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1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背景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主要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导,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这种“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必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是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提高又是建立在大量文献资料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的厚积薄发的过程。更何况音乐课程教学信息资源较少,教学资料建设相对欠缺,导致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的途径单一,拓展学习的空间比较狭窄。这就使得“如何引导学生学”成为课程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三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在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该学科中的主干课程,对教学质量要求较高,具有教学内容技术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在相对枯燥学习中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理顺学科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科知识与技能训练整合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四是落实音乐基础理论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门课程教学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目前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容易被忽视或简单化。学生的实践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小比赛、小观摩上,这对于提升学生实际能力,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打好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为不利。五是解决以往教学存在问题的需要。以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尽管在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参与度明显不足,课程学习仅满足“过得去”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大多依靠传统乐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技术和软件辅助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不够,缺少相应的激励促进措施,导致教师责任心、积极性难以得到最大程度挖掘。上述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探索,重新构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目标

针对目前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应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为根本,以先进教学理念贯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围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其基本构想是“基础知识自学、重点内容精讲、难点问题导研、关联知识拓展”的全过程导学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全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全过程的参与教学,以及全过程的教学考评。导学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思想,重点解决“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采取“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法进行。多元化主要是采取“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大作业+教学视频”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师德师功过硬、教学方法灵活、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参与教学主动、问题意识强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率较高。

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要点

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明晰定位,以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着眼课堂教学“含金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存储量息息相关,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与传授艺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满腹经纶,才能使学生收获良多。为此,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确保课堂教学含金量的关键。一是教?W组在要求每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任务制订读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研讨日”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实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和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相融合。二是采取“课前集体准备、课后集体反思”的方式,在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每名教师必须落实教学日志制度,做到“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提高”,并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做法,及时纠正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三是落实“相互听课、集中讲评”制度,就是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教学组内相关成员应随堂听课,以有效补充自身的不足和及时发现其他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特点,为切实达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也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并编写课程教学“导学案”,明确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拓展延伸”等内容,并于课前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按照“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式,巩固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二是课堂教学组织本着“精讲、讲精”的原则,采取“理论提示―研讨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针对教材内容易读懂的现实,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方式,即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以保证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

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宽口径、挖深井”的思想,在教材选用、内容设置上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好”。为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一是整合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着眼解决学科课程整合不够,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对新时期音乐理论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的研究探讨,搞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融合、结合。为此,因根据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课程按照教材体系的“平推”的模式,深入拓展全新的课程形式。在设置课程时,要着重关注提升课程设置的弹性和自由度,尽量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达到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相互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各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不同,以新变化、新观点为牵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进一步充实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增加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学知识等内容,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先锋―点描派、现代十二音序列技法、不确定性音乐、机遇音乐和偶然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记谱法和声功能网的相关知识等,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在教学内容本身,更重要的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授课风格与艺术。一是用好“问题”牵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想、可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其实并不喜欢无事可做,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人才有意义感;人更加相信自己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事先设计好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直接给出结论,要让学生有介入的机会,诱导学生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有自己得出结论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二是科学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由听懂到会做会用的过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在一门课程的不同专题中、一个专题的不同教学环节中,灵活选用教学实践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单一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并用。同时,针对学习内容与要求,设计教学环节。要事先分析理论学习的内容中,哪些是需要记忆但难于记忆的,哪些是需要理解懂透但难于理解懂透的,安排对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实践环节和理论学习的时间间隔要合理,既要有一定的思考、消化时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将实践环节安排在理论教学后的适当时间段。三是正能量感染,让学生自觉进入参与课堂的积极状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上课时学生如饥似渴,有的则昏昏欲睡。针对这种现象,为了调动学生,首先授课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很强的事业心和自信心,从外表上给学生以敬业、权威的好印象。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自然透露出热情和激情,形成良好情绪的传染。再次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故事背景的设计或选择、积极词汇的选择与运用,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兴趣点、兴奋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结合 创新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8-02

一、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化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从广义上讲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由“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体系整合完善后,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和改革创新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性改革内容

1.整合更新课程教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广泛,同时部分内容偏僻陈旧,与现实工程技术严重脱轨。比如,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中,各不相同的刀具,使用的机械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方法种类繁多,老师无法做到一一向学生教授,面面俱到,事无俱细的讲解,学生也无法做到全面接受,且在现实中也无法全面实践到[1-2]。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领进门,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中内容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更新陈旧的知识点,增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使教材内容与新时代科技发展紧密相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老师重点讲解基础理论知识、难点、要点及实践应用,使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理论知R,并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真正掌握促进新时代技术发展的实践与创新技能[3-4]。

