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成人高师 声乐课 考核
Thinking about vocality courses reformation of musics education speciality
ofhigher normal colleges
YAN Bing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basic musics education, a series of problemes, like training mode,speciality course setting,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musics education speciality ofhigher normal colleges,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mode and method of vocality courses reformation ,aiming at seeking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purely the author's own opinons, improper points for corretion.
Key words:higher normal colleges Vocality courses Check
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为中小学校培训在职教师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大部分成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基本采取的是“小音乐学院”式的教学方法。即:重视学生专业技巧、演唱能力以及舞台表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缺乏有针对性、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采用“一对一”的专业授课方式进行课堂训练。缺乏集体或小组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专门的音乐表演人才,使用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无可非议,但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否适合,就非常值得认真商榷了。
成人高师是否应该全盘照搬音乐院校的授课方式?应否建设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学方法?高师课程中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比例应当怎样安排配置?等等。只有将这些长期困扰高师教育教学矛盾彻底解决,才能办出具有成人教育特色,适应迅速变化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需要的成人教育。
一、培训目标
首先应当明确,成人高师不是培养专业歌唱家,而是培训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这就要求学员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外,还应当具备比较全面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1991年颁布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大纲(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通过声乐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对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较清楚的理解和认识,初步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如果参训学员在经过系统的声乐学习后,还不能够科学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来指导学生实践,那么他也就无法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就不是合格的成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
其次,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注重演唱技巧、表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学生对所演唱作品的驾驭能力。国内外传统的声乐教学通常以直观的和“感觉式”的方法进行。前提是:音乐院校的学生都是经过几年的系统练习并具备了基本的理论技能和发展潜力后才进入大学的。而成年教师则因为学习经历、教学对象、培养方向诸方面的区别,与专业院校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仅凭“直观感觉式”教学显然不够也是不科学的。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培养对象是青少年,如果不了解青少年青春发育期的生理特点,没有对生理结构比较透彻的了解,没有对身体各部分机能参与歌唱工作的正确把握,是无法培养孩子们成才的。作为培训音乐教师的成人高师,完全依从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同样也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注重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有关学与教的问题的能力”(着重号为作者所加)。这就从根本上区别出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与成人高师学员之间的教学目标。试想:一个连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歌唱生理常识都不具备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又如何能在其所担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和学校课外活动的声乐教学中做好辅导工作?
二、课改措施
鉴于上述原因以及成人高师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迫切性,有必要在成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尽快开设“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并设立相应的考察、考核办法,以彻底改善和提高成人高师音乐教育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具体办法是:
1.规范教材 我国成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远不及其它学科统一规范。这就无法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开设声乐基础理论及声乐教学法专题讲座”的要求,给声乐基础理论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在教学中也形成“有多少个声乐教师就有多少种教学方法”的局面,造成教学体系的无序。因此,成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制定基础理论知识的科学、合乎逻辑、规范的统一标准和要求,编写和制定统一的声乐教材,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合理化。
目前,已部分试行了针对成人教育教学需要的教材。包括为音乐教育专业选用的内容,如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声乐教程》以及其他各类为数不少的声乐教材,等等。这些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成人高师的声乐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曲目。但由于大部分教材选编内容是针对有一定演唱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相对于演唱水平各异,年龄参差不齐的成人音乐学员来说,这些曲目内容就显得有些难易不均。
笔者个人认为,在全国尚无统一规范教材之前,由教育部或权威人士暂时指定部分适合成人教育教学特点、基础理论深入浅出、有适合成人学员演唱曲目的参考教材,作为声乐基础理论学习的试用教材也未尝不可。各地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
2.考试、考核 考试作为检验学员掌握知识的必要措施,应当在每学期进行。具体办法的确定,应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结合成人教学的特点和目的。内容大致应包括:①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及以上器官在歌唱中的作用;②发声器官。了解和掌握几组最重要的软骨、韧带和肌肉的工作机理;③共鸣器官。共包括哪些部分及在歌唱中的作用;④吐字器管;⑤青春期的嗓音保护,等等。
