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教学总结范文1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作为政治教师不仅应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政治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3.创新教育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辅导者、合作者。素质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会技能,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眼前发展,更要着眼于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学习方法培养,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在不同程度上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吸引力。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这一状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增强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阶段,因而政治教学如果过于理论化容易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产生障碍,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实现认知水平上的更大跨越。所以,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而综合实践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溶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3.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必将大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思政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985高校;思政教师;职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6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
本文从思政教师职业本身,教师个人,以及思政教师的职业心声,学生心声角度出发,全方位地描述了当下985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心理现状,并从其进修交流培训机会方向进而反映其心理现状。
一、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一)调查的设计
本文选取了教育部直属的部分985高校思政课教师、部分非思政教师和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邮件群发等形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形式开展,辅以和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和电话访谈。我们共制作了三份问卷,并在问卷调查网络平台“问卷星”上,对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非思政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做了充分调查。我们实际发放各类问卷总和为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06份,其中:学生问卷221份,思政教师问卷45份,非思政教师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是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真实反映接受调查者相关信息及态度(不明确的答案不超过15%)的问卷。
调查样本总量共为306人,其中:学生221人,思政教师45人,非思政教师40人。男女教师比例均等,多为中青年教师,博士或硕士,其中部分思政教师是由理工类或者与思政类专业相近的专业出身转型作为思政教师进行教学,而非思政课教师多为专业出身。样本中的教师多为讲师和副教授。两类教师每月的基本收入持平,多分布在4 000―6 000元之间,个别在7 000元以上,47.5%的教师表示对薪水满意,有63.5%的思政教师表示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均与非思政教师持平。
(二)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1.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
(1)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
思政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承载着国家的特殊使命,本应有无上的荣耀感。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虽77.5%的思政教师表示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自豪与成就感,但由于同学的不理解不配合,来自各方的压力等,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的占13.51%。不适感,大多是由于学生觉得学科不重要,对课堂教学的不配合使教师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这通常会严重地打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备课及教学。
(2)职业倾向现状
对于职业倾向我们设计了一个假设性的题目,即“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您愿意做哪一类老师?”在思政教师群体中,有37.84%地选择了做非思政课教师,而选择做思政教师的比例则较低,占29.73%,另外选择各有利弊,难以取舍的占21.62%。而非思政课教师中选择继续做非思政教师的占到了87.1%。当被问及如果有再选择的机会,是否愿意继续从事思政教育时,有35%的思政教师会选择非思政课教师,仅有27.5%的思政教师会继续从事思政教育,调查结果如图1.1。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思政教师已经厌倦了目前的授课内容,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会教授其他专业,而仅仅有少量的非思政教师会选择改授思政课程。这一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思政教师队伍存在来自各方的压力,教学任务较非思政课程来说相对繁重。
2.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境地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功利化心理”,即对当前自己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置之不理,思政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显处于弱势,甚至有的学生竟不知自己的思政教师是谁。
学校性质也是影响思政教师地位的重要因素。文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学生专业背景偏文,对于思政类课程喜爱度会较理科类院校高许多,学生们课上的听课状态也会有所提高;工科类院校虽然把思政课也列为必修课,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看过课程安排之后就将思政课定义“没用”的课程。正是由于学生这种“功利化”的心理,即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就学,没关系的就不学,使得思政教师才与专业课教师有了“所谓”的差异,学生的上课状态趋于低迷,教学工作不易开展。
3.进修、培训交流机会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进修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只有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才能使学生受益[2]。
图2.1是关于学校是否经常提供思政教师阶段性的进修交流机会的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985学校中,学校会给予思政教师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整体还是普遍偏少。
图2.2与图2.3分别是学校每年为思政教师以及非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机会次数的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思政教师和非思政课老师每年的进修机会基本持平,都是平均1―2次。并且从老师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学校为老师们提供的进修交流绝大多数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自己以及各方面,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此类活动并无太大作用。
每年教育部都会组织985高校中的思政教师进行高端的培训,每年六期,每期在全国选拔100人左右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除了这样的培训,各地也会有为期不同的短期培训。但仍有31.58%的思政老师表示,这些培训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仅有一点帮助。相比思政教师每年固定的国内培训,非思政课教师会有更多的出国进修交流机会。
4.思政教师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对于不同学校,如果没有增设譬如学院,政治理论学院等思政类院系及研究院的学校,那么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就相对较小。教师没有成长为硕导、博导的途径,承担科研项目也相对其他专业教师较小,这种情况制约了思政教师的发展。
二、思政教师职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学生原因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导致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世界观尚未完全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利弊同在。网络上传播的负面社会信息正是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悖的,于是这种偏差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政课堂上的知识的质疑。这种质疑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思政教育难度加大。
(二)学科原因
长期以来直至现在,社会上仍有许多人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学科的地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体工作,其没什么理论问题,没有必要设立专门学科;或者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教育研究工作;或者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政治工具,所谓研究多是政治宣传、政策注释,并非真正的学术研究;或者认为,现在的研究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很难达到理论层次。
(三)教师原因
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有些思政教师自身素养并不过硬。
同时,单一的教学考评机制不能反映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享受的待遇也不成正比,导致有些思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授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格、心态,一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程度以及听课质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教师的自我完备不仅是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学生也是起着引导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比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影响程度也更深。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充实自己。一名思政老师需要树立专业信念,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充实业余生活,丰富“个人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
