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1

(一)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含义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HowardR.Bowen(1953)提出,认为“社会审计是对具有社会影响的企业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可限定的领域进行系统评价和报告的义务”。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社会责任审计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米切尔・谢勒和大卫・肯特合著的《审计与受托责任》一书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强化组织受托责任的工具,以便组织的管理者解释、辩护其决策”。日本学者片野一郎(1985)在《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的定义为“社会审计是有别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种崭新的审计,它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我国学者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根据审计主体理论,审计主体主要有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类。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审计是以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为主,但笔者认为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可以更好地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给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用和可靠的信息,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来看,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而内部审计在评价和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来看,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的优势和作用,扩大内部审计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内部审计要充分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第三,相较于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可以更加真实地监督、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以内部审计作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并非排斥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的主体地位,一些社会责任审计,如环境审计中关于环保资金使用和实施效果的审计主要依靠国家审计部门进行。因此,在实际中,可以考虑“合作内审”这一模式,即企业将一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能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可以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通过联合外部专家,可以提高审计质量,而内部审计机构也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内容与方法

(一)质量审计企业的质量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在质量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证实、评价,然后提出纠正或改进质量管理行为的建议,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相关利益者的一系列活动,是反映企业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审计。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每一环节都要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因此可依据产品的生产流程来描述质量审计的内容。一般地,产品的生产流程包括:市场调查-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

因此,质量审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审计,一般由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授权审计以确定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状况。这种审计通常是在做了足够的市场调查并形成了项目投资的意向之后进行的,是对项目全方位、多角度的检查,在时间上涉及了项目从投资到最后完工的全过程,在空间上也涵盖了与项目有关的各个方面。应确认企业是否建立了项目的质量目标,针对特定对象是否履行了相关的质量责任,是否遵循了项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时间界限等。(2)系统审计,通常被用来确定企业质量项目是否存在及其效率性和效果性。基本的质量审计主要是通过调查企业的项目、活动、部门和整个企业是否具有质量控制来进行。如审查企业的质量手册、质量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质量文件记录是否真实、完整等。(3)过程审计,审查原材料的供应、来源以及储存等是否符合生产要求,生产加工过程是否处于质量体系的控制之下,生产销售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产出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等。(4)产品审计,通过评价产品的效能,测试和评估产品的安全性、耐用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是否存在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现象,产品的使用是否存在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因素以及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其他方面。(5)售后服务审计,评价企业售后服务的履行情况,是否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无视消费者投诉的情况;产品和服务是否存在利用夸大、虚假的广告招揽顾客的现象;是否存在搭售、不正当销售等现象。

在实际中,质量审计可以采用以下几类方法:审计技术方法,测试或检查是质量审计中常用的收集数据和信息的技术和工具,包括统计测试、产品测试、过程能力测试、可靠性测试等;审计分析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等;审计评价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和评分法两种。

(二)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审计就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等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评价、鉴证,以促使被审计单位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的一种活动。人力资源审计是评价企业对职工履行责任情况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力资源合规性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活动,以确定其合法合规。主要审查的内容包括: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否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适应;是否建立了劳动安保制度,薪酬制度是否合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是否科学;人力资源激励和淘汰机制是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等。(2)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等计划是否进行了恰当的控制和决策。在这方面,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机制是否科学合理;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是否科学有效;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是否科学可行。此外也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以保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3)人力资源绩效审计,通过与相应的衡量标准相比较,寻找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效率的机会,并提出具体建议,以供管理层在今后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决策时参考。主要审查的内容包括:审查企业的培训机制、管理制度是否具备可操作性;评价企业人力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人力资源的效益情况;评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绩效、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责任审计等。

由于人力资源审计所审查的信息大多无法用货币量化,因此在运用常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具体包括:分析方法(如差异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敏感度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多因素联动法、指数分析法、平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如成功度评级法,定量的方法如差额评级法、对比评价法、比率评价法、增量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

(三)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有关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

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这主要是反映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情况,主要内容如表1:

传统的审计方法也适用于环境审计,此外还需要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市场价值法,通过观察产量与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其方法包括防护费用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二是替代品评价法,不宜采用市场价值法时,寻找间接反映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利用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计量环境要素,其方法包括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等。三是费用效益分析法,依据费用效益原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净贡献的大小,最常见的方法为边际分析法。四是调查评价法,通过向专家以及环境使用者进行调查,对环境资源损失价值或保护措施效益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四)道德审计道德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衡量其管理当局或直接责任人是否遵守道德管理制度规定及对道德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审的行为。在如何进行道德审计方面,目前主要有:利益相关者导向型审计、伦理问题导向型审计、多因素模型。

