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天然气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天然气企业信息化现状

随着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资本更倾向于注入到天然气行业,天然气企业的扩张、并购及市场开发步伐越来越快,跨地区天然气分、子公司逐步增多,天然气企业加强分、子公司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目前绝大多数天然气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规划,信息化系统仅局限于总部所在地一个范围内,对跨地区分、子公司财务监管不到位,财务数据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利用,不能实现实时和预测性监管的目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为加强对分、子公司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应加强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融合。

二、天然气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天然气企业未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更未建立与全面预算管理相匹配的信息系统,基本处于简单预算或无预算的情况。企业未建立全面预算体系造成企业下属分、子公司各自为政,各自根据需求制定目标,难以与企业目标兼容,甚至出现与企业目标相背离的情况。

2.监管力度较小。由于跨地区分、子公司众多,集团总部难以及时掌握分、子公司资金变动情况,无法对其资金收支情况实时监督。目前大多数天然气企业事前缺乏计划性和预算编制,事中缺乏实时监控,事后缺乏审计监督,仅对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分析,无法提前避免企业经营风险或决策失误。

3.数据准确性不高。下属各分、子公司由于受专业水平、单位利益等限制,常常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规范,税费缴纳不合法等情况,造成合并会计报表难以反应企业整体真实运营情况,给决策者造成误导,严重的可能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企业后续生存和发展。

4.数据归集滞后,无法进行实时监控。天然气企业目前主要财务软件采用的是新增一个核算单位,就需购买安装一套财务软件的方式,每个核算单位都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财务软件种类多样,造成财务数据分散,数据安全无保障。同时,财务数据难以与集团总部财务软件兼容,难以迅速导入集团账套,给财务数据的合并、分析等工作造成相当大的阻力。若天然气企业下属子公司层级较多,将大大增加合并报表工作量,延误向企业领导层、外部投资者、政府机关提供及时、准确信息的时间,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目前天然气企业各自为政,分散的财务信息系统建立情况更无法实现远程查询、实时监控的目的。

5.各自为政无法兼容,缺乏统一规划 。各子公司都根据各自职能购买安装了相关财务信息软件和业务软件,但是单位内部各软件之间、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不能实现各系统的无缝对接,造成在子公司内部业务软件与财务软件独立运行,数据存在偏差的情况,并进一步造成财务核算过程中数据及时性、准确性降低的情况;因此统一的信息系统规划为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6.资源闲置,安全堪忧。目前部分天然气企业已投入资金购置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信息系统通过网络进行电子审核、签名、发文等,但由于这些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方式,造成信息系统的闲置浪费。同时,部分企业虽已尝试了管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的对接,但由于未配备高水平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或安全投入不足,重视力度不够,给企业信息安全、财务数据安全及资金安全等造成一定的威胁。

三、应采取的措施

(一)建立网络化财务系统

加强对分、子公司管控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网络化的财务信息系统,总部购买一套财务软件,安装在一个服务器上,在软件上建立多个分、子公司账套,再通过远程接入系统将不在同一办公地点的各分、子公司接入到总部服务器中,各分、子公司登陆总部服务器按总部授权的权限对账套进行操作、查询等,总部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时的、集中的管理及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数据的快速归集、合并,提高财务合并报表的效率,及时为企业领导层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数据,规避经营风险。

同时,网络化的财务信息系统有利于保持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企业可在各天然气分、子公司建立扫描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链接,在分、子公司完成记账凭证后,应将原始凭证扫描上传并与记账凭证相关联,可实现总部对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的审核及查询,保证了财务基础数据的真实,从而有利于最终出具的财务报告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目前汉中市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将网络及扫描系统应用于日常财务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全面预算信息管理模块

天然气企业应在全系统内部尽快开展全面预算,并将全面预算与信息系统配合起来,通常可通过增加财务信息系统外挂软件或增设管理模块儿的办法,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日常费用报销、预算执行、预算考核方面提供支持,例如自审批开始,一旦超过预算或无预算,系统无法通过,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列支”在事前得到控制,真正让各分、子公司及广大员工树立预算概念,统一企业整体目标。

(三)开通网上银行,设立总、分账户

天然气企业应统一开通网上银行,针对未上市控股子公司,设立总、分账户,通过统一账户管理、统一资金计划和统一资金调剂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针对异地分公司、全资子公司,采用“总分账户”为主的收支两条线模式。以上方式可通过网上银行开立进行实时查询,按期归集,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整体资金成本。

(四)进行业务流程信息化与财务信息化的对接

财务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与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及数据对接行密不可分,只有高效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及强大的数据兼容性平台,才能实现财务自业务流程里直接提取有用数据,避免信息不对称,既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又可提高财务处理能力。因此,应进行统一规划,总部、分、子公司联动,建立一套业务与财务、单位与单位间互相兼容、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

