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行动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行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行动方案

数字经济行动方案范文1

引言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CT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拓展,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规划,以期能够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及欧洲各国也在极力地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颁布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丹麦在2010年颁布了《信息技术宏大规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荷兰在2010年启动了《知识网年度计??(小学、中学和职业教育)》,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高ICT能力,使数字资源更易查找和访问等。2016年3月,英国《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其中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德国在2016年10月出台了《数字化教育战略2030》,以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教育各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上页图1)。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

20世纪末期,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欧洲各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提供各种渠道,让每个人获得广泛的知识,并培养其就业的能力。欧盟于21世纪初期相继提出了数字化欧洲、i2010、欧洲2020战略等战略规划,有力推动了ICT在欧洲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支撑。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各成员国在其法律制度、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2010年,《欧盟2020战略》成为欧盟下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同时,有关欧盟未来十年教育质量提升的《欧盟教育与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提出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要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即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学习、提高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公平教育和社会凝聚力、在各级教育和培训中提高创新能力。

欧盟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分析

从信息社会的构想到ICT在教育领域中广泛且深入的应用,欧洲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不同时期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关注点,笔者将欧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ICT初步应用、ICT深入应用。

1.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互联网的诞生、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结构被打破。为了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欧盟国际组织于1993年颁布了《成长、竞争与就业白皮书》,首次提出信息社会的构想,指出欧盟国家必须提供渠道,让每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构建。1994年,欧盟了《欧洲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远距离工作和教育、大学和研究中心信息网络的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2)政策分析

①强调信息技术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在让人们获得广泛的知识及培养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如解读信息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及创造力、判断和决策力以及评估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指出,要培养就业能力及竞争力,必须先知道什么是未来必备的技术,包括基本知识、技术知识和社会技能。

②强调职业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白皮书指出,欧盟国家必须将学校和企业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训练。通过师徒制、鼓励服务业的新职业训练等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通过设立再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等开发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学生进行职业训练的机会。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是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的能力及竞争力。

2.ICT初步应用

(1)政策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促进信息社会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分析了ICT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1999年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简称“数字化欧洲”)的方案,其整体目标是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转变。“数字化欧洲”方案分为两个阶段,即2000年启动的eEurope2002(2000―2002)行动计划和2002年启动的eEurope2005(2003―2005)行动计划。eEurope2002的目标是促进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其使用,其中包含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向人和能力投资,促进互联网的应用三个方面。eEurope2005的目标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开发更好的服务、内容和应用,以促进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中的全面使用。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在eEurope2002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必须要加强廉价、高速、安全的互联网建设,确保至2001年底,所有学校都能够接入因特网并能够使用多媒体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确保至2002年底,所有教师都能配备和熟练使用因特网和多媒体资源。eEurope2005行动计划强调了更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宽带接入和各教育机构的连网,指出至2005年底,欧盟所有成员国的所有学校都要连接到因特网上,并能够实现网络上教学和教研,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机构也要连入网络。

②教师ICT能力培训。数字化欧洲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用数字技术培训教师”,具体采取的相关措施有:为学校、教师、学生配备互联网接口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培训教师使用数字技术,并对课堂上采用数字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等。欧盟2000年启动的eTwinning是数字化欧洲方案中的一个重要行动计划。作为在线学习社区,eTwinning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欧洲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充分利用eTwinning进行合作交流,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开展科研项目及在线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也使eTwinning延伸为教师的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提升了教师的ICT应用技能,促进了学与教方式的革新。

③信息?Y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欧洲方案中指出,应将“开发欧洲教育服务和软件”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eEurope2002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制定了《欧盟开发公共部门信息框架》等专项规划。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计划将国家知识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等。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其重点围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ICT能力培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展开,强调宽带网络的接入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欧洲ICT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数据显示(廖瑾,喻东,2010),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相关的产业和应用对欧盟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5%,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40%。

3.ICT深入应用

(1)政策内容

2005年,欧盟推出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该计划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并且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是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推动力。“i2010战略”以ICT技术为核心,包含三大支柱,涉及到建设低价、安全的高速宽带,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服务等方面内容,其框架如上页图2所示。

面对外部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人口老龄化、长期结构性失业等系列问题(廖瑾,喻东,2010),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指引欧盟发展的《欧盟2020战略》(Europe 2020-Europe’s growth strategy)(EU Commission,2010),提出了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重点和具体目标,它包含七大旗舰计划,其中《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构建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建立高速互联网、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目的。

(2)政策分析

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持续更新。《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的实施,即通过架设廉价、快速、安全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i2010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关注宽带网络速度、内容资源、互操作性、安全性四个方面的内容。《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也明确指出“加强欧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整个欧洲的高速信息网络”。

