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气市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燃气市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燃气市场研究

城市燃气市场研究范文1

关键词 燃气长距离输送;燃气泄漏爆炸事故;预先危险性分析;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E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6―0087―01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燃气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传统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当前社会,以新能源为主要力量的能源占据了主要地位。同时,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长输管道、城镇输配系统管道在大幅度增长,城市燃气储备、输送管道等已成为城市的重大危险源。城市燃气泄漏爆炸事故在燃气生产储存、燃气输配管道及最终用户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发生在输配管道上的事故比重最大,约占总数的80%,而管道系统管材本身的事故率最高,其次为阀门、焊缝和泵泄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由于城市燃气供应系统分布在人口、公共设施集中的区域,一旦发生泄漏爆炸事故,不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往往引发社会心理、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对我国社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城市燃气泄漏爆炸事故预警进行安全评价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 预先危险性分析

安全是社会发展永恒的话题,如何做好安全工作一直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安全评价又称危险评价或风险评价,是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评价系统的总体安全性,并根据其形成的事故风险大小,制定相应安全措施进行控制和防护的过程。安全评价是安全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基础,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预防事故的具体体现,是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实践已经证明,安全评价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当下阶段,必须要做好安全评价工作。

2 城市燃气长距离输送安全评价的内容

安全评价既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有效的决策工具,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决策通能力和决策速度。城市燃气长距离输送安全评价针对燃气管道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的特性,定性分析和预测城市燃气长距离输送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科学、合理的安全改进措施。将各项定量测量和定性测量相结合,可以有效的避免风险,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城市燃气长距离输送安全评价的内容包括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4个方面。

2.1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辨识

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辨识就是分析城市燃气长距离输送中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存在的种类、程度及其性质,辨识出可能会发生的事故导致的后果,识别出可能导致这些后果的起因。这主要包括在燃气的长距离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比如在生产环节,有的部门违章作业,对安全制度视而不见,造成了隐患的发生,以人身安全和财产带来一定损失。在输送环节,有些部门不做好地下管线的保护工作,造成地下燃气管网的腐蚀,造成了事故的发生,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这对于社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未来一段时间,必须要想办法制止这种不符合实际的做法,探索一条可以解决问题的运输安全评价体系。

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只有评价过程中,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高应对措施。

2.3 风险控制

按照事故的风险值进行风险分级,并根据评价和分级结果,高于标准值的风险必须采取工程技术和组织管理措施,制定研究办法,不断降低或控制风险,所提出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应能够消除或减弱燃气输送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因素与有害因素;低于标准值的风险属于可接受或允许风险,应建立监测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施工或安全管理条件变更而导致风险值增大,对不可排除的风险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防护。

3 结论

城市燃气长距离输送安全评价作为城市燃气工程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燃气长距离输送安全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对燃气输送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危险等级,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小损失、最优的安全效益,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城市燃气工程的顺利、安全进行,给社会和人们发展带来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永年,李晓松.城市埋地燃气管道腐蚀状况地面检测的问题与建议[J].地下管线管理,2002(2).

[2]巩维龙.城市地下燃气管线工程测量相关技术问题研究L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城市燃气市场研究范文2

老板电器上市后,任建华通过老板集团、金创投资等共持有上市公司近70%的股份,身价超过15亿元。短短32年间,任建华的个人财富实现了“疯狂增长”,不过其领导下的“老板电器”并未如期在市场上获得疯狂扩张,相反在方太、华帝、美的等竞争对手的“前堵后追”之下,面临着“品牌影响力下滑、增长空间小、市场定位不清、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局。

行业: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据老板电器招股说明书透露:公司主营业务为厨房电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以及电压力煲、电磁炉、电热水壶、食品加工机等配套厨房小家电。

2007年至2010年6月,公司主导产品吸油烟机、燃气灶及消毒柜合计实现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的比重分别为91.79%、93.00%、94.40%、95.52%。不难看出,一直以来从吸油烟机发家的老板电器,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多元化扩张试水,但其主营业务仍局限于烟机灶具产品上。

近年来,我国烟机灶具市场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不过,老板电器的日子似乎并不好过。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小家电分析师杨炜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今年1—9月份,据中怡康的监测,在油烟机产品上,老板的销量占比为9.9%,位居市场首位,但其销售额却排在方太之后。而在灶具市场上,华帝和美的分别以9.7%、8.9%的销量占比位居前两位,老板电器则以8%的份额位居第三,方太则紧随其后。在销售额方面,老板又低于方太。”

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方太、老板、华帝、美的4家企业的油烟机市场销售均价分别为2977元、2692元、2481元、1528元。据了解,近年来以华帝为首的广东企业通过品牌化运作、高端化转型,销售均价提升非常快,已对老板发起了强大追赶。而同为浙江企业的方太,近年来一直在烟机灶具产品的高端市场上实现了产品和技术的全面领跑,对老板形成了有力堵截。

近年来,老板电器的品牌影响力也在悄然下滑。据杭州媒体《钱江晚报》报道:10多年前,老板油烟机、消毒柜、燃气灶的广告就在省内的各大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狂轰猛炸。不过,最近几年,随着帅康、方太、德意以及华帝、美的等品牌的崛起,“老板”这一品牌似乎已没有以前响亮。

对此,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指出,“中国的厨房电器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和广东两地,老板电器作为浙江企业的代表,近年来一直只做塔尖市场、面向高端定位。这种品牌定位战略在产品缺乏快速更新换代支撑下,只能依赖大面积广告轰炸和终端建设的大投入,未来发展空间将受到极大限制。”

