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范文1
《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是由吴玉琼和傅新征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3月出版的教材类书籍。该书共由七个项目以及八个附录组成。项目一和项目二介绍了关于食品专业的市场调查以及相关调研报告;项目三介绍了食品专业新产品的设计和加工过程;项目四介绍了新产品的品质检验与评价方式;项目五介绍了新产品标准的制定方式;项目六指出了新产品HACCP的制定过程以及制定方式;项目七介绍了新产品的试销方式。由此可知,该书从项目一至项目七介绍了食品类新产品从开发到设计、再到最终面向市场的全过程。附录一介绍了调研报告格式以及排版要求;附录二、附录三陈列了两份与食品专业密切相关的调查报告;附录四介绍了在2016年进行的食品标签调研报告;附录五、附录六分别介绍了关于黑豆营养荞麦饼干以及苦荞风味碧根果的生产工艺研究;附录七分析了烘烤类糕点(面包)的危害以及对关键点的控制;附录八展示了2016级学生创新实验课程现场。结合《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一书,将育人教育渗透进食品专业双创意识和能力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
第一,在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思政知识内容。首先,食品专业课教师要注重寻找食品专业创新创业知识与思政知识之间的契合点。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读食品专业双创教育课堂知识内容,以此找到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知识之间的交叉点,并借此实现对思政知识的传播。例如,教师在讲解新产品品质检验与评价部分时应想学生重点强调,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是顺利完成新产品品质检测与评价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较低,则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忘记初心、,由此造成食品检测不合格的问题。其次,学校要为食品专业学生开设更多的思想政治选修课。学校应当变革现有的以专业课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为食品专业开设更多的思想政治选修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食品专业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科学安排思政教育的授课时间与授课内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以此在促进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耦合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二,以问题为核心导向,激发内源动力。首先,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教育。一直以来,我国思政教育都采取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这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知晓何种行为是传统意义上的正确行为,但这种教育方式太过片面,不利于学生形成对错误行为的“免疫效果”,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以身犯险。因此,学校要注重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教育,以此切实落实将育人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在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引用食品行业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教学案例,以此帮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明确错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以食品行业存在的反面案例为教育内容,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切实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创新创业水平来说尤为重要。其次,积极发展线上新兴思政教育平台。将育人教育渗透进专业双创教育并非只有课堂教育这一种形式,学校应积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思维的限制,借助当下最新技术手段构建育人教育平台,以更好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建设属于自己的线上教育平台,并在线上平台中开拓专门的课程思政教育板块,以此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食品专业双创教育与育人教育之间的关系。
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教师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积极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实践教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
当前,许多高校对开设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硬性规定,缺少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无课程计划,无教学大纲,实践教学随机性强。即使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往往也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主要局限于校外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校外参观访问等常规性教学实践活动。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实践教学与学校团委、学工处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易冲突,协调整合困难。
(三)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与广泛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一般采取合班上大课、系统讲授的模式。学校在校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时,因经费和安全问题,只能安排一部分同学参加,难以保证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实践教学作为正常的教学环节,应根据教学计划持续开展,但许多高校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强。
二、原因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只有认真搞好实践教学,才能大大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因为认识上的不统一,致使实践教学的安排不协调,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的领导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不重视,造成上级主管部门对思政课的相关要求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过程不规范,统筹安排随机性强,教师的积极性不容易提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务部门认为如何搞好实践教学是教师自己的事。教师认为需要领导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专业水平,不关心思政课学得怎么样,影响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由于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支撑,实践教学很难有效开展。第一,教师少。由于高校扩招,生源倍增,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第二,活动经费少。实践教学作为思政教学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应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最基本要有路费、食宿费等。目前,经费不足是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展开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实践教学基地太少。实践教学不但需要充足的实践基地,而且需要不同类型实践基地的保证,才能满足不同的实践教学需求。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基地太少,有的在校外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对思政实践教学缺乏科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开展、课时数量是不是达标,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考虑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只看是否参与社会实践,对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却没有纳入考核。有些学校在实践活动Y束后,没能及时将考核情况反馈到班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计算机、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畅通,获取新知识又快又广,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常态。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和教师重视程度的高低。无论校领导还是师生,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学校要建立领导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大胆实践,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在教学方法上精心准备、合理安排。
(二)拓宽思路,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案例教学、校园活动等。正确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将课堂知识进一步活化,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社团的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步提高素质,增强沟通协作能力。
三是认真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能力。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围绕当地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社会发展积极献计献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完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保障措施。
制定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做到目标明确、过程规范、管理科学。一是要制订实践教学规划。为了给实践教学提供可靠依据,要详细制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授课计划、组织实施形式、考评办法等;二是要把实践教学成绩纳入日常教学管理范围。三是学校要组建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学校实践教学相关工作。
