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1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同时还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近年来,我们在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

1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1成立“行、企、校联合专业指导委员会”

依托龙江森工职教集团,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省气象台等单位为代表的主要生态保护部门合作,成立“行、企、校联合专业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组织生产实习。校企合作各成员除开展上述任务外,还要共同进行专业核心的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教材,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专业教学团队和人才资源等内容。学校完成技能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企业完成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

1.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1.2.1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与沟通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院属部门、系部职责,并明确对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评价,对工作效果进行约束与激励。校企合作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建立沟通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1.2.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机制

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就业教育。一是针对需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结合企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逐步实现以需定产,量身订做。二是建立科学实用的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为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项目式课程教学体系。

1.2.3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师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加强专业团队建设。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建立教师培养选拔、考核激励机制,教师轮流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使其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等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1.2.4建立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学生约束与激励机制,出台《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办法》,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的选拔,在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与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

2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的特点,按照“课内实践生产性实训综合性模拟操作岗前实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路,目前已经建成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训室、森林资源保护实训室、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等9个,配有各种实验、实训设备百余台套,使用面积约1000平米,形成了具有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原有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通过新建、扩建和改建,建成了在同类院校中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环境保护实训基地,新扩建见表2-1。

目前,包括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训室、森林资源保护实训室、仪器分析实训室、环境化学与分析、水污染控制一体化实训室、大气污染控制一体化实训区、环境信息实训室、微生物实训室、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等9个,其中,纯净水生产实训室2011年建成,主要仪器设备:大型纯水实验装置(哈工大生产)、实验室专用超纯水机、双级反渗透、大桶水罐装线等设备。按照纯净水生产要求建设实训室,建成全自动桶装纯净水生产线,真实在现纯净水生产情境。以纯净水生产实训室为依托,集实训、生产经营于一体。实训过程中所生产出的水经国土资源部哈尔滨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分析批号:2012C25)检测,完全符合纯净水标准。目前,纯净水生产实训室现已投入使用,学院办公系统开始使用该纯净水,良好的水质得到了教职员工的一致好评。

3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扩充和完善

学院先后与哈尔滨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龙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垃圾发电厂等十余家优秀单位建立了具有教学、技能鉴定、学生就业、教师挂职锻炼等功能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和设备、技术力量的优势条件,与校内实训基地优势互补、开放共享。

绿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哈市知名环保行业,与该公司共同建立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实训基地,采用轮换教学的形式,分批分拨的派送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参与实际工作,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早日使学生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主体,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是以生态环境监测为主的专业机构,与我院同属森工总局。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双方资源,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建生态环境监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平台。承接森工环境监测站的部分工作项目,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林区生态环境资料调查、林区水质分析等工作。在教师、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完成项目内容,在工作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生产性实训。

3.1整合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对现有13个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根据各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别建立认识型、体验型、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如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是北方第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均由政府负责,属国营企业,其工艺、设备先进,但用人制度很严格,可确定为认识型和体验型实训基地;哈尔滨市北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以建设和运行为主,属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相对灵活,可确定为生产(顶岗)型实习基地。

3.2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目前,我省环保事业发展很快,市场也日趋成熟,环保企业不断壮大。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继续开发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如哈尔滨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室内环境治理为主的企业,具有较雄厚的实力,行业内知名度很高,市场份额也很大,以技术、设备与其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新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

通过实践教学环境建设,规范了教师、学生行为,并将职业素质、安全意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操作规程和设备保养等知识,融入到各“制度”或指导书中,师生责任明确,有章可循,管理有序。2012年,专业申报了环境保护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4建设一支理实备、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本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到国内外高职教育机构和企业考察学习,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熟悉环保类行业工艺技术发展情况。通过建设,教学团队9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了科研、教研、技术培训与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企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师资团队,其中,高级职称6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5人,在读硕士1人。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措施,是实现“工程师教师化,教师工程师化”的关键。团队成员积极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教育厅、省森工总局项目等科研教研项目数十项,其中《高职院校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为森工总局教育科学规划在研课题,共20余篇,出版教材10余本。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2

