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范文1

1.1营造创新气氛。

文科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课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是有点枯燥的,因此,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可以让文科学生从枯燥的科目中找到兴趣点。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具体的阐述一下计算机的重要性,以便让学生足够的重视这门科目。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利用音像、文献资料、掺杂学生喜欢的文学等向学生讲授计算机的软件理论知识。

1.2使用创新方法。

使用创新方法,增加文科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理论课的兴趣。传统的计算机软件理论课上,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知识的了解均来自教师或课本。而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往往是随便应付的,并且很多时候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解,也缺乏软件的意识,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对这门课程无感。为了让文科学生加强对计算机的认识,在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课上,教师一定要适当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3创新实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消化掉理论知识课程,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软件教学时,应当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便让学生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计算机软件主要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者。其中办公软件有WPS、Word等,信息管理软件则主要有AutoCAD等软件。不过在生活中,教育和娱乐类的软件比较受学生喜欢,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管怎么说,教师在实践课上,要充分为学生讲述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操作过程,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和训练,给学生布置一些软件学习和创新应用的作业等等,以便能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

1.4开展计算机软件比赛。

为了让学生有点竞争感,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更加重视,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开展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类比赛。教师不一定要拉动全院的人参加,在班上举行即可。比赛的内容可以是图像编辑大赛、影视海报制作大赛、明信片设计大赛、影像剪辑大赛等等。让学生在适当的压力下,将自己所学的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发挥出来,并从中得到更多的经验。

二、结论

教育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基础理论教师 终身教育理念 “双师型” 一体化

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政策调整,为技工类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基础理论教师角色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技工类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革的过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普通教育的不同。随着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技工类院校中基础理论教师要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来自内外部教育环境的新挑战。技工类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从知识的传播者迅速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转变。

二、教师应终身学习,应对教育变革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朗格郎的“终身教育”提案。继终身教育之后,又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口号。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向,因为狭窄的专业训练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会逐步走向综合化,即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努力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授课技巧,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的基本师德。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竞争的需要。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从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心理状态诸方面得到提高,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学会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教学方法重心的转移,即从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技能人才的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技能,符合企业用人标准、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员工。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形式树立了理论教师具有权威性的地位。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形式对教育教学的更高要求,一个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的要求会

更高。

教育理论知识范文3

1目前我国中职机加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队伍的问题,在中职实践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是直接从校办工厂中转型出来的,可能缺乏理论基础,也没有经过严格的教师技能培训和考核,在理论环节上比较缺乏。另一部分就是直接从大学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当中职教师,他们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讲授只能停留在理论环节。这就导致了中职机加工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的教师,同时具备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教师还是少数,数量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中职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两种教师,即会做不会讲和会讲不能做两种类型,无论是哪种类型都不能适应实训教学的需要。中职教育要求教师既能从事课程教学,又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实践。因此培养“双师型”的队伍迫在眉睫。其次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成熟,机加工实践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从现实实践中来看,以往的加工行业都是分散独立的,零件加工不成体系,同一个机器的零件往往在不同的工厂生产,因此机械加工行业也呈现零散的特点,各个工种之间缺乏相应的配合。要建立一所华丽的大厦,必须依靠设计师、工匠等多个工种的紧密协调和配合才能完成,机械加工业也是一样,系统的了解加工实践,对于整体的、统一的机器进行深入了解,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比单一的工作,重复的内容操作更能吸引学生。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机械加工的技术要求会越来越严格,为了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提高教学质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往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从单纯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向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独立思考的方向过渡,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挖掘潜力,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

2机加工教学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途径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现代课堂教学不再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性,而是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从教师让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想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从最初的领导者变为现在的引导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让学生发挥想象,集思广益,将个人的创作性与实践结合起来。机加工虽然大部分时间是按照磨具做东西,但是也忌讳墨守陈规,固步自封,这样的加工永远是学习比人,而没有自己的创造。现在的实践环节往往是学习有现成的模型可以看见或者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实物可以参照,学生们只需模仿而无需创作,但是时代在呼唤灵感和创造,中国也在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我们的机加工实践一定与要这样的趋势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创作,哪怕是对零件进行一个简单的改造或在外形上能够与众不同,都应该给予学生鼓励。

2)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成绩,达到最优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每组3-5人

