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调查报告范文1

近年来,在笔者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比例不断上升。特别是教师不健康的心态所引起的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师生敌对、冲突甚至辍学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也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在笔者接触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也有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停课甚至自杀的案例。这些现状给我们敲起了警钟,我们在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心理不健康影响的是他自己和家人,可一个老师心理不健康,祸及的是一大批学生或许多批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如何?调查研究这个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职业生涯发展,更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仙游师范学校暑期举办的莆田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这个平台上,展开了莆田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

2.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2.1调查的目的:一是了解本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二是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成因;三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为下一步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2.2调查方法:采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SCL90对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于测量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哪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其总分超过160提示阳性症状,其中因子分2-2.9为轻度;3-3.8为中度;3.9及以上为重度。

2.3调查对象:莆田市80所小学,参与调查人数264人,其中女教师188人,男教师76人。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现状

SCL90调查数据显示:莆田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其中表现出轻度心理症状的比例为20.2%;有3.4%的小学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从以上数据还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很多项目出现阳性症状,其中强迫症状比较突出排在第一位,比例为26.8%,表现为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下降,明知道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冲动及行为表现。在访谈中一老师提到我现在一躺到床上,就开始想我的学生什么时候会打架,若打架会以哪种方式打?哪几个学生可能参加?明知道没必要想却又控制不了,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没精神,我真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我现在才32岁呢。其次是抑郁,比例为26.6%,表现在精神不振,没有目标感,不想说话,不想上课,自责等。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分别是人际关系敏感(19.1%)和敌对(17%)。在访谈中教师提到人际关系的圈子小,没有什么社会性的交往,同事的性别比例又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爱计较,喜欢咬舌头,导致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加上目前评聘分开,竞争激烈从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同时有10.9%的老师出现躯体化症状,表现为呼吸系统的不适以及身体的不适感,如头痛、颈背部及肌肉酸痛,有的出现胃口不好,入睡难,早醒多梦等症状。

2.2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职称、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对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女教师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和躯体化症状较男教师高外,其它因子上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对农村的教师与城里的教师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城里的教师与农村的教师在各个因子上都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对不同职称的教师进行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不同职称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2.3不同年龄段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对各年龄段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在总均分上各年龄阶段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显示,25—30、31—35年龄段的老师与36—40年龄段的老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从平均数上可以显示25—30岁(1.50±0.40)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如36—40岁(1.31±0.28)教师,31—35岁(1.56±0.42)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如36—40岁(1.31±0.28)教师。40岁以上(1.36±0.28)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与31—35(1.56±0.42)年龄段的老师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40岁以上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比31—35岁教师好。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36岁以上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25-35岁的教师相对较好。这与教师的角色适应,教学经验,家庭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毕业不久的教师没有教学经验,角色适应能力较差,难免出现紧张、焦虑、恐怖等消极情绪。等短暂适应后,对教师职业有了认同,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却面临恋爱、结婚、生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重的社会角色,使得一些老师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引发心理问题。36岁之后,生活大多稳定,孩子相对大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因此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

4.结论

莆田市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SCL90调查显示莆田市小学教师轻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2%;有3.4%的小学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和躯体化等方面。调查还得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职称、性别、区域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年龄段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35岁-45岁之间的教师心态相对较好。

5.建议

5.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

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较大的职业压力有关,但是与教师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与自我调适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调查结果得出:有62%的被调查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不太了解,只有9.8%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从心理健康知识获取的途径上看,通过培训获取的只占13.4%。当问到出现心理问题时如何调适?有36.8%老师回答不知道。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使得很多教师对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所措,没有相应的防御和疏导机制,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加重。莆田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每年200多人,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人数,尽可能做到全员接受心理健康专题培训。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只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让教师通过正式的渠道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习得心理调适方法,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5.2增强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识,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领导者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建设。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秀屿区70所小学校长,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方法措施?您知道什么是师源性心理障碍吗?从调查中得出: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67%,只有7.8%校长回答不重视;但问到具体采取什么措施?79.8%没有采取任何措施,11.6%回答偶尔开会有正面引导,主要靠教师自学吧;37.5%的校长不知道什么是师源性心理障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校领导并未真正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果说重视也只是表面文章,停留在口头上。在访谈中一部分校长反应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都十分陌生,更不用说去引导其他老师或开展相关活动;另有一部分暑期参加培训的老师也反应,学校并不重视,看谁方便就叫谁去。通过追访,这些参加培训的老师回去后大多数都没有开专题讲座或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建设做些什么。但从反馈中了解到教师本人通过培训后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并能习得一些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因此,希望负责各学校心理健康有关工作的校长、副校长或分管行政应先接受相关培训,提高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其从管理者角色出发,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优化校园心理环境,促进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朝良性发展之路迈进。

5.3改进心理健康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性

仙游师范暑期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培训班,为期10天,从初期的以讲座为主的模式逐渐向以讲座、案例、讨论、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了实效性。但仍然存在培训内容过多,专业性过强,教师自我调适内容较少,实例分析与操作层面的训练也相对薄弱。因此,改进培训的模式与内容,增加实例分析以及教师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与训练,采用小班上课与辅导,增强培训实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贺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管理,2007,30.013.