1.1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北京市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基础,将东城区25.38km2划分成10个街道、137个社区、1593个网格单元。该系统将城市管理内容详细划分为六大类56种城市管理部件和七大类33种城市事件;并由3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开放了公众参与电话平台、短信平台和网上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该系统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16]。该模式对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体进行了科学详细的划分,创新了城市管理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提高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效率与城市管理水平,也实现了对市民的意见、心声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反馈[17]。东城区城市市政监管系统从2003年建立至今,积累了海量数据,从微观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17]。

1.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用于分析和挖掘的数据资源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表1)。(1)城市综合监管系统监测数据本文工作主要依托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中的部件问题数据库开展。城市管理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18]。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所涵盖的城市管理内容,包括对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与维修(包括城市道路、桥涵、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以及对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与管理[19]。一般来说,该监管系统所获取的上报条目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信息:a)问题基本信息:问题编号、上报时间、上报人员、问题来源;b)问题描述:详细描述、问题状态、问题类型;c)问题位置:问题所在城区,街道,社区、地理坐标;d)责任区划与处理部门:单元与责任网格、派遣处理人员、处理部门、举报人信息、是否需要专业部门;e)问题核查、处置与反馈:问题延期时长、核查反馈。(2)东城区综合监管系统的空间数据基础为将2009年的市政综合监管系统所监测的属性数据匹配到相应的空间位置,本文采用原东城区(尚未与崇文区合并)的行政边界数据与相关地形图,将所有监管系统条目所涉及的地理坐标全部转换成矢量数据并制作成图。(3)实地调查和复核数据为准确分析城市综合监管信息条目中所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生的现场场景,及其与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于2011年6—10月间在研究区域内对随机抽取的200多个相关条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复核,对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了调查,以便就某一具体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生态学意义进行分析。

1.3数据分析方法

1.3.1基本思路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不但受制于这一系统,也对其组成和功能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虽然市政监管信息着眼于对市政管理,但其服务的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人。因此,本研究假设海量的城市综合监管数据,能从微观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体现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系统间的相互摩擦的焦灼点(表现在各类部件、事件问题),而各独立、微观的部件、事件问题通过逐步累积和放大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涌现;反之,如果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要素处于科学配置、和谐运行状态,则城市趋于其可持续发展和运行模式(图1)。北京市东城区市政监管系统从2003年运行至今,积累了海量数据,每一条上报信息均带有详细的问题描述、空间地理坐标、管理责任者、处理时长等信息,隐含着大量该区域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信息,能有效支持对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和规律性的研究。

1.3.2归类分析法

结合市政监管信息每一条上报条目的详细属性,深入挖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管理部件的复杂性、以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复杂性。采用归类分析法并将其划分为七大类:水、土、气、声、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绿地系统退化,并结合所发生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场景和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特点进行分析。

1.3.3空间关联关系分析

在ERDAS2011软件平台下对北京市东城区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配准、裁切等,遥感影像主要作为背景图直观反映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所处的空间位置与绿地系统和水系的关系。同时,在ArcGIS10.0平台下,导入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数据自身所带的地理坐标信息,将其与转化为矢量数据,并与地形图、专题图和预处理后的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以探讨东城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城市管理部件发生问题的规律性

