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文明风采 德育 促进作用 负面影响 建议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是一项由教育部职成教司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承办的面向全体中职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该竞赛以“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职业理想”为主题,内容和形式上均抓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核心问题,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不仅贴近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符合他们的思想和实际,也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
一、“文明风采”竞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1.竞赛活动使学校更重视德育,德育活动开展更有效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让学校、教师有了明确的活动方案,在客观上指导了学校如何去做德育工作,如何开展德育活动,如何让职校生在实践中焕发活力。
2.竞赛活动让中职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目标
中职学生同样渴望成功、成才,同样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和社会的认同,“文明风采”活动项目较多,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获奖面也比较大,能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3.竞赛活动让基层德育工作者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通过组织“文明风采”竞赛,一大批年轻教师成长了起来,在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4.竞赛活动让中职生的风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同学们通过多种文体、摄影画面、FLASH画面、演讲,既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成才和创业的渴望,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出众的才艺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5.竞赛活动更便于组织,学生参与热情高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都是学生喜欢的项目,学校也较容易组织,而学生在参于其中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
二、谨防“文明风采”竞赛中的不和谐因素产生负面影响
“重结果,更重过程”,是“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重要特点。参赛的目的并非单纯获奖,而在于通过精心组织,促进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健康、持续地开展。太重结果就会导致以下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
1.学生的比赛变成老师的舞台
学生应是比赛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但是现在在某些学校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参与的少,甚至不参与,作品由老师代做,署学生的名。
2.有抄袭现象
早在第三届“征文比赛评审工作总结”中,评委会就指出抄袭现象严重。在各个学校的具体组织过程中也能发现很多此类现象。
3.部分作品内容不能表现中职生的真情实感
有些同学为了获奖,杜撰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事情,甚至编造出离奇的生活经历,虚构现象严重。
以上几点是与以“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主题背道而驰的,职业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强化素质教育,做到“做事”与“做人”的高度统一。以上几种现象明显是不正确的,应摒弃。
三、对文明风采大赛的几点建议
1.设立教师组项目
在设立中职生项目的同时也应设立教师项目,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中职的教师也能展示自我。
2.将参赛时间放在秋学期,颁奖时间放在春学期
建议将参赛时间放在秋学期,颁奖时间放在春学期,这样新生开学时也便于学校结合“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扎实地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后,春学期经过一段时间期待后,收到组委的证书,获奖者喜悦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3.对“不文明”现象实行一票否决
既然是“文明风采”竞赛,理应不能让“不文明”现象有生存的土壤。对于弄虚作假的,不但要取消比赛资格,还要进行批评教育。
4.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作为学校的常态工作来抓,把竞赛与日常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把竞赛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我们相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会越办越好,组织工作也会越来越细致,对学校德育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切实形成“抓技能培养有技能大赛,促品德教育有‘文明风采’,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两加强两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孩育:实效性
自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来,全国各省市区都相继成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各中职学校也大力加强了德育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改革德育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到现在,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实效究竟如何呢?还存在哪些问题?主要原因又是什么?这些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为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做出客观评价,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采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设计的《德育工作调查问卷(学生部分)》,组织校团委调研部的学生干部,于2010年5月23日至28日,对全校08和09两个年级(07级学生已全部离校实习)共42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校园生活”,涉及42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第二部分为“德育与学生工作状况”,涉及六个子项共22个问题,有单项选择也有多项选择。
针对08级某班的学生笔者进行了全员问卷调查。抽样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平均每个班5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为85.71%;全员问卷调查的班级共发放调查问卷56份,收回53份,回收率为94.64%。
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笔者下面以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从10个方面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评析。
(1)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专业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在对“我觉得德育课比专业课更重要”做选择时,认为“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仅占受访者的25%;而认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的则占到了46%,比前者高出2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不仅仅是改变,甚至完全颠覆了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现在学生只看重专业课而轻视德育课的观点。
(2)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学习态度差强人意。占6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盲目的”;有68%的学生明确表示“专业技术是我学习的重点”;只有3%的学生坦承对学习目的完全不明确。然而在学习态度方面,只有4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比较自觉地学习”;另有21%的学生表示“只要条件允许,能逃的课我都逃”,反映出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3)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比较端正和务实。主要表现在:有5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我会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将来的职业”,表明多数人(尽管是微弱多数)能够把“服务和服从社会的需要”放在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位置:同时有60%以上的受访者并不完全认同“我未来的工作一定要高薪、轻松而且稳定,和“我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这两种观点和说法,足以表明中职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基本面上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4)学生在最基本的道德认同和道德责任意识方面,不同年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在我认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观点”做选择时,认为“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一年级占62%,二年级占72%,超出前者10%;认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观点的,一年级仅占49%,二年级则高达85%,超出前者36%;另外对“我愿意从我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观点做出肯定回答的,一年级为59%,二年级则达到86%,超出前者27%,差异同样十分明显。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正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一定实效的充分体现。