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难以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比课堂教学要复杂。实践教学还涉及组织、场地、交通、住宿等一系列问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工作难度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广,需要的活动经费多,学校应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解决实践教学中产生的场地费、交通费、讲课费等费用问题,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加快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校内校外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校内,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社团认真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座谈会等课外学生实践活动。利用校园网、QQ群、微信群开辟论坛,引导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明事理、学知识、长见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外,学校要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与校外相关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逐步形成多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与展览馆、博物馆、福利院、纪念馆等单位的联系,建立“立德树人基地”,组织学生经常参观、访问、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学校还可以考虑把学生的实习基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专业实习不仅成为他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他们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的窗口。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一是成立实践教学评估小组。实践教学评估小组由校领导、教务部门和思政教学专家组成,负责督导学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与使用进行指导监督,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监测,确保践教学各环节的有序开展。二是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实践教学的选题是否科学,组织是否周密,成绩评定是否认真,教学成效是否显著等。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评价,既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报告的评定,又要注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评价。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纳入日常教学管理的范围,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发展学生党员及各种评优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淑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刍议[J].高教论坛,2008(2).
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职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97-04
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教育方向同中有异。在差异方面,前者具有突出的职业导向性,而后者并不明显。面向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除了应具备明确的政治导向性,还应该充分体现基本的职业导向性。特别是实践教学,应自觉适应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职业导向为基点,精心设计与学生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落脚点。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依然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故本文将概括总结近些年来在该领域出现的较为典型的若干教学模式,探讨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一种更具综合性、普适性和多元性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朝着实证研究及可操作性研究的方向发展。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典型模式概览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对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研究也日益深入,对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也不断地做出归纳和总结,呈现出多种模式,其中由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构成的“三位一体”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受到普遍认同,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大学生的职业导向紧密结合,则一直是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有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模式:
行动导向模式,即为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创立的职教模式。它主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授予,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与合作,利用必要的课程材料,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该模式强调以具体问题为中心,将教材内容整合成若干专题,设计讲座内容,并且在每一个讲座中采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过程中将知识内化。该模式突出了行动的引导作用,适合“轻理论、重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高职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志愿服务为主的多元化模式,即以志愿服务为主,包括三大板块和六种形式。三大板块指认识性实践、调查性实践和服务性实践。六种形式包括项目、服务、兴趣小组活动、讲座、参观和调查。让学生通过听、查、看、做形成感性认识,然后运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为理性认识(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任务教学驱动模式,即“四要六能”模式。教师将每个教学主题内容对应四个学习任务,即四要――要会制作课件、要会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要会撰写调研报告、要会演示成果。“四要”任务又对应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社会调研能力、社交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模式以任务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潜能及集体协作意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双基地模式,即学校在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具备双重功能,既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又是思政教育基地。此模式以双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培养具备较强专业素质及思想政治素养的高职人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电影课教学模式,即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运用电影作为教学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学的主体与教学的客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具体有五个操作步骤,课前阅读课本――课中观片――课堂研讨――课后撰写观后报告――成果展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以上几种较为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各具特色,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系统性、全员参与性及普适性,教学设计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联系不够紧密,运行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不足。因此正确认识及重新建构与职业导向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职业导向相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言堂”,犹如滔滔江水、孤芳自赏,而学生则是默默倾听、心不在焉甚至呼呼大睡,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根本无从谈起。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思政课程首先就要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从实践教学方面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把握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实践性的重要特点,以培养学生技能性、实用性和应用型等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置中有必要紧紧地围绕着其职业导向性来展开,探索适合高职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故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近年来虽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和一些较典型的观点,但大多与高职院校专业性的实践教学相脱离,无法真正体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价值。
(一)构建基于职业导向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信息时代的多元环境,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体现多样性。当前众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跳不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尽管有的学校也想在实践基地、实践内容及实施途径等方面有所突破,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缺乏职业导向性的弊端十分明显。有的学校忽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偏重专业课实践教学;有的学校“重技能、轻理论”,甚至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只有少部分学校积极尝试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结合,但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学校领导、主管部门及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及重要现实价值认识不足,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应该与思想政治导向、职业导向相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淡化、弱化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应承担的服务功能。正如对高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师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与之专业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即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因为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道德要求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就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与职业导向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提升高职思政课师资团队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目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够突出的直接诱因就是缺乏“又红又专”的师资团队。