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范文1

【摘要】 目的 了解孕妇血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胎儿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NTDs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为此现场9所医院内进行产前检查或分娩并同意参与此研究的孕妇。病例组指经B超诊断为孕NTDs胎儿并通过终止妊娠确诊的孕妇及活/死产NTDs胎儿的孕妇。对照组指在同一医院随机选择的当地正常孕妇。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叶酸和Hcy水平,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cy水平差异。分别以对照组血清叶酸和Hcy水平的第10和90百分位数作为界值,比较不同水平组NTDs的发病风险。 结果 收集到符合要求的病例113例,对照148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叶酸水平分别为10.5(4.4~24.5)nmol/L、12.9(6.3~32.7)n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血清Hcy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分型后发现,妊娠无脑儿及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无脑儿的孕妇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管畸形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folate and homocysteine (Hcy)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neural tube defects (NTDs). Methods Our research was a case-control study. We recruited pregnant women from 9 hospitals in 5 counties in Shanxi province, where NTDs prevalence was high. All subjects received prenatal healthcare or delivered in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and agreed to participate. Women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NTD by ultrasound scans and who electively terminated an NTD affected fetus, and who had live birth or stillborn with an NTD were ascertained as case women. Women who had a live born infant with no identified structural malformation after one year of follow up were ascertained as control women. We compared differences in serum folate and Hcy levels between the case and control group and compared NTD risk between different subgroups of serum or Hcy pided by 10th percentile cutoff valu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90th cutoff value of serum Hcy in the case group. Results We recruited 113 NTD affected pregnant women and 148 controls. Serum folat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001) in the case group (10.5 nmol/L)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2.9 nmol/L).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Hcy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erum folat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 fetus suffered from anencephaly or spinal bifid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ough serum folat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n encephalocele-affected fetu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Serum Hcy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n anencephaly-affected fetu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Low levels of serum folate during pregnancy is a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NTDs and serum folate may be a better predictor to NTDs than serum Hcy.

【Key words】 Folate; Homocysteine; Neural tube defects

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造成的先天性出生缺陷,主要包括无脑畸形、脊柱裂、脑或脊膜膨出等,是胎儿、围生儿死亡及终生残疾的重要原因。NTDs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发达国家NTDs的发生率通常在1 ‰以下[1]。中国是NTDs高发国家,其中又以山西省发生率最高[2],达到10.2 ‰[3]。NTDs的发生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方面,众多的研究都表明,叶酸对NTDs的发生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可预防50 %~70 %[4~10] NTDs的发生。但NTDs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近年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障碍可能是NTDs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次研究即是以NTDs高发的山西省5个县作为研究现场,通过对该地区9所医院中,孕NTDs胎儿与孕正常胎儿的孕妇血清叶酸、Hcy水平的测定,以了解这两个因素与NTDs发生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04年3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在山西省中阳、交口、柳林、临县及和顺5个县9所医院内进行产前检查或分娩并同意参与此研究的孕妇278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指经B超诊断为孕NTDs胎儿并通过终止妊娠确诊的孕妇及活/死产NTDs胎儿的孕妇118例。对照组指与病例组来自同一地区,B超诊断胎儿发育正常的早、中、晚期妊娠的160例孕妇,并经1年随访确诊所分娩婴儿正常。在标本采集前6个月内使用过维生素补充剂或叶酸拮抗剂等影响营养状态药物的孕妇病例组5例和对照组12例被排除出本次研究。病例组113例孕妇中,108例经B超确诊后实施选择性终止妊娠,并使诊断结果得以验证;另外5例为NTDs活产儿。2组年龄、孕次及孕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教育程度高于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P

表1 2组孕妇一般特征比较[例(%)]

一般特征病例组(n=113)对照组(n=148)年龄(岁)

二、方法

1.病例确诊:病例包括无脑儿、脊柱裂和脑膨出;无脑儿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其它畸形;脊柱裂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除无脑儿和隐性脊柱裂之外的其它畸形;脑膨出是指单独发生或伴有除无脑儿和脊柱裂之外的其它畸形。

2.样本及资料采集:入选本次研究的孕妇均接受B超检查和必要的产前检查。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均在知情同意后,采集肘静脉血5 ml,离心(2 500 r/min,10 min)并分离血清,储存于-20 ℃冰箱,低温运输至实验室,确保分析前样本不发生冻融。采用盲法进行检测分析。采集体液标本后,严格培训的医师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填写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状态及孕期营养摄入等。

3.生化分析:应用竞争性受体结合免疫分析方法(chemiluminescent immunoenzyme, assay access immunoassay system, Beckman Coulter, Krefeld, Germany)对血清叶酸含量进行检测。批内血清叶酸含量变异系数为3.8 %~6.5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axSYM homocysteine assay,FPIA)(Abbott Laboratories inc., Abbott Park, Illinois),对血清Hcy含量进行检测,批内血清Hcy含量变异系数为5.0 %~7.05 %。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母体血清叶酸水平及Hcy水平呈偏态分布,结果数据采用几何均数(G)、第5百分位(P5)和第95百分位(P95)表示,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叶酸水平比较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采用t检验,假设性检验标准为α=0.05(双侧),再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比较,以排除年龄、孕周、孕次和受教育程度混杂因素的影响;依据生化和临床数据,采用对照组血清叶酸水平的第10百分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叶酸划分为正常水平组和低水平;以对照组血清Hcy水平的第90百分位数作为临界值,将Hcy划分为高水平Hcy组和正常水平Hcy组;血清叶酸及Hcy高低水平对NTDs胎儿发生危险性的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AOR;在控制年龄、受教育水平、孕次和孕周后,进行病例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间的偏相关分析。