(五)明确各单位及人员职责,加强业务培训

通过制度等对财务信息系统、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管理、使用单位及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避免出现职责不清、职责交叉、职责缺失等情况。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总部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情况,落实细化本单位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情况,并做好与其他业务流程的对接。使信息系统有效利用,避免闲置及重复投资。

天然气企业应加大对财务人员财务水平及计算机水平的培训,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信息化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应大财务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确保信息系统数据安全并提高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加大重视力度,加强信息化监管

企业应加大对财务信息系统的重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安全运行。同时,企业应从软、硬件日常使用、权限设置、备份保存、档案保管等方面形成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管,进一步确保信息化安全。

总之,天然气企业在当前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结合,完善财务与其他业务板块信息的对接,进行网络数据传输,统一应用平台,才能实现跨地域天然气企业的整体管控,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流程透明,运作标准,核算规范,并形成合力,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将天然气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贡华章.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国石油财务管理与改革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2

未知的故事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市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对城市燃气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供气稳定、安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是燃气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

事实上人们对于城市燃气企业的了解并不多,从其对生活的重要程度来说,燃气企业已经逐渐从专业走向精细,从传统走向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数字化的概念已不断深入到燃气行业的技术应用中。企业信息化被认为是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关应用技术在燃气供应中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但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应用和过程控制领域,同时也体现在一个企业的管理和决策领域。积极推进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信息化系统在燃气行业的应用与发展,以信息技术来促进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手段的变革,从而推进企业运作模式的管理创新,更好地对人力、设备、材料以及各项资源进行计划和控制,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流程、提高企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燃气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城市燃气行业里,一般是企业信息化水平直接反应企业的发展实力。企业信息化跟企业的整体实力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信息化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高素质的人才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作为后盾,而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所带来效益上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此,深圳燃气希望可以在成功应用ERP系统和客服计费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深圳燃气加强集团管控和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战略。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建立高性能、高可靠性以及低管理成本的信息化核心平台;打造信息化核心平台一站式、一体化的弹性支持能力等。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欧大江评价,ERP系统是深圳燃气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先导项目,旨在重点加强集团管控和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深圳燃气将在未来两年的时间框架内实现集团范围内ERP系统同客服计费系统两套系统的全面应用,同时培养一支强干的信息技术队伍,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规范信息技术的管理流程。

燃气的机遇

目前燃气企业普遍存在着既有系统升级难的问题。除了旧的技术已经被新技术代替等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初缺少合理的规划。有时就算有了规划,却因为没有及时更新规划导致实际与设计往往相形见绌。在新的信息化规划时,应当把系统的扩展性考虑进去,并及时调整规划。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接入之后,深圳燃气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新机遇。秉承“行之以专,律之以责;创新之途,务实为基”的企业精神,以及“诚信为本 和谐共荣”的经营哲学,深圳燃气将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建设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强化信息化战略,深圳燃气希望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并提高公司在财务、人事、物资、工程、资产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管理水平,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以“西气东输”为开端的大规模天然气利用工程的实施,把城市燃气带入了“天然气新时代”。在新时代下,城市燃气企业的工作重心从原先确保安全产气自主营销的生产管理体制向精准预测与安全输配相结合的运行管理体制转变。企业发展战略由原先以高投入高能耗的旧模式向追求科学规划提高能效的新模式转变。人员结构也由原先普通的劳动工人向精简的管理人员转型。

在IT系统的建设方面,深圳燃气注重硬件(设备设施)与软件(管理)并重;突出安全出效益的基本原则;在硬件设施方面,公司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先进的技术,引进一流的设备设施,提升运营系统的本质安全、质量和效率。同时,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突出核心能力的运营系统、面向一线授权管理和绩效导向的工作系统设计思路,提升工作系统的效率,增强组织敏捷性。

公用事业解决方案将特定行业的客户服务与计费、网络管理、工作与资产管理、移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仪表数据管理应用,同甲骨文的企业管理软件、商务智能工具、中间件、数据库技术,还有服务器和存储集成在一起。这些软件产品可使客户更敏捷地应对市场异常情况,满足不断演进的客户需求,并兑现其保护环境的承诺。此外,公用事业解决方案还可帮助电力企业为智能仪表和智能电网的推广做好准备,因为它们能提高效率和提供关键的智能指标,从而驱动消费者和企业在能源和用水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燃气管网;gis;管网数据建库;集成共享;顶层设计

1.行业背景与建设目标

1.1 行业背景

城市燃气管网是纵横交错的网络,燃气企业通过这种网络将燃气从气源输送到用户,燃气行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着各行各业的正常运作,其重要性不言自喻。然而,当前城市燃气企业的管网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管线资料通过图纸资料或者cad等方式进行保存,这种档案式的管理方式导致数据查询、统计与分析速度慢,共享应用不方便。由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工具,导致事故隐患管理和事故处理能力薄弱。在运营方面也无法掌握燃气管线巡检人员的到位情况、抢修车辆分布及现场管网分布情况等。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可以实现对相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而城市燃气管网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应用gis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燃气管线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1.2 gis信息化建设目标