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多数是中青年教师,由于自身阅历不深、实践经验不多,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大多数教师由于受师资不足、教学任务重、科研要求高等因素影响,将主要精力花在理论创作及课堂理论教学研究上,片面追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忽视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教学要求,从而很难有效地指导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牢牢树立“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教育理念,必须主动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增强自身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第二专业素养。思政课教师必须熟悉本校乃至高职相关专业设置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了解国内外职业发展态势及用人单位对相关专业岗位的设置和职业能力要求,必须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活动,从中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及社会相关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并将这些信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方案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及具体方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合理分工多方协作形成德育合力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仍然普遍存在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等同于与所有“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教学”。这种混淆概念的模糊理解,很容易使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因此就普遍出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是由思政部教师承担,而课外的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由学校的学生处、团委会、教务处等部门分工协作完成的,至于其他的专业实践教学则是由各院系的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教师承担等情况。这几类教学分别属于教学管理系列和行政管理系列,在开展理论或实践教学过程中各部门很难及时有效沟通,这就导致几股力量分兵作战、各行其是,使实践教学效果表面化,使高职大学生“知行”教育人为脱节。因此,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真正发挥其实践育人的实效性,真正体现为高职生就业服务的现实功能,就必须成立由学校领导、思政部、学生处、团委会、教务处甚至辅导员联合组成的领导行动小组,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在明确课程实践的职业导向性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分工与多方协作,真正发挥合力机制,使思政课的政治导向与职业导向紧密结合,确实有效地借助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提升高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养。
三、基于职业导向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模式的具体途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多元的系统。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皆选择由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此类模式的普遍认可,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此类模式明显存在与大学生的职业导向及其所学的专业内容相脱节的缺陷,不利于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探寻基于职业导向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模式的具体途径,力求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理论高度的提升,以期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沦模式及实践方案。
(一)加强内涵建设,构建多层次教学平台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仍然存在形式主义、随意性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多数参与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认知存在偏差所致。如将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甚至等同于第二课堂活动。这种认知局限极大地制约着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功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再思考。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与理论教学一样,也应该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有明确规定的学时、学分保证,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及完整的评价体系等。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包括校外社会实践教学,还包括具备“实践本质”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如课堂实践、网络实践和校内实践教学等。与此相对应,我们应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平台,其中包括课堂、校园、社区、企业、基地、网络等领域,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高地,尽可能拓宽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渠道,将高职生的成才及就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立足“三位一体”,摸索多渠道教学途径
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基本依托,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讨论辩论、情景模拟、主题演讲、时事评论等多种实践方式,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平台,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及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潜能;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企事业基地等社会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注意挖掘、整合并合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以上所述实践活动均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如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假期实践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体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这样更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方式选择的自由度。如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点,自主报名组成兴趣小组,可以有多媒体制作小组、访谈小组、辩论赛小组、时事点评小组、摄影小组、汇报编撰小组等等,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选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提交实践心得或调查报告。
(三)以职业导向为基点,设计多维度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授课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技能性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其职业性很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最直接、最快捷地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尽可能使受教育者毕业即就业。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但应该围绕思政课理论教学开展,还应该围绕学生专业学习开展,让学生根据课程相关理论和自身专业特点来选择实践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能,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教学内容设计上应针对学生专业实际及现实需求,具体专业设计具体方案。如针对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社区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采用志愿服务实践模式,针对影视制作、医学及信息策划传播专业采用电影课教学模式或任务驱动模式。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案,将思政课和专业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多层次和多领域的结合。如对大一新生着重引导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明确职业方向及就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处理好人文学科与专业课学习的关系;对即将毕业的高职生应重视就业形势及岗位要求的分析,重视实习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及法制安全教育,开设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知识讲座。这种结合不但可以发挥思政课的理论导向作用,还能更好地发挥其对专业课的具体指导作用,这将直接有效地推动高职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努力引导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掌握一定政治理论常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无疑是有赖于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本文所探讨的基于职业导向构建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模式,不仅延续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多元模式的基本点,还结合了高职教育所应具备的职业导向性及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成为此复合型模式的创新点。很显然,这是一种崭新的具有普适性的复合型的多元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新发展,从而为培养高职大学生优秀人才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霞.借鉴行动导向法,走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困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6-59.
