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宝宝早期教育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宝宝早期教育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目标;研究措施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建立家长对亲子园活动的认可,了解亲子园的早期教育理念,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亲子活动中从而将早期教育的先进理念运用在家庭育儿中。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2)通过0~3岁亲子园的活动提高幼儿的情商、智商、认知能力、感觉统合能力。(3)在亲子园的研究过程中让亲子园的教师们熟练掌握0~3岁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形成专业性强的亲子园教师队伍。
二、研究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1)结合幼儿特点科学设立课程时间。我们考虑到幼儿认知能力具有反复性,注意能力具有不稳定性,幼儿的学习需要在连续的时间里,接受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一至周五由老人陪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周六父母陪伴幼儿参加亲子活动通过教师传授的专业的早教理念使家长能将理念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并感染家庭其它成员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2)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设计活动内容。0~3岁幼儿注意能力极为短暂,如果单一的进行一项活动不仅时间长,而且降低幼儿学习的兴趣。课程设计采用动静交替的方式进行,有轻松欢快的入场、有亲切的问候时间、有以奥尔夫为主的音乐时间、有以感觉统合训练为主亲子游戏为辅的探险时间、有轻松优雅的温馨时间、有变幻无穷多姿多彩的聪明时间,还有恋恋不舍的快乐时间。通过这些不同内容模块的穿插,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3)满足幼儿更广泛的活动需求。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具有较高的探索欲望和极强的好奇心。除了室内活动外,我们还会根据季节特征、节日特征开展丰富的户外活动。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幼儿与家长受益
(1)入园测评。入园测评能够对幼儿各方面发展指标给出科学的评价,对每一位入园到亲子中心的宝宝都进行入班测评,让家长了解宝宝目前发展的状况,教师也对该宝宝的情况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使在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2)早期教育重在“教”家长。周六课程由父母陪伴参加亲子课程,设立了育儿咨询环节。通过相互的讨论,教师的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家庭育儿中的疑惑。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幼儿心理健康、情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亲子园学具操作训练后,家庭的训练也应跟上,并提示家长在家庭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家长分析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应怎样解决。使家长在家庭中的指导变得轻松、灵活,实现了家园共育的目的。课后延伸到家庭中也很轻松自然,家长只需要记住动作的过程,在家庭中配柔和的音乐就可以进行训练这种方法得到家长的好评。纠正老人的教育理念,对于宝宝的早期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设计课程时不仅对宝宝进行指导以外,还要调动老人们配合亲子活动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课程设计时应考虑到家庭延伸活动,让老人回家后在省心省力的对宝宝进行指导训练。
(三)实现托幼一体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但因为年龄特点关系,适应幼儿园生活非常慢,往往会持续1~2个月的时间,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不利。我园为缩短幼儿的分离性焦虑期,特别开设了过渡班,运用亲子的师资力量,内容的多彩性帮助幼儿渡过这一艰难时期。需要升入托班的宝宝首先做好统计工作,园领导也提前将人员配置到位,提前让托班的教师进入亲子中心和家长和宝宝见面,减少幼儿惧怕生人而哭闹。在亲子中心教师带领下设计各种游戏活动,让托班配班教师与宝宝们一同游戏,增进感情。当宝宝适应托班教师以后,设计与家长捉迷藏的活动,目的在于独立的与教师在一起游戏,时间从5分钟过渡到45分钟。在幼儿与托班教师建立依恋关系时,教师们会组织家长与幼儿一同参观教师布置的新班级,让家长提前了解托班的生活环境。使幼儿入托班后不恐惧、不陌生。精心设计并组织类似于托班半日活动的活动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升班后的生活情况。在幼儿园里幼儿独立的生活,牵动着每一位亲人的心,提前如开家长会,将升入托班后,幼儿可能发生的情况交待给家长例。
三、深入到社区让早教理念深入人心
宝宝早期教育方法范文2
1.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园舍资源和教师资源,由地方财政投入资金,改建各乡镇幼儿园空闲房舍,先后成立了12所设施齐全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分中心。有4所农村幼儿园条件不足,没有任何空余房舍,就将幼儿园的专用活动室作为早教室。每周五幼儿离园后,利用地垫等对活动室进行布置调整,尽量适合婴幼儿的活动。这样,我区共建成了16个面向农村的早教指导分中心,呈网状分布覆盖全区。我们还挑选幼儿园业务骨干,参加育婴师培训,目前有580余名幼儿园教师获得国家育婴师职业资格证。同时,我们定期开展育婴师交流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早教指导能力,为科学实施早期教育指导提供师资保障。
2.免费发放早期教育指导券。每所早教指导分中心,周六、周日上午免费对外开放,根据孩子月龄高低分为六个班,有笑笑班(1~6个月)、爬爬班(7~12个月)、走走班(13~18个月)、跑跑班(19~24个月)、蹦蹦班(25~30个月)、跳跳班(31~36个月),每班15~20人。每个有0~3岁孩子的家庭,都会收到4张免费早期教育券,券上清楚印有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凭公益性的早教券,家长和孩子一起,有连续4次参加亲子早教指导的机会。