2.创新教学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产品成型方法为体系,重点讲解基础知识、难点和要点,综合分析工艺原理、工艺方法和产品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现代新工艺的知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与现代新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讨论,不同的课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方式,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另外要增加实验课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理解抽象和难懂的概念,掌握具体的工艺要求、操作方法以及实践技能。还可以结合当今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电化教学、工艺设计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技能。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相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样与机械工程实践生产紧密相联。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时,尽量少讲纯理论和推导理论,要以实践中的实用性为主,与现实生产实例相结合,融会贯通地讲授知识与应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6-7]。

2.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技能,要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切实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从实际参与工作的现象和规律中提炼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利用,总结实践经验,切实领悟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工艺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应用技能,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升华[8]。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机械制造工程的实际环境、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建设完备的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并给予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还会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切实体会新时代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9]。

四、结论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并得到创造性的锻炼,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与统一的整体,教育工作者要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努力探索理论教学创新性改革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俊茹,张悦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探索[J].高教论坛,2010,4,(11):69-98.

[2]彭海燕,王晓军,周莉,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3):32-35.

[3]倪卫华,汪中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146-147.

[4]许蓬子,邹青,呼咏,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16(2):59-61.

[5]伍国果,谷明信,鲁鹏,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6):104-105.

[6]魏效玲,尉鹤缤,陈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85-87.

[7]隋荣娟.有限元仿真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0(15):25-26.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3

一体化教学是指将培养学生职业水平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作为教学目标,并在此目标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计划,整理融合个教学环节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宗旨。近些年来,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中得到大力应用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和实际现场训练结合作为教学内容,采取授课、实验指导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电子技术专业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传统教学资料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复杂、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学科。由于电子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极为普遍,且实际现场情况灵活多变,这就要求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情况中去。但是以往传统的教学资料都是以介绍电子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辅以简单少量的实验,与现实工作情况相脱离,这样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所以教学效果不仅较差,而且与实际专业要求背离。

2.传统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材相对应,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老师通过在黑板上写下大量的文字来给学生灌输知识。一般情况下,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教学缺乏创意,这种教学方式只重视结果,而不关注过程。结论与过程的有机结合是深入透彻地验证电子技术基本原理的必要前提,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这一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是大部分时间用于传授基础性知识,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原来的基本功能,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导致学生被灌输了大量理论知识,所学的理论并没有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厂里面,造成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相互脱节,学生步入社会之后,专业知识根本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3.传统教学检测模式

由于传统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此教学检测手段基本上是理论知识的考试,考试内容一般为专业名词、概念、理论性的知识,用理论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好坏,忽略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考察。为了得到高分,多数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死记硬背基础知识,形成一种考前冲刺的不良习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认为学好这门课就是考试过关,这种教学检测方法不甚合理,显示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和思维开拓。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以学历教育为主,并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工作岗位上也形成了一种注重高学历的现象。学生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以学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的过程中,致使许多学生不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只是为提高学历而学习深造。因此,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检测模式、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电子技术专业施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指导思想是以知识够用为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理论复杂、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专业。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职业技术变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电子技术已由传统的电力电子学向现代电力电子学方向发展,新的理论、新的应用领域、新的科技设备不断涌现。但目前技术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的教材仍然以经典的电子专业知识为主,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技术人才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了教育供应与社会需要相脱离的情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符合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对电子技术专业施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当前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电子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编写符合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教材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是基本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新的一体化教学教材必须以从“广而博”的专业理论中选择“少而精”的实用知识为原则,根据本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加强网络技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实用性课程的教学比例,强调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性。

2.改革教学方式

与一体化教学教材相同步,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摒弃理论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而要采取理论教学、实验指导和社会实践三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首先,由教师系统教授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际工作应用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枯燥难懂的原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实际现场问题,然后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介绍问题涉及知识点、知识点的作用,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学生,同时又注重联系实际,对于学生整体掌握知识很有帮助。其次,教师要结合所传授理论知识,进行相对应的实验教学部分,力求让学生通过实验环节,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原理的认识,锻炼动手能力。再次,老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环节,给学生分配合理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环节,熟悉专业现场知识,强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技能。

3.改革教师教学职能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作为知识解说员的观念,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思想,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努力把自己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教师应该同时具备理论教授、实验指导和实习辅导的教学职能,要能够做到知识讲解的连贯性和引申性。因为每位教师讲课思路不同,如果理论教授、实验指导和实习辅导这三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老师传授,极易造成讲解知识点的重复和脱节,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易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所以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应该同时要求教师一体化,即要求一个教师能同时完成上述三个教师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仅使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

4.更新教学设备

电子技术专业的知识抽象复杂,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接受水平不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将图片、文本、声音和录像多种手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抽象知识,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技术人员具备扎实过硬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技术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好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新技术人才,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的电子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尽快采取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对电子技术专业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这是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盛继华.浅谈《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J].计算机教研,2007(18).

