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导视系统设计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导视系统设计流程范文1
【论文摘要】城市导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一是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二要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三要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四要达到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体系。
随着现代城市设计的进步,人们对于设计城市文化内涵的要求愈加迫切,尤其是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日益重视。很多原来制作铭牌的公司也都改头换面为标识设计公司,似乎导视设计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事实并非如此。在目前,即使已经导入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城市,我们依然会发现要想顺利的去往一个目的地,要想快捷的寻找到距离最近的公共卫生间也非易事。与目前城市导视设计行业繁荣发展不相称的是:导视系统行业的专业人员平均比率偏低,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发展的最大瓶颈。即使已经从事或正在从事导视设计的人员也有很多是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导视设计教育。当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逐渐分离,人们比以往更需要城市环境趋向艺术化与人性化。公共环境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要素,其视觉形象已成为城市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城市导视系统含义
导视系统来自英文“Sign”,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痕迹、预示等含义,现在已开拓成为一门完整学科。导视系统是指整体的城市指示系统,包括行政交通导视系统、商业导视系统、文化旅游导视系统等。城市导视系统是塑造城市形象和体现城市人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性以及公共性基础之上的设计,要求注重设计伦理性、设计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功能更为合理的表达。城市形象和指示系统是基于城市文脉形成的一个城市特有的城市表情,在设计时还要特别关注生活便利以及精神满足等人性化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以城市环境行为为基础,建立多个层级系统。如信息导视系统可分为一级、二级信息系统。
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1、城市环境设计的繁荣与城市导视系统教育本身薄弱形成反差
首先,社会对城市导视系统认识过于简单化。在我国开设艺术设计教育的众多学校中,没有进行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相关课程,专业划分互不联系,系统观念人为割裂。学习平面设计的不懂市场调查与营销,学习环艺设计的不懂平面版式,然而城市导视系统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环境调查、人群细分、信息媒介、相关法规等必须考虑的因素,在专业的操作流程下进行导入设计。其次,学校无法真正提供给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机会,理论建设和项目执行比较少。由于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很短的时间,绝大部分教师在导视系统设计实践上显得商业行为掌握不足。最后,学生急功近利,缺乏团队精神,忽视设计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大部分学生缺乏与别人配合完成任务的心理准备,而完善的导视系统设计恰恰不是以个人力量能够独自完成的。
2、矛盾重重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
其一,单一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的矛盾限制了城市导视的系统设计。城市导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设计学、环境行为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学、心理学、传媒学以及电脑制作和相关制作工艺等,哪一样都不可或缺。然而从行业到设计院校的人为专业划分减少甚至割裂了专业间的互相联系;其二,城市导视系统的现有理论与项目操作研究存在不相匹配的矛盾。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是一个十分强调实用性的行业,但国内有关该内容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比较薄弱。
3、改善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的出路
首先,整合交叉学科,加强交流。城市导视系统设计教育要突破作为短期阶段性课程的惯例,要建立整体思维观念与其他专业、甚至其他院系相互协作。例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课程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是由交叉学科专业老师带课,或者通过课题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强交叉学科交流。第二、重视师资理论更新。教师要不断的接受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的最新讯息和一定的技术实践来完善知识体系,深化理论并将之运用于教学。
三、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设计
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是由城市的各种组合因素共同形成的。城市的宜居程度不仅反映在功能齐全上,还反映在生活的便利程度,和心灵的愉悦程度。城市导视系统的误读性或不易读性会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建立。例如,欧洲的城市街道与社区大部分不是直线式的,然而,只要你能够认知地图,就可以轻松的找到你的目的地。这与当地城市导视系统的易读性和人性化设计不无关系。平面设计清晰、信息准确、方位设置合理的导视系统,从心理上给市民和外地游客以正确识别和认知,从而产生对于城市生活的安全感。与之相比,国内部分城市规划布局中规中矩的,建筑单体设计也十分漂亮,但是导视系统却混乱不堪。且不说美感设计,即便是识别与指示功能都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场所、方位、道路的信息令人费解,例如,同是车站名“北大街”,可能所指方位完全不同,中间相距几站路。试想连本地人都晕头转向,更何况外地游客?所以经常会见到有游客拿着地图无所适从,也就见怪不怪了。更加可笑的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在本该是属于放置明显路标的地方,例如立交路桥上赫然树立的巨大广告牌,路标指示牌被挤压到角落,被花花绿绿的产品广告所吞没。城市导视系统的构建与设计不应只是做做样子,为了看起来像是大都市而已,它更应该是功能合理的、具有人情味的、准确体现城市意象的系统设计。
1、符合城市环境行为科学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要符合环境行为学特点,细节设计要符合人性要求,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以国家的标准为参照,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导视系统信息设计要能够被容易的、无误的认知。导视系统设计要体现人与城市之间的沟通,根据人群分布和流动特点进行合理设置导视牌的尺度与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导视系统与人群行为模式的相配。
2、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
导视系统的造型和颜色要与城市整体形象协调,符合城市地方文化基本特征,体现城市整体性认知。建立区域导向系统,延续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3、符合人与环境的视觉和谐
环境要素,如气候、光等客观物质环境对视觉有一定影响。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实地调查与模拟导入是有必要的,具有针对性的导视设计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人们的户外生活空间更加具有心理安全感。
4、规范城市导视系统视觉形象体系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逐级层次表现要具有一致性,视觉表达与信息要相协调,并形成视觉系统规范、内容丰富的形象体系。符号文字要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配以英文等外文,以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区域划分,采用分级检索、图文的有机结合和实效美观的立体造型进行标识导向设计,以求建立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城市导视系统。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导视系统设计流程范文2
关键词:标识设计 导视设计 城市商业复合体
检 索:.cn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of people flow and the visitors flow route in an urban complex. Based on this analysis, stating the design principle, technique method,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ignage system in modern urban complex.