燃气管网gis信息化是以燃气管网数据库为核心,通过建立数据更新机制,并集成调度、热线、客服、巡检等信息,为燃气管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服务,提高燃气管网业务管理水平和流转效率。燃气管线gis信息化建设实现的目标包括:

(1)实现对燃气管线及相关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应用;

(2)建立燃气管网数据更新体制;

(3)实现燃气管线运维的信息化管理;

(4)通过gis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打通相关应用系统的关联。

2.燃气管网gis信息化解决思路

燃气管网gis信息化是将管网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整理并建立关联,形成燃气管网综合数据库,实现对燃气管网数据、基础空间数据及管网业务属性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应用,并通过建立燃气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保证管线数据库的现势性。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需求,可选择客户端/服务器(c/s)、浏览器/服务器(b/s)、移动设备/服务器(m/s) 三种运行体系结构。

3.燃气管网数据处理建库与更新

燃气企业gis信息化最核心问题就是数据问题,包括管网数据、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和业务属性数据等。而燃气gis系统的生命力在于数据的持续更新。因此燃气管网数据处理建库与更新可以说是gis系统建设的成败所在。

3.1 燃气管网数据源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很多企业是通过设计图、竣工图或者示意图进行管理。十年以前的资料大多为纸质,近十年的资料多为autocad格式的电子版。针对缺失数据的部分可以通过物探的方式来获取,而对现有的cad数据可以通过转换的方式来获取。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是燃气gi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燃气管网的分布需要城市基础空间数据作为背景,方可进行精细化管理。

燃气管线的业务属性数据包括设施设备信息、燃气用户信息、历史事故处理、scada历史监测数据以及巡线记录表格等数据。

3.2 管网数据的准备

管网数据准备的步骤包括已有数据的分析梳理、缺失数据的现场采集、数据整理和检查、数据入库等。

已有数据的分析梳理主要是分析现有的有价值的管网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并对有价值的数据可进行整理、转换、入库等。

对缺失的或不准确、不完整的管网数据可通过现场补充采集或核实的方式来获取确认。对于燃气管网及地下设施的测量,主要是测量燃气管网及地下设施的的平面位置、高程和相关属性,可采用高精度的gps设备和地下管线探测仪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量。

3.3 燃气管网数据标准

燃气管线数据建库后,需将所有的燃气地理信息按照实际地物点、线、面的空间几何特征、地物的属性以及地物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层管理,并建立燃气管网空间要素分层与单元划分标准。同时为了统一规范各个管网图层的属性结构,需制定燃气管网属性结构标准。

除了上面的最基本的标准外,此外还需要制定燃气管线测量及竣工测量技术标准、燃气管线图编绘技术标准、燃气管线元数据标准、燃气管线探测工程监理技术标准等。

3.4 燃气管网数据建库

燃气管网综合数据库是gis信息系统对外服务的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整合燃气各类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燃气管网综合数据库,实现燃气管网数据、基础空间数据及燃气管网业务属性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应用。在进行管网数据处理建库过程中,应依据燃气管网数据标准进行管网数据的图幅拼接、编码分类、分层、属性赋值,质检入库等步骤,实现燃气管网数据的无缝分层管理。

3.5 燃气管网的更新

如果燃气管网gis系统的数据不进行更新和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数据将成为过时的数据,系统就会失去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必须要建立燃气管网更新机制:

技术范畴方面,燃气管网gis管理工具中要有管网动态更新模块,实现对竣工测量资料的添加,管网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数据监理等,在更新过程中要能建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同步更新、点线数据间的拓扑关联等。

业务范畴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网动态更新制度,要求相关单位及时提供完整的竣工资料以及日常运营数据,以此作为更新、维护燃气管线数据的重要措施。数据更新由一个部门或科室统一管理,责任落实到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通过专职维护,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安全。

4.燃气管网gis应用系统建设

燃气管网gis应用系统的建设应构建以管理服务为中心,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燃气管网信息,实现管网的动态更新、查询统计、事故应急抢修、管网运营巡检、管网动态监测、三维分析等功能。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和用户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体系结构,对于简单查询类的用户,可以采用b/s结构;对于管线巡检业务可采用m/s结构;而对于编辑类用户或者综合管理类用户可采用c/s体系结构。虽然体系结构不同,但燃气管线常见的应用功能却是相似的,常见的功能应用如下:  4.1 浏览定位