结 果

一、叶酸水平

病例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 0.001);病例分型后的分析发现,妊娠无脑儿及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t=2.56,P= 0.011和t=2.42,P=0.017),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平均值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P=0.422),见表2。

二、Hcy水平

病例组血清Hcy水平平均值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105);病例分型后的分析发现,无脑儿孕妇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41),见表2。表2 2组血清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

三、叶酸和Hcy水平与胎儿NTDs发生的危险性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孕妇年龄、孕周、孕次、受教育程度,血清叶酸低水平的孕妇,妊娠NTDs胎儿的危险性是血清叶酸正常水平孕妇的2.4倍(AOR=2.4; 95 % CI 1.1~5.6)。病例组有12.4 %的孕妇处于血清高Hcy状态,但并未增加NTDs胎儿发生的危险性(AOR=1.1;95 % CI 0.4~2.6),见表3。表3 叶酸和Hcy水平与NTDs发生的危险性 [例(%)]

四、叶酸与Hcy的相关性

对照组中血清叶酸水平与Hcy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32 (P0.05)。

讨 论

NTDs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叶酸缺乏、Hcy代谢异常都有可能导致NTDs胎儿的发生[11~13]。以往的研究多以人群为基础展开,未完全排除研究对象补充叶酸、VitB12对结果的干扰[14,15]。本次研究选择在NTDs高发的偏远地区进行,即可以保证短时间内募集大量的、适合的研究对象,同时由于当地居民膳食品种单一、且较少服用维生素补充剂,避免了研究对象因补充叶酸、VitB12对结果的影响,从而确保了对叶酸、Hcy与NTDs间相互关系研究的准确性。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叶酸对NTDs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4~10],而高浓度的Hcy具有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作用于敏感的胚胎神经细胞,可造成无脑畸形和脊柱裂等不可逆的损害[16,17]。本研究结果病例组孕妇存在血清低叶酸的情况,低水平叶酸组孕妇妊娠NTDs胎儿的危险性是正常水平组的2.4倍,但孕妇高水平Hcy并未增加NTDs胎儿发生的危险性,且仅有12.4 %的孕妇处于高Hcy水平的状态。这些结果表明,孕妇缺乏叶酸是妊娠NTDs胎儿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众多研究结果相同;但Hcy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复杂,其血清浓度不仅受摄入叶酸量的影响,同时也受其参与的生化代谢过程尤其是蛋氨酸循环的影响,可能也是本次研究中未表现出显著性的原因。

NTDs分型的研究显示,妊娠无脑儿和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妊娠无脑儿的孕妇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型后组间结果的不同提示,不同NTDs表型的发生具有病因的异质性和复杂性。NTDs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妊娠无脑儿和脊柱裂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的显著性改变反映出营养因素对NTDs发生作用的重要性;而妊娠脑膨出的孕妇血清叶酸和Hcy水平并未发生显著性改变,可能是因为它的发生还受到潜在的遗传因素影响,并可能与该组样本量较少有关,还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验证。

血清叶酸、Hcy水平的相关分析显示,对照组孕妇血清叶酸与Hcy呈显著负相关,而病例组孕妇血清叶酸与Hcy无显著相关性,提示病例组孕妇血清不仅存在叶酸缺乏,同时还可能存在因叶酸缺乏引起的生化代谢异常。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基妇司,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年会会议资料[Z].2000,1617.

2肖坤则,张芝燕,高健,等.中国神经管缺陷的流行病学[J].中华医学杂志,1989,69(4):189191.

3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年会会议资料.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成都:华西医科大学,2000.11.

4Smithells RW,Sheppard S,Schorah CJ,et al.Possible prevention of neural tube defects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Lancet, 1980,1(8164):339340.

5Czeizel AE,Dudas I.Prevention of the first occurrence if neural tube defects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N Engl J Med,1992,327(26):18321835.

6Centers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Recommendation for the use of folic aci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ases of spina bifida and other neural tube defects[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1992,41(RR14):17.

7Shaw GM,Schaffer D,Velie EM,et al.Preconceptional vitamin use ,dietary folate ,and the occurrenc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California[J].Epidemiology,1995,6(3):219226.

8李竹,Robert J Berry,李松,等.中国妇女妊娠前后单纯服用叶酸对神经管畸形的预防效果[J].中华医学杂志,2000,80(7):493397.

9Stevenson RE,Allen WP,Pai GS,et al.Decline in prevalence of neural tube defects in a highrisk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J].Pediatrics,2000,106(4):677683.

10Simmons CJ,Mosley BS,FultonBond CA,et al.Birth defects in Arkansas:is folic acid fortific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J]? 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Teratol,2004,70(9):559564.

11Czeizel AE, Dudas I. Prevention of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neuraltube defect by periconceptional vitamin supplementation[J]. N Engl J Med, 1992, 327: 183235.

12Wald NJ, Hackshaw AD, Stone R, et al. Blood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in relation to neural tube defects[J]. Brit J of Obstet Gynecol, 1996, 103: 31924.

13Blom HJ, Shaw GM, den Heijer M, et al. Neural tube defects and folate: case far from closed[J]. Nat Rev Neurosci, 2006, 7(9):72431.

14Park H, Kim YJ, Ha EH, et al. The risk of folate and vitamin B12 deficiencies associated with hyperhomocysteinemia among pregnant women[J]. Am J Perinatol, 2004, 21:46975.