参照国际经验,我国企业的道德审计应从以下方面人手:公司价值观和使命(公司发展目标、对符合社会责任的商业活动的支持程度等)、与股东的关系(财务状况、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等)、与顾客的关系(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和顾客投诉处理等)、与雇员的关系(工资和福利、人力资源政策、工作环境等)、与经销商的关系(授权条款、对经销商投诉的处理等)、与供应商的关系(合同条款、付款及时性等)、与其他团体的商业关系(合作项目的目的、内容和结果等)、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保法规的执行、环保设施的购置等),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对于道德审计的方法,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相关的文件和记录进行审计,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文件、企业外部的公共机构记录及新闻媒体的报道;二是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公司员工、专家、顾客、经销商、供应商和投资者等。

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程序

(一)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首先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如企业的经济性质和经营类型,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从中确定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虽然社会责任审计涉及的具体项目不同,但仍可以从一般审计目标出发,发现企业存在的社会责任风险,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法,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和社会责任措施的完善。在进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审计时,可根据一般审计目标进行细化。收集信息阶段重点要审查存在审计风险的项目,如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职工薪酬制度、劳动保护设施以及人力资源制度的完善情况;污染物的种类、产生量、毒性及其处置与达标排放情况;企业的慈善捐助、文体活动赞助情况等。对于不同组织类型,不同生产工艺和不同规模的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社会因素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收集信息。由于社会责任审计具有专业性、全面性和技术性特点,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更为全面的专业和技术知识,因此审计人员的配备是社会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如审计人员中既要包括项目经理、关键组织成员,又要包括财务审计人员、环境专家、其他专家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详细审核与社会责任有关的经济活动、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根据社会责任审计的方法对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进行审查,以进一步了解被设计单位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用以评价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充分性;对能够影响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咨询和调查,要不断了解其要求和意见,从而更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根据确定的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实施实质性测试。

(三)审计报告阶段由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因此社会责任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与常规审计相比也具有特殊性。第一,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要求做到完整、精确、客观、清晰。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审计对象、审计目标、专业管理部门的评价意见,审计工作中的新发现,审计建议和审计评价意见(或审计结论)。在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中可以按照每个审计目标,对以上内容分别进行阐述。此外,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还必须将聘用的有关专家的材料、运用的审计标准也列入审计报告。第二,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形式。除运用常规的书面报告形式外,国外也有运用录像带的形式出具审计报告的情况,但国内条件尚不成熟。笔者认为,在出具简洁的书面报告后,可以以录像带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特别是环境审计中,以音像真实地反映环境状况,其效果是书面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2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 内部审计; 审计资源;

企业集团可以采用审计委员会制度,实施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有效利用审计资源等路径提高审计管理控制力。

一、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应用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行使监督职责的职能部门,审计部在行政组织上隶属于总经理。审计委员会与审计部应确定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企业内外部的财务专家、管理专家组成审计委员会,对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审计部主要职责是监督总经理下属各部的工作职责完成情况,并对总经理负责,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并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授权从事其他工作。审计委员会在企业集团的基本工作职能应包括规划、监督和报告三项功能。

1.规划功能。审计委员会的目标是在监察财务与审计的过程中,设计一套可向全董事会适度的保证,适合采用的协调计划来完成目标。提供给审计委员会的内外部资源切实有效。根据董事会核准后的委员会章程所列的审计目标与审计目的,对集团的整个审计计划就整体目标、资源、方针及适切性进行评估。整合内部稽核与外部审计团体的审计计划。审计委员会还应设法使审计规划能涵盖审计循环的每一阶段,包括初拟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审计后阶段。另外,在实施审计前阶段及审计后的阶段,审计委员会应提供一套可供分析的程序,对和财务会计报告关联的内部稽核、管理当局的经营风险及外部审计的风险和其它相关联的财务报告风险。

2.监督功能。审计委员会在董事会的支持下,需要从会计主管、稽核主管及外部审计处取得充分的信息,来解除董事会的会计责任。审计委员行驶会对内部控制制度与经营风险的进行内部稽核职责,对利益冲衡、道德、舞弊查核的财务报告进行披露等工作职责。除此,委员会经常必须向外界专业人士寻求适当的咨询与帮助,如寻求法律事务顾问及数据处理专家等的支持。