3.建构合理的早教活动链。早教活动链,是指早教课程实施的流程。以开设最多的蹦蹦班、跳跳班为例,活动链大致分为:哈喽时间(互相问好)――蹦蹦跳跳(律动时间)――能干宝贝(亲子游戏)――温馨时刻(盥洗、喝水、自由互动)――做做玩玩(亲子游戏)――宝贝再见(告别)。在一个半小时内,做到“动静交替、游戏互动”。这个早教活动链,不是模式化的,而由教师灵活运用于实际中。内容以主题形式展开,有的按季节更替设计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如春天,教师家长孩子一起涂鸦小蝌蚪;冬天,一起玩玩小雪花。有的是同一主题分层次设计,如同为主题“春”,25~30个月龄的宝宝,一起认识春天的小动物,唱一唱,跳一跳;31~36个月龄的宝宝,玩亲子游戏“蝴蝶宝宝捉迷藏”,引导宝宝观察有几只蝴蝶,蝴蝶藏在哪里,发展观察、表达、空间方位等能力。
区域农村公益性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更是一份值得坚守的责任。截至2015年的数据,五年内我们共开展早教指导活动5000余次,参加早教活动的孩子逾6万人,受益家长超过8万人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早期教育指导的有效性。
1.谁来指导。目前,区域农村公益性早期教育指导活动,全部由幼儿园教师承担。由幼儿园教师承担0~3岁早教指导任务,有优势,也有不足。教师们长期从事3~6岁的幼儿教育,有开展早期教育指导的基础和经验,但公益性的早教指导,对指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的。参与早教指导的教师,都有繁忙的日常工作,放弃休息日参加公益性的早教指导,需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专业层面的。早教指导师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既要具备组织亲子活动的能力,又要具备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能捕捉宝宝的发展状况,又能观察家长的教养行为,还要能给予适时、恰当的专业指导。这对教师的观察力、沟通力、应变力等,提出了比普通幼儿园教师更高的要求。因此,向政府相关部门呼吁,争取增加早教人员的编制,培养早教专职教师,使0~3岁早教指导工作更加持久和深入,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努力的重点之一。
宝宝早期教育方法范文3
我国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高度重视,不断规范和发展早期教育机构,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
1 加大教育行政部门对早期教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我国还未把0-3岁婴儿早期教育纳入国家规划,尚未制定包括3岁前婴儿在内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国家规划,使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早期教育机构的规范发展无从下手。
第一,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分步发展战略”,率先在大中城市把0-3岁婴儿早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对于如何收费、如何发展等问题作出相应的规定,为将来全面普及和规范0-3岁婴儿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第二,加大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而且有必要给予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政策倾斜,逐渐使其与3-6岁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协调一致。
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早期教育培训机构加大监督管理。早期教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这使得早期教育市场混乱,不利于早期教育本质意义的实现。
2 早期教育机构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问题是目前早期教育市场中最突出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师资标准鉴定机构的缺乏都将成为制约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发展的因素,因此,规范发展0-3岁婴儿早期教育机构应把培养师资作为一项关键的工作。
2.1 示范性幼儿园0-3岁早教骨干师资的“培植”
示范性幼儿园不仅在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上比一般幼儿园有优势,而且示范性幼儿园对师资要求较高,对于教师专业技能与素养等都有很高的标准,因此示范性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有潜在的发展空间与外在环境。为此,0-3岁早教骨干师资的培植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
2.2 培植0-3岁早期教育骨干师资,根植专业引领的教育服务理念
根据0-3岁阶段婴儿发展的独特性,专业引领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个关系:儿童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与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0-3岁阶段婴儿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主要是通过对家长育儿实践的专业引领和有效指导,以优化家庭生态微观环境,及时、适时、适宜地促进儿童充分发展。
2.3 加强和提升0-3岁早期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
把幼儿教育骨干教师培养为0-3岁早期教育骨干教师,以其优良的专业素质为起点,围绕幼教的角色定位,主要加强以下三点素质的培养:第一,早教骨干教应角色定位于0-3岁早期教育与服务的实践者和服务者,立足其3-6岁儿童教育专业素质,加强其“0-3岁教育信念与责任感”、“教育资源整合与资讯援助家长的意识与能力”。第二,成为有助于增强0-3岁早期教育科学性和专业性的专业共同体研究的实践者和支持者,发挥早教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应进一步加强他们“拓展与深入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第三,0-3岁早期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指导者和培训者是早教骨干师资的重要角色,应进一步加强他们“0-3岁早期教育先行者、领头人的风范意识”、“自我效能感和引领、带动教师群体的感召力与指导能力”。
2.4 提供0-3岁早教骨干教师自主成长的平台