通过平移、缩放、全图等功能实现对管网图的自由浏览。通过输入地名和道路名称等可以快速定位到相应的地方。

4.2 查询统计

根据图形查询设施的属性信息,也可以根据设施的属性定位设施的空间位置,可以实现对指定范围内管线的埋深、材质、管径、埋设年代等各种属性的快速查询和统计。

4.3 制图打印

实现对管线特征点的标注、管线属性的扯旗标注等,实现管网图廓的定制。同时可以实现指定区域、某条街道范围管线图的打印。

4.4 应急抢修

当城市内某段燃气管线发生爆管事故时,可以在地图上快速搜索到需要关闭的阀门,弹出关阀分析结果,列出需关阀门的基本信息(口径、阀头、关阀圈数、当前状态等)。并能自动生成辅助决策报告,其内容包括故障点位置、管段、影响的阀门及其栓点图、最近的消火栓、影响到的调压箱、楼栋、及相应的用户资料等,为抢修提供快速、准确的辅助决策信息。

4.5 格式转换

利用数据转换功能模块实现不同格式空间数据的准确转换。

4.6 管网分析

管网分析模块是由燃气管网业务相关的分析功能组合而成。管网分析是gis软件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管网分析包含的内容有:断面分析、覆土深度分析、连通性分析、净距分析、缓冲区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燃气泄漏分析等。

4.7 管网巡检

燃气管网巡检管理系统由管理中心端和巡检终端组成。可以为燃气管线、门站、阀门、调压站、储配站等燃气设施的巡检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手段,对巡检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并自动形成各类统计表,管理者在办公室即可随时了解巡检到位情况。燃气管网移动终端为客户解决业务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外业工作人员或车辆的实时监控、外业人员现场信息及时上报、突发事件的有效指挥处理等。

4.8 编辑更新

编辑更新功能供数据编辑人员使用,可将竣工测量数据、外业探测数据通过编辑更新功能导入到数据库中,并可进行拓扑连接检查、字段值重复检查、孤立管点检查等,检查后的数据可以直接成网进入系统。可实现管线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同步录入及管线数据和管点数据的拓扑一致性,支持成批数据的快速录入等。

4.9 集成共享拓展

能够以符合soa架构的api为企业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管网地理数据。通过开放的系统接口和服务,与工程管理、管网维修养护、管网巡检、场站管理、scada调度、气量管理、营业收费、客户热线、呼叫中心、业务报装等

系统实现无缝集成,将海量复杂的燃气系统资产及动态运营信息利用地图实现直观的可视化表达,为燃气企业日常监管、业务运营和领导决策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

4.9.1 scada系统集成

gis系统需要scada系统中的监测点的压力数据进行气体流向分析及压力负荷分析等,辅助燃气输配的调度。scada系统需读取gis系统中的城市基础地图及管网图数据,作为其运行的背景。

4.9.2 客户管理系统集成

通过gis系统和客户管理信息系统集成,gis系统可以提供客户管理系统在故障(爆管和停气)分析后的影响客户数据。呼叫中心可以快速定位客户的地理位置,提供基于地理信息的后续调度和服务。

4.9.3 与城建档案馆系统的集成

系统会将每次编辑更新的数据进行标示,以数据增量的方式,将更新部分提交给城建档案馆,保证城建档案馆燃气管网数据的同步更新。

4.9.4 水力计算模拟分析

建立水力计算模型,配合scada系统的监测计量,实现燃气输配网的模拟分析。提供了空间地理数据插值的算法,完成燃气等压线计算等。

4.9.5 资产管理集成

实现燃气管网设施资产运行状况、资产净值的可视化、形象化的管理,按照工程信息并关联gis数据库进行统计,在地图上显示各个工程下的不同类别的设备数量,其中管材和阀门数量按照材质和口径等分组统计。

作者简介: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4

“数字城市”系统分析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的《雅典》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提出有“计划”、有“秩序”发展城市的原则。“数字城市”重在整合设施、优化配置、共享资源、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服务人民。由于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急需数字技术的支持,建设“数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实力,实属当务之急。

我国城市信息化的难点,以前是网络,现在是数据。一些城市正组建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抓紧建设可以实际使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统筹规划,共享资源;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立足城市,形成特色;突出重点,拉动产业;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数字城市”总体规划

“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五大平台、五个中心、五类应用、五大工程,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组织、资金、人才保障体系等。

五大平台是信息网络平台、公用信息平台、专题信息平台(多个)、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五个中心包括信息网络互联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身份认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决策支持中心。五类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经济运行服务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五大工程包括市民卡工程、金融信息工程、社会劳动保障信息工程、社区服务信息工程和金旅工程。“数字城市”大力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城市的应用。

“数字城市”中心是“数字城市”的心脏。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全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组织实施,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与整合,集中管理重要信息资源。

中心也是全市综合数据中心、重要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重要信息备份中心等。

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系统包括:

(1)基础空间数据库:含遥感影像数据库、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等;

(2)人口资源数据库:含市民姓名、出生、婚姻、教育、收入、纳税、交费、社保、医保等内容,公民身份号码是基本标识;