[2] 顾玉娥.《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 梁俊.关于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四川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 王晓楠,周春雷.《数字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

[5] 徐崇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1(23).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科研实践;物理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借助物理的基本原理,揭示化学基本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公式多,推导复杂的学科特点。初学者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往往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师授课时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现象,借助物理化学知识加以解决,但是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络都能得到容易理解的结果,但是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困惑,展示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另外,物理化学中化学规律和数学公式都是从科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能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在物理化学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结合生活实践之外,教师应该适当阐述理论公式的实际科研来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科学前沿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物理化学知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实例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科研能促进物理化学理论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对当前科研前沿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结论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岗位群;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4-02

“教学做”一体化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其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2006年,教育部文件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把课堂带进实验室、实训车间甚至校外企业,从而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直观环境中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生动,又可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一体化的教材建设、一体化的实训场地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拟对其中的一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研究。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提。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专业大都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的,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都有明确的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始终为学生的上岗、转岗和继续学习服务。所以,一体化教材要以完成打基础和服务专业课教学双重任务为编写方针。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应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彻底打破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构架的弊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教学模块,取舍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理论实习一体化的原则设计与编写,既要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要从解决综合应用性问题的层面选择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全面素质培养这条主线设计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其理论知识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现场实际选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相关理论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从而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一体化教材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应避免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框架编写,所举实例要典型,讲解要详细,操作要具体,努力使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突出特色。教材编写要符合读者的心理特点,遵循认知规律,结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编写。谋篇布局时应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的职教思想,达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的目的,为高职教材的开发提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借鉴意义的试验范本。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应以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本着注重操作技能、突出技术应用、致力创新素质培养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应用性,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由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剖析机械行业的岗位,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新课程体系。

应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由“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和专业选修课共同构成“574”专业课程体系。“5”是岗位基础领域,由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图样识读与绘制、机械二维绘图CAD、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5个学习领域构成;“7”是岗位核心领域,由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一体化电工与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金属切削加工与工艺技术、一体化数控操作与编程、一体化量仪与测量技术、一体化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一体化CAD/CAM等7个“教学做”一体的学习领域构成;“4”是岗位扩展提升领域,由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营销、工艺与夹具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及专业选修课组成。

教材的创新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专业模块。以技能训练课题为基本单元,打破学科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按照实训的需要融入实训(技能训练)课题中,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课题模块按照需要组合成模块课程。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要求为基础,按照钳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为9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为一个一级模块。将一级模块细分为二级模块,如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模块划分成划线模块、錾削模块、锉削模块等9个二级模块。二级模块又进一步细化形成三级模块,如锉削模块划分成锉削面、锉削长方体、锉削六角体、锉配及曲面锉削等三级模块。模块划分按照逐渐递进的原则,内容也越来越具体。按照专业模块划分,对第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实习课题,明确课题目标任务、设计加工图纸、确定技术要求、实训知识点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实训的需要对理论知识点进行设计,然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

教材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使前后课程互相衔接,浑然一体。同时教材内容留有余地,要编写提高模块即基础类课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应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基本素质的要求;如《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中插装阀组成的回路、叠加阀组成的回路等属于提高模块,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项目化”

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材开发与设计,要选好具有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及关键的、典型的、符合职业岗位教学需要、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项目组织实施教学,通过项目案例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通过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等,学生可以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项目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要有实用性,如典型项目可以是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选择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案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中采用了多个高级钳工技能鉴定标准中的案例和山东省技工院校钳工技能大赛中的实例,这样的案例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且可面向应用。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原则 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相匹配,二是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能体现“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结合。课题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应将专业理论知识要点和操作核心技能融于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将职业素质、企业生产特性、生产管理规范等融入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螺旋上升原则 项目设计应根据专业目标,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例如,在《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中,由直齿圆柱齿轮、阶梯轴、向心球轴承、平键、支撑板、轴承端盖等构成装配典型平行轴传动机构作为工作任务。要使学生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及啮合、安装齿轮的轴、轴与齿轮的平键连接、轴的支撑结构、向心球轴承的预紧和密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实现该机构的装配与调整,总结出本机构适用场合和设计要点。同样可设计出圆锥齿轮传动、蜗杆蜗轮传动等典型机构,这些机构组合成机床的传动部件,部件与部件装配构成机床,这样各典型工作任务之间就形成了逻辑关系。