15Suarez L, Hendricks K, Felkner M, et al. Maternal Serum B12 Levels and Risk for Neural Tube Defects in a TexasMexico Border Population[J]. Ann Epidemiol, 2003, 13:81 88.

16Dudaman NPB,GuoXW,Gordon RB,et al.Human homocysteine catabolism:three major pathway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development of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J].J Nutr,1996,126:12951300.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范文2

关键词:实验教学;微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

0引言

构筑于经济理性与均衡分析假定之上的传统经济学通常被视为一门不可实验的学科。正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著名的《经济学》(SamuelsonandNordhaus,1985)中所说:“可控性的实验室是测算出经济规律的一种可行方法,然而,经济学家们还不能像化学家或生物学家那样做受控实验,因为控制其他重要因素对经济学家来说并非易事。所以总的来说,他们只能是像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那样,满足于观察而已[1]。”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与多样性,对经济世界的认识同样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主流经济学同样受到了来自现实经济世界的各种冲击与挑战。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DanielKahneman和VernonL.Smith教授,标志着实验方法和实验经济学已经被主流经济学界认可,从而推翻了有关经济学研究不可实验的论断。随着产业组织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等经济学新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用实验方法来认识多重选择的不同均衡结果,相关的实验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经济学开始步入了实验时代[2]。在实验方法进入经济学研究视野的同时,实验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分析实验等环节,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抽象的理论,也可以亲自证实或证伪理论,加深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微观经济学作为我国当前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是否可以将目前流行的实验方法引入教学当中?如何让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进而提高其综合专业素质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微观经济学为何要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领域以及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未来经管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1微观经济学为何要进行实验教学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提出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掀起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边际主义革命”,随着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在继承古典经济学有关自利经济人假说的基础上,通过定义一个更加清晰化、统一化的具有经济理性的行为个体,将数理方法引入到经济学研究框架之中以强化经济学理论推理的严谨性,建立起了一套描述个体经济决策行为的理论和均衡分析体系,使经济学的研究建立起了统一的分析范式[3],也形成了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生产和成本理论、要素价格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然而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经济学研究领域逐渐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和分析方法也日益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主流经济理论受到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基于的理性选择假定暗示着决策个体或群体具有行为的同质性(均是最大化的自利行为)。这种假定由于忽略了真实世界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差异特征和不同条件下认识的差异性,意味着作为基本理论前提的理性人假定在这种情况下是失效的,导致了主流理论的适用性大打折扣[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将个体行为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将理性假定下个体行为的同质性作为异质性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形,增强了对新问题和新趋势的解释和预测能力[5]。此外,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理论假说也需要通过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来判断真伪。通过观察现实发生的经济现象,从中获取实地数据是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而实地数据获取的不可重复性、缺乏可控性和难度较大等特点使传统经济学很难获得理论验证所需的全部有效数据,影响了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将实验作为科学研究方法引入经济学后,利用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优势,弥补了经济学实证方法的缺陷,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实验在扩展理论、检验理论以及发现新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大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同时,在经济理论的教学方面,课堂实验也发挥着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构建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上的微观经济学这门理论经济学课程,由于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抽象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的是静态分析方法或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讲授过程中充满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公式,导致学生面对理论讲授倍感抽象和晦涩难懂,而且这些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出的结论虽然在理论上符合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得不到验证或与实际不符,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使学生只能应付于相关结论的机械性记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验的方法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实验方法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理论所阐述的经济运行,亲自去证实或证伪一个理论,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因此,无论是从微观经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还是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来看,将实验引入到微观经济学课堂中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系统介绍实验经济学的文献和专著大量涌现,实验经济学逐步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之中。根据AlvinRoth教授的说法,实验方法主要用于3个方面:“与理论家对话”(speaktotheorists),“寻找事实”(searchforfacts),“在君主耳边低语”(whisperintheearsofprinces)[6]。这3种情况,分别代表着实验方法在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发现新的理论和为公共政策决策提供参考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实验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在经济学教学领域。最早的有记录的经济学实验可以追溯到1948年张伯伦在哈佛大学课堂上进行的市场供求实验,引起人们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方法的兴趣。回顾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集中在3个领域的运用:市场理论、博弈论和个人选择理论。因此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堂中应用也主要集中于这3个领域。

2.1市场实验

市场理论实验是西方经济学家进行的最早的一类经济学实验。194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伯伦报告了他的第一个市场实验。他在哈佛大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填写标记着价值和成本的纸牌,导出了这一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在这个实验中,参与实验的学生被允许在教室自由活动,并以分散化的方式与其他人协商。尽管市场结构是竞争性的,但是张伯伦发现实验交易的数量大于由供求曲线相交所确定的均衡数量,实验结果显著地偏离了竞争性市场的预测[7]。此后,以学生身份参加这次实验的弗农·史密斯对实验方法产生了极大兴趣。他认为张伯伦让学生在教室四处走动所发生的分散化交易不是检验完全竞争理论的合适制度环境。为此史密斯设计了一个“双向拍卖”实验制度作为替代方案,他证明了这样的市场能收敛到有效的、竞争性的结果。此后市场实验的方法除了被广泛应用于产业组织有关问题的研究,还进一步延伸到了劳动力市场、国际贸易市场和证券市场等领域,成为经济学实验中最为成熟的领域之一。

