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1
洛阳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道师范学校,历经省立河洛道师范学校、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洛阳师范学校、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诸阶段,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近年来,学校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1个学院,4个公共教研部,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现有和省级特色专业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精品课程和双语示范课程等18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3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5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9项、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440人,占专任教师的37%;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20人,硕士学位人员760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82%。教师队伍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200余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和“学科带动”战略。现有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绿色无机保温材料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12个,“激光光谱技术重点实验室”、“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等市级科研平台13个。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规划项目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多项,在国际期刊发表并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1000余篇,荣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300多项。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中密西根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爱尔兰沃特福德学院等院校合作办学,并加入了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
学校现有安乐、伊滨两个校区,安乐校区占地1000余亩,伊滨校区规划用地2850亩。其中,占地560余亩、建筑面积27.7万㎡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14000余名师生顺利入驻,成为新家园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建筑面积近40万㎡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工,预计2016年百年校庆时全部落成,实现整体搬迁。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约8.78亿元,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中外文期刊4741种,电子图书30万余册,是中国知识工程文献检索二级中心。学校建有“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校园网络,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
目前,学校正按照“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韵,功能合理、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力争建成环境优美、功能合理、文化气息浓厚的大学校园。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坚持“建新校、强内涵、惠民生、促和谐”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一工程五战略”,加快推进“两大跨越”建设步伐,为建设成为一所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以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专业介绍
美术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中学美术教育及社会美术教育教学与研究人员。
主要课程:
油画方向: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油画材料技法与临摹、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油画人物、表现与抽象绘画、美术教学法。
中国画方向: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素描、色彩、书法、篆刻、线描、山水画、水墨花鸟、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人物、美术教学法。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非师范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桢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展示设计、印刷设计。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非师范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环境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环境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历史、室内效果图表现、家具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模型制作、景观设计。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动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动画研究与创作人员。
主要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场景设计、数字绘画、摄像、非线性编辑、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创作、影视特效合成、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绘画: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掌握绘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较高素质、应用型的绘画创作研究人员及服务于社会的艺术工作者。
主要课程:
油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油画人物创作、油画语言探索实践、抽象与表现绘画、综合材料绘画。
中国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山水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临摹、水墨材料与表现、书法、篆刻。
版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黑白构成、黑白木刻、套色木刻、丝网版画、铜版画、综合版画、纸版画。
水彩画方向:艺术理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水彩静物、水彩风景写生、水彩头像写生、水彩技法与表现、水彩创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能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广播影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简史、声乐、钢琴、器乐、合唱指挥、音乐学科教学论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胜任文艺表演团体、文化管理部门、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公司、广播影视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乐理与视唱、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简史。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舞蹈学科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具有较强的舞蹈教学与表演能力,能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广播影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课程: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舞蹈教学法。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在学校从事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等教学、训练和编导工作,并能胜任艺术表演团体、演艺机构的表演、组织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学、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教育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戏剧、戏曲舞台和影视创作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和编导技巧能力,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能在文化馆站、中小学、戏剧戏曲和影视相关学科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主要课程:中外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剧学概论、戏曲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文学、语言学、编剧概论、影视编剧与实践、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影视制作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艺术理论知识与编导技能,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能够从事节目编导,影视制作、广告策划,或独立制片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与实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原理、广告学、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专题与专栏、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电视栏目包装、中外广播电视名栏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类本科专业 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播音与主持基本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备较高播音与主持技能,能够从事播音主持、新闻采编、广告与影视配音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主要课程:播音学概论、普通话与播音发声训练、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广告与影视配音艺术、节目主持人艺术、电视新闻采访务实、中外节目主持人研究等。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招生专业、计划、生源地及收费标准