市场:上不去下不来

据了解,此次老板电器上市后的首笔融资将用于15万台油烟机技改项目和年产100万台厨电生产建设项目等方面。不过,多位厨电企业人士却向《中国企业报》表示,不看好老板电器上市后的发展,特别是其融资后的两大项目建设投入,短期内并不会为其带来较大的市场效益,倒不如在广告和终端建设方面投入,倒有可能会拉动一些业绩。

记者注意到,中怡康的监测显示:近年来,老板电器在烟机和灶具两类产品上,一直在国内市场占据有利位置。不过,洪仕斌却指出,中怡康的监测网点只覆盖一二级城市,对三四级网络的监测很不完善。而老板电器的品牌定位正是城市高端用户,这正符合中怡康监测的网络,但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内烟机灶具市场的整体情况。

杨炜则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全面提速,往下去开拓三四级市场将为厨电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拉力。当前,城市厨电的消费主要以更新换代为主,发展较平缓,但在厨电集成化趋势下,会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不过,在国内市场上,老板电器却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市场尴尬。据悉,以美的、华帝、万和为代表的广东企业,通过市场规模化和品牌化运作,已经抢占了三四级市场的先机,并向城市高端市场不断迈进。在城市市场上,方太、欧派、德意、西门子等中外企业频频借助厨电一体化趋势,以大品牌拉力、创新化产品、整体化营销,强势发力。老板迫于品牌定位,市场重心一直停留在一二级市场,对三四级市场的拓展较为缓慢。同时,由于缺乏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投入,老板在厨电一体化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则落后一步。

洪仕斌还指出,“未来,老板电器的发展只能局限于传统业务上,并面临上下挤压的新尴尬,在电压力煲、电磁炉、电热水壶等领域,已拥有美的、苏泊尔、九阳、东菱等强势品牌,特别是美的将成为老板在上述领域发展壮大的最大对手。”

链接:老板电磁灶被取消家电下乡资格

【本报北京讯】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两年来,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家首批13家被取消家电下乡中标资格的企业。这无疑为老板电器在烟机灶具产品之外的多元化扩张蒙上了一层阴影。

城市燃气市场研究范文3

自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西起塔里木东抵上海的“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成了燃气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它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序曲工程,是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该项工程将于2001年开工,2003年建成送气。它的建成对于加快新疆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具有重大意义,将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有效地治理大气污染。

广东地区(尤其是深圳市)经济增长较快,能源需求量较大,然而省内能源匿乏,能源自给率仅为10%;同时南海天然气在数量和时间上均难以满足需求。因此,1999年底国家正式批准广东LNG试点工程总体项目一期工程立项,各项筹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目前,己进入了LNG接收站和输气干线的招商阶段。

深圳市早在1986年就开始为迎接南海天然气而积极准备,规划做了一轮又一轮,方案讨论了一次又一次,随着MG项目的启动,深圳天然气梦真要成为现实了。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的天然气正伴随着21世纪的钟声向我们走来。

一、天然气资源情况

我国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全国第二轮资源评价结果认为:我国有38×1012米3(38万亿米3)的天然气资源量,其中陆上30×1012米3,海域8×1012米3,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近海海域(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80%)。至今累计探明了2.3×1012米3的天然气储量,探明率仅为5.8%。“八五”以来的近十年间,我国探明天然气储量年均以1200×108米3以上的速度增长;年产气量平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长。1999年全国天然气生产量为252亿米3,预计2000年生产天然气300亿米3,到2005年可达到400—450亿米3,到2010年将达到700—800亿米3。

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比过去20年增长了一倍,截止到2000年1月1日,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146万亿立方英尺(145万亿米3),前苏联、中东、亚太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都呈上升趋势,仅俄罗斯和中亚三国就拥有剩余可采的天然气储量达58×1012米3,每年可向我国提供数百亿米3的天然气资源。

进口LNG有着广泛的资源基础,1998年全球LNG进出口贸易量达8249万吨(1130亿米3),主要出口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文莱、卡塔尔等,LNG出口能力合计达1亿吨以上。由于LNG贸易属于买方市场,资源供大于求,中国进口LNG将有多个来源可供选择。在2000—2005年间,亚太地区的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印尼都有新增LNG供应能力的项目,此外,还将涌现阿曼和也门两个LNG新出口国。我国天然气进口在2005年将达到50—120亿米3、2010年达到210—260亿米3,2020年达到537—1037亿米3,进口天然气届时将成为中国天然气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近中期利用天然气项目

目前我国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近海海域,天然气开发利用受到地区性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建成输气管线只有13000多公里,且主要以地区性干线为主,如陕一京输气管线和崖13-1一香港输气管线等。为满足我国经济发达、能源短缺的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的需求,今后十年内我国将新建六项天然气利用工程,形成六个区域性输气管网。计划建设的这六项工程分别是:

1)已经开工的涩北一西宁一兰州管道

管线全长950公里,年输气能力,20亿米3,计划2001年10月建成。国家已将该项工程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实施。

2)重庆忠县一武汉管道

主管线全长703公里,管径700mm,年输气能力30亿米3,计划2002年建成,主要供湖北、湖南省用气,中远期部分供江西省。

3)新疆轮南一上海管道

管线全长4200公里,管径1500mm两条。管线计划2003年建成,2005年一期规模达产,供气量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42亿米3、74亿米3、108亿米3,2010年达到199亿米3。

4)陕北一北京复线

在已建成的陕京管线上,增建加压站,提高输气压力,将原输气能力由20亿米3/年,增加到30亿米3/年。供应河北、山东两省,保证对北京的供气量。管线计划2002年建成。