②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2010年,《欧盟数字化议程》旗舰计划指出,推进信息化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统一信息通信协议,实现成员国内的互联互通,提高数字信息的可用性。因而,在2011年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洲标准规则》提案,要求加大信息化标准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并在2011年12月,通过一项关于建立欧洲各相关方信息技术标准平台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企业界等认真执行有关信息化标准的政策,推动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③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和提高信息安全。欧盟把提高公众信息化素养、增强公众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而建立了信息化素养指标体系和在线教育平台。另外,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大信息安全工作力度,欧盟制定实施了信息安全宏观政策,加强对网络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宣传工作等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2013年,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确保数字经济安全发展。

纵观该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政策,《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一脉相承(廖瑾,喻东,2010),认为信息技术是欧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关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高速互联网络的建设,强调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或在相关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不断地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也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也有持续推进。

纵观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内容及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

从宽带网络的接入、高速互联网的建设及信息安全保障到ICT设备的配置及更新,欧盟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持续更新,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标准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开展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项目,通过定量的方法对欧盟各个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确立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标(卢双奇,赵建华,2013)。另外,《欧洲标准规则》提案的通过及“信息技术标准平台”建立的决定有力推动了欧盟教育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

3.建立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持续推动

欧盟在“信息社会的初步构想”阶段,注重增强公众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渠道,并在之后大力推进了ICT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数字化欧洲:一个全民的信息社会》方案,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建设、师生ICT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等目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欧盟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侧重点转向了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在不同教育信息化阶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目标能够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数字经济行动方案范文2

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紧随美国提出的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计划,台湾加紧了对本地区信息化的推动,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下面我们选取国际上调查频率稳定,并且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和机构所进行的信息化评价情况,观察台湾的排名,以了解台湾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1)世界经济论坛(WEF)的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网络准备指标)。从2001年开始对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信息化准备程度、信息化应用程度三方面。台湾2003年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2004年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

(2)英国经济学人下属EIU的e-Business Readiness Index(电子化准备指标)。从2000年开始对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评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法规与政策的完备性、商业环境整体效率、电子商务社会文化多元性、e化服务可得性等。台湾2003年和2004年在60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都是第20。在其中的信息技术的联接度和e化服务的可得性两项中,排名为世界第3。

(3)国际数据公司(IDC)的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信息社会指标)。从1996年开始对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其测量的内容包括电脑基础环境、互联网基础环境、通讯基础环境、社会基础环境。台湾2003年排名第20,2004年排名第24。IDC的评比显示,台湾的通讯基础环境排名为全球第3,互联网环境为第14。

通过下面的一些最新数据,可以对台湾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更为直接的印象。截至2004年9月,台湾商用互联网账号总数(不包括学术及政府网络用户)已达1033万户,其中宽频网络用户337万户,移动网络用户385万户。经常上网人数突破900万,达905万。网络应用普及率为40%,企业联网普及率已达81%。

台湾资策会人士认为:台湾整体信息与通讯应用基础建设已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市场竞争环境、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建设及信息通讯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长足的进步。无线上网人数、家庭宽频普及率与电讯产业的竞争程度等排名都跻身于全球前10位。

2、政策推动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当局就已经非常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79年成立由官方与民间共同出资的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20余年间该组织在推动资讯通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技术的跟踪与研发、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台湾信息通讯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40亿元新台币。

1993年,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台湾随后也推出本地区相似的计划,并成立主管机构,推动台湾的信息化发展。先后成立了“‘行政院’‘国家’资讯通信基本建设专案推动小组”(简称NII小组)、“‘行政院’资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院资推小组)及“‘行政院’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小组”(简称iAeB小组)。后为提高整体性及业务效率,于2001年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改为“‘行政院’‘国家’资讯通讯发展推动小组”(简称NICI小组),自此该机构成为专职推动台湾信息产业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构。其推动信息化的目标是:①电子化政府:建立畅通及安全可信赖的资讯环境,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全面上网;公文电子交换全面实施;600项政府申办服务上网;户籍和地籍誊本全免;政府资料公开,全民参与。②产业电子化:健全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应用环境;建构高效率供应链管理网络,达成最佳化供需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全球运筹营运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③网络化社会:丰富网络内容,加强文化及自然资产数字化应用;偏远地区普设资讯公共服务站,缩小数字差距;建立数字学习环境,让人人容易上网学习;提供个人化的保健、医疗服务。④基本建设:整备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讯通讯相关法规环境;上网人口比例达到50%,其中宽频上网达70%;提升资通产业技术与发展环境,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机制;普及全民资讯教育;建立智慧型运输系统,便捷交通;提高侦防能力,防止网络犯罪;掌握国际资通标准,促进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推动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该方案由“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出,“行政院”2000年8月通过。计划推动期5年,从2001年1月起至2005年12月止。