我们应当正确判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理解与支持思政教师,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方面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政课重要性,保证其教学地位,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思政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积极的进行思政教学的改革,力求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政教学的优势,提升思政教学的效率。但是,从目前来说,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改革效果不是十分尽人意。为了进一步优化和带动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要从思政教学实际情况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建设性的、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的措施,这样才能切实的解决问题,提升思政教学的效率。
一、影响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提升的因素
(一)意识因素。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思政学科的认知不是十分明确,但是大多数学校、教师、学生都能够对思政学科具有一定的重视,然而这种重视仅仅存在于常规的教学环境下,在本科院校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些本科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几年都不变化的案例使得自己的讲课没有了激情,学生也对陈旧的案例失去了兴趣,这种情况下思政学科的作用显然无法得到凸显。
(二)教学工具因素。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在我国的所有本科校园中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室,许多教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很好的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了利用。但是,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忽视了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阻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发散思维,让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讲”与“说”的状态之中,难以结合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三)教学方式因素。在现有的本科思政教学方式中,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和过于固定的教学流程直接影响着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本科生所接收的知识十分复杂和多样,过于传统和固定模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切实的保证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四)教学管理因素。“点名”似乎成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惧怕的词语,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课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点名对学生的约束性来保证出勤率,迎接检查。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将学生规定于固定的框框中,看似中规中矩的管理实则毫无实际意义,除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出勤率以外没有本质上的意义。教学管理上出现的误区也同样不利于本科思政教学的开展,影响了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五)教学评价因素。教学评价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本科院校的思政教学来说,其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评价并不是一项教学活动的终结,其往往是另外一项教学活动的开始,通过教学评价来总结不足,进而更好地完善下一次的教学,促进教学的改革。但是,从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教学评价来看,过于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过于的将学生的应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这无疑是对教学评价的一种狭义理解,教学评价的不全面同样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凸显思政学科的作用。针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对思政学科作用认知不明确,作用凸显效果不良的这样一个现状,为了更好的提升思政教学的教学质量,保证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根据思政学科的本质来凸显对思政学科的重视,为思政教学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进而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同时,作为本科院校也要狠抓思政教师的管理,督促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思路、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内容的更新,以便于保证教师对思政教学有足够的热情和正确的认知。
(二)良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与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师过于依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这样一种现象,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以真正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一,对于大多数本科院校来说,其设置多媒体课程,安置多媒体教学工具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与现代化元素的结合,但是对于很多的教师来说,其没有真正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室。结合这样一种现状,本科院校应该严控多媒体教师的审批,对于不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科和不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予批准使用多媒体教室,从本科院校角度把好这一关。第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改革,切忌盲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室,尤其是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结合自己对于思政的理解来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做到真正的“分享式”教学。第三,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作为知识的一个接收者,其能够直接的感知到知识传播的途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当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的时候,学生要学会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建立互动模式教学。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体现。所谓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共同进步。建立互动教学模式是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科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是可以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教师要借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基础来开展互动模式的教学。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和学生探讨,然后依据学生对思政知识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开展不同的互动教学模式。
(四)优化教学管理。在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过程中要采取“人性化的约束”,在传统的点名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用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期许,在课堂管理的时候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来对待,并且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的做到思政教学的公共性和专业性,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思政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一个点,以点带面,对思政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广泛的运用。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根本性的动力,只有在依据不同的教学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找到自身教学和学习中的劣势,根据劣势来提升和完善自己,更好的投入到下一次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来。对于本科院校来说,结合思政学科的特点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动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基础上,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用实际行动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效率,保证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工作在大的教学改革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当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结合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现状来说,要从源泉上来带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的双重角度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本科生发展需求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思政教学总结范文4
