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教师教学总结

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湘剧;花鼓戏;戏曲器乐;活态保存;活态教学模式

传统音乐文化,是人类生息行为的符号之一,是民族的历史创造,是族人集体的记忆和精神寄托,是凸显民族“身份标示”的重要参数之一。世界民族皆如此。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递和承递,为民族血脉的绵延至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全面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会注意积极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开阔视野;另一方面,需和世界民族一样,注意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保护民族的标识性特征,维护人类精神文明的多样性,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于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等,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但凡是一个想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都会格外重视自己的文化资源、人文环境以及民族素质。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而言,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要想做到此两点,如何做好传统音乐资源的保存工作,也就是“活态保存”,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亦将针对传统戏曲器乐(湘剧、花鼓戏)为具体切入点,来进行此类探讨。

一、戏曲器乐(湘剧、花鼓戏)的完整性“活态保存”

笔者主要对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虑:一是对传统的保存方式提出补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等方式,帮助湘剧、花鼓戏戏曲器乐这一艺术事项得以瞬间凝固,不仅仅将曲谱、文字、图片之类的“无声文本”进行保存,更要将音视频类的“有声文本”纳入其中,为中国传统音乐留下一些个相对完整、直观的本貌;二是对湘剧、花鼓戏器乐传统音乐承载体――“人”的社会维护。众所周知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么就要敢于直面以对,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大胆加入现代化的进程,参与其中,帮助湘剧、花鼓戏建立新的生存空间,正确维护传统资源的符号特征,尤其是对传承载体“人”予以维护;三是针对湘剧、花鼓戏在音乐院校中的“活态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学堂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教育主流的今天,音乐艺术院校作为专门承载音乐教育职能的单位,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另一个重要阵地。除需重视中国民间音乐的各方面课程设置外,还有一个传统音乐教学法的研究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下文将以湖南湘剧、花鼓戏的活态性戏曲器乐教学为例加以具体阐释。

二、戏曲器乐(湘剧、花鼓戏)的完整性“活态教学模式”

所谓湘剧、花鼓戏的“活态教学”模式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建立湘剧、花鼓戏戏曲器乐演奏的民间式的“活态教学”课堂。这是一个带有十分明确的实践性质的教学课堂,通过“活态教学”模式的训练与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对湘剧、花鼓戏这一戏曲器乐音乐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习和加强演奏技巧的同时,更近距离提升对本土音乐形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课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方式,教学的师资既可以是湘剧、花鼓戏的原生性承载体――民间艺人,也可以是本校或者外校在这方面很有造诣的教师。但我们会要求教师们自身必须不断加强对中国民间音乐,尤其是湘剧、花鼓戏戏曲音乐的学习,真正懂得其音乐之本源,同时更应对湘剧、花鼓戏器乐演奏与合奏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向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民族和国家学习,维护民族标志,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信息和记忆,健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湘剧、花鼓戏器乐课程设置。

下面将以花鼓戏优秀传统剧目《刘海砍樵》的器乐音乐教学为例,具体的对教学设置与内容进行阐述。首先,整体性活态式教学实践步骤包括:1.尊重原本,悉心整理乐谱;2.各乐器(大筒、唢呐、笛子、古筝、阮、扬琴、琵琶、锣鼓打击乐等)分课堂由专业教师或本地民间团体中的资深艺人交授与习得;3.主要“三大件”(大筒、唢呐、锣鼓打击乐)进行合乐训练;4.所有乐器进行合乐训练;5.乐队与歌唱演员开始合唱腔;6.分场次联排;7.响排;8.带妆彩排;9.正式是实践演出。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我们每学期会安排一定的课时参与民间花鼓戏社团的音乐活动;参与和观摩群众性的演唱大会、比赛以及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参与民间民俗音乐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会由学校组织或自行联系到民间湘剧、花鼓戏剧团、艺人、传艺场馆等进行专题性的田野考察等。这样可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的掌握和驾驭地道的花鼓戏器乐演奏技巧与风格,也才能够完整的把民间传统花鼓戏器乐音乐符号活态式的保存与传承下来,这是实行“活态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