首先,充分给予骨干教师自主权,增强他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搭建0-3岁早期教育与家教指导实践、研究的专业平台,使教师们与幼儿及其家长更多地进行互动,使其保持一种共生相长的和谐关系,从而不断丰富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智慧。给予其更多的机会外出参观考察,参加更大范围的0-3岁早期教育的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并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展示、交流互动,从而扩大视野,提升高度。
3 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
解决0-3岁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从长远考虑,建设一支观念领先、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学历教育形式。一是学历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二是学历教育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专业理论系统、扎实、深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训练能有效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宝宝早期教育方法范文4
首先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应该让宝宝参与早教。
目前国内国际关于脑科学的研究非常发达。宝宝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宝宝脑神经在繁忙的工作着,各种神经突触在互相搭建着。这个时候给予宝宝必要的和有益的刺激,同时抓住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相信孩子所获得的能力是终身收益的。皮亚杰曾经说过:孩子0-6岁所学的东西是成人之后60年所学东[文秘站:]西的总和。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早期教育和早期开发对于宝宝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从宝宝的社会交往的需要来讲,应该让宝宝参与早教。
在70年代之前,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是:多子多福多寿。所以一个家庭里可能会有3个以上的子女,有的家庭甚至有8-9个子女。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庭群体中,孩子有很多的伙伴,他能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态度等等,有一个天然的同龄群体和学习环境。而现在的家庭呢?二对一、四对一、六对一的环境,一群大人对着一个小孩子,他看到的都是成人的世界。以前人们住平房,如果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也可以跟大院里的孩子玩,可是现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孩子们都被关在水泥砌成的盒子里,缺少沟通、缺少伙伴。如果带孩子去早教中心上早教课,他可以看到很多同龄的小伙伴,他会有一个群体的归属感,暂且不说早教中心能给孩子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带来多少好处,单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第三,从满足宝宝游戏的需求以及家长养育宝宝能力的提高来讲,应该让宝宝参与早教。
现代教育非常发达,各种对宝宝能力发展有促进的玩具层出不穷。一般的早教中心,都配备有大型的玩具,这些玩具对于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非常好。但是一般家庭是不具备购买这些玩具的能力,让宝宝参与早教,可以在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下来玩耍、训练,促进宝宝的能力发展。另外很多年轻的父母养育知识不够,没有相关经验。让宝宝参与早教,接触专业的早教老师,从老师那里获取专业的知识,与其他宝宝的家长交流养育经验,这也是让宝宝参与早教能够获取的益处。
宝宝早期教育方法范文5
资料与方法
方法:2006年1月~2007年4月对广州市的22家省级幼儿园和广州市的10家三甲医院目前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情况进行调查。资料显示:广州市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真空或薄弱环节。
方法:直接问卷或电话问卷,问卷内容自己设定。
结果
22家省级幼儿园调查显示:这22家幼儿园主要招收3~6岁孩子,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行管理。也招收部分2~3岁儿童,主要是照顾其生活起居,解决父母无法看管的局面。对广州市的10家三甲保健院调查显示:有2家保健院,正摸索着对0~1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余10家未开展。资料显示:广州市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真空或薄弱环节。
讨论
生命早期神经系统有着较大的可塑性,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这种刺激,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也就是说,正是婴幼儿在不断地感知和运动,才刺激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从而促进神经心理发育,提高智力[1]。
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重组的能力,易受环境的影响已经证明这些影响可改变神经元的大小,脑结构总体重量和个别突触的数目和结构,增加或减少神经元间的连接和神经通路。因此在两岁前,儿童的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未成熟的,证明了早期教育的可行性。
早期教育的有效性:鲍秀兰科研组1997年6月至1998年1月对北京市方庄社区出生的79名正常新生儿为早期教育组,另外86名健康常规育儿的儿童为对照组。智力测查结果显示:早教组的智力发育指数和精神发育指数分别比对照组高19.6分和10.1分,统计学分析有意义。早期教育组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健康、活泼、爱学爱问、社会交往能力好,有爱心、生活自理能力强。
早期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发达国家状况: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开始把儿童生命最初3年的发展,作为本国21世纪争雄世界的第一战略。 国内状况:
协和医院儿科在2001年1月成立了“协和贝贝俱乐部”,从新生儿期即开始进行早期教育,系统地、全面地定期进行体格生长发育监测和神经系统检查;喂养和营养指导;定期给予早期教育的指导提纲,并逐次落实指导提纲的完成情况;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问题儿童。