专业
代号
国标
代码
专业名称
科类
层次
学制
招生
计划
招生范围
学费
(年/生)
01
130401
美术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5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2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文理兼招
本科
4
4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3
130503
环境设计
文理兼招
本科
4
2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4
130310
动画
文理兼招
本科
4
25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5
130402
绘画
文理兼收
本科
4
4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
5700元
06
130202
音乐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64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
5700元
07
130201
音乐表演
文理兼招
本科
4
36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
5700元
08
130205
舞蹈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30
山西、江西、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09
130205
舞蹈学
(体育舞蹈方向)
文理兼招
本科
4
55
山西、江西、山东、湖南、湖北、安徽
5700元
10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文理兼招
本科
4
9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11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文理兼招
本科
4
70
山西、江西、甘肃、山东、湖南、安徽
5700元
12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文理兼招
本科
4
65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2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三层含义:一是该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要有电影、电视等剧本创作的能力,三是要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基本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要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不与教育部戏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从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上打好基础,造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二是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有别于其他院校,进而来凝练专业特色;三是戏文专业生源均为艺术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基础薄弱。而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化现象,如果没有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就很难深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极有必要设置相关加强学生文学素养和创作基础技能的课程。
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戏文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文化课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具有畏难情绪。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往往比较枯燥单调,因而,传统的理论课讲解并不能充分调动戏文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除了对基本概念理论、重要知识点讲解要详细、深入浅出适当拓展外,还要适时采取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长镜头的概念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电影中的长镜头作为案例给大家讲解,通俗明了;比如讲授《中国戏曲史》时,由于学生对昆曲的曲牌、宫调等戏曲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可以结合戏曲界比较关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几出,用抢答的方式数某一曲牌出现的次数,不同宫调和不同曲牌之间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丰富,以声音、色彩、画面等相互配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创新思考的空间,理论课教学时可以留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专题发言,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四是由课堂讲授延伸到课外研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列出较为丰富的课外参考书目和参考论文,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初步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
三.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学生在考前临阵磨枪,一番紧张的突击后获得一个好成绩。这种考试方式对于实践性教学较强的戏文专业来讲,并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剧本创作与实践》是戏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影视剧写作技巧与实践训练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剧本格式的讲授与剧本各个元素、写作技巧等写作实践的训练。这门课程如果采取传统的一张试卷考试方式来进行理论检验,就无法突出本门课程以剧本写作为核心的检验目标,使得平时授课的讲练环节与现有的考试环节严重脱节,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授课的有效性。因此,基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比如,采取“自创剧本考试”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剧本创作成绩”的考试方式,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自由发挥,又让他们在舞文弄墨之中感觉到学有用武之地。此外,戏文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例如《表导演基础与实践》、《视听语言》、《摄影摄像技术》等都绝非简单的通过一张试卷考试的形式,就能够来检验出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成绩。
四.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戏文专特别注重实践,无论是实践课教学还是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人才的培养是失败的。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例如,该专业核心课程《表导演基础与实践》的教学,就不能拘泥于理论讲解,要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体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学生自创的剧本,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之排演成DV短剧。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锻炼学生的编剧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和兴趣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情感。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3
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表演,反映民俗生活、思想情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形式 \[1\]。主要分为五大类别,即民歌、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其中,民歌作为通俗性的音乐文化,以声乐演唱方式进行表达,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相对器乐等其他表演形式更容易掌握,并且在实际的导游传播过程中,更为大众所接受,因此民歌的学习在民间音乐课程内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本文仅包含民间音乐中民歌的传播进行阐述。
