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文1

【关键词】SOA,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420-01

1、前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企业在不同阶段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多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每个系统都存贮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驱动着企业的各项活动,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如何实现信息孤岛之间的有效集成,成为现今很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首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及其具体产品是解决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问题的有效手段。

2、SOA的概念

IBM公司给sOA的定义是:“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它们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本质上sOA是一种方法,它将已有的个性化的业务需求以及这些业务的具体实现(如:软件)包装成为服务,服务可以进行排列组合以实现新的业务,并且能够进行方便快速的部署,从而加强了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之间的联系。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的tEsOA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帮助一方能够方便的提出需求,而另一方能够快速的满足这个需求。生活当中,我们吃面包可能就是一个需求,而卖面包给你就是一个服务;在人事系统中,查询一个人的档案可能是一个需求,而提供查询结果就是一个服务。我们不需要知道面包是如何做出来的,只要觉得好吃就可以了;同样我们不需要知道档案是怎么收集和存放的,只要觉得信息完整和可信就可以了。这就是sOA,它是由不同的参与角色在不同的层面来实现的。SOA不是一种语言,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技术,更不是种产品,它给出在特定环境下推荐采用一种软件系统建设架构,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面向应用服务的企业信息系统构建和集成的解决方案

3、信息系统集成问题分析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国内企业信息系统集成问题。随着“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内企业信息化持继发展,企业各大信息系统不断上线,ERP.PDM.MES等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系统都是以企业的业务为导向建立的,随着系统应用的逐步深入,纸介质的逐步减少,基于业务之间的紧密联系,信息系统必定进行集成。但是在进行各个信息系统集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集成的困难甚至超过了建立的难度。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3.1 技术的问题

企业内部的ERP、PDM、MES等管理系统一般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被逐个部署。出于投资、技术和应用领域等的考虑,企业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厂商所提供的产品,因此每个应用都有其自己特有的基础架构。一个个信息系统就如同一个个“信息孤岛”,这些异构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通信和信息共享。在物理上,我们需要将这些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内部关联的整体,为了实现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信鼠系统进行集成。传统的集成解决方法包括点对点集成、基于中间件的集成和EAI方法,它们都是面向接口的集成方式,对各个应用的接口进行基于某些特定标准的处理,从而达到系统整合的目的。两个系统之间是独有的接口,即每个对于任意一个其他的接口都是不同的,随着需要集成的系统不断增多,系统的接口呈指数增长,这种情况下不但维护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当一个应用系统发生改变时,连接到该系统的其它应用都要跟随改变。

按照SOA的思想,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由各种各样的服务组成,服务的重用能力比以往任何组件都要强,因为它是直接反映业务而不是技术。需要开发新的应用时,则可以先考虑重用现有的服务,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成本,使企业IT系统更加灵活“随需而变”。SOA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让企业彻底摆脱面向技术的解决方案的束缚,轻松应对企业商业服务变化、发展的需要。虽然早期SOA思想就可以解决企业集成的技术问题,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并没有具体实现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J2EE和.net两大平台的不断完善,基于sOA思想的产品已大规范开始应用。目前,基于SOA的具体集成产品,如ESB,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出现的,它基于SOA架构,使用Web service技术规范,实现了企业原有的系统的封装和新系统的整合,基本能够解决目前的集成技术问题。

3.2 管理的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系统的应用应该是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信息技术也将提高管理水平。目前困扰国内企业信息化集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基于业务职能的部门的划分所导致的部门问的沟通障碍,在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编码不统一、基础数据不一致、标准不详细、执行不到位,这些管理问题,在“信息孤岛”时代,由于业务部门内部管理相对统一和人员处理的相对灵活,虽然使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也不是那么顺畅,但还可以基本保证整个业务流的正常流转。但是到了信息系统的集成时代,集成对数据,流程的要求是准确、唯一。系统无法像人那样变通,导致这些问题暴露和放大,甚至阻碍了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

这类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使用特别是集成阶段暴露和放大了这些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基于sOA理念的企业信息系统架构,从业务角度,也要求企业的管理逻辑清晰,职能部门功能准确划分,可以将业务流程梳理成为标准的服务,以驱动企业的各项活动。解决这些问题,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体制机制、企业文化、从文环境等。SOA属于技术实现的框架,为管理提供了一些供鉴的基础模式,但显然无法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而国内很多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恰恰是由于这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

4、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面的分析,SOA及其产品,在目前来讲,是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手段,但是,它必须建立在业务逻辑清晰的基础上,对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所暴露出来的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千万不要以为有了SOA框架的软件产品,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现阶段,国内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或者说信息化工作的主要问题,恰恰是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这也是信息系统集成必要的基础条件。针对企业本身的问题,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文2

关键词 云计算;供应;需求;云计算市场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2-0217-02

0 引言

1 云计算市场供应分析

根据市场云供应商按照所专注的业务可分为4类:

侧重于公有云的供应商:1)云服务供应商,通过公共互联网向企业或者个人用户提供云服务,其中,供应商会负责管理与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程序、数据、等内容;2)云经纪人,一般通过转售带有附加值的云服务给客户来赚取利益,他们一般都是云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伙伴,是终端客户与终端云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桥梁。

侧重于私有云的供应商:3)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通过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给企业级客户,帮助他们搭建安全的私有云,这类企业都带有自己的系统集成核心技术;(4)云咨询商,通过帮助企业级客户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合适的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来帮助客户搭建私有云,并会在这过程中一直带领客户实施解决方案,他们是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的合作伙伴,是企业IT部门云化的催化剂。

抛开云经纪人与云咨询商,他们对云计算推广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但是并没有起到核心的作用。起核心作用的事实上就是云服务供应商以及系统集成方案供应商,他们组成了云计算的基石。

