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社区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社区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社区教育

线上社区教育范文1

【关键词】 社区;儿童烧伤;健康指导;现场急救

烧伤和烫伤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社区意外伤害,如果在现场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急救,就可以有效的减轻儿童的烧成程度,减少儿童的痛苦。如果所采取的急救方法不当就很有可能会产生烧伤加重的状况,甚至会耽误对患儿进行抢救的时机。本文分析了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的200例Ⅱ-Ⅲ度小面积的烧伤患儿进行了烧伤现场的急救情况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烧伤患儿的Ⅱ-Ⅲ度小面积的烧伤患儿200例,其中女性患儿为65例,男性患儿为135例。患儿的年龄为2个月-6岁,烧伤面积

1.2 方法 对患者的家长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提问的方法进行整理回收,总共问卷为200份,有效回收为200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结果分析 使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结果

从表1来看,大于90%的家长能够及时的将幼儿脱离热源,大约80%的家长能够在儿童烧伤之后帮助儿童涂膏药并及时的送医院就诊,能够保护患儿创伤表皮的家长数量也占到了66%,但是能够运用冷疗的家长数量却只有23.5%。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对于烧伤急救知识的获取主要还是从医院获得。网络和其他方式也是急救知识传播的有力方式。

3 讨论

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而且因为年龄小好奇心较重,很容易在家庭中接触到热源。通过实践分析,烧伤的热源中以热饭菜汤和热水最为普遍。幼儿的皮肤细嫩,且真皮和表皮都比较薄,在发生烧伤烫伤的情况下,同等的热力对于幼儿所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从表1来分析,不能正确的脱离热源的家长占到了9%。年龄较小的幼儿,自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长时间的接触热源对幼儿的伤害极大。家长在日常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危险的回避,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尽力的远离热源。分析表1可以发现,只有23.5%的家长在发生了烧伤之后能够应用冷疗法,但冷疗法是能够有效的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对于幼儿的伤害。所以家长应当有意识的从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获取幼儿烧伤以及急救的相关知识,这样即使是发生了意外,也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来降低对于幼儿的危害。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获取正确的急救知识主要是从医院获得。所以社区医院应当充分的发挥作用,开展健康教育。当患者来医院进行就诊的时候,医生首先要对患儿的创面进行正确处理,以减少患儿的疼痛和家长的紧张情绪,随后向家长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的方法和措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家长所采取的急救措施进行纠正,向机长宣传简要的急救知识,如尽快的远离热源,脱去幼儿被热水浸透的义务,保持患儿烧伤皮肤的完整,如果衣服不容易脱下,要使用剪刀剪开,使用清凉水对创面进行清洗。社区医院还可以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发放一些健康教育的手册,向社区居民宣传正确的烧伤急救的方法和措施。医生则要对烫伤家长做好宣教,及时和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患儿回家后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回医院进行就诊。

对家长进行正确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是最大限度较少幼儿烧伤伤害的有效途径,应该在社区医院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烧伤急救知识的宣传和预防烧伤常识的介绍,尽可能保护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参考文献

[1] 丁建华,何玉霞.健康教育在烧伤植皮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9(07).

[2] 毛金凤,肖翠勤,肖永芳,许凤莲.石河子地区3002名3-12岁儿童意外烧烫伤伤害的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05).

线上社区教育范文2

一、社区与社区教育

相对于规范化的城区建设来说,错落有致的社会规划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优越性,而且也提升了居民的物质生活标准,当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准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就相对提升了。

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概况

其实客观地讲,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所涉及的部门并不少,因为不仅要整合社区本地的资源,还要将重点放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上游整合上,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常州市以社区大学为基础,除了开设了八个分校之外,还通过政府渠道,与常州本地的高校加强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常州社区大学以突出“本土特色”提升“文化内涵”为目的,从组织架构入手,积极构建常州社区教育“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网络体系。

三、社区教育课程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烹饪营养课程是常州社区大学较早开设的一门社区教育课程,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注最多的,毕竟饮食与营养健康问题不仅是民众每天都需要面对和关注的,而且因为现如今社会上的确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作之后,社区大学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明显的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旦这些问题不加以妥善处理的话,极有可能衍生出一些矛盾,其中利害关系,通过烹饪营养课程的资源整合就能明显的体现出来。

(一)师资力量整合不均衡。尽管常州市的社区教育是基于四级网络建设铺开的,而且还有分校作为辅助力量,但是其中的师资力量环节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由于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的居民大多都是本着就近的原则,由于同一个社区里居民职业分布的因素,导致了部分社区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二)教材资源整合不完善。按照社区教育的基本原则来说,所有的教材其实应该是基本上统一的,但是由于部分新设小区实际参与社区教育的人数并不统一或者固定,因此导致了少数分校区的社区教育教材出现了紧张或者浪费的情况。对于其它理论性教材来说倒还是可以采取相互传阅的方式来弥补其中的缺失,但是对于烹饪与营养这门对于食材数量较为严格要求的课程来说,这种缺失或者浪费就暴露出管理上所存在的漏洞了。