细分起来,还可将歌唱基本状态、歌唱的声部分类及特征、吐字咬字等重要理论知识以问答、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等,以不同的方式设置考题,使学员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能够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得以正确发挥运用。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普通学校音乐教育; 幸福感; 积极情感
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对个体强烈的感染力自古以来就受到世人的关注。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音乐无处不在,它们广泛分布在人文诸多研究领域中。国内一些学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艺术教育通过对审美及认知的影响,直接会对认知维度产生作用,从而影响个体对幸福的感受[2]。何瑛的研究也表明:专业对总体幸福感影响非常显著。总体幸福感按专业的形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艺术科、文科、农科、工科、理科、医科[3],由此可看出艺术学科教育对于学生群体幸福感的构建和影响最高。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对音乐教育表现出高度重视。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以及《柳斌副主任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音乐在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完善人格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审美力、创造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带来积极的正向情绪。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积极地作用下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过程,而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构建带有一种正能量,一种对幸福的感知和理解。如何理解什么是积极情感,如何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为学生带来积极情感体验过程,带给学生那种无比愉悦的心理感受,达到学生幸福感构建的教育目标,正是本文探究的问题所在,本文将从音乐学科教育的基础理论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视角进行论述。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音乐鉴赏心理活动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
音乐与个体之间存在内在的复杂对应认知关系,学校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强调概念性的学习而是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认知体验的过程,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音乐鉴赏心理活动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通过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即识谱法常识、音乐史、和声曲式等的学习,从理论的角度去了解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了解各要素之间的衔接作用,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本质,从而引绪的共鸣。这一循序渐进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学生才能对音乐的风格与流派、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表现要素等方面做出初步的判断与评价。
音乐是通过声音的活动过程来呈现形态,它本身的特性使得它不像语言那样清楚直白的表述出内容,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但是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则是共通的,比如歌曲《信天游》它采用的是西北民歌的音调,西北民歌是一种善于体现压抑、悲哀情绪的民歌类型,其音乐中的基本因素不是随意杜撰;这就需要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石。在正确把握音乐基本因素前提下,学生对同一音乐作品,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以及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认知体验,其思维可得到自由的发挥,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体验的过程。
由于音乐所激发的情感是主观的,每个人根据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不同,对同一音乐作品个体的联想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比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音乐中的苦闷求索以及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音乐中的高昂热情等,都表现了人们获得普遍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具有某种个体社会文化内涵的认知情感。在这类优秀音乐作品的陶冶下,人的情感会得到缓解与寄托,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人自身正性情感也会得到上升,这也充分证明人们对音乐价值的肯定。
二、音乐表现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核心。
实践表演课程主要包括声乐、器乐、合唱、合奏课程等。这类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具有一定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等要素,这些要素不仅需要精准的控制,还需要认知音乐的耳朵,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听觉与时间感有关,音乐的表演是随时间而来的;音乐是表现的艺术,音乐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演奏、演唱等形式才能表现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与个体知觉之间存在内在复杂对应关系,所以音乐的实践必须具备视觉、听觉、触觉的参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要以参与的方式表现其接受特征。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的艺术实践是通过演唱、演奏、合唱等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来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实践目的。
(1)音乐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表演来进行,是提高审美活动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调节自我情绪的有效途径。
欣赏者和表演者虽然都是音乐活动参与的主体,但在某种程度上,表演者比起欣赏者在理解音乐方面具有更直接和更深邃的体会。在教学中,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它活动方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提高自我的音乐实践水平,还能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让学生切实地体验美、创造美、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同时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创作音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等课程的学习,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艺术创作。这对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
