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英语后进生 成因 转化
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后进生群体也呈增大趋势。这些学生中,有基础差学不懂的,有不喜欢学的,还有根本不学的。针对这些情况,怎样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后进生转化工作的认识。
一、了解后进生的成因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后进生问题是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复杂问题。为防止和减少出现更多的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后进生的成因。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接触过很多英语后进生,尽管其成因比较复杂,但通过调查和分析,可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态度、动机、意志力、性格倾向、学习迁移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客观因素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的个性品质等因素有关。
1.后进生形成的主观原因
(1)学习动机不正确,缺乏学习兴趣。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出国,而且上的是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英语用处不大。因此,学习时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只求六十分万岁;或者敷衍了事,平时不用功,考试靠抄袭。
(2)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很多后进生害怕困难,对学习当中出现的一些难题有畏惧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勇气,经不起诱惑,看到别的同学逃学、上网,自己忍不住也去。虽经老师批评教育能认识错误,但不能坚持。例如有一个学生人挺聪明,领悟力也不低,就是缺乏毅力。开学初的一段时间他还能读课文、背单词,但由于感到自己有些跟不上,就逐渐放松了学习,过了两星期,该生再也不读英语,而且经常旷课去上网。
(3)自卑感强,自暴自弃。在学习中,有的学生主观上希望学好英语,但由于自信心不足,总觉得学好英语是一件难事,再加上课堂上老师提问不会,课后作业不会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同学面前总感觉没面子,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甚至放弃的念头。
(4)情感因素。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在班级中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不好,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也体会不到老师的关怀,并进而产生厌恶老师、厌恶班集体的敌对情绪,学习热情也降至冰点;还有的学生对某个异性同学产生依恋心理,最终导致早恋,如果感情受挫,也会严重影响学习。
(5)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后进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巩固,作业敷衍了事;学习缺乏主动性,尽管词典就在身边,但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还要问老师,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坏习惯是产生后进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2.后进生形成的客观原因
(1)智力因素的差异对后进生的影响。无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是存在的。因而,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存在的。比如有些后进生的记忆力比较低下、反应迟钝、理解力差等。需要指出的是智力因素对学习尽管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起决定作用(生理缺陷者除外)。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也可以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采取措施来不断开发智力,从而缩小这种先天智力的差异。
(2)学习环境、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因素对后进生的影响。从客观条件看,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家庭氛围、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方针及社会风气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学校如果办学方针正确,管理严格,校风正,学风浓,集体凝聚力强,则大多数学生就会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反之,学生则讨厌自己的学校和班集体,进而讨厌学习。同样,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谐与否、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3)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对后进生的影响。职业学校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因而有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责任心不强,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一节课下来,单词、词组一大堆,语法一条又一条,又是课文又是对话,内容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根本掌握不了。此外,教师缺乏对后进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些学生面对规则的单音节词都把握不好,对他们来说,英语单词实在难记。加上有的教师不注意知识更新,疏于业务进修,自身知识老化,满足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客观上也造成老师对
学生失去了吸引力,使部分学生步入后进生行列。
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关键
1.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困难的源动力之一,由于多数职校英语后进生经过中考或高考失利,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或多或少有自卑感,因此,教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不能厌弃,应该多表扬鼓励。要全面地了解他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长处,善于发现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使他们能够施展所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位姓杨的学生,英语基础差,连基本的音标都不会,单词、课文不会读,平时作业也要抄袭。后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杨某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总是害怕英语读不好,问老师或同学又觉得问题太简单怕被笑话。经过分析,我觉得杨某是典型的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于是我细心地寻找她的长处,经过观察,我发现她的英文字母写得很工整,就有意地表扬了她。过了几天,我发现她的作业比以前写得整齐,对她又进行了夸奖,并说她是块学习英语的料。此后,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成绩进步很快。
2.培养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后进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激励人们去寻求知识、开阔视野,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所以激发后进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很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次课精心准备,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的灵感因素,力求以真情实感诱发后进生的兴趣,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兴趣,以愉快的教学内容发展兴趣。在英语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实物、图片、表演、录音、电影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求职、面试、接待、送别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情景教学,使教学形象生动、寓教于乐,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用关爱感化和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如果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才能效其行。因此,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后进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主动接近他们,用和善的表情多多照顾后进生,让他们时常感到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占有与其他学生同等的地位,要及时地肯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4.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认真培养,严格要求,使他们的学习习惯有根本的转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后进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后进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教给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后进生要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要让他们不断地模仿、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操练;指导一些单词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他们一些阅读和听力的技巧。
5.因材施教,加强训练
教师要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加强课堂训练,强调人人参与。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后进生有所收获。为了使后进生学好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多种训练中不断地体验、熟悉和掌握英语。特别是对英语学困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生动活泼的方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和参与学习。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坚持素质教育
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们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同志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精辟论述,深刻地指出了提高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必须始终贯穿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那些被定义为“后进生”的学生,其实只是在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其他同学要弱一些,并不等于他们一无是处。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平等地看待他们,细心观察,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法,因材施教,那么后进生也是可以转化的。首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地提高后进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挖掘教材当中的一些潜在因素,联系实际,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培养他们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尊敬师长的优良品质。其次,教学中要突出语言的交际性。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给后进生创造真实情景,鼓励他们大胆参与,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重视后进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断地丰富其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人才的造就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后进生转化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改变对后进生的偏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要认真探讨转化后进生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后进生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何芳.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知识出版社,2006.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2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本科院校及中小学已蓬勃发展。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和谐视野中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提出几点思考。
