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1

【关键词】供料预学;品德与社会;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13-0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重要的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整个过程必须为学生留下思维和行动的足够空间,不能将过程和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面对通俗易懂的教材,学生往往看过就知道答案,如果照本宣科,课堂不“活”也不“动”,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在基于问导式课堂的背景,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不断摸索中,笔者尝试进行供料预学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供料预学就是学生依据提供的文本学习资料,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以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祖国真大”一课为例。本课由3个页面组成(如图1):教材首先以中国地形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祖国的“大”,进而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并填写;最后,通过呈现生活场景来发现南北温度的差异,以及气候、地形的差异,对各地的生活生产的不同影响。这一节课的内容非常多,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自主探究并学有所获,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研读教材后,教师将内容进行提炼,形成了第一次活动设计。

【第一次活动设计】

以上由4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一”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感知,从学校到祖国,通过生活范围、地域的不断扩大,初步感知祖国的大。同时,通过比一比和算一算,比较世界各国的陆地面积和绵长的疆界线,进一步感知祖国的大。在“活动二”中,通过南北温差大和东西有时差的对比体验来探究祖国的大。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国地形图,所以在活动中,主要以地形图为主,指导认识地形图,找一找并填写地形,同时结合图例想象地势的特点。

笔者发现,第一次的设计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删减,补充的内容是“东西有时差”,教材中提到了最东端到最西端相距5200千米,因而将此内容补充进来,并删减各地的生产生活不相同这部分内容,将其作为拓展学习内容放在课后去完成。

第一次教学之后,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①活动一的引导过长,基本上还是一问一答。②看似自主,其实并没有完全放开,教师牵引得过多。③师生互动比较少,学习内容基本是点到为止。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还是基于对“问导”理解得不够,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解决呢?不妨给学生设定“任务单”的方式。笔者再次研读教材,将内容聚焦到面积、地势地形、海域疆界线这三个方面,以“中国地形图”入手,让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为学生设定“学习任务单”,结合任务单中的学习提示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于是,形成了第二次活动设计。

【第二次活动设计】

由3个活动环节构成,笔者做了一些调整:

1. 去掉了引导环节,直接用地形图引导学生探究,并开课,这样可为后续的学习节约时间。

2. 放手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到信息,从而引导归纳并聚焦问题。设计这个环节之前,笔者也预设过学生的答案。比如,当发现地图上的颜色不同时,可以将这个信息归纳到地势这个内容;说到文字时,可以将信息归纳到地形的名称上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地形图来发现。

3. 将原先删掉的内容放进课堂学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祖国的大,也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这个设计力求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过后,问题又来了:学生能感受到祖国的大,但获取的是冰冷的数据,学生查阅的资料范围很广,但内容比较散。因为将学习内容归结为3个点,也就形成了3张不同的任务单,学生自由选择时肯定出现不同的组选择相同任务单的现象,任务单的反馈只会是少部分点对点的回答。为什么给了任务单,让学生边看书,边学习,边思考,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呢?

笔者不断反思,不断追问,找出了原因:

1. 任务单的呈现方式过于直接,没有难度,学生不用动脑就可以找到。

2. 任务单的内容之间有所交叉,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 每组任务单不一样,学生关注的只是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不熟悉,所以也不感兴趣,只是听听而已。交流时,只是教师和一组或几组学生互动,其他人并没有参与进来。

4. 任务单的学习是由教师设定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基本还是照着老师设定的框架在开展学习活动。

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任务单上,这个任务单到底该如何设计并使用,才能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呢?