其二,除了对花鼓戏器乐的演奏与实践训练以外,我们还更应注重对花鼓戏这一音乐文化事项整体性的学习,即特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也就是对湘剧、花鼓戏的锣鼓经和经典曲牌的学习,主要包括唱腔课、剧目合排课等课程,这是为了解决学生对花鼓戏音乐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对戏曲知识贫乏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实现整体性活态音乐的教学与文化传承。具体包括了:对花鼓戏各剧目、各年代、各流派的理论和经典唱腔内容进行学习;对唱腔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板式结构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环节,即花鼓戏唱腔系统的模唱,以配合在专业主课演奏中对其风格韵味的准确把握等等。

可以说,作为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教育,我们应积极思考对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活态式的教学与实践方式,使的当代学子了解和融入到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也为后市留下一个相对完整的传统音乐本貌。

三、目前戏曲器乐(湘剧、花鼓戏)的教学成果举要

首先,在整体剧目编排与演奏上有诸多优异成绩,如2003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师生创作演出大型历史新编剧目――湘剧《秦王遣将》,荣获湖南省首届戏剧节金奖;2003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师生创作演出大型历史新编剧目――花鼓戏《玩不罗》,荣获第六届全国映山红戏剧节金奖;2007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师生创合作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荣获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并获得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艺术类职业院校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成果奖;2009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师生创作现代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荣获湖南省首届校园戏剧节特别剧目奖,并获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等。

其次,由于近二十年来学院尤为重视整体性的活态演出实践训练,戏曲器乐专业以戏曲剧目为重点教学,培养了一大拥有多项技能的优秀人才,许多优秀毕业生已在湖南省、市、县级戏剧(湘剧、花鼓戏)院团担任司鼓、主弦等乐队演奏演员。更有诸多学生荣获国内外奖项,如在2008年至2015年间,喻莹老师组建的汀月筝乐团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器乐比赛及文艺展演,曾获得第三届(香港)国际民族器乐大赛组合银奖,湖南省第五届洞庭湖杯民族器乐大赛组合金奖等荣誉,并有多人在省级、国家级重要民族器乐大赛中夺得金奖和银奖,成果丰硕。

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支撑,但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培养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兼具的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政教育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以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型。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应用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指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1]。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二)课程思政的应用意义

在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艺术活动传承的意义,认识到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教育环境的变化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构建和完善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深度挖掘声乐课程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此外,在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高校要更好地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依托文化艺术发展,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的基本要求

声乐课程是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表演能力、创作能力的支撑性课程。传统的声乐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是由教师在完成理论讲解和示范讲解后,学生进行自主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课堂结构产生明显的割裂,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类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并且艺术类人才培养还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声乐课程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路径,充分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教师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思行合一的认知体系,将声乐表演与文化传承、艺术创新、思想引领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声乐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不足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教育者所认可,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具体效果还无法体现出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比较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能够满足教学考核的要求,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愿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政教学,学生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能力有限,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不高。

(二)课程思政目标导向不明确

教师在将课程思政与声乐课程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以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导向,将思政元素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在当前的声乐课程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能够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体系中,但是思政教学目标相对比较模糊,没有设定具体的要求,对学生思想层面产生的影响不够深远。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无法以这些目标为指引,更无法将教学目标落实在日常学习中,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体系不完善

在声乐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需要以相应的教学方法为支撑。声乐教学以理论结合训练的方式为主,而思政教育活动更多是纯理论性的教学,将二者相互结合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多数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已经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当,片面地将声乐教学与思政教学割裂开来[2]。同时,很多教师无法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存在不足

