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管理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IT系统得到有效的应用,并让信息系统绩效最优,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要向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IT 管控理念和方法的问题。探索一套操作性强的思想或方法,用来有效地规范、指导和管理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提高信息化实施成功率,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建立和运行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管控,解决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无章可循,无法有效控制的问题。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根据ISO9000对管理系统的定义,可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理解为: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过程为控制对象,以提高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率为目的,由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驱动的一个标准化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建立一套指导、控制和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的运作程序,与企业其他标准化管理系统一样,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控制各种过程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
在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划分为4大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测量和改进”。这4个过程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按照顺序形成内循环。每个大过程又包含很多子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由这些过程组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职责”过程规定了企业决策层的活动,其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针和目标;明确部门职责;主持管理评审;系统的策划等。系统文件主要包括: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文件。系统文件作为企业标准(包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和依据。
“资源管理”过程保障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资源,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硬件、软件、数据、信息和政策。
“测量和改进”过程涉及企业系统改进和过程改进两个方面。其中,通过“内审”进行系统的运行控制,评价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绩效。其中“信息化绩效评价”能促使企业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依据,主动评价信息化的绩效或重视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帮助企业走出“IT黑洞”,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准备和反应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为改进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以及信息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提供保障。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4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4.1 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
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
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4.2 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4.3 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4.4 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5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运用过程方法,通过系统文件指导企业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避免出现缺乏监管、控制不力、运营不善等现象,有利于规范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行为,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朱瑜庆,张根保,任显林.标准化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02).
[2] 张根保,朱瑜庆,任显林,曾旭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初探[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03).
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范文2
一、信息化失败的几个重要原因
导致企业信息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国内软件市场不够成熟,厂商提供的方案、产品不规范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然而,企业本身对信息化的认识、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对于自身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不甚了解,对于信息化的目标、效果及如何信息化等一系列问题还懵懵懂懂,没有信息化风险的概念或对信息化风险视而不见,这些都是直接导致信息化失败的重要原因。
1、企业对自身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组织效益。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信息化要不要上、怎样上,都应该是企业说了算。企业理应在信息化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和主体的态势。但是,多数企业由于缺少真正懂得信息化的人才,在信息化选型及实施的过程中,让软件厂商来主导,没有真正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
2、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战略的结合。IT的引入最初是为了提高作业效率,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管理科学的发展,IT已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支持角色上升为影响和决定公司战略的角色。就IT应用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它应该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工具。并且,随着IT作用的不断增强、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它已不再是少数企业借以领先其竞争对手的专有技术,而变成了所有企业都能共享的一项基础性技术。同行业中各家的系统只能是一种同质化的系统,由这种系统带来的竞争力毫无优势可言。企业只有通过IT与企业战略需求的结合才能建立起竞争优势,而我们长期忽视了IT与战略的对应关系。
3、企业业务流程不合理,与软件流程不匹配。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业务流程会逐渐体现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些不合理的流程必然影响效率,在企业进行信息化之前,如果不能对这些不合理的流程进行梳理与改造,而是匆匆将这些流程照搬到IT系统上,或者只是盲目地引进一些新型的IT系统,而不考虑业务流程与软件流程的匹配,其信息化的效果可想而知。很多企业ERP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对原有流程进行成功的变革与改造。
4、缺少对项目实施中的风险规避研究。信息化项目存在各种可预期的和不可预期的风险,会影响到项目的成功实施。中国企业的风险意识差是造成信息化项目失败率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国外企业在上马ERP等信息化项目时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度测量,给出应对风险的各种对策,这对规避信息化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在引入ERP思想之初,只顾宣扬ERP的先进管理理念,忽视了ERP实施的巨大风险,为企业描绘了过于乐观的信息化蓝图,造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
不可否认上述问题的存在与我国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管理经验及水平有关,然而,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否注定要失败?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避免上述问题,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国外企业的一些经验也许值得我们借鉴。
二、IT规划及对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英国经济情报社联合一些IT咨询公司所做的联合调查表明,年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当中,有95%进行了IT规划;年收入在1~9亿美元的中型公司当中,有91.3%进行了IT规划;年收入小于1亿美元的小公司当中,也有76.1%进行了IT规划。
