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责任意识德育 法育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04-04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概述

(一)责任与责任意识

在探讨大学生责任意识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责任及责任意识的概念。

责任指的是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义务。这种义务的来源是广泛的,包括职业上的、家庭伦理上的、法律规定的等。责任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加诸于诸成员身上的义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以视为对个人自由的适度限制以及对他人的容忍。在公民生命存续期间,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应当具备一致性,这也是塑造个人良好品德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

责任意识的含义则略有不同。责任意识具备自觉性,是一种行为态度,是对于各种社会规范的遵循。笔者认为,责任意识是公民依照各种社会规则理性指引、评价自身行为的心理状态,是公民主动承担社会义务的意识体现。责任意识是在对于自身责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心态。责任意识以责任认知为基准,责任意识一旦形成又会对个人社会责任的履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大学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思想品质塑造、心理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重视这一期间的责任意识教育是大学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由于目前高校生源以“90后”大学生为主,故调查的侧重点应放在对“90后”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尤其是社会责任意识形态的分析上。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朴素意识,但是对于何为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具体如何承担却没有清楚的认识。这种主观认知模糊的问题是严重的。因为认知模糊会直接影响到个人行为的衡量准则,使之无法确定自身应当承担的各项责任,也无法明晰自身行为的善恶标准,而且在关键时刻情绪的波动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动机,影响社会秩序,甚至会给其他学生造成错误模仿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学生重视权利,忽视义务,社会责任感淡漠。与“80后”相比较,“90后”功利心较强,强调个性。他们忽视责任的体现之一为并未积极主动了解自身的义务内容,仍停在一些普遍而抽象的认识上。如很多大学生认为义务指的是“依法纳税”、“依法服兵役”、“依法接受教育”等,并未认真将义务内容扩大及细化,故不能产生心理认同感,自然也无法将其纳入到自身思维体系准则中。

2.大学生责任意识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外界一再批评目前年轻大学生品质的同时,也应当思考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推广,信息的传播速度在加快,作为乐于接受任何资讯但认知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来说,思想上更容易受到冲击。

3.大学生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强。这具体表现为责任感欠缺,直接忽视一些应当承担的义务,更为重视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守法意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任由大学生逃避社会责任,社会秩序将变得紊乱。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需重视理念式教育

理念式教育是解决大学生无法从思想根源上认同社会责任承担的有效方式。《新现代汉语词典》将“理念”注解为“观念”。《辞海》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而在传统西方哲学中,理念被视为一种思想或者表象。学术界中鲜有理念式教育的表述。笔者认为理念式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思想模式为准则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递一种理想与信念,并在教学及实践环节中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位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判断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的认知过程非常复杂。通常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取信息,并利用自身价值体系进行筛选,最终形成对事物的判断和自身行为选择的标准。在自我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的认同。缺乏这种认同,我们自认为科学良好的信息也许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受教主体的大脑隐性地删除掉了。这也往往是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理念式教育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的灌输及强迫学生接受的方式,改善了学生对被动式接受教学的反感。理念式教育的做法独特之处就在于先让学生知其然,然后再知其所以然,关键点则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寻求学生的认同感。认同感一旦确立并能加以巩固,稳定的思维模式将会对学生将来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指引与规范。这也是教学目标的软性着陆,即将一种易于接受的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信念,而非通过传统的机械考核、单纯思考一些概念而得到的浅显感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即从初期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到最后的行为目标,理念式教育也同样遵循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理念式教育的新方式――德育与法育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是道德与法律兼备。道德与法律均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屏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同一责任在不同角色身上,既可以表现为道德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法律行为。”[1]理念式教育要求学生先“知”而后“行”。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知行统一”,这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传统的教学平台上寻找突破口。大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人生观尚未形成、情绪波动大等特点,应当重视社会规范的作用,尤其是道德与法律的引导作用,如此才能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再教育、再提升的重要渠道。完善教学模式,能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最基本的两种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相互融合能对大学生行为进行有效调整,这对培养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对高校思政课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不能因两者的区别而排斥德育和法制教育有天然紧密的联系,应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两者的良性互补和互动,促使大学生德法兼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升其社会行为的合法、合理性,增强其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问题上,选择德育与法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以下的考虑:一是德育与法育融合,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需要。这就需要增强教学效果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德育和法育就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二是单一的社会规范约束难以产生切实的效果。一般认为社会规范有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中,应将着重点放在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引导和约束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带来人们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化,单一地强调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已稍显薄弱。与之相比较,法律的威慑力逐步被人们所感受。如近期的李某某案引发全民关注及讨论,也是民众对于法律规范作用的一种质疑、接受、认可的过程。三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树立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规范约束。责任内容比较多,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职业道德责任、婚姻家庭责任、法律责任、社会公益责任等,其中主流的规范依旧是道德与法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帮助大学生判断行为的对错与否,其所起到的以社会常态标准约束人们内心的作用不可忽视。鉴于人类行为的趋利性和复杂性,有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承担起到良好的补充和保障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学构思――以德育与法育相结合的方式