声乐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部分教师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很少会涉及思政教学内容。因此,在改革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教师多是以自身对思政教学内容的认识为出发点,围绕教学内容简单地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采取的方式比较牵强,使得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政教育。同时,部分教师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时,认为思政教学会影响到声乐教学环节的转换和学生的技能学习,因此不愿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内容。还有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思政元素导入与专业技能教学之间缺乏衔接,导致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演唱表演为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活动的开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学生在学习完一学期的内容后,教师给予学生整体性的评价。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足,无法科学地组织课程思政内容,导致课程思政实效性不强。

三、艺术类专业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转型的路径

(一)认识到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且还要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肩负着艺术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因此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和教师必须站在时展和历史传承的角度,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起到的支撑作用,认识到新时代学生成长所面临的复杂环境,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切实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达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的。以钢琴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在完成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当前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时,要更加侧重于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与民族自信心,不断促进学生思政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此外,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坚持言传身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合理界定课程思政导向目标

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导向目标,实现思政引导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求的有机统一,是确保充分体现声乐课程思政效能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时,应结合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将德育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将合适的德育内容纳入教学目标体系。在确定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要求。以民族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系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坚持力、意志力培养要求;在情感目标体系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行为目标体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体美与行为美之间的关系,在追求形体美的同时,还要将舞蹈学习与乐观、坚毅的性格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确保将课程思政教学的效用真正体现出来,确保思政教育内容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革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化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比如在进行歌曲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找与歌曲相关的背景材料,深入分析歌词所蕴含的意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翻译,从而使学生更富有感情地将歌曲演唱出来[3]。此外,教师可以依托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较为广泛的特征,设计专门的歌曲学习模块,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舞台实践是声乐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观念培养和自由创作等形式,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多元化的空间支撑,进而达到声乐专业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红色文化歌曲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提前查找与歌曲相关的资料,或者邀请思政教师为学生讲解曲目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曲目中蕴含的情感。在部分曲目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组织研讨活动或艺术实践活动,并结合不同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图书馆等渠道查找相关的历史知识,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做好总结,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中思政元素的认知,并结合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导向与自身的日常行为相融合。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要在声乐类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就需要从自身层面出发,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学校应组织统一的培训,以国家相关政策、精神为基本引领,引导教师更加深入地把握新时代思政教育的脉搏,从而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4]。其次,教师应强化互动沟通,专业课教师积极向思政课教师学习,加强交流,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提升教育效果[5]。再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为教学策略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正确引导,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创新型艺术类人才。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从过程性考核和考评形式多元化两个方面着手:过程性考核是指在学生日常训练考核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方面的考核,分析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6];考评形式多元化是指考核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月考和期末考试,而是要将考核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覆盖专业学习的各个方面,在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综上所述,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教学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配合。因此,声乐教师应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改进、思政内容组织、评价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声乐人才,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彤.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1(7):76-77.

[2]邓江,张晋伟.大学艺术教育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实践探究:以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声乐教学为例[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2):133-136.

[3]邓永红.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策略[J].艺海,2021(4):86-87.

[4]胡剑.探析课程思政渗透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21(21):171-172.

[5]甄小溪,朱琳.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研究[J].当代音乐,2020(12):42-44.

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管理学原理”中嵌入思政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实施中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带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一、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目标应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导、控制、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深入挖掘与探索,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

一方面是于基础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于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内容主要是在讲解管理活动具体方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现有的技术条件、当前的经济状态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去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计划,做好人员配备[2],进行创新管理。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例如讲解环境分析时,应重点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态势,将其与企业目标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思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改善举措。学生根据现场环境、时局态势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将学科前沿热点引入知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发展挑战。再如教师在讲解管理控制时,可以增加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控制失误、不当,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前沿热点信息、具体案例融入教学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管理精髓的传授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管理学原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技术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基于发展的眼光寻求自身的发展,制定新型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对于学生同样如此。知识的学习应与自身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得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管理活动的全球化时代背景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体发展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新者。教师在讲解管理计划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细化到学期学习计划、月度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等,让学生不断分解学习目标,并确保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讲解人员配备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归纳总结,最终问鼎成功[4-5];在内容的变革创新中,也应着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建构出管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后,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基于学到的知识进行社团管理,进行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部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管理学原理”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这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如何塑造组织文化时,可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

