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1
高校思政课是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主要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教育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搞好思政课教学,对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然而,多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教学内容空泛,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使思政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认真研究、切实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好情感调动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心理学认为,由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神经的协调活动,会使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情感体验,情感又会使人们在信息交流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听到美妙的音乐,人就欢愉、舒畅;看到丑恶的行为,人就厌恶、愤慨。风趣恢谐的语言会使人喜悦,空洞乏力的说教会使人反感。实践证明,在信息交流中,信息传递者的思想经过感情强化和不经过感情强化,会在信息接受者一方产生完全不同的接收效果。只有在情感上沟通,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共振”。因此,情感是组织与协调人际关系的桥梁,是促进思想交流的纽带。
所谓情感调动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晓之以理而动之以情,即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生动的语言感情、多变的外部表情等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喻理于情、以情明理的目的。
思政课教师运用情感调动方法,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情动情
就是教师以自己丰富、真实的思想感情去影响学生的爱憎、是非、善恶的鲜明情感。没有人的感情,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现实、具体的认识活动都是带有感彩的。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一种思想、理论时应该充满激情。这种激情首先来自于思政课教师对所讲授的思想、理论的坚定信念,是发自内心的,而非违心的。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政课教师只有把要讲授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心信念,充满热情,才会在教学中充满激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激情,讲授平铺直叙,内容空泛枯燥,表情冷淡呆板,就不可能调动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使学生冷漠甚至反感。因此,讲台上的教师就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只有用真情才能触动观众、感化心灵、启发思维、确立信念。
2.以理动情
就是教师通过讲深讲透各种思想观点和政治理论,用深刻透彻的道理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征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高校学生都处在青年时期,其思想还未成熟定型,在思维特征上既有批判性又有片面性,既有独立性又有易变性,既有求同性又有求异性。受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和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比较混乱,而且不轻易接受某一种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靠简单的照本宣科和空洞说教是不行的,而必须凭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素养,通过纵横捭阖的论述、旁征博引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澄清模糊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观点。
3.以言动情
就是教师通过生动、流畅、多变、科学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语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和途径,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即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思政课教师从事课堂理论教学,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讲课在语音上无轻重之分,在语调上无升降高低,在语意上空洞枯燥,势必如催眠曲一般,导致学生思维松驰,精力焕散,降低听课的兴趣。当然,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讲究科学性、思想性和严肃性,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事实证明,严肃的政治理论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说明,科学的思想内容可以用形象的事例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穿插引用一些成语、典故、格言、警句、诗词、史实甚至风趣幽默的俗语,就可以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调和语音的表意与表情功能,掌握语调语音的轻重、高低、升降、起伏变化的规律,做到语调上轻重有别,语音上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课讲得层次分明,生动有趣,优美动听,吸引学生。
4.以形动情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2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校思政课 教学改革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9-02
2015年1月19日,国办中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此可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将抓好教学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就需要持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思政课教学载体建设,不断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嵌合,以彰显高校思政课“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战略要求。
2012年,一种以网络为基本依托,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席卷全球,其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传统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就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产生是互联网与现实课堂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将信息技术的即时性、在线性、互动性、共享性、反馈性等功能嵌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将原本的教学场域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让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泛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基于此,探讨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将“翻转课堂”嵌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当中来,无疑对增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师生角色、学习决定权、课堂时间等方面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资源不是基于印刷术的有纸化教材,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流;知识信息获取的最大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基于项目任务而开展的协作学习、研究学习、互动学习,而学习知识信息的获取,可以在课外通过视频学习资源的观看来习得。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角色已经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向“教学组织者、问题答疑者”转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不复存在。“翻转课堂”这种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被誉为是课堂教学的革命,在师生角色、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其鲜明的特点。
(一)师生角色的互换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核心,开展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处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翻转课堂”则不然,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使思政课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被动知识接受向主动知识研究转变,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教学手段的丰富性。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始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思政课教学进入多媒体时代,开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PPT教学模式,但教学手段仍然略显单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视频资源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在线学习,师生、生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即时交流,实现了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三)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一本采用考试+社会实践报告+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进行,其中,考试在成绩比例中的份额是最大的,但不能忽略的是,考试不能代表学生真正掌握了思政知识,“考试攻一攻,平时放轻松”的考试心态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嵌入考试评价当中来,将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成果展示等以学生点赞、信息整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给予及时的评价,真正考查学生是否将知识内化。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要将高校思政课建设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必须做好两个转化,即教学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才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厚实根基。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灌输论”为理论指导,其理论根源与经典作家列宁对于工人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确立的论述有关。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正是基于此,以“灌输论”为基本教学手段的高校思政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单向灌输,确实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导致教学实效性不尽如人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互动性难以凸显,仅是教师的“一言堂”,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气氛沉闷。此外,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而非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实践锻炼和精神养成。由此可见,以“灌输论”为主体而缺少相应教学模式配套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在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道德水平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是不得法的。