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如需完整地将一部音乐作品表现出来,演奏者需要依据乐谱进行“创造性想象”把音符转化成流动的音响,在作曲家音乐作品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理解和再创造,在演奏时向作品中融入个人的风格。这里融入是指演奏者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以及想象中作曲家的审美体验进行融合并加以升华将其进行二次完成。当学生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需要准确地把握住它们各自独有的风格,又要能创造性地表现它。如这首人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张继的古诗词《枫桥夜泊》,进行表演时就必须先要对诗有深入的理解。对于当代作曲家黎英海根据诗原作创作的旋律,既保持该诗原有的精神风貌,同时又从另一个角度创造性地将音乐与诗歌结合起来进行表达,将乐谱上的歌曲从音符和文字转化成流动的生命音乐。基于音乐的表演,可以丰富其情感体验、调动和调节自我的情绪。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音乐作品使其具有成就动机方面的满足与进步感,从而获得个体的幸福感。
(2)音乐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其社交能力,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良好导向的作用。
正面的情绪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通过参与音乐表演活动,能建立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系。由于音乐活动一般都是通过表演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教师或者学校通过组织各种音乐表演实践活动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广泛的人际交往环境,比如通过演唱、演奏、合唱等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让学生们慢慢地参与到群体的氛围中,从而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自我克制能力、规范的社会行为以及提高自信心。随个体人格的完善、能力的提升、自我认同的共同作用产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可以从中获得正向情绪体验,使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提高。当学生为了演译一个完整的合唱作品时,从排练开始到正式演出这段时间里,需要学生间的共同合作以及相互配合,在舞台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还得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亲和、沟通能力与反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对发展学生的乐群性、稳定性、外向性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良好导向的作用。
三、小结
音乐能调动人的情绪,而人的情绪调节着生活中幸福感的饱和度。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表演技能,这是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我们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根本途径。只有掌握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实现对音乐规律性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取得欣赏某类作品的经验,达到提高音乐审美水平的目的,树立良好的自我正性情感。
通过提高个体音乐素质来调节情绪,完善人格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幸福感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对于学生的智力、性格、习惯、审美能力、生活方式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改善,而获得相对稳定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因此,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幸福感的新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郑雪,邱林等.幸福心理学[M].2004年版,第51页.
[2]余佳.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艺术教育,2007年1期.
[3]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M].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杨宜音,张光学等编译.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
[6]汪向东(执行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理论教学是各音乐院校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音乐理论教学不仅“给专业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其它理论课程做好准备”,学习音乐理论是为了为演奏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更深一步学习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智力的开发,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理论教学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也是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可以说,音乐理论课程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领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只有在音乐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创新欲望。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笔者发现,在高职的音乐理论课上,单纯地进行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比较枯燥,比如讲乐音体系、节奏、节拍、调式等章节,很多教师只注意理论与概念的讲述,常常是纯粹的概念讲授,对学生缺乏感性方面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影响他们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音乐思维的僵化,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音乐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教师需要明确音乐理论并非纯理论学科,它是作曲技术基础理论的“实践”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比如教师在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五线谱的概念后和音在五线谱里的位置后,再采用听唱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感性的认识。通过听唱单音的高低走向,看到五线谱里基本音级的上行和下行,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统一,获得了对音的感性认识并加深了五线谱的印象。在讲音程时,说C到F是纯四度,是协和音程,C到#E是增三度,不协和音程,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尤其是结合钢琴键盘,两个音程又是用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琴键,学生便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结合调式音阶,通过适当的谱例听一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记谱法一章时,教师可在钢琴曲以及声乐曲中选择一些含有不同记号的典型曲例让学生弹唱,有的放矢地学与练,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含有各种演奏法记号的谱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教师可以将音乐理论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相结合,如在《钢琴》课中使用音乐理论基础的识谱、节拍、节奏等知识点和方法,让学生分析所演奏的乐曲进,做到音乐理论和音响的实际结合。