[2] 杨秀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2010(1):27-29.
[3] 黄小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52-54.
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82-02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而且日益突显出其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手机媒体的便捷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强大传播功能越来越受“90后”大学生青睐。如今高校在校学生基本进入“90后”阶段,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最近在武汉大学“出炉”。调查显示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这充分表明了“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这既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又构成了全新挑战。而手机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该重视并应及时提出应对策略的重大课题。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手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扰乱教师教学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上课不关手机或铃声怪异打断教师讲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课,偷偷发短信、打游戏;同学间互发一些不健康的短信、取笑他人等;个别学生平时不专心学习,考试时利用手机考场作弊等现象。课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场所,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课堂秩序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效果,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语和表情交流。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好,积极性受到激发,讲课就会有激情、生动、容量很大;相反,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讲课的时候就有可能敷衍教学。因此,种种学生利用手机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其实已为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者深恶痛绝,亟待解决。
(二)手机助长了部分“90后”大学生的逃课行为
大学生逃课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一直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如果说逃课是大学一种普遍现象的话,那么“90后”大学生“逃课族”就显得格外地直截了当和肆无忌惮。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实施,各高校都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出勤,很多教师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实行“点名制”,把平时的出勤率作为考察学生成绩的一部分。“点名制”对一部分逃课的学生起到了限制,可是,手机一族对此仍有恃无恐,同学的一个电话、短信,缺课的学生立即就出现。“点名制”对于手机一族不但没有起到应该有的制约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对此种情况,很多老师非常无奈。当然,“点名制”又不可能每一次都实施,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点一次名要浪费不少时间。所以,手机确实是助长了部分学生的逃课行为。
(三)手机增加了部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对很多学生来说手机消费已经成为一项不小的开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手机本身更新的花费,名牌、新款、新功能的手机层出不穷,对追求高品质手机的同学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一方面,手机通信费、上网费也占据了学生消费的重要部分。据相关统计,大学生每月的手机费多到上百元,少则也有几十元。有些同学为了这笔额外的花费需要通过打工、勤工俭学等方式来完成,无疑又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过度的手机依赖形成了部分学生的孤独自闭
人是一种天生需要交流的动物,如果不能满足在日常生活中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就势必要找另外一种交流方式来加以替代。于是人们宁可用手指来完成交流和沟通的任务,口语似乎有日益衰退的趋势。一方面对于“90后”这样一批年轻朝气、接受新鲜事物快、仍过着集体生活的大学生们来说,他们默认了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聊天用手指,传播信息用手指。另一方面网络游戏使一部分大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手机游戏也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丧志。一旦关掉手机,有些人感觉浑身无力,手无足措,只好重新打开手机继续沉浸其中。手机的过度依赖使部分同学出现无法用语言与同学、朋友正常的交流,与同学、朋友的距离疏远,心理落差产生,甚至出现孤独、抑郁、封闭等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应对手机环境下“90后”大学生学习的教育引导策略
(一)变被动为主动,正视“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促进教育引导方法的创新
除了用主流的价值观念、健康的舆论引导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之外,提高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信息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提高抵御不良信息的防御力,树立高雅的手机文化观无疑是“授之以渔”的方法。首先,应积极利用高校知识资源的优势,开设专门的手机知识讲座,开展手机使用培训,帮助学生加深对手机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增强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和免疫力。在培养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同时,培养和锻造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政教育规律,又能较好掌握新技术、熟悉媒体文化特点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也非常必要。通过面向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打造一支富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严格管理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既熟练掌握手机媒体技术,又能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思政队伍,引导其运用手机媒体自主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通过教师队伍自身对手机新媒体的理解和运用,反过来影响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自律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双刃剑”的利处,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教育功能,增强手机媒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丰富手机在先进文化方面的辐射作用