3.报告功能 。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为独立董事,可管理当局会计、审计的绩效提管客观评价,这些独立的评估应向集团的董事会、股东会进行报告。报告功能突显了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绩效,并为审计委员会的责任解除提供依据。审计委员会依据规划,执行监督功能,将建议汇总成报告,提交董事会或股东会。报告应全面具体,基本内容包括:会计实务,财务会计政策适当性,财务报告的完整与可靠,外部审计与内部稽核部门的查核报告及结果。有关集团的重大承诺事项,或有事项,法律咨询报告及结果。与集团财务事项有关的特别调查报告及结果,董事会特别赋予事项的查核报告。

二、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

集团的内部审计由传统的查账式内部审计向管理型内部审计过渡。本集团早期的内部审计方式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这种审计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很多的集团内部舞弊行为和漏洞很难仅依据财务账面的数据查清楚。现在,集团内审已由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既对集团的重大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使用资金数额巨大的主营业务实施事前审计,又要督查有关项目预算及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内审工作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也在发挥积极作用,对下属企业内控进行全程评价和监督。

三、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在企业集团,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机构主要有内审和监事会。内审和监事会职责目标相同、技术手段一致、利用资源互补,资源整合可得到有效实施。目前本集团的内部审计还仅局限对所属单位内控方面的监督,在风险防范上缺乏经验,在企业改革,提升效益方面缺乏建设性意见,这应是内审的发展方向。实现审计职能的转型,应着力于资源整合。内审的资源及技术与企业经营战略匹配,能为企业资产带来增值。内审部门对各项审计资源的整合,应强化与其他监督的联合沟通达到提高审计的地位,加强审计监督的作用。企业集团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与有关部门联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查处经济案件时,联系有关监察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协调机制。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可将财务部门,企管部门联合。在投资审计方面,将财务部门与相应基建部门联合,建立投资委员会。这些方式的使用,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监督的成效。集团内、外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也至关紧要,集团的内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资源之间有很多联系,职责目标的一致、技术手段的同质、资源利用互补决定了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审计人力资源整合。审计资源整合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整合。在企业集团内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上,应重点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在企业集团的内审机构中,人员数量、素质是往往是审计业务开展的阻碍。改变审计人员的现有知识结构,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的学习,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实现审计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集团在开展内审过程中,应科学调配集团人力资源,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推动审计工作的纵深发展。

2.审计信息资源整合。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是审计业务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企业集团内审部门在审计项目的实施中,往往审计资源的利用率有限。最基础的信息资源审计报告,利用率还很有限,审计项目结束,审计报告即被封存,这正是审计信息资源被浪费的一种表现。针对现实,企业集团可从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打破常规,注重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成果的后续使用。把历史的、局部的、分散的审计资料进一步整理利用,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效益。将审计结论转换成集团实施监督的依据。针对性、代表性、涵盖性高、准、强。集团管理层在最短的时间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现实状况。使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提高。信息化和网络化,对提升审计成果应用带来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企业集团可统一财务软件,审计软件。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水平。

3.审计技术资源整合。实现审计业务管理深化的前提是审计技术资源的从组。企业集团可以着手研究内审与现代审计技术互动的审计控制体系,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将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整合,将传统的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相契合。内审则由以账簿报表监察审计转向制度基础、风险导向和绩效审计,着力体现内审效能。建立网络审计信息平台,为审计质量提高提供有效支持。将人力、信息、技术和社会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共享,促进新形式下内部审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勇.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2006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3

强化审计质量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在影响审计事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强化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规范意识,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审计人员经济理论、审计业务、政策法规培训,加强宏观经济、法律制度以及现代科技、计算机、写作等相关知识学习,全力打造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结合实际,大力整合审计资源。目前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审计工作不可能坐等复合型人才的出现。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优化组合,大力整合审计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以此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对审计机关来讲,要自觉地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树立审计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增强配置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每年审计计划下达后,要根据每个项目特点均匀调配审计力量。从审计项目来讲,要根据项目要求注意选择最适合的审计人员,打破行业界限合适的挑选审计人员,组成最能满足项目审计要求的审计组。

实行审计人员回避,定期轮岗制度,以确保审计的独立、公正原则。

二、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保证

为保证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付诸实施:

1.建立审计质量控制相关制度。

――审计质量责任制度。要细化分解审计质量各项要求和责任,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审计组织负责制。

――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主要内容为,计划编制的目的、原则、重点内容、组织方式及要求等。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制度。其目的是促进审计人员正确履职,加强监督,保证质量。

――审计复核制度。规范审计复核行为,促进三级把关。

――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追究审计人员因主观故意过失而出现的审计质量问题应承担的责任。

2.严格审计过程管理。要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取证、编制底稿和报告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三、抓住关键,把好关口,确保审计质量控制上水平

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主要是控制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搞好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应抓住六个环节,把好四道关口。

抓好六个环节:

1.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环节。这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一个环节。编制项目计划时必须抓住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必须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2.拟制审计实施方案环节。要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审前调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调查方式(实地、试审、查阅相关资料、走访相关部门等),安排好时间和人员,明确审前调查的内容,做好审前调查记录。明确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要细化。一般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环节)或者会计报表项目划分。明确审计步骤与方法。要突出审计重点,紧扣影响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组组成及其分工要合理。

严格审计方案的审批和调整。审计方案要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审批,重要审计事项可由机关业务会审定。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内控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要及时做出调整,并按程序报批。

3.收集审计证据环节。凡是对存在违纪违规问题以及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必须取得证据。取证时必须严格按照取证的范围和合法有效的方式进行。

4.编制审计日记和底稿环节。编写审计日记时,要以进场实施现场审计开始时间到现场审计结束日为止逐人逐日编写,真实反映审计人员审计实施的全过程(无论有无问题都应在审计日记中反映),简明扼要地记载审计事项、审计方法、查阅资料和审计人员的分析、判断及查证结果。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首先要明确是在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情况下,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其次是要明确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对应关系。工作底稿应当附有相应的审计证据,并以此进行专业判断,再下结论。同时还要注意其八要素不能缺失。

5.撰写审计报告环节。一个项目审计完成后,应该有征求意见稿、审计组代拟稿和稿三个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具体要求是在把握其基本要素和格式的基础上,审计定性要准确,事实要清楚,评价要恰当,过程反映要全面、符合方案,审计意见要具体并具可操作性。

6.建档立卷环节。审计组主审要及时将验收的审计资料,及时办理立卷工作,资料要齐全,排列要有序,按时上交归档。

把住“四道关口”:

第一,依法审计关。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和程序开展审计。一是要严格按照审计法第十六条至第三十条规定确定审计范围。二是规范行使权限。资料取得权、审计查证权、审计处理处罚权、审计结果公布权等运用得当。三是要按程序开展审计。尤其要注意通知书、调查时必备的证件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时限告知被审计单位法律救济途径要按审计法规定严格操作。

第二,审计实施关。一是要按照方案实施。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到该履行的程序一定要履行,该查的一定要查。如现金盘点、银行对账、账户审计、实物盘点、跟踪问效、往来函证等;二是突出重点找线索。一般来说,到一个单位要先从面上开始审计,查阅面上资料,如年度工作总结、会议记录、社会中介组织审计报告。找相关人员座谈,如班子成员、财务科、总账会计、要害岗负责人等,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带着信息、疑点查询、核实,做到“深究细查”,查“死”账与“活”账情况相结合;三是严格做好取证调查,一定要充分、严谨,特别是对审计确定问题的证据更要重视,该复印的一定要复印。所有证据都必须要求被审计单位签字盖章,防止被审计单位随意;四是要利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如内部控制测试、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分析性复核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

第三,审计复核关。一是严格实行三级复核。要按照6号令要求,层层落实审计组长、科室负责人、专职复核机构的复核责任。审计组长把第一道关口;科室负责人对审计目标偏差及审计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责成审计组补充完善;专职复核机构进一步增强复核意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发现主要材料不完整、基本格式错误的,应当通知审计组所在部门限期补正。发现3个以上涉及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定量不准等问题的要退回审计组所在部门限期整改;二是提高复核意见质量。要求三级复核人员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的工作态度,提出实事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措施可行的复核意见,确保审计质量;要通过对审计业务、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日记底稿、定性处理、法规应用等审计报告相互间的一致性的监督,修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审计质量缺陷;专职复核机构或专职人员要建立动态管理的审计复核平台,及时记录复核意见及采纳情况,并将复核意见作为年度优秀审计项目考核依据。对未经专职机构复核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一律不予核稿,不予签发,项目一律不得进行定案处理;三是实行审计复审制。对审计查证不深不透,反映问题严重失真,远远未达到审计方案目标要求的审计项目,经审计业务会议决定,可安排其他科室人员进行复审。

