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早期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1
【关键词】母亲;儿童阶段;教育职能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母亲,担任了儿童早期教育中第一重要人的角色。但是现代社会,许多女性在分摊职业和社会责任时,履行母亲职责的时间和范围却缩小了,很多女性在做了母亲之后,还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职能是什么,重视教育但不知道怎么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
早期阶段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作为母亲,要想对孩子实施行之有效的早期教育,就必须要清楚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也需要首先了解儿童阶段的划分。
一、儿童阶段的划分
关于儿童阶段的划分,一般是采用儿童心理学根据儿童在年龄阶段中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来划分的。我国心理学者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为六个时期:1.乳儿期――出生~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7,18岁。因此,儿童期是指人生自胎儿期至青春期初期的阶段。但目前,社会公认的儿童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都是正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一些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孩子13岁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青春期之后父亲的作用则更大。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儿童早期阶段就是少年期以前的儿童阶段,即0~12岁的儿童。
二、母亲在儿童早期阶段的教育职能
1.乳儿期(0~1岁)――“母子感通”的建立期
由于怀孕、生育和哺乳功能天生为女性所独有,教养子女的功能,也就成了女性生育及哺乳功能的延伸。胎儿还在腹中的时候,其身体素质、感官能力、语言形成甚至性格都不同程度受到母亲的影响。瑞士小儿科医生舒蒂尔曼曾专题研究过新生儿的睡眠类型,他将产妇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类型,然后分别对她们所生的孩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早起的习惯,而晚睡型母亲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晚睡的习惯。可见,母亲与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母子感通”。医学界认为这种“母子感通”大约在胎儿出生前三个月就已形成,并在出生后数日内,特别是出生后数小时内最终建立。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有妈妈陪伴,就会有安全感;认准了妈妈,就会和妈妈最亲。这一时期的孩子不光需要食物的喂养,更需要心灵的哺育。因此,陪伴孩子、哺育孩子、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
2.婴儿期(1~3岁)――早期教育的关键期
婴儿期是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决定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因为0~3岁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具有天才般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作为母亲,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期,错过了就可能终生难以弥补。这个时期的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是学习和模仿的重要心理阶段,同时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也很强。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孩子识字,效率会很高。但是,这时的儿童也会模仿一些不好的行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3岁的儿童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因此,母亲必须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同时遏止孩子坏习惯的形成,并对其实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婴儿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在西方,孩子在1~3岁基本上是完全由父母直接哺育的。而在中国,许多母亲在这一时期,将第一教师的天职交给老人或保姆,每天早出晚归,与孩子真正共同相处的时间很少,而孩子也得不到与母亲之间的亲子互动。母亲与孩子的教育纽带被扭曲,这种育婴模式浪费了人生一世最宝贵的黄金时期。
3.幼儿期(3~6岁)――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期又叫学龄前期,是儿童智力、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思维具有直觉性,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想象力丰富,表现在他们的游戏等活动中。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但这种现象在6~7岁以后会慢慢改变。因此,在学龄前这个阶段,母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很重要的。这包括对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已相当丰富,但不太稳定,缺少控制。儿童5岁后,自我意识有所发展。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积极评价的儿童会比较自信;而经常受到否定、消极评价的儿童则容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这些脾气、性格、情绪、行为的特别表现,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成长必须有母亲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母亲是孩子情感世界的支撑者,是孩子每一步成长足迹的见证者。
4.童年期(7~12岁)――社会交往的关键期
童年期又叫学龄初期,这时的儿童处于小学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由于学龄期儿童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会使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作为母亲,应该学会协调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良好的学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母亲是家庭中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教师。
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行动的冲动性开始减弱,能慢慢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从总体上讲,这一时期儿童行为往往在“果断”中露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一个阶段,因为他们即将进入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作为妈妈,要有预见性,针对孩子即将成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让孩子安全、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
总之,为人母亲是一件劳神的事,教育孩子需要付出无数的牺牲和持续的努力。作为母亲,只有懂得了自己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职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的实践家。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可以这样说:母亲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叶婕妤.13岁以前妈妈决定孩子一生[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2.
[2]王东华.发现母亲[M].人民出版社,2008:25.