手机文化良莠不齐,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良好的使用观念,培养高雅的手机文化观。大学生要养成使用手机文化道德意识,在课堂上和其他公众场合主动关机或静音。要有自律意识,不查看、不相信、不传播不健康的手机文化内容,不用手机做不合理的事情。最后还要倡导合理消费观念,消除攀比消费心理,理性消费。随着高校手机校园网、校园手机报等手机媒体产品和手机服务的深度推进,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教育的优势日益凸显。高校教育工作者可有效利用手机报、手机小说等广受学生喜爱的媒体,定期制作并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手机文化活动,如手机文学大赛、手机报编辑大赛、手机DV作品大赛、手机摄影作品比赛等,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教育管理者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手机飞信、手机微博、手机音频广播等平台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手机BBS、手机QQ、手机MSN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缓解手机带来的焦虑、忧郁、烦躁等症状,实现真正的双向互利互动。
(三)改变部分学生“手机依赖症”,实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理性回归
“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症,只要能够正视它,通过一些方式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就可避免或者缓解这种症状。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合理安排并引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适时适当地面对面交流与沟通。要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书、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重庆邮电大学曾组织的“无手机生存挑战比赛”、一些高校组织的“抛开手机,深入阅读”等活动,都能缓解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走出交往困惑,实现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潘凌.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大学英语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8).
[2]罗玉华,黄彦萍,游敏惠.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思政教学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建设 对策
1978年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兴起,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于我国民办高校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民办院校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管理和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相对滞后。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现状分析
(一)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现如今,民办高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与公办高校无明显差异,同样要修满一定学分方可毕业,只是在入学分数上采用国家专科或者“三本”的入取分数线,所以学生整体素质不如公办高校;再加上所有高校每年的大规模扩招。这无疑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要求和挑战也越来越高。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有以下特点:
1.生源欠佳,来源复杂
我国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主要来源还是那些学习成绩差,高考分数低的学生。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缺少奋斗的目标,自信心不足。民办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自信心不足等等。
2.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心理承受能力差
受生源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相对而言学习能力较弱,学习自律性不强,学习态度不主动地特点;另一方面,现阶段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均是在高考中因为多种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进入理想的公办高校而选择民办高校,故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又加之家长期望值过高,压力较大,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很弱。
3.学生缺少目标及职业定位和规划。
尽管90后的孩子兴趣和爱好广泛,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但他们非常需要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就业培训等多方面给与他们帮助的“良师益友”。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结构性问题
青年教师较多,多数民办高校都是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辅导员,辅导员队伍思想不稳定,他们中多数以辅导员作为跳板,做完几年就转到行政岗位或是从事专业教学。
2.队伍理论和专业素质不过硬
由于经费和政策等诸方面因素,辅导员上岗前缺少必要的培训。大部分都是边干边学、边学边积累边总结,使得这支队伍的管理水平不高。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广泛的理论基础,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还需要具备现代工作者的技能。
3.工作定位不清,工作繁杂琐碎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许多精力都用于日常事务工作,如到课率的检查、宿舍卫生检查、晚归检查、催交学费、评选国家奖助学金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等等,普遍存在工作领域模糊不清、工作内容繁杂凌乱、工作职责事无巨细、工作时间无限延长、角色扮演越位错位、评估检查没完没了等问题。
4.辅导员配备数量不足
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和学生比例是1:200,但是很多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成本,使得这个比例达到1:300甚至1:400。总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滞后,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来源复杂,结构不合理
当前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属于私人办学,资金运转速度较慢,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较差,因此,辅导员的来源也较为广泛和复杂,流动性极强,他们中既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也有专科学生升本后回校的。许多民办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1:200(本科生)、1:150(专科生)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从数量上看,我所工作的单位――南宁学院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致使该院的辅导员的人数长期以来相对不足,辅导员管理的学生较多,工作便就难以深入细致。另外,辅导员年龄结构普遍年轻化,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人生历练的缺乏,加之理论水平也不够深入,不少年轻的辅导员工作起来难以得心应手。辅导员队伍里女多男少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而女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多数人过两三年就将结婚生子,这样一来,辅导员更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辅导员的更换对于学生和新接手的辅导员来说都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而交接工作的不到位更是增加了辅导员后续开展工作的困难和压力。
