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类、电子电气类、机械自动化类等理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汇编语言程序设计、8086微型计算机原理以及接口技术及其应用三大部分,课程内容宽泛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以理论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加之实验环境等的限制,学生很难通过为数不多的浅层次实验达到理解抽象概念,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
1.1 理论铺垫
1.1.1 指引学生学习方向,建立学生自信师生互信
近年来,高校主流是90后互联网全民信息一代。他们表面上很有主张、对很多事物态度不屑一顾;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甚至超过部分教师,但实际很大部分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对于学习的兴趣普遍低下,给老师和社会留下不好的印象。究其原因,存在很严重的学生自信、师生互信问题。多与学生沟通,尽早发现和解决相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比喻教师要合理引导其对中国应试教育、高校、高等教育、社会竞争等的理解,跟学生讨论科技热点、生活热点问题,正确指引方向,建立学生自信以及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依赖关系[1]。
1.1.2 以应用为导向,用生活实例入手,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微机接口课程本身是一门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课程,很多学生起初很感兴趣,但是随着理论的深入和内容的增加、存在知识点断层面断链接的情况。教师要始终用较为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以应用为导向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串起来。比喻,在讲解“存储器”相关章节时,以学生宿舍楼做比方:一栋宿舍楼相当于一块存储器,里面分楼层分房间、每个房间可以放8张床;相当于一个存储器体系分块分单元、每个基本单元里面可以放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以此加深印象、通俗理解、巩固记忆,使得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弄懂并感觉有收获,提高学习兴趣。
1.2.3 任务驱动、让学生有事可做、做事有章可循
理论毕竟是抽象的,理论联系实际,每几个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实习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做、学习有章可循。比喻学习微处理器章节时,鼓励学生自己课下在网上搜索计算机拆机维护维修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并且在实验课上动手搭建模型、进行探讨总结,教学实践配合,互为印证,互为统一。
1.2 实验的层次设计
实验课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并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想要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有几点基本要求。其一,实验的课时要足够;其二,实验的环境和实验室的管理要到位、实验设备设施必须满足实验基本需求;其三,实验的设置必须有层次安排精心设计,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以讲授、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提升能力;其四、实验的总结和应用。因此,实验的层次化设计很有必要[2]。
1.2.1 认知、验证实验
认知、验证实验是较为简单直观的实验。如首次实验课之前,老师可以先以交通灯的模拟实验,电子琴实验(按键即可发出1234567音调)等的演示,给学生一个宏观印象,并介绍微机的硬件部件如CPU、存储器、接口和编程应用软件及程序在这些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所学内容有个基本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了解到简单的现象背后微机的工作过程,适当加入相关热点技术、如流水线技术、虚拟存储器管理等,从有限的实验资源挖掘无限的知识点,带学生入门的同时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认知、验证实验一般选取基础性的内容,用较为简单的硬件电路、编写简单的汇编控制程序,达到直观的实验效果,看似简单却是非常重要的入门环节,教师要注重实验内容的编排,实验细节的引导,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的监督管理和实验效果的总结,步步为营。通过基础的实验,以达到理解基础知识点及其关联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增强对相关理论基础的理解,并使知识点连贯;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后续的综合应用做准备。
1.2.2 提高、综合实验
提高、综合实验主要是在了解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完成认知、验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主要是基础性实验的更高要求和综合性的实验。如数码管显示实验,在简单验证后,还可以深入理清微处理器8086、接口器件8255A、外设数码管等的联系和各自的工作原理,并继续探讨他们在实际中应用情况(如电子时钟),和以此类推的小型微机系统的应用和完善等。
提高、综合实验是一个反复论证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对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完成此类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硬件和软件的相关问题,教师的引导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遇到很多基础的问题并能逐步熟练并解决问题。
1.2.3 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是对知识掌握后的灵活运用和创新。一般给出一些方向,然后学生自主发挥,在基础要求的基础上,做出某些创造性的较为新颖的效果。比喻,让学生用微处理器8086、8255并口,红黄绿各10个或更多LED灯,制作出节日彩灯的效果。要求学生画硬件电路、连线并且编写汇编和C的控制程序,并在这个基础上自行创新。在这个例程中,学生实现相关内容后,再引导他们改进创新。
创新实验是在理解基础,灵活运用的基础上的动手动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敢想敢做,不论成功失败,要认真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超越课本,自我实现,教师的能力也要跟着提升,以求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
1.3 综合创新能力提升
实践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3]。当然,仅仅靠实验教学的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使得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必须得联系实际。具体:(1)课程设计的方式;(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方式;(3)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挑战杯以及飞思卡尔等竞赛的形式;(4)加入老师的相关项目得以达到创新训练的目的。如在该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统计实验数据总结实验效果等,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入更进一层。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为本;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陈建明(1964-),男,湖南益阳人,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北京 10007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41-02