“科技生活化”和“生活科技化”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政教育势必需要及时了解并顺应新形势下“科技生活化”和“生活科技化”的发展诉求,加快思政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特征。《生活科技化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刘锋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生活科技化的种种现象、趋势联系起来,探讨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全书共十一章,系统地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并在保持严谨学术态度的同时,充分强化了该书的前沿性特征,为当下科技生活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概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以及生活科技化的现象和趋势,以引起人们对生活科技化的关注,促使人们开始探索生活科技化时代的适应和变革之路;第三章和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直面生活科技化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发挥生活科技化的积极作用,加快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创新;第五章到第七章具体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策略、模式创新策略和内容创新策略,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义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第八章着重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创新,毋庸置疑的是,生活科技化的变化深刻且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审美模式和价值判断,思政教育中的德育工作需要及时抓住这一变化,及时满足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新需求,加快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第九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工具理性与机制理性的融通教育;第十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第十一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价值情感教育。
一、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首先,该书充分强调了课题的实证性调研,深入大学生群体,针对生活科技化的主体,对大学生进行了较为专业、全面的调研,在肯定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产生影响的同时,科学、理性地分析了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换言之,该书的研究论述十分贴近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思想状况,并从科技发展史和生活科技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即将迎来的机遇。一般而言,在生活科技化的时代,大学生的自然生存逐渐演变为一种技术生存,科技创新所引起的思想变革与价值观创新正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影响。鉴于这样的环境背景,大学生思政教育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科技的力量,重视生活科技化带来的新语境,同时也要提防大学生在社会思想激荡中的迷茫迷失问题,降低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该书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研究全面兼顾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加快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强调了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的影响。就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来说,生活科技化要求高校及教师充分重视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等对大学生的影响,转变工作思路,革新教学观念,并引进科技化的技术手段、内容资源、创新模式,继而切实带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全方位调动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就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来说,高校及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科技化的新渠道和新平台,搭建数字化的、网络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平等、实时的互动中接受教师实时的指导与帮助,强化思政教育的学习效果。最后,该书重视实用性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想异化的实际问题,并从问题出发,重点阐释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通教育。实践表明,生活科技化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同时还有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后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是深刻且深远的。随着生活科技化程度的加快加深,工具理性主义泛滥,人们过度强调功利主义,强调消费主义,强调过度娱乐化,造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沉沦,人们的价值判断、情感选择、审美偏好、人际关系维护等因此受到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下迷失自我,被消极的观点、风向所裹挟,不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鉴于此,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应当正视生活科技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了解工具理性主义对大学生精神观念的冲击,坚持核心的、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培养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减少生活科技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放大生活科技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继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理性的选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
二、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
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显著影响,人们的理性精神、主体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社会观、自然观、历史观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应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中遇到的新难题,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系统分析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以此为前提加快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以期更好地适应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变化,满足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需求,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具体来说,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科学化的建设与拓展,打破传统的思政教学理论框架,注重思政教育中知、行、情、意的系统发展,强调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进而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始终保持清醒专一的初心,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始终能够与时代共鸣,与社会主义建设共振,将大学生培养成新一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兼备的优秀人才。就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设置来说,高校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生态教学观,以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体系能够更好地和时代适配,满足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现实需求。第二,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加快教学手段、技术和模式的变革,引进多媒体、网络直播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混合式、交互式、项目制等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能够与科技发展的步伐保持相对一致,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而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生活科技化时代,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技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对此,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不妨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建立现代化的、科技化的教育对话方式,重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得以在现代化的课堂中创新性地展开思政教育的“教”与“学”,又好又快地达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计划与目标。第三,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重视制度性的变革与创新。生活科技化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是深远的,与之相匹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也不能只顾眼前,只改革表面的、一时的内容或形式,而应该以前瞻性的眼光,以长效发展的目标,在制度设计上进行逐步的改革和创新。生活科技化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而逐渐深化的,在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下,生活科技化的内容、形式还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届时又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新的影响,造成新的现实性问题。因此,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具备前瞻性思维,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预见大学生思政教育制度设计的发展方向,科学性地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各项制度和战略方案,包括课程评估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等。不仅如此,生活科技化时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应当注意社会环境的优化和保障,包括政策上的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创新、科技伦理制度的构建、科技法治化体制的完善等。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该书之后,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改革路径所作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深刻且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应当高度重视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影响,积极应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建构现代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做好理念、内容、技术、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工作,逐步促进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发展与实事求是创新。