方案的目标包括下列5点:

(1)全岛研发经费占GDP的3%,其中30%来自政府部门,70%来自民间部门。

(2)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达75%以上。

(3)政府及民间投入教育经费总和占GDP的70%以上。

(4)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占GDP的60%以上。

(5)宽频网络配值率及使用费与美国相当。

方案共有5项发展策略:

(1)由民间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的角色着重于建立环境与排除营运障碍。

(2)以建立创新与创业机制及推广资讯科技与互联网应用为动力,通过知识的运用,加速研发及商品化,创造新兴产业,使既有产业利用知识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以提升竞争力,推动知识运用,创造市场需求,带动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从基础建设、法制、人才供应及行政面,同时进行检视,以构建知识经济优良发展环境。

(4)政府再造应与企业再造同步进行,以产生相辅相成效果。

(5)采取措施消除知识差距,以使全民共享运用知识所带来的成果。

该方案认为台湾地区已具备初步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希望经由方案的推动,在未来10年内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知识经济水平。

2001年,基于资讯通讯科技所带动的技术变革,“行政院”NICI小组规划完成“‘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12月“行政院”正式通过实施。该方案系以台湾电子化为发展愿景,希望运用资讯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政府,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资讯化优质社会。

而2002年的“数位台湾”计划,是推动台湾走向信息化社会的集大成计划。2002年“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将“‘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中的电子化政府、产业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基本建设等4大领域,扩大为“数位台湾”计划。同年5月,“数位台湾”计划被正式纳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

3、“数位台湾”计划的信息化前景

3.1 总目标

其目标是运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升产业竞争力,建构高品质的资讯社会与创造智慧运输环境,以加速带领台湾迈向知识新经济,打造台湾成为亚洲最e化的地区之一。计划各年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数位台湾”计划分年目标计划指标名称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宽频上网户数(万)

200

300

380

460

530

600

E化商务排名(WEF指标) 18

16

14

12

11

10

E化政府排名(WEF指标) 7

7

6

6

6

5

资讯社会排名(WEF指标)15

12

9

8

6

5

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30

50

60

65

70

75

“数位台湾”计划的整体预期效益可区分为经济面、政府服务面、资讯应用面与基础建设面等四大层面。

(1)经济面:通过“数位台湾”计划的推动,创造两万个就业机会,e化服务业总营业额达3000亿元(新台币,下同),协助弱势企业扩增整体营业额400亿元,产业e化率达6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GDP比率达15%。

(2)政府服务面:提供600项上网服务,5年内公文交换率达到55%,e化政府民意满意度达75%。

(3)资讯应用面:除前述表格中的信息化社会与e政府指标外,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将达到全球前10名。

(4)基础建设面:上网人口总数比率达50%;其中宽频上网人口比率达到35%,南北主要骨干频宽达1150Gbps,国际海缆频宽达250Gbps。

“数位台湾”计划为滚动式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年检讨修正。2004年6月该计划调整为“600万户宽频到家”、“e化生活”、“e化商务”、“e化政府”及“缩减数位落差”等5大架构、58项子计划。详见下页表2(因篇幅原因,只列至二级计划)。

表2 2004年“数位台湾”计划核定的新架构

宽频到户600万户

推动无线宽频网络

建置发展网络协定IPv6

宽频到家 建置安全的资讯通信环境

“内政部”自然人凭证发证计划

建置及营运、岛内及海外PKI互通机制

建立资、安产品验认证机构或实验

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数位娱乐计划

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计划

E化生活  故宫文物数位博物馆建置及加值应

用计划

不动产资讯中心

网络健康服务推动计划

推动e化交通

产业协同设计电子化计划

农业产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E化商务  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应用计划

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及交流计划

企业经营服务e网通

政府整合服务单一入口

线上政府服务e网通

E化政府  公文交换G2B2C计划

政府机关视讯联网系统计划

开放政府数位资讯

防救灾紧急通讯系统整合建置计划

缩减城乡数位落差

缩减数位 缩减产业数位落差

落差

协助国际缩减数位落差

3.2 推动成果

(1)基础建设:2003年底台湾宽频用户数已达304万人,自然人凭证发放突破23万张,辅导中小企业宽频e化达1125家,应用PKI安全机制的企业超过2000家,并正式开放IPv6影音平台。

(2)e政府:完成许多系统/平台建置、线上服务等工作,大幅提升电子化程度与行政效能;2003年,美国布朗大学评鉴e政府,台湾居世界第五。

(3)e商务:带动岛内重点产业共600家厂商投入新台币10亿元,世界经济论坛评鉴台湾居世界第六。参入并推动产业协同设计,建置农业知识管理入口网站等多项专业知识库,以及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相关网站,以提升台湾农业与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管理、传承、流通与应用的能力。