笔者再一次研读教材、课标,课标中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这样的描述:“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因此,笔者调整思路和方向,重新梳理了教材内容,将之前的活动过程进行比对,围绕“祖国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选取了5个关键词:面积、海陆疆界、地形地势、东西南北距离远、各地生活的不同,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形成了第三次的活动设计。

整节课分为三大学习板块,由“微课导入,引出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内容”“整理回顾,升华学习内容”。在这一次的设计中,笔者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第三次活动设计】

1. 将原来删掉的导入环节重新使用。只不过将教师的引导变成了微课的引导,既直观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将活动一的部分内容(比一比、算一算)挪到了探究活动中。

2. 将“任务单”变为供料预学。这些供料全部取材于教材中的文本,只不过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文本重新编辑,并对某些内容做了适当的补充。

整个学习过程分成5个阶段,也就是之前的5个关键词。供料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虽然是文本性的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先整体读,然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读,并从中归纳,找出中心句写在黑板条上,体现的是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梳理和归纳。通过供料预学,学生不仅对整体的内容有所感知,还熟知自己选择的那部分内容。

3. 探究学习内容,以各种途径来呈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方式。例如,面积采用比一比的方式,比世界各国的陆地面积;海陆疆界线采用算一算的方式,通过计算来感知;地形采用找一找的方式,在地图中识图查找;地势采用摸一摸的方式,用立体的地图直观感受;东西南北的距离采用选一选的方式,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各地生活的差异,采用说一说的方式,学生可以借助学习材料,也可以结合生活。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心得

前 言

高中生已经对语文学科形成了较全面的感知,形成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但受初中语文学习经历的影响,部分学生盲目的将前期形成的语文学习习惯照搬于高中语文学习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应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注重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语文是高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科,受长时间语文学习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比较固定,由于高中语文覆盖的知识面相对初中语文更广泛,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短时间内很难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击,使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被打击,所以有意识的培养高中语文学习兴趣至关重要[1]。首先应对高中语文树立正确的认识,肯定个人经过努力可以在语文成绩上取得突破,由此形成语文学习的动力;其次,培养个人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开阔个人视野,加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逐渐形成语文思维,以此调动个人的语文学习热情;再次,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认识到个人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激发个人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高中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对知识的积累要求更高,包括知识和精神两个方面,知识方面的积累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获取,例如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梁衡《觅渡》等,语言优美、语文知识涵盖广,都是提升高中语文知识积累的有效素材,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时间相对紧迫,选择短小精悍的优质文章也是提升语文知识点积累的有效途径,例如《读者》《南方周刊》等文学性杂志中的哲理小文等[2]。精神方面的积累相比知识点的积累更具深度,其同样可以通过扩大阅读范围实现,但对阅读的深度要求更为严格,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作者的精神世界进行有意识的推敲,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直至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到共鸣,只有不断进行深度思想锤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升华,在其文章写作方面发生飞跃,实现建立在他人思想上的个人感悟;精神上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师方面获取,语文教师是高中生学习期间接触的哲人气质相对浓烈的主体,其阅读量相对高中生更多,通过与语文教师有效的交流,可以使高中生在短时间内对语文学科、高中语文考试趋势甚至更广泛的人生哲理、生命意义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高中生应珍惜与高中语文教师交流的机会,有意识的通过教师的推荐、指导,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提升个人在知识、精神方面的语文积累[3]。托尔斯泰《写给每一天》、南怀瑾《论语中的名言智慧》、《老庄中的名言智慧》和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都是笔者高中语文教师推荐的作品,个人受益颇多。

三、注重“读”与“写”相结合

现代高考模式决定,高中生语文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高中生的语文成绩,对其人生命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高中生在注重扩大阅读范围,提高思想高度的同时必须将“读”与“写”有效的结合,掌握用书面全面、准确表达思想情感、记忆知识点、个人观点的能力,笔者通过对高中学习过程的总结,发现“读”与“写”相结合可以通过一下途径实现。首先,高中生养成写心得体会、周记的习惯,在书写的过程中不要求写作的字数,但求表达的清晰、流畅,可结合内容对语句进行必要的修饰,这实质上是将高中生思想意识书面化积累的过程;其次,高中生应有意识的在阅读课外作品后,书写读后感,这不仅有利于高中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高中生在写作的同时可以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提升阅读的价值并加深记忆;再次,将喜欢的词句、诗歌书面记录,对保证记忆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四、注重语文素养的形成