[3]张晓宁.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8-19.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2
1 早期教育产生的基础
1.1 医学理论基础 大脑的重要问题―关键期和可塑性,脑的不同功能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 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期最容易获得, 此关键期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 发展速度最快。一般认为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因而也必将是儿童早期教育有所突破的时代,许多珍贵的病例证明了大脑惊人的可塑性和代偿性。最新研究成果正在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与医学与教育等。教育曾经更多的属于经验学科,现在,幼儿教师和家长将脑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来解决儿童早期教育的种种难题,更好的为儿童服务。神童并不神秘,从脑科学角度看,他们只不过是在大脑发育的各种关键期,受到了丰富而适宜的后天养育,形成了比一般儿童更多的神经突触和更发达的神经回路而已,脑科学关于大脑发育关键的这一成果也印证了布鲁姆曾在《人性的稳定和变化》中指出的: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量度与最初潜在的量度无关,但是与一个人在智力迅速发展时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关系重大,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人,将永远达不到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智力发展的影响在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受环境的影响为最大,变化极为缓慢的时期则甚小。遗传决定大脑――这是片面的理论,轻视了环境对大脑潜能的重要作用,脑科学揭示脑演化的自然法则是: 环境造就大脑,功能决定结构。即使那些大脑具有先天良好结构遗传的人,如果没有后天环境的作用,没有及时的教育培养,其大脑的潜能也得不到开发,终生就不会有所成就,大脑的变化、学习和记忆及脑内神经元的联结程度决定于环境对大脑的刺激。脑科学研究发现,早期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刺激对大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实施“脑的十年”研究计划。我国也启动了“跨世纪脑科学”研究计划。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应建立在脑神经科学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上。
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1.2.1 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祖国的未来和花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爱护,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也是家庭唯一的未来和希望,家长对于儿童的教育往往舍得投入,希望自己的宝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也越来越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一个经济上的保障。
1.2.2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出人投地,加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更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将来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可以不惜血本的投入。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让宝宝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给宝宝的智力及心身发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2.3 家庭模式的转变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加上外公外婆,还有爸爸妈妈,家里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这些条件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得以实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1.2.4 儿童出生先天素质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水平的不断加强,婚前检查的开展,围产期检查的开展深入,大大降低了出生缺陷率,儿童的出生先天素质不断提高为早期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广阔的舞台,即使是那些脑发育不良的患儿,经过早期教育大脑智力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儿童早期教育可以提高智力的发展
2 早期教育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早期教育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通常是指对0~3岁正常儿童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给予丰富而适宜的环境刺激的教育活动,让儿童在感知觉、认知、语言、动作、社交等能力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智力发展。早期教育也可针对5~6岁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儿童,尤其是3岁前儿童,希望通过早期教育提高儿童的智力发展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它的形式多样,有亲子式的、有在专业保健机构接受早期教育的,有社会专业早教机构,门类繁多,我们一定要有判别力,选择科学合理,适时适度的早期教育,因为早期教育必须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育规律来进行,决不是灌输知识和拔苗助长,它有它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家长们也要有正确的心态,切莫急攻近利,异想天开。0~5岁是感觉的关键期(2~2.5岁达到顶峰),其中视觉是从3月~2岁;秩序是1~4岁左右;语言是出生后2个月~8岁;词汇是9个月~6岁;运动发展是从出生到6岁;数学与逻辑是从1~4岁;器乐演奏是从3~10岁;情绪控制是从2~30个月;儿童心理学研究3~6岁是个性形成期。所以家长要根据规律,因势利导,对于个别方面超常超前发展的儿童,根据情况针对性的给予教育与指导,另外教育要有的放肆,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家长切莫一厢情愿的给予灌输,尊重孩子们的兴趣,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行为,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早期教育是对孩子全方位的培养,不是片面的,是对宝宝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教育培养,决不是象社会上有些兴趣班,如:美术、音乐、跆拳道等只是就某一方面的培养,早期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为孩子的整个人生身心健康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以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只要适时适度科学的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那么就能够有满意的成果,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陈锦光 .108例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7,6:27.
[2]曾祥芳.儿童适早期教育应时与合理地进行[J].高等函授学报,2004:34.
[3]常艳春,楚城.教育孩子切莫急功近利,异想天开[J].家长,2006,1:23.
[4]刘启珍,朱金莲.试论早期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2:42.
[5]闫桂芳,李长卿,张彩霞.早期教育和干预对婴儿智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5.