(4)在资讯社会推动方面:2003年完成2881项,超过1万小时的线上教材。培训专业人才,发放45000张医疗凭证IC卡,在上百个偏远地区建置公共资讯服务站及资讯服务网站,并推动数位广播电视共同转播系统与MHP,以促进数位娱乐发展。

(5)完成建置智慧运输走廊路况动态资讯系统雏形,协助建置重点都市交通控制系统,补助重点都市购置智慧型大众运输工具并促进交通管控与服务改进,提升交通资讯中心的服务能量。

4、M台湾计划

2004年8月,“行政院”为因应第三次IT革命,将个人电脑、Internet和移动通讯结合而形成“服务无所不在的网络”,从政府、企业、家庭到个人,在任何地点,运用任何设备都可联网,随时随地方便取得资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增进生活便利,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又鉴于国际市场整合移动电话网络及无线区域网络的趋势,以及台湾无线区域网络设备产量及手机用户普及率均为世界第一的优势,台湾“行政院长”在新十大建设中提出“M台湾计划”,打造“行动台湾,应用无限,跃进新世界”的愿景,使台湾从e化进步到M化。计划以“宽频管道建置分项计划”及“行动台湾应用推动分项计划”两大工作项目进行,前者以“内政部”为指导单位,后者以“经济部”为指导单位,以370亿元新台币为预算,分5年(2004~2008)时间进行推动。

(1)基础建设方面:以都会区或特殊地区为主要推动区域,再渐次普及全岛。由当局结合业者需求,以公共建设经费建设计6000公里宽频管道,提供固定网络、有线电视及移动电信业者等承担、铺设光纤。

(2)行动服务:在创新行动应用方面,完备基础建设,建立行动化便民服务。累计完成建置10个行动城市、15个行动专区,并建立10项特定政府单位(工业区、会议中心等)行动服务。

(3)行动生活:从民间出发,创造便捷民生,构筑优质化民众生活。主要分为“M——民生”,“M——社区”,“M——娱乐”,及“M——照护”等四项。累计完成建置15个示范生活圈,25个M化社区,15个M化娱乐服务示范应用点及30个M化照护专属机构。

(4)行动学习:从学校出发,突破空间极限,带动数字化终身学习。累计完成25个学校及其校外无线区域网域漫游示范应用区,包含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文艺单位应用服务示范行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方华,许为民.台湾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

[2] 台湾“经济部”商业司.“中华民国”2003—2004电子商务年鉴.2004.

[3] e计划特写.数位台湾,2004(9)

nii.org.tw(台湾资讯基本建设产业发展协进会网站)

iii.org.tw(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网站)

ecos.org.tw(台湾产业电子化联合服务网站)

timglobe.com.tw(台湾资讯服务业商情网)

数字经济行动方案范文3

各个制造商将从不同方向迈向未来,选用不同的信息技术 和运营技术 应对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满足客户的需求。“未来工厂”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可让中国的制造商“面向未来”做好准备,并能够充分把握“中国制造2025”纲领下新的机遇。

“未来工厂”所具备一些共同特点包括:

协作:协作工具和分享的意愿对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和创新而言至关重要。此外,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共同参与产品开发和流程改进也必不可少。

创新:企业支持和培养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文化,并鼓励全体员工献计献策。这适用于新产品推出、内部流程及设施管理。

灵活:企业及时响应新机遇或市场变化并快速做出决策。

支持云:未来的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需要使用基于云的解决方案,以实现诸多优势,例如不断更新换代的功能、出色的灵活性及更快的实施速度。

以客户为中心:如今中国的消费者,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有着较高的消费要求,期望获得根据个人需求定制的高度个性化产品和购买体验。

面向垂直市场:企业需要更加专注于较小细分市场并侧重于少数核心产品,这是一种有效的成功策略。

数据驱动:企业应根据实时的数据而不是过时的假设或猜测制定决策。

高效:为了在全球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中国制造商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流程自动化、精简运营流程和最大限度减少浪费。

独特:中国制造商需要建立并提升差异化特色,并在定位和产品开发方面保持高度战略眼光。与众不同是保持或赢得市场份额所必需的因素。

自动化:实现现代化的压力还扩展到了工厂车间。生产系统和流程必须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缩短停机时间并减少设备和人员的资源浪费。