Keywords :Signage Design, Way Finding Design, Urban Complex
Internet :.cn
一、前言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工业化趋势的加快,在城市生活的市民日益繁忙和自我,大型的城市商业复合体作为拉动区域商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如雨后春笋浮现,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化的独有的特点,如现在正在密集建设的万达广场和SOHO中国等。导视系统原本是作为一种环境艺术而存在,基于现代规划学的城市规划,由于本身的功能分区,呈现更加复杂的趋势。城市商业复合体集合了酒店,商业区,写字楼,住宅等多种建筑,由于本身规划的复杂性,加上人流(住宅的住户,酒店的客人,写字楼的办公职员,商业区购物的休闲人士等)的复杂性,现在已经成为需和和规划学,人类的心理行为和建筑学相结合的一个新的学科。陌生游客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如何能够在不询问他人的前提下,能够快捷地到达正确的目的地,日益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二、城市商业复合体的人流分析
现代的城市复合体集合了酒店,商业区,写字楼,住宅等多种功能的建筑,其主要的人流的组成有:住宅的住户,旅游休闲住酒店的客人,写字楼常驻的办公职员,在商业区活动的购物休闲人士,参加商业活动的时尚人士,访问住户的访客,访问写字楼区的商务人士等。按照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种类又可以划分为乘坐私家车至复合体停车场的人群,乘坐公共交通至复合体园区的人群和步行至复合体的人群等。
(一)城市导视系统标识的设置分类
考虑不同访客到目的地进行商务活动,工作,购物和休闲时,按照导视系统的功能划分标识的类型,可以分为:目的地附近的大型地标信息:包括楼体的大型标识,道路(路政系统)的相关指示信息,项目的楼体设置的远距可视的广告位等;户外交通工具及庭院内的指示信息:停车场的出入口标识,园区内的道路指引信息,园区内的广告及宣传信息等;入口信息:不同建筑单元的名称及编号;室内指示信息:综合信息牌,导引牌,辅说明,公共设施标识,名称标识,楼层信息等;商业信息:铺位的信息,商铺内的公共设施信息及定位标识等,商铺内的广告宣传信息等。
(二)各部分人流进入复合体经历的主要导视系统的流程(图1)
(三)导视系统的设置的目的
将商务,酒店,办公,购物,休闲等不同活动目的的人群导引至目标的项目,保证人们方便,快捷直接的到达目的地;从客流汇聚点导引客人至目标的项目,保证一定的酒店及商业的客流量,同时起广告宣传的作用。
(四)城市复合体导视系统的设置的原则
1.要遵从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下向上的三维一体化的设置路线;
2.要保证建筑环境的完整性,以建筑环境为主,导视系统设计为辅;
3.要保证标识设计与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同步,并确保三者的风格相统一;
4.要将标识融入建筑与城市环境中,注意与其他环境元素的结合,互衬和对话,避免产生喧宾夺主的生硬感。
(五)导视系统设置的要求
1.实用:标识本质,最终的目的;
2.易于识别:标识在可视距离范围内清晰可见;
3.美 观:符合美学的原则,具有艺术感;
4.准确简练:所传递的信息准确易懂,所表达的内容简练完整;
5.统一连贯:导视系统是信息传递,识别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是一套统一连贯的系统。
(六)城市复合体的客流的主要分类
1.住宅居住家庭;
2.酒店住宿客人;
3.驻写字楼办公职员;
4.逛街,购物休闲人士;
5.带有活动目的的访客。
(七)城市复合体的导视系统设计的难点及重点
难点:大型综合性项目,不同的功能分区需要有独立的导视系统,且各功能分区间需要衔接过渡,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导视体系;重点:针对不同的客流,把不同活动目的的人更便捷地引至目的地。
(八)按照导视系统的设置的要求和原则,产生如下的分层级的导视分级图(图2)
(九)对各类人群进入和离开城市复合体的路线进行分析和统计后,有如下几类的流程图:
1.针对住宅的主要人流分为两类:住户和访客
其到达最终目的的流程为:(图3)
其离开的流程为:(图4)
2.酒店的主要人流为商务人士,度假的游客,参加活动的游客其进入酒店的流程图为:(图5)
其离开的流程为:(图6)
3.办公的主要人流为常驻办公的职员和处理商务的访客其进入写字楼的流程为:(图7)
其离开写字楼的流程为:(图8)
4.商业区的人流:逛街购物的休闲人士,复合体的住宅住户,酒店住宿的客人和常驻办公的职员其主要人流进入商业区域的流程图为:
逛街,购物的休闲人士:(图9)
其离开商业区的流程为:(图10)
复合体住宅住户:(图11)
其离开商业区的流程为:(图12)
酒店住宿客人和常驻的办公职员:(图13)
其离开商业区的流程为:(图14)
(十)按照其目的不同,可以划分出导视标识的结构层级(图15)
三、导视系统的材料的演化
在导视系统刚刚出现时,标识更多是作为一种商业的宣传载体,以便能够更好地宣传商家本身的商品和服务,承担了相当部分的功能要求。
在17世纪的英国就已经出现了使用铸铁制作的商店标识,但铸铁本身由于当时的技术工艺水平的限制,不能够在户外长期紫外线照射,灰尘,雨水,空气侵蚀的条件下,耐久的使用。这给商家本身的形象及安全性都来了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环氧型树脂涂料及氟碳喷涂技术相继出现,铝材的提纯工艺及铝合金的成型工艺日益成熟,铝材成为导视系统的最常用材料,铝材本身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耐候性和机械加工性能,铝材与涂料的结合,大幅提高了导视系统的耐用性。更进一步,由于一些高端消费场所的发展,他们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身品牌与其它大众消费场所的区别,高档材料的使用也逐渐进入导视系统的制作的视野,这些品牌通常使用比较昂贵的材料来制作自身的标识,比如纯铜,黄铜,不锈钢表面电镀钛金或纯金的方式。
现代电器工业的发展,使商家们迫不及待将标识与光电结合,日光灯作为一种标准白光源与标识结合后,形成良好的商业形象的宣传。但日光灯本身的缺陷在于,相对规则的外形,难以追随图标和图案设计日益呈装饰曲线风格的发展方向。霓虹灯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善了这样的状况,并在商业的运作下,日益普及,在大功率发光二极管(LED)技术成熟商用前,大功率的霓虹灯构成了老一代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在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LED作为一种使用寿命长,绿色,节省能源的电器材料已经逐渐取代原来霓虹灯的地位,并逐渐普及。
导视系统设计流程范文3
【关键词】WCDMA 网规网优 Monte Carlo仿真 导频强度
1 引言