5)俄罗斯一东北一华北一华东管道

管线全长4091公里,其中中国境内2131公里。规划从俄罗斯进口300亿米3/年,中国境内利用200亿米3/年,其中,东北地区100亿米3/年;环渤海地区l00亿米3/年。输送到韩国100亿米3/年。

6)引进LNG和利用海上油气资源的管道

包括广东LNG项目,渤西南气田向胶东半岛供气,东海春晓气田向浙江供气,南海气田向海南和广西供气。

待这六项工程建成后,将把这些管道所在区域性管网连接起来,形成产、运、储、配、销五位一体,横穿西东、纵贯南北的天然气输送,这样全国的天然气利用程度也将从现在的百分之二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七以上。

三、广东LNG工程项目

广东LNG工程项目包括:接收站和输气干线项目(以下简称站线项目),以及燃气电厂、城市燃气、独立等用气项目。

1、项目规模

一期工程规模年进口300万吨LNG,接收站站址位于深圳秤头角,通过输气干线,向惠州和深圳前湾2个新建燃气电厂,深圳3个现有燃油改燃气电厂,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4个城市燃气,以及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新建燃气电厂和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供气,目标是2005年投产。

二期工程,新增年进口200万吨LNG,引入南海天然气15亿米3/年,实现近海天然气和进口LNG两种资源互补,除增加向已有项目供气外,输气干线延伸向珠江三角洲的惠州、肇庆、江门、中出和珠海等城市供气,计划2008年投产。

LNG接收站也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设置两座13.5万米3储罐,

二期再增加一座约10万米3的储罐。接收站配备高压开架式海水气化器,并设高压浸没燃烧式气化器作调峰和备用。气化能力:一期1200米3/小时LNG;二期2000米3/小时LNG。接收站港址内建可停靠13.6万米3LNG运输船的专用泊位一个,栈桥长450米,停泊水域设计水深为—13.2米。主泊位旁建一工作船泊位。

该项目的输气干线一期主干线起自秤头角接收站出站端,经坪山、东莞、广州,到达佛山,全长215.4公里,年输气量约为40亿米3。一期还包括两条支干线,坪山惠州电厂支干线长32.6公里,坪山至前湾电厂、美视电厂支干线共长78.8公里。二期主干线起自珠海市的横琴岛,经珠海、中山、江门、鹤山市,最终到达佛山,全长181.7公里,年总输气量82亿米3,包括南海15亿米3天然气。

2、投资

接收站和输气干线一期投资约51亿元人民币;二期投资21亿元人民币。资本金30%由参股各方自有资金注入。资本金以外部分的融资方案在可研阶段确定。

3、股份

本项目为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发起方包括:中国内地发起方、中国香港发起方和外商合作伙伴。参股比例中,中国内地发起方占64%,香港发起方占6%,外商合作伙伴参股30%。在中国内地发起方中,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占33%,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占14%,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占6%,广州市煤气公司占6%,东芜市燃料工业总公司占2.5%,佛山市燃气总公司占2.5%。香港发起方中,香港电灯公司和中华煤气公司各占3%的股份。

4、用户

广东LNG工程项目其供气范围覆盖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用户包括以下四大方面:1、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的燃气供应,包括民用和工业用户。一期覆盖深圳市、东莞市、广州市和佛山市,二期增加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出市和珠海市。本项目将供气至各城市门站。2、新建电厂经可行性研究和广东省电力供应情况确定,本项目将供气至电厂;3、油改气电厂,一期包括深圳南山电厂、美视电厂、月亮湾电厂,本项目将供气至电厂;二期项目包括佛山得胜电厂和沙口电厂,初步考虑由城市燃气管网供气。4、香港用户,包括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灯)电厂用气和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煤气)的城市燃气。

5、下阶段工作计划

广东LNG工程项目,在完成接收站和输气干线项目外商合作伙伴选择后,将进行一期工程有关用气项目和站线项目可行性研究,进一步落实天然气市场,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竞争性选择LNG资源,谈判签定上游购气及运输原则协议;下游售气原则协议和融资原则协议,并且探讨国家试点政策支持。目标是2002年一季度向国家上报总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进入了接收站和输气干线项目外商合作伙伴选择阶段,已有27家外商取得了标书,将于近期开标。

四、深圳市天然气利用的准备

深圳市目前采用液化石油气管道供气,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已实现了全市东西大联网,考虑到天然气即将到来,液化石油气场站、管网如何适应天然气的需要,如何衔接等,我们早在1996年就委托有关设计院做好了至2010年天然气的规划工作。

1、规划指标

用气人口

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以及深圳特区2010年规划功能分区资料,预测2010年深圳市用气人口如下:

2010年深圳市用气人口预测表单位:万人

耗热定额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考虑到深圳市的地理位置,生活水平以及特殊的人口组成,我们确定2010年深圳市的居民耗热定额为:

户籍人口:人均耗热定额3135.0兆焦/人·年

暂住人口:人均耗热定额2926.0兆焦/人·年

气化率

2010年深圳市(特区内外)全部气化,居民气化率100%,其中管道气和钢瓶气的气化率如下表:

气化率一览表

供气规模

根据用气人口、耗热定额、气化率、工业及公福用户以及燃气空调、燃气汽车的,确定2010年的供气规模为:天然气77448万米3/年,折算为民用户数为153万户。

2、输配系统

天然气输配系统由城市门站、城市高压管网、高中压调压站、中压管网及庭院管网组成。其工艺流程为:

城市门站2座:坪山门站西丽门站

门站区占地1公顷,地下管束储气区占地面积3.3公顷,坪山门站的设计压力为7.0MPa,西丽门站的设计压力为3.5MPa,最大小时供气能力为37.6万米3/小时。

门站的工艺流程为:长输管线的来气,进入城市门站后,用气低谷时,部分经过滤后送往地下管束区进行储存,部分经过滤、调压到1.6MPa计量出站,送往城市高压管网。用气高峰时,来气和储存在地下管束的天然气一起,经调压、计量后,送往城市高压管网。

高中压调压站20个:分南山、罗湖、盐田、布吉、坪山、沙井6个组团。包括南油、松坪山、华侨城、西乡;梅林、清水河、罗芳;沙头角、盐田;龙华、布吉西、布吉、横岗;龙岗北、龙岗东、坪山、葵涌、大鹏、沙井、松岗等20个高中压调压站。

高中压调压站占地面积为3250米3,设计压力为1.6MPa,工艺.流程为:来自高压管网的天然气,以不小于1.6MPa的压力进入各调压站,在调压站内进行过滤、调压稳压至0.3MPa,计量后出站供应各类用户。

压力级制

经对高—中—低压三级供气系统及高—中压二级系统技术比较,确定深圳市的压力级制为高中压两级系统,即高压管网输气,中压管网配气。

从秤头角接收站出来的输气干线压力为7.0MPa,进入坪山门站后以3.5MPa的压力进入西丽门站,坪山门站与西丽门站分别调压至1.6MPa进入城市燃气高压管网。高压管网的供气压力为1.6MPa,中压管网供气压力为0.3MPa,通过庭院管网小区地下式调压箱或楼栋挂墙式调压箱后以0.1MPa的压力进入楼栋或用户调压器。

管网系统

天然气高压管网全长242公里,具体走向详见“深圳市天然气门站、调压站、用气组团分布图”,管径选择DN600。

深圳市液化石油气管道供气起步于1982年,在“全面规划、分区建设,逐步联网”的管道气建设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了将来天然气的转换,管网按天然气的设计要求进行建设,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完善,经历了小区中央气化站建设,区域性气化站建设,气化站联网供气三个阶段,已建中压管网1200公里,其中市政管400公里,配气管800公里,实现了东西大联网,各区均有一个或几个主干环网,其它干管相互成环,中压次干管成枝状布置。中压主干管以各调压站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供气区。为天然气转换奠定了良好基础,这种小区气化模式为东南沿海地区做好天然气转换工作提供了借鉴并得到国际煤联的高度评价。至2010年,中压主干线将达到1418公里,中压次干线达到992公里。

3、调峰与事故应急日调峰

根据供气规模和储气系数,2010年日调峰用气量为110万米3。由于高压气源的优势,深圳市采用了高—中压天然气供应系统,利用城市高压管网储气是比较理想的储气方式。通过对城市高压管网储气、高压球罐储气,管束储气及加压管束储气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利用高压管线和城市门站不加压管束联合储气的输储气方案较为合理。其中,高压管线规划242公里,门站管束18公里,储气能力可达到110万米3。满足日调峰用气量的需求。

以上方案并没有考虑广东LNG长输干线的储气量,而利用长输管线末段储气来调节城市日不均匀用气是目前各种储气方式中最为经济的。如果在与供气方签署供气协议时,能够争取到利用长输管线的部分储气量,门站可以不建储气设施,将大大减少工程投资。

季节调峰

深圳市季节储气系数为5%,2010年总储气规模为6000万米3。经对深圳市地质情况的调查,深圳不具备建造地下储气库的条件,因此季节调峰储气量必须由LNG接收站解决。

事故应急

由于深圳市拥有工艺、设备先进的罗芳、梅林、南油等区域气化站。因此,计划将原有的区域性气化站保留气化能力,增设混气装置,生产代用天然气,做为事故备用气源。

罗芳气化站平面图

4、转换工程

液化石油气与天然气上的不可互换性,决定了今后深圳市使用天然气,必然要进行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的转换工作,因此,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转换工程在整个深圳市天然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应给予重视。

转换原则

深圳市天然气转换工程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a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同时考虑经济合理。

b转换周期及区域划分与天然气供气计划协调一致。

c转换工作按照从气源点由近及远,分区分期转换。区域的划分考虑管网所涉及的供气情况,人力及财力等因素。各区域内置换时,遵循压力顺序,由高到低逐级转换。

d置换要做到安全可靠。每次实施前要精心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预先做好用户的宣传咨询工作,做好各项安全措施,在实施中逐一落实。

e在分区域转换中,要保持转换区与邻区的管网安全断开,置换完后要严格检查,防止泄漏。

f输配系统(包含管道、阀门、调压器及表、灶具)均应满足天然气压力级制的要求。

g在安全地点设置放散点。置换中在放散点取天然气样品检验,当气体成份基本上与天然气成份相符时即为合格。

由于目前深圳市燃气管网输送的是气态液化石油气,输配系统为中压一级管网系统,管材为无缝钢管和PE管,楼栋调压器或用户调压器后为镀锌钢管和少量铝塑复合管,因此置换工作包括中压管网改造及用户改造两部分。

管网改造

采用分区置换的原则,将全市特区内的罗湖、福田、盐田、南山及特区外的宝安;龙岗六个行政区划分为20个转换区,各区界限管道上设置分断阀门,相互不供气。(1999年深圳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是将全市所有的国产阀门更换为进口直埋闸板阀。利用这一机会,我们有目的地对管网进行改造,适当地在各转换区

之间增设了分断阀门。)