对比上述特征,其中有多少适用于您的工厂?现在就是完善您“未来工厂”战略的最佳时机。

市场分析公司麦肯锡最近公布的一份名为《高效数字企业七大特点》 的报告强调:制造企业迫切需要采取行动。“为了保持竞争力,各公司必须停止观望和数字试验,即刻开始向全数字企业转型……数字试验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经济复苏缓慢的萧条环境下,数字化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子商务在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或地区)以两位数的速度不断增长,并在亚洲蓬勃发展。为了抓住这一发展势头,各公司需要加快步伐,快速向数字企业转型。”

数字经济行动方案范文4

发达工业国家都在努力捕捉全新数字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传统制造业强国德国意识到数字技术对未来制造业的深刻影响,制定和启动了“工业4.0”计划。对中国而言,占据数字时代的竞争先机尤为迫切。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生产率增速下降,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此外,中国许多产业仍局限于价值链下端,创新能力低下。

中国政府审时度势迅速采取行动,启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旨在将中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提高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将生产流程与互联网相整合,使制造业变得更加环保、智能和优质。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推动“互联网+”战略,整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埃森哲研究显示,物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基于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做最低估计,到2030年,物联网能给中国带来5000亿美元的GDP累计增长,比目前常规预测的发展水平高出0.3%。但分析也显示,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甚至可能更大。通过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本国采用物联网技术的能力以及增加物联网投资,到2030年中国GDP累计增长额可达1.8万亿美元(见表1)。换言之,2030年GDP增长率有望提升1.3%。

但是要将数字技术转变为经济增长,中国需要营造物联网拉动增长的必要条件,并将这些技术整合到各个行业中去。我们聚焦制造业、交通、资源与公用事业三大行业,分析物联网如何能推动这些行业的增长。

中国准备好了吗

政府决策者和企业领导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将顺其自然地享有物联网带来的增长红利。要将对物联网的展望和想象转化为实际增长,领导者必须创造条件,实现物联网的普及深入,实现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发展。

一项通用目的技术在经济中的普及和扩散,过程不仅漫长,战线也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它不仅需要技术自身的普及和扩散,而且要求增长、创新和财政支持延伸到多个领域与行业。决策者需要及时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引导物联网推动行业增长。

埃森哲创建了国家吸收能力(Nat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指数,以此评估物联网在各国经济扩散的潜力。基于对以往技术革命时代的研究,以及与技术、经济和商界专家的访谈,我们确立了国家吸收能力指数的四个支柱,分别是:商业环境、腾飞因素、转化因素、创新动力源泉。

1.商业环境――用以衡量国家为支持物联网驱动经济增长而建立的技术和制度基础。

研究显示,中国在这方面表现较差。为了改善商业环境,中国应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此外,需要转型教育体制,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辍学率明显高于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加大开放力度、放宽资本获取渠道,那么寻求在中国部署物联网应用的企业将有望从中获益。

2.腾飞因素――用来评估国家推广技术、鼓励新技术和新服务传播和应用的能力。

该指标取决于供需双方综合情况的考虑。就中国而言,供需因素之间的排名差距甚远。一方面,得益于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需求能力显著提升;而另一方面,中国表现平平的理工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技能水平、有待优化的科研机构以及有限的研发支出,共同阻碍了供应方因素的发展。

3.转化因素――考察经济体的社团与组织对技术变革的欢迎程度。

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兴市场在该项指标上表现出接受新技术革新的较强意愿。中国消费者和企业似乎尤其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这或许可归因于中国快速的消费增长。

例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刺激消费者对相关技术设备的进一步投入,进而促进企业和企业家采取行动,在技术领域大规模投资。此外,从整个经济体来看,如果中国能提高自身能力,进行正式或非正式传播知识,那么中国在转化因素上的表现将更加出色。

4.创新动力源泉――衡量国家运用新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相比在其他三大支柱上的得分,中国在该指标上的表现最为逊色。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缺乏尖端研究和商业生态系统。不过,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投资,培养前沿的物联网开发能力。例如,政府、产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成立了无锡产业集群,以开发和引领物联网应用,此举体现出中国在这一领域做出的努力。

就物联网国家吸收能力而言,目前尚没有一个国家达到满分。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具有提升空间。在国家吸收能力指数榜单中,中国位居第14位(见表2)――为了赶超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还需做出巨大努力。

物联网推动产业增长:

制造业、公共服务、资源产业最受益

研究模型显示,物联网能为中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那么它在不同行业的贡献又怎样呢?为了解物联网在中国各产业的具体经济潜力,埃森哲联合Frontier Economics,就物联网对中国12个产业的累计GDP影响进行了预估。

分析显示,在中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助推下,未来15年,仅在制造业,物联网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见表3)。

虽然成效看似显著,但中国还能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通过进行定向投资和为其他类似计划提供支持,各行业还将产生巨大的附加值。以制造业为例,物联网创造的经济价值将从1960亿美元跃升至7360亿美元,增加276%。对资源产业而言,物联网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将从480亿美元增至1890亿美元,比当前条件下高出近三倍。