从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市场实验主要可以应用于微观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这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课堂实验,让学生扮演厂商和消费者,在课堂模拟不同市场结构的交易过程,亲身体验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的决策行为模式,感受和认识供求机制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均衡的过程,发现不同市场结构之间的异同,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模型的结论,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2博弈实验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论,随着博弈理论在经济学研究中地位的日益突出,实验方法的运用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是因为实验方法能够用于检验博弈对局人的真实行为,并对博弈理论的预测能力和适用范围进行评价和界定。实验经济学家将博弈规则转换为环境和制度,通过观测实验被试对象的决策行为来检验博弈理论对均衡预期的正确性[8]。囚徒困境、最后通牒、公共产品是实验方法在博弈论领域运用得最多的3个方向。此外,随着维克里在1961年第一个用博弈公式解决了独立私人价值拍卖模型,拍卖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博弈论研究者的关注,而史密斯首次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了这些拍卖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博弈游戏亲身感受囚徒困境这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加强学生对占优策略、纳什均衡等概念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模拟“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环境,让学生通过参加博弈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性人假设的认识,发现理性人假设的不足,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远非主流经济学所谓的“理性经济人”所能涵盖,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拉近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避免经济学成为远离现实的“黑板经济学”[9]。

2.3个体选择实验

传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和自利性假设的逻辑推论,是个体能够在稳定偏好下合理利用掌握的信息来预估选择结果及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但在现实中,个体的选择和决策往往与这些假设是不符的。由于个体偏好在自然环境中很难被观察到,因此以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为代表的非主流选择理论开始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个体选择中经常出现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分析,这类实验多指不确定或风险情境下的个体偏好选择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所谓的“预期效用理论”而展开,实验形式大多为“彩票”(lotteries)选择实验[10]。在个人选择实验中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莱(Allais,1953)设计的“阿莱悖论”实验、Lichtenstein和Slovic(1971)发展的有关“偏好逆转”的实验,以及Kahneman和Tversky(1979)有关“前景理论”的实验[11]。因此,在中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中可以通过模拟上述有关个体选择行为实验来验证期望效用理论。让学生参与实验做出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决策,验证、比较实验结果和期望效用理论之间的偏离,进一步思考期望效用理论存在的问题。

3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经济学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它通过选择真实的行为人在模拟的实验环境中进行实验,因此实验需要在程序、激励等方面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实现实验设计的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目标。弗农·史密斯通过总结大量的实验设计的成功经验,在1967年提出了价值诱导原则这一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为了确保经济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他认为实验设计必须满足显著性、支配性、隐私性与报酬的单调性等原则[12]。而实验的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到经济学的课堂中,虽然实验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不如研究型实验要求的那么严格,但是同样需要遵循这些经济学实验的基本原则。除此以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遵循正确处理辅课堂实验与实验室实验、验证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以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3.1价值诱导原则

价值诱导原则的核心是把实验被试者置于同真实市场交易相似的模拟实验环境中,在合理的实验机制设计下,通过为被试者提供真实的物质激励,考察其在物质激励下的经济行为,而将非经济方面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这也是实验经济学同心理经济学和其非实验经济学的重要区别[13]。在开展经济学实验时,要使具有不同特征的被试者能够像真实的经济人一样做出行为决策,就需要采用价值诱导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既可以是货币奖励,也可以是本身没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只要是被试者渴望得到的就行)实现对实验参与人的控制,诱导实验参与人发挥被指定角色的特性,使其个人先天性的特性尽可能与实验无关。使用报酬手段诱发实验参与人的特征应满足单调性、显著性、占有性3个条件。此外在实验中一般要求对每个实验参与者的所获报酬保持隐私性,实验者可以通过密封的纸条等方式让每个被试者只知道自己从每一次行为决策中所能获得的报酬。可见,价值诱导原则不仅是实验经济学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也同样适用[14]。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实验中,除了可以使用一定的货币和物质报酬外,也可以使用本门课程的分数来作为激励手段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出决策。

3.2正确处理课堂实验与研究型实验的关系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进行实验教学时,首先要认识到经济学课堂实验和研究型实验的差别。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受控实验对已有的经济理论进行检验或通过实验发现经济规律。而课堂实验的目标在于教学,因此需要从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出发来设计实验,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以及不同层次的实验对象,制定明确的实验目标,确保实验方法、实验制度、实验激励等环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保证课堂实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并取得明显的实验效果,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3正确处理课堂纸笔实验与实验室计算机实验的关系

将实验的方法应用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这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向信息流动的状态,形成了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双向交流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实验工具来看,经济学实验主要可以分为纸笔实验和计算机实验两种类型。在实验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有的实验都是在教室或实验室中通过纸、笔、黑板、时钟等设备来进行。这种纸笔实验最大的优势在于实验工具简单,操作简便,对场地没有特别要求,在教室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作为一种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开始依赖于计算机进行[15]。计算机实验的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实验效率,通过使用计算机,被试者在进行决策和选择时只需要填写某个数字或者点击一下鼠标即可完成,实验结果也会迅速在计算机屏幕上精确地显示出来。由于计算机实验的进行一般需要在专门的标准实验室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安排单独的课时来进行实验或者设置微观经济学的配套实验课程(根据专业的不同,也可以在高年级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

3.4正确处理验证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的关系

依据教学目标的高低和学生层次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两种类型。验证型实验侧重通过对课本上的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等进行验证,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对经济理论和现象感性认识的不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是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类型。但这种实验形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安排走,不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和思考能力。设计型实验是在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经过系统归纳并掌握了较强的实验技能后,只给出实验题目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实验查阅文献、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设计型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高级形式和阶段,比较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