成立一个学习小组,教师将任务布置下去,给每组规定项目任务。例如我们需要进行一个小型模拟刨床的实践,教师先带领学生将刨床的结构功能,主要特征和操作过程讲解清楚,然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这比教师一个人连讲带做效果好的多。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协作,能够有效的弥补个人的不足,有些同学在讲解理论时可能一知半解,又不好意思主动提问,小组协作可以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向同组的学生学习请教,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有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生们常有“翻身农奴做主人”的感觉,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也明显。

教育理论知识范文4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教学改革中也要与时俱进。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这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已经被积极的运用到现代教学中。而体育教育同样要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样要在新的教育思想中做积极的调整,以便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 现代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 知识能力结构

一、现代教育理念

(一)现代教育理念综述

现代教育理念是一个“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具体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理念、创新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性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系统性理念等。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主体是学生

传统的教学理念都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老师主导教学的内容,学生作为听课的工具,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学生,使得学生缺乏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新时展的要求。而现代的教育思想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学生的个性,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二、体育教师的特点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科目相同的特点,但同时由于体育的特殊性,体育教师也有着与其他科目教师明显的区别。

(一)教育性

体育老师作为老师中的一类,主要的目的也是教书育人,同样肩负着传递文化知识的责任,将体育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不仅包含智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教师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要求现代教育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而体育教师在现代学校工作中,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的体育教师作为班主任还要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同时,学生的早操、课间操等都需要体育教师的参与。

(三)教学形式的直观性

与其他学科老师不同的是,体育老师除了在室内讲解理论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在户外对传授的体育技能、体育动作进行直观的示范,要求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同步进行,是一个言传身教的综合过程。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与高高站在讲台上不同的是,体育老师经常与学生亲密接触,手把手的指导体育动作,一起与学生参加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等等。

(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体育老师传递的知识不仅包括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包括健康知识,思想道德知识,以及体育专业技能知识等。在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脑力活动,还需要体力劳动。体育教师主要的上课形式就是在户外操场上的体育技能传授,因此需要体育老师具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技能知识储备,对体育老师的身体素质也要有很高的要求。

三、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体育教学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也是以体育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体育知识,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具体要求。另外,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中对体育课程都不重视,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语数外等课程占用,体育课程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摆设。而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不仅要打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模式,同时要改变对体育课程的偏见。现代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综合考虑进行课程设计。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发挥体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播,同时还要包括体育技能教学,健康知识的传递,思想美德教育等内容,使得“德智体美劳”在体育课中全面展现。体育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传统的体育游戏,还要包括篮排足、体操、田径、羽毛球等专业知识的传播。将体育全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三)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实现体育教学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对个别学生在体育中表现出来的特长要积极的鼓励并提供专业的指导,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体育中的特长得到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一)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类,和其他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在教学基础知识上面,同样要求掌握全面的教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基础学科内容,同时也要具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备课能力、课程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管理能力等。另外,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在思想道德上面,体育教师同样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等等。

(二)过硬的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要有过硬的专业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而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体育教师不仅学习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技术技能。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篮排足、田径、体操等专门的体育知识,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学、保健学、人体力学、运动心理学等等。更重要的是,还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专项技能上要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在各个体育项目中要有一技之长,同时对其他的体育项目都要了解熟悉。例如篮球专项的体育教师不仅仅会篮球技术,还要懂得田径技术、体操技术等等,不仅会打,还要会教。

(三)熟练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也开始应用到了学校的教学中。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全面铺展开来。而在体育教学中,同样运用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想结合,利用多媒体更加生动形象的进行体育技能的教学。另外,在进行健康知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运动解剖学以及人体力学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直观的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人体结构和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与学生建立起联系,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从而根据学生的主体性来安排教学,更加体现了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另外,现代心理学科学在体育教学中也是普遍使用的,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体育心理学知识要求体育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同时,现代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具有较强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学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紧急情况。在最近几年中,体育教学事故屡见不鲜,这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保证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出现安全问题。在出现问题后,要利用科学的知识将学生伤害降到最低,同时在第一时间能够与学校和家长沟通,将紧急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

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讲究“棍棒出成绩”,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体罚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现代教学中要求严禁利用体罚手段和变相体罚手段对学生进行人身伤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价值观,利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措施来管理体育课堂,用更加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来引领体育课堂的教学。

五、总结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全面教学理念和个性化的体育教学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的过程。在知识能力结构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的调整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从而积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环境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科学发展,而且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谭俏丽.现代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的优化作用[J].体育与艺术教育.2012(1):6-7.