第四,审计处理处罚关。在审计处理处罚前,审计机关应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查清被审单位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如果被审单位对审计组的报告认定的事实提出异议,审计组应进行核实,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处理处罚有意见,应做好沟通和说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运用好审计处理处罚的自由裁量权,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四、科学考评,奖优罚劣,促进审计质量控制取得实效

积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促进审计项目质量全面提高。近年来,省、市审计机关已经每年都组织开展了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并逐步形成了制度,对促进提高审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认为,这是一项促进审计质量全面提高的良好措施,应该长期坚持。

结合调研,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检查、指导。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应该把审计质量控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列入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在审计工作指导思想、重要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审计质量宏观管理等方面进行认真检查,时时向大家提醒,敲警钟,时刻不忘审计质量生命线。

开展评选审计能手活动。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质量意识等因素一定的情况下,高超的审计技术技能和方法起着提升审计质量的决定作用。开展评选审计能手活动,能调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业务、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使广大审计人员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促进提高审计质量。

组织好审计工作综合考评。审计质量是体现审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审计工作综合考评,应该将审计质量纳入考评内容,并应该占有较重的份量。在综合考评的同时,还可对重要审计项目或单项审计工作进行个别评比,评出单项审计工作优胜单位,以激励大家始终把审计质量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将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4

关键词: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考核

审计工作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审计工作体现合法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有效性的程度。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着审计的权威性,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整个军事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笔者拟就有关审计工作质量的几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概述

当前对审计工作质量所持有的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认为审计报告最终反映出审计质量,因此审计报告的质量既是审计工作质量,即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二点认为审计是一个涵盖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整体过程,因此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完成质量决定了审计工作质量,即审计工作质量观。无论持哪种观点,本文都认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规范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 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要求,明确审计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政策的总称。

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能是监督职能,是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状况,专题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工作实现监督职能。我们通常是通过对各个审计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控制方面的考核来反映审计机关是否履行其监督职能的本质工作。

二、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系统,可以进一步的规范审计工作的执业行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把审计工作过程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对促进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审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要求。审计工作质量直观体现在审计工作报告上,而审计报告牵扯到许多关系人的利害。如不能做到审计最总结果的公开化、透明化就会严重失信于社会公众,损失审计工作的监督形象。

2.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内在的要求,规范其行为准则。公众和政府对审计部门的认可程度直接取决于审计部门的形象,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支持,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审计工作,因而就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监督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推行审计公告制度的必然要求。审计公告制度的推行不仅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也强化了审计执法行为被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但也同时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把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方在首位,合理调配审计资源,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树立良好的审计工作作风,完善审计工作手段。

三、如何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

1.一是以人为本,创造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审计工作最终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审计质量控制要做到首先就要以人为本,深入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机关内部环境,奠定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

2.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激活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采取约束、激励机制是激活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结合当前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建立以下五个人力资源机制即:竞争机制、育才机制、留人机制、代谢机制和考评机制。要想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和考核机制就必须要建立起健全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健全精心培养的育才机制、环境宽松的留人机制、能上能下的代谢机制和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

3.健全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要把人看准选好,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当前,对干部考核评价,虚的多,实的少;软评语多,硬指标少;凭印象的多,用事实说话的少。对审计干部科学准确地评判好坏优劣,一要考核标准科学化,要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标准。要进一步从人们的潜意识里清除论资排辈的思想,从而彻底根除阻碍人才选用的清规戒律,要把能力放在首位。主要是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就是要大胆用那些肯干事、有本事、能干成事、能自律、善创新的人。二是考核方法现代化。要本着实事求是、简便易行的原则,制定量化考核指标, 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核、关键事件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系统。三要考核范围合理化, 既有定性的,更要用定量的指标, 既考核德、能,还考核勤、绩, 既要有八小时之内的,还要有八小时以外的情况考核。

4.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进行强化。为了更好的施行审计的监督职能,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我们要认真学习审计法贯彻国家审计准则,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体系,实现审计项目的全称控制与考核。我们要建立起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组织体系,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内容体系,队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方法体系进行推行。

参考文献:

[1]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14.

[2]孟 捷 张燚:浅析审计质量控制[J].现代商业, 2007(6): 78-79.