3.5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理解与兴趣。作为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功底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教学则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判断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但是又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依存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手段,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同样如此。实验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与课堂理论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关系。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并能给予实验教学以充分重视的经济学教学体系,才能全面完成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范文3

【关键词】 脑桥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期; 弥散加权成像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opographic Location an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cute New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WANG Kai,WANG Hai-j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1):001-004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opographic location an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D)in patients with acute new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Method:168 patients with acute new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 from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6 and identified b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OWI),were included for retrospective review.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clinical symptoms:the patients with ND group and thepatients without ND group.The correlations of ND with risk factors,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fferent topographic locations were analysed by statistical tests.Rusult:Among 168 patients,26.8%(45/168)were diagnosed with ND,73.2%(123/168) were diagnosed without ND.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female ratio[57.8%(26/45) vs 43.1%(53/123), x2=5.137],smoking ratio[13.3%(6/45)vs 26.8%(33/123),x2=5.092],mean length of hospital stay[(22.9±7.1)d vs (16.9±7.3)d,t=6.137],ratio of worse short-term clinical outcomes[77.8%(35/45) vs 33.3%(41/123),x2=31.812] and ratio of lower pontine infarction[44.4%(20/45) vs 30.1%(37/123),

x2=6.038] between two groups (P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范文4

论文摘要:我国数理经济分析开展相对较晚,目前以学习和模仿国外为主。由于国内外的经济体制和环境存在差异,前沿数理模型能否直接应用于国内值得探究。在进行数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须让学生树立起框架分析的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分析解决问题。

一、 引言

日前,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学的数理分析之风渐盛。对于经济学研究及教学呈现的数理化趋势,国内外都展开了争辩。赞同者甚至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们认为,数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分析经济问题时采用数理方法可以得到在纯语言的定性分析中难以直观得出的结果,它使得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表述更加准确精炼,且能将已有的经典经济理论拓展延伸。而批评者们则认为,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注重理论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数理模型过度建设和使用无益于理论的创新,也无法准确反映现实复杂且不稳定的经济活动。数理经济学的本质是探讨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精练描述经济学问题,并推敲通过数理分析而导出的数学关系式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及揭示的经济规律。在不脱离经济思想本质的情形下,科学地应用数理工具,进行经济理论的理解、应用和延伸,将有助于经济学科的长足发展。

数理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它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分析对象而言,它可以是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也可以是劳动经济、产业经济、公共财政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因此,数理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各个方面内容,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相关数学理论和模型,内容极其庞杂。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国内关于数理经济学这门课程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通用教材,除了国内学者们编写的少数教材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华裔经济学者蒋中一编写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动态最优化基础》。有些高校直接采用了北美经济学研究生的相关通用教材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上以学习和参照国外的教学内容为主。

针对数理经济学覆盖内容众多、理论过于抽象、模型研究方法复杂等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数理经济学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核心思想,秉承从基本分析框架出发的思路,使学生掌握解决经济学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分析具体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数理经济学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实现某个个体或群体最优的学科。因此,数理经济学的教学主要以如何实现最优化为主线,从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一直沿伸到动态分析。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运用经济学基本框架进行分析

经济社会中,微观个体与宏观总体都面临着在有限资源及环境机制下实现自身最优的问题。尽管由于参与方的行为表现、经济环境及制度安排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流派,但是对经济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的框架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及进行评估比较等五个方面。(田国强,2005)任何数理经济模型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之上。在学习时,首先明确模型的这五个方面特征,将有助于人们迅速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数理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学涵义。

(二)学会设定切合实际经济环境的数学语言

通常经济学理论分析都包括三个部分: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目标;进行论证分析;得出论断,给出政策建议。因此,在进行数理经济分析时研究语言就需要经历“经济学语言——数学语言——经济学语言”阶段的转换。分析问题是在明确了研究目标之后,要学会把现实中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参与方的行为特征及制度安排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准确、精炼地表述出来。不同的经济环境、游戏规则以及参与人的是否理性都是影响经济结果的重要方面。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经济背景及环境,是做好整个模型分析的基础。

(三)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

在进行数理经济分析学习时,结合听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在理解本专业学科基本的经济思想脉络情况下,有侧重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数理分析工具。比如说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数理分析工具介绍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应首先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模型(basic model)的解决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联系现实环境,向学生明确指出基础模型依赖的假设条件及在实际中的适用情况。如果基础模型的某些假设与实际环境相违背时,模型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延伸和改进。教师在重点讲授基本的分析工具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点,查阅相关文献,对问题继续深入研究。

三、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数理经济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且数理模型的证明与推导,看起来抽象难懂,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为了更好地讲授数理经济学,针对学生的具体经济学科专业以及相应的知识准备,应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分析工具为导向

经济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最终反映的是现实的经济运行。做经济分析时,一切应先从问题出发,将数理方法与经济学的“问题意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甚至是经济理论的纵深发展。脱离经济问题本身,过度沉迷于数理模型的推导无益于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理解。无论是对于以后走向社会工作的应用型学生,还是对于日后投身于经济学研究的研究性学生,他们都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目前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和解决经济学问题时必须首先以问题为导向,从现实的经济问题出发,寻找或创新数理分析工具去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微观经济学标准的消费者或生产者理论模型中,经济人都假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因此,每个人都把价格视为参数给定,个人的选择不受他人的影响,且每个人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身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初学者往往会对此不解,认为无论是假设条件还是得出的分析结果都不切合实际,无法理解学习经济学的用处。这时须启发学生,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出发,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复杂更一般的情形。在上面的模型中放宽假设,假如市场环境不再是完全竞争,而参杂了垄断成份,甚至是完全垄断,那么我们通过模型推导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假如个人的选择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模型的结论又如何?同样,对其他诸如博弈论,委托——,一般均衡理论等数理模型的学习时,也应秉承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打好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现实经济环境在基础模型上做修正分析。