[2] 汪晓琳.优化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研究[J].自然科学.2011(10):44-45.

教育理论知识范文5

一、财会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现状

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都已经开设了财务会计相关的专业课程,但在对学生的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执业能力培养不匹配财务会计类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财会类专业的“技术应用性”特点要求专业建设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的结合。但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应用能力差,不具备专业技能,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主要原因在于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实践性教学明显偏弱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僵化产学结合,可以促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工作岗位零距离。目前,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明显偏弱,即使有实践教学,也大多数因为时间和经费的问题,使得实践性教学局限于形式,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执业能力的效果。

(三)考试形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多是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评价全靠分数,这种评价方法并不全面。财务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做出决策判断。

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执业能力较低,而且使得学生学完理论知识之后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执业资格考试,致使学生的到课率较低,而且课堂效果很差,如何将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相结合,需要进一步探索“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

二、“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意义与目标

“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即: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包含执业考试的科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要使学生吸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获取。“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具有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专门人才,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是促进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建设。财务会计类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财会类专业的“技术应用性”特点要求专业建设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的结合。二是培养具有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专门人才。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普遍表现为理论知识丰富,但知识应用能力差,不具备专业技能,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改革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已经势在必行。三是提高教学效果。财务会计类专业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准备执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能力训练,使课堂学习效果下降。通过“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能够轻松地获得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不但节省了学生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提高了大三和大四学生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的目标 一是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根据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执业能力为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能力分析,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三方面,根据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设置相关的课程模块和教学模块。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能力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轻松获取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探索“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相结合教学培养新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以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为主,执业技能鉴定为重要补充。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是财务会计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条件,而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获取必须以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为前提。为了适应就业市场,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取得执业资格和获取相应执业能力,将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相结合,需要探索“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三是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运用案例驱动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符合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

三、“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一)新模式对课程体系构建的要求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使学生吸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的获取,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执业教育培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分析后,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综合财务类的知识,整合相关理论课程,使之结合更紧密,内容更紧凑。重点突出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适时更新课程。要使学生吸取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取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财务会计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如下:

(1)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在财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一方面要强调专业课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执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能力获取。为与执业考试内容匹配以及兼顾专业课程的连续性,可以按照初、中、高级的层次来设置,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等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开设财经法规和会计信息化课程,财经法规和会计信息化不仅是执业资格考试必考课程,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组织与工商类课程。财务会计属于工商管理这一学科大类,会计也属于管理类岗位,因此,财会类学生还须具备管理方面的知识。该知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组织的一般运行规律,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特点和基本的管理原则,从而对其将来的财务会计工作方面起到知识的补充。这部分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课程。

(3)金融类相关课程。财务会计工作除了核算之外,要涉及到企业的投资、融资等相关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对金融学应该有较深入的了解,包括对基本金融理论、货币银行、证券投资、金融市场等,学生通过认识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做好企业的投资、融资工作。

(4)通用类课程。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必须掌握很多工具才能应付工作和生活。而且现在的教育目标是不仅让学生成为专才,也要成为通才,所以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通用人才。一是经济学课程设置。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企业是微观经济中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中广泛涉及到产品定价、合同纠纷、增资扩股等经济活动,作为参与管理这类经济活动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掌握微观经济学以及经济法等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二是计算机课程设置。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财务人员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不仅仅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进行文档处理,更需要精通常用的财务软件,对于复杂程度相对更高的财务分析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要做到运用娴熟,从而能有效地利用这些相关软件进行理财决策。三是数理统计学课程设置。现代的财务会计不仅强调核算,更强调管理,即为管理层提供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它需要对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因此,应该设置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四是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为跨国公司或者涉及到跨国业务,财务会计人员除了核算国内业务外,还需要对国外业务的处理,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学生必须注重商务英语的学习。

(二)新模式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过程可采用实验教学、案例驱动教学、模拟实训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分层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课堂,可拓宽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角度,开拓视野,使学习效果更佳。

一是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教学法。情境导入与兴趣驱动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熟知的现实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完本课知识可以掌握哪些技术,处理哪些现实问题,从而对于学以致用有深刻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驱动下,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处理问题、提高学科应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种融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大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二是分层教学法。基于学生兴趣以及毕业后就业倾向的不同,学生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不同,有些学生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有些学生会注重科研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有些课程应实行分层教学,对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分层,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各有所长。

三是开发教学网站。开发教学网站不仅可以实现网络教学,而且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方便。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挂在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实现交互式教学。