1.1 云服务供应商(主要针对IaaS供应商)

调研的首要收集信息为各大IaaS供应商的市场份额,亚马逊一家独大,其它企业合起来都没有亚马逊市场份额大,亚马逊占了68%左右;IaaS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虽然大体上都是类似的,例如存储服务、计算服务等,但是在详细的各性能方面,区别还是很大的,本次针对性能方面的调研,主要从8个角度来考量:依次是安全性、服务可持续性、支持能力、云能力、用户控制接口支持程度、SLA、服务的弹性、可支持的系统与环境类型。性能调研的最终结果就如市场份额所示一样,亚马逊公司在IaaS服务领域各个性能方面都遥遥领先,是IaaS市场的领导者。

1.2 系统集成供应商市场分析

IBM是市场上的领导者,IBM从多年前就开始向“第四产业”转行,放弃了PC市场,专注于解决方案的供应,所以对于IBM在云计算解决方案供应上的强大一点都不奇怪,IBM支持所有主流的云集成解决方案,并且占领着大量的市场;惠普同样作为一家美国的超大型IT企业,它也能够提供各式各样的云集成解决方案,但是起步比较晚,所以占领市场方面没有IBM这么大。其他公司都选择了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进行集成服务的提供,比如微软擅长于提升云的能力以及运用软件产品来帮助企业搭建私有云,VMware & EMC2由于是两家公司的结合,所以擅长于服务器与存储的供应以及运用软件搭建私有云、提供云能力。埃森哲技术并不是强项,但是该公司擅长于商业分析,通过优秀的分析能力来帮助企业解决云需求。

2 云计算市场需求分析

主要通过云计算领头企业的案例库分析,得到所有的需求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IaaS服务可提供传统系统所不能提供的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性能,在所有的案例中,86%的案例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向IaaS服务供应商寻求相关解决方案;另外,IaaS服务付费方式为按使用收费,可大幅度减少企业的初始投资资本,并且在之后的运行过程中,可按照企业的发展现状来运行所需要的服务器性能级别,从而大幅度减少运行成本,50%左右的案例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再者,使用云计算的高可扩展性性能可以充分支持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例如Facebook、Twitte这种类型的大型社交网站,只用了2到3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网站之一,若没有与之对应的高可扩展性,企业也难以快速适应飞速上升的业务需求,48%的需求都涉及到这一战略角度;最后,应用程序、监控、减少技术时间、监控、减少业务时间、技术支持、安全性等都是比较特殊化的需求,这些需求,不同的IaaS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层次也各不相同,例如,GoGrid等个别IaaS企业就没有提供全面的安全,需要用户自己在IaaS虚拟机上部署安全措施,而Amazon就提供全面的安全措施。

3 结论

云计算的需求多种多样,但主要都集中在降低成本、进化企业IT模块、增强性能等方面。而云市场的供应方面,主要分为云服务供应与系统集成供应两方面,一个是主要面向公有云的,另一个主要是面向私有云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市场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私有云跟公有云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信息化新时代将会是云的时代。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文3

0 引 言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智能存储技术迅猛发展且日?成熟,自动化库房逐步在企业现代化车间、智能配送中心、设备管理中心等部门建立,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MS)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WMS系统在国内企业实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企业现有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MES、PDM、CRM等系统不具备库存管理功能;

(2)企业并行存在的多个信息系统下的采购数据、出入库账目和库存数据无法整合,整体数据欠缺一致性和完整性;

(3)企业现有信息系统与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流和数据流相对封闭、独立;

(4)自动化库房、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的建立对企业信息系统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由此,WMS系统如何在企业生产现场、自动化库房设备控制系统(Warehouse Control System,WCS)与企业信息管理之间扮演好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对于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管理等至关重要。

本文综合以往WMS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进行系统集成的案例,就WMS系统在企业实施过程中常见的系统集成思路和常用的数据交换方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1 如何集成

WMS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需要在企业信息系统已有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WMS系统在库存管理、智能存储方面的优势进行系统集成。WMS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即业务集成和数据交换规则。业务集成,即业务流的集成,主要解决如何融合、衔接企业信息系统和WMS系统相关业务流程的问题。数据交换规则,即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协议,解决企业信息系统和WMS系统之间数据流和信息流如何交互的问题,从软件开发角度约定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方式。

在前期调研阶段,WMS系统与企业双方技术人员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业务调研和需求分析:

(1)企业信息系统的类型及企业信息系统现有的业务流程和功能;

(2)企业需要在自动化库房中存储物品类型,如电子元器件、刀具、普通生产物资等。不同的物品类型会有截然不同的业务流程;

(3)企业现有信息系统是否具备物品信息管理、库存管理、库位管理的功能?

(4)企业信息系统是否具备完整的出入库相关单据编制流程?

(5)企业信息系统与WMS系统如何进行数据信息交互?

(6)双方系统是否需要信息接收后的回传确认,即是否需要回传任务执行状态、关键任务信息?