[6]王淑娟.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影响的初探[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
[7]鲍雪梅.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心理发育影响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28.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3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儿童;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06-01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人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许多国家对儿童早期教育高度重视。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对早教越来越关注,这使得早教市场迅速发展,新生的早教机构层出不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奥尔夫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比较而言在城市中儿童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以及活动内容更加优越丰富。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独特的教学法,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结合声势和律动,培养幼儿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幼儿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1978年他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的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在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
儿童早教不是简单的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早教主要在0-6岁,因为儿童大脑分区发育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某些时期大脑对某些信息接收特别快,我们称为“窗口期”在不同窗口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自小养成是又快又好。相反,若错过了窗口期,儿童虽仍接受相应的知识,但已经事倍功半了。把握窗口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是让儿童的小脑袋里拥有大智慧的关键。
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即兴活动和创造。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奥尔夫音乐教学,通常以“游戏”入手,通过字词、语言、动作、敲打等即兴方式开始音乐学习,达成教学目的。儿童内心充满表现的欲望,渴望得到关注,因而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即兴学习中。
奥尔夫早期音乐教学初期,课堂活动多是以打招呼、互相问候的方式开始导入。这是为了消除儿童因陌生而产生的害怕心理,进而使他们对环境、教师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都带有一种易变的特点,也就是说,儿童的情绪很不稳定,一会儿还在哭着,一会儿又会破涕为笑。这也说明他们还没有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当儿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一些需要未满足时,他们容易哭闹,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或者家长就应该想办法稳定他们的情绪。此时,利用奥尔夫音乐教法中欢快有趣的音乐可以调整和稳定儿童的情绪。比如儿童不愿意来亲子园,哭闹的坐在活动室里不肯加入到活动中,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奥尔夫音乐活动《苹果丰收》来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提问他们喜欢吃什么水果,然后想象自己就是此水果,老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走水果秀,在活动室里欢快的进行互动。此时,融入了这种情景以后,幼儿想要回家的念头就已经忘在脑后了。
节奏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最基础、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元素。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材料,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如在课程《大雨小雨》中,老师可以录制一些大雨、小雨的声音,然后准备好手鼓和手摇铃两种乐器,通过听音效(大雨与小雨的声音)让幼儿自己辨别出大雨小雨声音的不同,并请幼儿用身体做出下雨时的肢体效果(如大雨:整个身体大幅度摇摆;小雨:手指不停抖动)来区分声音的大小变化。再通过听手鼓和手摇铃所发出的声音来辨别声音的强弱,以使幼儿在玩乐中了解声音的大小与强弱。又如,可以引导幼儿借助手鼓和手摇铃发声的不同,来表现狗和鸟的叫声;还可以由幼儿按照脚步的快慢来表现音乐的节奏等等。
在一个音乐活动中的音乐旋律节奏,在老师反复用不同的方式播放演示中,加强了儿童的节奏训练。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节奏音乐教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呼吸”和生命线。幼儿好奇心强又赋予想象,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比如让他们从雷声、风声、大雨、小雨等不同的自然声响中寻找节奏等。
优秀的早教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安抚情绪,培养音乐天赋,激发各种智慧潜能,还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公共财政;处境不利儿童;早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06-06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协会(Child Care Service Association,CCSA)主席安娜・卡特(Anna Carter)曾任州政府健康与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DHHS)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处(Divis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dy Education,DCDEE)执行处长。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于2013年3月19日对其进行了专访。专访主要涉及北卡州在处境不利儿童早期教育服务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和质量监管等问题。笔者根据录音整理了访谈内容。
[李克建(以下简称“李”)]安娜,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专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北卡州儿童早期教育的总体情况,好吗?
[安娜・卡特(以下简称“安娜”)]好的,我很愿意。北卡州地处美国东海岸的中部,201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人口总数约为965.6万。由于北卡州的义务教育是从5岁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公立学校体系的一部分,一般设在小学内)开始的,所以早期教育的对象实际上是5岁以下的儿童,约有62.3万名,约占人口总数的6.5%。其中,有25.1万名儿童在7618所注册托幼机构中接受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约占5岁以下儿童总数的40%。
[李]请问,北卡州为5岁以下儿童提供早期保教服务的托幼机构有哪些类型呢?
[安娜]北卡州托幼机构的类型非常多样。从举办者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15种类型,主要包括私立机构(约占总数的66%)、公立学校附设机构(约占总数的15%)、教会办的托幼机构(约占总数的8.4%)、开端计划机构(约占总数的4%)、特许学校(约占总数的2.8%),等等。从园所设置和运作模式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类型是儿童保育中心(Child Care Center)。目前,北卡州有4809所儿童保育中心(约占园所总数的63%),招收儿童总数为23.4万(约占入园儿童总数的93.2%)。这些保育中心的规模不同,平均约为50名在园儿童。第二种是家庭式保育机构(Family Child Care Home),每所机构最多只能招收5名儿童。目前,北卡州注册家庭式保育机构有2809所(约占园所总数的37%),招收儿童总数为1.7万(约占入园儿童总数的6.8%)。
[李]据了解,近些年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在不断增加对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投入。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安娜]好的。在联邦政府层面,作为“向贫困宣战”的一部分,自1965年起实施的面向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开端计划”(Head Start)一直延续至今。后来,联邦政府又陆续设立了其他项目,不断增加投入。北卡州是美国妇女就业率最高的州之一,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的需求很大,州政府对此也一直比较重视,不断增加投入。以2010年为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层面的财政投入总额为10.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6.1亿美元,州政府4.8亿美元。
[李]相对于适龄儿童数量而言,财政投入的规模是相当大的。那么,这些财政资金是如何使用的呢?