民间音乐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导游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之一,对于导游专业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导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为例,民间音乐是该专业的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导游专业的学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音乐的知识,具备带领旅游者到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和广西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讲解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导游员。导游员能否提供个性化服务,取决于其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有特色的导游风格,有利于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民间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导游过程中的实际表演能力与灵活运用能力。
一、民间音乐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演唱技能
民间音乐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不仅仅在锻炼综合应用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在锻炼学生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掌握也非常重要。据了解,在现今大部分高校的导游专业中,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穿插一些欣赏,涉及实践的并不多,所以学生往往在修读完该课程后,真正能将此门课的内容结合到实际导游中的人很少,因此最终也未达到学习此门课程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并有目的地扩大时间范围,使学生又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民间音乐理论知识学习
由于课程的实践性环节较多,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课时有限,因此应对一般教材中的授课顺序及内容进行调整,可分专题型模块进行,以民歌部分的内容为例,可以根据民歌流传的不同区域,选择具有地域色彩和地域文化的民歌来分成若干个专题,比如:广西民歌、湖北民歌、江苏民歌、河北民歌、陕北民歌、藏族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木卡姆等若干个专题,课堂上应首先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起源、概况、现状等内容,从民歌的背景出发,了解民歌的主要种类及传承价值,学会理解分析民歌。这部分知识的课堂学习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运用音响、投影等电教手段介绍民歌。民歌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演唱该地区的民歌做准备,同时为学生拟写导游词时提供相关信息。范晓琴 :论导游专业学生民间音乐传播能力的培养——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专业为例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基本技能的学习
基本技能的学习是在开展综合实践前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学习完理论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从每个专题中挑选当地最有特色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让学生学习,以民歌的演唱为例,广西民歌《壮乡美》、《世上哪有树缠藤》、《多谢了》,湖北民歌《龙船调》,江苏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放风筝》,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等。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准确的演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课前应要求学生聆听相关音响资料,并朗读、背诵歌词,课堂上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循序渐进,清理思路,把握重点,难点,培养自身的演唱能力。这样会对课堂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然后应该将歌曲中音准和节奏的难点抽出来专门训练,有助于学生快速的掌握民歌的演唱。最后在教师指导下,以演唱为主,与欣赏、聆听、模唱等参与活动相结合,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进,形成正确技能。采取此种教学方式,在我校导游专业2009、2010级学生都能学会演唱,积极性高,完成效果较好,同时因为可以将学习到的表演技能作为个人的才艺,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成为个性化的导游已经成为评价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的标准,掌握一定的才艺可以为成为个性化的导游提供有利支持,比如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茶艺表演等等,都可以作为才艺参加各种比赛做好准备,而有特色的导游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开展综合实践,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民间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外,应更注重开展综合实践,它是唯一能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手段。因此如何将民间音乐教学的内容用于综合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课堂实践和景区实践这两个环节去实现。
(一)民间音乐的课堂实践
在学生掌握民歌的演唱后,从内心有了与别人分享民歌所带来的美感的时候,就达到了与听众见面的阶段,应该有目的地扩大实践的范围,在课堂上加入模拟导游的环节,更要让学生明确在旅游景区传播民间音乐时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相互的组合及具体安排,使学生具备传播的能力。
在模拟导游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景区场景为单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照景区的特点,设计一个模拟导游环节,拟写导游词,这同时也完成了学科课程内容的交叉实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歌的传播与模拟导游课程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思考、互动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然后制定方案,模拟导游。如:现在需要导游将广西那坡壮族民歌《壮乡美》传播给来壮乡旅游的游客。可以是车导,也可以是在进入壮乡之前的一个向导。要求学生拟写导游词并完成一次民歌教唱的模拟导游。此部分为自主性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基本掌握技术要领时,给学生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策划方案、实施导游,引导学生由感性入手、逐步上升到理性。这一环节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服务能力的关键,它既能突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音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同时也让学生具备演唱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
(二)民间音乐的课外实践
导游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培养学生传播民间音乐的应用能力,还必须走出校门,安排景区导游实训。
以我校导游专业为例,一般安排近程实训一次,为桂林市周边的景点,按照不同景点,分小组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讲解,安排一位同学进行途中讲解,详细的对这一地区的历史、人文背景进行讲解介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到达景区后可以安排一位同学演唱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慢慢引导他们对了解民歌产生兴趣,然后可通过普及民歌知识、民歌教唱等方法使游客对这一地区的民歌有充分的了解和喜爱。完成导游后,由同组的同学对导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最后老师总结,结合不同讲解方法,让同学们掌握在景区传播民间音乐的要点。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整个导游的过程,同时起到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也可以使游客感受游览景区之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从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导游,必须担负起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因为导游本身就具有非常好的平台,就是能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所到之处,结合所学专业知识,通过自身的音乐修养,演唱能力推动民歌歌曲的传播,为解决“人亡歌息”之危尽一份力量。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开放性 多元化 艺术实践
