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范文1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办公自动化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范文2
关键词:建筑 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80-01
中国的建筑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时代的来临,给这个古老的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1世纪的工程项目管理也必将走向信息化管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实现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作为建筑产业转型、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突破口,而信息化则是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
1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建筑的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格局,需要处理和协调成本、进度、质量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对于大型、复杂的工程,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管理、纸介质交流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劳动力的大量投入,机构组织的繁复,施工场面的宏大使得整个工程管理被层层分割,无形中就衍生了大量重复无效的信息,导致了管理费用的大幅度上涨而工程质量却得不到保证。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在管理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网络平台对项目信息进行存储、加工、处理,为决策层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目前,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但现状不容乐观,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1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管理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纵观行业现状,虽然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集成化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已开始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使用。然而,由于施工项目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多半的企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上,其信息主要通过纸质媒介进行传递和处理的。在工程监理方面,由于工作流动性大的因素,能在项目现场配备相应信息设备的的还寥寥无几,并且监理软件研发相当薄弱,因此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1.2对信息化认识不准确,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
对于建筑企业信息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企业误把信息化建设当作实现办公室自动化,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也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有的企业往往因为资质的问题,才被迫进行信息化建设却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也就无法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所在。而一些走在信息化建设前例的建筑企业也往往缺少统一计划、安排和管理,对信息化的推广也仅仅停留在企业的管理层或主要集中施工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无法实现不同类别间数据的关联、整合及分析,更无法与动态的行业信息结合起来。
1.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严重缺乏技术力量
工程管理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建设、应用、 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较多,施工队伍庞大,但在人才结构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工人构成了金字塔型。在这个群体中,高级技师仅占0.3%,技师不足1%。80%是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要在这类群体中推行信息化管理就显得尤为困难,不但需要他们从思想上接受现代的管理模式,还要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既熟悉计算机专业又掌握工程项目业务处理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为单一的软件开发和应用。
1.4缺乏明确统一的信息化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规范制定建筑工程信息化标准。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各自探索,独立研发。就目前的信息化系统而言,主要存在两种形式:购买成品和自主研发。购买成品,往往不能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可操作性差;自主研发,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资源交换存在问题,而由于信息的来源渠道、分类标准、传播途径不同易造成企业内部形成“信息孤岛”,许多基础工作在各个建设管理环节重复进行,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最终导致信息交流滞后、管理出现混乱,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提高企业认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领导层是管理信息化的推动者,作为企业的领导,首先要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脱胎换骨,对应用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全面认识;同时将管理信息化纳入企业的总体规划,设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作为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者,员工对管理信息化的认可程度、执行力度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加大对实施信息化意义的宣传和教育,用事实证明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正确引导,构建信息化标准规范框架
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有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行业协会的切实指导。“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的是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方针。因此,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应由政府牵头,与有一定业绩的建筑企业、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共同细化分项标准,形成统一规范。
2.3大力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加强培训力度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既熟悉计算机专业又掌握工程项目业务处理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建筑IT 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业务流程不完全熟悉和掌握,而建筑企业又缺少熟悉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人才,因此要加大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一方面将企业员工送到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实现员工高校化,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企业信息化做好人才储备。
当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化进程中不仅要着眼于信息技术本身,更要把它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积极推进、企业的积极响应、配套环境的积极跟上。只有这样,建筑业才能走上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喻颂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6).