随着教育教学转型发展,教育研究者们不断地进行探索,有关教学的各种方法不断涌现。教学需要设计,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设计活动,以满足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而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学内容设计,它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形式的过程。本文以笔者多年教学的经历,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谈谈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及其弊端分析[1]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关注国外的教学设计理论,在引入、介绍、消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形成了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著作。但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做的工作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亦称为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从宏观上来看,通常存在着以下特征及其相应的弊端:
1.教学内容设计以教材为本位
教师按照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授课内容仅局限于书本,而前人总结出的经验和知识往往跟不上现代信息的快速发展和更新,从而使学生只能获得陈旧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接触到最新知识和最新的信息,无法很好地培养起探求知识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2.教学内容设计以教师自身为本位
教师的“教”是按照教师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出发,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而转,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授课水平。有的教师只讲自己掌握的、理解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比较片面,系统性不强。
3.教学内容设计以静态教案为本位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教师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实施授课,学生就只能被动接受教案里准备好的内容,无法随堂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实际上,随着课堂的进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要求教师必须实时调整,原定的“教学起点”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原来的教学难点可能不全成为教学难点或还有新的教学难点等等。
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2,3]
以学生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关注个体差异,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以学生为本”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主要立足三点,如图1所示。
1.“基本内容”的教学设计
“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应用等。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让他们能听懂,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该部分知识设计的重点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掌握这类知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除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外,还应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知识结构、知识准备和学习习惯等。第二,注意新知识的由来以及与原有知识的结合关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取新知识,并快速而牢固地掌握。第三,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并恰当引入教学媒体,使教学手段多样化。
2.“扩展应用”的教学设计
“扩展应用”内容是学生通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在实际中的简单应用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
这一部分知识点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时要有充分的案例设计,这些案例应具有实际背景。在设计概念案例时,最好采用正反例。在设计原理案例时,及时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原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根据条件的变化,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扩展应用”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对讲授与案例设计相关的时间合理规划,使原理、概念的掌握与解决问题技能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3.“拓展提高”的教学设计
“拓展提高”内容是学生在前面两项内容掌握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自学拓展知识面,解决更多问题。
拓展提高方面的知识在一般教材里不会有专门设置,需要教师查找最新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课程内容方面。目前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没有把拓展提高的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选用的教材中缺乏相应的内容,需要教师认真设计。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吃透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提炼出该类知识点。学生方面。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太习惯自己去学习;另外学生的知识面制约着拓展提高方面的知识的教学,应提醒学生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拓展提高方面的训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总体上讲,基本内容、扩展应用、拓展提高这三种类型知识的设计都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注意内容的取舍、时间的合理分配。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内容进行有机的取舍,所选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
第二,注意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各知识单元内在逻辑关系,心理顺序即适应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会有不一致性,例如“超线程”是微处理器设计中逻辑上单纯的知识点,但是从硬件的角度理解起来远比理解复杂的软件编写线程要困难,所以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两者的顺序。