[2]谌业锋.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四川教育网.

[3]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4]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5]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新浪网

作者简介:

心理学调查报告范文2

调查人数及对象,初二年级七班八班各50人

调查目的;通过对学生学习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心理和学习状况,为搞好教学服务。

调查情况分析。

1你现在的学习压力;过大的百分之十一,过小的百分之八十二,还可以的百分之七。

以上数据表明,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说明学习心态的调整很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乐趣,他不会感到学习的压力。

2你认为目前的压力来自于;老师的期望的百分之七,家庭的期望的百分之三十一,自己的期望的百分之五十六。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自我期望较高。他们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

3一般情况下,你会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与别人面对面交谈的百分之五十二,电话的百分之八,书信的百分之九,网络的百分之二十九。

以上数据表明,孩子需要交流,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方法就是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交流也成为孩子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是否主动学习,会的百分之七十九,极少的百分之二十不会的百分之一。

心理学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分离; 方差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72-02

心理分离是客体关系和个体心理学以及家庭治疗领悟比较重要的内容,是指个体在功能上,情感上,冲突上,态度上与父母独立的能力。功能独立,是指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处理个人事务的能力,例如,“我经常让父亲/母亲帮我解决自己的问题”;情感独立,测量是否过分多的需要父母的赞同、亲密和情感支持,例如,“离开父亲/母亲让我感到很孤独”;冲突独立,指的是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不内疚、焦虑、猜疑和背负责任,例如,“当父亲母亲批评我时我很生气”;态度独立,指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与父母不一致的程度,例如,“我和他对女性角色的看法相似”。[1]心理分离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一个成人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与否。特别是一个人如何处理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影响到一系列的心理适应,包括自尊、家庭关系质量、同伴关系、抑郁、焦虑等。[2]

心理分离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只有三十年的研究历史,是较新的一个研究领域。并且心理分离的研究大都是在西方国家背景下进行的,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仅有两篇论文,而贵州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分离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拟对贵州省大学生的心理分离状况进行研究,为心理健康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干预心理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丰富国内心理分离领域的研究成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研究选取郑州、开封、成都、广州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大四的学生面临找工作和考研,被试不好找,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回收问卷683份。其中男生310名,女生373名。大一学生162名,大二学生174名,大三学生347名。

1.2测量工具心理分离量表 采用Hoffman1984年发展的心理分离量表(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Inventory PSI)此量表测量青少年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水平。PSI是以心理分析理论和结构性家庭理论为基础,测量个体与父母心理分离的程度,适用对象是成人或者青少年。量表是一个有138个项目的5点量表,答案从1(一点也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PSI包括四个分量表:功能独立 、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态度独立。本研究中父亲分化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01, 0.838, 0.7780, 0.850,总量表为0.901,母亲分化量表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87, 0.823, 0.790, 0.834,总量表为0.898。

1.3 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由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比较

采用配对t检验对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的情况进行比较,表1呈现了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与父亲心理分离的水平高于与母亲心理分离的水平。男生与父亲的功能、情感独立水平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女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均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一学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均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二学生与父亲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大三学生与父亲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独立水平。各个年级学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水平差异不显著。

2.2 大学生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

考察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采用MANOVA方法进行检验,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与父母的冲突独立水平高于男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分析讨论

3.1大学生与父亲和母亲心理分离的差异

大学生与父亲在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的分离水平显著的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这与国内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夏翠翠[3]的结论一致,也与国外大部分研究者结论相一致。大学生与父亲的心理分离水平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即大学生与母亲的关系比与父亲的关系更为亲密,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母亲更多的给以孩子们情感上的沟通和支持、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而父亲较少给以孩子们日常事物的照料和情感支持。