(二)理论水平欠缺,缺乏经验和培训
目前,在民办高校当中,辅导员政治理论水平相对比较低,而民办高校的学生个性较鲜明,文化基础较差,加上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的上升,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而在民办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辅导员上岗前缺少必要的培训,往往都是一来就干,边干边学,边干边总结。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大部分是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另一部分也大多是参加工作年限不超过三年的年轻教师,社会经验不足,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偏弱。而部分表现突出的辅导员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后,表现突出者往往又被调离工作岗位。
(三)职责过多,角色定位模糊
在工作的实际过程中,民办高校辅导员往往充当 “行政干事”、“教辅人员”、“党政秘书”、“团学干事”和“招生就业人员”来使用,大大降低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使辅导员整天套在繁冗的事务之中,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观上想做好,但客观上往往力不从心。如此反复,辅导员学习思考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创新性研究,从而出现辅导员角色的错位、越位和缺位。与其余的岗位相比,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多数辅导员在高校中充当着各个部门的桥梁,更别说民办高校辅导员“保姆”式的扮演者。
三、加强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进行大力扶持
一是出台宏观政策文件,把民办高等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创造性地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体制机制。二是着力拓宽筹资渠道,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向民办高校捐赠,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允许办学规范、信誉良好的民办高校向银行申请贷款,落实税费和用地优惠政策,支持民办高校吸引、培养、稳定优秀教师。三是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奖励和补助力度,重点用于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表彰和奖励为民办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四是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既鼓励和引导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健康向上的职业发展环境,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支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社会合力,共同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入开展。
(二)民办高校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1.完善选聘选拔机制,明确辅导员职业要求
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宗旨和权利义务,建立相应的职业标准,从而帮助辅导员们做出理智的职业选择,无怨无悔地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其次,从思想素质、学习情况等各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严格选拔、考察和评定。另外,要通过辅导员的选聘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增强年龄梯队的合理性、知识结构的互补性以及团队合作的融洽性。
2.完善培养机制,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
要全面系统地开展辅导员队伍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一方面,要做好岗前培训,使辅导员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做好在岗培训,支持辅导员外出培训并多为辅导员队伍创造培训交流机会,实现辅导员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有机结合,为深入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3.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引导辅导员科学规划
应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有效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考核中要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升等挂钩,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辅导员进行科学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4.完善晋升发展机制,拓展辅导员职业空间
要根据辅导员的个性特点、职业意愿和发展需求等具体情况,为辅导员疏通实现职业理想的道路,指明达到职业目标的路径,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空间,建立良好的辅导员晋升机制。同时,还应为辅导员创设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工作环境。
(三)辅导员的自我努力是内在动力
辅导员自身要深刻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辅导员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任务,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下,辅导员工作的意义更加突出。其次,辅导员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第三,不断修正,完善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持续实施的循环过程。最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辅导员只有在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多做文章,才能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找到应有的位置。作为辅导员,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安贫乐教,乐于奉献,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总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民办高校今后的发展壮大。因此,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长期并且坚定地坚持下去,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董晏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黄文丹.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3]连文忠,庄秋琴.浅谈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J].价值工程,2011,30(15).
[4]王姿琰.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和专业化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04).
[5]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娜.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19):2
[7]付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以江苏省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81.
[8]周为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