[作者简介]刘志燕(1976- ),女,山东青州人,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音乐教育理论、民族音乐学。(重庆 4081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40-02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各种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全球化在为世界发展带来极大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流行,很多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前途、生活等,而忽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出现理想信念淡薄等情况。在世界时尚、精英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样性、独特性面临较大挑战,大学生学习本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也同样面临考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数典忘祖,缺乏民族音乐根基的人是永远也无法以独立的人格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在此情况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做出相应的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当今科学文化知识日益更新发展的需要,以更加灵活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与精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
一、确立“开放性”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思路
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由美国课程论专家多尔提出的“后现代课程理念”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影响的课程理念。多尔的后现代知识观,把知识看作是对动态、变化、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课程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主要从时间与空间的特性中体现出来。时间性指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空间性指课程内容要考虑地域、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差异。此外,开放性还强调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自20世纪60年代首部民族音乐教材《民族音乐概论》问世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民族音乐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民歌方面,出现了大量不同民族及地区歌种的相关研究成果。如内蒙古长调、呼麦,侗族大歌、西北花儿、藏族的箭歌、酒歌,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哈尼族、侗族等的婚礼歌,以及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等诸多成果。民间器乐乐种方面如云南洞经音乐、西安鼓乐、河北屈家营音乐会音乐、福建南音、智化寺京音乐、五台山佛乐等研究成果纷纷出现。此外,在民族民间各类仪式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数量较多,主要包括宗教仪式和民间仪式音乐两大方面的研究成果。前者包括道教和佛教仪式音乐研究成果,后者主要包括民间各类婚丧嫁娶及节日、信仰祭祀仪式音乐研究成果。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更新着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许多“民族民间音乐”种类是实实在在存活于民间的,是活的文本,而不仅仅是课本中毫无生机的枯燥文字。因此,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封闭的知识体系,而始终应保持开放性,不断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得到音乐学术界专家普遍认同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使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始终保持时代性和新鲜的活力。
(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手段的开放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这种方法适合教授基本事实、知识、技能等,但并不适合音乐课这一可听、可感、可唱,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过度依赖这一教学方式,势必引起音乐教学的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民间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仅靠满堂灌的单边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需要。因此,应改变民族音乐教学从教师到学生、从课本到课堂的传统守旧模式,采用多样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课堂可以设在校内,也可以设在校外,如组织或鼓励学生田野采风、观摩演出等。教学可以在教室系统讲授,也可以搬上舞台由广大师生共同表演。教师一部分来自学校内部,一部分可外聘当地的民间艺人或剧(社)团演员及民间音乐研究者。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更能适应当今社会文化知识、信息迅速更新发展的需要,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采用“多元化”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方式
(一)民间艺人或民间音乐社团进校园
1.民间艺人或音乐社团进校园演出或讲座。在信息、交通、文化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各音乐艺术院校应尽量争取各种机会将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或民间音乐艺术团体请进校园举行专场演出,使学生现场聆听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唱及演奏,感受纯正的民间音乐的魅力。演出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民间艺人或演出团体进行对歌、合奏、舞蹈表演等各方面的互动;演出结束后,单独留出学生与民间艺人交流对话的时间,学生可就民间音乐演唱、演奏的问题向民间专家请教,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唱奏方法及音乐风格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民间艺人或专家的讲座是他们长期演唱(奏)、教学、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积累的经验的浓缩,聆听这些讲座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就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民间艺人或专家请教,通过民间艺人的现场答疑加深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明晰。
2.民间艺人、演员深入课堂教学。除了请民间艺人及专家进校园演出或讲座外,音乐院校还应尽量争取以外聘的方式将当地有名望的民间艺人或专家请进课堂,就某种民间音乐形式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民间艺人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即使有乐谱,往往只作为“纲要”用于教学参照。这一传授方式能使学生充分感知民间音乐的传承特点,也能更好地把握民间音乐独特的声韵与润腔装饰特点。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聘请多名专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分别教授。例如,声乐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地方民歌的风格演唱或戏曲、曲艺的唱腔;器乐的学生主要学习戏曲、曲艺音乐的伴奏或器乐乐种的合奏;舞蹈专业的学生专门学习某些民族民间舞蹈及戏曲曲艺的身段做工等。民间艺人深入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地道的民间音乐,切实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
(二)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参与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这充分说明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实践环节,避免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
1.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各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对象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具备音乐基本理论素养,在声乐、民族或西洋乐器、舞蹈等技能方面也各有专攻。民族民间音乐各个版块的教学内容都与歌唱、器乐演奏、舞蹈表演等实践活动分不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民歌教学中,可鼓励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学生以方言演唱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民歌,以更好地体现地方民歌的风格韵味;在曲艺、戏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所在地区的代表性曲种、剧种课下搜集资料做好准备,上课时讲述其所在地区代表性剧种、曲种的概况以及发展传承现状,并选择经典唱段进行示范演唱;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民间歌舞部分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特长,表演展示各不同地区或民族的民间舞蹈,并讲述其所表演的舞蹈的艺术特点;器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民间器乐”部分充分展示特长,在民族民间各类乐器的讲解中,可以让不同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演奏示范,包括现场讲解乐器的形制、定弦、音色特点,演示乐器的常用演奏技法,演奏经典代表曲目等。