[安娜]几乎所有的财政资金从拨付到使用都是与特定的法案、计划和项目相关联的,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人群。
联邦政府层面设立的项目包括:1.“开端计划”与“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前者是为3-5岁贫困儿童(家庭收入低于联邦和地方规定的贫困线标准)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营养、保健、教育等服务,后者是为0-2岁贫困或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以及孕妇提供综合性的保育和教育服务。“开端计划”和“早期开端计划”均要确保有10%的名额提供给有特殊需要的儿童。2.“特殊儿童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针对3-4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为其提供针对其特殊需要的治疗和教育服务。3.“早期干预计划”(Early Intervention),服务对象是3岁以下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针对其特殊需要提供综合的治疗和教育服务。4.“一号拨款”(Tide I),将资金拨付给地方公立托幼机构,用于低收入家庭4岁儿童的教育补助。5.“均等开端”(Even Start),专门用于旨在促进0-7岁儿童语言和读写技能发展的早期教育和家庭干预项目。6.“幼儿教育费家庭补助津贴”(child Care Subsidy),是目前金额最大、受益儿童数量最多的项目。主要用于为各种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幼儿教育费补助,用以保证其子女的保教费用支出不超过家庭总收入的8%~10%。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项目有些是联邦政府独立运作的(如Head Start),有些则需要州政府根据项目开设的条件提出申请。核准后的项目资金从联邦政府拨付到州政府,州政府一般需要按比例补充一定的配套资金,拨付给符合条件的儿童、家庭、托幼机构及相关组织。
北卡州政府设立的项目包括:1.“学前一年教育计划”(Pre Kindergarten Program,Pre-K;2010年前称为“More at Four”,MaF),服务对象是所处环境有危险因素的4岁儿童。这一计划是对联邦政府“开端计划”项目的扩展,使其能够覆盖更大范围的处境不利的4岁儿童。2.“聪明开端”(Smart Start),这是北卡州的独创项目,始于1993年。它用政府资金组建了北卡州儿童早期教育合作股份有限公司(North Carolina Partnership for Children,Inc.),并在每个县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起政府、公益组织与私立机构之间的跨部门合作平台,致力于促进北卡州的早期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该项目资金用于对托幼机构质量提升的补助与奖励,为早期教育领域各类公益性协会、组织、团体的业务活动提供运转经费,支持它们通过各种方式为托幼机构的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以上这些项目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换句话说,有些处境不利儿童可能同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补偿性教育项目的要求,而这些目的和功能不同的干预和教育项目能够保障处境不利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各方面需求都得到合理补偿,从而确保每一个处境不利儿童都不会因其家庭或自身的原因而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最大可能地缩小他们与同龄群体的发展差距。下述图表清楚呈现了不同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金额、受益儿童数和生均拨款水平。
[李]由此看来,绝大部分的财政投入都是用于处境不利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和综合服务的。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纳税人会同意吗?
[安娜]当然,不同政党执政时会有不同的思路,公民和纳税人也会有争议和公开的辩论。但总体上,政府和社会大致都同意这么做。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这类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综合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平和平等是美国的宪法精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受教育机会均等正是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关于对0-6岁儿童尤其是处境不利儿童早期教育投资的成本一收益问题有非常多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结果都证明,促使处境不利儿童获得更好发展,最终受益的不仅是这些儿童及其家庭,还会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和繁荣,使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包括现在的纳税人。我们的政府和社会逐渐认识到,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建设公平社会所必须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循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当然,这也需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
[李]从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北卡州的托幼机构类型非常多样。如何确保这些机构能够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质量的保育和教育服务呢?