树立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教学平台来增强教学效果。通过灵活地遵循教学目标,精细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并结合课上及课后的实践来构造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合理引导及培养,而以德育与法育相结合的方式无疑是创新且有效的。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德育与法育内容结合得最为密切,故以该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一)在责任意识教育中应贯彻德育与法育融合的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为绪论和八章的内容。前六章是结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编撰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内容,后两章则为法律基础知识的介绍。从章节的设计来看,很容易给教育者一种假象,即两者是割裂的。现实中很多授课教师也是简单地按照章节进行授课。这样容易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道德与法律,也不能发挥这两种基本社会规范的互补作用。要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中将德育与法育更好地融合,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准则:一是要始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德育与法育的契合式教学,不要简单地将两者分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备基本法律素养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整合,而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忽视德育与法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是不要将道德与法律相互混淆。尽管部分法律来源于大家熟悉的道德规范,也是道德实现的强制制度保障,但是两者不能等同,否则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的混乱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如道德上颂扬的“大义灭亲”在法律上却有可能被认为是“故意杀人罪”;又如社会上常见的“婚外恋”,这种行为不被人们的道德观所认可,但是在法律上却没有规定对破坏他人婚姻所要承担的责任等。这些都必须要让学生能理性分清,避免行为上的认识误区而导致不良后果。三是不能忽视两者相互配合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要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自身对于道德与法律必须有良好的认知水平,既要分清楚两者,又不能忽略德法互长的效果。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彼此之间均有不能比拟的优点。教师唯有发掘道德与法律的弥补作用,灵活地呈现给学生一幅全面规范人们责任意识的德法兼容的教学体系,使学生们从心理上产生认可感,才能被学生所遵行。

(二)整合教材内容以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很多地方涉及责任的培养。如第二章中出现了公民报效祖国的义务,第五章中公民有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责任,第六章中涉及职业道德、家庭责任观之正确引导等内容。尽管责任的类型不同,但均是围绕大学生责任感而展开,体现了教材设计的宗旨。但是学生们的思维使得他们容易忽视各个章节中关于责任意识培养的共性,也分辨不出其中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从中进行挑选重构,对指向性强、联系密切、切合受教主体心理和学习进阶规律的内容进行整合。如课程第六章第三节内容为“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是为了让大学生了解恋爱、婚姻过程中涉及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并了解爱情与人生的真谛。教师可以明确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对爱情与婚姻有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爱情和婚姻中都存在着道德规范的约束,并用案例说明只有正确的婚恋道德观才能使人生更为幸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在婚姻家庭中也存在法律规范的约束,并着重介绍我国的《婚姻法》,让学生掌握我国婚姻家庭关系中具体的法律制度。教师可以将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内容适当纳入,展示给学生清晰的法律内容体系,强调婚姻是建立在和谐恋爱的基础上的一种法律关系,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地承担起对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互动、实践教学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婚恋责任感。实践证明,这种道德与法律融合的方式使得大学生能全方位树立起自觉承担婚恋责任的意识,并能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心理念与直觉意识,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婚姻家庭生活中理性分析处理问题,维系家庭的幸福和睦。