总之,在民族音乐理论教学中应使声乐、器乐、舞蹈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尽显其能,广泛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将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理论课的学习中,同时通过理论课上的技能展示反过来促进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学习专业技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2.定期举办民族民间音乐小型音乐会并将之纳入课程考核方案。为了更好地将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可采用定期举办民族民间音乐小型音乐会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间上可以是月末音乐会或版块音乐会的形式,可以是民歌、民族舞蹈或器乐的专场,也可以是民族音乐各类形式的综合音乐会。节目编排形式可由学生自行选择,如民歌独唱、对唱、小合唱、歌伴舞,民族器乐独奏、齐奏、合奏,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等。规模上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几个班级学生共同合作,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机会。
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目的不应只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回归到“音乐本体”,让学生会听、会唱、会跳、会演奏,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考核环节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将艺术实践展演纳入考核方案,将民族民间音乐考核分为基础理论和艺术实践两大部分,按一定的分数比例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突破传统的纯理论考核的方式,使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相适应,对学生的考评更综合全面。
3.组织或鼓励学生进行实地田野考察。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接受者和传播者,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自觉意识。田野调查是挖掘与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手段,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师应争取一切条件,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周边地区进行田野考察活动。对象可以是一般的音乐活动事象,不要求达到多细致深入的考察程度,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体验其过程和意义。也可安排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考察他们家乡附近的民歌、民间器乐演奏组织等,有可能的话,可以此作为学生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应突破传统的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的陈旧模式,以开放的视角,采取多元而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参与,形成校内与校外、教师与专家、观摩与展演、理论与实践多管齐下的动态教学模式,使民族音乐教学更富有时代性、灵活性,与当今文化发展的日益更新步伐相一致,与当今世界教育理念的要求相适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切实实现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曾令泰,肖美艳.ODES理念和4R标准[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
[2]冯飞龙.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与教改策略[J].安康学院学报,2011(6).
[3]肖春晓.高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5
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对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声乐知识应用技能。为转变这种情况,教学活动中应创新思想观念,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融入日常活动,进而激发学生兴趣,让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文就高职声乐多元化教学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一、新时期高职多元化声乐教学的意义
多元化教学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进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随着高职声乐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有效适应这种情况。为此,在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实践技能锻炼,更好融入多元化教学活动之中,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弥补教学中的不足。高职声乐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声乐实践活动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影响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而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弥补这些不足,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促进高职声乐课堂活动顺利开展。(2)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完善声乐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并合理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声乐基础训练,带给学生更好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声乐实践锻炼活动,学习理论知识,把握学习要点,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3)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声乐教学的课内和课外锻炼活动。进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努力把握知识点,实现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对学生今后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高职多元化声乐教学的不足
虽然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任课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总之,多元化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声乐教材的不足。一些学校所采用的教材比较落后,忽视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最新的声乐教学理念没有被写入教材。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本校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考虑不全面,难以有效开展多元化教学。(2)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法、合作表演法、参与式教学法等的应用不到位。(3)实践活动的不足。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不足,学生在课堂的声乐表演机会较少,制约学生声乐表演技能的提升。或者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少,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校庆典活动不足,制约学生舞台表演技能提升,难以提高他们的声乐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水平。
三、新时期高职多元化声乐教学的策略
为弥补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缺陷与不足,推动多元化教学模式得到更好利用。结合高职声乐教学基本情况和学生学习需要,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促进提升高职声乐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声乐教材多元化
完善教材内容设置,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合理选择声乐教学曲目,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教材内容设置和完善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步伐和潮流,将最新的声乐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活动,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引导学生声乐知识的学习。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声乐教材,开展“双证”教育,在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声乐知识,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多元化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二)教学模式多元化
重视提高教学效率,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让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科学采用对唱和重唱方式开展声乐教学,并将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有效适应学生基本情况,还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表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高职声乐教学中,尤其要重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将声乐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训练模块,根据基本理论、演唱技巧、基本唱法、舞台表演技巧等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步骤、教学方案、学习标准等内容。任课教师应加强每个环节的考察工作,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技能,让他们更为有效地融入声乐学习活动,进而让声乐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利用和实施。