分析显示,制造业在物联网经济效益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资源产业。到2030年,该三大领域将占物联网所创造累计GDP总额的60%以上。

对于制造业: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新增收入

制造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占GDP的近一半。但是,产能过剩、资源分配不当、薪资上涨、环境破坏等因素正日益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挑战。对此,中国政府正尝试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寻求解决方案。例如,“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重点旨在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突破。埃森哲近期一项调查显示,62%的受访中国企业高管认为物联网将有助于提升员工生产率,而48%则认为物联网可帮助企业优化资产利用率。

通过将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物联网可推动制造企业实现以下三大核心使命:

1.优化生产流程:制造商能采用无缝连接,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控制。物联网技术还帮助制造商进行预测性数据分析,以确定可能的设备或零部件故障,从而制定预防型维护计划,实现平稳运营。

2.提高效率,改善客户体验:生产过程中,企业可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善工人的健康条件,提高安全性。例如,中国的一些工厂为工人配备了“智能腕带”,当工人进入危险区域时,智能腕带便会自动发出警报。同时,物联网还能帮助企业收集产品的售后信息,以改善客户体验。

3.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在数字化的“客户到制造商”商业模式下,消费者将得益于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对于交通运输业:

提升安全管理、减少环境影响

从物联网的经济贡献角度看,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的增长规模相对并不大,但是物联网应用对交通行业的安全管理和环境影响有着非凡意义。我们的分析显示,到2030年,在交通运输业,物联网将创造130亿美元的累计GDP。如果采取进一步措施,提高中国的国家吸收能力和物联网投资,经济效益将提升至近3倍,达到370亿美元。

物联网解决方案可帮助中国解决汽油消耗过度、污染排放、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通过分析车辆传感器收集的实时数据或反映外部条件的数据(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帮助相关企业或机构依据数据做出决策,为平稳有效的运营提供保障。又如,车队管理企业能通过车辆远程诊断和智能路线规划等功能降低运营成本。此外,提高对司机驾驶行为的透明度也可提升车队的整体安全性。

物联网技术还能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业务模式。以中国汽车市场为例,通过从汽车制造商、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和保险公司等各处收集共享数据并建立数据网络,各利益相关方可有效缩短汽车维修时间,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提供满足具体情境需求的服务。比如,保险公司利用预测型分析法技术对机械数据和驾驶员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保险套餐方案。

在中国,互联汽车也有着强劲的市场潜力。据预测,未来2~3年,中国出售的所有新车都有望具备无线联网能力。鉴于中国规模巨大的新车市场,这一转变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极大影响。中国消费者已对与物联网相关的车载服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埃森哲研究发现,只有2%的消费者对汽车远程诊断服务兴趣寥寥。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战略还强调,互联网与汽车相结合将给人们的出行旅游带来质的变化。

对于资源产业与公用事业:

提高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

中国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石油、电力和水等大量资源的消耗。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2%,但是中国消耗了全球21%的能源、45%的钢铁、54%的水泥。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在中国的GDP中,环境成本占比高达12.3%。显然,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势在必行。

虽然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本身具有能源供应功能,但在生产过程中也消耗大量能源。因此,提高生产效率不仅有利于这两个行业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而且将对生产流程中需要使用能源及资源的其他产业(如制造业)产生显著的“连锁”效益。

我们的模型显示,在当前条件下,到2030年,在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领域,物联网技术将创造640亿美元的累计GDP。如果采取进一步措施,该数字有望增至2480亿美元。这两种情境下,大部分增益主要缘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为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创造以下诸多效益:

1.优化能源消耗:由于能够捕捉有关设备或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精确实时数据,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生产者可实现运营流程的能源消耗最小化。例如,石油公司可在要求的最低温度条件下,通过管道输送石油。

2.提高运营安全性:物联网技术可提高工作区的安全性,从而确保平稳运行。例如,在遭遇任何潜在危险时(如燃气泄漏或潜在爆炸),工人配备的可穿戴设备可自动报警。

3.进行预测型分析:通过在机器、管道等实体资产上安装传感器,企业能构建主动维护能力,以缩短机器宕机时间,防止设备或环境破坏(如可能的有毒气体泄漏)。

数字经济行动方案范文5

世界银行能够把78万美元花在“邯郸市数字城市建设研究”项目上,这在我国城市电子政务咨询项目中还是首例,究其原因,这和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当地政府高屋建瓴战略规划分不开。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迅速繁荣成为赵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胡服骑射”的千古美名。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在2001年10月,邯郸市就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在2002年5月,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实践,邯郸市又被建设部列为全国数字化工程综合示范城市,2004年9月25日,世界银行的投资更是将邯郸数字化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世界银行慷慨解囊支持软课题研究