(三)责任意识建立需要道德与法律融合的价值观引导

客观上,现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的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多元化、思想状况多元化的现状。主观上,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如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个人社交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习及生活压力等因素都在不断的抗争中寻求平衡,且具有个体差异性。反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尽管也一再强调教师授课应当因材施教,可是由于师资局限,只能针对大部分存在共性的学生开展教学,而无法达到“一对一”的标准。故正确引导其价值观必须借助于社会规范的约束力,道德与法律自然首当其冲。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已经扎根于国人的心里。据观察,现代很多社会规则源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能促使部分道德观的形成,能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价值评判体系,如有人不遵守公众的主流价值观,必然会遭到谴责与批判。应当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观通过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由于教师本身的言行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宜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鉴于人类心理的复杂及不可控性,思想层面的教育需要德育的同时也需要法育。可以说,如果道德的约束是软性可抗的,那么法律的约束能让人明白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并且理解不遵守此等规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能让学生自觉地将法律融入自身价值观中,在面对各种诱惑的时候能理性分析与克制,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责任意识教学实践中需坚持德法兼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深化的重要途径。只有以真实的社会生活素材作为资源,选择贴切学生并可以及时检验其德育与法育标准的实践课题,才能有效将学生的责任意识理念化。实现二者融合的关键是在融合理念指导下的实践。[2]故在设计教学实践题目上应当谨慎思考,可以确定以下几个准则。

一是关于责任意识树立的教学实践内容应尽量体现“德”与“法”的互融。许多正面和负面的社会热点事件为大学生所直接或者间接地关注,教师应当从中提取出可以由课程内容转化为实际生活的有效信息,重点选择德与法冲突的案例添加到教学实践中。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但又不能割裂两者的天然联系。在德与法的指引牵制之下,学生们可以在践行中认真思考,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二是责任意识教学实践需要围绕学生就业特点而展开。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设计更为重视。通过教学实践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和教导,可以让他们明白,既要追求美好的理想,也要注意在职业生涯中承担责任。如某一行业的道德规则和涉及的特定法律,都可以在实践内容别突出并有选择性地强化,以就业群体的责任约束来强调差异性,这样效果会更为显著。

三是创新德法兼容的实践模式并能有效固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实践内容的形式,好的实践内容设计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德育与法育渗透至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基地实践、社会调查实践等诸多方式,并按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情变化而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程东峰.责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文2

众所周知,中医起始于原始社会,逐步形成于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在汉代以后全面发展。前有神农尝百草,开始了人们对中草药的研究;后有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中医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坚持“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等理论;还有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活动具有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中医学是在大自然中产生与发展的。

相传,在神农时代,人口碑渐多,炎帝就教人种植五谷,以充腹饥。据说那时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衔一株九穗谷飞过天空,谷粒坠落在地,炎帝拣起种在五谷台边土地里,后来便长出高大肥硕的谷子。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谷粒味美可口,天下人争相种之。后来神农还曾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祖国医药的创始者。《纲鉴易如录》记载:“民有疾,未有药石,炎帝以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 ,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传说炎帝还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鞭打各种药草,就能显示药草有无毒性,功效如何,寒性还是热性,据此取有用的药草为人治病。到了汉代,汉人托名神农著成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书中收载药品3065种,系统地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的“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药物以及相关理论知识都是先辈们不断探索而来,更是大自然的馈赠。

大自然是神奇诡异的,威力无穷的,其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都无不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乃至于灵感。许多中医学知识正是古人通过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长期观察而逐渐地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其中不乏在实践中向自然学习、效法自然的结晶。比如《内经》中提到的:“提携天地,把握阴阳”;“法则天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等观点每一个与自然都有着莫大的联系,是中医效法自然的体现。

《内经》中还把天地、上下、阴阳、气血、左右、水火等,统统包容在一起来论述人的生理、病理,并据此来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它把人体的任何一个“藏”(比如肝),都已经融入到了整个的自然界,而成了其中的一份子。因此它说: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又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这个“得道”的“道”,就是自然法则和规律,是《内经》主张我们应当遵循和效法的。孙思邈也说过“太上畏道”,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有敬畏自然,你才会去模仿自然,效法自然。这些无不在告诉我们中医与大自然密不可分。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说过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其中有一条便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其相关因素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对自然的依存与适应关系称为“天人相应”。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文3