第三,注意课堂讲授时形成主线。把离散的知识点关联起来形成一定的逻辑,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4.实例说明
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的“微处理器”中“流水线技术”知识点为例来简要说明。[4]
(1)基本内容:流水线技术是微处理器提高性能的一种有效的技术,在讲授基本概念与原理时是以工厂生产产品的流水线作为类比使学员掌握概念,并与指令顺序操作方式作比较指出优越性使学生加深对流水线操作的理解。讲授时通过使用动画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2)扩展应用:用80X86微处理器作为流水线技术的简单应用。通过内部结构如何构成流水线操作以及指令的执行过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流水线技术的具体应用。
(3)拓展提高:使用单条流水线可以提高CPU的运行效率,那么多条流水线呢?引出超标量的概念,进而提出提高CPU运行效率的其他技术,如多核技术、超线程技术等,更进一步引导学员去查找资料,以引起学习兴趣。
三、对教师的要求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本门课程的授课依据,一定要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有深入的把握。充分梳理出各知识点的“基本内容”、“扩展应用”和“拓展提高”三项,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
2.了解学生
教师要依据有效的措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前续课程与后续课程、学习兴趣等,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其有机融进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脱离”书本
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仔细研读教材而高于教材,讲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经过教师深加工的。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研究得越深、越透,它的教学指导性就越强,反之就只能是泛泛而谈。尤其是“拓展提高”的知识点需教师对教材进行提炼与升华,才能够留给学生回味的余地。
4.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际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去改进自己的教学,并且经过不断反思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可以用Kolb’s的“实践学习圈”[5]来描述和刻画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四、结论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单单关注教材等书本知识,更应关注知识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的应用,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教学内容的设计分三部分逐步增加难度:基本内容—扩展应用—拓展提高。教师必须梳理、编排知识点,从而确定重点与难点,使一般水平的学生能学到知识,并能简单应用;使优秀的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自学拓展知识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完成,要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1.
[2]万陈芳.“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教学管理[J].人口与经济,2011,(S1):129-130.
[3]黄梅.以人为本的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0,(8):39-42.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学科的关联性 专业衔接 学以致用 融会贯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所谓“惑”,译成今义为令人不解的疑难问题。当前,许多学生都部曾经有这样的想法:希望自己走最近的路、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出一幅成名作品,成为一代优秀的设计大师,而这些创意的来源则为安心静坐、冥思苦想,希求灵光一闪,刹那间进现出超越灵魂的创意。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专业教师,深感及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误区既是职责所系,同时也能让学生少走弯路。为此通过本文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与大家共勉。
一、讲求学习方法,感悟专业知识
在中国有一句谚语叫丢了西瓜捡芝麻,今天我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所存在的一个误区,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专业学习不同于文理科学生的学习,作为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四年大学的课程就是将专业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部分与专业部分。而每一部分中又包括几门甚至十几门的课程(如平面专业:基础部分包括字体,图案等一些课程,专业部分包括标志,广告,包装等十几门的课程)。其实每一门课程之间都存在着知识点的联系,课程的先后设置呈现承上启下的递进关系,如基础部分的课程:三大构成课为后期的专业课做了形,色,空间的知识点的铺垫,平面构成课与版式设计课相辅相成,图形创意课与广告设计课紧密联接,版式设计课与书装课密不可分等等,如图1。
如果以版式为中心点,向上它承接平面构成课的知识点,(版式设计的原理源于平构的知识点,如版面中的每一个字可以看作是一个视觉点,而一行字形成的是一条视觉线,几行字形成了视觉上的面。)向下它承接广告设计,书装设计等专业,在这些课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图、文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编排,这就要用到了版式设计的知识点。
二、洞悉专业格局,探求艺术奥秘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如果我们想从一个房间里走到另一个房间里,应该怎能么办?一一找门。对,我们应该找门,只要找到门了,我们就会从这个房间走出去,进入另一个房间,而门就是我们各个专业之间相关联的点,在我们平面设计专业,招贴广告是我们所学习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课,我们以招帖广告为实例来讲解:在一幅广告中会涉及到文字的设计,图形创意的设计,版式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标志的设计等等。“字”就是“广告”与“文字”之间的门,找到这一关联点,就会从广告设计这一房间走到文字这一房间,两个房间之间的通道打开,这两门专业课得以融会贯通。同样找到广告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点,广告与版式之间的联系点,广告与色彩之间的联系点等,以此联系点为各房间互通的门,以广告设计为中间媒介,与之相关联的各专业也得以互动。以此原理向外辐射,各专业之间形成一枝庞大的关联网,如果把广告设计课比喻成一棵树,而文字的设计,图形创意的设计,版式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标志的设计等课就像是树的分枝,任何一门相关设计的闪光点都会增添树的亮点,抛弃这些树的枝桠,广告设计也就毫无生机可言,所以说专业的学习决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而这一联系点使彼此之间融会贯通。那么,就请同学们把门打开,打开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的门。