[安娜]的确,为5岁以下儿童服务的托幼机构非常多元化,并且私立机构占的比例较高,做好教育质量的监管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要做好质量监管,把好入口关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托幼机构,无论是中心化的还是家庭式的,均须获得许可证。北卡州有一系列非常详尽具体的法规用以规范不同类型托幼机构的注册审批和许可证的年度审核。办园资质审查人员会依据托幼机构的类型和性质,对其进行全面审查,然后向州政府健康和人类服务部的许可审批部门报告审查结果。其中,重点是对各类人员资质的审查,包括管理者、教师、辅助人员等,审查内容不仅包括学历和资质,而且包括有无犯罪记录和精神疾病等,同时还会对托幼机构的空间和设施、课程、师幼比、安全状况等进行严格的现场评估。许可证的有效期只有一年,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托幼机构能依法规范办园,为在园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和有基本质量保障的保育和教育服务。
[李]那么,在取得办园许可证之后,如何监管并促进托幼机构的质量提升呢?
[安娜]为引导各类托幼机构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为家长提供公开透明和可靠的选择信息,北卡州于1999年开始实施星级评估体系(Star Rated Licensing System)。儿童保育中心和家庭式保育机构一旦注册成功,即可自动获得一星,在此基础上可自愿申请,通过相应的评估,获得二至五星的办园资质。所获得的星级有效期为三年,三年后必须重新接受全面评估,以确保不同星级的托幼机构均能提供有相应质量保障的保育和教育服务。
[李]这些托幼机构追求更高星级的动力是什么呢?
[安娜]有几个原因可能会促使托幼机构去追求更高的星级。第一,北卡州托幼机构数量众多,竞争比较激烈。星级评估体系是一个公开的信息平台,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到各个机构非常详细的质量信息。因此,获得更高的星级,是托幼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第二,获得更高的星级,往往也意味着可以相应地提高收费标准。第三,政府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前面提及的“聪明开端”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用于对托幼机构质量提升的补助与奖励的。第四,托幼机构必须达到四星级以上才能成为一些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性教育项目(比如“学前一年教育计划”)的“合同承包单位”(contractor)。第五,星级越高,托幼机构能拿到的政府津贴越高。比如,享受“幼儿教育费家庭补助津贴”的家庭,可以根据子女的教育需求和家庭经济能力选择合适的托幼机构。该项目会依据家长选择的托幼机构的星级来支付不同数额的津贴。这一举措能保障处境不利儿童家庭享有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同时也维护了早期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利益,激励其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李]这样看来,托幼机构确实会有很大的动力去追求更高的星级。那么,星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保证评估的科学性?
[安娜]星级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分别是依法规范办园、办园条件和管理水平、保教过程质量。因为依法规范办园是基本要求,一星级托幼机构(即注册时)就必须达到,所以,自2005年开始,星级评估体系实际上主要评估后两个方面,每个方面依据其实际状况可以获得不同的分值,两者相加的总分可以对应不同的星级(一星级1-3分,二星级4-6分,三星级7-9分,四星级10-12分,五星级13分以上)。其中,办园条件和管理水平主要包括员工资质和机构管理两项内容,主要评价方式是对证书、文件、档案的审查和访谈;以班级为单位的保教过程质量的现场观察评价则是星级评估的核心内容。现场观察评价采用的是经过长期科学研究和严格信效度检验的评价工具――《幼儿学习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Revised Edition,ECERS-R)及其系列量表。这一评价工具适用于对不同早期保育和教育项目的评估。受训合格的专业评估员会随机抽取托幼机构1/3以上的班级,每个年龄段至少1个班级,对每个班级进行连续3个小时以上的观察,并根据观察评分结果,对机构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保教过程质量得分。可以说,无论是评价的内容和工具,还是评价的方法和过程,都是比较科学的。
[李]那么,由谁来评价呢?如何保证星级评估体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安娜]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行政审批权和专业评估是分头进行的。北卡州的星级评估采取的是整体外包、签订项目合同的方式,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价。目前,星级评估体系的评价工作是由北卡大学的格林斯博罗分校(UNC at Greensboro)承担的。该机构独立负责评估员的招募、培训和评价操作,向州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评价结果和研究报告,并接受州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由于星级评估与托幼机构的利益高度相关,所以监管和举报系统也非常完善。一旦发现违规行为,有关方面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李]从星级评估体系实施的情况看,这一评估体系对于提升北卡州的早期保育和教育质量是否有效?如何评估这种有效性呢?
[安娜]我们委托独立研究机构定期(约三年一次)对星级评估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把托幼机构在星级评估过程中的各项得分(如ECERSR得分)与使用其他教育质量评价工具、儿童发展评价工具的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考查不同星级是否意味着不同质量,以及这种质量能否带来不同的儿童发展结果。从已经完成的几次再评估的结果来看,结论总体上是积极的,当然也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李]这样看来,星级评估体系是相当完善的,能够确保其科学性和公正性。那么,如果一所托幼机构在提出星级评估申请之后,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保教质量上遇到了困难怎么办?可以得到外部的支持吗?