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范文3
关键词:集团企业;信息化;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集团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1.1 集团总部的管控决策能力较弱
在现代,随着集团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型企业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发展成为跨越省际、国际的经营集团。这种情况下,集团企业的下属企业则有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由于下属企业在地域范围内较为分散,集团企业的决策也很难通过传统手段向各下属企业传播,进而造成了信息传播的滞缓,影响决策执行效率。即是说,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使得企业机构分布日趋分散,从而影响了集团企业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进而影响集团总部的管控决策能力。
1.2 下属企业的差异性难以兼顾
企业集团化的发展也使得下属企业的差异性难以得以兼顾。具体而言,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之后,其不仅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还表现为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各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员工构成和企业文化各不相同。而在传统的企业关系中,基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制约,为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管理者往往强调下属企业的整齐划一,从而使得下属企业缺乏活力,进而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
1.3 集团企业难以发挥整体优势
随着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集团企业还存在着整体优势难以有效发挥的问题。集团企业整体优势之发挥正如质变的过程,而质变的发生不仅需要事物本身在量上的增加,即企业的集团化,还需要事物内部资源和内部结构实现优化配置。而信息交流的不通畅是影响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的制约因素,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的技术将造成集团内部信息交流的不充分,进而影响到集团企业之整体优势的发挥。
2 集团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之必要性
2.1 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
集团企业推行信息化建设,将可以有效地实现集团总部与下属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而信息交流正是科学决策和快速执行的基础。具体而言,而信息化条件下,下属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员工构成及其变动、员工绩效考核等资料都得以迅速为集团企业所掌握。充分详实的资料将为集团企业总部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集团企业总部做出决策之后,其决策也能够通过信息系统而快速向下属企业传达,从而提高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和下属企业的执行效率。
2.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集团的整体效能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有利于实现信息内的信息资源共享,进而提高集团整体效能。一方面,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充分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使得下属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好的做法或工作模式得以迅速为其他企业所知晓而在企业内部推广。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能够在包容各下属企业之差异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下属企业的行动,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集团目标的达成。
3 推进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之管理路径
3.1 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
集团企业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集团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本企业的战略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经营方略等,分析这些内容与信息化战略之关联性,并形成本集团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战略。这个战略要涵盖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基本做法等内容,使之成为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蓝图。
3.2 建立集团企业信息化架构
在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之后,集团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即是将该规划予以落实,建立起本企业的信息化架构。具体而言,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架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信息体系、技术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应用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者应当将全部财务信息和业务数据予以集中管理,将之记录在集团总部的服务器上,由集团总部统一调配。技术体系则需要根据已制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对本企业之网络环境、软件基础和硬件基础进而整合,使之形成运行畅通的技术系统。信息安全体系则是维护本企业之信息安全的系统。应用体系则建立在业务流程的基础这上,将信息系统与业务办理相结合,使业务办理情况能够即时记录到信息系统中。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管理体系建立之目的在于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有序运行。
4 推进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技术路径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随着多年发展,已逐步建设了各类应用系统,但这些分散的业务系统形成了许多分散的业务信息数据,为企业统一管理和协调带来了困难。依据集团信息化战略,需针对集团企业进行总体信息化规划,梳理已建系统以及将在今后仍然需要建设的重要业务系统,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技术路径。而在这条技术路径中有以下几项关键工作必须引起重视。
4.1 统一的基础设施标准
进行几乎设施规划,统一基础设施标准,尽量共享IT基础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合理和规划和安排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之形成良好的IT环境,让各种业务解决方案、应用系统和数据能不受约束地在其上实现有效的配合。基础设施标准规划一般包括网络规划、硬件设备规划、基础软件规划。在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已经成为当前最流行的IT概念之一,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开始考虑如何运用云计算平台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云计算平台具有高可扩展性、超大规模、高可用性、成本低廉等特点。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及针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以虚拟化为基础,构建企业自身的私有云可作为统一基础设施规划中重点考虑的方向,而且构建企业私有云已经有较多的成熟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4.2 统一的主数据标准
主数据是指企业内能够跨业务重复使用并且需要共享的高价值数据,通过建立统一包括财务、人力、生产、销售、项目、资源、合作伙伴等领域的数据标准,是集团企业充分利用、挖掘集团信息化的业务价值,提升集团企业业务协同和战略分析能力,指导后续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集团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回报的重要工作。统一企业主数据标准并不容易,其难点体现在定义、流程、质量、共享等几个方面。要做好这项工作,除必须引起重视之外,必须启动企业主数据规划等相应工作,完成主数据模型确认、主数据整合手段确认、主数据管理模式和服务确认。并伴随整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得全过程,不间断的进行主数据的演进和管理等相应工作。
4.3 管理和服务应用系统集中
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如何整合分散的系统和信息资源、打破系统隔离和信息孤岛将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重要方法就是建设统一的员工协作平台(内部信息门户)。员工协作平台使用门户技术提供统一集中的访问入口,集中展示和快速检索集团内各种信息和资源,实现集团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协同工作、集团企业核心知识共享并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展现;同时,在信息繁杂以及工作节奏不断加强的现实下,员工协作平台整合各类沟通工具、统一流程处理形成真正的企业协同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之间协同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再次,各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遵循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以统一界面和操作方式并利于将来系统的顺利集成,员工协作平台不仅仅是业务工作平台,更是应用系统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和整合平台,平台制定的各类技术标准规范是应用系统对接和集成的重要保障。