(三)教材结构与“任务驱动”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每个学习课题任务的内容编排按“安排任务目标及要求介绍完成任务的理论知识介绍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实习操作要领提高认识巩固知识点并举一反三任务评价”的顺序引入相关概念,展开“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升华,概括出其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目标任务 以图纸的形式介绍任务,并安排具体任务,使学生明确需要干什么。

目标及要求 通过任务实施,明确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技能要求。

知识准备 系统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要领,并引导学生以讨论、集中讲解、自学等方式加以掌握。这些知识点都是执行任务所必需的,因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

任务实施 介绍完成任务所需设备、器材、实施步骤。使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介绍完整的具有实用性、启发性的任务的具体实现步骤。从任务到结果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其方法就是“工作过程导向”。过程中有教师引导总结,预备知识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加工操作,即“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揭示了零件加工的方法和规律,具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任务评价 评价手段应与教学模式的改变相适应。任务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采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就是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包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理论知识点掌握情况、文明生产情况、遵守劳动纪律情况、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作出评价,最后根据个人、小组、教师所做评价按比例综合形成个人的总成绩。

按照任务驱动编写思路组织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内容,要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就感。

教材建设的策略

加强领导,制定规划 学院院长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直接指导,正、副系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相关专业带头人都要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应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应聘请在工程第一线的专家参加;在编写教材之前,要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吸收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突出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的建设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行业企业指导机制。为推进高职教材建设,我院邀请了济南第二机床有限公司、济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济南第六机床厂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高职教材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进行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活动及流程调研与分析,编写方案设计及实施,教材评价及修订、完善等诸多环节。将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程序、先进工艺操作方法、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等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写入教材,突出了教材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教师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编写能力 一是要积极深入企业,加深对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了解,并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能力;三是要以立项形式搞教材开发,提高教材开发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多参加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能力。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建设“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材符合当今高职教育的需求,能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顺利实现就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技能学习者的最大潜力,能给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引领职业教育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李俊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创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

[2]刘新燕,赵朝,李轩.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3]高世杰.教材建设及编写的实践与体会[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丁洪东.浅谈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0,(18).

[5]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6]何佳兵.肖军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材开发[J].新课程研究,2009(12).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化学课程;讨论式教学;应用优势

一、引言

目前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以学生唯分论的重教轻学的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提高学生技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化学课程作为基础理论学科,融会贯通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上在保证化学理论体系不变的前提下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提炼化学知识,拓展化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充分体现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教材中的理论相结合,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同时也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开拓思维,更新观念,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2、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在化学课堂上实施讨论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模式,平等地进行信息交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空间,学生可以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探索,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积极思考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使学到的知识得到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平衡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效率。3、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技能化学课程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学科,单一的化学元素与化学方程式在理论知识中都是抽象的,只有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现象与问题相结合才能使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与实际,才能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化学课程的内容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日常积累,通过报刊媒体挖掘的相关成果与信息,结合教材中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学生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化学知识在现实应用中的技能,为今后深入学习化学奠定的坚实的基础。4、提高学生素质和表达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经过课前预习主动提出问题,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必须进行认真的自学和思考,精心地准备讨论的题目,并有足够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才能充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讨论式教学可以督促学生不断地收集信息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在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

三、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方法

1、结合教材确定讨论题目讨论式教学方法是老师通过提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要点,因此结合教材确定题目是讨论式教学的重点。讨论的题目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达到学习化学教材基础知识的目的,同时讨论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特点在学生知识储备范围内,是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讨论欲望,通过讨论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点,以此讨论题目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贯穿整合。2、提前预习充分准备老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引导,按照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范围和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要想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主动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在认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按照确定的讨论题目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信息,整合有价值的论据,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观点。通过这些预习与准备,学生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3、平等交流自由讨论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学生主动参与,同老师进行平等交流的良好互动,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同学生们一起围绕题目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营造一个平等、自由、轻松的讨论氛围,允许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即使表达的观点不正确也要真诚的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观点,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认真的倾听和积极的鼓励。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还要把握讨论的方向和重点,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学生按照知识点的内容逐渐深入推进,并恰当地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归纳,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新尝试,如何让这种教学模式切实地发挥作用,收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开拓思想,大胆创新,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卢芸.课堂讨论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53-56

[2]孙文远,何金旗,任志成,等.浅析以课题设计为基础的课堂讨论教学[J].大众科技,2006(5):149-150

[3]刘伦钊.高校课堂讨论式教学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5,26(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