3G的商用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网络建设的初期,网络规划设计和优化尤为重要。作为三大标准之一的WCDMA已经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商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WCDMA系统除了可以提供比GSM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外,最主要的是可以为移动用户提供非对称多媒体业务。由于采用宽带码分多址(WCDMA)接入方式,其在无线接口设计方面有许多新的特点,例如上、下行链路1.5kHz的快速功率控制、支持软/更软切换等。在WCDMA系统中,干扰分析特别重要,基站灵敏度要视特定小区和业务而定。因此,WCDMA网络与传统GSM网络有着本质的不同,对网络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规划设计时需考虑更多的因素。
2WCDMA无线网络规划设计需考虑的问题
W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中有许多关键问题,包括多种业务支持、干扰受限、覆盖与容量相互依存、导频功率分配等,下面进行简单的陈述。
2.1 多业务支持
WCDMA系统将不局限于提供话音和低速电路型数据业务,还支持包括高速分组数据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接入。各种业务对服务质量(QoS)要求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信噪比门限参数的设定,因此不同的业务对应着不同的覆盖半径。网络规划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依据混合业务模型,从中级业务小区半径着手进行规划,在小区中均匀覆盖区域提供高速率业务,在小区边缘提供低速率业务;覆盖区域设计成连续覆盖,并对热点覆盖区域进行优化以提供高速数据接入。
2.2 干扰受限
WCDMA是一个自干扰系统,其容量受制于干扰电平的大小,干扰控制在WCDMA网络中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合理的功率控制方法来降低干扰是W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关键,链路性能和系统容量都取决于干扰功率的控制结果。简要地讲:在WCDMA系统中,既要保证一定的通话效果和服务质量,又要把干扰降低到最小。
2.3 覆盖和容量规划
WCDMA系统是一个干扰受限系统,因此小区负荷的变化会对小区允许的最大传播损耗产生影响,也就是对覆盖产生影响;同时小区负荷的大小又是小区容量的决定因素。在多业务环境下,不同业务(话音、数据等)需要不同的无线承载,需要不同的物理信道,使用不同的扩频因子,获得不同的处理增益,其抗干扰能力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接收机所需信噪比(SNR)门限要求,支持不同的覆盖范围。
一个小区的业务量越大,就意味着干扰越大,在相同的处理增益下,小区半径就较小,小区覆盖随系统负载的这种动态变化称为“小区呼吸”效应。WCDMA系统中,当负荷较小时,小区上行链路覆盖受限(coveragelimited),因为上行小区覆盖取决于手机的发射功率和基站热噪声;而当负荷较大时,小区下行链路容量受限(capacitylimited)。即在WCDMA网络规划时,覆盖和容量的规划对于上、下行链路是不同的,此外还要将它们二者之间的规划联合起来考虑。
2.4 导频功率分配
在WCDMA系统中,公共导频信道(CPICH)信号强度与系统性能有很大关系,表现在:导频信号强度的大小确定了小区的服务区域;根据导频信号的大小决定哪个小区可以进入激活集内实施软切换;移动台使用导频信号可获得系统消息并且利用它进行信道估计。在进行无线网络规划时,导频信道功率的分配非常重要,最优的导频信号功率可以在保证小区覆盖基础上对邻小区产生最小的干扰,从而达到最大的系统容量。
3 WCDMA无线网络设计与优化
3.1 WCDMA无线网络设计流程
WCDMA无线网络规划设计分为六个步骤,依次是:制定规划目标、传播模型校正、网络预规划、站址勘查和选择、无线网络设计(无线仿真)、网络优化。设计步骤见图1:
在WCDMA无线网络设计中,首先制定规划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成本因素。这些因素将极大地影响所需要的基站数目和配置,包括所要覆盖的区域、每个区域所支持的业务类型、每个区域内每种业务所要达到的覆盖概率、需满足的服务质量等。此外,还要收集各种业务量的密度分布图、地形地貌数据资料和网络增长规划等信息。
其次完成传播模型的校正。传播模型用于路径损耗的预测,为WCDMA系统的覆盖规划提供依据。在实际移动通信环境中,在系统设计之前,应该选用合适的传播模型进行路径损耗的预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车载测试,根据测试数据,对原始模型进行校正来获得更准确的路径损耗预测。
无线网络预规划是根据规划目标中提出的要求,综合考虑网络的覆盖、容量和质量,根据链路预算计算出网络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密集城区、城区、郊区、农村等)下所需要的基站间距以及覆盖面积,结合客户提供的初选站址信息得出基站的初始布局。
根据网络预规划结果提供的基站数量及站间距,在建站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寻找合适的站址并进行筛选,同时建立基站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站经纬度、基站可能的天线高度、方位角、基站周边环境、天馈线、天线与机房的位置等。
在站址确定以后,为了进行更精确的设计,提早发现网络设计的不足,必须借助网络规划工具对网络进行全面的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网络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尽可能满意的网络覆盖。
3.2 WCDMA无线网络设计及仿真
本次WCDMA无线网络设计拟建规模为全套最小配置化的核心网系统以及无线子系统,其中RNC配置两套、基站配置6套,可支持跨RNC间切换。WCDMA系统中容量与覆盖密切相关,所承载的用户数量和覆盖距离可以互相转换。在网络初期,用户较少,覆盖范围较大;随着用户的增加,基站覆盖范围会变小。本系统采用2010年预测用户的1/10来进行模拟仿真。
本设计中我们采用了Sbell规划工具A9155中用于WCDMA场强预测的标准传播模型(SPM)作为路径预测模型,SPM建立在经典的Hata模型基础上,引入了绕射、地物对传播的影响,能够精确用于150MHz~2000MHz频段近距离和长距离的场强预测。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实际车载测试,对上述预测进行了校正,得到较准确的场强预测结果。
在预规划工作中,需根据链路预算计算出网络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下所需要的基站间距以及覆盖面积。因为下行功率被所有公共信道和业务信号共享,而上行功率是有限的,因此覆盖设计主要基于上行链路预算。图2为网络预规划工作流程图:
借助专业规划设计软件,利用当地的数字地图及校正的传播模型,通过Monte Carlo模拟法仿真移动业务量分布,对无线网络中各种性能进行分析。在Monte Carlo仿真中,用户根据预先的业务模型被随机地分布在指定区域里,每个用户被指派了随机的位置、随机的业务类型和移动性、上下行速率及业务状态(激活或未激活);然后进行系统性能仿真来判断网络的性能指标,比如:导频覆盖、Ec/Io(码片能量与干扰之比,单位dB)、上行发射功率等是否满足要求。