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发生过的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深刻,有一次上封面设计课,当在为学生辅导作业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设计的书名时都是做大字,规规矩矩的摆豆腐块似的排列,毫无创意可言。我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又出现了断带,针对这一问题,于是我收集了大量的形式各异,版式新颖的书名设计,以课件的形式给学生放映,同时我又在课堂上现场以同一书名做了大量的不同的版式设计演示,之后学生们的设计水平进步很快,教学效果非常好。这个经历给学生与老师一个共同的启示:教与学有时就像是找门,老师在找教的方法,学生在找学的通道,如些看来,授与受乐在其中。
三、参透艺术真谛,创意金花四溅
作为专业老师在上每一门课的时候,有意识的交待这一门专业课在专业学习中所处于的教学环节,它向上联系哪些知识点,向下涉及到哪些相关课程,做一下专业回顾,再由专业回顾来引出这一轮的新课,这就点出了专业之间的联系,专业课之间的承接关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做一下专业衔接。作为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的去做一下专业之间的总结,找出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下一门专业中有意识的去运用已学过的相关的知识点,有了以前的专业知识做基础,那么我们每接触一门新的专业课就会更得心应手,设计就会更严谨,在学习新专业课的同时,已往的知识点又得到了训练,做到这一点才会使专业水平有更大的进步,同时这也达到了专业学习的目的。坚持这样的学习方法,时时准确的把握专业之间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有一天你会发现,知识的大门已自动打开了,你已找到了通向各个房间之间的通道,当我们再做设计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从容感:纵横专业格局,扣准设计主题,着眼最佳视点,创意金花四溅。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英语n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英语语言技能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才必备技能之一,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实用的专业技能,为日后踏上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如何打造现代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多的知识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角色有所变化,教学资料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学习时间、空间不再受到限制,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也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利用,因此,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推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指日可待。
一. 翻转课堂的特点
1. 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互换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每一堂课中讲话最多的人,而学生大多数都在低头记笔记,怕自己的笔下错过任何一点知识点。但是,他们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错位的师生地位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越发僵化。翻转课堂中学生一改往日的形象,在课堂中开始作为主导去思考、去研究,教师变成了辅助者的角色。
2. 教学手段与资源发生变化
翻转课堂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引入了教学过程中,用视频录制的形式将课堂精华提前给学生研究和学习,节省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等到第二天师生在课堂上就作业和问题进行集中研究,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了学生对自己不懂之处的理解。
3.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
传统的学习方式只是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英语知识,学习英语课文,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自己完成作业。整个流程僵化,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而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家或是宿舍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可以重复播放,针对重难点自主研究,再根据学习的成果做作业,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共同探讨重难点。
二. 高职英语采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的意义
1. 提供了先进化的教学手段
翻转课堂采用的是视频教学的形式,将教与学相区分,视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感官体验,而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将知识点平铺在黑板上,视频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家中、在宿舍里,还可以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反复进行观看。除了在课堂上与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后,还可以通过邮件、网络平台来与教师实时探讨问题,及时疏通学生的不懂之处,使得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2.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改变了自己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取代了以前站在讲台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变成了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的“旁观者”,一切以学生的自主研究、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只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帮助。这样一来,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放松身心,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教师的真性情也会得到更多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还能够通过邮件、QQ、微信等进行实时沟通,及时疏导学生不懂之处,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而提升和师生之间交流的增加。
3.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最大的特征就是先学后教的模式,学生通过视频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后,对知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再根据学到的知识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视频的理解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完成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自信感,这对学生自我肯定有很大的帮助。在翻转课堂的整个流程中,学生完成对视频的学习,到课堂上再通过小组讨论完成总结,最终提出重点难点与与教师共同讨论,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三. 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课堂建设中的应用