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传统音乐理论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手写板书,受黑板大小的影响,常常有写不下擦了又写的时候,使教学内容既不连贯完整,又耽误时间,坐在后排的学生又常有看不清谱的烦恼。而且在写谱例时往往影响了上课的进度,出现老师一抄谱学生就分心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在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络普及的今天,学生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他们早已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多媒体实施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音乐多媒体教室,为了给学生一个全方位吸收知识的环境,教师可凭借视听教学手段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音乐理论教学的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对多媒体音乐课件的运用非常感兴趣,而且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是不断提高音乐理论教学质量。
通过图片、动漫、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多样化方式,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从而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在课堂中讲到关于音色的知识时,有木管、铜管、拉弦、弹拨、打击乐等多种乐器的不同音色表现,教师很难把这些乐器都带到课堂上来并进行吹奏,那么就可以将收集到的图片和部分音像资料结合起来制作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既避免了由于纯粹的理论讲解而造成的空洞,又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饱满而生动。在调式分析中,教师可以先呈现乐谱让学生们分析,然后放音响,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检验分析的是否正确,或者在乐谱出现之前先让学生听音响,分析是什么调式,再呈现乐谱,检验听的是否正确。
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4
、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合理。1980年修订的《高师和声教学大纲(草案)》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比较系统地理解基础和声的理论及其运用,能分析一般中、外乐曲中常见的和声现象,掌握初步的和声写作技能。为编写歌曲伴奏、小型合唱曲以及学习有关理论作曲技术科目打下基础,能适应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需要。”这个目的决定了高师和声公共课教学内容必然是把基础和声作为一种单纯的技术理论来进行教学,某些院校甚至在教学中会把和声公共课与和声专业课同等要求对待。目前国内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培养作曲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于这一群体而言,和声课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它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分析,才能掌握它的真谛。但是对于更多的非作曲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学和声则不是为了去从事音乐创作,而是为了分析、理解音乐作品而作准备。让这绝大部分学生按照小部分人的专业方向去学习和声,显然会让他们力不从心,他们既没有学习作曲的经历,也没有向这方面发展的兴趣,四部和声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既难又不实用,硬要他们按部就班地作这种练习,不仅达不到教学要求,还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步入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目前高师和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存在导向偏差,其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模糊,定位不够合理。
2、教材陈旧,亟待更新。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和声公共课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大部分音乐院校都在使用前苏联理论家伊・斯波索宾等著的《和声学教程》,国内理论家如桑桐的《和声学理论与应用》、吴式楷的《和声学教程》、黄虎威的《和声写作知识》等也有应用,但不论什么教材,其内容大都基于传统的和声基础理论。四部和声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考核中都占有相当重的比例。这些教材本身就是基于作曲专业的学生编写的,都比较专业化。而在我国,无论是专业作曲还是公共普修学生,很多学院都是采用这本教材。这对作为普修的学生来说,学习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3、教学模式学院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作曲专业主要是培养作曲方面的专业人才,而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二者教学目标不一样,师资上,音乐学院师资高,学生少,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并能经常结合大量的创作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而师范院校师资参差不齐,有些院校师资紧缺,学生多,那些纯理论化的和声教学,大多都是纸上谈兵,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和声毫无用处。这样看来,高师的和声公共课教学应该不同于音乐学院和声理论课教学,它应该有自身的教学特点。
4、教学内容单一化。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他们除了要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担负起编配、排练等多项任务。但是,现在高师和声的教学内容比较单 ,大多局限于传统和声的范围之内,许多学生对近现代和声、民族性和声以及应用性和声知之甚少,加之缺乏与其它横向课程的联系,许多学生虽然学了四部和声的写作,但真正应用到创作、编曲、配伴奏时,却是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二、高师和声共公课教学对策
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程的和声,同技术理论专业课的和声相比,二者同出脉,都是和声理论课程的教学,都应保证其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不能因为是和声公共课程,就局部删减教学内容,或减少课时,对重要内容作简要介绍。然而,因教学对象的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也会相应的各有侧重:作曲、理论专业的和声课,应侧重于写作技能的训练,而公共和声课应侧重于认识、理解、分析音乐作品的和声现象就足够了。从这一层面上讲,和声公共课既不是作曲的准备,也不是即兴伴奏的附庸,而是面询占音乐专业绝大多数的非作曲类学生开设的、承担多声音乐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直接为后续的音乐分析作理论和技术准备的音乐本体研究的一门课程。
