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10ppp-0c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CHEN Dai-jin

(Guangzhou KangD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department, Guangzhou 511363, China)

abstract: How using case teaching promo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basic theory study, thu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rengthen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is the question which is worth studying earnestly. The article regarding this subject, has discussed concrete practice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should grasp six key links.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Basic theory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以及灵活运用

这些理论来解决本专业中的网络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背景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要么脱离实践应用,泛泛而谈,以至学生觉得理论性的东西看起来深奥难懂、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更是糊里糊涂。这种现象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尤其明显:学生普遍感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太深奥太复杂,畏难情绪很重,学习兴趣不高,职业能力不强。一方面是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网络专业的学生在能力上与社会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那么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改善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笔者承担了高职网络专业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利用案例教学对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空间上从课本延伸到职场,在学习方式上从以前的死记硬背为主转向以职业应用为主,积极进行了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3 案例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从而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精湛的网络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之中,是消除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3.1 利用案例教学,降低理论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利用案例教学,降低理论难度并非指少讲或根本不讲理论,而是指如何在学生现有基础上,善用典型案例将理论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逐个分解、逐步细化,并结合案例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讲透,讲细,讲得深入浅出,讲得让学生真正明白。学生只要真正明白了这个理论,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它深奥复杂了,从而对理论的畏惧心理也就会慢慢的消除。

大家知道,一个大型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次接触网络的学生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地向其讲授网络组成及相关理论,由于我们的学生底子薄,学生肯定觉得网络系统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他们以后更一步学习网络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善于利用案例教学将复杂抽象的网络理论逐步分解,并结合相关知识点在职业中的具体应用,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逐步消除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从而提高网络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学生日常接触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网络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向学生们系统地讲授广域网、局域网的基本网络架构、子网组成及划分等理论。虽然学生们对网络有了初步认识,但还是觉得理论太深,凭自己现有能力无法实现组网。对此笔者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对网络进行深入分析,逐步放大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子网构成,逐个剖析子网模式并讲授其组成原理,从而进一步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为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实性,笔者常常带学生去实地参观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网络设施,并及时向学生展示网络理论对技术实践的指导,将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亲身感觉,让学生觉得网络并非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从而逐渐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随着网络案例被划分的越来越小,相关理论难度越来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学生们慢慢感觉到网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所涉及理论也不再那么深奥了,对组建出复杂网络也就有了信心。

3.2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兴趣,转变学生学风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兴趣就是要利用案例,引导学生以所学专业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并提高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发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并集中精力去获得他所喜欢的职业知识。

笔者曾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职业兴趣不强。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选择并非学生的兴趣所至;

(2)进校后学生感觉到所学专业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

(3)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中,老师的讲解太过专业化,学生大部分听不懂;

(4)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5)理论学习无用论。长期受此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以至无心上课,天天呆在宿舍玩网络游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先导,也是唤起学生情绪和激情的关键,增加师生案例互动、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用学生熟知的日常事例来设置成功案例、问题案例或悬念案例是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的好策略。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笔者进行如下探索:一是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比如课间休息、网上交流等),向学生宣讲网络毕业生的大量成功案例,逐步让学生认识到以所学专业作为职业同样能大有作为,以增强他们的专业兴趣;二是在讲授网络理论时,除降低理论难度外,更是大量采用学生熟知的日常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理论,比如在讲授IP地址的知识点时,我就采用邮政投递的案例,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有IP地址,如何设计IP地址等;在讲路由和网关的理论时,我就采用商品流通的案例,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路由和网关的工作原理;三是设置各种问题案例或悬念案例,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在职场中的具体应用,在一系列模拟案例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四是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传授给他们良好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注意引入学生的作业作为案例,在每次作业后进行评讲,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还注意引入实验作为案例,每次实验前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共同探讨实验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及要把握的关键环节,每次实验后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示,成功的分享经验,实验失败的找出问题,并在理论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 利用案例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利用案例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通过案例,在基础理论够用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所涉理论灵活地指导职业实践,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笔者以网络理论和公式结论的应用为突破口,注重它们的应用环境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驱动”,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职业案例,比如网络职位应聘案例,通过模拟招聘中网络职位的应聘过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网络技能展示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加职场成功率;比如网络故障排除案例,通过完全模拟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错综复杂的网络问题,来帮助学生将书本理论和职业实践相结合,锤炼他们对网络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环节,每次在实验前笔者都要求学生预先写好有理论支撑并且有详细操作步骤的实验报告,交给笔者检查,没有实验报告的同学必须补齐报告后才允许进入机房进行实操。考核时以能再现课程案例为考核目标,对于已经完成实验的同学,笔者要求他们抛开课本,将原实验“推倒重来”,直到能熟练再现教学案例,对于未能及时完成实验的同学,鼓励他们聘请已经完成实验的同学作“技术指导”,共同找出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应把握的六个关键环节

