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设计步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系统设计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系统设计步骤

管理系统设计步骤范文1

关键词:工作流;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3G Mall Workflow Engine Research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Li Yujun,Li Mengjie,Wang Fangfang,Bao Yonghan

(Qinghai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ed,Xining810016,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ompany's actual needs,discusses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The first article of the workflow definition,workflow system components,how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workflow system to do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give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orkflow system reference model,discusses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Secondly,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needs analysis,including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system requirements,system security,architecture and so on.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workflow,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presented the design process.Discusses the 3G store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works and how workflow implementation.

Keywords:Workflow;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Office Automation

一、系统初步研究分析

(一)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是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如果领导或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不迫切,或条件尚不具备,则系统就是不可行的。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系统的资源条件。初步调查主要是收集有关宏观信息,并了解企业不同位置和不同部门的人对新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态度。

(二)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主要论证当前成熟技术对系统所提出目标的支持程度已经利用新技术或新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寻找较为可行的技术途径。由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友好界面,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界面相对较容易实现等特点,加之目前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具也很多,较稳定,实用。本工作流引擎就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 2003和SQL Server2005作为程序的主要开发工具,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2.经济可行性。主要论证系统投入和可能产生的效益,本系统所重点考虑的是其投入,运行费用等收费的比较。在系统设计实现阶段,由于本工作流引擎功能相对简单,开发经费并不是很多。在系统建成后,只要配置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即可运行本系统。而天津3G商城本身就处于计算机网络行业,计算机的配备是必须的,这就减少了一笔本来要支出。因此,本工作流引擎的开发在经济是可行的。3.管理可行性。也称为操作可行性,主要论证新系统在企业或机构开发和运行的可能性以及运行后可能引起的对企业或者机构的影响。根据实际调研,3G商城公司属于计算机服务行业,一直使用计算机进行经营服务。如果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进行公司的日常管理,相信不会有思想和意识上的障碍。所以,在管理层面,此系统的开发也是完全可行的。

二、系统设计分析

系统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前一阶段系统分析的结果,在系统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新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制定蓝图。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新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以及功能模块设计。系统设计的结果是一系列的系统设计文件,这些文件时具体的实现一个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三、总结

(一)研究设计结果。本文概括的介绍了商城工作流引擎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过程。采用了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对该系统做了整体分析,其中着重对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以及数据库的设计做了介绍。在做设计的过程中,经过需求分析,进一步确定了该系统的逻辑模型,包括系统的流程,功能,性能,输出,输入等格式,做出了该系统的设计蓝图。本次研究和设计的系统,可以通过工作流程的科学管理和其他无纸化办公的功能,满足公司对提高工作日程管理和运行效率的要求。

(二)设计技巧。回想这个小小的轻量级工作流引擎,其实在研究与设计的时候,还是有不少难点的,接下来,把这个研究与设计过程中获得的一些处理难点的技巧归纳如下:1.流程模块。因为日常工作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流程,步骤和处理过程都不一样,如何在引擎中描述这么多步骤和处理过程都未知的流程呢?我想到了模板设计,不同的流程,定义不同的目标,处理过程和步骤都在模板中定义好,实际应用中开始一个新流程时,按模板定义生成流程的步骤就可以了。2.流程步骤之间的触发。流程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一个流程一旦开始,接下来的步骤能自动触发,环环相扣,自动去触发,知道流程完成,这里我想到了电子邮件,当前步骤的完成者指定下一步的完成者,并自动给下一步操作者发送电子邮件,提示下一步操作者去处理流程的下一步。这里我用到了jmail这个组件,并给出了实例代码,以及如何调用jmail组件发送邮件。另外在用户登录的时候,验证成功后自动弹出登录用户所需要处理的流程。3.权限控制。在分配功能模块定义用户权限的时,具有某个功能模块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那个功能模块,否则不能访问那个功能模块。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主编.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靖灏,李智桦.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新一代工作流开发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

