟2004/1/EC指令规定,自2005年8月2日起禁止进口和生产含有偶氮二甲酰胺发泡剂的食品包装材料。
食品包装内壁涂料的质量安全隐患
涂料是有机高分子胶体的混合物溶液或粉末,涂布于物体表面并形成涂层,从而达到防腐、阻隔等目的。涂料通常由不挥发的成膜物质和挥发性的稀释剂组成。
涂料的卫生问题主要关乎残留单体和重金属含量两方面,如游离甲醛、双酚A、双酚A二环氧甘油醚(BADGE)、双酚F二环氧甘油醚(BFDGE)、铅等。对此,欧盟已有限定,而我国还没有。
食品复合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隐患
复合包装材料是由两层或两层以上不同种类的材料,经各种复合技术加工制成的多层结构包装材料,所用材料有塑料薄膜、铝箔、纸等。
复合包装的质量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内层材料、胶黏剂、印刷油墨的溶剂残留。内层材料通常采用PE、PP、EVA等;胶黏剂通常采用聚氨酯,聚氨酯的主要成分是毒性较大的异氰酸酯,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易水解成具有致癌性的芳香胺。内层材料中的添加剂、印刷油墨溶剂残留会迁移至内装食品中,引起食品污染。
1.异氰酸酯
(1)来源:异氰酸酯被用于制作聚氨酯包装材料和胶黏剂。
(2)毒性:异氰酸酯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致过敏作用,反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性哮喘,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影响到呼吸功能。
( 3 )限量:欧盟相关标准规定,塑料制品中异氰酸酯残留量≤1.0mg/kg。目前共有8种异氰酸酯被允许用于制作食品包装材料。
2.芳香胺
我国出口的食品包装及餐具常因芳香胺迁移溶出问题而遭到国外预警通报。
(1)来源:一是复合包装使用的聚氨酯胶黏剂,在加热蒸煮过程中,残留的芳香族异氰酸酯单体水解后生成芳香胺;二是黑色餐具材料中使用的偶氮染料,受热分解生成芳香胺。
(2)毒性: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间苯二胺、二胺基二苯甲烷等能诱发泌尿系统发生癌症。
(3)限量:我国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规定,甲苯二胺的含量≤0.004mg/kg,该含量是指五种同分异构体的总量;欧盟指令2001/62/EC中规定,以芳香族异氰酸酯为原料和偶氮染料的食品接触材料中芳香胺类物质(以苯胺计)的检出限量为0.02mg/kg。
食品包装的卫生检测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因与食品直接接触,已成为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包装材料及容器中的各种成分会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释放,从而对食品产生潜在的危害。除了上述食品包装材料本身及加工产生的安全隐患外,食品在运输、储存、使用中也可能受到二次污染,为了确保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包装质量控制还是客户的要求,或者是为顺利出口提供保证,都需要对食品包装进行相关检测。
1.有害物质迁移
根据食品包装的用途,分别用蒸馏水、4%乙酸、65%或20%乙醇、正己烷(分别模拟水性、酸性、醇性、油性食品)对食品包装材料浸泡后进行蒸发残渣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铅计)含量和脱色试验。
2.溶剂残留量
GB/T 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对溶剂残留进行了规定。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包装、贮运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目前实施的《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也对溶剂残留做出了必检的规定。今后新制定的国家或行业食品包装标准都将把溶剂残留列入必检项目。
3.甲苯二胺
食品软包装材料大多是复合包装材料,因此由胶黏剂导致的甲苯二胺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将其规定为必检项目。
4.邻苯二甲酸酯类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范文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筹建;措施
近年来,广西利用项目支持机会,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新建了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引进、培训和锻炼了高素质的检测技术队伍,检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顺利通过农业部部级质检中心审查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较好地完成了提升实验室能力建设的任务。现将其筹建措施总结如下,供同行商榷。
1措施
1.1科学布局,精心装修
要建设好一个实验室,必须从实验用房开始设计、规划,保证建设效果满足使用要求[1]。按照实验室建设国家标准,派出了考察组到国内实验室建设、运行一流的单位学习、取经,在综合了多家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整理出实验室的功能和分区要求与大楼设计方充分沟通,确定实验室的初步规划。综合大楼基建完成后,属于实验室的7、8、9楼内部分隔开始施工,按照检测区域、管理区域分开的原则,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保证光线、通风、排气达到了理想状态的出发点,实验室采用玻璃窗开放式分隔,设置色谱室、天平室、样品室、标准溶液室、前处理室等20多个功能不同的分区,达到了设置规划要求。
实验室内部装修:一是水电通讯布置。根据功能分区估算用电功率并考虑安全系数,实验室电路分照明、空调、大功率仪器设备、一般仪器设备、通风排风等分别考虑安装,3条独立接地系统;独立排污系统,建立三级净化排污管路。二是实验室设备招标安装。公开征求装修方案。三是通风排气系统。采用无级变速全自动控制玻璃钢风机,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自动调节抽风功率大小,达到节能减耗的效果。四是安全防范设施。配备了发电设备和蓄水装置,根据不同类型的隐患配置了干粉、二氧化碳和沙箱、石棉布等消防器材,满足实验室各种应急需要。五是环境监控维持设施。在天平室、标准溶液室等需要进行环境监控的功能区配备温湿度计、抽湿机和空调,以保证质量检验工作符合标准要求。
1.2采购仪器设备,确保硬件过硬
仪器设备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建设方案,中心陆续购置了气质联机GCMS-QP2010、PE AA 800原子吸收仪、AFS830原子荧光光谱仪、GC7890N气相色谱、Waters1525液相色谱、Gilson XLi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等50多台套各类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适合开展农药残留、金属元素、农药产品等检测任务。所有重要设备均采用政府采购专家评标的办法来把关,确保购置的设备满足先进、精密和质量稳定可靠的采购要求。仪器设备到位后,按照实验室的管理要求,逐台按照采购技术指标检查验收,并邀请计量检定部门上门检定或测试,全部合格后分别建立档案,制订操作规程、期间核查、维护保养等文件,然后移交检测室管理并办理启用手续。