四是案例驱动教学法。案例驱动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契合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是将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会计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模式能力评价模式改革 “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的教学培养模式要求采取新的能力评价模式跟踪培养效果,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程度。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多是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评价全靠分数,这种评价方法并不全面。财务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做出决策判断。因此,可以考虑在考试形式、内容上更加多样化,在一定比例的笔试基础知识的考核外,可增加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考察,如对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评价其财务状况;还可以对上市公司的投融资项目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更能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四)新模式实践教学的改革 产学结合,促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工作岗位零距离。学校可以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企业合作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或成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等方式,使企业成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1)全方位的校内模拟实训。利用ERP 实验室完成财务管理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ERP 实验室包含了企业运作的全过程,能包容营销、管理、财务、生产等各个方面的实验需求,综合性强,且具有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流程等特点。ERP实验主要由软件、课件、案例以及师资培训等教学服务组成,旨在发挥软件开发企业培训教育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优势,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共建软件开发实训基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利用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该实验室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教学软件系统、硬件设备、企业经营管理操作单据、企业经营管理背景资料等整套方案,提供教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平台,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机会的顶岗机会,构建学校与企业的协作,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积累项目经验为目标的学生实践平台。另外,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乃至师资条件,与校外多家企业签订教学实训基地协议书,建立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营造一个带有职业氛围的实习环境,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聘请实习单位的高级会计师、财务经理、会计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同时把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前移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督促、配合学生实践单位,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完成会计岗位实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企业会计界的直接沟通和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上岗实践中反映出的会计教育薄弱环节提出的要求及建议。

(4)取得教学实训反馈。每年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必须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组织学生与教师参加座谈,让学生畅谈在会计岗位实习、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反馈用人单位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详细分析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了解用人单位还需学生加强哪些方面的实务能力,并考虑增加这些方面的相关实务课,同时聘请有关专业人士担任这些课程的指导老师。

通过突出学生理论教学和执业教育的结合,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尤其是理论课程和执业资格课程的相关衔接,为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财会类专业“理论教学与执业教育”两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克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7期。

[2]刘淑华:《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有关问题探讨》,《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姚正海:《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第3期。

教育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101-04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项目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作者简介:刘晓(1982-),男,山东淄博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周明星,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从科学研究来讲,得到一个公认的、权威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教育实践的重视和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兴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对理论建构认识论方面的局限,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仍然比较混乱,体系构建还未成熟。这就迫切需要回到原点,从哲学角度出发对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进行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理性思考。

一、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之认识论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过程和规律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的起点和基石。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首先应当从认识论角度重新审视。

(一)“学科论”逻辑下的理论体系

华勒斯坦认为,“称一门学科为学科,即有严格和具有认受性的蕴意”[1]。长期以来,在我国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科领域,其理论工作者具有普遍的“学科中心”情结,具体表现在研究者都喜好建构“学科理论体系”,也一直将“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作为自己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理论存在的重要标志,在学科创设之初对理论的关照也往往是“学科论”的研究。持这一逻辑观点的学者们认为,一个学科的标志,“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对象领域、一种由规则和定义、技术和仪器所构成的活动”[2]。在此影响下,1980年我国成立职业教育学科规划组,开始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在学科体系、学科梯队、学科成果、学科平台及学科反思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同时,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囿于“学科中心”视角,陷入“营造体系”的困境,产生了一系列有悖于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概念和观点,导致理论界对于许多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或范畴无法达成共识,进而影响到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二是囿于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追问,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关照,使得尽管大量的理论工作者致力于职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探索,却仍无法跟上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实践;三是职业教育“理论丛林”的出现,造就了职业教育理论的虚假繁荣,各种理论、著述纷至沓来,通过林林总总的理论学派和学者,我们看到了各种理论枝节交错、簇叶蔓生,在表面的理论繁荣背后却带来了巨大的分歧和明显的混乱。

