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尤其以体育教育为突出。免费论文,养成。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其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连年下降,为此,国家颁布了多个有关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文件,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大庆市3所高校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大庆石油学院等3所高校在校的996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其中男生603人,女生383人。就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体育锻炼态度,以及体育项目的爱好等问题进行调查。

1.2.2 访谈法

调查问卷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内容包括体育课应开设什么项目,课外体育活动应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等。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为此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数据上的支撑。免费论文,养成。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本研究以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活动所用的时间等方面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大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

2.1.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差别很大。

表1 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2

摘 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更加具体化,意在挖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潜在需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利用鼓励性考核机制使学生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利用活动式管理办法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兴趣,进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探索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为社会提供健康人才保证,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需求引导 锻炼习惯 大学生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力劳动大量减少,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成了人们每餐必需品,根据国家对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特别是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群体里,近20年学生体质逐年下降[2],究其主要原因,学生运动知识缺乏,网络兴趣高于运动兴趣,健康理念差,对体育锻炼需求少,基本达到了对体育锻炼无欲无求的境地,以至于社会或高校里频频发生英年早亡事件,在为那一个个花一样年龄的年青人惋惜的同时,也给高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一、需求引导式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主要根据“需求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原动力,需求越大,动力就越大”这一原理,以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关的各种需求为切入点,在体育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群众体育活动中对学生各种体育锻炼需求进行强化,强调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需求在其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内化成学生重要思想之一,再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搭建体育锻炼平台和提供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最终让学生在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不断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二、需求引导式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建立体育俱乐部

需求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原动力,需求越大,做事情的动力就越大,在学校的课外体育教学延伸部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成立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俱乐部,像健康俱乐部、减肥俱乐部、塑型俱乐部、攀岩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等,让学生在体育教学内所强化的思想在课堂外进行内化,俱乐部还要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展示,让学生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进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

(二)合理安排将需求内化成学生思想的教学内容

将学生需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强化,并放大,激发学生满足需求的强烈欲望,具体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需求是当前重要需求之一,努力将学生的需求内化成学生的行动,并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之需求得到正确的满足。

(三)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变上课观念

树立“键康第一”体育教育思想,体育课是学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提高健康理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途径,也是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终教育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发挥、自由活动[1]。教师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能够顺利实施的组织者和保证者,如果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铺垫,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加经费的投入,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要走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活动给予指导或帮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胆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游戏的主人[2]。课堂气氛活泼、轻松。让学生喜欢体育而爱上体育课,这才能使学生保持对体育锻炼的需求。

(四)充分搞好体育场馆没施的建设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周边地域比赛场馆雄伟壮观、设备先进,教学训练场地美观大方,运动器械齐全,都将会给学生在视觉感受方面增添美感,自然就会因环境优势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兴趣萌生。学生主动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本论文研究意在找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切入点――体育锻炼的十六种需求,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帮助学生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把关于体育锻炼的各种需求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想满足自己与体育锻炼有关的各种需求,才能付诸行动;二是用什么样的鼓励性考核机制使学生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三是利用什么样的活动式管理办法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兴趣。要实现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还需要体育工作者经过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需求引导式教学对大学生身体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动机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根本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中,对基础素质―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推出,高校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身意识、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来落实。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健身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善现状,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安康学院在校2010―2012级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男生90名,女生110名共200名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安康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7.9%。

(3)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先录入Excel,再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经常锻炼的仅为31.22%。58.73%的学生很少锻炼,而10%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也就是说68.78%的大学生还没有养成健身习惯。其中,男生经常锻炼的为39.53%,很少锻炼的为55.81%,几乎不锻炼的为4.65%。而女生经常锻炼的为24.27%,很少锻炼的为61.17%,几乎不锻炼的为14.56%。表明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优于女生(见表1)。

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表明(见表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的因素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44.97%的学生把较少的体育锻炼归结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习惯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成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比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次,是没有人一起锻炼,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健身项目。少数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成为重要原因,少数学生由于没有场地,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不参加体育锻炼。

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表明(见表3):大学生大多有积极明确的体育动机,并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密切联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调整情绪和丰富业余生活。其前三位动机的排序男女生略有不同,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调整情绪,而男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同时,相当数量的女生把减肥健美,通过体育考试作为体育锻炼很重要的一项动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男女生体育动机的差异。