(三)科研课题、实际案例与课堂互动相结合

即时的科研课题或者实际案例都是对当下经济热点问题的反映。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穿插,形成补充。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数理模型在现实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有直观的感触。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或文献,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式的讨论。因而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模型的理解。

(四)注重课后的练习

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就想掌握一门课程的全部知识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有复杂数学公式推导的数理经济学课程来说。因此,为了使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课后练习是必要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后练习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代表性基础模型的推导证明训练;结合专业基础模型的课程论文写作训练。两种练习均要注意度的把握,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能力为主。

四、结语

与国际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水平相比,目前我国数理经济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研究分析方法也多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由于国外的经济环境、机制设计以及参与者的行为心理均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外前沿经济理论模型对中国经济的直接适用性也值得商榷。因此,对于国内数理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由于数理经济学课程存在内容多、难度大,抽象复杂等特点,本文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几点体会。我们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和反思,数理经济教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2] 王 黎.应用型本科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范文5

时间价值观念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在投资决策、筹资决策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应用中的问题

(一)采用静态分析法,项目评估不真实可靠

在进行项目评估中,因为货币是具有一定时间价值的,因此采用静态的分析方法来开展评估工作,从项目的资金投入到项目的收益产出之间的时间差大,必然会影响到项目的资金价值,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该方法不可行。而实际上,由于目前的单利档次是根据复利计算而得的,因此,很多企业沿用的根据不同项目还款期限采用不同档次的单利计算利息,主要是将项目投入的本金加上应计利息,得到总值后一起纳入经营期内的净现金流入量来开展对比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虽然有区别于单利分析法,即事实上也考虑了项目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该方法并未完全充分的体现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存在的局限性表现为:一是项目的资金投人与收益的产出均为分期分年来实现的,并不是简单的年初与年末的单次现象,静态的区别单利法,往往是根据原有约定的利率来计算利息,加上先前的本金来确定资金流,因此很大程度上已经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二是项目的投资往往是多方投资来形成的,项目投资方的多元化,资金的价值考虑的比较周全,但是项目开发主体企业同样也有自筹资金的投入,该资金存在机会成本,往往在分析中不考虑其时间价值。三是贴现率是动态变化的,往往涉及到的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完全取决于银行贷款利率预测的经济效益。同时加上复杂因素,导致贴现率不一定能全面上升,因此,可能导致效益下降,原来的项目不一定可行。上述问题都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应用静态分析法存在的问题。

(二)证券市场流动性成本高

显性成本比较容易客观衡量,主要由交易税、交易费、交易佣金构成,而隐性成本可以由冲击成本(衡量一定金额的交易对市场价格造成的冲击程度)来度量。我国市场存在隐性成本偏高,尤其是对经常需要完成大额交易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交易成本的影响更为明显。深市股票的隐性成本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成熟市场。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筹资决策中的问题

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财务风险,使得资金来源与资金运营协调,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从而实现不同性质资金最大效率的增值。

(一)企业筹资成本高

企业经营中的出现收益小于支出,企业处于经营亏损与净资产总量不断减少的状况下,极易出现收支性筹资风险。出现该状况,可能会造成企业的债务偿还出现不良影响,而且并非出现在某个时点或者一项债务的问题,有可能牵连企业整体。从该风险成因的角度来看,若这种风险一旦暴露,将导致企业的经营亏损,企业处于一个资不抵债的状态,企业的经营不善导致净资产总量不断减少。结果必然会促使企业的债权人利益受到影响,而且必将让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问题。因此,明确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长期的风险,如果企业无法控制该风险,必将引发企业通过加大筹资,增加筹资成本来缓解问题,但是同样增加了风险。

(二)股利分配政策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我国企业形成的股利分配政策,对于企业自身的利益有密切相关性,同时也对企业的投融资、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企业发展中,往往通过积累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并不注重企业的现金流出的现金股利分配方式。在经营过程中,关注企业的盈利状况,利润指标的大小,对企业股价的关注程度较低,因此,这种分配的策略上与国际惯例有较大的区别。我国上市公司不热衷与通过现金股利分配的方式来实现收益的分配,更多的是采取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因此,市场中的投资行为也关注配股与送红股的机制,投机行为得到助长,不利于投资者形成较为理性的投资理念。

三、企业在投融资的决策中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针对时间价值观念在财务管理应用中的问题,企业在投融资的决策中应采取相对比的应对措施。

(一)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应采取的措施

企业的投资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风险的价值有多大,均是企业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

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们应重视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资金方面的原始积累后,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贬值,所以企业必须科学地规划和和使用资金,确定一个好的投资项目,让资金再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产生增值。