(二)“领域论”逻辑下的理论体系

基于“领域”逻辑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在国外已经司空见惯,这有助于将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的人集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研究的理论范畴也并非停留在对职业教育现象及其成因的描述与分析,也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对职业教育问题的各种反应。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劳工与就业研究所”为例,这里汇集了德国、墨西哥、丹麦等国家的访问学者,其学科背景更是五花八门,涉及法律、社会学、语言学、劳动经济学、城市规划学、政治学等。虽然各国访问学者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但却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了不同层面的探讨。有的从法学角度探讨劳工合同、有的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工作场所中的障碍、有的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移民在当地社区的融入、有的从劳动经济学角度探讨产业升级与迁移劳动力的关系、有的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探讨劳动力迁移与区域经济开发、有的从政治学角度探讨移民对国际工会联盟的影响等等。如此一来,我们很难再以某一学科去界定各自的研究领域,他们的研究领域千差万别却又是如此相关,可以说是围绕“劳工”这一主题辐射到了各个学科领域。这一认识很具启发性,在今天看来,越是为我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越应进行综合性地研究;固守在一个学科内并试图将某一重大问题视为“自留地”的看法,显然不合时宜。

回到国内,职业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根据在于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即职业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职业教育学所可能独享的研究内容实际上只有学与教的理论,但所运用的解释方法却并非教育学所独占,在很多情况下教育学研究者对解释方法的探求上也在向其他学科汲取营养。例如校企合作问题,这似乎是职业教育领域最常见的一个话题,却讨论二十余载仍成为至今都无解的难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者们都囿于职业教育的视野和话语体系,未能将视野打开。对此,倘若从一个“领域”的视角,法学可以研究校企合作的协议和相关权益保障问题,经济学可以研究校企合作的成本收益问题,而专门研究劳动工伤保险的专家则可以从学生顶岗实习的劳动权益保障出发,进而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校企合作问题。在当下,仍强调以研究对象及方法作为划分学科的唯一根据,将“学科论”作为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恐怕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也无法为职业教育研究拆除人为的藩篱、疏通前进的道路[4]。

二、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之本体论

本体代表了事物最为内在的方面和最根本的价值向度,表示事物质的规定性和本源,是决定事物何以存在的基本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亦需要做形而上学的探究并对职业教育的属性进行深刻反思。从这一逻辑出发,笔者认为基于“领域”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多层结构的有机系统,“跨界性”是贯穿研究职业教育相关问题的主线与逻辑起点[5]。鉴于职业教育的边界组织有着不同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本文尝试从学理边界、物理边界和事理边界等视角审视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

(一)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的学理边界

现代职业教育学理亦即关于职业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原理或法则。知识是人类获得关于真理和原理认知的总和,是人们经验的点滴集聚与泛化。而技能是指通过一定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具有比较明确和具体的指向性。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知识和技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维度,具有鲜明的界限特征。因此,职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边界,是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传输的知识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既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显性知识,还涵盖了大量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一起的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缄默知识,并且后者在职业教育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职业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职业教育中建立的“师徒学艺制”,通过对外在经验等显性知识融合的方式,旨在实现隐性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内化与转移。因此,从微观层面说,职业教育理论跨越了知识与技能之界,是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二)学习与工作――职业教育的物理边界

工作和学习在目标、职责、时间和范围等方面存在明确的时间和范围边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满的职业人,主要职责是学习理论知识,获得操作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与情操。而工作则是对所培养职业人的一种考验和“质检”,主要职责是负责产品生产、质量安全、岗位责任等。工作和学习在目标、职责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边界。如果不能清晰地界定两者的边界以及学会跨越彼此之间的界限,很容易使职业教育陷入学习和工作断层的境况,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实际工作所需,也无法实现教育和职业之间的跨越。物理边界最明显的表征就是两者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从场所来看,职业教育跨越了学习与工作之界,具体表现在学校和企业方面。尽管物理边界的划分,有利于二者明确各自的角色、职责、功能的发挥,但是却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即使现实中我们无法消除两者在空间上的距离感,但我们却可以从共同的利益需求出发,尽量地拉近与缩短两者的距离感。例如厂中校、校中厂、职教园区、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就是跨越职业教育物理边界一种有效尝试,成功解决了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能力、培养质量的问题。

(三)教育与职业――职业教育的事理边界

教育与职业有着各自的事理即规律。狭义上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6]。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具体从事的、并以此谋生的一种手段和方式。然而,职业教育并不单单是教育与职业的简单叠加,它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职业道德与素养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使所培养的人在能够满足社会和时代不停进步需要的同时并获得立足谋生的技能。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职业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延续,最终指向都是为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但是二者属于不同的界域,在不同的阶段其主要目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式皆存在着天差地别。毋庸置疑,事理边界不同于物理边界,它虽没有具体界限表征,却是区分不同组织的主要标志,是介于“同”与“异”之间无形的动态的界限。