双方技术人员应依照上述思路,最终确定系统集成方案。

1.1 业务集成

在WMS系统实施过程中,企业信息系统是否具备库存管理、库位管理功能是决定WMS系统与之进行业务集成方式的关键决定因素。

1.1.1 企业信息系统具备库存管理、库位管理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初期规划时功能规划较完善,可管理存储在智能存储设备中的物品库存、库位信息,通过采购入库、领用出库、借用出库、归还入库等业务流程编制出入库单据,向WMS系统传达指令:“何种物品―出/入动作―请求数量―存放货位”。WMS系统通过数据接口接收出入库单据,并根据“存放货位”中的设备编号、货位编号等信息将出入库任务分解至WCS终端的系统中执行出入库动作,完成物品出入。同时,WMS系统将任务执行结果返回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即任务执行成功与否及失败原因等信息,确保信息流程的完整性和数据信息的一致性。这种集成方式以企业信息系统为主、WMS系统为辅,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较强,整个过程基本可实现全自动化操作,无需操作人员参与。具备库存管理、库位管理功能的企业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

1.1.2 企业信息系统具备库存管理功能,不管理具体货位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物品库存信息,WMS系统管理物品在智能存储设备中的库位信息。企业信息系统编制出入库单据,向WMS系统传达指令“何种物品―出/入动作―请求数量”。不同于前一种情况,WMS系统接收出入库单据后,需要对物品货位进行分配或查找,对入库任务推荐分配货位,对出库任务读取历史货位。WMS系统形成动作指令,待WCS系统执行完成后向企业信息系统回传任务执行结果,同时更新系统数据库中物品的存放信息。这种集成方式仍然以企业信息系统为主,但货位管理过程需要有操作人员一定程度的参与。具备库存管理功能,不管理具体货位的企业信息系统如图2所示。

1.1.3 企业信息系统不具备库存管理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不具备库存管理功能,编制出入库单据后依旧向WMS传达指令“何种物品―出/入动作―请求数量”,WMS系统负责解析、执行。但这种情况下WMS系统接收出入库单据后需要根据系统管理的物品库存信息核对单据中请求数量的合理性。这种集成方式双方系统业务传递的信息不止是任务信息,还需要将WMS系统管理的物品库存信息共享至企业信息系统。不具备库存管理功能的企业信息系统如图3所示。

1.2 数据交互

确定业务集成方式后,数据信息如何交互成为系统集成的关键。目前主流的数据信息交换方式有中间表、基于HTTP协议的Web Service/SOAP方式、RFC方式、普通HTTP/HTTPS协议通讯、普通Socket方式自定义报文通讯、文件模式等。其中,以Web Service、中间表为主流对接方式。这几种接口方式各有优缺点:

(1)中间表接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向WMS系统提供相关业务中间数据库/中间表,在中间库中建立公用的入库单据表、出库单据表、库存信息表等,在共享表中建立标志位,表明有新数据、已读取数据、反馈数据、读取反馈数据完成、删除标志等,通过标志位的定义来完成数据交互。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开发量小,简单,高效,较直接读写数据库方式能够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但存在实时性低,通用性差,接口变动时影响较大,不适合多用户的并发等缺点。

(2)基于HTTP协议的Web Service/SOAP接口:双方技术人员就需要传递的单据信息、查询信息编写服务端和客户端接口函数。Web Service接口可确保信息的实时读取,并及时回传信息是否接收成功。这种方式具有易于重构,开放性好,可集成性好等优点,且Web Service可穿越防火墙,实现真正的自由通信。但其缺点也很明显,Web Service使用了XML对数据进行封装,导致大量数据在网络中传输。

(3)RFC接口:SAP系统是业界最先进、最稳定的ERP系统,其接口方式主要有RFC、IDOC、BAPI三种,其中RFC调用最常见。对接方根据SAP提供资料,在对接程序中进行代码开发,即数据同步、数据读取、信息反馈等。由双方共同承担开发工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双方各司其责,商讨开发,不容易造成混乱和错误,开发进度快。但使用方必须承担SAP二次开发费用,需要组织三方商讨,在原有SAP的流程上加入对接方开发软件。

(4)Socket报文接口:集成双方技术人员自定义报文通讯,以TCP/IP,Socket方式将通讯内容编制成电文形式进行传送,由双方共同开发,定制报文格式和内容,定义侦听方和连接方,发送报文和回传信息。这种接口方式需双方共同开发,可逐条发送指令,连接方在需要时开机运行同步数据即可,信息反馈针对性较强,实时性高。但须保证网络畅通,否?t无法传送指令,接口协议较复杂,技术门槛相对较高,问题定位较复杂。

(5)普通HTTP/HTTPS协议接口:区别于前文描述的Web Service接口,HTTP-GET和HTTP-POST是标准协议,我们日常网站、系统都使用HTTP-GET和HTTP-POST标准协议进行数据访问。该接口基于应用级接口,使用方便,程序员开发水平要求不高,容错性强。但传输速度慢,数据包大(HTTP协议中包含辅助应用信息),实时交互,服务器性能压力大,数据传输安全性差。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文4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工程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51-02

加强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精神,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以新的教学体系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基地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创业、开放、竞争”的发展思路,践行“以人为本,质量在先,特色创优”的培养方针,充分利用学院、科研院所以及对口企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与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等竞争、健康活泼的创新氛围,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拔尖人才。

2.建设方案。(1)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实践活动,主要科技创新方向为:①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技术,包括数字认证技术及实现、生物认证与智能卡技术、电子支付安全技术;②电子商务应用策略,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卖场规划、品牌推广和网络广告、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组织、电子政务技术及服务;③企业信息门户EIP,包括聚合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信息综合集成。(2)嵌入式系统创新平台。培训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理论设计、软件仿真验证等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3)网络动漫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网络科技制作、动漫游戏制作、手机网络平台制作、数字内容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方向为:网站设计制作维护、主机和网站安全服铡Windows Mobile应用程序开发、数字化动画及视频制作、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创作、数字认证技术、数字版权保护加密封装系统、在线多媒体数字内容版权控制。(4)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企业信息化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从管理咨询、软件开发、设备采购、系统集成到技术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创新方向为:网络化制造调度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应用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服务科学与企业集成、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及自动控制、复杂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度。(5)网络工程创新平台。网络工程创新基地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企业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网络运营维护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开展相关网络集成方案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培训等项目的创新研究和创业项目。创新研究包括网络及软硬件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培训、网络应用与维护培训、企业OA系统研发、B/S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二、创新基地教学模式