管理系统设计步骤范文2

关键词: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本地化策略 实践

一、引言

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是一种集多用户与多部门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学校教务工作的分工与协调,大大地提高了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教务管理任务愈加繁重,但相对不足的管理人员与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形成十分尖锐的矛盾,使得教务管理部门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能够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是实现教务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建设的初步成效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普遍建立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如北京师范大学采用了青果教务管理系统,安徽师范大学采用了正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高校教学信息实现了集中管理和分散操作,教务信息在全校范围内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动,大大节约了高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教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服务方式向无纸化、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为高校自主研发设计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这种类型的综合政务管理系统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拥有丰富的管理功能,但也存在着稳定系、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不强的弱点,不利于系统后期的维护与升级。第二种类型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由软件设计公司承担开发。这种系统功能强大,技术含量比较高,系统的稳定性、通用性和扩展性也比较好,不过由于软件设计公司缺乏高校教务管理的实践经验,教务工作细节部分的处理缺乏人性化。

上述两种类型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而高校在建设和应用综合政务管理系统过程中普遍出现了问题,归根结底在于高校缺乏综合政务管理系统本地化策略和实践的研究。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化行业在我国尚未起步,针对这类系统的服务商和本地化测试更是少之又少,因而高校的综合政务管理系统不能进行专业的本地化软件测试。二是因为软件设计公司缺乏对高校教务管理实际工作状况的深入了解,其开发出来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系统与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思路、理念难以达成一致。三是大部分高校只注重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引进,却忽视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本地化问题研究,导致系统功能的实现受到制约。

四、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化策略与实践

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化是指高校为了满足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需求,对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应用的策略和实践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服务水平。一般而言,要成功实现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本地化,高校需要历经实地调研、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建设、系统评估、系统调修与完善等六个环节构成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化流程。

1.实地调研

高校建立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之前,应选取几所情况相似的本地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调研的重点是深入了解这几所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化的状况。现阶段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功能较为全面,基本上能满足高校关于教学管理工作需求,但由于每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室资源以及学生数量等情况的不同,实施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化的具体情境明显存在差异,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本地化探索。

2.需求分析

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是服务于学校教学工作的综合性系统,其引入是为了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服务对象涉及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系统维护人员等等。因此,高校对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计划、学生学籍、选课排课、考试考务、学生成绩、教材使用、实践教学、教学评价以及系统维护等方面的管理操作功能。而高校对于系统的特殊需求是指根据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系统的本地化提出特殊的要求,即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引进后能得到进一步调修和完善的要求。

3.系统设计

系统的本地化设计,高校应从学校培养方案、教务管理模式以及确立系统本地化步骤这三个方面着手。通常,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本地化策略包括调查研究、制度建设、系统建设、系统运行和系统完善五个步骤。

4.系统建设

学校进行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本地化建设时要牢牢围绕学校教务管理模式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系统本地化常见问题等方面内容展开,从而实现与系统设计的环节环环相扣。

5.系统评估

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化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评估,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校详细了解系统本地化进行的实际状况,还能帮助学校发现和改善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上述可知,系统本地化是一个历经实地调研、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建设、系统评估、系统调修与完善等环节的过程,高校对其进行评估也应该涉及这些环节。

6.系统调修与完善

系统调修与完善是伴随整个系统本地化建设过程的。通过对系统本地化各个环节的调整、修改与完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才能更符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需求和实际。

五、结语

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本地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加强系统本地化策略与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负担,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潇颖,朱路甲.教务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J].中国报业,2011(6).

[2]付小龙,宣华,袁芳,刘启新.新一代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技术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

管理系统设计步骤范文3

【关键词】模型;缺陷;功能;设计

电力企业传统的人工管理设备缺陷模式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也无法解决的弊端:操作过程手续烦杂、效率低下、出错率高,不能及时反馈设备缺陷的状况与处理情况;重复劳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管理及安全人员无法实时、准确的了解现场设备状况和起到监督审核的作用[1-2]。

本文根据电厂设备缺陷管理的业务特点,首先分析了设备缺陷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述了设备缺陷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功能特点,通过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等提出了设备缺陷管理系统的业务模型、对象模型、概念与物理数据模型、功能模型,进行了信息编码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安全性设计,最后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结构,通过多种权限控制(数据库级、数据级、应用级、口令加密)和流程控制(登记、确认、仲裁、交代、验收)开发了设备缺陷管理系统。通过本系统可以随时按专业、缺陷类别、消缺人、消缺班组、处理状态、缺陷等级、仲裁类型对设备的各种缺陷进行统计、查询,避免了管理人员费时费力人工查询的麻烦,并且更实时、准确、高效和快捷,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起到了加强监督管理的作用。