(3)公共设施数据库:含城市重要公共设施数据,包括供水管线、排水管线、电力管线、电信管线、供热管线、燃气管线、铁路、地铁、轻轨、无轨、大街、小巷等;

(4)经济运行数据库:含经济及其运行状况数据;

(5)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含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如纳税情况、还贷情况、履行合同、遵纪守法和帐目情况等;

(6)元数据库等。

电子地图数据库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地理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存储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地理编码数据库实现地理空间数据与非地理数据的连接。元数据库描述整个数据库。

城市数据包括政府、企业、社团、社区等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自然和地理等方面的众多实体集。数据规划包括数据总体框架和层次规划,全市共享数据中心数据库系统规划,全市分布式数据库规划等。

“数字城市”数据库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的数据库:

1)全市各单位、各行业的数据库;

2)参与“数字城市”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各行业、各方面分布式数据库;

3)全市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系统。

参与“数字城市”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各行业、各方面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遵照各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建设,形成“数字城市”数据系统的基础。这类数据库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城市数据中心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

分布式数据库包括国土资源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地震数据库、环境数据库、园林绿化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工商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国税数据库、地税数据库)、物流数据库、贸易数据库、城市规划数据库、城市建设数据库、房地产数据库、住房公积金数据库、农业数据库、旅游数据库、银行数据库、保险数据库、社区数据库、武警数据库、公安数据库、消防数据库、计划生育数据库、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库、民政数据库、教育数据库、科技数据库、医院数据库、药店数据库、电力数据库、电信数据库、自来水数据库、燃气数据库、公共交通数据库、商场数据库等。

“数字城市”建立统一的、法定的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格式,尽可能采用规定的数据标准;制定相应的数据使用管理办法、数据版权保护、产权保护的规定;部门间签定数据使用协议,打破部门、地区间的信息壁垒,促进社会、企业、政府间的信息共享,解决“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的问题,面向社会,服务市民。

“数字城市”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加快制定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维护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确保“数字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有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严格信息化项目管理,强化市场运作机制;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

“数字城市”专题规划

“数字城市”的专题规划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经济运行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包括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公务员培训和法规法律建设五个方面;以党政机关办公业务资源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强人才培训与考核;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实施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与信息更新机制;达到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政府透明度和方便企业与市民的目的。

电子政务工程中的应用系统建设是关键。目前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和金税工程、金融监管(含金卡)工程、宏观经济管理工程、金财工程、金盾工程、金审工程、社会保障工程、金农工程、金质工程、金水工程等业务系统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专题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社会治安管理、城市交通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环境监控和城市应急联动指挥服务系统等。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

认真解决电子商务涉及的安全认证、支付方式、物品配送、网络结构、法律环境、协同工作等关键技术环节;完善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和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系统;建立企业、市民资信中心,制定鼓励企业和个人上网交易的各项政策;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数字城市”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

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化农业示范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专业生产大户为依托,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和完善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库;使农业信息化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数字城市”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海洋信息工程,建立海域管理数据库、海洋生态和环境数据库、海洋经济数据库、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库和海洋资源数据库,开展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环境评估等,支持海洋开发的伟大事业。

经济运行服务

建设金融、税务、工商、诚信、不动产和技术监督等信息系统,为经济运行服务;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工程,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运用个人信用资料库,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全面建成人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成统一的数据中心。

社会公众服务

以社会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教育、旅游、社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准。全面建设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逐步扩展到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领域,成为一体化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建成连接市、区(县)、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全市四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完成全市信息化示范小区工程建设,普及推广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城市卫星应用系统可用于海洋监测,天气预报,资源调查,定位导航、搜索营救和通信电视等。

“数字城市”重点工程规划

“数字城市”建设的重点信息工程是五大平台、五个中心、五大工程、五类应用和25个系统等。后者包括现代口岸物流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

建设五大险种合一的、包括就业服务在内的连接全市各级劳动、社会保险机构和其他有关机构的网络信息系统,发行统一的保障卡,为全市的社区、乡镇、机构、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全面及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这是为民服务的一号工程。

城市市民卡是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工具,是市民办理各项保障事务、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凭证,属于重要的民心工程。城市市民卡为IC(CPU)卡。他依托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依托城市社会保障信息工程和其它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服务信息工程包括网络通讯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多个业务系统等。通过市场运作,依托城区规划改造,通过房地产开发,鼓励物业管理先进、配套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以方便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为出发点,建设现代化社区网络服务中心,为小区住户提供求职就业、家政服务、维修维护、文娱体育、医疗保健、网上购物、金融股票、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网络信息服务,开展社区网络教育示范和家庭信息化示范,为民服务。

继续扩建和完善城市金融数据网,与国家金融网联通,重点建设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建立大额、小额电子支付系统、信用卡授权交换和信息交换系统,同城结算自动化系统以及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金清算效率和周转速度。在此基础上逐步与国际接轨,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服务。