通过仿真分析,我们得到最佳服务小区的Ec/Io如图3所示,相应的统计见表1。最佳服务小区Ec/Io是反映干扰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指标值,设计目标是希望在覆盖的大部分区域里Ec/Io都能高于-12dB,尽可能使小区容量和通话质量达到最佳。
从图3可见,大于-12dB的区域在进行话音呼叫的时候可以保证优良品质,即为图中蓝绿色区域所示;小于-12dB的区域可能还可以通话,只不过服务可靠性比较差,即为图中紫色区域所示。另外图中出现了相当面积的白色区域,此为覆盖盲区。由此可见,基站部署不合理,导频覆盖质量较差,出现了严重的覆盖不连续现象。
由表1中的统计数据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由于本设计方案中基站分布范围过大,无法达到连续覆盖效果,出现了覆盖盲区,因此需要对本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3.3 WCDMA无线网络优化及仿真
通过规划设计软件输出结果评估设计方案,如果预算所得到的覆盖质量未能满足要求,需进行网络优化。通过优化处理,然后重新进行Monte Carlo仿真验证,最终获得一个最优的网络设计。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直至网络设计满足各项指标需求。
根据前述Monte Carlo仿真看到,网络覆盖特性没有达到设计目标,即在加载容量进行最佳服务小区Ec/Io性能仿真时,部分区域出现小于-12dB的情况。为达到目标,常用的优化措施包括:调整基站位置、数量、导频功率、天线高度、天线方位角和倾角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物理层参数,比如:减小业务所需的Eb/No值、减小基站射频部分的基站噪声指数、减小干扰储备、增加天线增益等,改善上行链路覆盖。
在本设计中,首先通过基站调整,我们放弃了一部分范围的覆盖;又进行了相关参数的调整,最终保证设计区域内达到比较满意的覆盖效果。经过仿真分析后得到优化后的最佳服务小区的Ec/Io如图4所示,相应的统计表如表2所示:
从图4可见,经过基站调整之后,基本上消除了白色区域的覆盖盲区,达到了较理想的覆盖。由表2统计数据可见,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已达到了连续覆盖效果。
4 结束语
系统仿真可用于系统实施和系统优化,从而加速网络建设进度,保证了系统建设质量。本文在专业规划仿真软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WCDMA网络,根据Monte Carlo仿真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正和优化,得到了对网络覆盖、干扰等性能的最终预测,确定了系统设计参数,完成了最终的WCDMA无线网络设计和基站配置。
WCDMA网络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丰富的无线网络规划和运营经验。虽然目前有一些CDMA网络规划的经验可以借鉴,但WCDMA网络规划要复杂得多。在充分利用现有2G网络条件和运营经验进行3G网络的规划与实施的同时,平衡好覆盖、容量和服务质量的关系,提交给客户一个优质高效的WCDMA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终端用户的质量需求,就可以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质量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长刚,孙保红,等. WCDMA无线网络规划原理与实践[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周胜,等译. WCDMA技术与系统设计[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Vijay K.Gar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设计[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导视系统设计流程范文4
1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广播电视进入从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的过渡阶段。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相继确定了本国的数字电视广播标准。
随着视频压缩技术的深入研究,九十年代初出现了一系列视频压缩标准,其中尤以MPEG-2影响圈较大;同时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进步,许多芯片厂商相继推出了相应专用芯片,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数字电视的发展。美国于1995年通过了ATSC数字电视标准。欧洲制定了包括DVB-T在内的一体化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目前侧重于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日本从模拟高清晰度电视研究转向数字电视之后,确立了ISDB-T的地面广播标准。三种标准在信源编码方面相似,都采用MPEG-2视频压缩,高清晰度电视图像常用格式为1920×1080,每秒60场/50场隔行,最大的区别是信道调制和传输方式的不同。因此三种制式接收机的不兼容主要在接收机信道解调模块。
图1表示了数字电视广播和接收系统基本原理。从内容上分为信源部分和信道部分;从结构上分为发送端,传输网络和接收端。发送端包括信源编码(音视频编码),业务复用,信道编码和调制。传输网络既可以是地面广播,也可以是有线电视和卫星接收。调制信号到达接收端,先进行信道解调形成基带TS流,然后进行解复用,形成音视频PES/ES流分别解码,最后输出音频和视频信号。
2ATSC电视制式简介
ATSC的英文全称是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美国高级电视业务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995年9月15日正式通过ATSC数字电视国家标准。ATSC制信源编码采用MPEG-2视频压缩和AC-3音频压缩;信道编码采用VSB调制,提供了两种模式:地面广播模式(8VSB)和高数据率模式(16VSB)。随着多媒体传输业务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移动接收的需要,近来又计划增加2VSB的移动接收模式。下面从信源部分和信道部分来作介绍:
2.1信源编码与解码
由于数字化的HDTV原始视频数据量非常大,码率高达1Gbps以上。为了能在一个6M频道带宽内广播HDTV信号,必须采用压缩比很高的视频压缩算法。ATSC制采用MPEG—2视频压缩。MPEG—2视频压缩格式分为4级5类,从低分辨率图像到高清晰度视频有十几种格式,其中MP@HL格式完全符合HDTV广播需要。MPEG-2视频压缩采用了运动估计和补偿,帧内预测和帧间预测编码,DCT变换编码和熵编码等算法,压缩率可达30-50倍。付出的代价是MPEG-2压缩算法运算量极大。AC—3有5+1声道编码,可以复用成TS流。信源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包括TS的解复用和音视频ES的解压缩,整个过程符合MPEG-2和AC—3的解压缩语法。HDTV解码运算量相对较低,是压缩编码运算量的十分之一。