思政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原理”中嵌入思政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实施中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带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一、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目标应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导、控制、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深入挖掘与探索,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
一方面是于基础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于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内容主要是在讲解管理活动具体方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现有的技术条件、当前的经济状态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去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计划,做好人员配备[2],进行创新管理。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例如讲解环境分析时,应重点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态势,将其与企业目标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思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改善举措。学生根据现场环境、时局态势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将学科前沿热点引入知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发展挑战。再如教师在讲解管理控制时,可以增加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控制失误、不当,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前沿热点信息、具体案例融入教学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管理精髓的传授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管理学原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技术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基于发展的眼光寻求自身的发展,制定新型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对于学生同样如此。知识的学习应与自身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得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管理活动的全球化时代背景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体发展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新者。教师在讲解管理计划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细化到学期学习计划、月度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等,让学生不断分解学习目标,并确保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讲解人员配备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归纳总结,最终问鼎成功[4-5];在内容的变革创新中,也应着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建构出管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后,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基于学到的知识进行社团管理,进行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部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管理学原理”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这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如何塑造组织文化时,可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
三、积极创新与调整,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而第一学年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过多的理论课程讲解对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好课程优化设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程学习指导。“管理学原理”本身涉及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观点,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尽可能地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例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新鲜感、趣味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华为、海尔、蒙牛等品牌发展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诠释管理学的精髓,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6],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教师可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前发给学生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分组探讨、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内部交流、课堂思辨,于学生的交流思辨中去矫正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主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管理任务。以组织文化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搜集中国的文化内容,以点带面地展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族企业,研究其具体的文化核心内容,思考其文化形成路径,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师生互相点评。这种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思考、总结。再如采用教师可以专题参观与讲座的教学模式,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家或优秀的管理者亲临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规律技巧,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定岗实践,让学生知行意统一,扩展学习视野,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理解。此外,教师可引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让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理论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分为课前预习(线上)、课中融入(线下)、课后作业(线上)三个阶段。上课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雨课堂线上预习任务,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将每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实施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课中、课后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中的意义[7]。
四、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并加强培训学习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定期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党性教育,参与社会调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得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并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应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行课程教育结对制度[8],聘任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指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思政教师指引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日常思政讲堂、交流探讨活动,以真正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管理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讲解人性假设范式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不同人性假设下不同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工作。在讲解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思考价值观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在讲解激励理论之公平理论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观。在讲解领导权力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在讲解管理沟通技巧时,教师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诚信、自信。“管理学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统一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共同备课商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就课程思政案例的选择达成统一意见,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取其他教师、专家的意见,做好专业课思政教育质量的把关;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地上传有关哲学、国家历史、人物故事等相关的素材,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育人。
五、结语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知识讲述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教师应挖掘“管理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增加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育人机制的调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做好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让题“管理学原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才能带来“管理学原理”更理想的教学预期,培养发展更全面、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49-153.
[2]彭芳.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0):162-163.
[3]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4]陈幼红.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2020(05):149-150.
[5]薛维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大科技,2021(16):46-47.
[6]禹玉环.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108-109.
[7]樊艳丽.浅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157.