转换工作按从气源点由近及远,压力级制由高至低,分区分期转换。转换区与其它区分隔后,将转换区内的液化石油气降至低压并放散燃烧,增设小区地下式调压箱或楼栋挂墙式调压箱后再输入天然气进行置换,当气体符合天然气成份要求时,停止放散,中压管网升压至0.3MPa,经小区地下式调压箱或楼栋挂墙式调压箱调压至0.1MPa进入楼栋调压器或用户调压器。

用户改造

为不影响用户供气,对转换区内的居民用户每户发放一个液化石油气钢瓶作为过渡气源,而对于工商用户则采用临时瓶组供气。由于深圳市楼栋及用户调压器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入口压力范围为0.025MPa—0.1MPa,因此只需将出口压力调至2000Pa即可,而不需更换。流量表除少部分工商用户使用国产大流量表外,绝大部分均采用进口设备,且按天然气参数设计选型,也不需更换,这样大大地节省了转换费用。故转换时只需集中力量对燃气器具进行改造或更换。用户改造时必须做好摸底调查、实施方案及组织机构等工作,制订好各项安全措施,做好用户的咨询、宣传工作,确保置换工作顺利进行。

5、深圳市天然气利用工程进度

为加快深圳市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进度,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制定了深圳市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总进度表:

机构设置与规划审批2000.1.3l—2001.8.16

项目资金2000.7.31—2002.5.31

城市燃气市场研究2000.7.3—2001.12.7

工程研究2000.10.23—2002.8.23

全市城市燃气项目可研2001.3.12—2002.4.5

施工建设2002.1.14—2005.11.6

五、结论

新世纪来临之际,随着“西气东输”及广东LNG等工程的启动,天然气正在到来,天然气的利用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正积极做好技术准备,迎接天然气时代的到来。

[1]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等主编,深圳市燃气专项总体规划(1996—2010)

[2]赖元楷,积极推动广东珠三角地区天然气转换计划的实施,广东燃气,2000(1);3—8

[3]赖元楷,借西气东输工程东风推动广东LNG工程顺利进行,广东燃气,2000(3);14—15

城市燃气市场研究范文4

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近日完成的相关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充沛,一系列新的制度红利正待释放,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与之相应,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紧扣中国经济的发展脉搏,实现新一轮质的飞跃。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目前表现出的经济和通胀一起回落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盈利下滑等现象,正是经济转型期的共有特征,揭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增长模式转型的启动期。

报告指出,城市化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新三驾马车。而除了以上三大增长动力外,未来改革带来的制度性红利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改革推进有望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迎来新一轮增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潜在经济增长面临中枢性下移的风险。

基于上述判断,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迎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过去一年里,中国证监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采取了倡导价值投资、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健全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推动长期资金入市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为证券市场未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夯实了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基础。相信中国证监会各项改革创新举措在得到有效实施后,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伴随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而实现质的飞跃。

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

资本市场的表现与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息息相关。正确地分析和理解市场,首先需要正确地分析和理解实体经济运行。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完成了相关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充沛,一系列新的制度红利正待释放,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与之相应,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紧扣中国经济的发展脉搏,实现新一轮质的飞跃。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转折时期,任何短期、片面、静态,而不是立足长远、动态、全面地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法必然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一、三层面国际比较表明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依旧

近30年来,中国以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革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2011年以来,中国季度GDP增长率已连续六个月回落,最近一季度已回落到7.4%。中国经济目前阶段的放缓是意味着高增长历史的终结,还是在酝酿下一个高增长周期?这一问题无疑已成为各界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判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世界成功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具有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和经济优势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低收入陷阱,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做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国家不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也面临同样的考验。

当然,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无法避免,世界上更不乏成功经验。研究表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总共有13个经济体,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7%或者更高,而且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成功摆脱了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的研究,这13个成功的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它们都是开放经济,并且利用世界上已经有的知识来进行产业和技术创新,也就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时候利用了世界上已经有的知识来进行创新;第二,它们都达到了宏观的稳定;第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高储蓄、高投资;第四,它们都是市场化经济体;第五,它们都有一个高效并积极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使中国经济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为开放的经济体,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接近50%的国内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他经济体,大量的国内储蓄为国内的高投资,以及高投资带来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反映了我国面对中等收入转型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调整。中国具有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制度和经济优势,这将确保中国经济沿着东亚经济体所走过的“黄金增长路径”继续保持高增长,而不会像南美经济体那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东亚经济体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经济仍有高速增长的潜力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编制的购买力平价数据,中国大陆的人均 GDP 在 1995-2010 年期间由 3000 美元提高到 10000美元(2005 年不变价)。这相当于日本在 1951-1967 年,中国台湾在1970-1987 年以及韩国在1970-1989 年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在更长的时间内观察这些成功转型的亚洲经济体的增长经验,可以发现两个特征:第一,它们都呈现了一种高速增长模式。这些经济体从初期低收入水平和低增长的状态出发,之后都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大幅加速的过程,然后随着它们的收入水平趋近于发达国家(地区)的水平,增长开始逐步减速。第二,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保持很好的持续性,在相对长的时期维持了较高的增速,历史经验表明当时的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的经济后来又高速增长了15-20年。

中国大陆过去30年的增长轨迹基本上重复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追赶过程的前期阶段所走过的道路。不过,与他们相比,由于我们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较早较快实现的人口转型、在建国初期由医疗和教育改善而带来的人力资源的快速积累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我们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就开始了经济起飞,并且在30年的时间内维持了一个更快的增长速度。目前中国大陆的人均收入水平仅仅处在东亚经济体黄金增长期的前半段,随着市场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转型的成功推进,经济中长期内仍有高速增长的潜力。