当前,在信息快速变化、知识深入变革的时代场域下,大学生性格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体意识强烈,表达欲望浓厚,思想开放活跃,信息素养极强。对此,在“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有必要建构一种切合大学生性格特点以及与时展相贴近的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抛弃“灌输论”,而是解决“如何更好地灌输,如何更优地实现灌输效果”的基本问题,更加凸显无意识性、隐蔽性和渗透性,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考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搭建大学生乐看、乐学、乐思、乐言的思政课教学平台,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参与、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环节,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目标。
三、“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相融合的路径探索
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走“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相融合的路径,搭建新的教学平台,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围绕教材,制作教学资源;围绕问题,强化师生对话;围绕对话,完善教学评价等等方式,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一)围绕教材,制作教学资源。“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基础和前提。教学资源的制作,必须从质量和效果上着眼,以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为关键,打造精品化教学资源。对此,必须紧扣教材,注重对思政课教材进行理论梳理,彰显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提炼关键知识点,探索用“碎片化”的知识点来串联成富于理论性和逻辑性的知识图谱,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教学资源制作的时长要考虑每堂课课时长度和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以少于15分钟为宜,实现教学资源制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围绕问题,强化师生对话。高校思政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凸显问题意识,发挥“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呈现“真理越辩越明”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众的功能。对此,需要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以问题提出为逻辑起点,围绕问题设置师生互动交流情境,实施课堂辩论和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实践锻炼,并在“辩”的过程中不是达成理论内化,引发学生对于人生、道德、社会的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观点矫正,有利于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围绕对话,完善评价体系。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手段应顺势而为,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锻炼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不仅仅注重考试结果的考核,更应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对此,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团队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要关注学生在互动对话中的表现,坚持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话质量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更能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4(6)
[2]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3]林江梅.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1)
[4]徐华伟.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
[5]朱磊.逆序创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状况、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心参与政治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之后的管理者与创造者。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基本上分为五个大的板块:思修、史纲、马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形势与政策。学习思修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善待他人。学习史纲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发奋图强。学习马原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党的章程与使命,发展方向与坚持道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结合起来,参与政治生活研究,了解实时动态,关注民生民意。但是,根据近期在我国某所高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及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26%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到满意,59%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一般,15%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不满意。1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67%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程度一般,21%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其中理工科专业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对于思政课一点都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通过即可,没有深刻的思考过思政课的价值与意义。有些高校的教师一心只想评职称,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态度并不严谨认真。本篇将从三个方面:高校思政课现如今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措施来谈一谈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状态较差
随着“低头族”的盛行,在高校的课堂中学生的上课状态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无论是课堂回答问题还是课后作业,学生们都过分依赖网络,尤其是关于思政课学生的学习表现。思政课除了政治学院的学生,对于其他学院的学生来讲都是非专业课,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对我国某高校思政课课堂抽样调查中,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基本上不到10个,有些学生睡觉、低头玩手机、聊天无视课堂纪律,而大部分学生上课期间都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尤为突出表现的是理工科专业以及艺术类专业。思政课的课堂效率很低,抽查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很多学生都不太清楚思政课设置的意义何在,对思政课的意见很大,大多数都认为思政课过于死板枯燥,而且很多知识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已经学习过,对思政课的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也有些同学受到网络流行视频或者语言的影响,对于思政课的态度比较极端,没有树立正确的观点与立场。总之,在高校的思政课上,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并不理想。
2.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在高校中,对于教师的评比升职称,并不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需要考查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论文的发表程度等等。思政课的教材很少进行改革,理论知识占得比例较大,有些教师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每一年都用同样的,很少进行修改。高校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非常少,思政课的教师很多基本上与学生零交流,只是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学生比较在乎的是期末考试时能否及格通过,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也很少考虑教学模式的改进,只是在期末复习前期将考试重点帮助学生勾勒出来。有些思政课教师很少阅读经典著作,课堂缺少深度与广度,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放在幻灯片上,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思政课的价值与意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26%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到满意,59%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一般,15%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感到不满意。1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67%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程度一般,21%的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其中理工科专业尤为突出。目前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并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研究。通过我们抽样调查高校思政课上课情况,有些教师的课堂表现也很不理想,教学模式过于守旧,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密切
政治生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也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所要做的调查报告,也无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自如。例如“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老人碰瓷的社会风气让大家感到无奈与担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现在有些老人却倚老卖老,无视道德。教师在思政课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很多都只停留在课本上,并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与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
思政n的课程内容比较多,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很多教师希望能够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速度,而很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抽样调查高校思政课课堂情况来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少向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问题,有些尽管设置与学生交流的问题,但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预留太多的时间。而学生们很少愿意动脑思考问题,一遇到问题就网络解答,主体性得不到重视,逐渐缺失。思政课学习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政治的意义与价值。高校的课程模式随着社会的变革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解决这种现状的问题