在高中语文新教学指标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的人文因素相对更加重视,希望通过文章精神方面知识的深度挖掘,提升学生对情感的把握能力,形成审美情趣,进而逐渐形成语文素养,但由于高中生在语文知识点积累、语文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不仅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教师的预期目的,而且学习中难以准确的把握重点和关键,学习目标逐渐模糊。为有效的改善此种高中语文学习问题,首先,高中生应纠正原有对语文学科只是听说读写,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即可以获取高分的错误认识,认识到高中语文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以促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创新的意识,只有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内涵产生全面的认识,高中生才能有意识的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其次,高中生应在语文训练方面有意识的接触与语文素养相关的知识,例如大量的积累语文常识,模仿优美的语句结构;记忆名言警句等,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既具有语言学科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方面,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注重积累,又要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有意识的结合高中新课程指标培养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卢守潮.关于高中语文“发展性课堂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3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心理疏导,走出认识误区

    对于语文学习,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像数理化以及外语那样,平时稍微积累一些就够了。只要坚持多看书,能够写出几篇好文章,语文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语文也不像数理化以及英语学习那样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语文学得再好,考试成绩也不会悬殊太大。于是,许多学生会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中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够应付得了,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稍大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见得比我强。毕竟,大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没有谁很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语文成绩悬殊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务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晓之以理,旁征博引,让他们尽快从原有的错误认识误区走出来,切实转变思想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学好语文,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引导,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做事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潜能等,所有这些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学生要学课本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文本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地发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知识,重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则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背诵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名篇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很重要,但更需要课外的加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帮助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闲书的习惯。根据新课标要求选取合适的书目,有效阅读,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同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能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思考中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淀生活、品味生活和表达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让他们发现美、品味美和表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是工在课堂,更要重视课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自我感悟、消化、掌握和提升,学好语文,提升各自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重视语文语法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有人错误理解为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了。其实,高中语文需要用语法知识的地方很多,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的,即使学过老师也没做太多要求的,这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对语法掌握的是云里雾里,考试时错误连连,笑话连篇。特别是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就会大打折扣,很难有太大的突破。高考试卷,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会占有二十多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何谈取得这二十多分。所以,在学生刚入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师生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同时,要求学会使用工具书,参照有关讲解、注释,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积极构建起各自的语文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切实学好语法知识,特别要把初中阶段忽略的语法知识学好,顺利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一阶段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能否迅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对接。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高中语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定位

一、引言

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给予高中生自由的阅读空间,能够有效地体现出高中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高中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自身的重要角色,转变以往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角色,能够真正通过角色的转换来提升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和以往的课堂不同,教师并非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也并非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相反,教师必须为学生的阅读创造出必要的空间和条件,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营造出有利于学生的有效阅读的良好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提问和质疑,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语文自主阅读的兴趣,使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一)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途径。

所谓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运用教材上的文字资料来进行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研讨和研读文本,从而进行自主探究。要做好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教师就应该提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具体来说,要预习的内容应该涵盖下面的几个方面:明确文体,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通读文章,认识生字,理解新词,把握文章层次,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欣赏课文的整体架构。教师可以给学生搜集并且打印一些便于他们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利用。认真地预习了文本之后,他们就能够具备对文本的发言权。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因此,为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文本的预习和研读,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真正熟悉文章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对阅读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能够有效地的提升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在预习、阅读各种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认真的思考,并且记下遇到的问题,这就能够让他们产生出对文本的一种特殊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非常扎实的基础。

在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探究来得到启示,逐步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在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及时进行引导、组织和调控,通过点拨引导来开拓学生的思维,通过有效调控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的途径。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担当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积极参与阅读材料的选择,并且通过适当的点拨来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第一步,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拓展阅读的资料;第二步,确立拓展阅读的目标;第三步,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第四步,小组交叉拓展训练;第五步,教师进行综合点拨;第六步,进行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的学习评价。