知名品牌金宝贝公司通过音乐、艺术、宝宝手语、瑜珈音乐、“环球旅行”、运动乐、母婴健身坊等系列内容开展早期教育。
北京海淀儿童早期发展中心通过将营养咨询、保健指导、个体指导、集体教育融为一体开展工作。
广州市早期早期教育发展建议:政府可将国务院2003年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把0~3岁婴幼儿早期养育和教育指导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范畴。
完善社区早期儿童发展服务为切入口的综合性社会改造计划。可通过政府的投资来保证胎儿期和早期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提高所有儿童保育的有效性,促进其身体、智力、社会和情感的发展。
特别强调家庭积极参与早期教育,支持家长在家庭中担当起父母职责,使家长能够与早教中心配合,积极参与到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来,特别是在生活节奏和职场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家长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父亲,更是难得在孩子受教育的时候出现在身旁。教育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或参与带大的孩子独立性比较强。父爱可为男孩找到性别认同的榜样,父亲果断、坚毅的气质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缺乏父爱,孩子则往往表现得比较柔弱、独立性差。
早教中心可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①让婴幼儿感受到爱和关心。著名人格心理学家Eril Erikson强调: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中,主要为孩子建立信任感. 可参照心理发展动力学理论,儿童与他们的照看人之间依恋关系形成在早期干预的任何计划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根据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规律,对孩子的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这五大能区进行科学训练,全面提高孩子的能力。③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包括卫生习惯、与人交往习惯、劳动习惯、助人习惯、思考习惯等等,这些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④帮助家长为孩子建立一套坚定而有效的纪律,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低年龄孩子采取分散其注意力办法,对稍大的孩子采用人性化的纪律约束。世界著名早教专家Burton L.White认为不必要对7个月以下婴儿进行约束。医生定期对家长进行营养和保健指导:①对孩子创造性的启迪和好奇心的保护。参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它是对早期儿童教育实践进行指导的基石,为年幼儿童设计课程。对儿童在不同领域的认识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自发行为给予肯定,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② 给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可参照生态学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这一理论强调多因素参与进行早期教育。这一理论, 强调儿童参加的各种不同场景,及其之间的互动。③早期教育在我国和广州起步较晚, 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任重而道远.早期教育的教育体制,实施模式,具体方法以及效果的评价方面应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并且将其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宝宝早期教育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家长问题行为 亲子同训 措施
亲子同训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强调通过亲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向家长展示亲子互动育儿方法的形式,促进幼儿的发展[1]。亲子同训以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倡从零岁开始对幼儿进行教育,强调幼儿的全程教育和全面发展。出生到3岁是智力、语言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教育专家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3岁之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当一个婴儿被照顾、被关爱,有人与他做游戏、谈话的时候,其神经突触得到发展,从而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彼此交流。大脑区域间的连接对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
以亲子同训为形式的幼儿早期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依据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训练手段,强调家长的参与,将形成教师、家长与幼儿良好互动的教学成长模式,增进家长、婴幼儿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体验,为儿童的潜能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我根据实践经验,着重介绍家长在亲子同训中错误的教养行为及可采取的改进措施。
1.亲子同训中常见的家长问题行为分析
1.1急功近利,忽视孩子的素质发展。
在亲子同训时,一些家长重“学”轻“玩”重“教”轻“乐”。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参加亲子同训,是来学知识的,不是来玩的。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来上亲子园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智力,至于做韵律操、玩听放游戏、绘画涂鸦等都是一些“不务正业”的玩耍活动。于是,经常可以听到家长的阵阵抱怨声……这些急躁的表现都是由于家长在教育中急功近利的心态所造成的。他们过于重视孩子的教和学,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没有完全理解亲子同训的内涵和意义。
1.2缺乏亲子互动和深度参与的意识。