1.教学方案。课程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工程(专题、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团队(小组)学习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类似科研小组(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理论课―实践课―讨论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或课程专题讲座)由该课程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负责,对课程从高层面、宏观角度进行讲授和概括;“实践课”由辅导教师负责,小班进行,每位教师辅导学生不超过20人,提高辅导效率;“讨论课”可由研究生组织,由学生对某一(某几个)专题进行讨论,研究生负责引导,解决学生细节方面的问题。三者相互补充,每次“理论课”都辅以“实践课”进行练习,每次“实践课”都辅以“讨论课”进行细化。

2.工程实训方案。(1)基本工程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结束后,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或专题训练,该环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对学生的基础编程知识和能力进行的训练,以达到对每个学生实现综合工程实训的目的。基本工程训练选择较为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经过适当的修改)作为项目原型,着重训练系统解决方案中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部分,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需求调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学生自己组织方案论证,组织设计结果评价,教师适当参与。通过基本工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核心课程知识及其相互联系,掌握核心课程的相互联系及在工程中的交叉应用,达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目的。(2)自主工程训练为了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工程案例作为自主训练的实例。每个实例包括核心部分(功能需求、实现目标、关键技术)和辅助部分(实现提示、核心代码等)。辅助部分给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提示,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同时,构建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辅导体系,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座、项目辅导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3)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创新训练采用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自主工程训练为平台,选拔创新训练核心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由核心学生辅以其他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ITAT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4)产学研综合训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题组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了“产学研综合训练”的探索,与企业联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训练环节通过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题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科技创新模式。学生进行三个步骤的训练,最后达到或实现科技创新活动。(1)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完成每门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相应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完成该环节训练的学生能够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初步应用,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性问题。(2)实践创新训练,进行过部分(或全部)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创新环节的训练。该环节中,学生主要通过“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ITAT就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竞赛或实践活动进行初步创新活动。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初步创新活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创新训练,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训练后的学生进入综合创新训练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科技创新平台、校外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进行综合创新训练。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创新活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1)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和综合创新训练平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还需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还需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3)科技创新基地的教师辅导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文5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型企业开始意识到应该通过导入信息管理系统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企业管理。然而在制造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除了最大限度地压缩运营成本、优化生产能力外,企业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多种,如客户、研发、生产、物流和供应商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研发”已成为众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何让企业顺利转型,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除了诸多硬件条件外,成功导入PDM系统已成为必要因素。PDM,即Product Document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是先进IT技术和管理理念的结合体,而系统导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远比系统本身更为重要,“三分软件、七分实施”便是强调管理软件实施过程的重要性。

在欧美发达地区,制造型企业导入PDM系统已经非常普遍,成功率也较高。然而国内大量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现状、组织架构、决策流程和人员意识与国外先进企业差异较大,如何保障这些企业PDM实施成功成为难题。青岛新思诺有限公司PDM实施团队在针对中国企业的PDM的实施过程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将其标准化、规范化并不断优化,从而保障实施过的PDM项目获得成功,使企业获得了极大的收益。在此我们提出了保障企业成功导入PDM可遵循的最佳项目实践,强调了企业PDM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一、企业现状及对PDM的认知

从20世纪80年代,PDM产品理念被提出并不断发展,已经历了30多年,但对于一些国内企业来说仍然是非常陌生的。真正意识到通过导入PDM系统提升研发管理能力的企业比例仍然很少。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通过导入信息化系统来提升研发管理能力这一问题上的认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萌芽阶段。我们遇到的很多企业在PDM选型过程中,往往需要一边普及PDM知识,一边选型。甚至某些企业在选型过程中被PDM供应商误导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在PDM选型时,企业对产品集成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需要集成OA、CRM、CAPP、SCM和MES等。许多企业希望通过某一系统能够解决企业所有问题,PDM供应商也恨不得将所有信息化功能都集成在一款产品上。

然而我们建议,企业在选型过程中应该保持理性,首先能够清楚认识自身,充分了解自身需求,并将需求进行梳理及分类。同时需要建设企业信息化团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通过战略规划分解制定详细计划,做到对信息化发展了然于胸。

另外,清醒认识PDM和PLM之间的差异也非常重要。根据CIMData的定义,PDM为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Management)系统,是一种“帮助工程师和其他人员管理产品数据和产品研发过程的工具,PDM系统确保跟踪那些设计、制造所需的大量数据和信息,并由此支持和维护产品”。PLM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是一种“战略性的商业方法,它应用一组一致的业务解决方案来支持在扩展企业内创建、管理、分发和使用覆盖产品从概念到消亡整个生命周期的定义信息,它集成了人、过程和信息”。显然,前者已经被非常明确地定义为一种工具,而后者则被定义为一种理念、方法和工具的集合体。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PLM看作是CAX(产品创新工具类软件)+ CPDM(产品创新的管理类软件)+咨询服务。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很多企业由于不了解PLM的概念,盲目地追求大而全,不能客观地导入适合自己的PDM系统,最终导致项目失败。

二、导致PDM项目失败的典型问题

“幸福的婚姻大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此引述这句话完全可以概括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选型及实施过程。

企业导入PDM项目的过程中,企业与PDM供应商及服务商的关系犹如婚姻,结合得好,就是百年好合;结合得不好,则是分道扬镳。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失败的结果?笔者综合了以下几类。

1.PDM选型

此类原因是最为重要的。大多数导入PDM失败的企业在选型阶段已经注定了项目失败。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企业信息化规划不明确,从而盲目选型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项目选型主要分成以下三个方面的选型:产品选型、服务选型和服务商选型。

(1)PDM产品选型。

目前市面上的国内外PDM/PLM产品非常多,基本都是针对某型客户做了归纳总结后开发的系统,具有通用性以及一定的行业专业性。如何选择一款适合于企业自身的PDM/PLM产品呢?