(三)综合考评机制不明确。由于社区教育工作本身带有一些公益性质,因此对于参与社区教育的民众也好,从事到教学中的民众也罢,并没有建立较为系统化的综合考评机制。这样在表象上看似是提高了民众参与社区教育的数量与规模,但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社区教育的质量已经拉低了。而且对于这部分社会资源来讲也是一种浪费。

(四)新兴平台资源利用率偏低。常州社区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与其它城市相比起来的确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而且社区大学也比较重视软硬件设施的基础建设工作。但是对于烹饪营养课程这种比较讲究时效性的课程内容来说,其网站和互联网移动平台的宣传力度仍然偏低,这样不利于学员在课下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从而降低了社区教育的整体质量。

四、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利用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些属于沟通与交流上出现的障碍,只要因势利导的加以解决之后,社区教育的质量就能够明显的得到提升。

(一)尝试开展“轮岗制”平衡师资力量。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老师,在原则上基本吸纳就近居住民众的基础上,也应该引进和招募一些专业知识较强的人员补充专职的老师队伍。在这个基础上采用轮岗教学的方式,让老师在不同的分校区进行定时、定点授课。这样就最大程度的提升了师资力量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师资力量不平衡而导致的社区教育内容失衡问题。

(二)尝试开展“预约制”量化教材资源。对于那些完全属于理论课内容的社区教育课程,采用免费的形式开授课是可以的,但是对于烹饪及营养课这样讲求食材研习的课程来说,应该是要么由社区教育大学统一采购食材来发售给学员,要么要求学员根据老师提前布置的课程内容来自行准备食材。这样一方面缓解了社区教育大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烹饪及营养课可能会出现的食材短缺或者浪费情况,进而也提升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三)尝试开展“遴选制”优化教学环境。社区大学的相关教务管理部门,要及时的对从事社区教育的专职以及兼职老师开展相应的考核,这种考核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形成一种机制,在周期性时间范围内循环开展。这样一方面让这些老师感受到了教学所带来的压力,能够及时的将这种压力转换为动力,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对于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是一种检验,可以让更多的民众来了解和认识社区教育,进而提升了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线上社区教育范文3

1.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包含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数据、电子信息等媒介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以及光磁等非实体媒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和学习研究保存为文字、图像、视频等文件,再传送至各服务器终端。广义上来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就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支撑性教育资源的总和。

2.数字化教育服务。数字化教育服务主要指的是以现代教育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此体系通过一定的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搜索、参考、传播以及交流等综合服务,使得用户能够快速从巨量的教育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活动,它是一种兴起于网络时代、面向所有网络用户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3.数字化社区教育。此次研究的数字化社区教育指的是基于数字化的社区教育体系,也就是在社区范围内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学习,建设各级各类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及沟通交流的渠道,并采集数字化信息等等,通过此方式满足社区内民众对学习生活的需求。这种体系的主要特征有:第一,以数字化信息为教育环境,将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传播出去,建立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第二,实现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多种教育模块,服务不同人群;第三,建立多功能的虚拟教育平台,实现地方和高职院校以及社区的教育,丰富居民的学习方式,为教学交流提供足够空间,分享学习成果及研究成果,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水平。

二、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社区教育将信息技术和社区的教育模式有效结合,通过网络手段突破空间和距离上的限制,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灵活的学习方式,此外也需要快捷便利的学习服务体系。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是难以实现全面社区教育的,必须借助新的渠道或传播载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好提供了崭新的契机,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实时教育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各种问题,并且网络化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普及,并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由此看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化社区的教育服务调研

为更好地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进行了一次在线上的问卷调查活动,研究人员对问卷的有关指标都进行了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及可信度检验之后,根据调查结构,本次研究满足要求。

此次调研以江苏某省为例,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总共3个月时间,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7份,除去无效问卷外,总共收回944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可以发现四个问题:第一,社区居民不了解什么叫数字化社区教育体系;第二,虽然接受调查的各社区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教育体系,居民的需求和系统提供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学习资源不能实现多元展示,只能通过计算机查看,不支持移动终端;第四,支持服务能力弱,社区教育的相关人员无法及时进行线上线下的联系。

四、数字化社区驾驭服务体系构建

1.数字化社区教育架构的建设。该市的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级社区的教育实施组织架构,也就是由当地教育局主办、由当地社区培训学校承办、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民间学校共同参与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架构。另外还借助该市的社区培训学校,充分发挥当地职校的科研及管理评价职能,在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完善了该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也就是科研引领、社区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管理的三大管理模块,在每个大的模块下面又建立了四个子模块。