该系统的研究开发按照规范、先进的设计要求,采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应用用户熟悉的WINDOWS界面,实现了快速、高效的设备缺陷管理信息流通,提高了设备安全管理水平,很好地体现了方便、快捷、实时、高效等功能要求。

1.设计概述

1.1 系统设计原则

本系统设计以满足单位的总体目标要求为基本原则,采用先进的、有利于进行设计与开发质量控制的方法来进行系统设计,在采用了确定的设计方法之后,利用辅助设计工具,使需求调研的资料充分形式化,增强设计工作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从而提高软件设计质量和效率。

1.2 数据库建模及设计

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核心,在电力行业,由于其业务复杂,数据量大,数据库相对复杂,如何构建高效率的数据库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课题。本系统的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数据库模型的Oracle8i。我们提出了对象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原则,即利用面向对象设计的结果,使用基于E/R的数据库建模工具,生成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结构[3-5]。

图1是数据库建模与实现过程。

系统的共享性是衡量信息系统设计是否良好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避免信息重复制造以及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共享分为处理共享和查询共享,处理共享是指数据内部相互调用的共享关系,这是由数据对象之间的内在属性决定的,而数据的查询共享是根据用户对各类数据的管理要求来确定的。

1.3 面向对象分析

1)功能分解方法

功能分解就是用一些步骤和子步骤划分功能。表示:功能分解=功能+子功能+功能界面。也就是说,功能分解要求将问题空间映射到功能和子功能,即对新系统的处理步骤和子步骤,并说明处理和功能界面。

2)数据元素定义

数据元素是构成信息的原料,如人员编码(rybm_code)、部门编码(dep_code)、设备编码(device_code)等。因此找出构成用户视图的基本数据元素,并进行必要的定义,同时确定每张视图由哪些基本视图构成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数据元素为定义对象属性提供依据,定义后即形成了数据字典,它是进行数据概念设计(E_R关系设计)的原料。合理的数据元素命名可增加系统的可读性,有利于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程序的维护扩展,

3)概念及逻辑模型设计方法

流程分析和数据的概念及逻辑模型设计是统一在一个辅助设计平台Powerdesigner上进行的。数据概念模型设计参照需求分析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产生的对象关系图来进行,即从对象集中抽取实体,从定义对象的属性中抽取出系统设计的基本数据元素,从对象的结构中抽取实体间的关系。数据元素定义后,就可以参照对象模型进行数据模型的概念设计,然后在PowerDesigner的逻辑模型设计环境下对表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加工:定义扩展属性、各种约束定义、触发器定义等,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的逻辑模型。

1.4 建立信息分类编码体系的原则

为了使录入数据尽可能的规范和统一,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都将采用大量的分类编码,即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标准录入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信息分类编码体系的原则如下:

a)科学性。b)系统性。c)规范性。d)可扩充性。e)唯一性。

1.5 MIS B/S版本之系统运行环境

a)服务器:运行MIS B/S系统需要两台服务器,一台为数据库服务器,一台为Web服务器。

b)网络环境:企业需要将WEB服务器连入Internet环境,常见的方案有固定IP方案、动态IP方案、VPN方案、网络隧道寻址方案等。其中专用的防火墙方案是必须的,以杜绝非法入侵。

c)客户端:客户端只需具备浏览器,然后接入Internet即可实现登录。

2.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在充分了解企业管理思想体系,各项业务运作模式,管理信息数据分布范围后所获得的企业业务模型、数据处理流向、信息处理流量及其相互制约措施。图2是设备缺陷管理的部分主要业务流程(顶层)信息模型(ProcessAnalyst Model,PAM)。

3.概念数据模型

数据概念模型设计参照需求分析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产生的对象关系图来进行,即从对象集中抽取实体,从定义对象的属性中抽取出系统设计的基本数据元素,从对象的结构中抽取实体间的关系。图3是设备缺陷管理业务域的部分概念数据模型(CDM,Conceptual Data Model)。该数据模型是以缺陷发现登记表的缺陷状态为控制焦点实行对设备缺陷的各种功能管理。