企业选型首先根据自身定位,考虑未来多年的信息化战略发展。到底要制定多少年的信息化规划?显然太长或者太短都不利于自身发展,必须根据业务发展战略来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

其次,需要具体分析企业现状,如研发团队的构架、已应用的设计工具软件、产品特点和生产模式等。PDM产品有很强的承上启下的特点,要考虑设计工具(特别是已应用的3D设计工具)、工艺系统以及下游的ERP系统的实施服务情况。产品特点方面需要考虑如产品层级和模块划分等因素,而对生产模式的分析,就是要企业区别自身的业务模式究竟是单件小批量还是面向库存制造,诸如此类。

总之,要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及业务现状选择最合适的PDM产品为企业研发管理服务。

(2)服务选型。

在谈到信息化管理软件实施时,我们通常都说“三分软件,七分实施”,因此考察供应商的实施服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企业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萌芽阶段,自身的IT团队较弱甚至没有IT团队(我们这里所说的IT团队不是硬件维护人员),那么,我们就建议选择产品标准化实施服务,尽量避免系统二次开发。并选择能够主导项目实施的服务团队,要求该团队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主观意识和控制能力,最好该团队具备行业经验及同行业企业成功实施案例。这种情况下,整个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PDM实施成功的关键角色,因为项目经理的实施经验对于项目成功尤为重要。

如果企业自身的IT团队能力较强,经验丰富,并对PDM系统非常了解,且企业在项目导入前已经有很清晰的信息化规划,那么建议选择定制化实施服务。此时,就要优先寻找执行力较强,对所导入的PDM系统功能熟悉且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实施团队。因为企业自身IT实力强,就意味着企业能够主导项目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要求PDM产品能更好地贴合企业研发模式,做一定的API开发。

信息化系统实施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就像打攻坚战,要求项目经理有坚韧的意志力,出色项目管控及现场协调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任何团队成员的更换都是需要谨慎对待,其中项目经理更换更是大忌。

(3)服务商选型。

在产品及服务选择后,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服务商进行产品导入。一般实施服务能力强的服务商都有良好的行业资质及口碑。选择服务商时,首先,要仔细了解服务商的资质情况,是否具备企业选择产品的实施服务资质。其次,要了解该服务商的成功案例,是否具备项目成功经实施验,最好能对该项目的项目经理及实施顾问进行考察,确认服务团队是否具备行业背景及足够的项目经验。最后,要关注该服务商是否有能力持续地为企业进行良好的升级维护服务工作。

2.实施管控

前面企业花了很大力气选型,也选择了满意的产品,服务及服务团队,那么项目实施就一定成功了吗?其实,在项目开工后仍然有很多因素会导致项目失败。

最常见的就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如企业方项目经理或高层更换。这种变动和调整往往会导致研发管理信息化总体思路及目标发生较大变化,实施前景渺茫。

再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需求缺乏控制,实施边界无限扩大,导致项目严重拖期,最终失败。

当然,在项目实施环节,导致其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要做的是在PDM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谨小慎微,实施团队通力配合,才有可能保证项目成功。

三、PDM系统实施方法论

正是由于国内的研发管理信息化实施成功率低,为了保障企业项目最大可能地上线成功,各家PDM供应商都会总结出一套实施方法论,用于规范和指导PDM系统实施过程。

笔者在过去十多年间主导过30多家企业的PDM实施项目,应用过多种实施方法,最终探索出基于DS SolidWorks产品套件的实施方法论,并在渠道内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推广。该实施方法论是一套系统的PDM实施方法,贯穿项目的立项、规划、执行及结案的全生命周期。由一套实施标准作业流程和一组标准化文档模板组成。限于篇幅,这里简要介绍其实施方法论的关键理念。

1.确定项目实施目标

项目启动前,落实实施目标并形成正式文档,双方签署确认,这是最终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及衡量标准。根据项目目标分解形成项目实施里程碑(一般项目实施里程碑都与实施回款挂钩)及细化实施计划。项目计划制定是否合理,依赖于项目经理丰富的实施经验,前期对问题及风险考虑得越全面,后期项目计划拖期的几率及项目计划调整的次数就会少很多。

2.调研过程要详细且全面

调研阶段是项目组与企业各部门“亲密接触”的最佳时机,借此机会,项目组对企业各部门进行详细摸底,为后续方案夯实基础。调研对象主体是企业研发部门,但接口部门也不能忽视,还有一些企业高层希望采购部门及仓储部门也要纳入PDM管理,凡是前期纳入管理范围的部门,都需要一并调研。

还需提醒的是,不要忘记企业里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如ISO9000/TS16949等)的部门,他们通常位于标准化或质量部门。调研他们会让PDM系统构架符合企业体系认证标准,有助于PDM项目实施与验收。

3.实施技术方案量体裁衣

在PDM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技术方案阶段最为重要。实施技术方案与选型过程中的解决方案有很大区别,选型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依据行业经验,或将企业需求的产品功能融合在一起的售前方案,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夸大。而实施的技术方案是经过详细调研后,双方项目组充分讨论验证后得到的,此方案是项目最终落地方案,关系着后续PDM实施各阶段是否具备可行性。