1、IT规划的概念。IT规划,是对企业战略、组织、流程、数据信息、应用系统及信息技术的系统思考,以得到关于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体系化、全局性的分析成果。IT规划通过对企业关键目标的透彻理解和分析,在企业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和信息技术规划,最终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具体项目的实施方案,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建设性的指导。企业可以在上述过程中,清楚地看到目前IT应用现状与业务策略的差距,明确下一步IT应用的目标、策略及远景,并对将要引入的系统及其实施步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IT规划对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明确IT投资方向,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个清醒的思路。IT规划通过评估企业现有的IT基础设施和人员的能力,IT技术架构、平台、网络、应用软件、流程、数据和架构,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确定目前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使企业充分、客观地了解当前的IT应用水平;同时结合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评估公司未来对IT能力的需求,确定IT能力差距和IT发展能力蓝图,为企业确定下一步信息化的重点,给企业信息化一个清醒的思路。IT规划使企业能够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作用,避免了听信IT厂商一面之词,盲目上马不适合自身发展的系统。
(2)使IT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增强企业竞争力。什么样的系统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能够与企业战略结合的IT系统才是真正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系统。IT规划在战略层面上,帮助企业明确总体战略目标及其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公司自身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IT战略。IT规划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充分驾驭IT的能力,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重点、方向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提升企业竞争力。
(3)完善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促进IT系统实施。IT规划从流程分析入手,把业务策略和业务流程跟IT策略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联系起来。通过对流程的梳理,不利于企业运营的障碍流程将被铲除,无用流程或重叠流程将被合并。改进后的流程提高了效率,消除了浪费,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流程成本。在如此高效流程的基础上进行IT规划,有利于IT差异的确定、未来业务蓝图的设计以及IT实施策略的选择,使IT能够更好地为企业业务策略和目标服务,促进IT系统成功实施。
(4)提高IT投资的收益,降低IT风险。IT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规避风险,挖掘潜在的应用系统,提高IT投资回报率。IT规划在实施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关注了信息化风险的评估及应对策略;IT规划通过对IT战略、IT流程、IT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及IT组织结构的规划与设计,为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避免了企业以往实施信息化"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这将有效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此外,IT规划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领域的关键业务流程,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的未来应用系统框架,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化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产业门类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形成各有侧重的推进策略,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二)点面结合,典型示范。突出重点产业,聚焦重点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形成典型案例,通过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三)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内在动力,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四)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催生新兴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协调互动机制。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13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市处于前列。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纺织鞋服、机械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为着力点,实施“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实现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一是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推进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推动企业运用嵌入式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RFID射频技术等,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三是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四是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开展内外贸业务,拓展市场,节约营销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五是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向生产业渗透融合。一是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融合服务产品。围绕我区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需求,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支持的软硬件产品及其服务企业,主要以面向中小企业的办公自动化(OA)、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等企业信息化产品为主。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挥区的行业特色,依托本地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及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推动B2B和B2C业态发展,培育网上商城和个人网店,积极扶持创建网上创业园。三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快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在大宗工业品物流、工业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物品管理的精准化水平。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积极培育工业软件。聚焦“两化融合”,支持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基础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嵌入软件技术在传统工业产品中的应用,推进工业产品智能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信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推动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积极推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外包,支持信息化外包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信息服务企业,鼓励管理咨询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服务,规范信息服务业的招投标行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三是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支持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大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网络设备、智能终端、RFID、传感器以及重要应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立产业发展联盟,培育综合集成服务能力。
(四)推进“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使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联合电信部门和网络运营商、IT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等信息服务资源,建立一批面向区域、行业、产业链和同质企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产品设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协同办公、进销存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量身定制和“一站式”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上网并开展信息系统应用。