4.系统功能及特点

本系统采用领先的B/S(浏览器/服务器)操作方式,通过多种权限控制和流程控制开发了B/S结构的设备缺陷管理系统,对电力设备缺陷闭环管理,通过网络信息处理的优势,实现了设备缺陷信息的快速传递、多样式统计、综合查询等功能,使设备缺陷得到快速消缺,使管理人员能随时对设备缺陷进行监督,提高了设备的健康水平,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系统包括缺陷发现、检修消缺、缺陷验收、缺陷仲裁、缺陷考核、缺陷统计、缺陷查询,共7个模块,缺陷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工作票,两者的处理结果形成相对应的关系。

4.1 B/S结构特点

(1)异地办公性能优越。系统用户只要连上Internet便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生产设备缺陷状况,查看缺陷的处理、验收、检修交代及统计等情况。

(2)分散集中管理。B/S架构的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以使不同的部门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办公和业务处理,实现了统一平台的企业协作管理。

(3)系统升级方便快捷。B/S结构的系统采用瘦客户端形式,系统的所有程序都集中存放在服务器上,所以只需更新服务器上的程序即可完成整个系统的升级。

4.2 设备缺陷管理功能

设备缺陷管理的主要设计工作是合理构成设备缺陷的闭环管理、缺陷仲裁、缺陷查询,以及统计、考核的灵活实现。其中设计重点是缺陷闭环、缺陷仲裁控制、权限控制(数据库级、数据级、应用级、口令加密)。

系统包括缺陷发现、检修消缺、缺陷验收、缺陷仲裁、缺陷考核、缺陷统计、缺陷查询,共7个模块,对不同的处理过程和各级人员都进行了不同的权限控制。消缺过程中的一个处理界面如图4所示。

4.2.1 缺陷流程

缺陷具体处理流程包括:缺陷登记,班长确认,修改责任部门,接收,填写消缺内容及交待处理结果,班长验收,生管部仲裁(不能接收的缺陷和不能验收的缺陷),考核(按时间,按设备,按数量)。

4.2.2 缺陷信息

登记信息包括:发现时间、到场时间、设备名称、缺陷内容、缺陷类型、缺陷等级、是否泄漏等。

消缺信息包括:检修交代、消缺人、消缺班组、消缺时间,消缺对应的工作票信息、待处理原因等。

验收信息包括:验收人、验收时间、验收结果、仲裁人及时间、仲裁信息、验收退回原因等。

缺陷信息界面如图5所示。

4.2.3 统计

统计类别分为泄漏统计(日统计,月统计)、缺陷统计(日统计,月统计)和综合统计报表,统计方式可分别按缺陷类别、消缺人、消缺班组进行统计并以图形方式直观显示出来。

4.2.4 查询

查询是将其它业务域中的重要信息分类汇集起来集中查询,它的数据模型包含在各查询数据来源的相关业务域中,可实现多种方式查询,如,可分别按运行专业、运行班组、检修专业、检修班组、仲裁类别、缺陷类型等进行查询,使复杂的查询工作变得方便、快捷,使设备缺陷得到快速消缺,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5.结语

设备缺陷管理是电厂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发电设备健康水平,保证发电设备安全,提高发电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设备缺陷管理系统有直接参与生产和创造价值的特点。如,缺陷管理在传统的人工管理中常常不能实现闭环,采用信息化管理后,运行、检修和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对缺陷进行查询和监督,提高了企业查询、统计和考核管理水平,促进了员工处理缺陷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加强了管理力度,减少了不能闭环的次数,使设备消缺得到保障,同时该系统又是直接由生产第一线的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使用,充分说明该系统直接与生产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设备缺陷管理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了缺陷发现、处理、统计、分析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和设备缺陷的闭环管理,使设备缺陷消缺过程集成化,使缺陷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也使缺陷的汇总情况更全面、更完整,提高了缺陷处理的及时性、完整性,对缺陷情况的查询、统计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缺陷处理情况监督。

本系统采用领先的B/S(浏览器/服务器)操作方式,不仅具有使用简捷的优点,更突出的利用了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信息处理优势,在客户端只需联上Internet便可使用MIS系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企业动态,即可完成对企业各种日常工作的办理,实现了真正的远程办公,给客户提供了极大方便,且系统的维护成本相对降低。

本系统在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功能扩充后日趋完善,使设备缺陷管理更加集成化、规范化、智能化。投入实用化运行以来,该系统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大大加强了管理力度,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正确合理的指挥生产和科学决策起了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应启戛.电厂设备缺陷管理系统的开发[J].动力工程,2004,24(4):533-536.