1.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关系
现如今的高校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化,守旧的课堂模式无法再满足学生的需求。“供给侧改革”是最近的热点话题,是今年两会不断提到的词语,供给与需求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供给侧进行改革有利于促进需求的增长,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同样试用。学生对课堂的不满意,绝大多数是因为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照搬教材,教授死知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课堂的氛围与乐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2.增添课堂的乐趣性,提高W生积极性
思政课的教学虽然理论知识占着重要的比例,但是为了能够丰富课堂,增加课堂的乐趣,教师应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素质,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思政课堂的乐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同学们交流当下的政治时事,与同学们分享解读政策与制度,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与同学们在线下一起组织相关的政治活动,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研讨解决方案,促进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总结: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我们在我国某高校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及抽样调查法。目的是了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以及分析其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在高校的思政课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只关心期末考试是否通过,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并不感兴趣,并且认为思政课非常的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守旧,没有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课堂的有效性。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联系并不密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思政课的教师应该学会“供给侧改革”,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参考书目:
[1]李梁.切问近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首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文集(上、下册)[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李卫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4
1.1概念
信息化教学法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始终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的数字信息化,是一种新时代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1.2理论基础
教师始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教师仍是起着主导作用,信息化技术只是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包装,从而方便学生接受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基础,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信息化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部门便发出了倡导,将信息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近些年来,国家教育委员会更是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意见,鼓励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教育部社科司在这些年不断地建设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网站以及一些数据资料网站以方便学生和老师的查询与学习,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虽然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课堂的互动性仍然较差,学生对于资料库的应用也比较少,仍然有一些需要进步的地方。
2.2教学模式改革不够深入
2.2.1信息化教学法没能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
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于信息的把握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教师本身未能做到为我所用,没有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全面的发挥出来,对于信息化数据资料的处理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教学的本意是将思政理论课这种缺乏活力的课程生动化,提升其趣味性,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课堂氛围有待提升,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创造。
2.2.2缺乏有效共享机制
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课程运行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信息化教学目前还没有完全推动课程的机制改革朝着公益化的方向发展,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仍需采取一定的措施。
2.2.3缺乏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缺乏主要是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没有真正的将课程改革做到实处,对于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的宏观规划改革多属自发行为,资源零碎,可借鉴经验又不多,并且政策要求和高校的硬件设施还不够配套,现有的改革顶层设计和范本都比较缺乏。
3.信息化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提升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3.1.1 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进行思政理论教学之前,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针对有用的资源进行加工后使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工具,能够灵活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中,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1.2信息意识的提升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时效性与理论性都比较强,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应当要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及时掌握一手信息资料,关注实时动态,敏锐感知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融入新鲜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2建设网络课程学习空间
网络学习能够使学生自由调整学习时间,也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缺陷与不足,使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朝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网络信息繁杂,并且真假难辨,但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为我所用,在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满意程度将会大大提高,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加入图片、文字、声音等资源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信息化教学将网络平台上的资源提供到了课程的学习之中,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能够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使课程教学既生动有趣,又蕴含丰富的知识信息,不断开发出优质的教学资源仍是目前为止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措施。
4.结束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5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实践性;学生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思政课的任课教师经常深感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上课期间,很多学生敷衍塞责,学生厌学最终导致老师厌教,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难以真正协调。究其原因,这虽然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有关系。但更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时未能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充分发挥出来。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内涵阐释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特点规律,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实践活动场所和以实践为中介的教学活动,是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的联系中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整体的总称,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又包括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由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组成的以实践为中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以研究学习为桥梁、把大学生的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相互联结的以知识和方法为纽带的教学过程的总和。因此,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解决的问题应具有前沿性,内容和形式应具有新颖性,实践教学的任务应具有挑战性;其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研究的问题应具有前瞻性、渗透性和主体性;此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面对的问题应能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性和主体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是指高校思政课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现实生活,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并逐步实现从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的过程。通过实践将学生被动的接受思维转变为主动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容易强调理论灌输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改变这一状况,能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转化为主动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方式,这种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完善学生的思维模式,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