“邯郸市数字城市建设研究”项目是邯郸市政府实施“电子政府、数字邯郸”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数字邯郸建设规划,研究如何通过政务信息化,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办公自动化,如何通过建设和完善数字邯郸信息基础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如何以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个项目内容包括数字化邯郸基础平台及其综合管理框架、电子政府总体设计方案、邯郸市信息资源数字化综合开发利用、邯郸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数字邯郸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邯郸“一卡通”实施方案等6个方面的课题研究。

邯郸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李联敏向记者介绍,由于目前搞数字城市建设牵扯的方面和涉及的问题太多了,而在这方面,对于城市一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国家还尚不齐备,假若盲目行动,就会在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出现问题,尤其是在数据规划问题上,会产生很多的不一致,将来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重建工作。所以,邯郸市就需要有一个“数字邯郸“的总体设计,从规范、技术标准的角度,同时还有相应的一些运营机制、管理办法、政策法规等多个角度进行总体设计。同时,李联敏表示,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对最终指导邯郸市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政务信息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以城市数字化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实现邯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邯郸模式”引领中等城市数字化

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邯郸市趟出了一条中原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其中,电子政务建设凸现出了一种“邯郸模式”。邯郸市政府信息中心李联任在接受采访时说:“2000年以来市政府又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2001年1月,邯郸利用政务工作网网络平台建成开通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市内设三个中心会议室(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和19个县(市)区分会议室。2002年完成了对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实现了与国家、省视频会议系统的汇接。全国、全省的视频会议,在两个中心会议室以及各分会议室可直接收听收看或发言。会议系统还实现了网络实况直播、会议存储、会议点播、重播等功能。到目前为止,会议系统已成功使用了近300多场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和效果。

李联任介绍说,通过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不仅避免了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而且还为政府各部门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网络化服务的统一、安全、高效的应用服务平台。

在对原有网络环境的升级改造中,邯郸市政府继续实践着统一管理的原则。李联任介绍说:“我们改造的原则是在保留原有网络设备和网络连接的前提下进行全网改造,如果更新骨干设备,原有的设备也要充分利用。最终实现的目的是把我们的网络建设成为可控制、可管理、高稳定性、安全可靠、速度快的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对县区和市直的带宽管理,实现对四大机关能够管理到单机。”

同时,邯郸市政府已经开发了电子签章,并即将部署认证中心,力求充分保障电子政务的安全性。

目前,邯郸所有县(市)区和大部分单位的上报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上传,部分文件的下发已在网上运行。非密级文件资料的网上传送已经初步实现;为了避免重复投资,便于互联互通,统一组织开发了通用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以促进办公自动化;开通了政府的门户网站,大大促进了政务的公开化,提高了日常办公效率;通过建设12345市长公开电话系统、投资项目审批收费等系统,拓宽了政府和市民的联系渠道,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环境,树立了良好的政府服务形象。

3个层次建数字邯郸

为了进一步加快数字邯郸的建设,邯郸市政府定下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完善已建成的邯郸市政务工作网络平台的同时,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包括数据处理交换中心、数据存储备份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以确保各项电子政务应用的顺利开展;继续整合政府各部门、各县(市)区网站,有计划地开展交互式网上事务处理业务,建设功能完善的、内容丰富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全面推行全市公文交换系统的应用,加快办公自动化应用的推广;大力开发政府资源,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

数字经济行动方案范文6

一、目的意义

对标行动是企业通过选树标杆、比较分析、制定措施,实现创新超越的一种持续改进的现代管理方式,是创造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和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县产业多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与行业高端和强势企业对标,能够找出差距,加快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资源大县,通过深入开展对标行动,能够引导企业在技术、工艺、新产品、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等重点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整体提升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设备大型化、工艺高技术化、产品高端化。有效激励企业革新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装备水平,研制开发新产品,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县工业企业科学发展。为此,各单位务必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把对标行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确保取得实效。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作为主线,以企业整体优化为重点,以岗位对标为基础,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构建竞争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和产品质量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为特征的现代产业新格局,切实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组织推动、协会指导服务相结合。强化政府的协调服务和推进作用,坚持发挥企业和职工的创造精神,激发行业协会参与和服务对标行动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协会三位一体的推进模式。二是坚持绿色增长原则。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产业链龙头和节点项目建设,不断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坚持自主创新原则。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创新主体,增强内生动力。