女生与母亲态度独立显著低于与父亲态度独立,女性与母亲有更多的态度相似性,可以从性别认同上得到解释,相同的性别更可能从相似的视角看问题。

对男生和女生来说,都表现出与母亲情感独立低,即与母亲有更多的情感联系。这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涂翠平的研究结论相一致[4]。这一结论与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相符合,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下,女性是温柔的,贤淑的,角色任务是相夫教子,而且女性作为生育者角色,表现出慈爱的、能敏感觉察他人的需求,善于照顾他人等心理特质。有研究发现女孩和妇女一致报告她们比男孩和男子更善于照顾他人,更能体会他人的情感。所以即使到了成年期也会表现出与母亲更多的情感联系。

3.2 大学生与父母心理分离的性别差异

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也与国外大多数研究者的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内北京师范大学夏翠翠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这个发现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在我国,男性在很多方面被期望有更多的独立性:经济独立、心理独立。另外这个发现也支持女性心理学的观点,期待女性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依赖。

具体来讲,在与母亲态度独立上,男生的分离水平更高。可能的原因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别认同上一般是与同性别的父母认同,相同的性别更可能从相似的视角看问题,也在性别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

在与父母情感独立上,男生分离化程度更高。也就是说女生会与原生家庭有更多的情感联系,更多地从原生家庭获得情感支持,这与学者们认为女生在发展统一性时有更多的关系认同相一致[5]。

与父母功能独立上,男生的独立水平比女生高。中国的传统习惯上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者。男孩子从小也被灌输这种思想和文化,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男生比女生与父母有更高的功能独立。

4 结论

大学生与父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冲突独立水平显著高于与母亲的分离水平。男生与父亲的功能独立、情感独立和与母亲的态度独立、功能独立、情感独立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参考文献:

[1] Hoffman J A.Psychological separationof lat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170~178

[2] Holmbeck G.N. Wandre I M I. Individual and relational predictors of adjustment in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Psychology,1993, 40:73~78

[3] 夏翠翠.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和心理分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2006.

[4] 涂翠平.成人心理分离与其婚姻质量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心理学调查报告范文4

一、引言

目前,心理课已经成为各所学校开展集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课的开设效果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尽管上海市教委下发了统一的心理教材,但由于各校的校情不同,统编教材难以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需求,所以,心理教师们实际上大多是按照自编的心理校本教材在施教。同时,心理教师们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内容也不尽相同。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由于领导不重视、缺少师资等原因便没有开设心理课。凡此种种,都反映出心理课教学还有很大的随意性、非正规性。

为了解徐汇区中学心理课开设的情况,挖掘学生对心理课的深层次需要,探索更好的上课形式,提升心理课的实效,我们对徐汇区中学的心理课开设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目的

1.了解徐汇区中学心理课的课时、场地等基本情况;

2.了解心理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以及学生对心理课的深层次需求;

3.了解当前心理课开设的实际效果。

三、调查内容

1.心理课的主要目的;

2.心理课的主要内容;

3.心理课的主要形式;

4.心理课的实际效果;

5.学生对心理课的需求。

四、调查过程

本课题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上海市徐汇区的八所中学。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18日~5月9日。调查共回收问卷1831份,有效问卷1783份,无效问卷48份。

参与调查研究的学校为徐汇区的龙苑中学、五十四中、徐汇中学、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徐教院附中、市四中学、位育中学、中国中学,共计八所中学,其中初中1102人,高中681人。

本次使用的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除了被试的基本信息之外,主要从心理课形式、内容、效果三个方面设计问题,共14题。

五、调查结果

第一,各校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课的比例较高,希望在毕业年级开设心理课的学生人数在逐渐增加。

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基本上都将心理课排入学生课表,六年级与高一两个起始年级开设心理课的比例分别为47.56%和47%,总和占比94.56%。说明新生的学习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等问题得到了充分重视。

同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面临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加,希望在毕业年级开设心理课的学生人数也逐渐增加。

在开设心理课的最好时段问题上,男生与女生认识上总体一致,在起始和毕业两个时段上有些差异。53%的男生认为在新生入学时最需要开设心理课,大于女生的47%;而21%的女生则认为应在毕业年级开课,高于男生的16%。

第二,当前的心理课时基本上是每周1节,而半数的学生认为这个课时数是不够的。

被调查的8所学校,心理课的每周平均课时为1节,而49.18%的学生反映这个课时是不够的,他们希望学校增加心理课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心理课的需求不断提升,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反映心理课时不够。

第三,学生最想通过心理课学会的是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而且女生比男生更需要得到此方面的帮助。