数据统计表明,2009年6月1日至11月30日的183d时间内,北京市东城区共发生部件问题5028起,每天约27起,每天每平方公里约发生1起。其内容也涵盖了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和房屋土地类5个大类、54个亚类(表2)。这五大类城市管理部件中,有以下特点:(1)公用设施类产生问题的数量占54%,远高于其他4类部件,其中各类电力、雨水、污水、通讯井盖的缺失占45%。我国城市中很多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如其中雨水箅子堵塞问题占了22%,这一问题更直接反映了城市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的根源;(2)市容环境类部件问题数量约占总数量的20%,种类集中在垃圾收集设施和公厕等,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来看包括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水外溢、异味,及对景观环境视觉污染等影响,间接体现出能量流和物质流过程中的不通畅;(3)园林绿化类的部件问题占总数量的17.1%,涉及的问题包括植被枯死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枝条断落产生的安全隐患,从某一侧面反映城市绿地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和退化问题;(4)道路交通类的部件产生的问题占8.38%,但其亚类型较多,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在城市景观视觉方面,以及少量污水外溢等环境问题;(5)房屋土地类部件产生的问题最少,且只涉及一种管理部件,反映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宣传栏破损、脱落等对城市景观环境视觉的破坏。

2.2城市管理部件异常所影射的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

2.2.1城市管理问题类型的多样化源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生态系统在人类高度控制下,其结构、过程与功能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极为强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系统中每一条微观的、与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部件问题,都可视作“城市病”的症状,为根治城市环境问题病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例如,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可由城市部件中自然或人工河流、湖泊的清洁度,有无发臭水体,有无水华等现象反映出来;城市洪涝问题多源于雨水箅子、污水井盖的堵塞,可由平时或雨后雨水箅子是否堵塞、街面是否有积水现象反映,同时城市绿地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园林绿化部件中的行道树能有效滞尘,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并有效减弱交通噪声;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的严重性可由垃圾箱数量、满溢程度、是否能及时清理等体现;城市光污染问题可由公用设施部件中路灯、景观灯、地灯等部件反映;城市景观视觉污染主要来自破损的市政设施,如宣传栏、垃圾箱、以及堵塞的化粪池等。按照这种规则,本文归类了东城区综合监管信息所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系统中有44.95%的部件问题直接涉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这里将其初步划分为水、土、气、噪声、光污染或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七大类要素。而进一步通过上报条目的内容描述,或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职能部门来看,其他问题也全部间接涉及到城市自然、社会和经济这三个子系统的关键要素。图2直观描述了东城区2009年6—11月间,5028条城市部件问题中2260条所直接映射的上述七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这种相似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类型的多样化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2.2.2城市管理部件的复杂关联关系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复杂化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能综合体现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多层次性、时空上的多尺度性、控制参量的复杂性和作用过程的多样性特点。如城市水务系统的市政管理中,不仅涉及原有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也涉及排污河道、水闸等人工生态系统,还需综合考虑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系统,甚至是随供排水一起铺设的各类电力、通讯、热力等地下管线,以及化粪池等。城市内涝问题的产生,不仅源于不透水地表增加,绿地系统减少,更源于雨水篦子的堵塞和管网系统的老化等。又如城市绿地系统管理中,市政监管信息多反映的是行道树部件的树枝阻碍交通、遮挡信号灯等负面效应,无法将其滞尘作用、减小大气污染和降低交通噪音的正面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列为管理目标。从市政监管信息中对行道树部件的问题认识,充分体现了城市生态系统要素在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2.2.3城市管理部件问题的空间分布差异性体现其生态系统复杂性

城市景观格局影响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也导致各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的空间异质性。东城区城市环境管理部件问题在空间上分布虽较为杂乱,但仍然体现出一些与东城区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的规律性(图3),这些特点通过空间叠加与目视分析,表现出如下特点:(1)从整体来看,城市管理部件问题呈现沿交通网络分布扩散的趋势,使得城市生态系统也呈现复杂的线状网络。如在东华门街道办,管理部件问题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南北向和东西向道路上。从我国目前城市结构来看,道路网络承载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大部分功能,包括交通运输、给水排水、供气供热、电力电信等线性公共设施多集中在交通网络上,所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问题也呈线状特征集中分布在交通网络上,这使得多种生态环境因素复合叠加、高强度地聚集在某一脆弱地带,继而造成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与脆弱性并存的现象。(2)城市管理问题呈聚集效应,且在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区表现不同,这种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体现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格局。如东华门街道办西边为天安门和故宫博物馆所在地,虽然白天游人流动强度极大,但由于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和夜间实际居住人口密度较低,使其相对管理部件问题较少。而在重要商业中心王府井所在地,人流、物流高度集中,产生了大量部件问题,与之对应的是该地区透水地表面积较少,热岛现象也十分明显。同样在朝阳门街道办,因娱乐、餐饮业较为集中,绿地系统配置较少,产生了较多噪声污染、光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但在香河园街道办事处辖区,因有地坛公园、青年湖公园、柳荫公园等大量绿地和成熟社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管理部件问题相对较少。这些现象表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与发挥不同城市功能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行政区、绿化区和公共活动区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因素复杂多样,也受历史、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管理措施等思想的影响。但通过东城区城市管理部件的空间分布特点来看,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被深层次的体现在城市管理与运行的监管系统之中,也就是说,城市管理问题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