2.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该市按照确保传统教育服务功能并整合本土特色教育资源的目的,该市在自己的终身教育网上设立了教育咨询、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健康养生、老年大学、儿童天地以及资格认证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对应的课程少则数百门,多则两千多门。当地教育局和社区培训学校也分别建立起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此外当地还建立了交流中心,为社区居民以及管理人员提供沟通渠道,方便完成好学习支持的相关服务。

线上社区教育范文4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va(392975479)”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乡镇社区教育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度黄村镇大力开展各色社区教育活动。在镇政府的牵头领导下,镇机关干部、村“两委”、镇直单位、退休党员等开展了全民学习周集中学习会,“平安行”全国交通安全日线上主题教育,通过观看宣传片、文艺演出的形式,大家对交通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要求集中与自学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无止境,形成习惯。同时,组织办开展对各村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扶贫工作站及人社所还结合当前扶贫工作,对广大贫困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知识、学到技术,为他们送来过上美好生活的“鱼竿”。针对我镇老年人较多的情况,各村均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障主题教育,以及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教育知识讲座,加深辖区群众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加强为老年人服务,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在今年的社区教育培训当中,我镇开展企业职工培训400人次,其中贫困村培训185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42人次,其中贫困村培训95人次;开展农村电商培训33人次,其中贫困村培训8人次。其余各类学习培训更是形式种类多样、群众广泛参与。我镇真正将社区教育落在实处,将教育扶贫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切实做到“授人以渔,教育脱贫”,让社区居民学以致用,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体会到学习带来的长远改变。

线上社区教育范文5

今年,是深圳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开局之年,根据市文明办的要求,全市进入了狠抓市容环境整治和创文工作。近段时间以来,经过持续的整治,龙华区不少城中村居民小区市容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文明理念得到深入人心,但也仍存在一些“疑难症结”影响创文工作的全面开展,主要表现在:

(一)形式主义现象层出不断。随着创文工作的深入开展,各项工作措施得到有力落实,城市文明不断进步。但也存在不少街道社区专职人员对创文工作认识不到位,甚至是对基层创文工作落实不力,存在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行为,例如一些创文宣传任务,仅仅停留在会议电子屏播放拍照完毕随即关掉电源,一些深入基层从事创文工作查漏补缺的工作人员摆拍、作秀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将创文工作切实抓到位。

(二)市容环境乱象反弹较频繁。在持续的市容环境整治过程中,不少社区工作站都始终将市容环境整治作为创文工作的首要任务,但由于居民的认识程度不够,一些超门店经营、乱张贴、乱挂晒、“牛皮癣”等市容环境乱象反反复复出现,相关责任人与社区执法玩起游击战,尤其是背街小巷、综合市场的市容乱象重生,道路坑洼破损、卫生死角随处可见,给社区环境整治带来加大的难题。

(三)居民对创文的认识不高。虽然,全市大部分范围营造了浓厚的创文宣传氛围,但也存在一些覆盖不到位的地方,且不少居民对创文工作半知半解,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没有领悟到位、落实到行动中来,城中村、商业区不少居民乱丢弃烟头、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仍随处可见,给环卫保洁工作造成不少的压力。

(四)人居环境质量仍待提升。今年来,各区、街道、社区在整治市容乱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狠下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在建工程施工区域的市容环境乱象迭生,常常导致乱堆放、道路破损、黄尘飞扬、泥水漫街,给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一些城中村老旧房屋地带整体人居环境条件较低,卫生死角贯穿城中村多个角落。

为此建议:

(一)加强督导考核,确保创文抓实抓到位。采取纪委介入督导或者将创文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加强对一线专职人员创文常态化督导和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以结果为导向狠抓创文工作落实情况的考评,全力防范基层形式主义和创文落实不到位的行为,确保创文工作抓实抓细落地见效。

(二)坚持源头整治,强力遏制市容乱象反弹。采取线上线下宣传的形式,加强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素养,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加强对商户门前“三包”责任落实,对落实不到位行为进行行政执法整顿,通过蹲点与联动巡查的形式,将经常性参与小广告、“牛皮癣”乱张贴的行为人“揪”出来,采取罚款和教育的形式,加大处罚力度,坚决遏制该类现象的反弹。