[2]张绍辉.襄樊电厂设备缺陷管理系统[J].华中电力,2004,17(6):65-67.

[3]沈国云.利用MIS技术加强电力设备缺陷闭环管理[J].青海电力,2006(2):22-24.

[4]吴国斌.设备缺陷管理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04(1):30-31.

[5]丛治琪.Oracle数据库开发与专业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管理系统设计步骤范文4

【关键词】科学技术 规则定制 业务规则

本文介绍了业务规则管理的总体架构,重点描述了规则管理的核心应用,包括规则管理的应用、功能、结构,介绍了JAVA的功能用法。随着企业文化的高速发展,一些业务对IT工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虽然IT人员善于开发研究,但是他们对业务的理解少之又少,业务规则管理系统就是对IT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差距进行改进完善。

1 打破传统的技术僵局

1.1 业务规则管理的传统技术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是开发人员把软件的逻辑思维与数据交给业务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业务规则管理通常应用到一些垂直行业的企业中去,比如保险、贷款等也需要一些业务人员进行事项的处理、软件应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如果业务人员有要软件的运用规则不需要找IT部门的帮助支持,如果有业务规则不足需要修改业务人员可以自行修改,不需要找IT人员腾出时间解决,大大降低了系统的使用成本也提高了业务规则管理的效率,同时也便于业务部与IT不被、们的交流探。传统的管理方法是将信息投入到数据库,由业务人员确认要求是否合理,经过反复的整理业务人员才勉强得到接收代码。但是有了业务规则管理就不同了,业务人员可直接进入资料库查找进行资料的修改整理,要具备中英文编写就可以了。业务规则管理不需要技术人员帮助,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

1.2 把规则融入到系统中去

业务规则管理会通过业务人员提供出的文件不断斟酌,直到给出解决方案,直到没有可以实施的规则为止。跟传统的软件开发相比,业务规则管理是以上下编排成立的,很容易出错,需要检查表活动的整个流程,安排合理的编排规则,相比之下会比传统的应用软件节省一些实践。虽然在投资业务规则管理上会投资很大一笔,但是以后采用业务规则管理企业会是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支出。能否使用业务规则管理是根据企业软件的基本设施决定的,业务规则管理是在会对设计与逻辑受很深的影响。实施业务规则管理是一门费时又费力的业务,而且现有基础存在的规则有很少是正确的,必须由专业部门进行长时间的讨论,而且实际业务规则管理需要每个部分都要检查,确认他是否适合用于系统中。

1.3 如何实现业务规则管理

金融产业是业务规则管理最成功的行业,在过去的几年里业务规则管理的每个人员都变得很要创意,每个产品都有规则的控制,完全不用担心技术人员的过多费用。业务规则管理的技术已经算是很成熟的了,有很多成熟的产品展现在世人眼前,由于很久之前人工的研究方法与当时的研究方法相差很大并没有完全的集中到一起了,不过现在,这门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各企业中去,为企业展现了更好的方式。解决数据操作的关系需要对业务规则管理提供良好的业务信息,使对象模型与也业务能够完整的结为一体,丰富的图形可以使业务规则管理变得稳定、动态更加清晰明了的展现出来,来不断提高的市场上的技术。

2 规则管理系统的主要发展

2.1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明确发展

近十年来,国际对于业务规则管理有着很深的研究,也有着很多的专业的研究论文,同时四五年前在商业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行业,特别在金融保险中广泛应用,由此看来,业务规则管理在今后几年可以在国内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业。

2.2 业务规则管理不足的解决方法

业务规则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智能区域的管理模式功能,可以调用多方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这些业务逻辑应用变得快捷方便,公司设立对应的统一模式语言并为此提供相对专业的设计功能,完善其他产品在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现实业务给出的补充进行深入分析,以增强业务规则管理的逻辑功能,拓展业务事项。对于应用系统功能过于单一,产品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管理业务,完善一个企业应该实施的平台的开发,同时对数据库进行新代码的技术生成,提高业务规则管理的实用性。