3结论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区域环境管理;空间格局;DSR模型;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537(2014)01-0006-05

区域环境管理是解决当前区域环境问题、协调区域整体利益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所在[1].长期以来,我国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跨界生态环境问题利益纠纷[23],这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美国建立控制区域空气污染的政府实体机构――南海岸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区与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提出将生态环境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4],区域环境管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国外学者较早注意到区域环境管理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范畴中的协调作用,强调多元力量、多种手段对区域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包括市场、经济、制度、NGO等方面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制定的各种环境政策和环境决策行为,其研究多侧重于区域环境管理的实践,以及与企业和产业的关联性[57].国内研究大多关注区域环境管理模式及体制的构建、完善和创新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强调对信息不对称、跨区域污染治理等问题的解析以及对区域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动态评价[811].总结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区域环境管理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3方面:一是不同尺度类型的区域环境管理研究,涉及国家、城市、流域等不同尺度[1214];二是在对区域环境管理研究的同时兼顾大气环境管理、噪声环境管理、水环境管理等部门环境管理研究;三是研究技术的多样性,包括RS、GIS在内的空间统计分析集成技术等[15].当前对区域环境管理的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的研究较少.山东省作为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研究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鉴DSR(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对山东省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进行测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

1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评价指标的选取

区域环境管理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根据整体性、区域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原则,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对相关指标进行选取,确定山东省环境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准则层分为环境驱动力、环境状态和环境响应3类,共26项指标.

1.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熵值法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权重赋值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类似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带来的主观因素的偏差,TOPSIS是通过测度优先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来获得最优的方案,两者组合使用将使结果更加精确、合理[1617].主要有以下步骤:

(2)依据标准值,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矩阵B.

(9)根据表1中选取的各项指标,计算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

1.3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中,经济社会发展类数据主要来自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等资料,生态环境类数据主要来自于2011年《山东省环境公报》等资料.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分别确定山东省17地市的26项指标的权重,见表1.用TOPSIS法确定山东省17地市的环境驱动力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环境响应指数,然后根据公式(1),计算出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表2).最后,统筹考虑各地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状况,采用聚类和定性结合方法将环境驱动力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环境响应指数与区域环境管理指数分别划分为4类进行综合分析.

2.1环境驱动力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环境驱动力指标代表区域存在的不可持续的人类社会活动,数值越大,表明区域内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压力越大,反之,则说明区域处于较持续的良好发展状态.区域四分法呈现出济南市、淄博市、潍坊市、青岛市等胶济线贯穿城市以及枣庄市环境驱动力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环境驱动力指数水平最高的是济南市(0.117),最低的是菏泽市(0.036),二者相差3.25倍,见表2;鲁北地区、烟威沿海地区高于鲁南地区,见图1.其重要原因在于:胶济铁路贯穿的4市处于高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历来是山东省工业和重工业基地,工业污水、COD、SO2年排放总量均占全省的30%左右,人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胶济铁路沿线城市须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技术更新、升级和优化,力争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消费模式.鲁北地区如东营、滨州以及鲁南地区的枣庄市,大多以油气产业与煤炭产业为主,兼之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脆弱,而烟威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同时承接了国外有一定污染的产业转移,致使这两地区环境驱动力指数高于其他地区.鲁北和枣庄应加强高精尖制造业的投资和发展,侧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大力发展无烟产业.