在实施大型PDM项目时,笔者经常用中医的“望、闻、问、切”这四点完成企业的实施技术方案。

望,观气色,先要观察企业的现状。

闻,听声息,听取各方的需求。

问,询问症状,通过不断的询问与沟通,用最短时间对需求进行确认。

切,摸脉象,通过多方论证,出具方案处方。

“望、闻、问”都是在接触并了解企业,只有在充分了解企业之后,结合以往项目实施经验,才能“切”中要害,药到病除。

4.实施导航稳中求快

在导航阶段,按主体计划进行项目导航计划分解,既要按方案进行系统配置,又要时刻不忘总体计划目标,双方充分沟通交流及总结,是本阶段最为重要部分。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与团队成员要密切结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及时排除,才能保证项目的按计划推进。整个实施过程中,实施交付物除了导入产品以外,实施过程文档也是重要的实施交付物。实施过程文档体系是实施方法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否擅长撰写实施文档是评判优秀实施顾问的要素之一。

四、PDM系统实施的关键之系统集成

PDM作为企业信息化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其他系统集成的问题,这也是检验PDM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包含很多组成部分,例如CAX、CAPP、CAM、ERP、CRM、OA、SCM、MES和HR等系统,在这里只描述最为典型也是频率最高的两种系统的集成方式。

1.与CAX集成

PDM与CAX系统集成的紧密程度决定了PDM的使用效率。与CAX系统的集成,我们首先要考虑是否能做到数据的映射,如BOM信息和属性等。特别在基于三维CAX的应用集成中,根据不同企业应用三维CAX系统的特点,会有一些特定的集成要求。比如,在于SolidWorks CAX产品套件的集成中,除了BOM信息及模型参数外,还包括对多配置,焊接清单、虚拟件、Toolbox库和分析知识库等集成要求,如果无法很好集成,可能会在后期实施中成为瓶颈,造成设计信息传递断层,导致项目失败或效率大大降低。

另外,在PDM与CAX系统集成中,我们也要考虑集成效率,这是很多企业在选型过程中忽略的。很多企业的集成应用往往是导入式的,即在设计建模过程中,应用人员脱离PDM系统进行离线工作,设计过程中缺乏过程数据管理、设计协同及灵活的设计回溯。特别在装配及关联设计过程中,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设计反馈及获取变化信息,导致本质上设计效率并没有为明显提升。在我们考察的很多项目中,PDM系统并没有为工程师服务,大多数工程师并没有得到效率的提升,而是工程师为PDM服务,数据导入变成了工程师的工作负担,从而导致工程师排斥使用PDM。在这个环节上,软件的集成模式和互操性是考察集成效率的重点,如果工程师不积极地使用PDM系统,便会如无源之水,PDM实施效果大减。在这方面,方案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尽量优化相关接口以保证集成紧密程度,或者选用二者本身集成度高的解决方案,如SolidWorks CAX和SolidWorks Enterprise PDM。

2.与ERP集成

PDM与ERP的集成是PDM项目的关键点之一,这也是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我们接触的大多数企业看来,如果PDM系统不能将数据及时有效地输出给ERP系统,那么PDM项目至少减少50%的作用。这是有道理的,因为ERP所需要的关键基础数据——BOM就是设计部门提供的,而PDM应该很方便地将BOM数据传递给ERP系统。同时,PDM有时也需要ERP中的数据,以辅助设计。

当前,PDM和ERP系统种类非常多,每家都有自己的技术架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集成的复杂程度。我们经过多个项目实践,摸索出两种最为有效的方法,帮助企业将PDM和ERP进行有效集成。

(1)WebService方式。

PDM系统和ERP系统各自提供可供对方调用的接口,相互自由访问数据,ERP提供BOM传入接口,PDM调用时将自身的BOM数据传给该接口,由接口负责将数据输入到ERP系统。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靠性高、易维护,缺点是对双方厂商技术要求高、传输效率低。

(2)中间表。

PDM系统和ERP系统共同约定数据交换的中间库表,由一方将另一方所需要的数据放到指定表中,由另一方根据需要读取,双方通过标识位来跟踪读取记录。这种方式优点是易于实现、传输快速;缺点是不够可靠、工作量略大。

五、PDM系统实施效果评估

PDM系统实施效果评估是项目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效果是多方面的,通常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预期目标达成评估。针对实施启动前的实施目标进行评估验证,评估其是否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

(2)产品功能评估。根据实施上线后应用的产品功能,评估其是否满足现阶段企业日常工作需求,以及产品扩展性是否良好,为未来三~五年的企业发展做好扩展准备。

(3)产品性能评估。根据上线应用的客户端体验,对产品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各性能指标做评估,评估其是否是一个性能良好的产品。

(4)实施范围评估。针对项目启动之前制定的实施范围进行评测,评估其是否按要求范围完成实施。

(5)接口集成评估。针对实施过程中接口集成进行评估,评估其是否满足用户需求,达到数据传输及时、准确和安全等要求。

(6)用户应用体验评估。针对客户端的操作体验进行评测,评估客户端是否操作方便、简易和高效。

(7)遗留问题评估。针对实施验收后遗留问题进行评测,评估其对系统正常运转有多少影响,进而对问题严重性进行判断。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应用集成 应用集成管理 可视化

1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信息系统业务融合与数据交互越来越紧密,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越来越多,应用集成信息及接口运行情况的管理呈现出诸多的问题。首先,难以方便地了解信息系统之间集成接口的业务信息和技术信息;其次,难以获取已有集成服务具体信息,往往造成接口服务的重复开发,服务共享性差;第三,对应用集成接口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性能难以掌握。基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应用集成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全面理清应用集成现状,实现应用集成的统一管理,提升应用集成管理能力。