(三)实践活动多元化
组织形式多样的声乐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演出,提高舞台表演技能。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表演机会,让学生有效融入实践活动。采用合作表演法、单独演奏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声乐实践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社团声乐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学校文艺演出,加强锻炼,提高学生的声乐实践技能和教学效果。注重曲目选择多样化,演出形式多样化,并开展多样化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声乐实践技能提升。
(四)基础训练多元化
让学生科学掌握声乐理论知识,采用分类、分步骤训练和学习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有区别的讲授。拓展声乐技能训练的曲目范围,将民族曲目、戏曲、通俗歌曲、戏剧、民歌等结合起来,推动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基础训练效果。
(五)情感体验多元化
在课堂上、生活中加强学生对声乐的体验,并重视戏剧、歌曲、小说的欣赏。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歌曲欣赏,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促进情感体验多元化。
戏曲基本理论知识范文6
高校音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音乐教育对培育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具体的音乐教育改革措施。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思考;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欣赏音乐、会创作音乐已经成为现代人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值得人们思考。
一、高校音乐教育思考
(一)音乐教育定位不准
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不同的学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高校师生的认识偏差使高校音乐教育始终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根据调查显示,专业音乐教育主要围绕演唱、弹奏、创作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教育教学的重点仍然在演唱与弹奏上,还没有上升到词曲创作上;选修大学音乐课程时,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难以与其他课程的学习相匹敌。所以,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大多数大学生存在不识谱、缺乏欣赏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能力。
(二)音乐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一方面,高校在音乐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即没有区分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过分注重乐理等理论知识,相对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基础、特长、天赋和兴趣。同时,对音乐专业学生而言,高校过于重视向学生灌输音乐技巧,而忽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另外,因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教师“一专多能”不突出,音乐课程总体呈散点分布,音乐课程的体系性与整体性不足。
(三)各地区音乐课程改革与试验推广存在差异
大部分地区的教师已经开始逐步转变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进行了音乐教学培训及技能提升,并在音乐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但仍有部分地区的音乐教学改革起步较晚,对音乐课程改革知之甚少,对音乐教育该往何处去、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等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尽管国家已经出台《音乐课程标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等方面对音乐教学进行了规范,但各地区高校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却各不相同,且或多或少的存在理论论证不足、研究成果少、音乐教育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缺失等问题。例如,《音乐课程标准》初步提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但各高校在具体评估实践中过于笼统,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课程评估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被逐渐削弱。
(四)音乐教学与人才培养脱节
一方面,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主体错位、操作程序僵化等问题大大降低了音乐教学的成效,使其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计划落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为继,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僵化、一成不变的代名词。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与人才培养存在严重脱节,即针对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音乐技巧,而忽视学生的专长、兴趣、潜能的开发;针对非专业学生,难以将音乐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以致于音乐教学成为可有可无的陪衬品。所以总体说来,音乐教学没有立足专业发展,不同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都大同小异,音乐教学的基础性、专业性、技巧性特征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二、高校音乐教育实践
(一)创新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在影响年轻人心灵中表现出巨大作用。”在音乐教育教学中,以美育思想为中心,转变观念、树立正确认识,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一是注重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全面性及实用性,为各阶层教育输送人才,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目标;二是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学习,使之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音乐学习的内容与技能;三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基础,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结构及质量要求,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突出教学内容的民族性、大众性与时尚性。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民族乐器应当有步骤地渗透到音乐教学内容中,逐步转变以西方音乐语法、音乐心态学来理解中国音乐,从而使高校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善于吸收国外音乐教学内容及网络背景下的音乐成分,不断拓宽音乐教学内容,将电子琴等内容融入教学中,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时尚性与大众性。
(三)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注重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树立培养一专多能、一人多专的人才理念,变革教学方法,突出音乐教育的艺术性、现代性、表演性。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以艺术的感染力打动学生,将大量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以“讲授+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形成良性互动。二是注重音乐的实践教学。能歌善舞、吹拉弹奏、会创作、懂指挥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将讲与练相结合,在讲解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演唱、听专场演唱会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感知音乐的美、欣赏音乐的美、创作个性化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三个重要步骤。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变革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完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音乐人才队伍。
作者:梁少博 单位:湖北省华夏艺术传播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李道春.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戏剧之家,2015,(08).
[2]李东静.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