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

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范文1

一、歌词素材的准备

首先教师对英文歌曲要有一定的兴趣和研究,教师不一定要对音乐有特别的专长,只要有兴趣并留心研究英文歌曲的内容,就可以进行英语歌词与英语教学的尝试。其次要筛选那些学生喜欢听经常听的熟悉歌曲,例如Do-Re-Me, Yesterday once more, My heart will go on, Big big world, Hand in hand, Song of the earth, Heal the world, We are the world, Right here waiting等等这些歌曲或因韵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易,或因歌曲创作背景故事感人,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因特网给我们提供的便利,有意进行英语歌曲与歌词方面的积累,以便课堂教学中能随机应变,适时穿插应用,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发掘英语歌词所蕴含的教学意义,寻找与教学的契合点

英文歌曲和汉语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歌词大都简练,歌词里运用的词汇和语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较高,这无疑为歌词与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尝试时,应注意发掘所引用的歌词所蕴含的教学意义,适时穿插于日常教学中,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把歌词结合在教学实践中。

1.歌词与词汇教学的结合

歌词与词汇教学的结合最为容易操作,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教授词汇时,常常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词句作为例子,而不必搜肠刮肚去创设那些虚拟牵强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的理解。例如,在教学remind …of 这个短语时,我们不难想起Country roads中的一句 “The radio reminds me of my home far away.” 有些词汇的教学甚至完全可以运用英文歌曲来进行,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两首每个英语学习者耳熟能详的英文歌Do-Re-Me和数字歌。不难想象学生在学习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Ray ,a drop of golden sun/Me, a name I call myself/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的时候,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头脑中不会“奔出一只可爱的小鹿,出现一道金色的阳光”,在这种愉快的想象中,学生在学习诸如female, golden, needle, thread等词汇的时候,他们还会感觉到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学习英语词汇费劲吗?

2.歌词与语法教学的结合

英文歌词中几乎涵括了英语中所有的语法项目和修辞手法(本文着重以与高中英语教学相关的语法为例),尤其是排比句,复合句和省略句等随处可见。教师在讲解有关的语法项目的时候,适当引入一些歌词语句作为讲解例子, 特别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法项目的印象和理解。下面笔者列举部分语法项目(见下表)并例解说明。

3.歌词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结合

许多英文歌曲的创作与演唱往往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有些歌曲与歌词甚至可以作为课堂引入的素材,教师在介绍这些歌曲或歌词的时候不妨结合有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大意,还有助于他们拓展视野。例如,我们在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2中的第五单元Different types of music时,作为背景知识, 我给学生介绍了美国音乐家、舞蹈家、演员、编舞、慈善家和唱片制作人,被誉为“流行之神”的 Michael Jackson, 及其为非洲饥民捐款所组织的大型慈善演唱会百名世界著名歌星同台演唱的歌曲We Are the World (四海一家) 等内容。当教师在与学生欣赏“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etter day,so let’s start giving…”这些简易而优美的歌词时,体味不同音乐风格的同时,再联系汶川地震和各种自然灾害,一种忧患意识油然而生,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4.优美歌词的诵读有利于培养英语语感

许多英文歌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简练易懂,押韵明显,节奏感强,语句优美,情感丰富,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引用歌词,能够引发学生对英语歌词的喜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诵读英文歌词,对学生的英语语感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评练习的时候,练习中出现了一个短语“next to never” , 许多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中一个平时很喜欢听英文歌曲的学生回答出来了,并且还脱口而出,唱了一句“If I see you next to never,How can we say forever”,我试探着问他这句话出自哪首歌曲,他竟然把 “Right here waiting” 的歌词一字不漏背了出来。背完之后,环顾左右,一副得意的样子。在分享他的成就感的同时, 我心里也在暗暗思忖:这或许就是得益于我平时对他们的引导吧。毋庸置疑,一定量优美英文歌词的积累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的帮助,我在批阅学生的书面表达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引用了歌词,有些学生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优美词句的恰当应用往往能成为书面表达的得分亮点,教师对学生应用的肯定和鼓励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范文2