2.2信道调制与解调
以地面广播8VSB模式为例,信道调制与解调原理如图2所示。发送端:码率为19.39Mbps的TS流输入到信道调制单元。信道编码过程包括数据随机处理,RS纠错编码,卷积交织,格状编码,同步信号插入,形成符号率为10.76Msym/s的8电位符号流(八种电位:±7V,±5V,±3V,±1V)。然后进行模拟处理,插入导频,预均衡和单边带调制,最后送到发射机。接收端:射频RF经调谐器锁定,形成中频IF输出,A/D变换后逐级进行8VSB信道解调处理,完成解调后输出码率为19.39Mbps的TS流。8VSB传输模式的参数如表1所示。
对TS流进行信道编码,要经过如下处理:首先TS包中187个字节和一个伪随机序列按比特位异或运算(TS包长度为188个字节,同步头0x47没有进行异或和RS编码),使TS流数据随机化,码率仍然是19.39Mbps。随机化后数据送入t=10(207,187)的RS编码器,每个TS包增加20校验字节,包长度为208字节,码率上升为21.52Mbps。然后又通过(208,52)的卷积交织器,可以抵御长度相当于4ms的突发干扰。在格状编码之前还通过一个12符号交织器。格状编码采用2/3模式,即每两个比特输入形成3比特输出,此时码率升为35.28Mbps。映射处理将每3比特数据映射到一个8电位符号,每个符号相当于映射前的3比特,格状编码前的2比特。插入段同步,场同步后,便组装成为数据帧。每一数据帧包括两个数据场;每一数据场由313个数据段组成,其中第一个数据段作为该场的同步;每个数据段又由832个8电位符号组成,其中开始四个符号作为该段的同步。于是形成了符号率为10.76Msym/s的数据流,由于一个符号表示两比特,所以比特率相当于对21.52Mbps,除去同步开销和检错冗余,净比特率为19.28Mbs。
3机顶盒系统设计
3.1数字电视机顶盒系统构成
ATSC制机顶盒系统可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前端信道解调和后端信源解码。前端和后端接口的数据格式是TS码流。前端部分主要完成高频下变换和8VSB信道解调,并输出TS流;后端部分实现TS流的解复用,并将视频和音频的ES/PES流分别送入相应的音视频解码器,最终输出视频和音频信号。系统的整体控制部分由后端的主控CPU负责,包括I2c总线,前端的信道解调,TS流解复用,音频解码和视频解码,以及遥控器和键盘等流程控制。图3表示了ATSC制机顶盒的系统设计框图。
3.2前端解调模块设计
(1)调谐器(Tuner)
调谐器通过I2c总线来控制,完成高频调谐并输出中频信号。有些调谐器没有I2c总线,而是由3根控制线来设置调谐参数,此时要求机顶盒的主控芯片带有一定数量的PIO编程端口。另外,信道解调器根据中频信号幅度,通过AGC信号来调节调谐器输出的中频信号幅度,使其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中频信号输出幅度通常较小,需要经过中频放大器,然后送入8VSB解调器。
(2)信道解调器
8VSB解调器收到中频信号后,对其进行模数转换,然后逐级进行解调。信道解调器可以直接对输入44MHz中频信号进行A/D采样,提供AGC信号调节中频信号增益。正常工作状态下,解调芯片先通过非相关AGC模式使中频信号幅度在A/D采样范围之内;接着进行载波锁定和同步信号恢复;实现同步后,相关AGC模式进一步细调中频信号幅度。然后依次进行NTSC同频干扰滤波、信号均衡、9相位跟踪锁定以及FEC处理(包括格状解码、去卷积交织、RS解码和去随机)等步骤,最后输出TS码流。实际解调的每一步都可以通过内部寄存器来跟踪。解调过程中各阶段信号的实际性能,如锁定状态,信噪比,误码率等可以由解调芯片内部的寄存器指示。
3.3后端解码模块设计
(1)主控CPU
主控CPU实现操作系统的各种控制功能,同时完成TS流解复接。一方面,主控CPU解析来自前端送入的TS流,提取相关的PSI表,并利用PID过滤器来分离音视频ES或PES流,实现TS流解复用。另一方面,主控CPU管理多个进程,如视频解码、音频解码、红外遥控、键盘响应、前端解调和TS解复用等,控制着接收机的解码全过程。
(2)视频解码器
视频解码器完成符合MPEG-2压缩标准的视频实时解码,包括MP@HL格式。解码器外接128Mbits的SDRAM,用于解码过程中的数据存储。视频解码时,主控CPU解析ES流或PES流帧以上高层语法,提取图片尺寸,比特率,量化距阵等控制参数,然后将参数写入解码器的控制寄存器。而帧以下的,涉及大运算量的视频解码,主要通过视频解码器的硬件解码单元实现。视频解码器支持ATSC制中的所有十八种格式及其中的某些格式转换,它既可以输出8-bit的标准清晰度视频信号,也可以输出24-bit高清晰度视频信号。它还支持OSD,通过节目信息和频道选择的显示,使用户具有本地信息交互功能。
(3)音频解码器
音频解码由单片兼容MPEG-2和AC-3的音频解码器完成,不需要外部存储器。解码过程中,主控CPU可以通过8bit数据接口或者通过I2c接口来控制音频解码器。音频解码器可接收MPEG-1,MPEG-2,AC-3和PCM多种音频数据输入,具有三路双声道PCM数据串行输出接口和一个S/PDIF数字音频输入口。
3.4机顶盒解码流程分析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源程序装载于FLASHROM内。加电启动后,各芯片进行上电复位,主控CPU从FLASHROM内加载并运行程序。程序首先完成软硬件初始化,包括时钟初始化,系统内存初始化,前端解调初始化以及音视频解码寄存器初始化等,并建立多个工作进程。多进程模式使主控CPU能同时处理多个工作流程,还可以进行进程间的通讯控制。
系统完成初始化后,用户通过遥控器选择频道,频道选择界面通过OSD显示。主控CPU响应遥控器指令,通过I2C总线设置调谐器,使调谐器输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信道解调器处理后,输出TS流。主控CPU内PID过滤器实现TS流解复接,将相关的ES或PES流分别送入音视频解码器,最终输出音频和视频信号。TS流中的节目信息经过解析并存储,用户通过OSD查询菜单,了解相关的节目信息。对于多节目复合的TS流,用户还可以通过节目指南EPG指定收看TS流中的某个具体节目。
3.5机顶盒接收性能
ATSC制频道带宽为6MHz,可以传送19.39Mbps固定比特率的数字电视节目,节目可以是单个高清晰度电视,也可以由4-5个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复用而成,符号率为固定的10.76Msym/s,因此ATSC制广播电视的频道搜索比DVB简单,只要设定频道参数。如果全频道范围内接收,也只需从频道2到频道69逐个搜索。
限于条件,实验过程中采用闭路接收的方式,由码流发生器输出8VSB调制信号,载波频率为473MHz(14频道),信号直接通过一段电缆送到机顶盒的RF输入端。主控CPU通过设定频道参数,可在2秒内实现频道锁定和8VSB解调,在4-5秒内(包括8VSB解调和信源解码)完成节目的解析和音视频解码,对于无节目的频道0.5秒内可判定。实际接收信号的信噪比要求高于16dB,否则接收机无法解调或解码时存在一定的误码。
导视系统设计流程范文5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电气类、自动化类、信息类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传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弊端,提出新的改革方法,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采用自顶向下分模块设计的方法,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讨论。实践表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