1. 教师精心准备教学视频,将完整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眼前
翻转课堂中教学视频是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制作教学视频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见的时间跨度,一般来说学生一节课有15分钟是高度集中的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把知识精华讲解完毕。再者,视频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教师还应考虑将网络上的元素适当加入教学视频当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视频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2. 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将知识点“碾碎、咀嚼并消化”
翻转课堂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探讨和总结。课堂是学生的主场,教师应该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讨的时间和机会,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研究的机会,时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共同总结、升华知识。
3. 翻转传统课堂形式,将翻转理念落实到实处
翻转课堂是现代化教育的最新产物,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完善升级的重要途径。翻转课堂打破了以往“课上讲解、课后做题”的模式,将其“翻转”为“课前预习、课上讲解”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这种翻转理念的落实为教师与学生之家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生成为课堂上展示自我、披荆斩棘的主角,教师退居课堂二线,成为学生的鼓舞者、监督者和辅助者、引导者。
翻转课堂是现代化教育在新世纪的体现和产物,它打破了以往“课上讲解、课后做题”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全新的“课前预习、课上讲解”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合作探究意识的体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给学生更加宽广的展示舞台,也给教师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2)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软件开发;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与“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Profess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Bian Xinwen
(Tsinghua University Computer Center,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Software development is difficult and so boring cours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on the"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students individualized,timely test,the control,training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the inherent pot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early confusing terminology,the use of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s,so that"teaching"and"learning"combination.
Keywords:Software development;Teaching methods;Project-driven"teaching"and"learning"combination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IT企业对软件研发人员的大量需求,各职业教育机构纷纷开设高端软件开发课程,与此同时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利用课程置换的方式引入了该课程体系,数以万计的学生参加了软件课程的学习,针对软件开发课程枯燥乏味而且逻辑性强、学习难度大等课程自身特点,笔者根据自己十余年软件开发、职业教育经历总结如下教学经验,并对各种教学方法做相应阐述,供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一、因材施教、有的方矢
学习软件开发的学员可能基础各异、参差不齐,在教授之前教师务必首先要清楚这次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如此一来可以采用灵活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后续课程的讲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课程进展一段时间了解清学员的掌握情况后,可以针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员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可以增设一些附加作业要求学有余力者来完成,对于中等学员基本按教学进度进展即可,针对基础稍弱的学员除了课堂适当“关照”外,可以通过学习好的学员去“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灵活调整座位的办法,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坐在一起,以起到帮带作用,同时可以营造整体学习氛围。这样一来根据班级学员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策略,以实现对每位学员不同程度上的技能提升。
二、适时考查、及时把控学员掌握情况
传统的考查方式莫过于通过考试,笔者认为我们的考查形式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事实上平时课堂上的提问,单独的“谈话”都可以随时把控学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样一来通过反馈可以做到适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做出合理调整,对于大多数学员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可以重新再讲一次,针对多数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集中在课堂上统一解答,就个别学员的提问则单独予以回答。总之一切以学生掌握为最终目标,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层次学员情况适当加以调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对于软件开发中大量枯燥代码会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对此,在刚开始的课程中就要通过现实案例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开始讲解知识点前就告诉学员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知识点能够实现一个登陆、一个注册、一个网站、某一个项目,甚至可以先让学员看看最后实际完成的样式、图表效果等,带着这些好奇心深入到课堂代码的学习中来,使学员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在整个模块实现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现相应功能,当学生自己也能做出一些小的案例时,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进而对该学科产生极大兴趣,由此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他们自身潜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及早纠正强化易混淆术语