案例教学已成为高职基础理论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实施中,它以典型案例为媒介,调动起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能有效降低理论难度,激发学生职业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如下六个关键环节。

4.1 网络案例要精编。精心选编网络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为此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网络案例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所呈现的问题或悬念要具有代表性,要针对具体网络问题选择或设计;二是网络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就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案例要有启发性,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在案例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2 课前准备要充分。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做足每次课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比如案例情境设置,学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顺序及要求等。

4.3 引导讨论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讨论也成为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一是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参与,积极讨论。二是在发言对象的选择上要注意差异性,要让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讨论中。三是教师要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学生讨论出现“跑题”现象时能及时通过点评等方式将之拉回正题。四是要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在讨论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网络知识,更要明白“做事就是做人”的道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4 评价总结要到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评价十分重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注重“赏识评价”,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成绩。还要注意评价标准多样化,重点是评价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有效。

4.5 理例结合要紧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网络理论的讲授与案例应用紧密结合,以理支撑例,以例验证理。

4.6 教师角色要转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不仅要在专业及教学能力上狠下功夫,更要积极做好以下角色转变:一是由“主体”转变为“主导”。二是由“权威”转变为“合作者”。三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建构者”。四是由“独角演员”转变为案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高职教育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改革也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从案例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了理论教学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高职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曾令奇.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5(4):55.

[2]李合亮.论网络教育时代老师角色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5(1):51-52.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校教育出版社,2005.

[4]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11).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2

1.将日常生活用品穿插到课堂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熟悉它们的分类和用途,同时还要清楚它们的外观和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可以将生活中的物品引入教学活动中,更真实更具体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原始凭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平时购物时的发票,上学时的汽车票,出远门时的火车票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地了解它们,以生动具体而形象的实训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要点。

2.将实际的参观穿插到课堂中

会计理论知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枯燥乏味且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资产概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参观的同时让学生理解机器设备、厂房、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现金都是资产,除此之外,企业商标同样也是资产。

3.将会计工作穿插到课堂中

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入主动位置。在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时,注重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将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填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同时还让学生做会计分录,会计明细等等,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将真实的凭证和账页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登记,帮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和体验。

4.将实践活动穿插到教学中

会计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它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来作为教学的辅助,而训练基地可以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在学校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针对会计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另一方面,可以仿真企业实际情况,使学生产生置身于企业本身的感觉,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财会业务,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效果。此外,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将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

二、结语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3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现代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使教育在体系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有了完整的体系,既“劳心”又“劳力”,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合二为一。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长期以培养治国的“接班人”为目的。不屑培养治“事”的“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边缘位置。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对提高生产力,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作用,都得到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都有哪些作用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科学是一种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没有物化的生产力。把科学物化在生产中就可以变为直接生产力。这种物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把科学变为生产技术,物化在生产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术;其二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具有生产技术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职业教育是实施这两种物化的重要措施,是这种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和概括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教师科学传授方法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这对于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所传授的某些部门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于生产中,转化为生产的一个条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训练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还起着促进科学知识的联系、积累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一般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如各类学校所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学科,都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过程的知识结晶。在这一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直接参加了劳动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培养有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即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话:“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里说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过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到训练成专门劳动力的过程。人通过教育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就会使自身充分发展起来,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 理论教学 实训 并重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 “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 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 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 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 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 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 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 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 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 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 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衔接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01)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5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将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一步增加。纵观当今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可谓一片大好:百分之九十的高就业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跟不上就业率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专业不对口;待遇低;工作不稳定。

 

1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

 

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授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成本会计,流通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等课程,一个不少。至于学生在工作是否用到, 用到多少,那是学生的事。结果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到工作实践中,才发现原来在学校学的知识大而空,不知从何入手,动手能力很差,还要从头学起。其实中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到工作实践中真正能够做到“手能动起来,担子能挑起来”。这样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比如针对出纳岗位,学校就实时开设适合出纳岗位的课,如点钞技能课、珠算技能课、识别假钞课、银行业务课等等。这样的话,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不会手忙脚乱了。

 

1.2 校企联合停留于表面

 

在浅层次的校企联合的背景下 ,企业没有责任和义务干预和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学校也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受制于市场的需求,而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这些种种的不和谐或矛盾,导致了校企联合现在只能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合作阶段。

 

2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转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

 