[3]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 50.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5

实施审计现场管理,主要是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人员、审计数据、审计方法等加以管理和控制,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的监督职能。其主要控制、管理阶段可分为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以及审计复核阶段。

审计项目是审计机构或人员受托或根据授权,在规定期限内向委托方或授权人提交审计报告的一项具体审计任务,是现场审计的对象。审计任务完成后,审计机构或人员向受托或授权机构出具最终交付的工作成果――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发表意见。

审计项目一旦确立后,其一般工作流程是:审计机构要组织成立临时性的审计组作为项目团队,明确审计组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审计组通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收尾三个阶段,最终出具审计报告。在计划阶段,审计组先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和可接受审计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审计内容,制定计划阶段的可交付成果――审计实施方案。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按分工,各自完成分配的工作,如货币资金审计、往来款项审计、收入审计等,取得相关审计证据后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实施阶段可交付成果,包括其佐证资料――审计证据,提交给审计组长,经组长审核通过,方为工作完成标志。在收尾阶段,通过汇总审计工作底稿,是否满足审计计划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如果超过可接受审计风险,那么就要进一步增加工作量和扩大审计证据量,达到审计风险控制水平,出具审计报告,收尾阶段可交付成果。审计现场一般工作流程可以图表描述如下:

从上述审计现场工作流程中可见,现场审计的每一个过程离不开管理,即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管理职能活动,把负责审计项目任务的审计组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知识资源优化配置并充分利用,使之发挥最大效果,以期实现审计项目目标。

二、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控制要点有三: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审计是一项人力和知识双密集的工作。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从数量上讲,一个审计项目所需人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数量,其对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在这一个数量限度内,人数越多,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就会越少,反之越长。所以审计人员的增加在一定数量内,会减少审计项目整体所用时间,假定人员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么因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会大于追加审计人员所增加的成本,但超过这一定点,随着审计人员的增加,审计人员的整体效率降低,造成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开始逐渐小于审计人员增加带来的成本。如图2所示:

从审计人员质量来讲,主要表现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所审计事项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业务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表现为专业判断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经验)、计算机审计能力。专业判断水平综合体现了一个审计人员所占用的业务知识及其运用能力也是审计人员质量中权重最大的一个指标。我们常说某某审计经验丰富,实质上就是表达这个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较高。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按照审计公正性和质量控制要求,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不可能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由所有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就会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常称之为审计组)。由于团队的存在,就会产生管理学称谓的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在一个项目中,我们称之为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效率。因此,团队管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学中所有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样,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分工和协作的处理。分工是指根据审计项目方案来确认的总体任务,按照“贡献相似性”和“关系相近性”原理,把总任务分解分配到相应的审计小组中去,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体的协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审计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其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从而满足复杂多变、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创新的审计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具有组织稳定性差(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后其组织结构即行解除)、信息沟通量大、工作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科学的审计作业分工和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这些特点。为此,科学的审计分工应强调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协商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上下有机结合的过程,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互有区别但彼此联系的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小组或人员去执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式结构,即先依照“贡献相似性”的管理原则,将相似会计核算内容分成一组,如将应收应付款审计分为往来审计,最终分配到具体审计人员,再依照“关系相近性”原理,按审计目标建立组与组之间沟通的负责组(人)。

从管理学的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分析,这一结构适应性强,符合审计作业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各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总结新的审计方法,有利于完成新的审计任务和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性。这一设计既体现了职责分工,同时也体现沟通和协调机制,引入和强化了合作的意愿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三、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在审计实施过程阶段是审计的主要实施阶段,主要控制点如下:

L、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2、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存在严重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惕,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3、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4、严格执行复核程序。内部审计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5、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情况,会同审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6、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审计报告由项目组长起草,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

四、审计报告阶段过程控制

作为审计的收尾工作,审计的报告阶段过程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点有如下三点:

(1)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项目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年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会计报表整体反映的公允性。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①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②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其次,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项目经理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再次,应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二级复核。审计项目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符合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部门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及时对审计项目经理符合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①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②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③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④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⑤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⑥监察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⑦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然后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①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②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经理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的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这项工作,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承担,是对整套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的原则性复核。

(2)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和总审计师、审计顾问,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3)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审计学概论》,娄尔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审计学》,高校审计编写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审计学》,冯均科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企业审计技术》,何庆林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企业审计风险》,王晓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张庆龙,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人力资源审计报告范文6