(三)主要目标。到年底,全县传统产业通过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完成全县水泥建材4家企业的升级改造、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到年,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迈出重大步伐,基本形成钢铁、装备制造、煤化工、水泥建材、医药为重要支撑的工业格局;到年,基本完成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新产品产业化取得突破进展,新兴战略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三、对标内容和重点

(一)对标内容

对标行动在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以企业整体优化为突破口,以岗位对标为基础,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体,以钢铁、装备制造、煤化工、建材、医药等五大行业企业为重点,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特色、岗位特征,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新产品研发、节能减排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分别选取3-5个关键指标与省内、国内、国际先进企业开展对标。

(二)对标重点

1.创新理念。围绕发展知识经济,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积极树立企业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实现超越自己、超越同行、超越同类产品、超越眼前市场。

2.技术装备。围绕生产装备升级换代,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3.研发设计。围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发明,保护专利发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工业设计,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工艺保障。围绕生产优质产品,改进和再造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工艺装备的先进性,推进工艺保障的完整性与合理性。加强生产过程和计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5.产品标准。围绕产品提档升级,全面开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贯标、达标活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制定更高层次的企业标准,促进工业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

6.节能减排。围绕企业升级转型,加快节能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努力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7.经营机制。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管理方法,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产、供、销的有效衔接,重视战略决策和营销管理,大力实施品牌工程。

8.规模水平。围绕增强企业发展实力,按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技术水平跨越,以经济规模谋求规模效益提高和市场竞争力增强。

9.人力资源。围绕建设新团队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认真落实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养引进专业技术型管理人才,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性机制。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培训,促进职工队伍的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

四、方法步骤

各企业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对标方案,明确赶超路线,优化赶超措施,加快赶超速度。

(一)制定对标行动方案。各企业要对自身的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照关键指标参数,认真查找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新产品研发、节能减排和综合效益等重点领域的差距,通过分析现状、制定措施、整改落实、巩固提高,逐步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提升。对标方案要提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具体措施,分解落实责任。全县要选择9家重点企业进行对标方案审核。对标方案于年7月底前完成上报任务(后附县对标行动重点企业名单)

(二)编制技术演进路线图。各企业要围绕技术创新、工艺装备、产品研发、节能减排、经济效益等重点内容,认真分析与对标标杆的主要差距,找准标杆企业的核心优势,分类确立对标赶超的关键参数,通过集中各类优势资源,搞好数据采集和分析。要按三个年度分解目标任务,制定技术演进路线图和时间表,实施挂图作战。

(三)落实岗位对标责任。各企业要把对标赶超的各项关键参数,以《对标手册》的形式,把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车间、班组和员工,使责任环环相扣、压力层层传递,形成关键指标数据链和责任链,确保目标清晰,节点分明,责任到位。

(四)创新对标行动模式。各企业要从最迫切、最关键的环节入手,多角度、全过程开展层级对标、阶段对标和专题对标。层级对标,就是从岗位、工序、企业、行业逐级展开对标,形成纵向到底的对标格局;阶段对标,就是通过对标竞赛,不断达标、超标,逐步缩短与省内、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争创行业领先指标;专题对标,就是各企业结合实际,围绕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新产品研发、节能减排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对照省内、国内、国际先进企业,深入查找自己的“短板”,集中攻坚,逐个突破,实现企业整体优化。

(五)建立对标评估机制。各企业要设置时间节点任务,制定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围绕超标、达标、未达标三个等级,加强对标评估。岗位评估,企业要按照《对标手册》核定的任务,定期对岗位对标、工序对标的工作及成效进行评估,评选出金牌工人,评价结果要作为干部职工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企业评估,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对标方案设定的对标参数,定期组织专家对企业对标行动进行综合评估,同时提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具体意见,作为县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六)坚持持续对标提升。各企业要认真总结对标行动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广在对标行动中创造出来的先进的操作方法、管理经验、发展模式和转型路径。在取得工作成效后,要及时校标、创标,重新确立更高一层的赶超对象和指标体系,通过开展持续对标行动,推动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五、推进措施

各单位各企业要把深入开展对标行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全力以赴、加强领导,确保对标行动深入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对标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业促进局,负责组织协调、对标评估、督导检查等具体工作。

(二)搞好宣传发动。各单位各企业要开好动员大会,做好安排部署,大力推动对标行动进车间、到岗位,充分调动所有企业、每名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重培养典型,每个重点行业选树1-2个典型企业,每个企业选树1-2个典型工序,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通过电视访谈、跟踪报道等形式,总结先进经验,深入宣传对标行动,树立创新争先、科学发展的舆论导向。

(三)强化指导服务。实行分级分类指导,县政府要选择一批企业进行重点推动。各行业协会负责对本行业对标行动的具体指导,确定标杆值选取原则,组织制定对标指标体系,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加强跟踪监测和总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