改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是我们当下中职教育的迫切任务。如何改变?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开始上会计专业课的第一节就开始。也就是说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理论讲到哪里实训课就开到哪里,让学生便学理论边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时时营造一种实践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打破教材固有的组合,优化技能模块,给学生定身份和岗位,从身份和岗位中找到适合的教学模块进行强化教学和实训。比如给学生定位往来会计岗位,就要找出合适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操作。等到学生掌握一定岗位技巧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往来帐,有哪些会计科目,如何设置明细账簿,坏账是什么,如何计算等。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讨论解决,老师实时进行点评。等到不同的岗位学生都实践过后,最后做综合业务模块学习和实训。

 

2.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以往的会计教材大多枯燥,不生动,不直观,对于初学者来说,进入状态比较慢, 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会大大改善这种局面。比如对于固定资产的学习,老师可以在屏幕上列示房屋、机器设备等,让学生说出这些资产的特征,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掌握固定资产的概念。

 

2.3 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实验室

 

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当前的中职学校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甚至是一间比较合适的教室来建这样一个实验室。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氛围来建造。既有工商、税务 、银行等这些外围部门 ,也开设企业内部的各种岗位,如材料员岗位、收银员岗位、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上课时可给不同的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从建立一个中小企业要给工商部门提供哪些手续;如何税务登记;去银行如何开户等等做起,让同学们横向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诞生的。再给不同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材料员,收银员,出纳员,明细账会计,会计主管等。从采购开始, 用实训的原始票据,在各个环节流动,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处理、登记账簿、出报表等等,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流程。

 

2.4 深层次的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已经经过从情景教学到仿真模拟实训的阶段,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熟悉了很多,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训。

 

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虽然国情不同,但是还是有可以“拿”过来用的地方。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每个学期,或毕业前学期,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两三个月。企业有专门的技师指导,学校派相关的专业老师陪同。这样的话保证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这个环节,我们一定要对合作的企业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感到受益匪浅。学校方面认为,由于针对市场和就业岗位办学,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弥补了学校在实训条件和师资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促进了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招生、安排就业工作及职教改革和发展。学生方面认为,这使他们熟悉和了解了今后的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前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得到验证和加深;在企业接触到很多在学校尚未学到过的东西,回到学校后,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被生动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毕业时容易实现零距离上岗;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与人共事和小组合作等关键能力,使其提前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做事。企业方面认为,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职工素质偏低的问题。

 

总之,中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老师肩负的责任重大。

教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6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层次性,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主要类别,依次是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二是具有可测性,认为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

一、科学教学评价目标

科学教学评价主要目标是为了下阶段“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更优化、更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促进“教”“学”双向发展。目前教学评价体系在不断优化,但是我们不能单纯把眼光放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而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不断追求积极向上的“变”,往往这就需要教学评价。强调科学教学评价中的目标,正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相反或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学评价要始终以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中心。

二、科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中应当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合理构建课堂。师生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各自提升。

2.教学目标控制论

这涵盖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的控制,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活动要把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以一定的目标开展学习活动。这也就是说对学习的教育或者课堂教学如何去判断其好与差,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对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它包括目标的最终结果和实现这一结果所付出的价值,也就是效率。

3.评价客观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都将直接影响到评价效果。把握住科学教学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立项的客观指标体系,是对教学评价中质、量、度的系列表现,反映着教学评价的客观真理性,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参照标准,从而使评价客观性、科学性得以保证[1]。

三、教学评价的过程

评价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理念,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由关注结果评价转向关注过程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关注评价结果的科学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这些观念的转变要深入,要落实于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学过程的评价也不能单纯以学生某次测评获得的总分作评断,而可以根据布鲁姆知识目标理论来进行判断。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的模拟案例:浙江省某校初中九年级两名学生在一次模拟考结束后,两人本次科学考试科目的成绩都为160分。(卷面满分为200分)以下表示两位同学本次科学科目总分X、布鲁姆知识目标总得分Y、在布鲁姆知识目标的各个层次所获得的分值。

甲同学的布鲁姆知识目标得分=1×12+2×27+3×27+4×27+5×40+6×27=617

乙同学的布鲁姆知识目标得分=1×40+2×27+3×27+4×27+5×12+6×27=505

如果单纯从本次模拟考总分(X)来判断,我们觉得甲、乙同学的知识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通过布鲁姆知识目标理论得分(Y),不难发现甲、乙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甲同学属于基础题易失分、难题易得分类型的学生。那么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对其作出可能分析:

① 甲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比较喜欢钻研难题,在同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向性”学习;

② 甲同学在考试的过程中做题马虎,常常容易题失分;

③ 甲同学在考核的过程中,出现作弊的可能性;

然而乙同学虽然能保证基础题得分,但是难题得分不高,对乙同学的学习建议,加强难题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