软件开发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其中不乏有一些“外行人”所不知的细节,例如前些时候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在报道近期淘宝商城遭卖家“围攻”新闻时,主播将IT专业名词“B2C”读成不中不洋的“B二C”,引发网友围观。B2C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商家对客户)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央视记者将B2C中的2念成“传统意义”的“二”,显然是对该术语不了解所致。
如果外行人士不了解姑且可以原谅,但作为专业出身的学员犯诸如此类低级错误就难以为人所容忍了。因此诸如这些“常识性”的专业术语作为专业教师务必在课程中尽早告知学生,再如J2SE、J2EE的念法及其内在深刻原理务必及早给学生交代清楚。
五、理论实践相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为了避免大量空洞、乏味的理论概念使得学员一方面产生厌学另一方面只侧重于理论的学习而缺乏动手能力的提升,可以在讲解某些知识点的同时通过项目案例引入知识点,在项目案例的完成过程中将知识穿去,这样一来学员不仅能够对理论部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对该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具体使用做到心中有数。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上课即上课,上机即上机,笔者认为软件课程可以采用上课上机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条件允许的机构或院校最好能够保证学员人手一机,这样教师边讲知识点的同时边敲代码,如此一来学员可以能够适时看到教师所讲的这个知识点最终的运行结果,同时学员也可以及时通过上机练习巩固这部分内容。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自然而然能够对摸不着看不到的后台底层产生出来的最终效果予以信服,记忆犹新。对消化和巩固相应知识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是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一线研发经历及教学经验而归纳总结出的几点,并在教授学生过程中得以验证,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软件开发这样一个专业枯燥、难度较大的学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综上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罗芳.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信息通信,2011,4
[2]张博.Struts框架的项目化开发教学在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实施[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6
大学线代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中数学;学习困难;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66-03
在大学高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但补考率一直居高不下。补考的学生中也包括高考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笔者曾在计算机软件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太抽象、太难,他们对解答极限的定义法证明、中值定理的证明等需要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题目感到很困难,而对解答求导数、求极值等有固定步骤的题目感到比较容易。本文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忽视了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内容间的关系
进入大学,学生刚初步接触函数、极限、导数、积分这些内容时往往觉得自己已经学过了,于是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复结。事实上他们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当进入后面更深层次学习时就出现了“很难、不懂”的现象。高等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严密的体系,章章相关、节节相联,比如导数学得不好势必会影响积分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习的恶性循环,学生的成绩下滑甚至不及格也是很自然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没认清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内容间的关系。高中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涉及函数、极限、导数、积分的概念,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这些都是为高等数学学习做准备的。但高等数学又是高中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为高中数学提供理论支持。比如高中学生会利用求导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但其中的原理却是在学习高等数学后理解的。如果大学教师在课前不强调高等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很难在学习高等数学之初就发现这一点。
例如,高中数学中只是提到如何求极限的值,却没有具体分析极限的含义,所以当学生在高等数学教材中遇到N-ε定义及运用时感到很陌生,有难度。再如导数的概念,高中数学没有详细阐述,只是要求学生会简单的求导运算,到了大学则要求掌握导数概念及分析运用、用隐函数求导等,如果学生由于“轻敌”没有认真学习,很难掌握这部分内容。
在高中,学生已经习惯了函数是一元的、图形是等规则的、问题是直观形象的;到了大学,出现了多元函数、隐函数,图形是空间曲面等不规则图形,要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研究问题(如求重积分),涉及微观领域而且抽象。若没有提前提醒学生这些区别,学生突然从一种模式进入到另一中模式,会感到措手不及,需要较长时间适应。
高中数学讨论的是个别问题,一般是直接解决问题;大学里讨论的问题普遍化,经常要用辩证法等间接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微积分的学习,通过讨论曲边梯形的面积及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进而提炼出更普遍的表达式――定积分。高等数学常用以直代曲、以有限代无限、以不变代变等方法先得到近似答案,再通过极限方法实现从近似到精确的过渡。
另外,现在高中数学实行新课标,而目前的大学数学教材是按旧的高中数学课标编订的,所以教学内容的衔接过程中有脱节现象。例如反三角函数、极坐标方面的知识,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是学习高等数学必备的三个重要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在高中数学中只是提到了表示符号或已经全部删除,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高等数学。除此以外,有些数学符号也有所变化,如“BA”指B是A的真子集,“CAB”指是A中子集B的补集或余集,也可以写作A/B,而习惯上用“A”表示补集和用“”表示真子集都是不规范的,是错误的。
因此,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的深化部分、脱节内容以及变化部分应该提前说明、及时补充,或指导学生自学相关的内容,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很多困惑。