思政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一、引言
大W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大学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当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在价值观与世界观方面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许多生活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多个层面上都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先进思想的重要传播阵地,网络技术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是的高校思政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依托网络技术进行思政教育。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挑战,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机遇[1]。当下,我们需要把握住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对应的创新策略。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介作为一种高效的媒介,在信息传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这就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现阶段对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分析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互联网是在一种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形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信息容量较大、地域与时间限制被打破等。这就可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拥有较多的资源,从而可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得以不断的丰富。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也得以优化[3]。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当中,往往采用德育课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德育课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与传统的文化课教学完全一样的教学方式,即采用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内容较为单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在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声音、视频以及图像等,因此,如果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以一种较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得以打破。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由于德育课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教师当中进行,受到时空的严重限制,因此,覆盖面相对较低,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但是在网络世界当中,由于时空限制被打破,高校可以构建出地域最广、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系统,从而使得教育空间不再囿于校园,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4]。
(二)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分析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互联网的出现时一把双刃剑,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调挑战。首先,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许多大学生由于过度的沉迷于网络,在校期间,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面,平时也不愿进行身体锻炼,从而导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5]。同时由于网络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环境,目前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与垃圾信息,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薄弱,对于部分不良思想不能坚决抵制,长此以往在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导致了是非观淡薄与道德意识模糊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还会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互联网的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隐蔽性与匿名性。因此,在互联网当中,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扮演者与实际当中的自我完全不同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舆论与道德的约束,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而在网络当中则不存在,长此以往下去大学生往往会摆脱道德的束缚,是自我的道德品质受到严重的弱化[6]。互联网的另一方负面效应在于大学的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大学生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采用人与机器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的沉迷在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当中,从而使得日常的人际交往时间不断缩短,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最后,网络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网络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本主义思想观念通过网络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些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易受到蛊惑,在思想上无所适从,缺乏坚定的信念。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
(一)思政教育的观念创新
在任何一项工作当中,工作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最终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观念的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观念创新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结果。由于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性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要树立全球化的民主教育观念,首先应该跳出地域的思维意识,利用互联网不断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其次,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得以完善,从而促进高校学生通过自主搜寻的方式自觉的接受健康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同时将健康信息内化成自己的内在本质,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不断践行高尚的道德行为[7]。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
由于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些内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传播与更新的速度也极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充分利用网络当中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应该对网络信息保持高度的关注,将网络当中出现的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及时的补充到思政教育当中,同时采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较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得以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数字化。此外,思政教育还应该增加与网络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8]。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同时我国的网络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参差不齐的多元文化,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鱼目混杂,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网络环境当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网络心理障碍,如价值观念模糊、缺乏是非标准以及过度的沉迷于网络等。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增加与网络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并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网络心理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和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三)思政教育的方法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教育方式当中,过度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采用的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具体知识的传输,学生只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被动的接受就行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拓展、眼界更加开阔,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与现阶段的大学生之间基本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必须要对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9]。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实现单向传输向双向疏导的方式不断前进,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进行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当中,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促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当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的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将相关的教育资源制作成声音、文字、视频以及图像的数字化方式,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影响,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还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已经充分发达的网络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如利用微博、微信、QQ与BBS等。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采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使得学生彻底的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心理,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引导。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专业的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网上就业指导等网络平台,及时的为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当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10]。
(四)思政教育的阵地创新
过去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往往采用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思政教育宣传的主要阵地,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效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时受众范围也不断缩小,在社会中已经无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如果还是以传统媒体作为宣传的主阵地则必然会导致思政教育的效率低下,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应该不断加大对网络空间的开发力度,为思政教育开拓新的阵地,对网络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得以真正的实现[11]。
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专业的思政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开发力度。在建立专业化的思政教育网站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寓教于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政教育当中来,可以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受到相关网站的影响,这种方式相比于课堂教育更具有影响力。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大量的红色资源,许多革命文物与革命以及革命遗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背景,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各种红色主题的思政教育网站,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爱国情操,用鲜活的历史唤醒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对主流媒体的建设力度,因为发展主流文化必须要以主流媒体的打造为基本的前提与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对各大主流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必要的研究,并进行及时的挖掘,必须要掌握对这些媒体的实际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舆论的话语权。目前阶段,主流的网络媒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各种盈利性的门户网站,例如百度、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这部分门户网站在整个社会当中具有较强的受众基础,因此在群众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也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播功能[12]。第二,各种公益性与政府性的网站,如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以及各类从事慈善事业的专业网站。通过这类网站,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推向全社会,从而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受众范围。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目前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进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未来,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会不断的将加深。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策略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所受到的互联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总结具体的创新策略。为此,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景,唐韬.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2,04:114-117.
[2]刘凤姣. “空间励志园”――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络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84-86.
[3]⑻旖埽刘江毅,袁小武.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动与共存――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例[J]. 党史文苑,2006,08:72-74.
[4]许武,鹿明,朱灿平. 坚持“三贴近”兼顾“情理法”谱写网络育人新篇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育与现代化,2006,02:57-61.
[5]孙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J]. 西安社会科学,2009,03:164-166.
[6]陈沅灵,向杰,王宁. 网络新媒体条件下思政教育的发展――基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络思政建设的研究[J]. 统计与管理,2014,11:68-69.
[7]范良辰. 基于网络参与的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方式探析――以我校大学生参与“网上祭奠英烈”教育活动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44-147.
[8]成金林,黄亮,黄益桃. 以QQ群工作例会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0级为例[J]. 品牌,2015,05:188.
[9]黄嵘. 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者角色的创新与转变――从“旁观者”到“行动者”再到“主导者”[J]. 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06:26-27.
[10]杜桂丽,王生,刘旺,谢芬. 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13,12: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