2、编写切实可行的公共和声课教材。笔者比较赞同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的观点:试行一种以分析为主的公共和声课,在基础和声的范围之内,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文献的分析来讲授和声。他主张在一定的、必要的和声写作训练基础上,结合现实的音乐作品,以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作品,或从实际作品中模仿、总结和声规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3、关于教材的内容,建议作以下调整:①增加钢琴伴奏写作内容。把相对枯燥的和声理论知识,让学生在键盘上加以巩固、消化,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声还是很有用的,为今后的钢琴伴奏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增加和声分析内容。既然试行一种以分析为主的公共和声课,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相应的增加和声分析的内容,并适当减少四部和声写作内容。③增加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内容。在我国音乐作品中,民族风格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在分析、理解甚至演奏这些作品时,仅局限于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是很不够的,也是很有害的。我们不仅要学好传统和声,还应加强民族调式的和声教学,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④教材内容应尽量“化繁为简”。对于非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现行的大部分和声教材都显得特别“嗦”,内容多而复杂。对于那些应用价值不大,或没什么应用价值的内容应适当删减。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音乐学;教师教育;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法初探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各类艺术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更是决定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满足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应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适应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2007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两个重要的政策性指导文件。
《方案》和《纲要》进一步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其中明确规定将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整合来优化课程结构,建构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同时探索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新的教学方法。
2007年6月笔者工作的学校黑河学院音乐系在厦门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呈报了“黑河学院关于设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学试点单位的申请》”,得到了教育部体艺司的认可。会后,我们制订了《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方案》《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课程方案》,并在2007级新生中开始实施。
做为试点院校,我将本人对整合课程的理解及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首先,我校根据“指导纲要”,制定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课程标准》,努力做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化,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为了保证“课程标准”的实效性,使其知识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相兼容,目前在校的07、08、09级学生全部使用了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这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新教材的使用,应对了本世纪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同时,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就其课程性质来说,《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视唱、听音的基础知识,有效地发展了学生音乐认知、表现和审美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为音乐学科的基础科目和理论课中的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对整个音乐教学关系重大。通过三年试用教材发现,作为普通高校的学生,接受能力要远远低于音乐学院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和掌握教材的体系和重点,了解教材的知识框架结构,灵活地安排学习的章节和进度,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变通。
要上好该课程,使其真正适应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和要求,在教学中就要做到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相互贯通,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真正使该课程发挥其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的作用。
传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被赋予了太多的技术性色彩,教学内容技术性强,专业、单一,致使学生在相对枯燥的练习中失去了学习兴趣、信心及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际上,乐理和视唱练耳是息息相关的两门课程,只是一个侧重于音乐理性的知识,一个侧重于感性知识的掌握。“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如何理性地去听,去唱,去分析,就要求真正做到两门课程之间的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两门课程优化整合,就是以学生的视唱练耳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点,立足于对乐音音响的感受,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渗透其中,使其音响化。整合后的课程更注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与视唱练耳基本技能训练的相互渗透,以音乐听觉发展为先导,体现音乐感受先于理论概念的原则。我们根据音乐综合基础课的学科特点,采取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互渗透、同步教学的方式,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相结合,提升学科知识与学科技能的相关性与互辅性,促使音乐认知过程产生创造性跳跃,优化音乐综合基础课的教学。
通过试点工作,促进了我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达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综合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为科教兴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全面落实了“工作方案”“课程方案”,坚持尊重专业办学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坚持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依托“试点工作”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首先,改革和完善“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建立试题库,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第二,改革、完善了学生成绩评定的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定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二是期末考试成绩。