2 应用集成管理研究现状

早在2001年,费奇,余明珲就从便于统筹规划企业的资源、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发展、信息技术企业所提品的专业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系统集成的必要性[1]。王渊等在比较分析了现有常见的信息系统集成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共享基础数据的信息系统集成方案[2]。刘春燕在其博士论文中针对传统信息系统集成中存在的语义和语法异构问题,将语义Web和本体技术引入到系统集成中,对异构信息进行形式化和规范化表示[3]。彭武良等对应用集成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归纳总结出了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应用集成架构、遗留应用系统的整合问题、业务流程的描述方法以及业务流程管理的应用几个方面[4]。蔡昭权提出了利用ESB总线技术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5]。李宝山,刘志伟认为应用集成管理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比较、选择和优化各种集成要素,以最佳方式将他们有机集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更充分的发挥各集成要素的优势,并提出应用集成管理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应用集成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6]。

综上所述,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集成必要性、集成技术、集成管理上层概念,但对于应用集成的具体管理手段研究较少,针对应用集成的管理手段如何落地的研究更是少见。基于此,本文在对应用集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应用集成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及方法、管理实践四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提出一套可落地的概念和方法。

3 应用集成管理主体

企业应用集成服务要正常运行,并满足最终用户需求,往往需从业务、技术、以及业务与技术融合三个方面对应用集成进行维护和管理。应用集成管理主体指为确保应用集成正常运行,并便于满足最终用户业务需求而对应用集成从业务、技术、以及业务与技术融合三个方面进行维护和管理的人员。包括业务运维人员、技术运维人员、应用集成管理人员。业务运维人员主要负责维护应用集成服务相关的业务信息,包括共享了哪些业务数据、共享的业务数据分类、共享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业务需求变化情况等。技术运维人员主要负责维护应用集成的技术构造、技术实现、运行监控等,确保集成平台的稳定健康运行。应用集成管理人员是应用集成的主要管理者,是应用集成业务需求和技术实现的桥梁和纽带,会在了解和熟悉业务数据共享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业务数据共享的技术构造和运行。

4 应用集成管理对象

应用集成管理的基础是识别和定义应用集成管理对象。这需要对众多的集成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具体的管理对象,并进行规范化的定义。经过分析,应用集成管理对象可以分为集成场景、集成点、集成接口和交换数据项四类。集成场景和集成点从业务角度出发描述了应用集成的业务逻辑和要求。集成接口从技术角度描述了应用集成技术接口的基本配置。交换数据项描述了通过应用集成接口所进行交换的具体业务数据项。

4.1 集成场景

集成场景是一组业务逻辑关系密切或主题相近的应用集成点的集合,是对应用集成业务实现的高度概括。集成场景的内容主要包括场景名称和场景描述。场景名称的命名应简短明了,望文生义;场景描述是重点,应完整、准确和清晰地说明业务应用集成的业务内容和过程等。

4.2 集成点

应用集成点是指为解决某个具体业务需求,在两个信息系统之间进行的一项业务流程集成或业务数据交换,反映了业务集成的需求及关键集成要素,其内容主要包括:集成点名称、集成点描述、源系统、目标系统、数据方向、交换周期、交换时间点、发起端、触发方式、同步方式等。

集成点描述应清晰准确地说明需要交换的业务数据种类、数据条件(包括组织范围、日期范围、业务逻辑等条件)以及集成触发条件。源和目标系统是定义一个集成点上业务数据的来源和去向,首先提供业务数据的一方为源系统,另一方则为目标系统。数据方向是指业务数据在源系统和目标系统之间的交换方向,分为单项和双向,单项是指业务数据从源系统流向到目标系统,双向则是在单项的基础上,目标系统会向源系统反馈相关的业务数据。交换周期是指业务数据在源系统和目标系统之间的交换周期,分为实时和定期两大类。交换时间点是指在交换周期为定时的情况下,具体触发应用集成或数据交换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发起端是指应用集成或数据交换动作的发起方,分为源端(源系统)和目标端(目标系统)。触发方式是指应用集成或数据交换动作的触发手段,分为自动和手动(若为实时交换,其触发方式只能是自动)。同步方式是指数据交换两端接口程序对数据交换过程的控制方式,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方式,同步方式是指数据提供方在发送数据后需等待得到接收方的反馈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应用处理(这意味着用户需要等待);异步方式是指数据提供方在发送数据后无需等待接收方的反馈,立即可以进行后续的应用处理(用户无需等待)。

4.3 集成接口

集成接口是指集成点进行数据和(或)消息交换的技术接口总称,其内容主要包括:集成接口名称、集成方式、技术触发方、技术协议类型、技术接口编码、调用端系统 、被调用端系统、调用端URL、被调用端URL、方法名。

4.4 交换数据项

交换数据项是指源系统和目标系统之间通过集成接口进行实际交换的业务数据项,其内容包括:数据项名称、数据项说明、数据项类型、数据项长度等。交换数据项既表达了业务信息,也体现了技术信息,是应用集成管理最小粒度。

4.5 集成管理对象间的关系

一个集成场景可对应于多个集成点,通过集成点对集成场景进行细化。同样,一个集成点可对应于一个或多个集成接口。反过来,一个集成接口对应于一个或多个集成点,以实现接口、服务重用的目的。集成场景和集成点的业务描述是集成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直接影响应用集成管理的成效。集成点与集成接口的关联,使得集成工作的业务与技术有了一个明确的对应,将十分有助于集成接口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应用集成对象间这种层次化关联有助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应用集成有一个从业务到技术,从整体到细节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5 应用集成管理内容及方法

基于管理需求、应用集成管理对象及管理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一套可视化管理平台对应用集成信息进行管理。应用集成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应用集成的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运行管理三个方面。

5.1 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梳理应用集成现状,通过集成场景、集成点、集成接口及交换数据项四类管理对象,建立起企业级统一的信息系统集成配置清单,从而对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现状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描述。与应用集成相关的各方系统(源系统、目标系统和数据服务总线系统)的信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相关方业务人员,均可围绕应用集成配置清单,了解应用集成的现状。