二、学生不适应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新课标中加入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多种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数学建模的教学及竞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主要是提倡学生主动探究,传授的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可见二者在教学方法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在,实际上高中数学的自主探索教学方法不能极大地发挥作用,跟大学里数学的教学方法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异。
高中数学相对高等数学内容较具体,侧重于计算,知识点较少,课时较多。一节课课本内容只讲1~2页,新知识的讲授时间大概只有15分钟,余下的时间是做大量的例题和习题,甚至下节课还是本知识点的练习,这些练习题都是教师查阅很多资料挑选出来供学生练习的,而且教师会对每道题给出详细的解答并总结解题思路及方法,方便记忆。到了大学,高等数学内容抽象,侧重概念与原理的剖析,知识点较多,但课时数相对高中少很多。一节课下来,课本内容讲4~8页,而且授课内容中推理证明很多,课堂上没有太多时间做练习。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收到的学生评语多数是“讲授太快,一节课上了高中时的3节课的内容”,“请像高中老师一样给我们多做练习题”,“能不能不讲证明,好难啊”。其实是学生习惯了高中数学的“例题+练习”的教学方式,喜欢等教师给出结论,不愿意自己探究。在大学,教师只是引导者,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主探究,需要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这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学生们不适应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是造成他们学习高等数学困难、成绩下滑的原因之一。此外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原因。在高中阶段,学生习惯了逻辑思维,例如求函数的解析式、最值等许多函数问题,这均属于对函数的静态处理。而到了大学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如连续性、定积分及重积分的定义就要用极限方法对函数作动态分析。学生对这种利用近似认识精确、从有限认识无限的辩证思维认识不足,接受起来感觉困难。
三、学生没有调整好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都要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几个环节,并及时做总结归纳。在高中,学生学数学主要是背公式和定理,通过大量习题来强化解题能力。到了大学,简单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所学内容多也使得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不现实。如果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势必会影响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感觉数学难而成绩下滑也是必然的。学习高等数学需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
1.相比记忆公式定理来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更重要。如归纳法、类比法、映射变换法等,以及一些处理特殊问题的特殊技巧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理解了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后,用类比的方法不难得出重积分的概念和部分性质。当然,在大学中数学符号很多,要熟练掌握数学符号语言,比如极限的N-ε语言。
2.相比公式及定理的结论来说对条件的理解更重要。例如有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limx0xsin1x=limx0xlimx0sin1x=0limx0sin1x=0,显然学生忘记了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条件对相关结论成立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若忽略了前提条件,就会犯上述的错误。
3.相比记忆数学本身的知识来说培养数学能力更重要。大学生要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来逐渐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转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比如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就是一次很好的综合运用数学能力和展现数学能力的机会,这种类似的竞赛和活动学生应该多参加。
四、结束语
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及思维方式的不适应、学习方法没有及时调整是导致很多学生感觉学习高等数学困难、成绩骤跌的原因。教师应该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来帮学生顺利从高中数学学习过渡到高等数学学习。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端正学习态度。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抽象内容与直观模型的关系,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有机联系;适当放慢教学进度,插入部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讲清楚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异同。第一节课要给学生们简单讲述一下高等数学学习内容的脉络、章节间的联系,给他们一个高等数学的结构框架;告诉学生们高等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延伸和发展,同样要研究高中数学中的函数的极限、导数,而积分可以简单地看作求导过程的反向思维,由研究一元函数推广到研究多元函数。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恐惧,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师特别要从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不同上指导学生及时做出调整,让学生及时补充知识,将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起来。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进度和方法上做适当调整。由于大学里学生接触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变得很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讨论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方法。
总的来说,高等数学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清楚高等数学有什么用、与高中数学有什么异同、用什么方法学高等数学,以培养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尽快适应高等数学的学习,不再出现成绩下滑或挂科现象。
参考文献:
\[1\] 叶飞.关于提高概率论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考\[J\].教育观察,2014(19).
\[2\] 吴珞,何婷,凤晓明,等.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原因调查及统计分析\[J\].大学数学,2011(2).
\[3\] 杨明俊,郭丽娜.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