在调查中发现,38%的学生最希望通过心理课在情绪管理方面得到提升,26%的学生希望获得人际交往方面的帮助。学生之所以对情绪管理的需求最高,可能与中学阶段的学生常常遇到情绪困惑有关。学法指导、生涯规划与自我发展内容还没有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今后的心理课上还需要加强这方面内容。详细情况见表1。

通过性别对比,我们发现在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这两个主要选项上,女生比例均高于男生。再通过性别与年级两个因子的综合分析发现,对情绪辅导需要较强的主要来自初二女生,占比39%,远高于男生的26%,表现出较大的性别差异。

第四,学生虽然希望在心理课上有比较多的活动,但也不希望一味做游戏,他们对心理课上老师的组织教学和点评也提出了要求。

对于心理课上教师多讲还是学生多讲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情况见表2。

从表2不难看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希望在心理课上教师多讲,可是也不是学生活动越多越好。65.7%的学生希望教师讲和学生活动均衡,这反映出学生对心理课的定位是准确的,他们希望课上既有有组织的活动,也要做适当的总结点评。进一步分析发现,低年级学生更希望多活动,占比为43%。

第五,在具体的心理活动课形式上,学生最喜欢做游戏,喜欢师生互动的上课形式。

在最受学生欢迎的上课形式中,做游戏占比76.41%,排名第一,低年级的学生占比更高。其次是师生互动和户外活动,分别占比67.94%和57.18%(见表3)。通过性别比较,男生比女生更喜欢师生互动环节,表现欲望更强。

另外,本次调查还发现,绝大部分心理课都会在一开始设置导入环节,该形式能对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起到过渡作用。

第六,大多数学生会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其中男生表现得更积极。

学生们会有一些心理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不想在心理课上说的秘密,那么,他们是否愿意在课后找教师交流呢?调查结果显示,大约2/3的学生会在课后与教师交流,其中选“总是”的男生比例为20%,高于女生的7%。这可能一方面反映出师生关系比较好,心理课有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可能男生的问题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发现还有1/3的学生选择“从不”课后找教师交流。

第七,学生对当前心理课感到满意,认为效果良好,心理课设置合理,并且能够把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心理课教学感到满意,说明当前心理课教学设置合理,内容贴切,66.74%的学生能够在心理课上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心理课满意度最高的年级是初一和高中,均超过90%的满意率。

值得一提的是,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近九成的学生会学以致用,会想起心理课上教师所教的知识,总体上来说,目前心理课还是对学生成长有椭的。

六、研究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徐汇区中学心理课的开设情况总体良好,表现为有课时保障,学生对心理课的课程设置感到满意,教师的上课形式和内容受到学生欢迎,学生在心理课上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大多数学生能将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过,当前的心理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对于学生提出的课时不足的问题,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能够适当增加课时量;比如上课形式还需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再如集中问题和性别差异问题(如情绪情感方面),也需要心理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充分关注,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施教。

心理学调查报告范文5

一、调查数据分析

1.农村中学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健康,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2.7%(健康总分≥65为心理障碍),在各因子的检出率(因子分≥8为心理障碍)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28.1%,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6%,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7.3%,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6.3%,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5.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14.4%,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9.9%,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6.3%。

2.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对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维度上的项目均分的差异比较,采用的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中学男生女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

根据统计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中学的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3.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差异情况,以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因子上的项目均分和标准差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高中生。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0.9%,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恐怖倾向的检出率最高为19.2%,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6.7%,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5.5%,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15.1%,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3.4%,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1.7%,学习焦虑的检出率为11.3%,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8.4%。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3%,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倾向的检出率高达49.2%,其次是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23.3%,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20.5%,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7.8%,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9.7%,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5.8%,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5.4%。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二、调查结果反思

1.总体上来看,农村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6.3%-28.1%之间,尽管与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采用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不同,但根据这一数据结果所得出的结论与王教授的基本相同。他于2001年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论是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具体看来,农村高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5.4%-49.2%之间,高中生主要问题为学习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农村初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8.4%-19.2%之间,主要问题为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这一结果与郭文武的研究结论存在异同点(2005),他的调查结论是高中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初中生主要为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农村高中生除了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明显低于农村初中生(p

2.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中学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如王东宇(2005),对福建农村中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心理问题较男中学生突出。而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农村中学的女生除了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低于男生(p

尽管江苏省于2010年开始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相比较其他省市做得更好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在经济社会资源方面仍然比较薄弱。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承受着更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仍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咨询辅导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的农村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山.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5(17).

[3]王希永.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9).