其中,所谓“选择拓展阅读的资料”,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结合本单元语文教材上的资料的话题、主题、文体、题材等方面的特点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资料。所谓“确立拓展阅读的目标”,就是学生根据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课内阅读训练目标来确立此次拓展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谓“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就是分小组对阅读资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对阅读资料编写训练题,教师适时指导审阅。所谓“小组交叉拓展训练”,就是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所谓“教师进行综合点拨”,就是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进行自主探究拓展阅读的学习评价”既是对编题者的评价,又是对训练者的评价。

(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选阅读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阅读训练的途径。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选阅读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阅读训练是一种课外自主探究的方式。(1)进行阅读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成自主探究阅读小组;(2)学生在教师的原则指导下自主选取课外阅读资料;(3)研究自主探究阅读方案;(4)自主探究阅读;(5)小组讨论;(6)分工作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7)集体评价(展示成果、师生互评、选优入档)。

相对于传统的课外阅读方式来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选阅读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阅读训练的途径具备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在阅读资料的选择方面并未放任自流,而是贴近自主探究阅读的自身特点以及高中语文学科特点,综合考虑到语文教材的内容、新课标的要求、高考的热点和社会的热点等不同的方面,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资料。

四、结语

本文探索了教师在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在我国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这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上,仍然属于一个新生事物,仍然存在着很多不适应和亟待改进的地方,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持续地探究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真正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打造一个更加生动、和谐、生态的高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堂,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人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新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2,(02).

[2]付宁.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内阅读能力的培养[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许莉莉.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1.

[4]张斌,沈艳.搭建平台提高能力;接下来,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构建[J].中学语文,2009,(03).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历史典故

文言文是学生高中阶段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很大,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掌握历史和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素养。但是,由于文言文语言比较晦涩,特殊句式多且繁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频频受挫,教师在教学付出和教学收获之间没有找到应有的平衡点。转变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效率,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

一、重视朗读教学,监督背诵情况

古人非常重视朗读教学,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许多人对朗读和背诵不屑一顾,但是反观现今教育学者所提出的那些新课堂教学模式,哪一项离得开熟读、背诵?通常人们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很重要。教授文言文,必须要在朗读上下功夫。

朗读、熟读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词汇,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关注文中的单音节词“朝”“亡”“国”“厌”等,理解古汉语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的区别与关联;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特别注意“夫晋,何厌之有”等特殊文言句式;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郑伯是怎么说服烛之武的,烛之武用哪些事实说服秦伯,其中哪一点最关键,晋文公为什么不愿意向秦国进兵?在透彻理解文章大体框架的基础上,学生分层分段地朗读,可以提高背诵效率,完成知识迁移的学习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授学生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高一阶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方法和过程,去除传统文言文课堂“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在文言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串讲、翻译,底下学生埋头于记笔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缺少对教师所讲内容再加工的机会,导致这节课讲的词句下次课就忘记得一干二净。在课堂上推行有效教学,必须转换教师角色,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汉乐府诗歌的相关知识,抄写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网络查阅自己不理解的字词,记录在课本上,在教师讲解时重点关注。这种课前任务的布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常识,疏通文章大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必再面面俱到、逐词逐句地讲解,可以选取关键词句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先以兰芝的形象分析为示范,焦仲卿、焦母等形象可尝试让学生自主分析,教师注意做好点拨工作即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探究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便于其以后的复习。

三、从历史故事突破,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很多教师和学生非常在意的问题是:一些文言文中运用了大量文学典故,导致理解过程中出现认知偏差,打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信心。这的确是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壁垒,但是换个角度思考,教师不妨尝试从这些历史典故进行突破,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择的文言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百家,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基本上忠于史实,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等,在人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融入历史故事,搭建学生与古典文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些篇目。例如,在《离骚》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从端午节切入,先和学生一起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吸引学生学习楚辞的兴趣,接着引出屈原所处的政治环境,让学生体会屈原创作《离骚》时的苦闷与矛盾,感受作者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在课堂上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利用个人的教学魅力,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自觉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文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霞.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议[J].金色年华(下),2012.