4、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及时间

运动项目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载体。问卷调查表明: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上有比较大的差异。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选择项目列在前三位的是:篮球、乒乓球和跑步。而女生体育锻炼选择项目列在前三位的是:羽毛球、跑步和健美操。可以看出,在选择运动项目上,男生有注重项目的身体对抗、娱乐、休闲及交往的特点,女生则注重娱乐、健身、形体美及交往的特点。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参加登山,野外生存训练等惊险,刺激,具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

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0分钟左右,女生多数在60分钟以下,而男生多数在60分钟以上,120分钟以下。可见,男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高于女生。

调查还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时段有很明显的差异,男生主要在16―18点进行体育锻炼,而女生体育锻炼主要在8点以前和18点以后这两个时段。可以看出男生体育锻炼时段安排比较科学。

5、大学生对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

调查表明(见表5):掌握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大学生仅占4.23%,略懂一些的占到了77.25%,完全不懂的却占了18.52%。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否则易使大学生观念转化,失去对体育的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我院大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识较差,对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较匮乏。

(2)大学生体育锻炼从整体上看有积极,明确的动机,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整情绪,丰富业余生活。

(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最突出的原因是大学生本身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2、建议

(1)转变体育教学模式,增设体育知识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

(2)加大对健身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

(3)开设一些体育项目的社团,培养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春,夏冬生.大学生锻炼行为意识状况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6):764-766.

[2]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05-1307.

[3]张丽军,苏庆永.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91-93.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 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 } SCL-90总分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 }’,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3.2.1以身体认知教育为切人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体育锻炼是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对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按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完调查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论文和研究结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03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为92.1%,有效率为95.2%。通过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所得信度系数分别为R1=0.87,R2=0.84,R3=0.8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所有数据录入电脑,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研究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以P<.05为显著性标准。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一半以上(60.1%)的大学生“偶尔参加锻炼”,并且还有5.6%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这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比例不高,并且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还没有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统计结果还显示:1.男女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7.114,P=.000<.001),男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远远高于女大学生(18.0%),且男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42.2%);女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18.0%)低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75.1%)。这说明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2.文理科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3.162,P=.472>.05)。3.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40.266,P=.000<.001),其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依次是二年级、一年级、四年级。这可能是四年级学生社会活动增多,学习负担加重,面临毕业分配等,造成他们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

2.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38.4%的大学生选择强身健体,男女、文理、不同年级选择一致,均排在第一位,说明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有效手段。其它列前的依次还有:“满足体育兴趣需要”、“减肥、健美”等。同时也可以发现大学生进行锻炼的目的呈现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有11.7%的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认识。在不同年级中该项选择排序中四年级最高,这可能与他们面临步入社会、考研等多重人生选择造成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因此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比例相对较高。

2.3影响大学生不进行体育锻炼主观上的原因和客观因素。

通过调查,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原因中“没有习惯”所占比例高达36.1%,这确实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其它原因列前的依次有“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对运动能力缺乏信心”、“没有必要”等。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中首要因素是“没有时间”33.2%,其它依次是“没有场地”、“没有器材”、“没有指导”和“没有经费”、“缺乏吸引力”、“没有组织”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较薄弱,良好的以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理念和行为还没有完全彻底地形成。同时,体育设施的缺乏不能与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适应,从而约束了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学校对体育锻炼的指导也不得力,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体育精神没有形成。因此,学校应加强场地、器材等硬件建设以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切实做好指导工作,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和支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感到体育锻炼没有吸引力,女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的比例更是达到10%和10.3%。

2.4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

从表3可以看出:在“小强度(34.4%)”和“中等强度(40.9%)”上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同时还有3.5%的大学生只进行轻微运动。男女、文理科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强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x2=3.897,P=.420>.05,x2=2.444,P=.655>.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强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4.789,P=.000<.001)。

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各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是“l至20分钟”、“20至30分钟”、“31至59分钟”、“60分钟以上”。但也有8.4%的大学生锻炼时间仅在10分钟以下,不可能达到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男女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34.066,P=.000<.001)。在“60分钟以上”选项上,男大学生所占比例(32.6%)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3.0%),说明男大学生一次锻炼的时间多于女大学生。文理科、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3.371,P=.498>.05,x2=17.677,P=.126>.05)。