实践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激发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之在追求精神需要和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与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相比,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为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大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扩大实践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同时,能够从广度和深度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必须并驾齐驱
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仍然实行照本宣科,“满堂灌”现象随处可见,并未真正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很多教师只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懂得了理论就会在生活中自然懂得社会,认为实践教学是多此一举,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还有部分思政课老师认为自己是博士,学历很高,于是在讲课时滔滔不绝,晦涩难懂,似乎认为讲得越深越能得到学生的敬仰。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基础,看着老师离开教材也没有用相关视频加以展示,因此有时如听天书,晕头转向,最终老师想象的那种美好效果未能实现。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事实证明,那种枯燥深奥的讲解多数学生是不欢迎的,学生不会管教师学问有多深,他们只管听课学习是否有趣舒服。由于思政课上的多数学生并非思政专业,因此他们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要吸引他们思政课学习兴趣,必须将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学习这门公共课的积极性。原因在于这种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而不是教师的主体性,只要学生广泛参与了,让他们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案例分析互评、师生问答互动、师生研讨辩论、观看视频图片、演讲汇报等。社会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宣传教育、志愿者行动、实习培训等。部分思政课教师更注重单一的社会实践教学,而忽略了课堂实践教学,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在上课时间毫无兴趣,只对后面几周的社会实践很有兴趣,部分学生感觉后面几周的社会实践教学对他们很有实用价值。因此思政课教师更应将课堂实践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使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四、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体发展方向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由于他们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受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往往使其价值评判容易流于片面性和感性,使之在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政治和道德方向,避免学生主体的过度发挥。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走极端的教师:一种教师只向学生进行正面的灌输,宣传思想政治理论,向学生们展示历史与现实的光明面,而对一些负面的问题则闭口不提甚至讳莫如深,以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党的形象。这种不客观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觉得政治理论仅仅是一种远离现实的、虚无缥缈的说教。另外一种教师则倾向于专门对历史和现实“揭丑”,甚至会找出各种证据来支撑其观点,或者把各类社会丑恶现象简单地列举出来,以为这样可以显示自己只唯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很正派的人格魅力。的确,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某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等等。然而,喜欢在课堂上曝光负面现象的教师可能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青年大学生的阅历浅,辨别力较低,对社会现象不能做到客观、理性、本质地去分析,因此,教师如果一味地曝光负面现象,势必会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这将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宽容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甚至会导致他们变成吹毛求疵、愤世嫉俗的人。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把握好尺度,避免极端化教学。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才会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发展前进。
此外,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合理安排和耐心细致指导。现代教学理念经常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当然实践教学更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是就让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组织想当然地自由发挥。由于思政课班额学生较多,离开了教师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不论是课堂实践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教学都将是各自所为一盘散沙。因此,教师应对实践活动方式和主题耐心细致地指导,提出能够方便实施的具体计划和步骤。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吴文华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文6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转型的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如何改革,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教学效果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能力本位考核体系是其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也应注重能力本位,注重能力与实践的结合。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紧跟社会热点,将思政课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是评价思政课教学是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
除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创新教学形式,采取“问题引领式”教学法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引领式”教学注重问题学习,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分组自由学习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下,思政课教师选取热点问题,引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教学评价中的教师“以教评教”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已经过时,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抛弃填鸭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为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现状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各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高校相对更为关注专业学科建设,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实践环节的制定,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在思政课教学建设具体实施上,没有具体的配套方案,大多数思政课改革仅仅停留在会议及文件上,没有具体有效的建设办法。其次,很多高校在专业实训上投入大量资金,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很难落实到位,大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时只能借助于暑假回到老家,自行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过后向学校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但大多数学生并未进行调查研究,仅仅只是从网上下载内容上交应付,使思政课教学实践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和民生。再次,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压缩了思政课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时。同一门课程,不同的高校开设的教学课时都有差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也不尽相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也缺乏统一规定,多数思政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去外面参加社会实践,导致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有所不足。除此之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管理缺少统筹规划等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需要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作为各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思政课教学要针对各高校所处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来说,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要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主体,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学会理解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与实践设置上,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上,思政课教师要选好教学内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要更注重内容的应用型和实践性,结合学生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上,思政课教师存在着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较弱的普遍现象,要创造条件培养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第三,提高各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完善保障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建设,忽视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各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实践建设,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整合?W校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