[安娜]星级评估体系实际上仅是整个质量评估与提升体系(Quality Rating and Improvement System)的一部分,该体系另外还包括对托幼机构和实践工作者的技术支持系统(Technical Assistance,TA)。在联邦政府层面,“儿童早期教育发展基金”(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中至少有1%是用于对托幼机构质量改进方面的技术支持的,“开端计划”“特殊儿童教育法案”等项目均建立了全国性的技术支持系统。在州政府层面,前面提及的“聪明开端”项目的一部分资金就是专门用于建立一个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技术支持系统的。目前,北卡州大约有200多家机构、近600名专业技术支持人员(TA providers)为托幼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技术支持人员队伍包括质量评估专家、儿童发展评估专家、管理咨询师、课程教学专家、语言治疗师、身体治疗师、行为矫正专家、各个学科教学领域的“教练”(coach)和“导师”(mentor)等。托幼机构在提交了星级评估申请、加入质量评估与提升体系后,会得到一笔启动资金,用于获得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李]技术支持包括哪些形式与内容呢?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有何不同?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5
牛龙菲
前言
“音乐神童”,向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特别是“音乐神童”多发之“纯粹器乐音乐”兴起的近代, 这个话题更具有特别的魅力。
但是,象莫扎特这样的“音乐神童”之灿烂光芒,却眩晕了人们的心智。以至于人们很少、甚至从来也没 有认真思考过“音乐神童何以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所谓“音乐神童”,并不仅仅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儿童“特殊先天秉赋”与“早期音乐 教育”反馈互动的产物。
就此意义而言,“音乐神童何以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似乎应当使其转型成为如下这样一个更加科学 的问题:“两岁至十一岁左右儿童之早期音乐教育何以往往取得较为成功的结果?”
与此对照的论题是:“数学、逻辑学、以及其它一些进行纯粹抽象形式运演的学科,成才的一般年龄,似 乎相对较音乐成才的年龄要大”。
其中定有某种内在的原因可寻,其中一定有某种内在的机制可探。
本文之宗旨,就是在本文作者建构之“人文进化学”(牛龙菲,1985,1987,1989,199 0)(1)的理论框架之内,对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一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研究,人类的进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生物进化,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人 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的反馈协同进化(2)
在此“人文进化”过程中,人之行为能力的发育、成熟、增长,并非单纯受先天遗传之生命基因的控制, 而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中在其体外相对独立存在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
不仅在族类的层面上,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间有一种复杂的共济耦合、反馈协 同关系;其个体的发育、成熟,以及其能力的习得、增长,也受到机体、社会、文明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影响 。
具体而言,每一个体,自怀胎之日起,便开始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之中,每日每时受到体 外文明的直接、间接刺激,并开始将其“内化”。只是在成熟到一定阶段,此“内化”之“体文明”,才始成 为“习得能力”,才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作用于周围的世界,“外化”为客体的“对象”,汇入人类体外文 明的大系统之中。此被卡尔·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3)的历史文明,又将再次“内化”为某 一个体的“习得能力”。如此,“内化”之间,有一种“往复循环”(reycle)的反馈机制。此正如下图所示 —一
就此“内化”与“外化”的反馈机制而言,人之童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俗语说:“三岁看老”。人之童 年阶段“内化”的“体外历史文明”,将对其成熟之后一生的“外化”实践,具有某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
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自“童年”的“史前期”—一“胎儿期”,便开始发生。
在胚胎发育期,就胚胎与母体的关系而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进化重演系统”;但就处在复杂社会 群体关系网络中,且存在于一定文明时空中的母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言,胚胎的发育仍在一个人类生物进化 、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馈协同进化的人文进化系统之中。因此,就族类的层面而言, 以“胎教”形式进行的体外文明之“内化”,仍处在“外化”与“内化”的往复循环圈中。
正如日本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一书所说:“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个有形无形的文化 圈子”(4)。但是,这个“有形无形的文化圈子”,是通过母体的中介对胎儿发生影响。正因如此,所谓“ 胎教”,说是“教子”,其实是通过“教母”以间接“教子”。汉代刘向在其《烈女传·周室三母》中所提出 的“胎教”概念,正是因此而要求怀孕的母亲“目不视邪色,耳不听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
对于有自觉意识的成人社会而言,不仅对“胎教”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尤其更看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即 “幼教”。