从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锻炼频率上,有42.0%的大学生“每周1至2次”,16.1%的大学生“每周3至5次”,有9.2%和26.1%的大学生选择“一个月一次以下”和“一个月2至3次”,这表明有三分之一多的大学生很少进行锻炼。男女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x2=43.731,P=.000<.001)。在“一个月2至3次”和“每周1至2次”选项上女大学生所占比例(31.8%,45.2%)明显高于男大学生(19.3%,38.1%)。而在“每周3至5次”和“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上,男大学生所占比例(23.4%,12.4%)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0.0%,1.9%),说明男大学生锻炼频率要大于女大学生。文理科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2=14.020,P=.007<.01),在“每天一次或以上”文科所占比例(13.7%)大于理科(4.2%)。从不同年级来看,可以发现:选择每周1-2次的比例均排在首位。不同年级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73.584,P=.000<.001)。在“每周3至5次”和“大约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上,四年级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它年级。进一步比较可以发现在“每周1至2次”、“每周3至5次”和“大约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总体比例上,三年级75.7%>一年级70.7%>二年级64.4%>四年级44.9%,这说明三年级参加锻炼的情况相对较好。

3.结论和建议

3.1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近人意。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作用和重要性,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多抽出时间,采取适宜的运动量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以获取良好积极的心理体验全面提高自身健康。尤其是女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更要加强体育锻炼。

3.2高校要从教学和管理工作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建设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努力改善设施,创造锻炼条件和体育氛围,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使大学生能够主动顺利地进行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燕强,侯玉鹭.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李秀梅.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3.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兴趣,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而这种特殊情感又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加主动投入的内驱力,对人所从事的活动或将要从事的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论文参考网。一个人有某方面的兴趣,就会对它进行全面、认真地观察,仔细地分析,不断地提高和解决问题。广泛的兴趣促使人去探索、去追求、以获取广博的知识,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无兴趣,不但直接关系到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主动性,而且还决定他们学习,掌握“三基”(知识、技术、技能)的程度。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提出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主张,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终身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理能力的关键。

一、兴趣对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井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实际活动的需要时,就变成了爱好。所以兴趣爱好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兴趣根据起因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论文参考网。直接兴趣是由某些事物或活动带有情绪感染力而引人入胜所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事物所导致的结果具有的意义时发生的。两种兴趣对于学习都是必要的,因为缺乏直接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的兴趣就难以把学习坚持下去,这两种兴趣的有机结合,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必要条件。

1.1兴趣的功能

兴趣具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所谓激发功能是指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使人对该类活动的刺激特别敏感。例如对篮球感兴趣的人,他能清楚的从其它声音中区分出拍篮球的声音。指向功能是指行为者的活动总是与自己的兴趣有关,如一个有体育兴趣的人,他在闲暇时间内,会去从事体育活动而不是去逛街、打牌。维持和调节功能是指在从事活动时,由于兴趣的作用而使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遇到困难也会自觉克服。而兴趣发生改变时,活动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1.2 体育兴趣对青少年的意义

体育兴趣是体育行为的基础,青少年一旦产生了强烈的体育兴趣,他就会为体育活动而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体育兴趣,是不需要体育教师去督促他们练习,体育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兴趣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缺少体育锻炼会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因为身心是统一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身体问题引起的,生理基础出了问题,必然要在心理上有所反映。而体育兴趣可以让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改善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感受团队精神的相互关心与合作,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还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轻松、愉快的情绪,同时在体力上也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帮助消除学习所带来的体力和心理疲劳,唤起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获得以人为本的心理归因。

二、 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心理特点

2.1体育兴趣的倾向性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各有所好,他们从各自爱好的体育锻炼中得到某种心理满足,这种倾向是直接兴趣的倾向,也有不少大学生通过上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经过体育教师的诱导,追求体育活动的结果,希望从中学到体育知识,掌握锻炼方法而达到终身受益,这种倾向是间接的倾向,无论直接兴趣倾向或间接兴趣倾向,都是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心理活动。直接兴趣倾向可使大学生轻松地集中精力,但学习的主动性常会以自己的兴致好坏而转移。当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波动也是较大的,参加体育活动不可能始终都让人情趣昂然,有些项目可能使他们感到单调枯燥。所以,体育教师要善于将他们的直接兴趣倾向,不夫时机地引导到间接兴趣倾向匕来,向其稳定性方向发展。