2.2环境状态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环境状态指标表征区域在特定时段内的环境状态,其数值越大,表明区域的生态环境状态越优越,反之,说明此处的生态环境需要及时的治理和维护.区域空间分异格局表现出济南、淄博、青岛、东营以及枣庄的生态状态明显处于劣势,环境状态指标最高的城市是日照市(0.021),水平最低的是济南市(0.004),两者相差5.38倍,区域差异明显,见表2;而鲁西北、鲁南地区和烟台、威海的环境状态明显好得多,见图2.环境驱动力和环境状态区域空间分异格局存在明显的一致性.胶济铁路沿线城市高速城市化、工业化和重工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紧张的人地关系矛盾,环境状态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2.3环境响应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环境响应指标是指区域的环境管理主体为了阻止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采取措施并处理因生态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利益纠纷的能力,其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区域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强度越大,反之则不然.区域环境响应空间分异格局表现为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环境响应指数最大,烟威沿海城市的区域环境管理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也较大,区域环境政策措施实施强度最大的是淄博市(0.271),最弱的是菏泽市(0.128),两者相差2.12倍,见表2及图3.近年来,济南市“美丽泉城”、淄博市“碧水蓝天”、潍坊市“十件惠民环保实事”和青岛市“生态村”等行动相继开展,力求改善高污染、高排放状况;烟威沿海城市开展和推进了沿海防护林建设和海岸带综合治理工程以及生态园区和生态海岛建设,专注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滨旅游城市和人类宜居城市的标签,大力发展以高端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和海洋生物产业等为主的蓝色经济产业.

2.4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是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指区域环境管理主体采取各类政策和措施,调控区域内存在的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和经济活动,使区域生态环境达到某种状态的能力.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最高的是淄博市(0.168),最低的是东营市(0108),两者相差1.56倍,见表2.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表现为:淄博、莱芜、潍坊和青岛处于最高水平,日照、济南、德州、威海次之,滨州、济宁、烟台、临沂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一般,聊城、泰安、东营、菏泽和枣庄等地最低,见图4.统筹考虑和对照环境驱动力、环境状态和环境响应的空间分异格局,发现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与前三者存在显著关联性,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可以概括为:胶济铁路沿线传统的工业和重工业城市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最高,威海和日照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较高,鲁南地区的区域环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结论

山东省较早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又进一步实施“生态省”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区划政策,但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的可持续发展压力.根据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空间分异格局特点,山东省未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和枣庄应对区域环境状态作出进一步响应,逐步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状态;(2)鲁南等区域环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区域,应当及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转型,按照主体功能区区划要求和“生态山东”建设要求,在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协调等方面与其他高水平地区实施跨行政区域环境管理的交流及合作,实现山东省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万薇,张世秋,邹文博.中国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46(3):449456.

[2]樊杰,洪辉.现今中国区域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经济地理阐释[J].经济地理, 2012,32(1):16.

[3]李颖明,黄宝荣.我国的分区实践与环境管理分区研究[J].生态经济, 2010(2):169172.

[4]LESERT R BROWN. Re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J].World Watch Paper, 1997,14(3):37.

[5]VASA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M].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2001:289291.

[6]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J Econ Perspect, 1995(9):5578.

[7]BERMAN E, BUI L T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 [J].Rev Econ Stat, 2001,83(3):498510.

[8]王刚,王印红.中国沿海滩涂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其改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2):1318.

[9]谭琦,王遐.见论企业环境管理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家, 2012(2):7983.

[10]管宏友,毕春伟.环境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10,12(3):137142.

[11]王亚华,吴丹.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绩效动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2(12):3238.

[12]李雪梅.论我国区域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 2008(7):9698.

[13]李颖明,李晓娟,宋建新.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 2011(6):152155.