1.采用内含报酬率法,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对于投资方案的评价中,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中,关注投资方案中的利率水平,对于长期投资而言,资金的成本就成为了投资方案可行性的最关键的要素。当前许多的企业资金的筹集来自银行、民间与企业自筹。上述的资金成本均通过银行贷款利率为基准来体现,但是,实际的贴现率并非与预计的稳定形势相符合,而是面临着诸多影响因素,包括通货膨胀、市场物价、货币流通、区域投资环境、投资风险等,这些因素都导致贴现率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对于企业而言,其融资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投资的成功与否。若采用净现值分析法和现值指数分析法,可能无法有效地解决企业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决策问题。因此,采用内含报酬率来分析,其现实意义较大。所谓内含报酬率,就是根据某贴现率使投资方案的各年投资总现值和净现金流人量总现值正好相等贴现率,也就是说,是一种能使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一般,如果为了进一步控制决策的可靠性,需要通过对未来的估值进行多次重复的变动来进行,分析方案估值中的净现值的变化程度差异情况,来决定企业的投资方案的可行性与最优化的决策。

企业在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中,不能仅仅依靠单个分析方法、机械的计算来做到决策的有效,在实际投资决策分析中,需要综合所有方法的优势,结合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包括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有关影响因素,如国家的经济政策因素,社会需求,市场动态变化的因素,来进一步提高决策的可行性,降低失误率。

2.降低证券市场的流动成本。经济租金是扣除全部成本后的净额,这些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储藏成本等,而且包括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经济租金是扣除了资金的机会成本之后的利润。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竞争促使经济租金趋于零。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也认为,如果资本市场是高度竞争性的,并且有众多掌握充分市场信息的参与者,各方行为精明、谨慎行事,符合公开市场条件,那么资本市场就会迅速调整到均衡状态,这时,证券投资者只能按资金的机会成本获得回报。证券投资的净现值很难大于零,尽管资本市场可以细分为许多子市场,但资金在这些市场之间的流动非常迅速,证券的买者和卖者会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有利因素,形成激烈的竞争。也正是这种竞争力量促使证券市场迅速达到均衡。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筹资应用中应采取的措施

1.降低企业筹资成本。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虽然有多种渠道供选择,但是所有筹资必须支付因为资金所有者资金的转让而损失的代价,必须承担资金的成本。当然,不同的资金筹集渠道所需要的成本不一致。企业通常采取综合的方式来获取资金,并形成资金的筹集结构,尽量以最少的成本来实现资本的获取。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因为借款具有到期偿还和增值性的特征,受到货币自身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同时也因企业的还款周期的影响。企业需要依据其资金的使用目的,包括企业资金投入的时长,数额大小和偿还的条件因素及企业的财务状况来决定借款的数额、用途和期限。货币的时间价值存在,需要企业重视按时偿还的要求,及时偿还,否则必然提高利息支出,提高筹资的成本。

微观经济学静态分析范文6

[关键词]环境规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96-0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经贸往来中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与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环境成本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是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根源,为此各国政府纷纷采用一定的环境规制来控制污染,与此同时,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环境壁垒也成了本国政府与产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国际大趋势之下,如何通过环境规制的调整来实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成了当前需紧迫解决的重大课题。

针对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传统学派、修正学派及综合学派的观点各不相同。那么,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到底存在怎样的影响机制?应该如何消除环境规制对竞争力的负面影响?如何通过环境规制刺激技术创新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回顾进行初步思索,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概述

从比较角度来看,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内企业能力的差异、产业资源条件的差异和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的综合反映;从产业自身来看,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整体素质、市场竞争结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全面体现。

在传统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中均没有考虑环境因素,资本、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是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及国际贸易的根源。如果将环境要素作为影响一国比较优势的要素之一,拥有较丰富的环境资源的国家将倾向于出口环境密集型产品或高污染型产品,而环境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将出口非污染密集型产品或清洁产品。发展中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估价和偏好相比发达国家要更低,而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定义自然资源的财产权上也存在显著差距,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普遍较低,从而使其在环境资源禀赋方面拥有了建立在低环保标准之上的所谓“虚假”比较优势。这些现实情况导致了环境标准差异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争论,使得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从传统研究体系逐步转向“环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深刻变化。

目前的研究中,关于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上,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传统学派认为环境政策的实施会降低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因为较高的环境标准将导致国内厂商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损害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严厉的环境管制所产生的环境收益有可能低于将本国市场让给国外竞争者所遭受的损失,这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及产业面临环境收益与竞争力之间的权衡取舍。修正学派认为较严格的环境政策的实施将会带来更多的企业创新活动。因为如果把新的严格环境管制标准建立在设计恰当的激励机制之上,且大多数受管制的企业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标准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必将会引起生产成本的普遍下降,那么环境管制就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诱因,进而达到双赢的局面。综合学派认为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大多数情况下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往往有利有弊,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要根据该产业所处的具体约束环境、产业自身特性、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及时期的长短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

2传统学派的主要观点

传统学派运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从静态分析的角度研究表明:如果企业在环境规制实施前是有效运转的,规制的推行会降低包括生产效率、利润率等在内的产业绩效。因此,环境规制的实施必将导致企业成本的普遍上升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著下降,从而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以及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低环境标准的国家转移(“环境避难所”效应),所以环境政策的实施会降低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该学派主要的分析思路为:第一,环境规制要求企业投资于污染防治或缴纳污染税费等,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如Slater和Angel(2000)认为在实施较高环境规制水平的国家,企业因规制的要求必须配置高标准的污染控制设施,或需支付较高的环境清洁费用,因此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往往能够获得竞争优势。Gray和Shadbegian(2005)对美国1979―1990年造纸、钢铁和石油产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生产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第二,环境投资对传统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即环境投资会挤占企业的其他生产性与营利性投资,从而对利润率产生负面影响。如Knutsen(1995),Leonard(1998)认为受严格环境规制影响越大的企业失去市场份额的可能性越大,并且由于环境规制引起成本增加,这些企业倾向于选择规制较低的地区投资,或转向受环境规制影响小的生产领域。第三,环境政策对企业的“约束效应”,即环境政策给企业的生产决策施加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这种新增的约束无疑缩小了企业生产的决策集,并加大了企业运营各环节的难度。如Lanoie和Tanguay(1998)认为环境规制不但限制了企业的生产决策空间,也限制了企业所拥有的包括创新在内的其他机会,而且如果环境规制延长了企业创新所需的时间,就会更加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第四,对环境规制的服从会带来企业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的一些不确定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