3。美国经济70年代的转型历程揭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增长模式转型的启动期

从长周期看,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速在近两三年放缓可能难以避免。这种转型阶段存在一些历史共性,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大国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中都曾发生过。

中美都是大国经济体,在资源禀赋、劳动力和区位要素上,具备惊人的相似性。美国在经济转型和潜在增速下降的历史阶段,发生了一些与中国十分类似的现象。自上世纪60 年代开始的肯尼迪革命,将美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推上高速上涨的过程,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胀压力高企。另一方面,开始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给经济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在70 年代变得弱化,使得企业无法通过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导致企业利润率不断下滑,社会私人投资增速出现下滑,使美国经济增速从60年代的年均4.85%放缓至70年代的年均2.95%。到了80 年代,里根政府改变了美国的政策理念,财政货币政策由宽货币紧财政转变为宽财政紧货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内需,通过投资优惠政策带动私人投资和技术革新,同时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随着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开始兴起,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转型后终于重拾上升态势。

对比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经济目前表现出的经济和通胀一起回落,微观层面的企业盈利下滑等现象正是经济转型期的共有特征。在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人口素质显著提高、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资本大量积累的有利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冲突可以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解决。中国政府主动应对、深化改革以释放经济潜力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趋势将是未来经济再上台阶的主要驱动力。一方面,政策逻辑转向宽财政稳货币,各种补贴政策和减税措施相继推出,以促进民间投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催生了新兴战略产业的萌发,中国政府已提出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行情 股吧 资金流)(10.41,-0.04,-0.38%)的前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十七大这一目标则调整为人均GDP翻两番。从目前的情况看,2011年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2000年的2.95倍,这一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10.36%。也就是说,由于在前一阶段中国取得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在未来的8年里,只要再实现3.4%的年均GDP增长率或4%左右的年均人均GDP增长率,就能完成在21世纪前二十年翻两番的目标。按照目前的长期增长趋势,中国在“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将远远高于这一速度。城市化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1、城市化进程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15-20年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

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伴随更有效率和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化策略,将有利于增加需求,改善供给,促进社会平等,从而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15-20年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时城市化率分别是50%和72%,中国在2011年城市化率为51.27%,不过这一数字可能高估了中国实际的城市化水平。从 2000 年开始,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人口时用“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来计算,这样有 1.8 亿“农民工”被归入城镇人口,但他们并不享有城市人口的各项福利和权利。下一个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部分农民工将变成真正的城市市民,无疑将为经济带来一定的增长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每年多“市民化”1000 万人口,可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 个百分点,这个过程至少可以持续10年以上。

2、经济结构的转型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国民储蓄率相对其他国家一直偏高,高储蓄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资金供给,但相对的消费不足也直接导致了服务业的发展不足,服务业占比与发达国家比明显偏低。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而这一经济转型的过程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出相当大的空间。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是消费率的提升和服务业的发展。而从我国居民支出结构看,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增速已经超过商品消费,这表明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预估未来服务消费占比仍有20%以上的提升空间。快速打开的服务业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主引擎。

3、产业结构升级将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当前,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为中国工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国情,我国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七大领域。这些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和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8%和15%。产业结构升级后的新兴产业将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市场化改革开启新三大制度红利

除了以上三大增长动力外,新的制度红利的释放也将继续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从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大体经历了四次大的经济改革,分别是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每次改革都是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8%左右时推动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往往促使政府推动经济改革。不同发展阶段的改革所释放的制度红利都将赋予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1、打破垄断带来的制度红利

目前,我国除了制造业领域民间资本参与程度相对较高外,服务业、采矿业、电力燃气水公用事业(1567.935,-4.20,-0.27%)部门国有企业投资仍占据主导地位。另外,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具有局限性,60%以上的民间资本主要投向了房地产和制造业行业,这不仅抑制了企业投资积极性,还加剧了产能过剩和经济的不平衡性。未来打破垄断,民间资本可以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金融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

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当前逐步开启的利率市场化是解决这一经济难题的金钥匙。中国本轮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启于2001年加入WTO,而结束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衰退。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加入WTO,解决了中国产品市场问题,从而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实这仅仅是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它解决了中国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问题。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资金的进入明显减缓,资金成本迅速上升,中国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此时推行的金融改革将有助于解决这一融资难题。

3、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制度红利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反映了该国的综合国力。人民币国际化将赋予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及其规则的制定方面更大的话语权,使中国在国际上具有更加强大、稳定的经济影响力。而在本国经济发展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人民币国际化后,贸易成本的降低,更平衡的经常项目盈余以及国内居民投资海外的更多机会,将促使我国经济逐渐转向内需-外贸并重的经济模式;更多的企业因为人民币国际化,会更多地“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金融的市场化水平也将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得到提升,目前行政为主的管理手段所造成的资源分配扭曲将有效得到缓解,从而推动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总之,未来改革带来的制度性红利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改革推进有望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迎来新一轮增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潜在经济增长面临中枢性下移的风险。

四、中国资本市场将同中国经济一起迎接跨越式的大发展

城市燃气市场研究范文5

关键词:天然气市场 现状 问题 对策

1 概述

天然气是古生物在地下埋藏数亿年并且经过高温高压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与其他常规能源,比如煤炭、石油相比,具有高热值、高燃烧效率以及环保清洁的特点。据相关研究统计,天然气燃烧之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同量煤炭、石油所产生二氧化碳的50%和60%,但产生热量却有普通煤气的3倍之多,因此是目前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首选能源。

