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教学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教学意见范文1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型教学 问题 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源于结构主义(Structionism),其创始人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学习者的认识活动一般涉及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环节。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早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他看来,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程度是要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在皮亚杰、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科尔皮格、卡茨、拉斯菲尔德等人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并逐步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流派。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以下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新时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政教学在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升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使许多教师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角,以教学内容充实、理论阐释深刻、语言流畅、讲课富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等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标准,传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接受,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传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以“教”为主。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实行大班教学,且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使不少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进度选择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法。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论教学就是理论灌输”的认识,从而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排斥心理。
(三)讲授模式僵化,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
传统的思政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教学缺乏新意;只注重理论阐释,忽视联系实际;或是旁征博引却偏离主题,过分强调趣味性的内容又往往离题太远而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从而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社会活动相脱节,空洞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活动单一,只强调老师“教”和学生“学”。
认为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也仅仅体现为简单的师生关系,而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学生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因而对“协作学习”认识不足.没有重视小组式的讨论和交流。
(五)对学生的考评缺乏科学性。
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是通过学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检测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考试独立于教学过程,缺少科学性。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考核办法中,标准化测试容易操作但有缺陷,它只能测出学生全部能力的非常表面的有限信息,仅仅依靠这类考试的分数来评判学生,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公正评价,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认识“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转变重“教”轻“学”的传统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将教学活动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对理论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
(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情境化教学。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学习观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脱离实际情境的教学模式,认识到真实情境创设能够让学习者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完成意义建构。也只有在实际的情景下学习,学习者才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师首先要吃透理论,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此基础上,筛选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现实问题,突出对学生独自解决或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提倡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优化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效果,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的协作学习。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成为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丰富教学方法的策略,促进意义建构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知识成功地“转移”进了学生头脑,更不意味着学生已把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认知。因此,“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最终目标。要帮助学生完成意义构建,就要帮助学生激活头脑中的图式去“顺应”或“同化”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多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五)改革传统评估手段,建立多维评估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考查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创造性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的评价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价内容和灵活的评价方法。与此同时,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除了学生自评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进行相互评价。为了保证评价效果和质量,还可以让组长负责监督评价活动。同时,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交流意见。总之,建立既公平合理又能考查学生真实水平的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5.
[2]李延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8-162.
思政教学意见范文2
关键词:情感教育;思想政治课;实践意义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情感是在后天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认知过程都伴随有情感。新课程标准也将情感目标视为三维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的确有着不容忽视的实践意义。在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教学中,教师更应深挖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进而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情感的自调能力,以实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结合。
那么,在我们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意义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生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是一门颇具理论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一旦缺乏情感的倾注,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势必会让学生对其感到枯燥、乏味、无聊,吸引力缺失,也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而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直接反映在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情感上,而情感又是在设定的场景中产生。课堂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生动形象的比喻;课后,通过与学生和睦友善的交谈,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等等,都能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一方面给中学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增强了这门课程的生动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浓浓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讲,集中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品质,而这同时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说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学生听闻社会上那些正义之(士)事,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而当学生听闻社会上那些不雅之(士)事,肯定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面对这样两种对立的情境,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当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情感教育的两面性,利用学生已有的判断能力,引导他们认识何为善、恶、美、丑,分析为何好的事物值得敬佩,而不好的事物应遭到鄙弃。在这种情感因素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以情感为载体,通过情感无声的润泽,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通过教师教学活动的情感实践锻炼,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认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往在“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只集中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生活感到索然无味。情感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样一种境况。现今,素质教育及新课改提倡新的理念。素质教育要求政治教师改变“教师才是知识唯一权威者及实施者”的腐朽观念,注重发掘学生的智慧与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参与的能力。再加上新课改强调学生“一体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发展。这都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落实,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情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情感达到顶峰时,思维活动也处于最活跃的形态,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能超常发挥,提出很多新颖的、颇有创意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政治课教师通过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倾注,将课堂回归到学生自我情感的参与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效地达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及情感发展任务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思想政治课“知”“情”的统一。