心理学调查报告范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106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58人,女生48人;大一学生约占55%,大二学生约占30%,大三学生约占8%,大四学生约占7%。被访学生都在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19岁。

1.2方法。

前期组织编制调查问卷,进行测试筛选项目,最终确定问卷项目。在网络问卷星中设置问卷进行调查。在网络社群如班级群、学生干部群、社团交流群等大学生群体中随机邀请被试进行测试。

1.3数据处理。

问卷星网络施测后后台自动进行数据分析。

1.4调查内容。

了解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及行为,大学生对待上网的态度及网络对自身的影响。

2.结果分析

2.1当代大学生平均每日上网时间偏多。

当代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每个人上网时间都平均增加,相较以往一般成倍上涨。而且现今大学对学生的管束比较松,很多大学生在大一就带电脑进入寝室、进校园,这样上网时间增加则理所应当。就调查结果来说,一半以上的人群平均上网时间都在三小时以上,剩下的一半人群里也有44.34%的人群在一个小时到三个小时之间,仅有6.6%的人在一个小时以下。

2.2大学生平日上网为了娱乐多于学习。

在现今信息业发达的时代,上网大学生做得最多的事情无非是打游戏、网购、交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或连续剧等。当然不乏一些人上网是为了看新闻、查资料。大学课业比较轻松且课程较少,所以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经历了高三繁重课业的同学们一下子不太适应,从而觉得无聊、没事干。空闲时间里做得最多的便是浪费时间,做一些高中没时间做的事以打发空闲时间的无聊。调查中,上网看新闻、查信息、学习、查资料、更新博客、跟帖灌水、收发邮件的人群没有超过50%。而打游戏、网购、交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或连续剧则一般高达70%~80%之多。由此可见,大学生上网娱乐多于学习。

2.3上网与人交流为了排遣压力、诉说烦恼的人群偏多。

对于现在很多人而言,网络是一个与人交流的很好平台,不局限于时间、空间,只要你有一个聊天工具、一个账号,就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人,就可以和他们交友聊天、谈天说地。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消除压力、打发时间、述说烦恼、分享快乐的平台。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你,不用有心理压力,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不爽的、想倾诉的都可以说,解决了人与人面对面说话尴尬的问题,也解决了见面时间、地点确定的麻烦。但也有不好之处,那就是长时间网上聊天使人与人的交流能力减弱。使很多人在网上能聊得很好很多,大话侃侃,可是一到现实当中,就变得腼腆内向、不善交际。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同学们是为了疏减心理压力和烦恼才上网聊天的,但也有很多人是为了丰富精神、满足心理才上网聊天的。当然也有人为了网购才与人聊天,但这只占10.38%。所以大部分大学生上网聊天都是为了交友,释放压力。

2.4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语言还是比较少的。

很多人在一些方面不是很文明,因为网络上很多信息都是虚假的,许多人顶着假信息做出不文明行为。但在这次调查中,76.42%的人从来没有在网上进行过不文明行为,说明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说,素质文明还是不错的,但也有23.58%的人使用过一些不文明语言或者对一些人在网络上进行过语言攻击。说明现今素质培养还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是一种国家性质。

2.5长期使用网络使很多人在一定程度上现实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长时间使用网络交际,使很多人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出现一些问题,他们常觉得和周围人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与他人不亲近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不喜与他人交往,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顺利,感觉其他人都容易和自己发生矛盾。心情烦闷,觉得现实没有网络世界好。调查中,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并且在信息时代这一问题是逐步深入化的。

2.6信息发达时代,网恋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

对于网恋,人们众说纷纭,有赞同,有反对,也有中立的。赞同的人觉得网恋是一种人际交往、拓宽交际面的手段,使身处不同地点的人们也能聊天交友,甚至恋爱。反对的人则觉得网恋存在种种风险,现今很多人都借着网恋进行欺诈行为,又因为网恋具有“见光死”的常态,使很多人对网恋持避而远之的态度。对于这个问题,持中立态度的人最多,调查中高达72.64%,中立的人觉得网恋,或许说恋爱是顺其自然之事,并不那么排斥网络恋爱,但也不是很提倡,持“无所谓”态度。

2.7现今很多人都患上IAD网络成瘾综合征。

在调查表的最后我们进行了一个关于是否有网络成瘾综合征的调查。就调查结果来看,106问卷中,13人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较轻微的IAD,网络成瘾综合征的比例说明现今很多人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就不能生存,当然这一现象不止出现在大学生人群中,很多人群,甚至小学生中都存在这种网络成瘾现象。体现出很多人对网络的依赖性,体现出现今许多人在网络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危急的。

3.小结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