从2012年全球天然气的探明储量来看,我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1万亿立方米,仅占到世界的1.5%,但是从天然气消费量来看,我国却占到5%,并且与2011年相比,天然气消费量增长幅度为世界之首,达到了21.5%。除了供需矛盾之外,我国的天然气产业还存在勘探开发以及管理上的问题。因此,深入分析我国目前天然气市场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政府当局审时度势,合理规划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方向,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支持。

2 中国天然气市场特点

2.1 天然气资源分布与需求市场分布矛盾冲突 根据目前天然气的探明情况而言,我国有大约80%的天然气是分布在四川、青海等西南部地区,而该地区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天然气产量远远大于该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与此同时,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消耗量大,长期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东部沿海城市目前正积极发展天然气的使用,缓解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天然气需求量,与中国西部相比,又存在天然气产量不足的问题,由此造成了天然气资源分布于需求市场分布的矛盾十分突出。

2.2 天然气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且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 2004年西气东输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9年,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平均增长103亿立方,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19%。与天然气消费量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天然气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2000年以前,天然气消费的主体以化工和工业燃料为主,两者的比例曾一度突破80%;2000年以后伴随着城市燃气以及天然气发电的发展,天然气消费结构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推进。

2.3 天然气市场前景广阔 除了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天然气市场具有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外,由于天然气的发电成本低且环境污染小,因此天然气在发电领域也存在巨大的潜力。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发电量在世界上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且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预计到十二五末,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将增加到7000万千瓦,为十一五末装机容量的3倍。从此种意义上来看,深入研究天然气市场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3 天然气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供气不足,能源消费比例不合理 相对于天然气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天然气供给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开发利用较慢的现象。从国家层面来看,缺少对于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整理规划,使得整体天然气供气不足。从天然气在总体能源消费比例上来看,2011年天然气站总体能源消费量4%,远低于国家设定的天然气消费比例达到8%-10%的水平。

3.2 天然气市场应急保障能力缺乏 就目前而言,天然气的供应主要是通过管道进行运输的,而中国在天然气储运设施方面却比较落后,这意味着受制于运输能力,天然气的供应量显得有限,使得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得不到保障。除了在我国四川地区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天然气运输环形管网外,其余均由独立的输气管道组成的,不能将全国范围内天然气产地与需求地联系起来。此外,我国对于供调峰用的储气设备建设不足,这都将导致天然气供应不能有效保证。

3.3 天然气价格不合理,市场竞争无序 天然气产业的利益主体可以分为油气田企业、管道输气公司、销售商、使用者,每一个利益主体都通过后续的参与获得自身的利益,这就使得天然气产业的最终利益都要从使用者身上获取。企业将天然气在生产、运输、销售时的费用全部转嫁给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并且这种从消费者身上获得的利益驱使小型天然气企业不断进入天然气产业,而小型天然气企业因为无法保证产品以及管理的质量,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的结果还是损害消费者利益。

3.4 市场主体发展滞后 众所周知,天然气是石油产业的附属产品。在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石油产业自从建国起就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与发展。由于石油工业的支柱性作用和特殊地位,使得中国的石油工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市场化水平更低,因此石油产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国家对石油工业进行重组,形成了三大石油公司,但是公司对天然气的发展上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天然气市场改进对策

4.1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天然气供给 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天然气产业目前起步阶段,除了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外,上中下游的配合度也有待于提高。因此要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完善天然气输送的管道网络建设。正如前文所述,目前除了四川省实现比较完善的天然气运输环形管网外,其他地区都处于一个比较孤立的状态。只有将天然气输送的城市网管、区域网管建设完善,才有助于天然气消费比例的提高。另外,国家应该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予以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一些耗能巨大的重工业以及特殊行业使用天然气。

4.2 建设储气库,实现气源多元化 从全国储气库的建设来看,我国的储气库建设处于停滞或者是低速阶段。西线东输经过的10个省市自治区,没有一个区域建立储气库的。而储气库的建设对于缓解“气荒”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储气库的建立除了对建立地点有要求外,还对天然气的来源有一定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天然开采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海上天然气开采上,如何增加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并且在天然气需求旺盛的地区增加天然气的探明储量,是解决目前天然气供需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天然气的勘测力度,提高开采效率。

4.3 确定合理的天然气价格 天然气市场开拓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气价,因此天然气的合理定价关系到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而目前天然气价格却缺乏竞争力。因为作为普通的天然气使用者,使用天然气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如果天然气的价格超出了居民对其价格的预期,那么居民会很有可能转向其它能源,比如煤炭和石油。目前天然气定价普遍采用“成本+利润”的定价模式,将天然气在勘探开发以及运输销售的费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得普通的消费者难以承受。因此天然气在定价上应该对多种定价方式进行衡量,找到最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定价方法,既要反映供应成本,提高天然气的竞争力又要满足消费者利益,促进天然气市场的发展。

4.4 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 天然气产业的上中下游包括生产、运输、配送和消费,必须要对每一环节以及环节之间的连接点进行控制,尤其是对每一个环节市场准入门槛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如果设置太高,普通企业无法进入,容易造成寡头垄断,使整个行业效率低下;如果门槛设置太低,企业不分质量等级大量涌入,容易造成无序的市场竞争,比如说价格战。合理的准入门槛的设定就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放松对天然气产业的管制,引入适当竞争,为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在天然气产业的其他环节,比如说运输和分配环节则要严格控制,因为此两类环节就目前的网络特征来看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应采用规制手段。因此,应要求天然气长途运输环节实现运输活动和销售活动分离,确立无歧视地公开进入管道原则。

5 结语

我国天然气市场存在的问题涉及天然气行业的各个环节,本文针对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具体问题从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减少天然气市场运作的风险,推动我国天然气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道信.中国天然气市场研究[J].学术论丛,2009,1(1):6-7.