(5)学生的法律意识、纪律观念亟需进一步强化。从法律意识看,分别有21%和27%的受访者对“只要不出事,没必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的观点选择了“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这意味着有相当部分学生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的心态和行为倾向。在纪律观念上,认可“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一年级占28%,二年级占18%;认可“我觉得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一年级占34%,二年级占6%。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中职生总体上纪律观念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年级学生纪律观念尤其令人担忧。
(6)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比较脆弱,缺乏自信心。在意志品质方面,仅有43%的受访者认为“环境中的各种诱惑不会动摇我实现目标的决心”;在自信心方面,只有54%的人表‘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lP~自信心不足还表现在:占53%的学生“做事情经常犹豫不决”;另有近40%的学生“总担心自己的言行受到嘲笑”,其中一年级占到了受访者的一半。心理意志品质和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各中职学校通过德育教育,都在努力地塑造和完善学生心理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增强自信心,但成效不尽人意。
(7)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离德育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受访学生在对“我有时候利用说谎来逃避惩罚”和“只要确信不会被发现,谁都会考试作弊”两个问题作答时,选择“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分别只占54%和50%,勉强过半;而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及“不确定”的,合计分别占到46%和50%。因此,从总体上看,中职生诚信方面的道德品质不容乐观。
(8)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仍需强化,行为习惯有待改善。“随地吐痰”既反映出一个人的卫生行为习惯和文明程度,更体现其社会公德意识:同样,“按时起床,不睡懒觉”,既是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反映。然而,统计数据表明,对“我从不随地吐痰’,和“我每天都能按时起床,不睡懒觉”两个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均不到受访学生的6成。这充分说明中职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行为习惯散漫是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9)学生在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等方面的道德品质值得肯定。首先,占半数以上受访者对“我不喜欢我的班级,更不可能为它付出”的问题做出了否定回答,表明多数学生懂得顾全大局,关心班集体,处理问题较为理性,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其次,占76%的受访者表示,“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可见大部分同学具有助人为乐的可贵品质。再次,在尊重他人方面,二年级学生中,高达86%的受访者表示“我尊重每一一位老师和同学”,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懂得自尊和相互尊重,非常值得认可。
(10)学生在情感交流方面的表现喜忧参半。作为在校生,情感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在学校里,我经常感到孤独”,这是占1/3受访者的真切感受。学生为什么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呢?48%的受访者认为,“我觉得老师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所以,有42%的学生表示“我有心里话绝不会向老师说”,同比在一年级学生中竟占到~半!问题还不仅如此,一年级学生在与父母沟通方面也存在较严重的障碍,表示“我和父母沟通良好,关系融洽”的仅占51%;二年级学生同比则为83%。此外,高达86%的二年级学生表示“我有一些很谈得来的朋友”;而一年级学生同比只有62%。从而说明二年级学生在思想、情感沟通与交流能力上都更加成熟,一年级学生则需要学校方面主动给予更多的关心。
总起来看,被调查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其实效是持基本肯定态度的。这首先表现在占71%的受访学生认同“目前学校最重视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体现了“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职教理念;其次,多达79%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第三,占65%的学生从班级教育活动中,“感受到同学们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体,老师们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第四,有76%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德育活动,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德育理念上,1/3以上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部分教职工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失去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从而降低了德育实效。(2)在德育管理上,德育管理机制最受学生诟病,成为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德育管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奖惩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存在严重弊端是不争的事实,也必然会影响德育工作实效。(3)在德育课程建设上,近1/3学生喜欢某门德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兴趣”,而德育教师“教法灵活、启发引导”。这说明,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师作为对学生思想言行影响最大的人员之一,其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4)在德育环境上,学生对包括社会环境、校园文化、校风班风等在内的德育环境认可度不高。调查显示,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中,社会环境占59%,位居第一,而学生恰好对社会环境的负面感受最为强烈。对校园文化生活的感受,觉得很满意和较满意的学生仅占39%,觉得一般和不满意的占61%。校风班风方面,52%的受访学生认为“问题比较严重”或“问题非常严重”。(5)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干部等,构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然而,调查显示,除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对学生思想、言行的影响位列三甲外,其他人员都远远不及‘‘同学和朋友”的影响力。
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建议
(1)树立德才兼备,“德为本、才为用”的德育观念和全员德育理念,强化师德建设,把德育渗透到任一学科的任一课堂、任一活动的任一环节和任一场所,同时建立便于操作的检查评价标准和方法,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要求硬性化。
(2)改革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成立由校长挂帅、副校长分工负责、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全校性德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重大措施;建立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问题,提出加强德育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定期测评德育工作成效,加强德育工作的信息反馈;实行副校长挂专业、科长主任挂班蹲点制度,切实解决德育过程中若干重、难点问题;完善德育奖惩制度和保障机制。
(3)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德育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班主任,国为与学生关系较密切,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调查显示,“班主任教育”是对一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因素,比例高达8l%;同时,“班主任”“同学和朋友‘德育课教师”也是对学生思想、言行影响位列前三的人员。因此,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加强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培训和传帮带,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发挥好骨干作用。