[14]陈阳,赵晶晶.海洋区域环境管理立法研究以渤海区域环境管理立法为例[J].东岳论丛, 2009,30(4):159161.

[15]谢森辉,陈志远.基于GIS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环境管理系统的构架与实现[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28(3):226229.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4

[关键词]城市环境 环境保护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58-01

一、概述

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当前情况来看,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其中有社会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也有工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还有交通运输带来的污染。除此之外,城市布局规划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带来的问题,也会造成城市环境的污染。所以,要做好城市环境保护管理,就要在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作出严格的规定,并制定出强有力的措施。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

1、建设目标有疏忽,管理制度不合理。当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进入到行政决策层面时,受政治方面的原因影响,缺乏整体规划。此外,因城市环境管理机关众多,各部门种类繁杂,相互叠加,缺少统一指挥。

2、资源运用扭曲与投入不足,行政协调困难与展望不足。具体表现为:在处理城市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方面,要投入大量的行政资源,同时要求高品质的环保行政人员参与。在经济转型期,用于环境保护的公费太少,由此导致难以细致开展城市环境管理工作。

3、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法律观念淡薄。从我国来看,法律观念在环境领域还没有彻底的普及,人们只重视眼前利益,却不顾环境的重要性,很少去考虑环境及发展问题,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等思想意识。

三、处理好城市与城市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1、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破坏了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可能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妥善地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为: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2、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建筑、设施及结构等布局可以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建设的程度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也应该保持一个度,盲目地发展城市建设也会牵制到这一城市的长远发展,从而损坏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政府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兼顾到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及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两大因素。首先,保证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促使城市能够充分就业。其次,必须要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比重,不仅能使城市产业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等。

四、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从环保宣传方面着手,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首先,从学生入手,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环保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其次,充分利用媒体,加强环保宣传。利用媒体的便捷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力,在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广告中增加环保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第三,举行各式各样的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环保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环保教育深入人心,促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

2、以立法和规划为主要手段

在发达国家环境保护中,立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依靠环境立法来进行环境管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和作法,全部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强制企业执行。而我国于197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法规,正在朝建立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方向积极努力。为了保护这一系列法规的执行,必须要加强法制宣传,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环境规划是环境保护管理的核心,也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环境规划有国家级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以及部门环境规划等。

环境规划一般被分为四个组成方面,即: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或重点保护对象)规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各项环境规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其侧重点也明显不同。

3、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也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4、加强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所谓的环境质量预断评价实质就是指对某一地区或城市在大规模开发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的事前评价。在安排工程建设项目之前,应预先分析确定它们将对环境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而进行技术、经济、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以研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最佳方案,并为将来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环境质量预断评价被许多国家作为预防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5、发展环境保护学术队伍,推动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进行

要保护好环境,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个是政府,另一个是科学,这两个部分缺一不可。当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还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又必须要建立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五、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城市环境的好坏、保护程度和管理方式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上述对我国城市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有深入开展环境管理工作,不断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制度,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5

1 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 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 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 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 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以及他们的地方学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将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到了高潮。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市召开,《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将对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3.1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3.2 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针对环境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提出以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3.2.1 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生态合并的高效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大户。我国目前的干部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内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经济绩效。这很容易使干部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完成这种思想转变必须把干部任期内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除了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外,还应:(1)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2)使市民形成“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的概念;(3)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那些不规范的环境行为。

3.2.2 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现在可持续发展到处都在讲。但是,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都是重资源开发,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线兼顾市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应采用整体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已经包括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也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为不少人所接受。政府应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研究,使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发展成为包括“新财富理论”的多科学、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其领域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森林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以及这些领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以环境经济学和城市生态学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同时指导国民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机遇,中国应该走在世界前列。

(2)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标。这些目标又应按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初级、过渡、高级阶段)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用它在建设的各个阶段来衡量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能力和协调度。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性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选择指标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来编制城市规划条例、械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