1.3加强学习,增强本领
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派出人员参加转基因检测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药质量检测技术、元素检测技术、色谱光谱仪器使用维护技术、质量监督法律法规、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验收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验室每年制定人员培训和考核计划,每3年制订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人员技术档案,完善技术人员管理方式[2]。在引进和配备人员方面,根据岗位需要的学历、专业技术经历、职称和工作经验,陆续引进了4名硕士研究生充实检测技术队伍,整个实验室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达到7人,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80%。为了确保各岗位技术人员能够胜任工作,成立技术考核小组,由考核小组制定考核方案,并按要求开展质量监督法律法规、标准化知识、质量体系文件等方面的培训和考试、实验技术操作考核。技术考核小组根据考评结果,书面向农业部质量办公室申请给每位成员办理了工作证和上岗证,内部办理上岗聘用手续。为了加快实验室认证认可筹建进度,派出多名技术人员参加实验室内审知识培训和考取证书,同时还派人参加资质认定评审员培训。
1.4编制文件,完善管理
管理体系文件是实验室依法参加认证认可,保证质量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构建体系和编写文件中,采取统一领导、理顺关系、分步编写、边写边改的方式逐步完善,直至通过认证认可现场评审。一是体系文件编制和宣贯。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审查认可细则》,参考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人员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规范了上墙管理制度和仪器操作规程,并公布执行。针对各个层次体系文件,在领导的组织下,开展了宣贯培训,讨论并修订了《质量管理手册》,补充完善了记录表格、仪器期间核查、质量监督、质量监控等文件,使各岗位人员理解并执行。二是档案管理。在计量认证档案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人员、培训考核、仪器设备、报告和原始记录、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质量监督、体系运行等各类档案,编制了档案目录,并由专人管理,启用了借阅、复制、领用制度,对受控文件、资料加强了管理。三是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依据《质量管理手册》等体系文件要求,在试运行期间开展了1次全面的内部审核和1次管理评审。在内部审核当中,发现12个基本符合项,开出了不符合工作单和观察项报告,内审总结会上将所有基本符合项整改要求落实到人;在管理评审中,会议对实验室的质量目标和方针的适宜性做出客观评价,对质量体系与实验室内外在变化的适应性做出评价,并对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予以评价。经过内审和管理评审,初步建立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机制,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得到不断的改进,促进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从而达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满意服务的承诺。
1.5开展方法研究,提高检测能力
实验室首次认证认可申请项目375项,其中农产品85项、农药产品类177项、农药残留参数类77项、元素类34项,其他类2项,比原计量认证项目多了2个专业198个项目。针对申请要求,结合已有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特点,收集了国内最新制订实行的新标准、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所有申请产品、参数的技术练兵试验操作[3]。为了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减少人员之间的差异,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在实验室内部开展了多次人员之间、仪器之间和方法之间的比对试验。针对农药残留检测,还组织了区内多家检测单位开展了1次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试验,比对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均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在已参加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元素能力验证试验中,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2结语
一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成功筹建实验室的根本保障[4]。为了筹建实验室成立了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筹建工作,制定了筹建工作各阶段的具体工作,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上档次、上规模实验室做了充分保障。二是资金投入是必备条件。项目开始实施后,自治区农业厅决定在此基础上实施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2个项目增加投资约2 000万元,为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三是制定与宣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样重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开展工作的依据,把文件内容宣贯到位使每一位员工明白自身的职责是执行有力的途径。重制订轻宣贯往往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形同虚设,最终严重影响质量目标的实现。四是技术队伍建设是筹建成败的关键。除引进、聘用必要的技术人才外,还加强技术练兵,充分利用比对、能力验证等技术手段来检验实验室和人员的技术水平。
3参考文献
[1] 赵光华,胡京枝,董小海.浅谈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42-43.