纵观语文教育的历程我们发现历次重大的变革,一些著名的教育家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特别予以重视,他在《教学合一》的论文中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使学生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其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自学精神,其实就是在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前正在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方案目标和结构的设置、内容的安排、课程实施和评价的理念等等,都突出了一点,那就是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这方面,众多的语文教育者做了不少的有益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采用易位教学法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所谓的“易位教学”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换位置、变更角色,站在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真正实现了师生心理位置和角色的互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得以实现,这种教学方法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易位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封闭性和教师的“权威”,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与民主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现代教学倡导的学习环境是开放性的,吸纳知识的途径也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变为多元的课堂,是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教师也不再是学生惟一的知识来源。因此,亟需我们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一旦师生在心理位置和角色上得到了的互换,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将学生推向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面临的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等待教师的讲解,不再是封闭式和服从式的学习方式,面对教材学生进行的是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信息的交流也将从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传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收集整理、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位伙伴出现,昔日的课堂“权威”将被彻底打破,师生之间真正处在了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

我们在上鲁迅小说《祝福》一课时,尝试着使用易位教学。一上课教师就宣布,本节课由全体同学分小组来调查探案,我不再是老师,和大家一样也是一名探员。现在宣布案情,时间:大年三十祝福之夜,地点:鲁镇,事件:祥林嫂死亡。请全体“探员”立即查阅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卷宗”《祝福》,展开调查,20分钟之后请各调查小组派代表汇报案情和调查结果。学生一听都觉得很新鲜和兴奋,立即翻开文本阅读,还认真做好笔记。这样,教师成功地将学生推向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自身也最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加入文本探究的活动。实践证明,在接下来的“汇报案情”的交流环节,一旦有同学充当“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其他同学马上就会据理力争,想方设法与不同观点进行辩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本就不会像平时的课堂迷信老师的观点,总是等着老师的宣判正确与否。就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地投入到了讨论之中,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和生生的交流都非常频繁,课堂气氛空前的热烈,甚至下课之后,还有学生继续进行讨论。在整个讨论活动中,我加入了其中一个小组,带着一些问题与其他成员进行了商榷,用问题引导同组学生不断阅读文本,探寻、思考小说的人物性格、环境和主题,然后推选组长参加汇报发言。过后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该堂课的效果很好,几乎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认为自己当自己阅读的老师真好,在与别人交流中不管做学生还是“老师”都很有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均成功地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在民主和平等的对话中还同学以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范文3

1.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生源参差不齐。一堂课下来,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没几个学生上课能听懂。" 面对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是喋喋不休地讲解,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而忽视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整合和吸收的个体差异。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满意吗?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一次试卷讲评课后,我让学生整理笔记,对课堂所学消化吸收。临近下课,我按照惯例和学生一起回忆课堂所学的知识。当讲到一个选择题时,一位平时调皮学习也较差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一题我来。"我饶有兴致地请他来讲。于是他先分析题目,再讲解选项,最后用排除法推出正确的答案。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不禁竖起大拇指"Well done." 这位同学却说道:"老师,你讲的我没听懂,同桌指点了一下,我才弄明白了。"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我心情沉重地回到办公室,陷入沉思。我问自己,在课堂上我有真正关注过这类学生吗?备课时有针对这类学生吗?我的课堂只是适合哪些学生呢?英语教学该如何面向全体同学?我越想越觉得困惑。

2.方法探究

面对课堂现状以及阅读课文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因材施教"的 教学原则,我开始尝试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3.分层教学实践

3.1 学生层次划分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按大纲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后进生);B层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中等生);C层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习英语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优生)。学生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再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一般4到6人成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应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并选出一名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组员的性格特点,学习水平以及学习任务的要求合理分工,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协调,谁负责小组发言等等。保证小组活动能正常、有序地进行。

3.2 上课的环节分层设计,分类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要求也不同,但最低的要求是达到《大纲》和《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我在预习、课堂教学、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了分层次教学。

3.2.1 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 A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能找出生词、词组并能读准单词熟悉词义。B层学生除了词汇要求以外,预习Warming up,,Pre-reading中的小问题,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一些知识。C层同生通读全文,重点词汇查字典,把疑难问题找出来。尤其是对字典里的固定搭配、特殊用法要作好笔记。在课堂的前面几分钟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对预习作业的问题进行对照学习,相互将学习中的困惑交于小组讨论解决。对小组的学习错误情况及时反馈。学生交流时间要视学生情况而定。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解决一部分独学中的问题。

3.2.2 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是课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无疑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课文引入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问答、图片、人物、音乐、图表、分层引入等。课文引入法必须有所选择。例如:人教课标版 高二选修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地理、人文图片导入新课。先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对 A 层学生问一些简单地理知识,如:Can you name the seven continents and four oceans? Where is America? 再展示一张美国地图,对B层学生提问一些更深入的问题How much you know about the USA. 对C层学生则要求更高些。启发他们用现有英语知识表达有关加州多元文化的问题。如展示加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提问:How is each picture relevant to the history of California?