3.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不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都决定于这三种行为。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都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没有把自然环境纳入到经济系统中,致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大。

政府应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加大力度、有效的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1)国家应提升国家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实质性的参与国民经济决策活动,重大项目从初步方案拟订就应征求国家环保总局的意见;(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建设,完善体系、加强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敬业精神;(3)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中设置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间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监控,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4)强调城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中的地位和责任。制订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

市场推进就是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配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契约意识,以达到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但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控市场价格,既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要照顾到公众的承受力。

在公众环境意识普遍不高、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只依靠宣传教育难以遏制“边建设、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发生,政府应该强化执法监督。有效执法监督的前提是: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建设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这在西方国家法律上有明确规定。而且公民环境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现已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议政权和环境索赔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随着环境法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法律依据,更有群众基础。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公众参与,应体现在环境决策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环境投资参与和个人环境行为等方面。要真正做到公众参与,必须:(1)修订法律,明确公民的环境权,使公民明白自己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2)修改决策程序,使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参与环节;(3)培育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机制。

3.2.4 把握关键环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

为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应采取以下对策:(1)修改现行的《城市规划条例》。充分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使每个环节都能有效的得到控制。(3)建立新的城市规划过程程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4)强调专家论证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以避免“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和“长官意志”。(5)建立公众参与的正常渠道,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代表市民的最大利益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公平。

生态城市规划除了常规内容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

(2)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空间布局,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优化原则;②功能分区原则;③景观稳定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原则;⑤活化边缘原则。

(3)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

(4)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

3.2.5 突出城市个性特点,树立城市生态风尚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如:①限制甚至拒绝摩托车进城;②限制汽车数量增长、提倡公交车、使用环保车;③提倡以自行车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车;④提倡使用布袋子、莱篮子、饭盒子,拒绝“白色污染”;⑤提倡“绿色旅馆”、“绿色饭店”,禁止旅馆业提供一次性用品;⑥提倡商店与厂家结合对商品实行全程绿色服务;⑦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家庭;⑧有条件的城市应限制建筑高度,提倡使用洁净能源。

3.2.6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范文6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生态城市 海西建设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莆田市作为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海西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环境监测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及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应把握发展方向、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监测手段,充分发挥环境监测主观能动作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当前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

1 发展生态监测,建设生态莆田

1.1开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莆田市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目前已确定监控范围和监控项目,准备对占全市70%以上COD排放量、SO2 排放量的市控以上重点企业实施相应的COD、pH、流量、氨氮和烟气污染在线自动监控,覆盖面将达到全部市控以上企业;并将建立企业及主要交通干道噪声自动监控系统,完成机动车尾气简易工况自动检测系统建设,实现与中心控制系统的联网和应用,全面发挥自动监控系统在环境管理与执法、排污收费及总量监测统计中的作用。

1.2 加快应急监测

由环境监测站负责对辖区内事故隐患进行调查登记,并提出有效的事故防范和应急响应措施,建立有毒化学品属性数据库和专家支持系统,编写各类风险源应急监测预案。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能迅速启动应急监测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及事故可能影响的单位和人群发出监测快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对人体的危害,为当地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1.3 加强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

室内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空气,但是工业化时代不能保证人类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居环境。而装修装饰的不当又加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建材、装饰业的水平,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卫生、建筑、环保等行业共同面临的问 题[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逐步提高,国家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国民经济产业。当前,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为此,环境监测部门将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为建设绿色、生态家园而努力。

2 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海西进程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莆田市做为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海西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2.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2]。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2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3 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为依据,以环境管理需要、面向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需要和面向环境监测的现实需求为动力,统筹规划,系统安排,突出重点,逐步落实,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保障能力[3,4]。当前环境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环境监测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省市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积极稳妥地开展各项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建立和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在积极建设生态莆田、推进海西进程的过程中全面发挥环境监测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兴中.室内环境监测前景分析[J].安徽化工,2004,(2):48-49.

[2] 朱蓓丽.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