[2] 柯家骥,翁瑞泉,林淼.检测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探讨[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7(5):56-58.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范文5
关键词:安全电子秤;农业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农产品流通
中图分类号:TP216;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31-04
0 引 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10年,长株潭作为唯一城市群被纳入国家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名单,为农业物联网在湖南省大范围示范应用带来了重大契机,同时国内对农业物联网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例如,聂鹏程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主动诱导式大规模农业物联网的自组织网络协议和农业物联网深度路由技术,研究了农业物联网故障情况下智能路由维护方法,开发了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设备及控制系统[1],阎晓军介绍了北京市建设农业物联网的研究进展[2],农产品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与检测方法得到了更新[3-4],加上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追踪溯源的产品研究不断,如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多功能电子秤[5]、单片机称重系统设计[6]。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物联网的服务功能。
1 电子秤发展需求
随着计量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秤表现出的不足是逐渐显示,而电子秤则以其准确、快速、方便、显示直观等诸多优点而广受欢迎。
从以单片机构成的称重系统[6]、嵌入式系统的多功能电子秤[5],到基于微处理器的无线电子秤[7]的应用,电子秤朝着自动化、多功能化、在线化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电子称重仪器更是向着小型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农产品进入市场涉及到生产、加工、运输、零售商销售等多个环节。如何保证流入市场的农产品是安全的,并能追溯到其产出地、生产过程、加工环节,让消费者用得安心、吃得放心,除了上网查阅其有关信息外,能否找到一种简洁、快捷的工具是农业物联网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内容,这也是2012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农村物联网基础平台共性关键技术研究(2012BAD35B05)—— 研究的内容之一。
2 农业物联网电子秤的需求分析
为解决湖南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流向和来源等问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根据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将嵌入式软件开发和一维码扫描技术应用到农业物联网电子秤的设计方案,开发一种能联网、能根据扫描到的条码信息从综合服务平台搜索相应农产品的所有信息,并具有判断是否过期、质量是否有保证、是否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是否串货等功能的电子秤,在农产品流入消费者手中之前,构筑一道防护网,堵截非法商品、不合格商品、过期商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商品,特别堵截某时间段敏感的产品,如疯牛病、猪蓝耳病、禽流感。当信息不符合时,拒绝过秤、票据打印,禁止销售,阻止其继续流通,对农产品采购构筑一道安全防火墙。
3 农业物联网电子秤的设计
3.1 电子秤框架结构
农业物联网电子秤装置主要由中央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网线接口、LCD显示屏、RS232调试接口、小票打印机等组成。图1所示是该电子秤的框架结构。
图1 电子秤框架结构
电子秤本体的接口连接有计价显示主机、条码扫描枪、以太网接口,可用条码扫描枪扫描商品的条形码或RFID条码,并用以太网接口连接电脑主机(或通信终端),同时电脑主机配有后台数据库sqllite,用来存放商品信息,与计价显示主机双向通信,而且电脑主机通过网络与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数据库进行链接,进行数据交换。
中央处理单元采用C8051F430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是高速、低功耗、超强抗干扰的8051单片机,可实现称重、计价和扫描等功能。
数据采集单元主要包含称重传感器、A/D转换器和USB条形码枪。其中,称重传感器传感放大检测电路的功能是把重量通过称重传感器转换为微弱电压信号,并将其放大以便进行A/D转换;HX711是一款专门为高精度电子秤而设计的24位A/D 转换器芯片。该芯片与后端MCU芯片的接口非常简单,可由输入输出口简单编程后直接驱动,从而实现对内部寄存的编程与读写。
LCD 显示屏同时可当成普通的图像型液晶显示模块使用,它带有GB2312 字库,可用于显示汉字。
3.2 电子秤后台数据库
本电子秤属于嵌入式系统,与此配套,选择嵌入式关系型、轻量级数据库SQLite,无需安装、无需数据库引擎驱动,方便与综合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最终让电子秤具有识别功能。表1列出两个数据表定义。
表1 两个数据表定义举tb_Quarantine(检疫表) tb_sales(销售流水表)
字段 字段名 类型 字段 字段名 类型
QuaID 检疫码 char SellID 流水ID char
SupID 药监码(备用字段) char GoodID 商品码 char
QualFlag 启检标志 bool SupID 药监码 char
Goods 商品名称 varchar QualID 检疫码 char
Unit 计量单位 varchar SellNum 销售数量 integer
QualNum 审批数量 real SellDate 销售日期 date
SaleNum 已售数量 real Price 销售单价 decimal
QualDate 检验日期 date Gauger 计量员 varchar
Validity 有效期 integer Cashier 收银员 varchar
Area 产地信息 varchar SellPos 销售商ID char
Supplier 供应商ID char SellRes 销售结果 varchar
SellPosID 销售商ID char
QualOfficer 检疫员 varchar
QualDepart 检疫单位 varchar
ReportID 检疫报告ID char
3.3 主要核心代码
本设备下位机开发环境为keil,上位机开发语言是visual studio 2005。主要代码如下:
void main (void) //主程序
{ PCA0MD &= ~0x40; // 禁止看门狗
SYSTEMCLOCK_Init(); //初始化震荡器
Delay();