关键词: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综合设计性实验;动手能力;工程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类、自动化类、信息类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最终体现在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培养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初就来源于实验课程。所以,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责任重大。中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属于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一直以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实验教学目标逐渐从“基础实践教学”到“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实验环节分为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三个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人才[1]。
1创建新型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一般设置在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或者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同学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这个阶段,学生并没有接触专业课,数字电子技术是基础课到专业课的一个转变,所以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式地从理论到工程性进行,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开设的电子技术实验课,很多为验证实验,在实验箱上按照教师的指令去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这一类实验,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它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存在不足,所以需要提高性实验,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性。而改革之后新加入的数字系统设计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前实验学时及属性,表2为改革后的实验学时及属性。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压缩了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的学时,增加了数字系统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能培养学生掌握复杂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自顶向下分层次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巩固对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方法的学习,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但并没有减弱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的作用。
1.1验证性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电子设计和制作方面的能力,良好的基本功是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内容以基本门电路和触发器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这一类型的实验,教导学生认识常用元器件,电路连接方法、装配方法,基本电子电路工具的使用以及相关电子仪器的使用。具体来说,改革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包括:TTL门电路、集电极开路门和三态门逻辑功能及参数测试、触发器实验。这些实验用4学时完成,所占实验学时较短,只是让学生认识一些集成芯片、会使用多种常用集成门电路和掌握若干基本电路的设计和装调,之后可以进行提高性实验。
1.2提高性实验
提高性实验是在学生认识一些基本门电路和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知识之后,由任课教师指定大部分元器件,提供大部分电路图,从最基本最典型的单元电路的设计开始,逐步加深和扩展。提高性实验包括:SSI和MSI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与实现、时序逻辑电路实验、计数器实验(EDA实验)、555定时器应用实验、A/D与D/A转换器实验。这一类型实验在12学时完成,为总学时一半,所占实验学时较长。在这一阶段,由教师指定一些具有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题目,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研究。以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设计为例,学生通过观察交通信号灯的工作过程,思考一些问题:交通信号灯的一个周期包含哪几种状态?交通信号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转换的条件是什么?以现有的知识,设计一个实现方案。然后把综合设计性实验分解在各个提高性实验中完成。对提高性实验而言,如同堆积木一样,先对它分解,先单独设计装调与实验研究一个个模块,而这一个个模块,就是提高性实验的内容。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则是由指示灯显示模块、初始值控制模块、系统初始化模块、状态计数器模块、时间计数器模块、秒脉冲模块等组成,这些内容分散在组合逻辑电路实验、时序逻辑电路实验、计数器实验和555应用等实验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线路辅助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的可靠性、经济型。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学会一种数子电子技术的EDA工具软件,对电路进行设计、调试,为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学习打下基础[2]。