3.2.3 讲授新课。教师一味地"教,基础好的同学会感到厌烦,而基础差的同学仍然是懂非懂。分层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课堂效果。教师讲解过程应适时互动,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了解各层次学生的需求。C层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基础扎实。大多会提出一些涉及新语法、新知识点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如人教课标高二必修5 Unit 3 Using language的课文中有学生提出 " Inside was an exhibition of the most up-to-date inventions of the 31st century."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 这是什么语法?怎么用?教师应着重讲解:当表示方位的介词词组、副词放在句首时,句子完全倒装。并适当对该语法进行拓展,举例说明: In front of the house is sitting a boy. Out rushed an angry man. B层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对旧知识的巩固、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去探究答案,组员分工合作,采用各种途径:集体讨论,查字典,查资料,查课本,甚至向其它小组成员或者老师求援。随后在教师的主持下,小组发言,对集中小组集体智慧的答案进行进一步研讨、提炼、小结。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自己动手参与解决的问题,自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层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提出的问题教师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不需要在全班讲解或讨论,可以指定小组学习较好的学生课后辅导,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促进互助合作。

3.2.4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巩固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手段。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作业。课本配套练习:A 层学生有选择地做部分如选择题、填空题。适当地补充单词、重点句型抄写等作业。B 层学生则要求完成全部练习,适当地补充背诵句子、段落、造句、仿写练习。C层学生熟练掌握生词、词组,完成全部练习的同时,补充复述课文,课文改写、缩写等作业。

3.3 分层检查,全面激励。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当及时检查,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鼓励。A层的同学可以侧重检查词汇的掌握情况,设计一些单词与词义搭配,根据意思写词组等比较简单的题目进行现场测试,以达到及时复习、加深巩固的目的。B层的同学基础较好,在本课单词、词组、句型的用法基础上精心设计一些词汇、语法拓展的单选题来测试,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C层学生,基础扎实,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能做到过目、过耳不忘,可要求他们依照课文段落的顺序或情节发展的层次,列出提纲作为记忆线索来复述课文。复述能使学生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C层学生对课文的改写或缩写,教师可选取一些较好的,通过多媒体展台展示给全班同学,并在教师的主持下与全班同学一起修改。通过这种修改讲评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书面表达的训练中来。各层次学生的表现,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充分挖掘其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Well done, Excellent, You're Special."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树其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范文4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

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花生的叶子很茂盛,花生好像在和我捉迷藏,一个个都藏到了地底下。我双手握住花生的茎叶,身子微微向后倾斜,稍稍用力一拔,一个个带着泥土芳香、嫩黄色的花生便欢快地蹦了出来。像一群淘气、顽皮的孩子,顾不上身上沾着的点点泥土,争先恐后地跑到我的眼前,向我述说着地下迷宫中的趣事。

珍妮娃娃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美丽的外表,就是它的四肢可以转动。它有许多种不同式样的服装,我可以任意搭配。它那头美丽的长发可以随意编出不同的小辫。珍妮娃娃不仅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还使我变得更加有爱心了。

我坐在船头,凉爽的海风迎面吹来,感到全身非常舒服。望着浩翰的大海和广阔无际的天空,它们在远处好像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翻滚的浪花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大海,真美啊!

……

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二、引导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文章合为时而作,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小学作文训练虽然只是最初步的应用语言表达见闻感受的训练,但它毕竟是小学生表达自己生活认识的活动,应当把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与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写作指导的设计中,首先应该使学生树立为用而学的意识,使作文训练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

三、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为了使学生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的作用,笔者一方面注意选择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特别注意发掘学生中的闪光点。