线上社区教育范文6

1.实施策略

(1)政策引领,组织保障赋能

一是宣传到位。宣传普及“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念,引导老年人树立数字时代的思维模式;开展专项调研,掌握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二是优化组织。成立街道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出台“智享银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将智能手机培训列入社区考核,区社区学院全程指导。三是强化队伍。智能手机应用普及推广,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打造一支专兼结合、适合老年人需要、富有爱心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在培训中做到“送教上门”“小班化教学”“随教随学”。成校依托区内之江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组建了50余人的专职师资团队,为每位学员实实在在地学会智能手机操作服务,成校每次培训至少安排三名老师授课。同时,成校还依托老年大学阵地,在老年大学学员中培育了一批智能手机使用骨干学员,以“传帮带”的形式,下沉到各社区和文化礼堂,帮助老年人一对一学习。四是落实经费。根据柯桥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普及行动两年行动目标,区财政落实专项资金,专款用到老年人智能技术教学培训中,明确在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实施的教学培训按场次给予补助,并对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中实际使用教材全额进行补助。

(2)依托“三大载体”,打造

“三个课堂”一是依托社区文化礼堂,打造“家门口课堂”。成校采取“三单制”培训模式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普及”行动,即“社区下订单,学校配菜单,政府来买单”。2022年的街道社区教育培训将智能手机培训列为一项主要的培训菜单,各社区精准摸排需要培训的人员数量,成校则将名单汇总归类,制定教学计划,分层分班进社区培训,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学会智能手机操作。二是依托老年大学,打造“X+智能课堂”。成校自2011年开设柯桥街道老年大学以来,目前已发展拥有32个教学班、7个社区教学点、700多人规模的综合性老年大学,将近十分之一的智能手机培训对象集中在老年大学。成校从2018年起开设智能手机学制班,每年报名的学员有40多人,目前学制班已从初级班升级到进阶班。此外,在所有老年大学班级通过“X+智能”模式植入智能技术课程,每年开展至少5学时的短训。成校围绕智能手机日常应用APP,编写《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入门》《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进阶教程》两本教材,提升学习质量。三是依托在线平台,打造“网上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组织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依托“柯桥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开设智能手机培训专栏,开发智能手机普及推广配套系列微课,简单易学,为更多老年人便利化学习提供网上教学服务。同时,成校将这些微课视频发送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城市书屋等公共场所滚动播放,让老人随时观看学习。

(3)资源整合,健全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街道各社区都在打造智慧云社区,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信息等资源共享。一方面通过社区公众号开设老年常青课堂,把智能手机30个课程上传,包括智能手机基本应用、生活常用APP等,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居家学习。同时,以打造柯桥区“智慧文化礼堂”为契机,在50~60岁初老人员中培养一批社区骨干学员,让他们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各项功能,下沉到各文化礼堂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2.特色与亮点

(1)分层施教,实行小班化”教学

老年人因年龄层次、所用手机系统、对智能手机应用掌握程度等不同,在培训中存在“混龄混机”的现象,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经过摸索,成校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控制在20人左右,一般设主讲1名、助教2名,分层分类施教,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学会。

(2)对志愿者开展“种子”培训

为确保志愿者为中老年人智能手机教学提供高质量服务,成校聘请智能手机技术推广员为志愿者进行先期数字化技能教学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协助教学、上门一对一服务等形式,培育了一支适合老年人教学的富有特色的志愿者队伍。

(3)与反诈相结合,迈过“数字陷阱”

智能手机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电信诈骗有机可乘,特别是老年人更是重灾区。因此,成校在开展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时,把预防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列入培训内容,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与使用智能技术,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迈过“数字陷阱”。

(4)组织学员收看“浙开大•浙里美”空中课

在疫情防控严峻的当下,为满足老年大学学员线上学习需求,成校利用“浙开大•浙里美”空中公益课堂,指导学员关注“浙学通”微信小程序,确保关注率100%。每天在群里当天课程,提醒学员在家观看,在群里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对智能手机APP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

(5)设计载体,提高老人子女的参与度

在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普及中,光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为让子女主动融入老年人智能手机的学习,成校在老年大学招生中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形式,让老人们在子女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子女的参与也提升了老人的学习效果。成校留下老人子女的手机号,通过短信平台将学习内容发给子女,让他们在家耐心辅导,共同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3.主要成果

(1)掀起智能手机学习热潮

助老跨越“数字鸿沟”从2018年街道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学制班以来,通过骨干学员传帮带、以点带面、以老扶老、以党员志愿者个对个辅导、社区地毯式扫盲辅导办班等形式,共开展培训178场次、2500余人次,智能手机学习和交流成为老年人的“时髦”话题,全街道掀起了智能手机的学习热潮。管墅社区老年人数字化技能教学、大渡社区“常青课堂”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将智能手机学习触角延伸到了每位老人的指尖,让老年人尽快追上“数字快车”。

(2)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老年人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后,不但能给出行、就医等带来生活便利,更能刷微信、玩抖音、看新闻、听戏曲……给日常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帮助老年人排解孤独、寂寞,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能够带动一个或者几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快乐与和谐。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是一项老人满意、子女放心、社会受益、多方得利的民心工程。

(3)促进终身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