(五)实施“两化融合”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围绕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三大产业,扶持产业制造工业和辅助设计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扎实推进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过程控制和智能感知技术的综合应用。加快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设计和工艺流程的信息技术高端应用。推动“两化融合”衍生产业的发展,提升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实施百家企业信息化工程。即抓好30家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的神话和提升信息技术应用,40家信息化应用取得初步成效的企业扩大信息技术应用,30家信息化引用起步企业的信息化普及应用。
(六)优化“两化融合”的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两化融合”工作基础。组织“两化融合”专题调研,加强对“两化融合”重大问题的研究。开展“健康体检普查活动”,在企业财务核算、存货核算、生产管控、采购管控、库存管控、销售管控、一体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把脉、诊断,为企业提供改进建议。二是人才培训推进。依托科研院校、各类培训机构、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扩大宣传。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发挥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作用,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工作,加强对信息化支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和行业信息化等内容的案例收集、专题调研和宣传报道。营造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氛围。
四、实施步骤
“两化融合”实施工作从年11月至2013年12月份,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第一阶段(年11月-2012年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召开“两化融合”工作会议,建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加强宣传,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第二阶段(2012年月-2013年6月),为组织实施阶段。根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不同程度和水平,选择试点单位,因企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化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建设、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的引进、软件业的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为推广典型和总结提高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企业信息化研讨活动,广泛听取企业、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培育和总结先进典型,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典型示范、引路,推动我区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两化融合”工作机制。成立区“两化融合”工作推进小组,统一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两化融合”工作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工作措施。
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范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作为工具被引入到商贸活动中,产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模式,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
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首先应使企业内部运作电子化、信息化。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并构建信息化模型,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何谓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商务活动。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与企业的职员、客户、供销商以及合作伙伴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
何谓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經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在网络和信息化社会中,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和立足之本。这些信息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它制约着其市场竞争力,决定着电子商务信息优势的创造与发挥。因此,现代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活动必须完全融合在一起。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紧迫性
电子商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许多问题,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企业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驱动力,归纳因素如下:
市场变化因素
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企业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
由于生产者的需求不断变化,促使供应商们形成供应链。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商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者要求供应商提供集成度高的产品,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这些原因迫使供应商们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供应链,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因素
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网络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运转更加协调。
利用电子商务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由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较低价格和较低廉的服务,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对供应商们来讲,他们觉得有必要比订货者提供更快、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电子商务也可以提高厂商的售后服务质量。
在当今社会,信息已逐渐成为一类重要的商品进行买卖,比如包含有产品历史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更多企业把可获得的企业内部信息用于经营决策。
企业利用网络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比如,通过电子公告牌、主页和其他的商业信息系统。
政府政策法规的因素
按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企业要向诸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环保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越来越多的报告,以披露相关信息,在这种压力下,企业为提高效率,节省人力资源,迫切需要信息处理与交换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市场逐渐成熟的因素
提供信息和远距离通信服务的商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会促使商家提供更多的和更新的电子商务产品和有效的服务。
从上述形成企业电子商务驱动力的四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才能获得新的更大的前进动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它需要借助社会的多方力量,尤其是专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变革,不如说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革。即借用先进的工具(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呈螺旋上升的方式,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首先,在确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在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前加入一个实施步骤,即“模拟上线”运行的培训方法,直观地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貌。其次,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思路,从时间、成本和质量三方面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最后,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完成后,建立相关的运行保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果,同时为新的需求做前期预研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从而实现整个信息化能够持续、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已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在战术策略上,借助外部中立的、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
企业竞争战略优势的积聚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竞争战略应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强并积聚优势:
巩固现有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对现有顾客的要求和潜在需求有较深了解,这样,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计划才会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便于实施和控制,顺利完成营销目标。
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根据企业网络数据库存储的大量现实和潜在客户数据,确定为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借助于网络数据库,还可以对目前销售产品的满意度和购买情况作分析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顾客的满意。
为入侵者设置障碍。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成本日渐下降,但建立一个有效、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一旦某个企业已实行了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竞争者就很难进入公司的目标市场。
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目前,有很多大公司开始实行电子商务,其数据库产品服务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满足了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也获得了市场上有关新产品方面的许多新信息。
稳定与供应商的关系。以美国的大型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为例,其电子商务系统可以让公司根据零售店的销售情况来制订商品补充和采购计划,然后通过网络把采购计划立即送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适时送货到指定零售店。在零售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沃尔玛正是凭借其与供应商稳定协调的关系,使其库存成本降到最低。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一个显著特征是由集权制向分权制的转变。由于电子商务的推行,企业的经营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一种完全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
企业管理网络化
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前景广阔,但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样,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黑客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
商品配送困难。很多城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业的配送企业,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影响分析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正在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有45%的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超过50%的企业能够通过网络对客户的咨询进行解答,此现象表明了在我国企业发展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据目前发展形势来看,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以及意义
计算机应用技术涵盖的范围比较大,狭义上来说是一种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人类进行服务的一种技术;广义上来说是对于各种软件和各种功能属性都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应用能力,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够利用计算机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随着企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够改善企业办公室工作方式,使工作更加方便简介,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客户的资料进行快速整合,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并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高效率等优势,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还能够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信息技术传播的及时性、全面性。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在不断的实践中证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保证了企业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包括了企业的内部信息、员工信息、财务信息等。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纸质的方式把这些信息进行保存,然后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调取查阅,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严重弊端:在进行信息建立的时候,比较依赖于人工,同时出错的可能性比较大、工作量也比较大;另一方面;在进行信息查阅的时候,比较麻烦,也存在着误差。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这种局面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工作人员通过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立企业信息库,并且快速的对资料进行录入保存,进行集中管理,实现了企业信息自动化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查阅的效率而且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
2.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效改善了办公效率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严重阻碍了工作效率,同时在对信息进行管理时,工作繁琐且效率低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以后就实现了企业信息自动化,使得以往数量庞大、繁琐的信息变得简洁明了,有效的提高办公效率;另一方面,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办公时更具灵活性,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再是面对面的形式开展,而是基于网络平台就能进行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交流。同时还一定程度上精简了办公流程,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等,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中了,只有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才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正逆流而上。企业的综合实力一般包括了:企业资产、所占的市场份额、企业文化等相关内容,然而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内部信息流动更加流畅,员工之间能够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能够有效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还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企业综合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步骤
1.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整合
企业信息化建立的过程就是把企业的工作方式等进行数字化,主要包含了:相关事务处理、企业的现金流动、客户信息、员工信息等工作。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把这些工作流程进行整合,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内部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量大、信息繁琐的特点,这样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企业内部信息的获取以及整合分类整个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还促进了其他管理方面的效率;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还发展出了许多的管理模式,例如:ERP、PDM、DSS等。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就目前来看,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随着经济全面化局面的出现,对企业发展带来的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全球化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一个全面的管理,促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进行形成一个链条式的经营结构,这样能够促进企业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经营方式,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市场以及客户信息,促进企业对于市场的掌控,提高企业效益。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有效改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过程中不够成熟,不能实现作用最大化,只有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深入到企业中,贯穿于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才能从很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作用,实现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新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134-136.