金旅工程建立完善的城市旅游信息网和网站,建设旅游投诉处理系统和旅游统计联网上报系统,开发旅游信息资源库,提供酒店房态、房价、住房率、旅游统计、旅游预报等信息服务,提高旅游产业收益,提升城市知名度。

“数字城市”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物流产业,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网络,逐步把城市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为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对各种分离的信息与通信资源进行整合,将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台以及12345市长公开电话等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跨部门、跨警区和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使高效应急、联合行动成为现实。市民只需拨打上述报警电话中的任何一个即可接通联动中心并得到所需要的应急救援服务。系统还可以帮助政府改进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地籍是土地的户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地籍管理日益重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支持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以及管理和支持系统三大部分;支撑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地籍统计和档案管理等功能。

“数字城市”重点工程还包括教育、科技、金税、金财、金贸、金盾、智能交通、城市公用事业、卫星定位导航、海洋溢油监视和应急响应信息系统等。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融资;非银信用;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运营广州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的时候,由于缺少企业相应的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无法查询、核实企业的信用数据,形成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全与金融机构怕风险的突出矛盾,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比较突出。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企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人民银行下属的征信中心建设、运行和维护。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收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按照规定提供的信贷信息,即企业信贷相关信息。而企业在信贷业务以外的信息,主要包括:分布在工商、国税、地税等政务部门的政务信息,以及水、电、燃气等部门的公用事业方面的信息,以及电商、物流等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方面的信息,统称为企业非银信息。

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能够完整地提供上述企业非银信息服务,企业非银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企业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企业有非银信息查询需求的时候,是到各个政府部门对外服务办事窗口进行企业非银信息查询。这个办法虽然可行,但耗时较长,无法马上得到信息查询。更别对这些信息进行指标化分析、按照信用评估模型进行计算,形成信用报告,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进行评判。因此,广州市经济贸易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经贸信息中心)基于广州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研究、设计了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系统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密技术,协调各相关数据源单位,采集反映企业信誉和历史信用状况的信息,并设计了企业信用评估模型,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

2 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

在设计中小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面向未来的原则。系统主要目的是评判企业未来的信用状况,所以系统采集的信息应该在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历史信用状况的基础上,着重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风险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为考评企业未来的信用状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2)满足信息评价全程的需要的原则。系统所采集的信息要满足信用决策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对债务人进行信用跟踪控制乃至信用追偿的需要。

(3)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的原则。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财务信息是评判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但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能力与品行、企业的管理条件与水平等非财务信息在判断企业的信用状况时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

(4)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在企业的信用信息中,企业人员的素质、经营环境、企业客户的品德等较适合使用定性指标进行描述,而财务状况与实力、偿债能力等则较适合使用定量指标进行描述和评价。

在设计具体的信用评估模型的过程中,还采用了 “五C”系统的方法来分析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五C”系统,是指从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信用品质。在“五C”系统中,有反映企业信誉和历史信用状况的信息,也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信息。

2.2 系统框架设计

根据“五C”系统和相关的设计原则,中小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据平台作为核心,支撑上层应用系统运行。主要有几个任务:一方面,分别从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个方面(五C)来采集、存储来自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有关企业非银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建立企业非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细化指标的采集方式、方法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2)应用系统层,构建企业非银信用评价的逻辑模型,通过该模型以及收集到的各企业的非银信用信息的运用,得到各企业的信用评价报告,信用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静态评估能实现实现自我评级或委托评。该系统是在静态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信息的更新,自动调整企业的评估结果。

(3)运营中心贯穿支撑整个系统的运行。

(4)非银信息服务系统对接各个数据源共享平台和各类社会信息来源系统,通过信息接口,获取企业非银信用相关的系统。

具体的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2.3 系统功能设计

2.3.1 非银信用信息的采集

企业非银信用信息的采集,实现对广州市企业非银信息的联合征集,主要包括政府信息方面和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社会公众等方面的信息。

(1)政府信息方面:按照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的接口规范,实现非银信用服务系统对工商、国税、地税、质监、民政等政府部门的数据的共享。

(2)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方面:按照广州市电子商务运行监测平台、广州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的接口规范,实现信用服务系统对这些平台信息的采集。

(3)社会公众信息方面,通过网络抓取的方式,收集社会公众对于中小企业的各种评价;或者由企业自行填报;或者收集后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形成对于中小企业的社会评价信息库。

对于采集到企业非银数据,系统采用的是数据仓库的概念,根据预设的各种不同主题,设定不通的清洗、转换规则,以满足不同信用模型统计以及用户查询的需求。

2.3.2 非银信用评估模型

非银信用评估子系统是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企业非银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的工具,信用评估系统可对采集到的非银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综合分析,最终判断受评主体的信用风险程度。目前系统采用的非银信用评估的类型的划分以下3类:

(1)自测评估模型,信用自测评估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企业信息数据直接给出企业客观的信用评级。此模块完全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保系统自动完成评估工作。