三、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之方法论

任何一门科学的方法论,在影响该门科学发展的诸因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方法论的水平和状况,不仅是科学成熟性的指标,而且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7]。笔者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确定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涉及到研究者的基本立场、研究角度和相应的一整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借以观察和研究世界的视野和参照框架,是观察世界的思想之窗[8]。

(一)“经典型”理论体系构建范式之省思

经典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其出发点主要遵循“学科”构建的逻辑,即首先要确定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然后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构成严密的逻辑系统[9]。当这种理论体系的构建形成一种范式时,在学科规训下,很可能会流于空泛,陷入纯粹思辨,逐渐趋向“为理论而理论”、把理论体系建设当作学科建设的全部,就会导致研究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忽略理论体系之外的世界,也忘记了构建学科理论体系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久而久之,这种“坐而论道”便成为阻碍学科本身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消极力量。

我国高等教育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在谈及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时曾明确反对纯粹的理性思考与逻辑推理,反对理论脱离实际、内容贫乏、理论空泛和纯理论研究的教条主义,要求在实践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反映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理论[10]。这就引出了我们构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二条思路,即先确定学科的基本问题或学科范畴,基于多学科视野下的“问题型”理论体系构建思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是这条理论体系构建思路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综合多学科的视野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审视,其贡献在于增强学科知识的解题性。职业教育实践中很多复杂的问题本质上是开放的、含混的、不稳定的,这些问题不能用传统上划分基本现象的方法来界定和处理,只有跨越学科界限,借助多学科视角研究才能满足职业教育复杂问题解决的实际需求。在哈贝马斯看来,任何理论本身都内隐着人类的实用旨趣。职业教育学也不例外,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才是理论体系构建的源泉。这些问题既可以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既可以是宏观问题,也可以是微观问题。不管怎样,其研究旨趣在于通过激进、深化和拓展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来为构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大厦服务。因此,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一定是多学科方法聚焦于职业教育的实践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抽象和概括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跨界型”理论体系构建范式之理路

当前,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各研究者已经开始尝试从“跨界”这一新的视角,来解决以往职业教育发展中没有解除的障碍,推动职业教育研究沿着新的方向进展。首先,定界的研究现状无法满足“跨界”的职业教育实践之需。由于学科发展的渐进性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从“定界”的视角来研究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所得出的也大多只能是适应职业教育局部发展的规律,忽视了职业教育之外的“定界”。在研究中,如果主观忽视其他“隐形的界”或者更为广范围的“界”,就难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无法为职业教育解决实践问题提供全面而有效的信息。其次,“跨界”是职业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本斯从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之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两种知识的生产方式:一是启蒙以来的知识生产模式,二是现代型知识生产模式,并且他认为知识生产方式正从模式一向模式二逐渐转变的进程中,具有跨学科、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质[11]。这和职业教育理论创新“跨界”的要求不谋而合。

职业教育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具有多学科和多维度性,从中抽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很难找到所谓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多学科间的交流、交叉和知识、方法的“贸易”使得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专属于自己的纯粹对象,学科之间在对象上并不存在完全分隔的鸿沟,有的只是兴趣领域或视角的不同,能够弥补学科知识体系的罅隙,从而拓展原有学科的知识体系[12]。即,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是与其他学科边界互涉的开放系统。因而,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领域,探讨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环境,特别是与经济环境发生联系时产生的现象问题和理论问题,合理重建该学科研究传统所积累的庞大理论知识,以“跨界”视角审视职业教育的概念、范畴、逻辑体系,并综合运用系统化的方法把已经获得的各种理论知识――现象、概念和原理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是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

最后,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领域”而非“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逻辑,似乎给人一种在众多学科加入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问题就自动消失了,其学科属性被淡化了。事实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因为随着众多学科的加入,职业教育学的问题不是简化了,而是更加复杂了,因为职业教育学要处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要综合出一门总体的学问来,这种综合对各学科而言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利[M].刘健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3.

[2] 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8.

[3] 周明星,刘晓.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使命与方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3):61-65.

[4] 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2-78.

[5]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3.

[6]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725.

[7] 张晓鹏,张启航.建立教育学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1991(5):2-5.

[8] 高耀明.高等教育学建设的四个基本问题[J].江苏高教.1997(2):23-26.

[9] 白逸仙.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之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10(5):49-51.

[10] 覃红霞,陈兴德.论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实践理性观[J].高教探索,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