三、积极创新与调整,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而第一学年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过多的理论课程讲解对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好课程优化设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程学习指导。“管理学原理”本身涉及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观点,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尽可能地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例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新鲜感、趣味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华为、海尔、蒙牛等品牌发展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诠释管理学的精髓,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6],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教师可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前发给学生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分组探讨、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内部交流、课堂思辨,于学生的交流思辨中去矫正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主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管理任务。以组织文化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搜集中国的文化内容,以点带面地展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族企业,研究其具体的文化核心内容,思考其文化形成路径,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师生互相点评。这种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思考、总结。再如采用教师可以专题参观与讲座的教学模式,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家或优秀的管理者亲临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规律技巧,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定岗实践,让学生知行意统一,扩展学习视野,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理解。此外,教师可引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让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理论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分为课前预习(线上)、课中融入(线下)、课后作业(线上)三个阶段。上课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雨课堂线上预习任务,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将每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实施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课中、课后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中的意义[7]。

四、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并加强培训学习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定期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党性教育,参与社会调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得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并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应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行课程教育结对制度[8],聘任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指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思政教师指引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日常思政讲堂、交流探讨活动,以真正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管理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讲解人性假设范式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不同人性假设下不同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工作。在讲解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思考价值观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在讲解激励理论之公平理论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观。在讲解领导权力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在讲解管理沟通技巧时,教师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诚信、自信。“管理学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统一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共同备课商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就课程思政案例的选择达成统一意见,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取其他教师、专家的意见,做好专业课思政教育质量的把关;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地上传有关哲学、国家历史、人物故事等相关的素材,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育人。

五、结语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知识讲述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教师应挖掘“管理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增加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育人机制的调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做好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让题“管理学原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才能带来“管理学原理”更理想的教学预期,培养发展更全面、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49-153.

[2]彭芳.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0):162-163.

[3]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4]陈幼红.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2020(05):149-150.

[5]薛维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大科技,2021(16):46-47.

[6]禹玉环.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108-109.

[7]樊艳丽.浅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9):157.

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文4

思政教育精细化,是思政教育改革深入的必然方向,也是思政教育研究的课题之一。通过思政教育精细化,可以假期培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结果。并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益于培养一个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忠于国家和党的优秀人才。所以,只有了解思政教育精细化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让大学的思政教育渗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1大学生思想教育精致化问题的重要意义

11精致化教育问题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精致化”最早被提出是应用在管理学上。[1]也就是在注重及管理整体和结果的时候,也要注重过程和细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效益和质量都得到提高。而后把“精致化”引入到教学中,尤其是引入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不在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而是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思政教育精致化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12精致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

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点科目,尤其在教育改革时期,思政教育的改革涉及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所以,精致化思政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在保证提高学生高素质的同时,更加精细地划分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让学生得到更专业的培训,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精致化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必然的结果。

13精致化是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政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养,还有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和魅力。尤其是精致化的思政教育,更是把思政教育深入到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从细节到整体,让学生都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而且我国近些年颁布的法律条例和相关政策[1],都为精致化思政教育提供了环境和“土壤”。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主要特征

21突出育人效果

思政教育的精致化,可以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尤其是思政教育的德育教学,更是从教育细节到整体评估,都有详细的计划。在德育教育评价工作中,主要考察的是德育过程和德育效果。考察过程就是精致化的一种表现,而德育教育就是精致化的育人效果。所以,精致化的思政教育是重视德育评估的。