(2)商务信誉评估主要取决于对企业两方面的判断,第一是履行合约的能力,履约能力评级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及竞争地位、管理能力、财务状况及特发事件风险等方面;第二是履行合约的意愿和历史履约记录等。商务信誉评估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诚信记录、履约能力、财务实力以及外部支持等方面。

(3)融资信用评估需要经过调查研究的过程,对企业信息进行核实,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揭示其融资信用等级。评估分析的主要考虑因素有:经营环境、基本经营与竞争实力、管理素质、财务状况、外部支持及企业信用记录等。

2.3.3 企业非银信用报告

企业非银信用报告查询,目前系统已实现以下功能:

(1)企业非银信用查询模块,主要是提供多条件综合查询、用户定制查询条件,方便用户查询,系统自动抓取企业综合信息。

(2)企业信用报告管理模块,经过系统信用评估模型计算,对查询得到的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得出企业非银信用报告生成企业非银信用报告,供高级用户下载、打印;并提供企业信息用度综合统计、综合排名、生成统计报告等功能。下图为企业非银查询报告中信用评估主题的信用报告。

3 系统应用推广情况

系统建成后,经贸信息中心大力推广系统应用,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方面,已为广州市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9000多户的中小企业和7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有助于中小企业成功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并在银行建立了信用记录,逐步发展壮大。同时有了信用注重维护自身的提升了自身信用,增强了纳税意识,规范了管理,扩大了融资渠道,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了税收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另一方面,系统通过接口建设,已直接为17家商业银行1500多个网点提供非银信息查询的服务,据银行反馈,已部分应用于企业开户的业务环节中。

经贸信息中心还通过网络技术把系统对接广州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实平台注册企业用户信息、金融机构核实企业非银信息等方面提供了服务,有效缓解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部分问题,具体效果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和企业不再需要逐个各个政府部门的办事窗口进行企业的信息查询,有效缩短了查询所需时间。

(2)系统可以将查询后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免除了手工比较,而且提高了比较核对的准确性。

(3)通过系统,企业信息能够及时查询验证,也间接缩短了银行机构对企业的放贷审核时间。

结语

面向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对非银信用信息的实际需求,设计与实现了中小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本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双方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碰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友棠,成 瑶,严碧蓉.基于“五C”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框架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09):95-99.

[2]张玲.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发展趋势[J].预测,2000(04):72-75.

[3]刘t敏,王文寅.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09.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建筑行业;微观准许;准许管理体制;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7-0060--02

我国建筑业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至今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为国家改革开放30年做出了大极贡献。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政府对建筑业管理体制也有诸多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问题出现,从而导致建筑市场的规范程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匹配。诸如政府从宏观上重点要求建筑总承包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从业技术人员数量来核定资质等级,但这些宏观指标并没在实施中带来具体表现,从而使得联营挂靠等诸多不宜市场良性发展的问题产生。

一、建筑业现行准许管理体制描述及问题

(一)建筑业现行准许管理体制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159号令规定:建筑业企业(建筑业企业,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活动的企业)应当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条件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有关部门配合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实施相关资质类别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统一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水利、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配合同级建设主管部门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相关资质类别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其资质序列、类别和等级规定如下:

1、资质序列: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取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施工总承包工程内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专业工程或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承包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取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专业承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和建设单位依法发包的专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专业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依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取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以下简称劳务分包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

2、资质类别和等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专业承包资质、劳务分包资质序列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分别划分为若干资质类别。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划分为若干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和各类别等级资质企业承担工程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其国家各级职能部门管理的资质权限如下: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对下列资质和类别进行管理: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资质、一级资质;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及其下属一层级的企业的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三级资质;水利、交通、信息产业方面的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铁路、民航方面的专业承包序列一级、二级资质;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不分等级资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承包不分等级资质。

工商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下列资质和类别进行管理:施工总承包序列二级资质(不含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及其下属一层级的企业的施工总承包序列二级资质);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不含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方面的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专业承包序列二级资质(不含民航、铁路方面的专业承包序列二级资质);专业承包序列不分等级资质(不含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序列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承包序列的不分等级资质)。

工商注册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下列资质和类别进行管理:施工总承包序列三级资质(不含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监管的企业及其下属一层级的企业的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专业承包序列三级资质;劳务分包序列资质;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企业资质。

建筑业企业可以申请一项或多项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多项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应当选择等级最高的一项资质为企业主项资质。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企业,可以从事资质许可范围相应等级的建设工程总承包业务,可以从事项目管理和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服务。

(二)建筑业现行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建筑业管理体制,从政府对该行业宏观的管理上,表面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资质分类很全,分级已很到位,但问题是,宏观解决后,在体制运行中并没有得到微观的支持,从而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因素:

1、从建筑业资质的准入条件(注册资本金、科技人员数量)高导致工程挂靠行为发生:建筑工程产品,是一个十分个性化的产品,除建筑产品的结构安全设计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持外,其完成产品的成型最重要的是工程施工管理经验,而这一经验又主要体现在实际的项目具体管理者身上。诸多的建筑施工管理者本身已完全具备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但要注册一个公司来营运工程承包管理就被过高的准入条件所限制,由此,这部分人就将自己承接到的项目挂靠一个有资质的公司来解决自己的不足。反过来,作为很多有资质的建筑公司,他们又接不到工程,在利益的驱动下,正好就与这些能接工程又没有资质的人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建筑业工程承包的挂靠市场。这一市场行为的出现,给建设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2、从建筑业科技人员的流动性大导致在企业注册的科技人员不能在注册企业就业:建筑企业是订单式的生产方式,这一特殊生产方式对建筑业科技人员的就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而以导致建筑业科技人员频繁流动成为常态。由此大量的企业注册科技人员,实质并没有在注册企业就业,这一现象就导致了资质要求的科技人员数量和人员质量准入条件的不可能。

3、从项目部管理团队水平决定单项目运行成功关键导致业主对建筑企业的淡漠:虽然国家对建筑总承包企业设置了较高的准入条件,但这对项目业主来说,并不重要,他们认为,单一项目运行成功的关键在项目管理团队,而不在建筑企业,这一因素也导致众多的业主选择好项目运团队后,由团队自己去找一家有资质企业来应付国家的宏观准入条件管理。

二、建筑业微观准许管理体制研究及优势

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建筑市场已步入到相对成熟阶段,通过各类工程项目管理吸取的经验教训,建筑业准入体制 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控运行:

(一)从建筑业企业资质宏观要求向微观管控转变

1、建筑企业注册资本金不设限制:建筑企业的资本金注册后,并不等于该资本金就能够为合作对方承担起有效的责任,况且公司法还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公司的资产承担有限责任。这一法律规定实质就说明注册资本并不能解决企业承担义务的本质性要求。有效解决这一建筑企业承担义务的方法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在项目开工前,要求建筑企业按一定比例缴纳履约保函(保证金)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法不但有效解决了建筑企业在出现违约时的兑现,而且还迫使建筑企业强化自己的信用,从而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让企业真正走上应付政府宏观要求的注册资本金,而转向自己主动增大注册资本来获得业主及金融机构的支持和信用。

2、建筑企业宽泛的注册科技人员准入要求转向企业关键技术人员要求:根据建筑产品这一特殊生产方式带来的建筑从员工不稳定实际情况,加之科技人才流动频繁这一不可抗拒的社会自然现象,对建筑企业要求多少科技人员已不切合实际。为有效解决这一行业问题,在企业准入规则中,仅要求建筑企业满足该企业准入的建筑类别相对应的1~3名专家即可,这几名专家的作用是制定企业标准,掌握国家技术准则并在自己的企业内执行,总结经验教训,确保企业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在现行建筑企业中,不管企业大小,真正对企业技术起到关键作用,也就是这几个专家团队,而不是全部科技人员,至于其他的科技人员,作用在具体的项目工程中,而不在企业高层。

3、建筑企业资质对承接项目的准入条件转向项目团队人员资格的审查。作为一个项目,不管建筑企业的资质有多高,真正运行项目的是项目团队的水平,特别是建造师(项目经理)和项目技术负责人的个人素质决定着项目成功的关键,由此政府应从原有重企业资质向项目开工前重对项目团队人员资格能力的审查,这一制度设计,可改变企业现有应付政府对企业资质科技人员的要求,转变为主动的培养和留住项目管理科技人员,同时也改变了科技人员靠企业生存而转化为,企业必须依靠科技人员才能生存的互动作用。

4、建筑企业繁杂的资质类别及等级要求转向简单的行业备案。由3.1.3制度设计所知,建筑企业的资质等级也不在重要,而重要的是将建筑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类别与建筑业类别相通,形成专业化人才,并对这些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档案,对他们的职业德进行信用约束,对他们的职称和资格认定,除理论考试外,重点放在实践经验和能力上。这样就可以推进建筑企业的资质等级改革,从而逐步取消资质等级,建筑企业仅进行简单的行业备案即可,国家从对企业宏观的资质审批转向微观的项目团队资格审查。

(二)从业主开发资质和注册资本要求向项目资本金监控转变

业主开发资质和注册资本的要求并没有实质解决项目资金的正常运行,为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政府职能部门应重点制定项目资本金制度和项目资本金监控使用制度,对项目资本金不到位的项目,决不能开工建设,这样做虽然可能对当期城市建设进程有所阻挡,但对国家经济的运行和长期效应非常有益。同时应强行业主在工程开工前向总承包商出据银行支付保函。这一制度设计有效解决项目业主单位盲目开工建设和故意拖欠,同时也迫使业主单位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