护理专业包括外科护理和内科护理两种,其中外科护理最为重要,且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为各大医院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医护人员,但是护理专业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许,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其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强,具有探索意识的高新人才。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临床医学,尤其是外科,需要有很强的临床技能和深厚的理论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简单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但是高职院校由于能力有限,没有做的这种基本要求。本文对于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建议,希望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我国高职院校外科护理专业教学现状

1.1理论内容多,授课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又分为西医护理和中医护理,中医护理的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基础、中药学、中药养生、中药临床等多方面知识,这些知识涵盖所有的中药知识;西医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西医学、药物配量、西药临床等所有西医知识。不论是西医护理专业的学生还是中医护理专业的学生,他们需学习的理论知识量大,高职院校学生学时少,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学到所有知识,老师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效率低。

1.2实践教学少

现在各大医院对于护理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在就业前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高职院校学生学时短,学校为了造成教学任务,减少实践操作训练时间,而且现在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的人多,学校场地和设备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操作培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有限,老师的专业能力不强,遇到不理解的知识一带而过。

1.3学生的学习兴趣欠佳

对于中医护理的学生,他们将精力多放在内科上,忽略外科专业知识,而且在外科知识学习中遇到晦涩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难度,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中药护理专业,由于药物配方繁多,在记忆和使用方面学生容易混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失误,造成医药事故需负刑事责任,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降低学习兴趣。

2高职院校外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教学方法落后

外科护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我国高校的专业多数为理论型专业,我国教学模式是理论型专业教学,主要是应对学生考试,很多高职院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得高职院校教学效果差,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出现断层,而且理论知识不扎实。高职院校外科护理专业教学课堂上教学方式老旧,课堂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忽视外科护理专业的特性,抑制学生的发展。

2.2课程安排不合理

我国目前有较多的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晋升而来,还有一部分是各大高校的附属学校,教学理念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根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为三年制教学,学生学习课时少,老师教学任务重,老师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低,而且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浅,不能胜任医院提供的岗位。

2.3理论和实践脱离

现在很多医院不愿接受学校学生前来实习,高职院校的附属医院名气小,医疗设备简单,除了学校学生和老师等校内人员治疗小疾病,其他人员到附属医院就诊少,实习学生参与实训机会少,得不到锻炼。有的院校没有附属医院,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与医疗机构合作,使得学校学生实习机会微乎其微,学生掌握的知识得不到验证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最后就被遗忘。

3高职院校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3.1注重高职院校外科护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老师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高质量教学水平老师才能培养优秀人才。我国外科护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注意模范教师的榜样作用,它能引导其他老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改变,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其次,高职院校重视老师综合素质培养,改变以往高职院校老师只能在当地医院进修的状况,高职院校增加老师进修经费,为老师提供到权威医疗机构进修的机会。老师们取长补短,完善教学方法。

3.2大量引进专业老师

我国高职院校旨在培养能快速上岗的学生,教学老师需要关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变化,学习新型知识并及时传授给学生,还需要学校培养新生力量,填补退休老师的岗位,避免出现断层。

3.3改进教学方法

因为外科护理专业的实用性很强,所以,沿用原有的应试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满足当代教学需求的,当然对于原有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完全的抛弃,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老师在课堂上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情景模拟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事例分析时可以进行角色分配,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也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

4结束语

高职专业护理专业教学在以往教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方法有很多种,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选取其中科学合理的改革办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而且对全校教学进行全方面改革,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才能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能力。

作者:刘洋 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分院

参考文献

[1]夏凡林,鞠晓红,王颖.从改革后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看外科护理学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

[2]高鹏.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普通外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11).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文4

1当今的中医

中医进入21世纪,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已经焕然一新了,在我们的调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各大医院中,中医药的治疗占的比例是低于西医治疗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在中医院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药的作用是逐渐弱化的,可见在今天,中医还是存在一定的弱势。

医院的资料数据表明,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在整体治疗上比不上西医,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今天中医面临的不只是治疗技术上的弱势,更可怕的是国民对中医的认可度日趋见低。