22突出工作体系的科学性,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

保证精致化的工作,首先需要有一个优良的完善的工作体系。所以,精致化思政教育工作,突出的就是工作体系具有科学性。并且随着精致化工作的加深,组织结构体系也在不断地改变和优化。把各个分散的体系联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科学的体系。而学校需要领导进行统筹管理,表现出集中性。而鼓励学院进行细致化管理,则是表现了分散性。这就体现出精致化的工作可以不断地优化组织结构。[2]

23突出技术性,运用信息手段和科学方法

思政教育的发展也是需要具有时代特性的,而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时代,所以思政教育也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具有技术性。先进的科技为思政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思政教育可以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来设定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所以,精致化的思政教育,可以结合社会心理、管理等学科,构建一个更科学的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运用了适当的信息手段和科学方法。

24突出教育对象的本体性,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与体验

精致化思政教育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2],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思政教育当中。所以精致化思政教育突出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性。从大学生本身的感受和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相关的教育方案和内容。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且根据学生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25突出教育者的创造性

精致化的思政教育,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也突出了教育者的创造性和灵动性。精致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具有灵动性和艺术效果的[3],是离不开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创造的。只有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很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教育模式和内容。

26突出科学发展,强调工作模式的可持续性

精致化思政教育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能够让思政教育的工作产生可持续性。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其次要把具有价值的做法进行记录,最后应该扩大精致化的思政教育队伍中教育工作者的年龄阶段。

3有效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若干策略

31理性判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大学在采取精致化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客观理性的评价工作状况。要把当前的工作状况和精致化后的工作目标进行对比,找出目前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并且结合信息技术,提出一个更合理更科学的工作办法。并且工作的效果和过程要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要求,这样才能保证精细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改进和发展。

32科学构建高校德育评估机制

精致化思政教育可以为大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的人才。而想要实现思政教育的精致化,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评估体制。德育教育评估体制可以考核学生的思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从细节和结果来判断一个学生,才是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估机制。不会以偏概全,并且能够找出思政教育的不足之处,让思政教育更符合基层思想政治发展的要求和标准。

33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质量

大学开展思政教育,尤其是精致化的思政教育,想要顺利的推行,有赖于教育队伍的素质。所以,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的精致化,思政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是精致化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4]并且根据教师的工作职能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激发教师的潜力和教学热情,为精细化思政教学筑建夯实的基础。

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文5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人们思想层次、培养人们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必要手段。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政教育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将对这些问题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文章围绕着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程的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和研究,并通过论证得出结论:怎样才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体验式教学;思政教学;应用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教学的有效性缺乏保障,学生对思政缺乏兴趣,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实际生活存在鸿沟等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的阐述体验式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堂存在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对大学生们的培养主要有技能目标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这类培养方式在教育学上被称为隐性的教育,即是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让学生从掌握理论知识升华到情感认知的层面上。所以,这类教育想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要让学生们积极的投身到各项活动中来。

目前各个高校在思政教育方式的选择上还是采取了传统大班理论授课的模式。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大学生们势必会对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感到厌倦。很多大学生虽然听了许多思想政治课程,但是吸收效果非常差,没有将精华知识吸收到自己的脑海里转化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高。

基于此,本文认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其主要形式和宗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将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通过某些简单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将整个知识串联起来,日后学生回想起来,会很容易将整个画面清晰的呈现在脑海中。