情感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驱动力,在政治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感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学方法一说,它更多地能让学生体验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魅力与精华所在。总之,政治教师通过采用各种方式,再结合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将情感教育紧密地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教学中,以实现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思政教学意见范文3
关键词: 以生为本 创新 个体发展 学习资源 构建 学习方式
“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标志着一种富有人性化的社会发展观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我们思想政治教学中,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一、思想政治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因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需要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一是以教师的教为本,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转,学生处于“观众”席位,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二是以书本知识为本,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情感交流,学生只能获得僵化的知识,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三是以静态的教学为本,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从而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克服这种弊端。
2、“以生为本”是学生个体心理的需要
知识是人类科研成果的结晶,其自身有着无穷的魅力。而作为学习的个体——人是天然的学习者,当一个人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形成求知需求,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去欣赏,去品味。不仅如此,人还具有创造的本能(或潜能)。每个学生也是这样,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时,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激情所充盈,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因而学生个性心理要求教学要“以生为本”。
3、 “以生为本”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未来人才要具有对知识的吐故纳新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是怎样的呢?文科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较为不足,对一些自然科学一无所知。在日常工作中,文科生连基本的数理问题都感到棘手;而理科生不懂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大有人在。甚至由于忽视语言的学习,连起码的材料书写都不能胜任。这些现象的出现、发展和延续,都将对时代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完全品格的人的形成造成冲击。它远离了健全发展的,完美意义的人的概念。这样的学生个体是不健全的,是不能适应知识时代要求的。我们的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以生为本”是创新学习的需要
创新既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决定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还是个人获取竞争胜利、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江泽明同志在第三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创新学习。知识经济并不要求每个人才都是全才,不要求每个人才都是博学家,都有十八般武艺,但却要求他尽可能地通晓他所处领域的知识,尽可能地多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而且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实践“以生为本”
1、思想政治教学要做到“三个转变”
首先,要以教师的教为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但我们强调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明确在现代教学中,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其次,要以书本知识为本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并非不要教师在教学中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在现代教学中要把“学科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实施中再把“教师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借助于教师激活知识和播种活的知识,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和创造性的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成长”。再次,以静态教学为本转向以动态教学为本。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的反馈情况作出动态的、适时的调整。因为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的反馈情况,在一定的静态教学实际中原先设定的教学起点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原先设定的教学难点可能不全成为教学难点或还有新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学必须要以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使教学更能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教育家布鲁斯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的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作为教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
3、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资源
与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形势相比,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往往显得滞后,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时代同步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时事政治报》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并做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并进行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我还积极倡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设立资料库。在上课时,教师有选择地把这些最近发生的、时代气息浓、趣味性强的典型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感运用鲜活的事实论证教学观点的正确性。
4、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课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这一主体,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培育主体,努力实践让主体“动”起来 的现代教学理念。这里的“动”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手脑并用,让学生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在“动”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5、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人是开放的,教学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起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所谓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被动、单一 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展,教师就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权利,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即兴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让激情与智慧碰撞产生火花。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理支持,创设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参考书目: 吾庆麟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军
《教学策略》
教育出版社
胡东芳
《教育新思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殿富
思政教学意见范文4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实用性;探索
其实高中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有着极强的实用性。面对多数学生对学习政治不感兴趣,认识不到政治的实用性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高一政治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做好新旧知识的链接
高中政治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内容,与初中政治虽有联系却也有着极大的差别,因而就高一政治而言,教师不必忙着给学生教学新知识,而要注重初高中知识的链接。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致同学们”这一部分的内容来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明确高中政治由初中的学习相关道德规范及法律内容转为学习原理及科学发展观。并通过这一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经济现象来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相关规律,从而产生参与经济活动的欲望,有效进行了新旧知识的链接。
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习思维
兴趣是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根源。政治课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然后进一步激活其思维,进而促进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源于教师对政治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投资与理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掌握储蓄、炒股、债券及购买保险的相关知识,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有一大笔现金,你将如何进行投资?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激活学生思维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进行联
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激活其思维,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如组织学生辩论“经济全球化的益处”“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这样,在充分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从而增强政治知识的时效性。
三、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由单方掌控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因而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利于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建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从而构建有效的教学双边关系。如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完成,这样,师生距离得到了有效的拉近,便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政治教学生活化
政治原本就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突出政治的时效性。如教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模拟组织现场招聘会,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真切感受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再通过类似材料的收集,树立职业平等、自主竞争等正确的择业观念。再如投资与理财,可以让学生收集材料对比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风险等,进而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
总之,高中政治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政治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充分体现高中政治的时效性,通过学以致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春娥.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J].科学大众,2009(5).