2.2体育兴趣的广泛性

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十分广泛,但兴趣的范围与程度却因人而异,“广泛的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向中心体育兴趣方向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和普及体育活动最需要的”体育兴趣的广泛性,可使大学生在自得其乐的体育活动中,扮演各自喜爱的角色,产生愉快的情绪,获得心理满足。而大学生的这种心理满足,有能促使他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认真学习,克服困难取得体育兴趣广泛性的积极效应。

2.3 体育兴趣的稳定性

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兴趣层次高的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认识兴趣,不仅有直接兴趣,而且也有间接兴趣,既有中心兴趣,又有广泛的兴趣,学习兴趣稳

定而持久。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稳定的兴趣,从而达到终身体育之目标。大学生能较长时间把注意力,甚至是意志指向集中于某一活动的体育兴趣,是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教育的结果,为他们走出大学校园后能继续养成长期坚持锻炼习惯的重要动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对体育兴趣的稳定,就要给大学生的“乐学”不断提供“能源”。一方面要激“趣”激“情” 激“志”,激发大学生成熟的心智活动。所以,在教材的选择搭配,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语言的使用上都要考虑各种积极因素。否则,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将很难和教师的“乐教’合拍。

三、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3.1加强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己被越来越多的入所接受,然而入们那种蹦蹦跳跳出出汗的做法己越来越落后于时代,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间题。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99%的学生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有积极的意义,但具体到怎样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其方法、手段、内容、负荷量、锻炼的时间等内容,特别是运动负荷及方法, 85%以上的学生不能说明白,他们只是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具体在体育锻炼中如何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还有许多的盲区。回此在教学中有目的进行理论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防止运动损伤,找到一种适台自己的运动项目,逐步形成育锻炼的习惯,学会自我监督的方法,了解自己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状况,及时进行调节,做到运动的科学和合理。

3.2注重教学艺术

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较科学的确定教学任务,较好的执行教学汁划,如体质差的大学生在性格上大多表现为沉静和怯懦,身体素质比较差,尤其在力量性对抗性项目上更为突出,他们往往知难而退。回此,教学中要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论文参考网。练习中先降低难度,再步步深人,教学手段应多以诱导性和辅助练习,以提高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对于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向对待小学生一样不时给予鼓励,帮助和启发。体质差的大学生一般自尊心较强,对于他们未能完成教学任务,一定要耐心指导,随时注意提高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而对于体质强的大学生,在教学中要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对于技术动作,要是提示重点和难点,改进细节,井不断提高要求。

3.3人员培训

目前淋育健康理论课的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一是教师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体育健康或知识相对较落后,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二是没有一套系统较完整的教材。因此对教师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体育健康理论水平,使体育教学和话动更科学,更适合人体的需要。

3.4开展体育欣赏课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精彩的体育比赛,并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规则、栽判、组织等,形成于体育比赛同步伐,同刺激,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友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欣赏水平。

3.5组织各种比赛,调动学主的参与兴趣

体育比赛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己被大家广泛地认识,但各个学校组织的比赛还没有完全脱离竟技比赛的模式,竞技比赛往往是少数人参加,多数人观看,有的项目难度较大,不适合大多数人参与。因此我们要把那些适台多数人参与、难度不大、喜闻乐见的内容增加进来,如踢键、跳绳、俯卧撑等项目,形成一种轰轰烈烈、人人参与的场面。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竟技体育的规则,适当降低比赛的难度,使更多的人成为比赛的主角。

3.6组建备种体育社团盾造浓厚的体育氛围

由学生自己筹建、自己组织的各种体育社团在我校己广泛开展,这些社团的管理完全由学生自己负责,由体育系提供教练员、裁判等,社团之间经常进行各种活动,包括比赛和训练,由于这些社团是学生自己组织筹建的,学生的积极性高,效果也比较理想。

3.7加强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间接兴趣,只有当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理想、目标相一致时,才能促进其体育兴趣的不断提高和延续,形成对体育活动结果的间接兴趣,使兴趣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具有更大的推动力。回此,为培养大学生具有稳定、深刻而又持久的体育兴趣,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育。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与体育教师紧密相关,只有根据大学生特点和个性心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怯,井运用评价、技术考核手段,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再认识,使他们在浓厚的参与兴趣下达到终身受益,才能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之目的。

3.8专家讲座

体育在今天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如果不了解现代体育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它的教学就是盲目的,定期聘请一些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学,可以开阔师生的眼界了解当今体育的发展趋势,使得教学目的明确,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体育兴趣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认识,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相互交融,互相促进,把体育运动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孙耀鹏,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