3修正学派的理论和主要观点

31修正学派的理论基础:“波特假说”

20世纪90年代,Michael Porter(1991,1995)等学者提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政策通过刺激企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业绩效和国际竞争力。这一观点被称为修正观点或“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开辟了对环境规制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的另一途径。“波特假说”的两个核心理论是“创新补偿理论”和“先动优势理论”。

311创新补偿理论

该理论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企业通过积极的环境管理来实现创新,从而部分或近乎全部地弥补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甚至可由此比不受规制的企业更具“绝对竞争优势”,从而最终获得“创新补偿”。

Porter(1995)将其进一步分为“产品补偿”与“过程补偿”。产品补偿是指环境规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形成了更为环境友好的产品,这将增加企业的收益。比如,由于原材料的替代、包装减少等原因可能会使得产品成本降低,或是由于易于再拆分或循环而具有更高的再出售或废料价值,对用户来说产品具有更低的处置成本等。过程补偿是指环境规制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导致更高的资源生产率,进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比如,更谨慎的生产管理促使停工期减少,生产投入品的循环利用导致原材料费用降低,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能源消费降低,废弃物处置成本下降等。

此外,Porter还认为,严厉的规制比宽松的规制会产生更大的创新。宽松的规制标准可以通过渐进创新或非创新途径,采用末端治理或者其他的治理措施就能达到。严厉的规制则促使企业关注排污水平,同时要求更加本质的解决方法如产品或过程的重组等。尽管遵循成本会随规制严厉程度的提高而上升,但创新补偿会提升得更快,从而净遵循成本会随规制严厉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甚至变为净收益。Gore(1992)指出,改进环境质量是企业提高效率和利润率的最佳途径。

5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述评51造成三个学派分歧的原因分析

截至目前,学者们对环境规制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因此无法通过文献研究来判断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通过对学派之间分歧原因的探究和反思,可以更全面地来把握研究的体系和方法。

511各学派研究的角度不一样

传统学派多从静态上分析环境规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所以得出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起消极作用的结论。修正学派则多是从动态上分析两者的关系,从而得出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起积极作用的结论。而综合学派则主要偏向于对固定国家或固定行业的分析。所以,研究角度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512各学派对数据的不同选择

在实证研究中,使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和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从国际经贸现实来看,环境规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在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分研究的基础上,对两者从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够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行性。

513各学派选用的实证手段不同

学者们用于测度环境规制严格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及数量模型有所不同。由于相关的测量指标与数量模型有很多,每一种多从严格度或竞争力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来度量,而使用不同的测量标准难免会造成结果的差异。而现有相关的微观实证研究手段相差太远,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一个相对适当的指标体系是得出正确结论的保证。

52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521针对国外环境规制对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关注于本国环境规制对自身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经贸现实中,国际社会及贸易对象国的环境规制对本国的经贸实践及产业未来发展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目前仅仅可以查阅到欧盟环境规制对本国少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即欧盟规制对我国纺织与服装、家电、玩具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针对国外环境规制给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方向、范围及程度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522环境规制严度测量指标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在以往文献的实证研究中,选取了不同的指标或数量模型来测算环境规制的严格度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而由于这些指标与模型所包含的经济内涵较为偏狭,所以指标与模型的不同往往造成研究结论的不同和偏颇。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选用及完善一套适当的指标来衡量环境规制的严格度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能否正确诠释环境规制和国际竞争力关系问题的关键。

523针对环境规制研究的方法论需要进一步的整合与完善

早期文献大多认为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很小或者呈负面影响,后期研究显示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一定为负,环境规制有可能刺激企业创新进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这些分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同研究方法的影响,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从静态分析转向准静态及动态分析、从对短期的分析转向对中长期的持续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研究体系。

524在环境规制与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对产业类型的选择较为狭窄研究表明,环境管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受到被管制行业具体特点的特殊影响,同一环境规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对环境规制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中,一般是针对制造业或污染密集型工业等。但在现实情形中,环境规制对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影响也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针对涉及国际经贸的国民经济主要产业分别开展细致分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许冬兰,董博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和生产力损失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91-96

[2]郭红燕,刘民权,李行舟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8-33

[3]解垩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08(1):19-25

[4]董敏杰,梁泳梅,李钢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3):57-67

[5]Gray WB,RJShadbegian RJ,Plant Vintage,Technology,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6):384-402

[6]Gray WB,RJShadbegian RJ,Pollution Abatement Expenditure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2):196-208

[7]Porter ME,Americas Green Strategy [J]. Scientific American,1991(4):168

[8]Porter ME,Van Der Linde,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4):97-118

[9]Hamamoto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4):299-312

[10]Square R,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A Literature Review [R]. Working Paper,2005(6):7-8

[11]Schmutzler A,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Managerial Myopia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2001(18):87-100

[12]Lee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Market Power: The Case of the Kor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8):2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