PORT_Init(); // 初始化数据交叉开关
Delay();
memset(UART0_Buffer,0,UART_BUFFERSIZE0);
memset(UART1_Buffer,0,UART_BUFFERSIZE1);//缓存区清空
memset(StrScrSave1,0,17);
memset(StrScrSave2,0,17);
Timer0_Init();
Delay();
Timer2_Init();
UART0_Init(); //初始化串口0
UART1_Init(); //初始化串口1
lcdreset(); //初始化液晶显示控制器
FLASH_Read (UART0_Buffer, start_address-512*13, UART_BUFFERSIZE0);
//取屏保变量1
memcpy(StrScrSave1,pSS->ScrSave1String,16);
PosX=GetPos(pSS->PosX);
PosY=GetPos(pSS->PosY);
charlcdfill(‘ ‘);
PosX3=PosX;
PosY3=PosY;
putstrxy(PosX3,PosY3,StrScrSave1);//立即显示称重效果
FLASH_Read (UART0_Buffer, start_address-512*14, UART_BUFFERSIZE0);
//取屏保变量2
memcpy(StrScrSave2,pSS->ScrSave1String,16);
PosX2=GetPos(pSS->PosX);
PosY2=GetPos(pSS->PosY);
PosX4=PosX2;
PosY4=PosY2;
putstrxy(PosX4,PosY4,StrScrSave2); //立即显示称重效果
FLASH_Read (UART0_Buffer, start_address-512*15, UART_BUFFERSIZE0);
GlobalVar=pGV->GlVar; //取全局变量
memset(UART0_Buffer,0,UART_BUFFERSIZE0);
Delay();
EA=1;
LED = 1;
while(1) { HubMain();//调用 HostDataProcess(void) }
}
//读711 AD数据子程序
unsigned long ReadCount(void)
{ unsigned long Count;
unsigned int ADval;
unsigned char i;
ADDO=1;
ADSK=0;
Count=0;
while(ADDO);
for(i=0;i
{ ADSK=1;
Count=Count
ADSK=0;
if(ADDO)Count++;
}
ADSK=1; //发送第25个脉冲,表示下次转换使用A通道128db
// Count=Count^0x800000;
ADSK=0;
ADval = (int)(Count >> 8);//取高十六位有效值
return(ADval); }
3.4 操作流程
本电子秤选择嵌入式关系型、轻量级数据库SQLite,并已固化在嵌入式系统中,无需安装、无需数据库引擎驱动,十分方便与综合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也方便电子秤识别。
图2是本电子秤的整体示意图。现结合整体示意图分析其具体的操作流程。
图2 电子秤整体示意图
图2中的1是重力传感器,为数据采集单元;2是电子秤控制板,为数据中央处理单元;3是条形码扫描枪,是条码采集单元;4是以太网接口(RJ45),是与综合服务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单元。
具体称重时,称重传感器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计价显示主机2,计价显示主机2与条码扫描枪3相连,条码扫描枪3能扫描商品的条形码,还能扫描RFID条码。计价显示主机2连接互联网的以太网接口4,以太网接口4连接电脑主机,电脑主机配有数据库sqllite,用来存放商品信息,并与计价显示主机2双向通信,同时,电脑主机通过网络与湖南农业信息化数据库后台链接,进行数据比较与交互。只有所需物品与原物品一致,产品质量在有效期内,才能由打印机5打出相应信息,否则报警。
4 结 语
本电子秤经过多次实验测试,软硬件设备均可满足农产品信息数据与农业物联网后台数据库交互,并具有称重、扫描RFID条码、扫描一维条形码、接入农业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多项功能。集成电子电路简单稳定、成熟可靠,使用方便,从而证明农业物联网农产品安全实时监测电子秤是可行,为后续建立健全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安全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聂鹏程.植物信息感知与自组织农业物联网系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阎晓军,王维瑞,梁建平.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2, 28(4):149-154.
[3]吴为,季锦美,黄胜海.农产品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6):53-55.
[4]杨玉霞,莫仁甫,马跃峰,等.农产品安全检测仪器分析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92-95.
[5]张楠.基于ARM-Linux多功能电子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范文6
2011 年河南“生猪饲料瘦肉精”、2012 年山东“六和速生鸡”和2013 年江西“兽药瘦肉精”等事件的相继发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对人们的消费心里造成阴影,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了国务院等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2014年5 月2 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由于新广安区是现代畜牧业大区,共有畜禽规模养殖场283 个,其中猪场172 个、家禽场65 个、牛场15 个、羊场25 个、兔场6 个。全区有饲料生产企业1 家、经营兽药和饲料门市156 个。面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的严峻性,作为管理部门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加强监管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广安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问 题
(一)执法机构不健全 广安区虽按兽医体制改革要求设有动物卫生监督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增挂XX 乡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牌子),多数股室未按核定编制人数补充人员,如遇牧政执法办案或监督检查,就在相关股室抽几个人组成监督检查队伍。
(二)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瘦肉精和奶牛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卡成本较高,2012 年广安区出栏生猪92 万头,如按行业规定(生猪存栏量或出栏量或屠宰量的1% ~ 2%)要求抽检,所需检测试剂经费及监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三)监测手段单一 目前,基层对违禁药物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快速检测卡初步筛选,对违禁药物和滥用兽药等残留超标等定性检测要在实验室进行,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尚未真正投入运行。