其次,尝试让学生通过网络邮箱完成作业。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存在大量的手工批改作业困难,要知道五线谱记谱学生写的稍微有一点偏离,马上就会变协和为不协和,每个间线都要写的准确清晰。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在电脑上做作业,发到老师的邮箱里,老师批改后回复给学生。由于学生很喜欢网络。这样就把完成作业变的化被动为主动了,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同时也普及了encore软件的应用,为《MIDI音乐制作》等课程的开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要力求手段新颖、形式活泼、方法多样,使知识点、能力点与思想教育要点都跃然于课堂之上,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寓教于乐。
作为一名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师,深知责任重大,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业务水平,才能对乐理与视唱练耳这门基础课程进行传承中的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 方案》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范文6
一、声乐学习者应具备精确、纯熟的声乐技能技巧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唱歌是用不着去专门学习的,张口就来,模仿就行。可自从出现了郭兰英、王玉珍、王昆、郭颂、李谷一等老一辈歌唱家以后,这种模仿恐怕就只有极少数嗓音条件特别好的人才能做到了。尤其是当美声唱法盛行后,声乐技能技巧的专门学习就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其实我国传统戏曲就很讲究技能技巧,不是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吗?由于声乐学习通常是一对一的教学,而且歌唱状态主要靠感觉去获得,所以,在日常的声乐学习中,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巩固在声乐课上获得的正确的感觉体验,否则一旦丢失了又得重下功夫。好的演唱必须具有张口就对、出口成珠的效果,而这种演唱效果必须有赖于日复一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练唱才能获得。有了纯熟的声乐技能技巧,才使美好的歌唱具有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声乐学习者应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好的演唱必须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坚强的后盾。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及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等。任何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没学好,演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乐理中基本的音值、节奏没掌握好,就会使作品的演唱失去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速度与力度把握不准,可能就会完全改变原作的情绪和情感内涵。若不了解作品的出处、年代及风格,把严谨、典雅的古典风格唱成激情、浪漫的风格,就会贻笑大方。可以说,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美好歌唱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声乐学习者应具备广博的综合学科基础知识
“声乐是歌唱艺术的总称,特指由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①“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就构成声乐作品。”②歌词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对象,所以歌词具有文学性。“歌词的文学性要求,首先唤起的是概念,再由概念影响情感,最后在思维和联想的参与下达到某种程度的完善。”③所以,优秀的演唱者首先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准确地理解歌词的内涵,才有可能塑造正确的音乐形象并唱出情感内涵;其次要有正确表达语言的能力,包括语音发音能力和朗诵技巧等等,才能做到字字珠玑,字正腔圆,以字带情,以字带声。
歌唱艺术擅于塑造音乐形象,歌词中经常描绘出各种优美的山水风光以及人们幸福生活的画面。可以这样说音乐是流动的绘画,而绘画是静止的音乐。美术中的绘画与音乐在意境乃至韵味上都有相通之处。音乐中和声的变化好似绘画中色彩的变化,中国画中用墨的浓淡好似音乐中的力度和层次的变化,绘画中的空白空间又恰似音乐中的休止符。对美术的了解和熟悉会增强学生演唱中的想象力,而对舞蹈、戏剧和电影艺术的了解和熟悉会大大提高并丰富演唱者的情感体验以及演唱者在舞台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整体的风度气质。在声乐学习中,学习者应多接触并学习与音乐相关的各种姊妹艺术,将各种姊妹艺术与音乐艺术逐渐融会贯通,就会大大提高综合素质,这样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也会更加深透。四、声乐学习者应具备感受美、捕捉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音乐与诗、词所提供的艺术形式,都是具有一定程序性的时间存在,即起始、、尾声,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④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主要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演唱者必须具备感受美、捕捉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灵活、有创造性地表现美是声乐艺术演唱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二度创造手段之一。这种灵活性与创造性表现在:在不损伤歌曲主干的基础上,采用装饰、填充、加花、补充和完善等灵活适宜的表现方法来丰富歌曲的情感内容。”⑤若演唱者缺乏对美的感受与捕捉的能力,就会导致对作品中的美与情感内涵在理解力和表现力上的贫乏,就更谈不上灵活、有创造性地表现作品中的美了。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应多赏析各类音乐作品,包括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多观摩大师们的音乐会,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以及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渐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习者应加强对各种姊妹艺术的了解与学习,逐渐培养并提高感受美、捕捉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五、声乐学习者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顽强的思想品质
学艺要先学做人。试想,在生活中自私自利、狡黠奸诈、萎靡不振、孤芳自赏、行事乖谬的人怎样去正确且有品味地表现音乐中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情感呢?所以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必须是一个正直、诚恳、谦逊、执著的人。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表现在音乐上同样如此。在日常的声乐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而顽强的意志“会产生排除障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人能自觉地同懒惰、胆怯、犹豫不决、意志消沉以及品德与性格上的缺点作斗争。”⑥
纵观整个音乐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真正有成就、被后世不断传颂和效仿的歌唱家都是具备了以上各方面的优秀素质(甚至更多),才能攀上歌唱艺术的高峰。声乐学习者应该对声乐的学习特点和过程有足够的、正确的、清醒的认识,凭着对声乐艺术的满腔热情,按照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追求更美、更新、更高的艺术境界。
注释:
①范晓峰著《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同上,第81页
③同上,第89页
④同上,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