4.4 扩展和延伸
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在统一基础设施、统一主数据标准、统一员工协作平台的基础上,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为设计理念,建设标准的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工作流、统一沟通、统一搜索、统一系统开发框架、统一移动应用开发框架、统一企业服务总线为设计目标,同时制定统一的软件开发接口标准、软件开发UI标准等为辅助,逐步建设企业统一的PAAS平台,为日后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组件和标准的支持,实现整个集团信息化业务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范文4
关键词:企业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文件;信息安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1-015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1.075
1 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1 基础设施建设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
档案信息网络是一个资源性网络、广域性网络、开放性网络。它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业务的重新设计,是档案技术与档案业务模式的有机结合。它应具有网上信息服务、网上文档管理、档案行政管理、网上档案宣传、网上档案教育等功能。档案网建设的基本任务
包括:
1.1.1 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档案馆局域网建设、档案网站的建设等。局域网的建设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结构、总线结构、环形结构、网状结构),对等网络与基于服务器。档案网站是在档案馆(室)相互联系的公共服务的网络上建立的站点,以主页方式提供相关信息和相关服务(WEB服务)构成公共服务网络的一个结点。它应是集宣传、中介、服务、对话交流五个窗口功能为一体的开放性对外平台。档案网站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档案馆(室)职能信息,包括档案馆(室)及其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部门设置、主要领导、岗位职责、联系途径等;(2)档案馆(室)资源信息、库藏全宗名册、系列案卷目录、特种馆藏目录、专题目录索引等介绍性信息和检索性信息;(3)档案利用、服务信息;(4)档案工作信息;(5)相关资源信息。
以我公司目前的情况,档案室网站建设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虑:(1)档案室的职能信息。在这一板块可以介绍档案室的基本职能以及需要协助的相关部门的相应责任、主要负责人及其职责、联系方式、值班安排情况等,这样有利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2)档案室的资源信息。可以设置馆藏系列案卷目录。如产品类案卷目录、设备仪器类案卷目录、基建案卷目录等。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题目录索引,以方便专门项目方面资料的查询与利用,如岭澳二期项目;(3)档案利用、服务信息,可以设置用户问答界面,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如资料的借阅。利用者可以在网上提出借阅申请,在通过计算机权限审核或身份认证后,就可以在网上直接查阅资料了;(4)档案工作信息。在这一板块,一部分可以介绍目前档案工作的概况、重点,必要的话还可以开辟评论区,以便交流经验,改进工作。一部分还可以介绍一些在档案工作方面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国家的、行业的、公司的);(5)相关信息资源,可以公布最近公司以及集团公司的档案管理动态,还可以涉及最近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手段、软件等。
1.1.2 信息资源建设。能作为在档案信息网络上使用的资源是NIR,是电子化的档案信息。要及时、适时地对公司日常运行中形成的纸质文件、电子文件进行收集、整理、鉴定、管理、归档。工作人员要明确分工,确定责任。各部门形成的电子文件必须按时上报,由专人管理,按年度、部门、类别由专用微机存储。避免了电子文件的丢失,保证了年度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1.2 应用系统建设
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标准化的档案管理软件。所谓标准化的档案管理软件是指符合国家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的,适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各类档案馆用于对档案信息和档案实体进行辅助管理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如OA、MIS、GIS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RKS)信息系统(IS)文件管理系统(DMS)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ACAMS)等。它应具备以下四种功能:
1.2.1 实现有快速检索和查找功能的数据库系统。要对档案信息进行快速检索和查找就要建立合理灵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就相当于将纸质的资料在电脑中进行备份,这样就可以有序地将企业档案分门别类地归纳好。在建立起企业档案目录数据库之后,要检索和查找所需资料就可以直接输入关键词,以此来得到自己需要的档案资料。并且企业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可以直接进行修改或者删除,因此也能加快企业档案的更新。
1.2.2 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如果企业的档案管理与建设还是和之前传统的方式一样,那么相比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就需要更多的人力。但是如果企业档案建设和管理可以实现一体化,那么工作流程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文书部门的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实现归档,工作人员可以在网上接收整理,企业档案从电子文件形式到电子归档都只需要工作人员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由此可见企业档案的管理就实现了前端控制,操作过程也更加简单。
1.2.3 档案的保存功能。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有助于保存企业信息,并且更易于工作人员将文字信息转化成不同形式的资料,如Excel、不同形式的图片文件等。如果档案部门将档案信息储存到计算机中,企业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服务器上的身份认证,在企业内部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1.2.4 企业档案信息的记录功能。为了避免企业档案的泄露所造成的麻烦,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可以有效地对查阅和检索档案的时间、内容进行严格的记录。档案业务管理的自动化,可以对企业档案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同时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进基本的情况统计,并且这种统计方式更加简单精准,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1.3 标准规范建设
标准规范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将公司内部的信息资源有序、协调组织,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共享,关键在于标准建设。要遵循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其行业的管理标准和特点,加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化相关规范、制度、标准,明确电子档案信息的归档标准,规范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传送和程序,真正做到步步有章可循、件件标准规范,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
标准规范建设应该是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之初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标准规范体系还未建立,现有的国家相关标准、行业标准并不能全面指导档案工作的进行,公司的相关文件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大降低了档案工作的效率以及服务的质量。
1.4 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中档案管理的工作好像在企业建设中并没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没有正式实行之前。但是如今的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要使信息化技术真正走进企业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就应该大力建设人才队伍。目前,一些企业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要求其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但是我国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得市场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有更加迫切的需要。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从各个方面着手,比如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水