一、影响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从总体现状上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某些方面如课程建设、团体训练、咨询与治疗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都有一定的收获。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没有真正全面落实,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心育与德育二者结合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不甚明确且函待解决。心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中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德育改革的深化,在这一问题上的“等同论”、“冲击论”、“取消论”或“代替论”的观点逐渐被摒弃,人们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道德内化的效果,为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完善德育内容,改善德育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然而迄今为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如二者结合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仍然还是不甚明确且函待解决川。
在2006年度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扬州大学陈家麟教授作了有关心育与德育关系的专题报告。陈教授指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时会寓意于同一件事情,但二者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异lz]。①理论基础不同。②目标有区别。德育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沁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防治心理疾病,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③内容不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异常心理现象;④任务不同。德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完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促进人格健康、协调发展[3]。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以其不同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完善学生的身心素质,必然可以直接影响思想品德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代替德育,它仅仅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个方面,思想教育具有方向性,道德教育具有规范性,法制教育具有强制性,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其次、片面夸大心育的纯心理学技术应用问题剧裂与德育的关系。德育工作和心育工作都是指向人们的意识的,都是为了塑造个人的心灵。因此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地进行,对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造成的心理问题,不能奉行西方的“价值中立”的原则,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调整和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
人的心理是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离不开正确合理认知模式,而正确的认知模式来源于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在有效的德育影响下,形成的正确思想观念、道德判断,有助于对社会、对人之间的关系、对名利等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可以说是心育成功的基础。另外,心理障碍疾病也必然影响个体思想的正确发展,并体现为如何对待事业,前途,人际关系,社会与家庭等,对这些由“心病,’引起的思想表现,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是有限的,必须使用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才有针对性、实效性。例如一位家境不错的女孩,屡次偷东西,但所偷东西并不昂贵,而且并不刻意销脏或藏匿,以致于经常被抓住,多方教导无效。经心理医生帮助治疗后,改变了偷窃行为,这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偷窃癖”。一个具有健康心态人格的大学生,必然有利于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纯技术心理教育”的错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能回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
2、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认识模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投人不足。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衡量指标上也是有弹性的,很难以准确的数据作为标准,这就造成学校的精力和政策措施不到位,人为地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是针对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与其他人无关,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方案,仅仅设一个心理咨询室就算完成任务,缺乏对健康概念的完整的认识。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合格的人才不仅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关于“非智力因素”和“情商”的讨论,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是人才有所作为的保障机制,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心理素质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面向所有学生,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发掘利用生命潜能,防治疾病保障健康。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不强,队伍不够稳定。高职院心理辅导员基本不是专职,工作职责不明,每个人负责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别的任务,或者本身对此不感兴趣,是领导安排的额外任务,但没有额外计算的工作量或报酬,所以总体来说工作热情不高,感觉是临时做做,没有长期稳定的打算。另外,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专业与行为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起步较晚,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许多从业人员都是经过短暂的培训或未加培训,就匆忙上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都不是心理咨询专业型的,尽管他们具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但从整体而言,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工作效果不是很明显。#p#分页标题#e#
其次、师资的数量问题导致教育对象普及面比较窄。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师资问题,事实上却只面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基本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的时期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的阶段,必然会遇到较大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由此,有可能引发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出现了神经症、抑都症、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专业兴趣不强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及职业迷茫、自我认识不足,没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等等。这些心理问题通过同质问题的团体辅导可以得到解决,但一个专题需要八到十次活动才能完成,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这项活动很难进一步开展。再次、教育硬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的统计软件、团体咨询和辅导室、教学设施与资料等,都不具备。
二、对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下一步思考
1、进一步推进学院二级管理的进程,划分院系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自工作的范围。由院心理中心负责人根据院校的师资,学生状况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细则,并定期检查。各系部根据院中心的计划结合各系实际制订相应的教育活动计划,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进一步强化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院级层面的工作重点放在培训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帮助、指导各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宣传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对心理测试出来心理问题较严重的一类学生进行跟踪访谈及日常的心理咨询等。而系部主要工作应放在对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方面。包括素质拓展训练、朋辈心理辅导和有主题的团体训练,发动班主任、辅导员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开展类似过去班会课但形式内容不同以往的活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观念上下工夫。同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即有固定的经费开支,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办公条件配套设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举办的一些活动,给予行政上的和财务上的支持。
2、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吮自理一道德教育”模式。由于独生子女特有的教养方式和成长背景,这一代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发展上均不完善,加之自身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及社会阅历的局限等,致使其思想状况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倾向,诸如自信心不足、就业焦虑、人际交往困扰、情感管理能力差、恋爱心理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自卑、孤独、嫉妒、闭锁等心理病症较为普遍。笔者认为,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是造成高等院校德育工作难度增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构“心理一道德教育”模式是做好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是把两者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4j。在实际操作中,应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重视对个性心理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将有助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的关切,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排释来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心理压力,努力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进取、坚毅的生活态度,可以进一步体现德育在满足自我精神成长方面需求的能力,能增大德育在学生情感生活中的张力。我们力图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以达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的理想状态。
3、开设心理学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保证应有的课时。从全国各地高校取得的成功的经验来看,仅仅有心理咨询中心是不够的,涉及面较小,应该设立相应的课程,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整自己,促进人格完整。我们常州大学城各高职院已尝试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新生适应”,下学期“人际交往”,大二下学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三个专题的心理学必选课程,每个专题八课时,全部结束,可获三个学分。
4、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心理访谈主要由中心的老师负责接待和处理,各班心理委员、系部心理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中心制定和完善心理咨询各项规章制度和日程安排,;运用心理学和有关理论及技术,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提高应付挫折和各种不幸事件的能力,或是使其产生某种转变;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心理普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追踪,而一些特别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转送专业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