2中医现状的反思

西医在科技发展中占了上风,它很好的利用了现代的科研成果,而恰好相反,目前中医临床实践所应用的诊疗技术几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所研究开发的现代中医诊疗技术没有被行业认可并得到推广,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单纯成果或专利的状态而束之高阁:没有攻克一批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影响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影响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中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作用的发挥。

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3.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气。气元论讨论的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气-元论渗透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要领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立。

3.2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要领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3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病因讨论了外感六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转变与转归。

4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创新。

5了解传统文化,重视东方思维

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性不单纯是为了传递中医学术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维方法的培植,中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其思维方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医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因为中医学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传统文化中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陷人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它把人与宇宙视为―个整体,即天人合一思想,而中医学也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强调辩病与辩证相结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紧密相连,在人文哲学导向科学技术的后科学时代,研究中医药更应弘扬东方特色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医学理论中蕴含着许多古代儒、道、释家等思想,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也只有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医,应用中医,才能真正把握中医学的精髓。

6熟读经典著作,继承发展创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自古医家出经典”这句话的准确性,张仲景谙熟经典而成为医圣,金元时期的刘宗素非常重视《内经》理论,尤其是对五运六气的研究,认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他在对运气学说与《内经》病机十九条研究过程中,创立了火热论及病机证治,明汪绮石对虚劳一门独多钻研,为此特校昔贤之书,尤于《素问》、《灵枢》,大启悟门,得其要领,乃参订补注,集成《理虚元鉴》。

历史上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著书立说,治病救人,造福苍生,中医学者必须熟读中医经典,通过经典去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中医的治病法略,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继承与创新。

深刻研读中医经典,深刻领悟其蕴含的微言大义,通过对理论的继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经典着手,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实现诊疗水平的提高,理论创新是临床发展的前提,在继承的方法,途径上要体现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发展,薪火相传。

7”穷“则思变,中医如何发展

    7.1有所为有所不为

    7.1.1所有为有所不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显示了其伟大的生命力,这很大部分是源于其突出的临床优势。A.中医学辩论论治方法的优势,从整体而论主要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动态的论察内容和简便,经济的诊察方法。B.中医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其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C.中医非药物治疗使用器械或手法,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D.中医治疗大部分慢性病的疗效独特。

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医疗方法中既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中医发展应当采用”扬长弃短“的态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全面开花,更不要处处与西医争短长,处处与西医相抗衡。应当发扬自己的优势“方面”,对自己的劣势”方面“则直接用现代医学来弥补。

7.2不盲目尊古尚古

中医的诊疗技术,无论舌诊还是脉诊,无论针灸还是推拿,几乎亘古不变,仍然是中医医疗实践中的主要而且是有效手段,甚至今人仍然以追求古人的技术水平为目标,无论疾病怎样变化,中医的诊疗方法仍然“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这种较强的实用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医疗实践的需要,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医技术升级。

8全面发展中医人才

面对当今的局势,中医药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医人才决定中医以后的发展前景,而年轻毕业的中医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中医生的培养,各大中医高等院校可以说成为中医的人才基地,对中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髙等院校的人才质量是中医今后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9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现代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方剂药物,临床经验,无一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科研之于中医药临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学医理深奥,方药独特,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中医中药的许多理论,如方剂的配伍,单味药的协同,剂量的选择,中药的不良反应,还有治法,疗效等方面的问题,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是基于对整体现象的观察,没有真正从结构上去认识疗效的确切的作用点,需要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去进行科学阐释和挖掘整理,以期为现代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彰显其科学内涵,达到更深层次的揭示中医规律的目的,因此,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如逻辑学、病理学、统计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命科学等,多视角深人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多学科参与,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新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也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史证明,判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依靠实验方法,并借助理论思维,才能弥补单纯观察的不足,中医中药也是借助于科学实验实现其继续发展。