思政教学意见范文5
三天72小时,路上、车上、食堂、宾馆,处处都是讨论与争辩的身影,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团队的力量在聚集,智慧的火花在碰撞,思维的灵感在迸发,这时1+1+1>3的效果在逐渐显现。
两次教学设计与思考
本次竞赛是当场揭晓竞赛课题,小学科学组的课题是《肺的保健》,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在之前两课(《饮食与健康》《爱护胃和肠》)的基础上,引入呼吸器官的卫生与保健,整个教学内容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二是了解关于肺的保健的一些常识。关于肺的结构与功能,教材中安排了四个学习活动:①资料阅读,了解肺的结构;②测量平静状态与运动后的呼吸次数;③实验探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何不同。④测量肺活量。关于肺的保健,教材中则是安排调查、讨论与资料阅读三个活动展开学习。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团队互评后,针对友队的建设性意见进行的二次修改时,我们继续经历了激烈的研讨,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教学设计及课件的细节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1.“学在先,教在后”――前置学习单
在设计的第一稿中,学习肺的结构与功能时,我们设计了一张课内完成的记录单,让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画出或写出参与呼吸的器官。如下:
原始设计:
之所以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我们认为学生在进行科学学习时,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这张记录单,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也更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思辨与升华:
【朱成名】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好地尊重了学生,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内进行?是否一定到了课堂上才开始学习的过程?
【张晨】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习惯于帮学生安排好一个又一个教学过程,牵着学生小步学习。教育一直倡导“学在先,教在后”,在这里,确实可以改进一下。
【浦小红】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老师倡导预习,我们科学学科是否也可以尝试?当然,这个预习不应该简单地看成就是让学生把要学的新课看一遍,直接接受现成的结论,可以研究的方式展开对学习内容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想法,敞亮自己的疑问。
【朱成名】我同意,我们可以在课前学习单上列出本课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张晨】还可以在最后加入肺部的有关疾病调查,为课堂上肺的保健作好铺垫。
最终设计:
2.自主探究,促进思考――放手让学生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原始设计:
对于“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这一教学内容,在第一稿的设计中,我们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安排,照葫芦画瓢地进行两个观察实验。
思辨与升华:
【张晨】在我们的设计中,学生不用任何思考的照书实验,课堂表面的效果会比较好,但这样会不会帮扶的太多,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呢?
【朱成名】有道理,那怎么办呢?这里你不教给他们,他们不一定能研究出来啊?不是任何科学实验都非得让学生探究的,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地教给学生,但我认为这个实验不适合让学生来探究。
【浦小红】学生生活中就已经对吸入以及呼出的气体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以前的科学课上有过相关的学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支持燃烧等),因此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不让学生探究,老师备课时就有思想顾虑,束缚学生的手脚,何谈解放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朱成名】可是,这样学生实验过程中会一片混乱,很难规范流程,得出正确结论。有些科学实验方式方法是规范的,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张晨】你说得有道理,不过这个问题好解决,我们可以设计一张学习单,放手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然后集体讨论,再规范实验,甚至可以通过视频来指导学生操作。
最终设计:
最终,我们将此活动修改为先谈话导入,“我们每天都呼吸,人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追问:“同学们的想法正确吗?怎样证实?”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设计了如下记录单:
3.“生活・思维・生命”――增加对生命的思考
原始设计:
第一稿中“了解肺部疾病及保护方法”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肺部都有哪些疾病?得这些疾病的病人会有些什么表现?这些疾病有什么特征?”(学生调查、讨论与汇报)“怎样预防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学生讨论后,再放一段阅读资料。)
思辨与升华:
【张晨】因为本课研究的是人类自身的相关科学知识,我们能否增加一些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呢?
【朱成名】这个想法好,可是怎样在课堂上体现呢?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内容已经很丰富了,再增加内容,会不会画蛇添足,冲淡主题呀?
【浦小红】前两课是《饮食与健康》、《爱护胃和肠》,都是关于生命健康的,我觉得可以加,关键是怎么个加法?