在亲子园中,一部分家长总是少言寡语,多以旁观者的姿态观察教师的言行;在活动中表现非常被动,与教师的配合较少,与孩子缺乏互动;甚至一些家长以自己“水平低、不得法”为由,不断地向教师提出加课的要求;还有些家长会提出:“老师,能不能请你做我孩子的家教?”可以看出,这些家长意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亲子互动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或者没有实施亲子教育的意识和信心。
1.3采取简单教育方式,忽视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
在亲子园中,一些家长一味地责备自己孩子的错误;另有一些家长过于迁就和顺从孩子的行为。举一个例子:宝宝和妈妈非常愉悦地看完教师的示范后,手拉着手开始做“踩脚印”的游戏。“咚――”宝妈听到鼓声按要求跳了起来,宝宝却没有一点跳的反应,反而蹲下身子要去摸地上的小脚印。宝宝妈连忙要求:“宝宝!听到了吗?跳!”连哄带喊好几遍,宝宝仍不予理睬。妈妈见状,有些急躁责备地把宝宝用力地拽了起来。这个突然而来的动作,把宝宝吓得“哇哇――”地哭了,任妈妈如何安慰都不愿再继续进行游戏。
2.亲子同训中家长问题行为的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亲子同训中存在的家长错误教养行为,建议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2.1转变家长早期教育观念。
在亲子同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念,使其与老师携手共进,才能将亲子同训的内容和方法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积极有效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在亲子同训中,要使家长体会到:亲子同训能帮助他去挖掘孩子的潜能,增强孩子的感知能力,培养孩子对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以及和其他孩子接触的机会;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念,对亲子同训的效果有正确的期待。亲子同训还为家长们提供了分享观念和彼此学习的机会,有效的亲子计划也能增加家长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信心。
2.2强调亲子同训中以“亲”为先的原则。
实践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面对孩子的“错误”、“不听话”,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纠正,而当时能想到的纠正办法总是只有一种――厉声批评甚至动手打骂。这些家长的责任心很强,但这种教养方式并不恰当,因为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亲子同训中以“亲”为先的原则;也说明了家长不够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其期望过高或过低。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就是儿童成长的全过程”。[3]由于年龄很小,亲子游戏中的儿童要坚持“亲情”为先的原则。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选择丰富有趣、针对性强的亲子互动游戏,如亲子韵律操“妈咪宝贝碰”、“请你和我这样做”、“炒豆子”等,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3突出家长是亲子同训中的主体。
在亲子同训中,家长应当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父母”,还是教师的“学生”。亲子同训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将把家长锻炼成孩子最长期、最直接、最有力的“教师”。家长是亲子同训中的主体,这是亲子园与其他学前教育机构最大的区别。与一般只有“教师和孩子”两个主要教育参与者“两点一线式”的作用形式不同,亲子同训“教育场”中形成了“三点(家长、儿童、教师)三线式”的三边循环关系[4]。
在亲子同训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帮助家长挖掘和提炼已有教养经验,使已有的正确经验能到充分发挥。还可以通过引导家长了解并掌握亲子园中玩教具的教育功能,积极寻找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素材,为小龄儿童创造丰富的情景性游戏,使其成为亲子同训活动的主体,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在亲子同训中,对家长和孩子的亲子互动给予及时指导和生动的示范讲解,可以减轻家长在亲子教育中的畏难情绪,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还可以对教养行为有突出问题的家长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和个别化指导,对其早期家庭教育给予有效的支持。这些都有助于家长在亲子同训中发挥主体作用。
2.4根据需要讲授儿童发展的心理、教育知识。
正确认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才能实施合适有效的教育。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等不同,他们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对待孩子的心态、关注程度以及对教育知识的了解也不一样。故在亲子同训中,要注重给家长传授相关的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育儿观念。
0―3岁是婴幼儿在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4],亲子园里的儿童正处于这一非常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认知事物的方式。因此,家长要掌握相关的心理、教育知识,才能在亲子同训中实施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亲子教育内容。也就是说,家长要先了解孩子,读懂他们,从而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互动。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转变早期教育观念、坚持亲情为先的原则、突出家长主体地位和掌握幼儿心理和教育知识,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同训教育理念,改变在亲子同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实施科学有效的亲子家庭教育。我们在亲子同训的实践中,要切实发挥机构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重视家长的主体地位,实现家庭与教育机构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托马斯・戈登.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让你和孩子更贴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