(四)社会监督缺乏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监管部门的监管而没有社会群众的监督是不能取得监管实效的。
(五)追溯体系不健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自动化处理平台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投入品购销台帐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不健全,基层人员素质和设施设备差,致使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慢。
1. 溯源信息化推进难。由于广安区基层兽医人员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年龄偏大,智能识读器使用率低,兽医人员录入的动物防疫和检疫信息少,一旦发生动物重大疫病很难溯源。
2. 投入品购销台帐制度不健全。一些投入品经营者为了规避监管,想方设法不建购销台帐、不开据发票和销售清单。养殖企业不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和不坚持索证索票。3. 追溯系统设施设备未全面配备。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联网电子出证设备未全面配备,地方政府因财力差未全面解决设备经费,这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
(六)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管理是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的生命,业主自身不加强质量管理主要表现在:
1. 不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养殖企业不执行畜禽健康养殖标准,滥用抗生素和不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规定,养殖场环境卫生不达标。
2. 标识不规范。无公害养殖企业对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外包装标识不重视,存在标识混乱和不规范等问题。
3.兽药经营不规范。个别达到GSP 标准或GSP 连锁经营企业不严格按规范管理经营,一些非GSP 连锁经营企业未申请GSP 连锁达标验收而从事兽药经营。
(七)监管体系不健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监管责任和监管制度未全面落实,市场管理不严格,主要表现在:
1. 监管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不健全。监管部门未逐级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基层监管部门与生产经营主体未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
2. 监管制度不健全。未全面建立养殖场(户)巡查制度和禁止在饲料或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告知制度,未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奖励和定期通报等管理制度。
3. 市场准入不严格。一些兽药GSP 企业销售未备案的兽药,个别未取得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基地资格畜禽产品进入超市。
(八)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存在 广安区是现代畜牧业大区,投入品经营企业和养殖企业较多,很难真正做到无缝监管,监管盲区主要表现在:
1. 投入品经营环节存在安全隐患。投入品经营企业销售假冒、过期、违禁饲料、兽药等时有发生;还有个别经营企业的销售人员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到当地销售前不申报备案,不设立门市经营而直接送货到基层用户;再有投入品购入渠道广,个别养殖企业直接从成都等地兽药经营企业购进兽药或含量超过70%的原料兽药等,这些易形成监管盲区。
2. 投入品使用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养殖企业未配备具有处方权的执业兽医师,业主缺乏兽药知识,滥用抗生素和不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规定就出栏畜禽的现象广泛存在。
3. 畜产品流通市场存在安全隐患。病死畜禽和未经畜牧部门检疫的畜禽及其产品非法流入市场,还有从区境外流入广安区的畜禽及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二 对 策
在广安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笔者认为:只有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和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监管为重点,才能实现动物从饲养到屠宰的全过程监控,才能实现全区畜产品100% 达到无公害标准和建立可追溯体系,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具体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体系”。
(一)健全执法体系 进一步完善区、乡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按核定编制配齐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升监督管理能力。要积极配合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并和工商、贸易、质监、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执法队伍,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执法。
(二)健全保障体系 在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投入、充实完善设施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体系,政府只有落实了这些经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创建才能有保障。
1. 保障监测经费。建议政府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经费、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及奶牛三聚氰胺快速检测卡费纳入预算。同时保障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实验室监测试剂和运转经费。
2. 保障创建奖励补助经费。建议政府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奖励补助力度。继续对申报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基地实行奖励,从财力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