企业信息化实施步骤范文6
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是指曾经专为电网服务的制造类附属企业。包括输电线路铁塔、电缆、变压器、开关设备、电力金具等各类生产制造企业。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主辅分离”改革已经完成,改革使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脱离电网,真正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用ERP系统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成为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迫切需要。但目前国内外大多软件厂商在开发ERP系统时都力求功能齐全,因此产生如操作命令繁琐、界面存在冗余字段、名称描述晦涩,不符合用户习惯等不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由于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具有的独特性,造成ERP在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中应用成功率很低,为了解决企业信息化中遇到的难题,提高ERP应用的成功率,本文探索一种全新的模式:即在ERP框架内,在生产、经营环节结合企业实际开发专用生产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在对企业生产流程充分理解并进行简化与重组后确定下来的,是符合企业生产过程特点及生产、管理习惯的,并可以最大限度为领导者与职工所接受的;在财务、仓储等标准化较强的环节采用ERP模块。最终将二者数据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保障ERP系统的全面实施,[1]也为ERP系统的行业化开辟一条新路。本文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鞍山铁塔制造总厂”为例试论述信息化建设在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中的实施方案及取得的成果。
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
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并拟定总体开发计划;确定ERP系统的供应商及自主开发内容的范围;人员培训等。
(二)生产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该厂铁塔放样工作现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进的TMA三维实体放样软件;另一种是作为补充的手工放样。所产生的数据格式不同,两种数据无法很好的融合,制约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也使得普通ERP软件很难在该厂推行。结合该厂生产实际需要,照顾原有生产习惯,开发数据处理软件,为ERP系统提供生产数据源。
(1)软件研发的过程。1)前期准备阶段:了解、优化厂内生产流程,获取各生产过程点所需的数据。2)分步骤开发:生产管理模块主要由MPS(主生产计划)、MRP(物料需求计划)、完工报表等功能组成,包括半成品的库存管理。
(2)软件的主要功能。把经TMA软件放样后的电子数据及部分手工放样的数据按该厂生产习惯统一处理,自动生成卡片、小图、材料表和包装表等生产指令性文件。在各生产车间设立数据采集点。以生产部为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将生产数据信息传送给各生产单位,再将反馈数据按需要进行分析处理,用直观的图形反映生产情况,备各方查询。该程序包括:主程序、放样子程序、各终端数据采集程序及各终端数据的传入、传出子程序等。主程序:通过对铁塔加工数据的处理,可以及时、准确地实现查询、浏览、统计等功能。1)查询功能:可以对各个单型号铁塔实现加工完成信息、材料信息及各种工艺的组合查询,同时生成查询数据文件。2)图示浏览功能:各个型号(或系列)的铁塔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中生产的进度情况一目了然。3)统计功能:在第一时间统计出铁塔生产的精确数据,包括每日、每月、每季度甚至全年的各个塔型的各种工序的统计数据。放样子程序:该软件可将放样后的原始数据按该厂生产习惯统一处理,以EXCEL表格形式存储,为主程序提供信息。其他子程序:各生产单位数据处理程序,如成品处、半成品处、镀锌分厂、制塔分厂等。
(三)局域网的构建
主干网以机房为中心配置一台交换机,楼层交换机配置两条千兆链路与主交换机相连接,构成完整的千兆以太网主干,交换机负责数据交换工作,启用VRRP协议和STP协议做逻辑和链路上的冗余备份。[2]机关办公楼内用网线连接构成局域网,各生产单位使用光纤介质来连接整个企业园区的主干网络。互联网采用中国电信公司的百兆光纤互联网接入,实现统一管理,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网络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四)条码技术应用
(1)条码技术的应用背景。输电线路铁塔主要由角钢和钢板构成,采用螺栓联接,产品用“千件万孔”来形容非常恰当。加工过程工序多、流转复杂、数万件塔材每天在各工序间流转,数据采集与录入已成为生产数据处理系统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条码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法。[3]
(2)条码技术的应用步骤。1)编码:该厂构件编码规则如下图所示:仓库简称+工程代号+塔型代号+构件代号+材质代号(Q235不标注)。2)条码打印、粘贴:自动生成的条码清单,可以通过条码打印机连续打印在不干胶标签上,然后交生产部业务员在待下发的生产卡片上粘贴。生产卡片随构件在生产过程中流转,每道工序加工完成后通过扫描卡片上的条码录入构件生产信息。3)条码数据采集有多种方式:采用数据采集终端和通讯基座配套有线接入方式,进行批量数据导入。
图1 构件编码规则
(五)ERP系统实施。
(1)ERP系统的选择。在ERP系统选用金蝶K/3ERP系统。它是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开发的ERP产品,可以让企业实现3A(Anyone、Anytime、Anywhere)的应用模式。