二、怎样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要遵循的原则。第一,教学目标要做到全面,教师对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要做到全盘的考虑。体验式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布置紧凑的教学体验,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情感掌控和教学规划等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第二,教学模式要能和学生们的兴趣相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导师,离开了趣味性,任何创新教学方式都是无源之水。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教学和学生的兴趣充分契合。第三,教师应当动员大家尽可能多的互动。体验式教学从本质上说要求学生进行更多的体验,而互动则是学生强化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多的互动。第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深化所学的知识。体验式教学还要求学生不断进行实践,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内心的感知。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1)直观感悟式。这是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图片、图表及各类动画和ppt等教学元素来传授知识的一种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让同学们直观的看到各类归纳性强的图表,加深他们的记忆进程。这是一种直观感悟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2)角色模拟式。角色模拟式是一种创新教育方式。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活动,并进行互换角色模拟,来强化学生知识学习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角色模拟加深对思想政治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角色定位对思政教育中的抽象问题把握的更清晰、更透彻。(3)动手互动模式。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动手操作方式互帮互助,增强凝聚力,对思政课程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动手操作式中的总结发言环节能够让同学主动的发掘知识,提升自己的领悟水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学生们一起互动,例如可以将报纸中某些重要的新闻剪下来,做成一面墙纸进行展示。通过这样不断的动手操作,学生们会对某些重要知识有了更加牢固的认识。(4)演讲和表演式。这种模式指的是邀请相关的专业和学者在课堂上做主题报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和演讲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就某个主题组织学生们进行一场演讲比赛,学生在演讲的同时,除了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通过讲述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学堂,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还要多多的走出去,到社会中不断去学习。(1)社会实践方面。就是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和身体素质。学校可以利用放假,多组织学生们去纪念馆、博物馆和养老院进行实践,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发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2)主题访谈调查方面。这种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们去亲身感受现场来获得更为真实的资料,自主的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曾让自己的学生去各个大学进行大学生创业方面的访问、调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更强了。总而言之,这种类型的访问调查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帮助学生深化对社会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策划分析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这一创新模式的开展,有助于改变高校思政课落后的教学现状。高校思政教育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思政教师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思政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65-01

1 引言

伴随国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思政教育主要通过班级辅导员与相关教师运用现代思想、思维教育方法、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来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促使大学生形成能够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的具备一定思想道德内涵与优秀学习品格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根本保证与核心环节,就业指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具体化。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以保证现代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

2 国内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工作结合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2.1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传统体制亟待创新与改革

现阶段,国内高校思政教育与指导教育主要以辅助课程的形式进行开展,教学时间无法保证,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匮乏是两部分教学的通病。各高校针对两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认识课程的设置重视程度不够,各个模块的学习缺乏系统的论证与讨论。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现实需求,教材内容上依旧延续传统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上缺乏新意。教学方式上一直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在两部分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与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脱离了教育的整体方针与方向。

2.2 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脱节,教学效果不明显

就业教育主要目标是服务于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工作安置,但整个教育的过程需要从思想到实践的过渡,就业指导教育首先进行对人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现阶段国内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脱节,就业工作中忽略了思政教育作为就业教育载体的重要功能,导致就业教育效果相对较差,思政教育工作也没得到应有的实践。

3 就业指导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途径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融合

就业指导教育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门核心课程,思政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载体,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就业指导教育教育内容涵盖思政教育体系中的人生观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心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教育、诚信教以及团体主义教育等。现阶段,社会市场人才体系的发展需求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从思想上具备社会需要要职场素养。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形势下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基础,为社会人才市场输入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技术水平过硬的高端人才。

3.2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上有效融合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由各自独立的部门进行负责,两部分教育的独立管理与实时造成在整体教育内容上存在重复、脱节等现象,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中监理协调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促使两部分教育工作体系的有效融合,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同时将学校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责任分工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实践工作中,注重两部分教育的相互引导与融合,在实践中武装学生的基本思想,锻造学士健康心理,促使学生适应社会环境。

3.3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融合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人才。就业指导教育中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两个模块的准确把握与正确分析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从思想上强化认识,在实践中提炼高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个学习中形成长远的职业规划,确定正确的奋斗目标。

4 总结与建议

国内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就业制度的创新改革的发展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学生就业成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有学校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两部门的结合工作保证,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且要贯穿和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整合两部分教育的公共资源,优化和完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高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配合与展开,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培养,为社会输入具备综合文化素质优秀,实践能力水平过硬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廖剑生. 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整合[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226-228.

[2]张玉鹏. 就业创业与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路径[J].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