3. 保障扑杀补助经费。建议政府把重大动物疫病、奶牛结核病等扑杀补助经费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经费一并纳入预算。
(三)健全监测体系 监测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手段,只有把检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好,提高监测范围和频率,才能真正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齐检验人员与配置检测仪器设备,提高检测能力与水平,并申请“双认证”。
2. 完善投入品监测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跟踪企业加大监督抽检的范围和频率。
3.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情况,适时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制定突发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建应急专业队伍,加强应急演练。
(四)健全监督网络体系 要充分发挥畜牧系统内部疫情监测网络人员(兽医人员和村级疫情监测员)的监督作用,对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聘请社会人士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利用网络等各种舆论工具,加强宣传,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五)健全疫病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要求的兽医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三大体系,进一步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官方兽医检疫制度,推行执业兽医师驻规模养殖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奶牛结核病等扑杀补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机制,强化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及其免疫抗体监测,严防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障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健全可追溯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自动化处理平台,实现各环节间有机链接,动态监管。
1. 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进一步督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等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购销台帐制度、索证索票等规章制度,与有关部门共同督促生产、经营企业逐步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2. 建立追溯信息平台。建立以畜禽标识、养殖档案、电子检疫证明为基础的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现对畜禽及其产品的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检疫信息化进程,加快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建设,并与省市追溯信息平台对接。可以运用网络、视频监控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动物从饲养到屠宰的全过程监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 推行畜产品召回制度。对企业生产加工后进入市场和消费环节的问题畜产品及时进行召回处理。
(七)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是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的生命,一旦出现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企业就可能面临破产或倒闭。
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均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制度符合规范。
2.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诚信制度。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诚信制度,监管部门规范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黑名单”。推进法人单位诚信档案建设,将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生产、经营和畜禽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企业纳入诚信体系建设。
3. 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自身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出厂。养殖企业严格执行畜禽健康养殖标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确保饮水清洁和粪污处理达标,不滥用抗生素和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规定。兽药经营企业全部达到GSP标准或GSP 连锁经营。
(八)健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只有逐级落实了监管责任和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严格市场准入,严惩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才能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1. 完善监管责任制。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推行监管部门逐级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基层监管部门与生产经营主体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
2.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继续建立养殖场(户)巡查制度和禁止在饲料或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告知制度,逐步建立监督抽检、应急处置、投诉举报、监管协作、举报奖励、定期通报等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