1.3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共8学时,所占实验学时较重,这个实验阶段,把学生3人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综合性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建立系统概念,在实验课初期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各个模块,在提高性实验中进行;第三阶段构建系统,在提高性实验完成后进行。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各个模块的实现,已经分散在提高性实验中进行,电路基本功能的实现,只需要将前面做过的一些功能电路,进行组合与装调,直到实现较为复杂的小型电子线路系统,这为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采用PLD器件实现。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现有系统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方法,尝试其他设计方法,或增加新功能。最后撰写报告,进行答辩。在综合设计性实验阶段,教师为指导者,把自交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中等规模电子线路设计方法,摸索探索性学习方法,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3]。为配合学生实验,实验教学中心在这个阶段实行全方位开放,配备专职实验指导教师。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鼓励学生也可自选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题目,还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利用实验设备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使学生得到更多工程实际锻炼,有效提升了实验课的价值。
2改革考核方式
对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考核也进行了改革,验证性实验共10分,提高性实验共50分,数字系统设计共40分。各个实验都必须写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包括设计方案、硬件原理图、软件流程图,实验报告包括调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心得体会等[4-5]。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的分数中,预习和操作各占一半。数字系统设计实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等。数字系统设计共40分,包含内容比较多,分数分配如表5所示。以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电路搭建共15分,其中各模块测试成功每模块1分,共8分,系统整体测试成功7分。设计创新性共10分,其中按整体电路验收顺序,独立设计为5分,前1~2名且没有雷同为5分,2~5名为4分,6~13名为3分,其它1分;拓展设计或新增功能共5分,按照可行性、使用性、经济性酌情给分。系统电路整体仿真共5分,若部分完成仿真,酌情给分。实验报告视书写规范与完整程度给分,共5分。最后教师听取学生答辩,包括对课题设计的说明、课题前景的调查和论证,以及设计电路的功能实际情况,共5分。考核时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做出性能独特的实验作品,这种考核方法能够尽可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督促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6]。
3实践效果
改革后的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与以往常规实验课程相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通过对复杂数字系统自顶向下分层次模块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建立起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工程问题的研究学习,锻炼学生协作技能,体验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传统实验课程所不具备的[7-8]。改革后的实验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一般学生都能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综合设计性实验中,以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作为综合设计性题目为例,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学生占总数量50%左右,其他学生采用PLD实现。综合设计性实验最后能完全实现的学生在60%左右。综合设计性实验包含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在实现的过程中,学生又熟练掌握了EDA设计,对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9-10]。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一步步进行操作实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基本门电路和集成触发器等常用元器件的基础上,先对综合设计性实验进行分析,建立系统概念,接着设计各个模块,提高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最后构建系统,分组合作进行,实现系统电路,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答辩。整个实验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自顶向下分模块进行,让学生学会对复杂数字系统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洞察力敏锐、自学能力强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价值,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薛英娟 单位: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祖明,胡仁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6):56-57.