(2)ERP培训与业务改革。ERP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管理软件,它的数据流反映企业的业务流程,各子模块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如果不经过专业人员严格的培训,理解它是很困难的。ERP培训的类型有理论、实施方法培训、项目管理培训、系统操作应用培训等。[4]要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管理业务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1)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侧重于供需链管理和ERP系统的原理和管理思想的培训。2)实施小组人员培训。不但要接受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还要对软件功能和操作非常熟悉,能够用ERP系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3)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与项目实施小组人员的培训大致相同,对相关业务要有全面了解,对自身业务涉及的内容要进一步精通。4)系统员和程序员培训。对IT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系统和硬件的配置和维护、有关平台与编程技术等,也应当使他们对供需链管理和ERP系统的基本原理有所理解。
(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ERP系统的运行完全依赖于数据采集的及时、准确与完整。因此,数据的准备直接影响到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不可轻视。我们可以简单地将ERP实施所要准备的数据分为三大类:即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中间数据。[5]
(4)信息分类编码。不论是何种数据,在ERP系统中都必须是唯一的。为了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就要给这些数据编码。该厂信息编码采用两级层次码加四位流水码的形式,代码值的格式全为数字格式。格式如下:
XXXXXXXXXX
123
第1部分表示物资的大类,用两位数字01~99表示。第2部分表示物资的种类,用四位数字0001~99000(上接第36页)表示。第3部分流水码,表示具体物品,用四位数字0001~9999表示,按顺序生成。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将厂内所有物品分为45大类,五百多个种类,数千个品种。分别编码录入到ERP系统。
(5)初期数据准备和系统上线。1)根据ERP项目的实施进度,确认上线时间,并进行项目管控。2)在上线之前一个月内进行全面的库存盘点,并在财务上进行盘盈盘亏处理。盘点时使用新的编码规则。3)要求各业务部门在上线之前尽可能处理完未结清的订单和应收应付单据。4)在上线之前两周,集中人力将静态数据导入或录入系统。5)在上线时点将库存期初、科目余额和未结单据录入系统。可视数据量的多少适当提前或者滞后录入,但要保持系统中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6)在上线后的一个月内,通过核对手工账和实物,检查系统数据是否准确,并查出差异所在,进行调整。
(6)系统切换运行。ERP系统切换涉及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必须部门间密切协作才能完成。为了切换成功,选择了十一长假期间。放假期间企业业务量较小,可以抽出时间专心数据导入和新系统的应用。该厂选择了并行切换模式。即切换运行系统全部功能模块,但同时运行原有系统;经过几个阶段的运行,两套系统的运行结果核对无误,再撒掉原有系统。这样便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对系统(新、旧)比较安全,不会再现系统崩溃、无法挽救的风险。
(六)数据整合
金蝶K/3 ERP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企业的个性化管理和持续发展的需要。该厂自主研发的“生产数据处理系统”生成的数据统一为Excel格式,可以很方便地导入到K/3系统中。在此基础上又经历多次集成测试、模块测试、试运行等过程最终正式运行。
三、实施成果和效益
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以生产部为核心的生产信息网络的构建,使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生产部通过网络将生产数据传输给各生产单位,再将反馈数据利用该软件强大的汇总分析功能进行处理,用直观的图形反映出生产实时情况。生产、营销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到每一工程、每一塔型、每一杆件的生产情况。2011年,企业生产铁塔综合产量突破了历史最高水平,成本比上年下降了12%。在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过程中,各软件功能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提高生产效率和效能、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起到了特有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查找和研究了国内外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文献,并对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方案: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布置信息网络;在采购、仓储及财务管理方面采用成熟ERP系统;在营销、生产等环节开发适合身特点的生产管理软件。最终将数据经过整理后呈现在一个整合的界面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目的,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管理者与职工适应的时间,减小了对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提高了ERP系统应用的成功率。并通过在企业中的实施证实了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对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实践上的一种探索,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将形成一种科学、规范、精益的铁塔生产制造模式,为其它企业提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可.电力企业实施ERP系统的成效研究[M].办公自动化,
2007(12).
[2] 王达,阚京茂,等.金牌网管师[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
版社,2009.
[3] 张成海,张铎,等.条码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10.
[4] 胡彬.ERP项目管理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