[2]薛波.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模式探讨[J].天然气工业,2009,29(6):130-132.

[3]武盈盈,侯风云.天然气产业市场开放及约束条件――来自巴西的启示[J].天府新论,2008,1(6):56-60.

[4]杨建红.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形势[J].当代石油石化,2005,13(10):32-36.

城市燃气市场研究范文6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造价事前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基本概念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等。

事前控制: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一个阶段。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可分为3个阶段:即事前控制(决策、设计、招投标)、事中控制(施工阶段)、事后控制(结算审计)。其中事前控制是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最关键阶段,一项研究表明,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效果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80%~90%。

2 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一般为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决策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编制与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与评估两个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造价控制的任务是合理确定造价,即投资估算额。投资估算过高,会造成投资效率低下,资金浪费;投资估算不足,会造成项目后续阶段实施困难,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决策阶段合理确定造价的工作要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项目决策过程中,要本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多目标综合决策、风险责任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上原则要由始至终应用于项目决策及造价控制全过程。以科学决策为例,科学决策就应遵循科学的建设程序和建设周期,而在国家大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国家资金支持,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的情况下在项目审批程序上开绿灯,匆忙立项、匆忙决策,由此造成工程造价确定不合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某市政污水管道工程,管线路由位于一条季节性河流滩地,如在枯水期施工,仅需很小比例的降水措施费用,但为了申请当年的国家补贴资金,不得不在丰水期开工,导致工程造价大幅增加。

二是充分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对外开放基本条件。对于一些耗资巨大且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对外开放基本条件贡献不明显的项目,如“迎宾大道”“形象工程”等应充分论证其建设的必要性,经论证没有必要建设的,应坚决舍弃。真正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的作用,改变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可研必通过”的误区。

三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方案直接决定了项目造价的高低。目前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多方面存在着建设规模偏大、投资超前造成投资浪费的现象。根据中国水网的《中国水业市场研究报告(2011版)》显示,“十一五”以来,我国在供水设施建设领域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各省供水普及率普遍在90%以上,而供水负荷率由59%下降至50%,供水能力严重过剩。建设标准方面,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严格控制“高标准样板工程”“花园式工厂”等现象的发生,严格控制市政基础设施厂站内行政楼、宿舍楼的建筑标准。建设方案方面,对厂址选择、工艺方案确定等关键因素进行多方案比选,充分论证推荐方案的合理性。

四是项目决策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之一是服务人口多,涉及地域广,涉及专业部门较多,如无充分准备,很容易在估算过程中产生漏项,导致投资估算不足。以市政管线工程为例,由于城市地下管线复杂,管线分属于电信、电力、煤气甚至军队等不同部门,迁改工程往往需要直接委托产权单位施工,如不做详细调研,难以准确估算投资。

3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任务是在不降低工程建设标准的前提下,做到概算不超估算,预算不超概算。此阶段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从组织上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明确管理职能分工;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重视设计多方案选择,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有力奖励措施等。工程技术人员应时刻考虑如何降低工程造价,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之中。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工作从流程上来讲:

一是择优选择设计单位。根据《招标投标法》要求,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大部分属于公开招标范围。设计招标应采用综合评分法,优先选择设计实力强、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而不应单纯着眼于设计费用控制。

二是加强设计管理,推行限额设计,督促设计单位优化设计。加强设计管理,如建设单位自身的设计管理能力不足,可采取设计监理模式。在整个设计阶段,把技术、经济统一起来,贯彻“先算后画”,把钱用在“刀刃”上,彻底改变目前设计过程中不算账,设计完了概算见分晓的不良现象。优化设计的内容包括设计多方案比选,结构的优化,新材料的采用,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等。优化设计应贯穿整个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它能直接带来造价的降低,工期的缩短以及安全隐患的降低等等。例如:在某道路设计中,设计单位在渗水砖的下面采用的碎石垫层,但是通过反复试验及类似工程经验,本地区可以使用灰土垫层来代替碎石,这样既加快了施工,又节约了投资,并且在质量方面还能满足要求。设计单位应深入现场踏勘、使设计符合现场施工要求,并在设计合同中引入履约考评机制,如果施工阶段发现设计与现场不符,有权扣减相关设计费,情节严重的,可视为违约,并根据造成的损失要求其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三是严格执行工程设计审查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在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均组织召开设计评审会,充分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尽量减少可能发生的变更。

4 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

招投标阶做好造价控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要合理确定建设周期,作到设计完善后才进入招标,招标结束后签订合同后才施工。

二是要择优选择工程量清单编制单位,并在合同中对其加入约束条款,对清单工程量出入较大的要追究其赔偿责任,以保证招标工程量清单能准确反映施工图的全部内容,防止漏项、错项、工程量少算等错误,为以后签订不留“活口”的施工合同做好铺垫,避免在工程决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时产生纠纷。

三是要择优选择招标单位,并对招标过程加强监督,使整个招标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由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现场情况复杂,工程中出现“活口”可能性多,要认真加以研究、不断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充实完善招标文件的缜密性。在评标过程中,应在合理低价中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投标单位的社会信誉、经济实力、设备状况、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以便选择一个既能降低工程造价,又能保证按质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的中标单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造价事前控制要围绕合理确定造价和有效控制造价这两个方面,采取主动控制措施及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控制手段,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造价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水网 《中国水业市场研究报告(2011版)》

[2]韦树杰基于市政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探讨 广东建材,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