[2]刘宏,曾璐,曾东红.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358-360.
[3]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20.
[4]雷万忠,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32-335.
[5]苗淑杰,须莹,刘柏森,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10):8-9.
[6]郑冰,方华丽.《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广西轻工业,2010(7):139-140.
[7]孙振忠,陈胜贵,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285-288.
[8]俞前.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求是创新性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22-23,27.
导视系统设计流程范文6
关键词:环境设计;项目式;研究;实践
一、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训练单一、脱离实际、缺少特点的问题
项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丰富的社会实际中选择题目。如:反映大连港数十艘满载货物的轮船准备开往世界各地的作品《蓄势待发》;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中国国际交易展览会》;宣传应树立社会良好风气的《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反映学生实践课的《聚精会神》及二十周年校庆中的宣传册多幅反映师生情谊校园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也促进了理论课的学习,综合运用了设计色彩、设计素描、效果图表现技法和中外美术史等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浓郁的社会气息,校园文化氛围也反映出学生具有与社会进步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生动的创新精神,学生作品水平迅速提高。
(二)解决了与企业联系不紧、融合不深的问题
实施项目教学模式充实了课程内容,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如《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课程,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企业设计资源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加深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三)解决了各专业协作相互依托和学科建设专业良性发展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交叉学科,注意自身发展也支持其它专业教学内容更新,如为市场营销专业设计营销广告,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展台,为旅游管理专业设计旅游指南,一方面支持了其它专业的业务,另一方面也发挥了专业的作用,增强了专业发展动力,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以校园环境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创作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设计专业以校园环境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组成教学项目,体现了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美化校园环境,热爱生活的情趣,也展现了学生实践能力螺旋式上升良好态势。如《实验中心外国文化风情街》《香格里拉大酒店》《中国国际交易展览会》《北楼广场墙体创意表现》《北楼教学楼宇内文化布置》《校园导师系统设计》《校园二十周年校庆宣传册设计》和《图书馆校史馆沙盘设计》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解决了使学生较深入地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工作内容等问题
学生说,“环境设计专业源于社会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要用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随着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呈现多元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更体现出该专业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专业,将来要有发展必须多关注社会发展需要,多学习知识,多实践,不满足于就业某一岗位的眼前工作需要。
二、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学习、创作的发展规律倡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校园生活选题是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如果一个人不关注周围的事务,丢掉了自己所处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那么他的作品不免飘渺矫情,无根基,所以,我们让学生以校园生活和社会实际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实验中心外国文化风情街》《北楼广场墙体创意表现》《校园导视系统设计》《北教学楼楼宇内文化布置》和《聚精会神》等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还有前述的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的作品。关注经选题、市场调研和创作达到了“熟悉”,热爱感恩校园和社会,最终走向“发现”,老师的善良、诲人不倦,社会的真善美、辐射出的正能量。从关注生活、熟悉生活到发现生活,这是学习、创作的发展规律。
(二)抓住一环,带动一片,是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二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边缘、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涉及美术、视觉传达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室内外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人体工程学和材料学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代表性。从社会生活,从环境生活中选择课题,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主,少量教师和学生选择。项目教学模式是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它着于提高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设计、制作和作品展示的全部实践过程,从项目的综合性到完成的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其它实践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也可借其他专业借鉴。
(三)结合专业特点,对比、分析,以确定项目教学模式,是该项目解决问题方法之三
环境设计专业结合专业实践性很强等特点,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相比较,对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定位与探索,构建既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又符合环境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例如,在《北楼广场墙体创意表现》项目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色彩知识,而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学习与实践,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变成主角,成为项目任务负责人。在实践项目探索、讨论、质疑、设计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制作、思考和总结。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
(四)自身发展一定要兼顾其它方面实现,共赢共进、良性互动是该项目解决问题方法之四
环境设计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就要考虑企业发展需要,于是专业带头人、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展具、展台,又与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共赢才能实现共进。对校内相关专业,如为市场营销专业设计营销广告,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展台,为旅游管理专业设计旅游指南,实现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三、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创新点
(一)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项目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要内容,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的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式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本项目将学习、创作的发展规律、专业特点和企业学校资源有机结合,以社会发展对环境设计专业的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式教学为依托,重点解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增进该专业与学校相关专业(学科)良性互动及促进企业发展的问题。
(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项目教学模式中,进行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环境设计职业角色的定位,深入体验知识转化能力的内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以社会责任、敬业诚信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
四、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学生评价
每一个项目式教学环节都设有学生的教学测评反馈意见,以及学生的实践作业。根据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教学反馈意见等数据的统计,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应用课程知识、完成环境设计作品创作。
(二)项目实施效果
1.北楼广场墙体手绘;2.实验中心四楼外国文化风情街、五楼中国国际交易会、六楼香格里拉大酒店大厅、商品拍卖实验室和商品期货交易展示实验室规划设计、施工;3.校长食堂走廊油画布置;4.主楼一、二楼校长会议室走廊布置;5.青年教师公寓一楼走廊布置;6.北楼地下、五楼走廊文化布置;7.图书馆校史馆整体规划设计,沙盘重新翻新,一、二楼走廊大厅布置;8.体育馆一到四楼走廊布置;9.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院校长培训手册整体设计;10.二十年校庆宣传册设计;11.校园导视系统、宣传栏等设计方案;12.全校楼宇牌设计;13.校园宣传片参与设计。
(三)以赛代练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