【关键词】 整合审计资源 跟踪审计内容 前置现场调查模式 计算机审计技术

正文

近几年,审计署统一开展了稳增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两居”项目、援疆项目及社保基金等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通过这几年的审计实践,本人认为在目前基层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实施好这些重大政策性项目的跟踪审计,必须转换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模式,通过整合审计资源,运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

一、整合各个年度各个项目审计资源以节约人力物力

面对基层审计任务重,人力不足的困境,必须创新人力资源整合,把工程、财务审计人员有机结合组成大审计组,再将成员分解至各个小审计组,互相协同配合,权责互相制约,工作成果共享。如两居、援疆及具备竣工决算条件的投资项目组成一个大审计组后,成员分别担任各个项目主审,一次可以出具四个以上的审计报告,不但不浪费审计人力物力,而且能够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减少审计机关重复下乡工作,也是实践群众路线的需要。不同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不一,侧重点不同,通过在一个大组内工作可以有效将信息聚合比对,这样下乡入户成效也较好,而各个报告在不同项目之间也可以综合交叉运用,减少不必要的审计工作量。通过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内容和深度,能够更好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共创审计成果。

2014年县审计局在“两居项目”审计中就尝试操作了这种方式。当时县局为解决人力不足的困难,积极整合审计资源,对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两个民生项目成立同一审计组,由一人担任组长出具两个审计报告。利用以往年度同类项目、县乡财政决算、经济责任及援疆资金审计成果联合进行审前调查,提前进入现场审计程序,而且在涉农资金和兴边富民项目下乡入户时一并对安居富民建房户进行走访,节约了一定的审计人力和物力。

二、下一年度审计内容应与以前年度审计内容紧密衔接,发挥出跟踪审计成效

保障房跟踪项目已连续审计三年了,安居富民和牧民定居“两居”项目也审计四五次了,但一般都是审计上一年度的计划任务和对上年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而审计实践中我们发现上年审计时往往因各种原因项目未能全部实施完,这些未实施完的任务如房屋和暖棚在第二年还继续建设;还有就是房屋即使在当年建成并不能直接入住,也是在第二年入住的较多,在下一年度检查房屋质量和入户调查项目效益可能较为科学;在项目实施中受到施工期和整体规划的影响也常常是第一年建房,第二年建设暖圈、小房、院落、围墙及基础设施。但第二年跟踪审计范围往往并不包括这些内容,这样无形中就遗漏了不少审计内容,脱离了审计监管。所以本人认为应该要在第二年跟踪审计甚至第三年审计时还要对上年未实施完的项目内容进行连续审计,特别是当年完工未能入住的,应于下一年度审计时再次检查房屋质量、入住及效益等情况,尤其应关注在下一年度配套建设的暖棚等基础设施,切实发挥出跟踪审计的成效。

三、重视下乡入户工作,前置现场调查模式显成效

对于民生项目,我们认为必须以下乡入户为主审计,前置入户审计模式,改变目前先审项目、财务资料,后去下乡入户的现状。为顺利提前入户,除对该项目进行审前调查外,还可以先参考利用以往这个项目甚至其他相关项目的审计报告,如投资、经济责任、县乡财政决算及草原生态等专项资金审计,都可以找到基本情况和线索,作为下乡入户的突破口。特别是“稳增长”项目涵盖范围广、审计内容丰富,可利用资源多,是众多审计项目均可借鉴的。

还是在“两居项目”审计时,为交叉整合审计资源,审计组在初步了解全县两居项目概况的基础上,创新审计思路,改变以往审计模式,不是先对县级两居项目办进行详细审计后再下乡入户,而是前置现场调查阶段,先从乡镇基层入手,分赴窝依莫克乡、也格孜托别乡和冲乎尔镇等五个乡镇对财政所、农经站管理的“两居项目”财政资金与农牧民交纳的自筹资金收支情况,以及一户一档等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实地审查,并走村入户抽查核实了入住率、建房户资格、房屋面积及质量等建设管理情况。通过乡村现场审计较为充分地掌握了基层实际情况,结合计算机业务数据审计分析结果,由下而上,反馈至县两居办和财政局,突出了审计重点,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在下乡入户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一定要摸清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加强分析研究,不能片面地对待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更多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判断,加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针对性,发挥好审计参谋助手作用,确保国家政策稳步实施。

四、加大计算机等先进审计技术运用力度,提高审计方法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