[2]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8).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归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为了适应高考考试的要求,而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古诗词教学仍然花费了过多的人力和时间,而获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仍未达到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因此,寻求一个符合实际要求、适应学生能力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自己的见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向学生灌输教科书上所给出的观点和内容,而缺乏自己的见解和自身的语言解读,这使得知识在传授的过程中过于死板,形式单一,这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使本身就内容丰富难解的古诗词更加被动不堪,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读悟不够深入

不同于现代语言通俗易懂,古诗词的语言与白话文的差距很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现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限于解释单个生词的意思,学生了解诗词大意即可,将教学目的定位于理解诗词浅层含义、识记背诵的程度,而学生自身则很难从诗词中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不用说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体会诗词中优美的意境,教学狭隘的背字意、背句意、背课文,使课堂乏味无趣,忽略诗词本身的意境因素、情感因素,更不用谈审美水平的锻炼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

(三)“题海”现象

当今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受应试要求所局限,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考虑是否符合考试出题、答题的范围,而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接触更多的是做题,这种少读多练的方式更加阻碍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深入体会,而仅仅是将一首诗词进行拆分硬记,根据考试来学习古诗词,从而导致古诗词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使得学生的负担加大,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使古诗词更加晦涩难通,学习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四)过于注重语言的教学

针对于现今的语文教学而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大方面始终无法达到平衡,而许多的教师更加看重语言的教学,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将一首古诗词进行分解,将准备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不但使诗词变得支离破碎,更加将诗词解读限制在固定的框图中,而教学过于程式化,使得诗歌本身的艺术体现、文化底蕴和意境情感被忽略,阻碍了学生自主进行诗歌内容的感知,降低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过于重视文学教育

与过于重视语言教育的教师相同,过于重视文学教育,将使得教师忽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一套固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照搬套用,滔滔不绝,而由于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文学基础,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含义,在课堂上反而昏昏欲睡,从而达不到教学知识的目的,而知识本身也脱离应有的掌握,学习会乏味无趣。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注重朗诵和阅读

朗诵和阅读是理解古诗词最直接、最方便的手段和途径,我国从古至今,对于诵读的学习方式都有记载。通过大声朗读古诗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方便学生很快地理解诗词中所要表达的大致含义,强化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但是如今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容易忽略诵读对于古诗词理解的益处。事实上,大声朗诵和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含义,投入自身的情感。

(二)把握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古诗词的创作往往是作者对于所处环境而产生的感触的抒发,这和诗词创作的背景密不可分,脱离应试教育的限制,文学常识背景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情感把握和内容理解。单纯的研究诗词句意,很难深入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厚寓意,更加不能体会古诗词的创作意图。

(三)深入分析古诗词所表达的意象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的物体,通过作者的情感活动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表达形象,即是指作者用来寄托自身情感的物体。在古诗词中,这种意象经常被运用描写出来,用来表达作者的特殊情感。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从而体会诗词的深刻内涵。

(四)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

针对于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意境的领悟和体会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了解古诗词中描写意象所刻画出的环境和艺术境界,可以领悟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情感,引导学生在领悟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并运用自身的想象力,描绘出古诗词的意境。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句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了。

(五)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异同的学习方法,将背景、手法相似的诗词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开拓古诗词的学习思维,从而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长久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都编有大量的古诗词内容,而教学计划中也含有古诗词教学部分,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涵,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提高自身审美水平,同时融入我国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此,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教育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要从根本上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别能力、鉴赏能力,要求学生注重平日的积累,同时也要避免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众多误区,只要将诗词教学中的特点把握牢固,将文本解读和情感分析相融合,应用到实践之中,着重培养学生文本阅读、情感领悟的能力,并逐渐进行能力的拓展锻炼,从而促使古诗词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领悟诗词内容时不会过于困难,并且获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