明代孙志宏在其《简明医彀》一书中便曾言及:“古云:‘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一生人品善恶,高下 全看幼时。”正如西人弗兰克·戈布尔在评述“马斯洛心理学”时所说:“幼年时期是重要的时期—一在这一 点上,实际上心理的所有学派都殊途同归。”(5)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出生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人类的孩子是在某一时代的某一家庭这样的一个 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度过相当于其它动物在胎内发展的时期。”(6)。在此,“子宫外的生长期”(7),“ 人类智力的形成是儿童正在成熟的神经结构、正在发育的智力结构和他们周围的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8)。在此过程中,“体外文明”的信息刺激,不仅仅只是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发育,还将作用于儿童的 生理发育,并在“实体长入”的意义上“内化”于儿童的生理结构之中。
正因如此,皮亚杰才特别强调:“表现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从胚胎发生阶段起就存在着的一种不 可分离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就使得要在天赋的东西与获得的东西之间找出一条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能的,因为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发展所特有的自我调节区域;在认知性行为水平上,就更是这样。”(9)。也正是基于 同样的认识,《汉书·贾谊传》早就言及:“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西人马斯洛所谓的“似本能”,正是这一类“若天性”、“中道若性”之“内化”与“外化”反馈循环机制 的产物。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有些人所谓的“先天的似本能”(10)。
如果,更深入一步分析,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的行为,“乃是由于不同水平层面的三种行为图式所决定的 。其一是‘刺激机体反应’(SOR)的‘本能’行为图式;其二是‘刺激模仿反应’(SIR) 的‘仿能’行为图式;其三是‘刺激文明反应’(SCR)和‘文化刺激反应’(HSCCESR)的 ‘智能’行为图式”(11)。马斯洛所谓的“似本能”,实质上,仍不过是对“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 ”一类的“仿能”、“智能”的不精确描述。
正是在上述的理论框架中,我们发现,所谓“音乐神童”的出现,并没有什么莫名的玄妙。质言之,所谓 “音乐神童”,乃是处在一定文明时空、一定社会关系、一定家庭环境中具有“某种特殊天赋”的儿童,接受 包括“胎教”在内的“早期音乐教育”的成功结果。其“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的音乐才能,并不仅仅 是由先天赋予,而是在期童年时期,人类人文进化之“内化”与“外化”往复循环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此本元层次的理论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探索“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为何往往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类的有关问题问题。
二
根据“人文进化学”有关“人类进化乃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 馈、协同进行”的理论,我们在探讨有关“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具体问题时,必须同时关照儿童生理发育、 社会家庭环境、特定历史文明这样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
就此三个方面比较而言,所谓“儿童生理发育节律以及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从胚胎时期开始,个体的发育一直受一定发育“节律”的控制。正如恩斯特·海克尔所说:“胚胎发育是 一种重演性发生的遗传现象”(12),其各个不同的阶段,对应着族类生物进化历史的各个不同的时期。
个体出生之后,其机体的生理发育,仍然有一定的“节律”。中国古典医籍,早就有关于小儿“所以变蒸 者,皆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毕,辄觉情态忽有异也”(13)的发育节律理论。这里所说的“变蒸 ”,就其“情态”一语推敲,则不仅是对其生理发育节律的描述,而且也是对与生理发育节律密切相关之心理 发育节律的描述。
对此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密切相关之儿童心理发育节律,当代瑞士“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已有 深入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自二岁至十一岁左右,经历了一个从“前运演”到“具体运演”再到“形式运演 ”的生理一心理发育成熟历程(14)。
其所谓“前运演”,是指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主体) 有别于在其体外“永久”存在着的一些客体,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发出动作之后,可以影响客体的位置、方向 等等。只是在此时,儿童尚不能很稳固地建立可逆的(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模式,其每一个动作,都带有 即兴的、尝试的意味。
所谓“具体运演”,是指儿童已经可以把一些具体的客体,当做某种运演模式的“算子”,来进行可逆的 (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操作;并在此过程中,以自己的动作,赋予这些“客体算子”以某种运演的结构。
所谓“形式运演”,是指儿童已经超越了仅仅作用于“客体算子”的具体运演阶段,开始使用抽象符号以 进行纯粹形式的推演运算。
正是这个“从前运演到具体运演再到形式运演”的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制约着体外历史文明通过 社会关系网络对儿童发生“文而化之”(牛龙菲,1987)作用的早期教育实践。
在二至十一岁左右的儿童早期教育,除了“语言”之外,其它需要操作“抽象符号”之“形式运演”能力 的学科,如数学、逻辑等,都未能获得圆满的成功;而一些作用于“客体算子”之具有“具体运演”性质技艺 或游戏、运动,却因其适应二至十一岁左右儿童“具体运演”的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代“音乐神 童”以及“体育神童”多发的现象,正是一个典型。