【张晨】我们不需要另外添加过多的内容与主题,就在肺的保健方面做些文章,书上介绍的阅读性知识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拓展学习,甚至可以再补充些知识,做一个课后阅读资源包。课堂上我们可以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何不同,并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非常强烈的对比图,引发学生的思考。
【朱成名】这个方法好,我觉得还可以摘录报纸上的报道,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及数据图等,给学生更为直观和权威的感受。
【浦小红】是的,在这里一定要给点时间让学生议一议,从而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最终设计:
①谈话:肺是如此的重要。它生病了,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你或家人得过肺部的疾病吗?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单)
②提问:我们该怎样保护肺?(学生讨论交流)
③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提问:看到健康人的肺和吸烟者的肺,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
④出示吸烟者患病率高的数据。(学生讨论交流)
⑤出示新闻报道,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⑥为了让肺能正常发挥作用,我们还应该怎样做?(阅读教材中相关资料)
课后学习:肺有哪些常见的疾病?得这些疾病的人会有些什么表现?这些疾病有什么特征?如何预防?(教师提供课后资源包)
整合点及其思考
参加本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整合”的机会。在拿到课题起的整个准备过程里,我们时刻都在思考应该如何“整合”。
【朱成名】我们这次比赛的教案设计就是要把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开展教学,这里的“整合点”不仅仅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地方,不能只提PPT、网络、视频等,重点要考虑如何落到教学内容上。
【张晨】所谓“整合点”,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是知识点,也可以是支持能力发展的过程和方法,还可以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浦小红】这点我同意,“整合点”实际上是在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某一个或某些环节上,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信息技术和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融合。
【朱成名】不能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张晨】是的,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还可以贯穿教学全过程。我们不能停留在“情境激趣”这种低层次的整合上,应考虑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实现。
【朱成名】我认为除了课程内容和媒体运用外,我们还应该把学法、教法考虑进来,整体综合建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整合亮点一: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
我们用学习单的方式有效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这张学习单中,我们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让学生用图画的方式反映出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充分暴露出学生认知盲点。第二,课前,让学生比较安静与剧烈活动时呼吸次数的变化,属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在课堂上实施,耗时较长,我们将这个活动整合到课前体验活动之中,初步感受肺的作用。第三,我们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关肺部疾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所有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
整合亮点二:注重与学生的探究方式整合
(1)课前:用研究单引导探究
教材中,直接出示了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可以借助之前学过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课中:用实验操作规范探究
当然,学生的设计是浅显的,还需要科学的规范,此时,再播放视频,通过实验的规范操作,让学生体悟科学的严谨性,学会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
(3)课后:用自制学具延伸探究
在课后研究中,我们让学生尝试自制肺活量仪器,通过视频的学习,启发学生能够想出多种方法,鼓励创新。
整合亮点三: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整合
学生在了解肺的功能与原理之后,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学以致用地提出关于肺的保健方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更易接受,课后提供给学生拓展资源包,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回归到生活中的实践,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合亮点四:注重与学生的科学品质整合
证据意识是科学品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通过动画演示,化静为动,将呼吸气体的变化外显,生动直观呈现;实验探究,让学生收集现象证据;我们还通过对数据图表的分析,让数据更有说服力;新闻报道的补充,也带给学生一种眼见为实的震撼,让事实说话。
综上所述,我们在本课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整合多种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一种整合视角上的教学建构,从生活中出发,注重科学的思维训练,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用科学关注生命的意识。
赛后感悟
【浦小红】参加此次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次参赛也是一次享受思考、享受质疑、享受交流的痛苦并快乐的旅行。
【张晨】回想起暑假里比赛,紧张而充实的画面立即又浮在脑海里。整整三天,除了吃饭和睡觉,手中写的、嘴里说的、心里想的都是“整合”,一种全新的教研形式,一个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比赛程序,还有那一张张来自全国各地陌生的面孔,都让自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仿佛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这72小时的回忆是难忘的,记忆是深刻,带给我,带给整个团队都是无限的收获。
【朱成名】赫尔巴赫说过:“教学的特权就是掠过草地和沼泽,不能总是让人在舒适的山谷中游荡,相反却让人练习登山,并使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中得到补偿。”
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比赛也正如此,短短三天72小时,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群体,大家从各自的“教学山谷”中走出,与同伴们共同“登山”,一路“好风景”,情满于山,开阔了视野,收获了友谊。感谢一路走来的朋友们!