平等。
2 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市场的需求,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已经逐渐走上正轨,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还是稍显落后,并且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2.1 政府企业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些企业领导忽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认为信息化的管理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样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不会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给予太多的关注,由此就会导致人才的供求不平衡。
2.2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保密意识
如上文所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使得工作人员对档案的查找更加便捷,但是由于计算机并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完全安全,因为计算机是联网设备,企业的档案信息很有可能会被窃取,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对档案管理的保密意识与计算机的安全保障系统。
2.3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缺少专业性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只要会用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将档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就可以了,而是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发现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也正说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需要的是高素质、专业的复合型
人才。
2.4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设备不够完善
因为在我国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中计算机等设备作为信息化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实中企业对这些设备的利用还不够完善。这些基础条件差,就会导致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这样虽然对企业档案实行了信息化管理,但是它对企业真正的效益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计算机等设备作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期投资,必须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3 结语
随着公司的日益发展以及现代化管理的迫切需要,档案信息化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在信息化系统建立之前就予以全面、客观的考虑,这样才能在系统运行中避免和减少失误,即使出现问题,也有相应的措施及时、有效地解决,全面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为公司日常工作的开展以及战略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裴玉花.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兰台世界,2006,(2).
[2] 黄忠华.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之我见[J].中国档案,2005,(9).
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范文5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04-01
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企业活力,并由此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二是企业基于信息化的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基础设施重建、资源拓展、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过程;三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从业务应用转变为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四是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管理的过程。基于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企业信息化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企业信息化强调的过程带有根本性的转变;第二,企业信息化所实现的总的转变体现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构成要素的转变之和;第三,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的活力,并由此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集中体现于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企业员工的现代化转变。
2 企业信息化的关键要素
2.1 合理规划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和其他事情一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其一,从空间层面来看,由于企业信息化工作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涉及技术范畴,而且还要涉及管理范畴,业务范围广,会涉及很多职能部门;其二,从时间层面来看,企业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也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由此,企业信息化工作也需要紧密围绕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不断调整,形成可持续的合理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2.2 使用适合本企业自身需求的信息化软件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即使自身拥有IT部门,并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制作和研发能力,但从专业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其制造和研发能力较之于企业外部的专业化软件公司还存在差距,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构造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软硬件产品从外部购买要优于内部生产,尤其是对于硬件环境的搭建、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企业靠自身力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更加有必要把这些项目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对此,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以充分分析和描述自身需求为前提,与提供外部产品的供应商进行有效沟通,并通过企业个性化要求答疑、供应商的产品性能演示等一系列流程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为方便信息化平台的日后升级预留一定的空间。
2.3 倡导企业全员参与
尽管企业的IT部门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起到了一枝独秀的推动作用,然而,信息化产品的最终使用者涵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这就意味着,只有各个部门以及每一名员工都立足于系统观点,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和主动调整、适应自己在新业务环境的工作,才能真正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并推动企业向前发展,这同时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也是企业更新管理理念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
3 企业信息化视角下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3.1 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
构建标准化的业务平台至少可以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可以为企业业务系统提供通用的技术支持,从而保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二是可以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标准规范框架、统一的开发环境以及统一的信息化服务。