5.2 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应用集成配置的创建、调整和注销等事项进行管理。创建指根据业务需要在信息系统之间建立新的业务应用集成。从应用集成运维的角度出发,应提供目前已有的应用集成接口服务,让开发者充分了解已有服务资源,更进一步可以为开发者提供有益的开发建议,这样将有助于资源利用,提高服务重用性,减少集成接口开发工作量。应用集成的调整是对现有的集成进行变更。导致应用集成变更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集成需求的变化,二是应用自身的变化。变更管理的难点在于如何及时发现由于应用自身变化而导致的应用集成变更,即及时发现哪些具体应用变更对应用集成接口会有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集成接口变更对外部的影响,提出应用集成接口变更影响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应用集成的注销是指终止集成接口的运行,撤除相关的应用配置。任何应用集成的变更,都必须及时调整维护应用集成配置清单,使之能够始终反映当前系统的实际状况。

5.3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主要工作是监控应用集成接口的运行状况,确保应用集成的正常运行。首先应明确应用集成监控的技术对象,建立必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次应制定必要的监控工作规章制度,明确集成监控各方职责和工作流程。第三是按要求做好运行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联络协调集成各方解决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运行总结分析工作。

6 应用集成管理实践

通过对应用集成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设计构建了一套可视化的应用集成管理平台,建立了应用集成配置清单和管理规范,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6.1 应用集成管理平台构建

6.1.1 平台架构

应用集成管理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由应用功能、数据库和接口三部分构成,应用功能主要实现应用集成关系的展现、维护和服务运行监控;数据库存储应用集成管理对象及相关信息;接口部分主要实现应用集成管理对象的导入、服务技术接口信息的同步和服务运行数据的采集等。

6.1.2 平台主要功能

(1)集成拓扑图。 集成拓扑图主要以图形化方式直观地展现信息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关系。拓扑图包括业务分类关系图、系统集成关系图和集成接口关系图三个层次。业务分类关系图为拓扑图的顶层,宏观展现不同业务领域之间的应用集成关系。第二层为系统集成关系图,展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关系,并与表单联动显示相应的集成场景、集成点等业务明细信息。第三层为系统集成接口关系图,展现两个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点及其集成接口,并表单联动显示相应集成场景、集成点、集成接口、交换数据项等明细信息。

集成拓扑图的主要业务图形元素有业务领域、信息系统、数据流(单箭头、双箭头、原点直线)和集成接口等。用户可以点击这些图形元素,进入到下一层级的集成关系图形或查看集成详细信息。

(2)数据维护。 集成拓扑图的展现主要是以应用集成管理对象为基础,因此必须提供集成管理对象的编辑维护功能。平台提供了两种维护手段,一是可视化编辑功能,以集成拓扑图为导航,实现应用集成管理对象及其内容的新增、修改、删除以及拓扑图层次关系的维护;二是通过EXCEL模板,实现对集成场景、集成点、集成接口等明细内容批量导入以及导出功能。上述这些手段极大地方便了对应用集成管理对象的维护。

(3)服务运行监控。 服务运行监控功能主要反映当前一段时期集成服务的运行情况。反映服务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有:服务调用次数,统计一段时间内业务系统调用接口服务的次数,反映某段时间内该接口服务使用频率的高低;失败次数,统计一段时间内业务系统调用接口服务失败的次数,可为管理人员和运维人员判断接口运行状况提供参考;平均响应时间,统计一段时间内服务调用响应时间的算数平均值,反映了接口服务运行性能,为运维人员分析和优化接口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服务运行指标通过运行采集接口定时从企业服务总线获取,存储于集成管理平台数据库。服务运行监控功能以业务集成点的角度出发查询对应集成接口的运行指标,从而反映出某项应用集成服务的运行状况。此外通过对运行指标设置经验阀值,实现服务运行异常的告警功能,并通过邮件等方式主动通知管理人员和运维人员,实现服务运行预警功能。

6.2 建立应用集成配置清单和管理规范

全面梳理应用集成现状,共整理了24个业务集成场景,195个业务集成点,注册服务217个,主要涉及财务、规划、基建、生产、营销、调度、物资、人资、电力交易、经济法律等业务领域,涵盖ERP、财务管控、生产管理、营销业务、基建管控、电力交易、经法等几十个信息系统。建立了基于集成场景、集成点、集成接口的应用集成配置清单,并将相关配置数据导入了管理平台。同时,通过编制必要的管理规范,对应用集成变更流程、维护要求、联系表单做出明确规定,使得应用集成配置随着集成的变更而同步更新,准确反映应用集成信息现状。

6.3 管理成效

通过管理平台的构建和配置台账的建立,应用集成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具体包括如下方面:(1)厘清了应用集成配置现状,实现了信息系统之间集成关系从宏观到微观的分层分类展示,清晰明了,企业各级各类用户可容易地掌握信息系统之间集成接口的业务信息和技术信息。(2)通过对系统之间集成关系的掌握,彻底解决了因不了解集成现状而造成的重复开发现象,从而避免了人力资源浪费和系统资源浪费,并大大提升了集成服务的共享性。(3)服务运行监控功能可对接口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性能进行监控和展现,从而解决了管理人员难以掌握应用集成接口运行情况的问题。

7 总结与展望

本文针对应用集成管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集成场景、集成点、集成接口的定义,描述了应用集成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管理和经济效果,可为各类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管理工作提供经验。以本文研究成果为基础,后续可对集成接口相关的信息系统技术对象依赖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和维护这种依赖关系可为集成接口的变更影响分析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费奇,余明珲.信息系统集成的现状与未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76-77.

[2]王渊,吴尽昭,杨世瀚.基于共享基础数据的信息系统集成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8,28(6):284-285.

[3]刘春燕.基于语义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4]彭武良,周丽,王雷.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2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