对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除了“胎孕期”以及“初生期”的“音乐信息刺激”之外,从两岁开始,便可以 让孩子玩弄一些诸如小鼓、小钹等节奏乐器。由于生理的本能,由于生命本来具有的节奏律动,这些节奏乐器 的演奏,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先天”的基础。通过这些节奏乐器的演奏,孩子便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与 有节奏的音响之间的“因果性关系”。而所谓“因果性关系”,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推理性能力的根本基 础。通过“早期音乐教育”,使儿童直接的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性关系”,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奠定基 础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四至六岁之后,已经可以通过有律乐器的演奏,作用于其有“客体算子”性质的“ 乐响之音”;并在此演奏过程中,把一个一个的“乐响之音”组织成为一首一首的“优美乐曲”;换言之,在 此演奏过程中,以自己的动作,赋于这些具有“客体算子”性质的“乐响之音”以某种可逆的(可重复的)、 守恒的“运演结构”。
不仅如此。儿童在演奏有律乐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作”,把一个一个的“乐响之音”,组织成为 一首一首的“优美乐曲”,便感性直接地把握了“部分”(“乐响之音”)与“整体”(“优美乐曲”)的关 系。而所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中,“由部分到整体”正是所谓的“综合”;“由整体到部分”,正 是所谓的“分析”。而“综合”与“分析”,则是人类思维之最基本的两种形式。儿童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 感性直接地把握“综合”和“分析”这两种最基本的人类思维运演形式,将对孩子一生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 影响。
只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孩子才可能凭空意想不发出实际音响的“抽象音符”。此时,儿童的音乐理论 学习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由“即兴演奏”到“纸上谱曲”的升华,也是一般处于这个阶段。
正是由于以上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阶段的制约,“音乐神童”中,大多为“演奏神童”或“演唱神童” ,而“作曲神童”则实属凤毛鳞角。而且,即使是“作曲神童”,也只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才初步显露其 “纸上谱曲”才能(牛案:而并非由他人对其“即兴演奏”进行“记谱”);真正的艺术杰作,则要在更晚一 些时候,才能创作成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文进化之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 馈、协同的关系,在童年,主要地受到了人类生物进化之儿童生理发育节律的制约;儿童之心理发育节律,受 其制约,与其同步,有着固有的程序、步骤。
对此天道有常的发育节律,人类只能“道法自然”(15)。《素问》有言:“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灵枢》更强调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 矣!”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贻误时机和拔苗助长的做法,均不可取。
所谓“音乐神童”的多见,换言之所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往往取得较好成果”的历史现象,虽然没有什 么莫名的玄妙,却实在是因为天道的神机。王充在《论衡·实知》中曾说“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 安能有知?项托七岁,【诘问孔子】(16),其三四岁,而受纲人言矣。”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儿始生 产,耳目初开。虽有灵性,岂能知音?十岁左右,神童造就,其二、三岁,而学习音乐矣。”
只是在这个基础,诸如“音乐世家”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普遍富裕”这样的历史经济条件,“明星效 应”这样的特定信息刺激等等,才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网络,使得更多的音乐神童不断涌现。
儿童早期教育范文6
1.从孩子出生到6个月大时,家长每天为孩子朗读。
专家指出,培养儿童良好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为儿童朗读,而且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这样做。这个阶段的目的自然不是让孩子听懂所读的内容,而是让孩子熟悉家长的声音,习惯看到书、抚摩书,产生对书的兴趣。
2.在孩子6个月~1岁时,给孩子读简单的图画书,教孩子认识画面中的物体和名称。
3.在孩子1~2岁时,开始为孩子读故事情节简单的图画书。在这个阶段,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扩大词汇量,发展孩子的情感,如善良、注意他人的感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词汇量应扩大到250个左右。家长要每天和孩子一起阅读至少15分钟,朗读时用手指指着所念的文字,让孩子理解,每个文字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
4. 2~3岁是孩子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良好情感的重要r期。在这个阶段内,孩子的词汇量应从250个增长到1000个左右。在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家长可不时停下,鼓励孩子猜猜下面的情节,或针对故事情节提问,让孩子回答。还可以利用画面教孩子识别颜色,学习计数,认识简单的文字。比如,面对熟悉的画面,家长问:“小熊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树上有几只苹果?”都会引起孩子浓厚的兴趣。
专家还特意提示父母,为孩子朗读是一种艺术。平淡的声音和表情不易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相反,朗读者声情并茂,该加重语气时加重语气,则容易牢牢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读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