在这一工作中,为了避免定制开发带来的周期长、系统不稳定、维护工作复杂等麻烦,企业要确保核心平台软件尽量与具体的业务无关。具体而言,信息核心平台软件主要包括企业门户平台、工作流平台、报表工具平台以及信息平台,这些平台在日后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因此要保证其具有安全性、扩展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来看,各个平台又可以由工作流引擎、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公共组件、消息管理、报警管理、系统配置工具、数据维护管理、编码规则和系统日志管理等要素构成。在操作过程中,一是要体现出信息系统的整体构架及规划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二是要有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具备严密精细的数据权限,使系统能够开展安全、便捷的权限管理;三是要具备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使企业的各项管理、业务以及流程变革工作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
3.2 建设内部信息门户系统
总体而言,企业内部门户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为企业领导及全体员工提供即时的信息查询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二是为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包括日常办公管理、企业项目管理、财务信息公布以及协同设计等各种业务系统)提供规范和统一的“企业窗口”,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办公环境,实现企业的人、财、物、项目存量和变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3.3 建设经营管理系统
第一,实施有效的合同管理。作为市场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能够为企业市场开发部的合同管理人员提供合同登记、合同收付费用管理以及各种合同的相关信息统计等功能。
第二,实施有效的售后管理。客户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维系企业和客户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售后管理能够实现对客户回访、客户请求等具体事项的细致管理,例如可具体细分到客户对服务的要求、意见、建议和投诉等,同时要及时掌握客户的联系信息、客户接触记录、客户提交资料记录以及客户接触费用等重要资料。
3.4 建设决策查询系统
第一,建立人力资源查询系统。例如,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多种图标形式对目前企业各部门、各专业工作人员总数、岗位结构等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及时掌握企业人员结构状况的合理性;还可以针对某个员工,对其以往的工作经历、目前从事的项目及岗位变动情况等信息进行针对性查询和统计,从而快速判断人员的变动情况。
第二,实现项目统计查询功能。可以通过图表、明细表以及平衡积分卡等方式向员工系统展示项目的基本信息、项目即时状况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信息。
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潍坊市;制约因素;对策思路
[DOI]10.13939/ki.zgsc.2017.12.042
1 潍坊市“互联网+制造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1.1 从国家层面分析
(1)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还不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欠缺。美国以思科、通用、IBM等为首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已从物理系统、数据管理、分析服务、应用与集成等七个方面初步构建起工业互联网参考框架,为制造企业生产智能化产品、推行智能业务模式奠定了基础。我国尽管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但在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构建方面还不够细致。二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尚不统一。当前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物联网、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具体发展路径尚不够清晰,对应的标准规范也未能统一,造成不同厂商产品间兼容性差,集成难度高。①
(2)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亟待建设。工业互联网在实现设备、产品、人等互联互通时,需打通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阻碍。不同异构网络之间在网络架构、数据结构、应答机制等通信协议内容方面有较大差异。①这些差异往往会对工业大数据的交互、存储及挖掘形成阻碍进而影响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上的服务增值。
(3)“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对传统行业管理模式带来挑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新型生产关系对传统生产关系带来挑战。现行制造业的政策理念与举措大多带有旧式工业化思路的烙印,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入融合中急需新的政策创新和思路变革。二是产业加速跨界融合对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体制带来挑战。而像工信部这类信息化推进部门在整个政府运行体系中仍处于技术与工具层面的从属地位,难以在产业变革中发挥更有效的集成统合作用。三是不断增长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需求给旧有监管方式带来挑战。①
1.2 从潍坊市产业发展层面分析
(1)复合型人才不足。目前潍坊市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企业核心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导致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衔接不紧密甚至脱节。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信息化规划,没有相应信息化管理机构,仅有少量网络维护人员。
(2)缺乏整体规划论证和引导,标准规范不统一。目前潍坊市各县、市、区缺少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系统规划和引导政策,仅4个县、市、区设立了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5个县、市、区无两化融合试点或者示范项目。由于我国技术标准管理体制落后,标准规范立项周期长,技术标准滞后等问题突出,使得系统互通、设备兼容、数据共享对统一技术标准提出了紧迫要求。
(3)产业支撑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制造企业对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不强,应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和产品水平的内生动力与效果不明显。二是潍坊市信息产业与两化深度融合核心关联性产业较少,大部分企业处于信息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匮乏问题突出,对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显著。三是信息化专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潍坊市缺少高端化、专业化、社会化能有效支撑行业转型提升的信息化服务机构和企业。同时还存在信息服务专业水平低的问题。比如潍坊市著名装备制造业福田雷沃的信息技术部就只是为其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部门,很难发展成为通用机械制造行业提供共性信息服务的企业。
2 潍坊市“互联网+制造业”的思路与对策
“互联网+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一场从有到好的重大转折,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转型。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提高要素供给和打造制造业智能生产体系等方面加强探索。
2.1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1)扩大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的自。像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学科专业设置、设备采购、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要给潍坊市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必要的自,同时科研院所和高校也要向基层院系和研发团队放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政府部门在放权的同时,要为科研挝缓腿嗽碧峁胖史务,探索“互联网+科研服务”模式,共同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做好合理有效的监管。
(2)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积极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各地区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通过奖励等办法将部分股权、知识产权等让渡给科研人员。大胆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②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合理合法富起来。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
(3)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家培育市场眼光、发现市场机会、配置优质资源以及组织协调、经营管理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无障碍进入制造业领域。并在推动“互联网+制造业”中探索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等多方协同、异地协同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机制,推动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同时下大力气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