10回归指导临床,疗效才是关键

“读经典、做临床”只是第一步,通过临床取得的疗效,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完善理论的整体性,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是我们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医学实践模式及观念的巨大变革。循证医学是讲求证据的医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制定和病症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都应基于最严谨的科学证据之上,因此,中医药要想得于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也应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作为衡量临床疗效的手段,重视临床证候的采集,同时还要认识到疾病的多变性与不定性,重视与疾病相关的其他因素如人体的禀赋,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以人为本,证随人见,采用个体化诊疗模式,因人制宜,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发展,创新中医学理论的最终目标。

11中医发展的必要性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依靠中医养生和治病卓有成效。实践证明,中医中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现实有效性,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社会科学著名学者田森先生说:“中国有五大发明,而不是四大发明,中医就是第五大发明。”

结束语

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前景下,中医学的发展不但要有理论的系统化,更要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求疗效,坚持与时俱进与自主创新,同时要重视实践,因为实践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还要把临床作为切入点,遵循中医学的固有特色,发挥中医学治疗特长,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养生 中医护理学

机体自然老化过程的速度,不仅取决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取决于个体的自我保健。在老年人的养生护理中,应摄养于无疾之先,如《养生三要》所说: “人之年寿长短,元气所禀,本有厚薄,然能善养,亦可延年。”中医护理不仅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护理技能,还有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符合生态学中环流、协调、平衡的基本原则,是极有价值的保健意识和模式。

1 强调心理护理

1.1 心理护理的意义

因为退休赋闲而社会角色改变、人际关系疏远,或者因家庭解体而孤独和产生被遗弃感,以及因为对过去时光的眷恋而沮丧,老年人易产生抑郁、多疑;因为经济拮据、行动困难,老年人易产生悲观厌世甚至轻生的消极心理。针对这些老年人,可通过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予以一定帮助、指导,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心理教育是培养意志, 改良性格, 提高心智的教育;心理训练是强调自我调解的一种训练,是通过语言进行分析、启发、开导,使老年人充分领悟而达到正常心理状态。

1.2 心理调解内容[1]

1.2.1 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身健康

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压力,学会自我减压,调整目标,降低期望值,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同一时间内做几件大事,并且善于主动向外宣泄压力。

1.2.2 培养稳定心理,防止过激反应

指导老年人用平心法进行自我训练,这是保持自我心情平静的一种方法。如与世无争,不为名利、金钱、权势所困扰,不贪不沾,看轻身外之物;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努力使自己做到恬静虚无;掌握自我控制情绪的技巧,理智处理各种问题,切忌感情用事;增强自信心;学会关心别人。

1.2.3 正确对待心理创伤,摆脱紧张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减弱,易于造成心理创伤。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受相同打击的人组织在一起,介绍各自受打击后的感受,既是倾诉,又是互相鼓励,促使尽早从创伤中恢复过来,重新开始生活。

2 中医养生方法

2.1 起居有常,动静结合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供给人以五气,地供给人以五味,以保证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活动是对立而统一的2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因此,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与自然界求得统一的表现。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春夏之季,由寒转暖,应早起床,在室外适当活动。秋冬之季,气候逐渐转凉,应注意防寒保暖,可在中午时室外散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休养计划,建立合理的生活起居制度。特别应注意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习惯,调整作息时间,保证每日有6 h以上的睡眠时间和1 h的午睡时间;入睡时避免声、光和寒冷的刺激;睡前忌饮咖啡、浓茶等,可根据情况稍进豆制品和热牛奶以助入眠。

2.2 合理膳食,营养平衡

应保证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经常保持似饥似饱的状态;饮食摄入应注意三高一低四少,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辛辣调味品;每日摄水量保持1 500~2 000 mL;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食物要烧熟煮透,进食应细嚼慢咽;睡前不宜进食;忌食烟、酒、油煎、烧焦、腌制、发霉、坚硬等食品;提倡食用营养丰富、爽口美味的药膳食品。

2.3 适当运动,强身健体

保持老年人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当活动与营养同等重要,《庄子·刻意》记载:“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这是要求人们用调整呼吸和模仿禽兽活动的姿态,即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以调和人体气血阴阳,强身健体。指导老年人健身运动应注意的是:除自理生活、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外,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爬坡、上下楼梯、打羽毛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运动;宜在早晨起床后,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注意每日定时、定量、有规律地运动;时间因人而定,以不疲劳为度;运动时注意安全,以防跌仆,发生骨折等意外;指导老年人自我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缓解便秘等。