我们走进兰花凤梨及食虫植物室,一株茂盛的红宝石蝴蝶兰映入了我的眼帘。一朵朵红宝石一般的花朵嵌在绿色的枝叶上,它们好像在冲我们招手,向我们表示欢迎。一棵棵猪笼草也不甘示弱,它摇动着巨大的花朵,似乎在自我介绍:我叫猪笼草,是食虫类植物,我会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气来吸引虫子,虫子只要爬进我的大桶里,我的桶就会合上盖子,然后流出一种液体可以把虫子溶化、吸收。你可千万别小看我哟!我是你们人类消灭害虫的好帮手呢。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让将来的景象浮现于我们的眼前。启发想象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作文内容更丰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

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范文5

一、为了“贯彻”新课改精神,为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丢掉“满堂灌”的帽子

我们不少教师走向了极端,刻意与过分地追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突出,课堂节奏也显得随意而不紧凑。在我们的一些示范性的公开课里,经常可以看到如下情况:教师要么是设计几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已经预设好的问题进行所谓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生之间叽叽喳喳“讨论不休”,到了一定时间,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整整齐齐地停止了“讨论”,然后开始逐一回答问题,而教师为“贯彻”新课程中强调的对学生激励性、肯定性评价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也一味地表扬“说得很好”“非常正确”,对学生发言中明显的错误也不及时给予指出,这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实则类似于“放羊”,随学生讲一气,等到学生“充分发言”后,一节课所余时间已不多,很难引导到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上,没有注重整合和优化,本应有主导作用的教师基本上是个摆设,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么是以问代讲,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常用“对不对”“是不是”发问不止,与学生缺少真正的信息沟通,因为学生要做的就是回答“是(对)”或者“不是(不对)”,根本不需要太花费脑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实则仍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需要配合好教师的“问题”即可。这些情形都很难真正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实际上是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的。

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讨论

这样做本意是好的,也确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但若没真正理解课改理念,往往会出现两大弊端:(1)会导致有些学生自由过了头,课堂纪律难以掌控。让自觉性高的学生自己去学、讨论,他们固然会认真去做,不会讲闲话,但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来说,却给他们创造了讲话的好条件,所以教师有时还要花部分精力去强调纪律;(2)对于有的知识点,仅靠学生自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和把握的。因为现在高中的知识,本来已有一定深度与广度,若靠学生自己学,还真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对于我们这些县级中学来说,农村学生的积累本来就不够,见识也不够,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现在大多数时间都在研究见效相对较快的数理化和英语,对语文并不太重视,所以课余时间基本上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语文的阅读与积累等功夫到哪里去完成?又谈何语感?谈何语文素养?我们现在很多学生语文基础相当薄弱,写作文写不出几句话,找不到几个事例,阅读时连文章都读不懂,遑论答题!遑论“以生为本”!因为他根本就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

三、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交流,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但有的教师也许认为分小组合作讨论了,便是“合作学习”了。而且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实际上,在我们县级中学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中,发表看法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让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性,也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怎么能预期的教育效果?

高中语文的文学与常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问题 对策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市场营销实战性职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都制约着市场营销教学的顺利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对策,对于充分发挥市场营销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企业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企业市场营销、推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这个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十分明确、具体,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办学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

(二)市场营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各院校在营销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三个共性问题:一是专业内涵模糊,课程内容庞杂。许多院校没有考虑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对课程取舍不当,使得整个体系庞杂,未能形成以特定行业或市场领域为依托的特色课程体系;二是课程设置上呈现大而全的特点,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既浪费了学习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专业技能课开设不力,强调理论知识,轻视技能操作,导致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

(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弱

市场营销工作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这就要求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全面、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公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有丰富的实践教学作支撑。目前许多二本院校的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课时太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太少;二是缺乏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不能够有组织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三是学校无法对分散实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经常出现“放羊”现象,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欠缺实践教学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包括那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真正具有从事营销实践活动经历和经验的极少,没有真正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缺乏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市场营销师资队伍,离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制约着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属性定位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属性基础上,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必须注重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对象、条件等选用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大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三)探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离不开实践,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实践教学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注重学生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学生到市场营销活动一线参与工作实践,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市场营销实战活动,构建师生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从单纯的终极性学校教育扩展到将工作与学习有机联系的终身教育,使传统的职业教育发展为突破时空界限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能力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

(四)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和实践水平

高职院校一方面应通过绩效考评等手段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更新知识体系,鼓励教师加强与业界的联系,积极了解市场动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比如帮助教师寻找挂职锻炼的机会,或增加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外出进修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1]冯伟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

[2]陈卓雷.中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经贸,2008.24

[3]王叙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