后记: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通过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我们走到了一起,彼此交流与分享,汩汩细流在这里会聚成了海纳百川。感谢NOC组委会!
NOC――我们2013再见!
评委之深度评析:
该团队在汲取友队互评的建设性意见基础上,多角度思考整合的切入点,调整学习程序、教学方法、媒体运用手段,变革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不受学习时空限制的科学学习环境。
于突破时空、动手动脑处切入整合点
本课教材安排“肺的结构与功能”和“肺的保健两大部分”4个学习活动内容,以帮助学生达成《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这一内容标准。但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而言,让学生亲历所有的学习活动、平均使用短短的40分钟,就意味着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匆匆而过,无从对其效果有所要求。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学习活动,团队成员借鉴于其他学科预习活动的启发,调整学习程序,设计了联接课内外的序列学习活动。课前学生借助网络动脑完成学习单,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有关“呼吸”的前概念,以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又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问题思考的前提下,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与技术运用的兴趣。团队成员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跨越课堂40分钟时空的科学学习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于利用资源、立足生活、丰富教学处切入整合点
科学学习的内容要留心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和事物中节选,贴近学生的生活,并能将学习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进而养成科学生活和行为习惯。设计“肺的保健”部分学习活动时,为了发挥科学学习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教师课堂上以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依托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搜集的吸烟者高患病率丰富数据资料、形象生动的健康者和吸烟者肺部的强烈对比图片、震撼的新闻报道和补充的课后阅读资源包,帮助学生理解对肺的保健的意义。借助直观的图像视频素材的浏览,养成呼吸系统保健的意识,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于探究体验、学会探究、规范实验处切入整合点
思政教学意见范文6
【关键词】循证医学 见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05-02
根据2008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的要求,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对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纷纷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法上进行探讨和革新,临床见习环节作为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桥梁,成为了研究者的重心。
1 临床见习教学的主要模式
临床见习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对此都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最有影响的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职能则由教转化为导。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也将这种教学方法大量应用到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并成为了主流模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传统的LBL(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仍在使用,学生为被动学习,其主动性未得到发挥和调动。另外,国内各医学院校结合实际对见习教学模式做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和改革,主要有: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分段式临床集中教学[1],避免了临床见习与临床理论课完全分离,但时间横跨两个学期,易于遗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交叉轮转教学[2],缓解了学生多和教学资源少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训练的机会增多,但老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增加,与临床工作容易冲突;重庆医科大学的重叠教学示教方法、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式教学法等,均各有利弊,未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
2 循证医学的主要思想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公认的定义为[3]: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均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与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知识更新的需要相适应。
3 将循证医学思想有效的融入临床见习教学
3.1 对老师的要求 首先带教老师要充分理解循证医学思想,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带教模式,主动改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同时,带教老师需要拥有高度的激情和责任心,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自己作为典范和榜样,才能时刻引导学生。
3.2 循证医学思想在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通常典型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包含4个步骤[4]:①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问题;②检索含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③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④将有用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其核心就是寻找最佳的证据,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根据见习病例学生会提出多个问题,这时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作出最佳的选择,选取少数几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作为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查阅文献和专业资料,提出检索途径和方法。对于检索出的大量证据,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老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经验引导学生如何鉴别和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重要性,同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条理清楚,以理服人,化解他们的疑问,而不是盲目的凭借经验和研究证据来解决医疗问题。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讨论,学生将逐渐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在找到正确的答案后不仅自身有很大的成就感,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见习疾病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有一种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深刻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为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循证医学思想教学中应用的缺陷
虽然循证医学思想应用于临床医学见习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它本身的不足之处。首先,循证医学思想的教育在学生中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对于循证医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不能很好的理解,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很难快速的跟上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其次,这种教学过程比较费时,而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临床老师的临床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在时间上得到保障,许多学生检索出的证据有时得不到指导和帮助,其连续性也得不到保障;另外,加上老师的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也很难大范围推广。
总之,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医学生的临床见习中来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直接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医学院校培养出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棣华,陈亚岗,临床见习的教改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54-55.
[2]闫 萍, 孔晋亮,交流式教学法在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8,21(4):74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