2.3 显示业务流程出现的问题

这些简单的固定流程只能通过现有的工作模型来描述,对复杂的流程不具备描述能力,流程中有着无法处理的异常,工作模型不能很好的描述出它的异常情况。在复杂的流程工作中的可读性很差还会把流程变得异常臃肿,完全的降低了流程的本质意思损失了维护性。复杂性流程被实施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所以在大多数的工程里这些复杂流程都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建立现实业务流程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实现模拟,把可能发生的事演练出来,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流程都会做出相应的步骤,有些流程在实施的过程才会给出确定的步骤方案。我们无法保证流程准确无误,一旦出错需要返工,重新安排,是一件极为复杂费事的,因此,现实的业务管理需要一个很好的完善更改,

3 总结

虽然我们用着最先进的系统,但是现在互联网技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随着科技的发展业务规则管理系统设计对以良好的发展前进,对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前程充满着期待,继续开发研究业务规则管理系统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师艳辉.基于JAVA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D].浙江大学,2006.

[2]师艳辉,庄越挺,施坚强.基于JAVA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设计和开发[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01):15-16+19.

[3]张军宝.基于域描述语言的Java规则引擎实现方法[D].华东理工大学,2011.

管理系统设计步骤范文5

【关键词】药品检测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分析

随着我国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用药安全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快速有效的促进我国药品检测行业的发展。

一、实验室信息系统概述

1.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内容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简称LIMS,主要指利用计算机对于各种实验室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分析的软件与硬件系统。对于实验室而言,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多如牛毛,进行维护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成效较低。而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能够科学、合理、快捷地进行实验室各项数据信息的整理分析,将所有实验室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储存、分析,是一项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

2.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药品检测行业的应用特点

(1)对LIMS的稳定性要求高

药品检验主要是为了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而LMIS是药品检测的主要应用程序,主导整个药品检测的结果分析、整理过程。因此,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与可用性,才能准时地进行药品检测报告的分析、整理。

(2)对LIMS的严密性要求高

目前进行药品检测的种类很多,而每种药品检测的工作流程、信息表、试验报告等都具有自身的要求。同时还会遇到一些分包、延期,药品检测不合格的情况,对药品检测仪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样纷繁复杂的药品检测过程,需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具有高度的严密逻辑性,才能保证药品检测流程严密,减少试验结果出错的机率。

(3)对LIMS的灵活简便性要求高

药品检测一般是根据客户要求而进行的品质、数量等检测,因此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用于满足不同药品检测的客户需求。同时药品检测对于不同药品的操作方法也不同,工作量较大,就要求LIMS系统必须简便,操作简单。例如:在广东的药品检测所中,为了应对大量的药品检测实验数据信息,在LIMS系统中开发了天平数据采集界面,保证多批次的药品称量同时进行,有条不紊,充分实现了LIMS系统的简便性[2]。

二、药品检测行业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为了有效地提高药品检测的效率,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必要的。这首先必须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通常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并配置相应的网络环境,才能正式建立。同时根据药品检测的具体业务,还要设计出整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基础层、接口层和应用层。

系统管理的设计,主要是维护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部分,它能够对整个系统数据信息进行维护管理,适时地增加了LIMS的灵活、扩展性。同时它也可以通过工作人员的日常简单维护,增加权限设置和二次系统维护开发,尽力扩展LIMS系统的新功能,实现系统效率最大化。其中最主要的6部分模块为:用户管理模块、角色管理模块、程序维护模块、数据修改管理模块、报告报表管理模块、系统接口管理模块。而资源、客户、质量、静态管理共同构成了基础应用部分,实现了所有业务的基本元素。

2.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在完成药品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后,就必须努力要其功能实现,才能真正地应用于药品检测过程中。实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业务应用是最主要的部分,而在所有业务功能模块中,检验业务又是核心部分。检验业务主要通过计算机窗体界面设计、后台代码以及窗体加载数据调用等来实现。其中窗体界面设计能够实现功能操作的模块整合,大大地节约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成本,提高后期维护效率。

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以及其基础应用功能的实现,都必须按照其所包含的功能模块,通过信息代码编程等过程,一步一步慢慢的实现。包括整个功能界面的设计、代码的编写、参数的传递等都是功能最终实现的步骤,它们所有功能的实现,最终构成了整个药品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是对药品检测行业各项数据信息的分析、整理、存储和应用,有效的保证了我国药品检测的安全稳定性。

三、结语

通过对药品检测行业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现,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药品安全的检测把关,提高了药品用户对药品安全的信心,有利地促进了我国药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伟强.LIMS仪器接口技术研究[J].北京: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2):4-5,9.