3 重视中医护理

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即人体的阴阳平衡过程。中医学以阴阳概括自然、人体之间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根本属性。在阴阳平衡的基点上,自然是和谐的,人体是健康的,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型的体系,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特性和功能,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生态关联,形成系统整体的功能。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不仅在于人的生理系统的平衡,还包括人的机体与精神的协调,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构成单位之间以及各自内部不是单一联系,而是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果链条之中,具有典型的生态属性和特征[2]。老年人作为生理过程的特殊阶段,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更需要从生态取向出发,树立生态保健意识,通过保健的方式维护机体的活力。在生态性的保健和养护中,形成天人相应、身心相关、防治互动的保健环流。这种积极、健康、理性的保健思想和模式,必将在老年人养生健康中发挥出其巨大的潜能和积极的效果。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以中医护理解决好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指导的问题,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还可降低老龄化社会的成本,减轻青、壮年人口的后顾之忧,使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理义.老年心理保健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5.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范文6

    1培养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

    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就要向学生强调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1)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自觉运用宏观抽象的思维,逐步提高宏观抽象思维的能力,注重对各种事物属性的把握,事物属性存在于事物之中,需要我们去思考、提炼、抽取,只有这种思维习惯养成之后,学习中医才能把握住这个医学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核;(2)注意理解、把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疾病防治、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辨证即辨别疾病是何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判断出的证予以相应的治疗,把握了中医学的特点,对学习中医也具有方向性的作用;(3)多阅读着名古典医籍及其他古文,体会古人的思维、用词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回过来阅读中医教材就很容易理解了;(4)正确认识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两者属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客观说,中西医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各自更适合的病种,有些情况又需要两者适时相结合以便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在学习时要避免非此即彼的态度,即要么只承认西医,全盘否定中医,要么只承认中医,全盘否定西医,这都是不对的,对学习中医西医都无益,在学习中要客观求实;(5)要求同学们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注重临床实践,这样可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以便能更好的运用,开始可以让学生临床见习,看看自己如何搜集资料、分析、辨证及处方用药,最后与老师的分析、处理结果相比较,如果一致,说明学生这个思考、处理的过程基本是正确的,如结果不一致,就要分析按学生这样去处理是否对病人有价值,如无价值,那这个过程基本是错误的,就要回过去分析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也可以在课堂上举出病例,让同学们分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中医也是大有裨益的。

    2优化教学内容

    中医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等,中医专业学生要经过数年学习,才能基本掌握上述内容,而在西医专科(高职)院校,中医基础理论等多门课程的内容精简到中医学这一门课程里,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常常把仅有的60~70学时的课时计划删减到40~50学时,甚至删减到30~40学时,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西医学生对中医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而且要为以后他们的临床工作所用,就必须优化重组教学内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把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的透彻深化可结合后边的中医内外妇儿及针灸、推拿各科别进行,采取提问式,追根朔源,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比如,讲到推拿按摩,就问应在人体哪些部位去做才对?就必须熟悉经络,再问应朝怎样的方向做才对?就必须清楚经络和循行,就这样一步一步,同学们感兴趣的临床内容适时予以了介绍,前面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的经络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深化,达到了良好效果,尤其大大缩短了时间,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上中医诊断学时,把其中主要内容介绍后,可结合后边中医内科学的病例来讲授,中药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中药,中药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中药时讲授,方剂学主要讲授每一类最常用的方剂,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可放在讲具体方剂时讲授,针灸学主要讲授常用穴位的主治作用和定位方法[3],总之,基础内容的深化,不能就内容本身去讲解,这样会显得空洞,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把这些基础内容放到生动的临床案例中,利用提问去追朔,同学们往往有兴趣,而且对基础内容也理解得到位,所以,笔者认为基础内容保留主干,临床内容选数个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这样可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同学们保持深厚的兴趣学习,并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尽量少用、不用,可适当采用多媒体PPT课件演示,合理利用人体模型等教具,采用PBL教学法、情景设置模拟各种场景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还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如采用临床见习、网络教学等[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