[2]林伟强.广东省药品检验所LIMS应用[J].广东:今日药学,2008,18(4):88-90.

[3]张磊.药品检测行业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25-26.

管理系统设计步骤范文6

关键词:电力;信息网络;安全

随着电力企业计算机数量的日益增长,内部IT系统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网络、服务器、客户机和运行在上面的业务系统,已经形成了各类业务运行的基础支撑环境,业务依赖于IT系统,IT系统为业务服务。而作为这个环境当中数量最多的客户机,反而由于数量众多以及差异化,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不容易管理以及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

一、系统设计与实现

1.1设计原则:考虑企业信息网络未来的系统扩充,一次设计整个系统结构,未来可以按照应用和业务的后续开展进行分步骤、分阶段建设。

(1)高度扩展:桌面管理系统设计要考虑系统今后扩容的需求,无论是采用单点管理中心还是分布式管理中心,或纵向扩展,如增加CPU、内存,磁盘数量可以增加单台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或横向扩展,如增加服务器的数量,多台服务器分担系统角色等。

(2)安全性:桌面管理系统设计既要考虑服务器端的安全,也要考虑查询终端的安全;同时,由于查询终端放置在公共场合,并且无人值守,还需要特别考虑查询终端物理安全。

1.2部署与管理模式:目前,在进行大规模部署的客户中,基本可采用的模式有多服务器分区式管理、单一服务器集中式管理、单一服务器分区式管理3种。我们采用“单一服务器分区式管理”的模式,每个地市各部署一台辅助控制台,在总中心部署一台核心服务器。该种方式可以在实现企业网络中统一的安全定义,并且该种方式的实现特点是管理层次比较清晰,管理规模比较大,适用于网络分布式非常明显,管理机构和部门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环境。

二、系统建设运行情况

系统建设利用原有网络环境,对于计算机安装部署客户端。利用该客户端,可以形成IT资产收集、软件分发、补丁管理、远程支持、操作系统部署、配置文件迁移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对于问题的响应时间,同时降低了人力以及物力成本。

2.1服务器及客户端部署:核心服务器部署在本部,由VMwareEsx提供的虚拟机作为系统平台的支持,采用SQL2005作为数据库的支持。客户端采用手动安装的方式进行。

2.2运行情况:试运行期间,该系统服务器运行正常,能够正常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桌面管理系统的辅助控制台可以与LANDesk核心服务器连接,并且与核心服务器的数据通讯正常,可以保证各单位对于LANDesk的使用需求,分级结构明确,适用于企业实际网络以及管理情况。安装客户端的计算机上传数据正常,可以被桌面管理系统正确管理。

三、系统实现的功能

3.1计算机IT资产管理:桌面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收集计算机内所有的软件、硬件信息,并且可以根据条件生成相应的报告。

3.2软件分发管理:桌面管理系统可以分发msi、exe、bat等多种格式文件,支持可控的软件分发方式(推、策略、支持策略的推以及多播),并且拥有动态带宽调节的功能,以保证公司网络环境不受到任何影响。

3.3远程技术支持:桌面管理系统可以支持除了远程桌面以外,更多的技术,例如远程文件传输、远程对话、可调节的网络速率传输、可控的权限管理等技术。同时还可以灵活调整远程控制的性能,并且有完善的日志记录功能。

四、结语

(1)桌面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内的成功部署,不仅对于企业内部分散的计算机管理形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统一的监管手段,同时也提高了企业整体IT网络安全。

(2)桌面管理系统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电力企业信息内网终端计算机的安全管理,解决了信息运维人员对IT资产的综合管理问题,使得资产管理及报表统计从原来的手工模式变为现在的集中自动信息收集模式。

(3)通过远程控制功能进行异地技术支持,缩短了故障处理的时间;通过补丁管理功能进行信息内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补丁分发,有效预防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攻击,保障了公司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LANDesk服务器管理器实时评估服务器工作状态,确保高效运行《通信世界》2006年第7期A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