(4)改革德育方法和途径。学生的德育培养需要正确的途径,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旧有的方法与途径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调查显示,在学生喜欢的德育形式中,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观看影视资料、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公益劳动、大型教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从前面的评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德育课以及德育活动并无抵触和反感情绪,问题源于德育手段较为简单化,故此德育活动收效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改革德育方法,使德育形式多样化就势在必行。
(5)加强以德育为中心、体现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有较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息息相关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教育作用。中职学校应在重视校园文学和校园文化艺术培育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包括壁画、雕塑、文化长廊、宣传画廊、休闲亭台、观赏景点等)建设,打造出秀丽宜人和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实训教学 职业道德教育 渗透
【作者简介】 邵鹏飞,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1-0036-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恶越大”。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劳动后备军的摇篮,职业指向十分明确,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培养劳动后备军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虽然其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业绩,但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满意度并不高,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不务实,对待遇、工作环境过于看重,不安心本职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等。这说明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职业道德教育过于理论化――没有内化为行为
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职业道德课程的开设即通过德育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而职业道德课程则以教师讲授道德理论为主,关注的是职业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更没有办法体验,因而,职业道德教育很难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2.职业道德教育过于空洞化――与行业实际脱节
有关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只有9.8%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或该专业将要从事的行业的,90.2%的职业道德教育只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很少涉及。具体的表现是,80.2%的学生不知道其专业有没有国家统一颁布的职业道德规范。这说明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企业发展的要求是脱节的。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对行业或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不了解,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及具体要求,更谈不上职业道德的养成。
3.职业道德评价过于单一化――评价缺乏科学性
中职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从而成为遵章守纪的职业人。但由于现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依赖德育课来实现,而德育课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以试卷考试形式为主。因而,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标准也就演变成了学生职业道德笔试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行为的考核,忽略了对专业规范的考核,这就使得学校的评价结果与社会、企业的评价结果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道德的学习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可能通过某一专门的教学和活动解决。它是通过长期实践获得的,职业道德更是如此。那么,中职学校如何才能有效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呢?北京师范大学周之良教授在《学校德育热点探析》中指出:德育工作要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改进,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铸就良好品德。因此,笔者认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最真实”的职业生活环境莫过于参加实习实训,职业学校要善于利用实训这一载体,帮助学生铸就良好的职业道德。笔者结合多年来分管实训教学的经验,就我校(此处特指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下文同)在实习实训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二、中职学校实训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策略
1. 引入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情感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以及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学校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情。实习车间是学生实习训练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施展技能才华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情感的重要基地。因此,一直以来,我校十分重视实习车间的建设,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营造职业氛围,培养职业情感。如我校数控实训车间,首先,车间的设计参照了现代工厂的标准化要求进行了规划布局,其次,购置的数控车床的设备能够满足现代工厂的生产应用,同时,利用有限的车间空间,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进入数控车间,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文明环保,合作勤劳”十六个红色的大字高高地挂在墙上,走进车间,“控制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个项目。”“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等一些规范性的要求又会映入你的眼帘,可以说这种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入车间,就如进入企业一样,领略到浓浓的企业文化,经过实训期间的不断熏陶,学生的职业情感油然而生。
2. 探索项目教学,培养团队精神
团结协作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各部门之间关系将会更加紧密,即使同一企业,各部门之间、工序之间、岗位之间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因此,团结协作意识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必备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已被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校非常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实习实训中有效探索了项目式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中专计算机专业实训为例,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本组骨干教师,开展了项目式教学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依据中专计算机实习教学目标,按照实习内容,将每一学年的实习内容分解为不同的项目,在实习操作时,再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然后分发任务书,由学生自行组建团队,每个小组自主学习、研讨,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确定项目的目的、项目的原理分析、项目所需器材、项目实施内容及步骤、项目的注意事项等,最后,由小组推选发言人讲述团队合作过程,展示和诠释项目作品,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项目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 严格规范操作,培养职业纪律
职业纪律是劳动者在从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从业规则和程序,它是保证劳动者执行职务、履行职责、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的行为规则,是劳动生产顺利有序进行的有效保证。因此,职业学校要把职业纪律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我校的做法是:既严格规定了实习指导老师的带班纪律要求,同时,又向学生明确了每个岗位的纪律要求。我们要求带班的实习老师,必须亲自到所带班级学生的教室门口,带领学生整队进入实习场所,天天如此,并由实习处组织人员检查;对于参加实习的学生,要求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入实训车间上岗,实习过程中,教师要用工厂师傅指导徒弟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学生进入实习车间,就像工厂的员工一样,无论是产品的操作程序、还是工具的摆放,甚至于实习结束后,卫生工作要求都需执行严格规定,同时,我校实训中心还引入了“9S”管理方式,“9S”即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节约、安全、服务、满意、素养”,实现了用制度规范管理,用检查监控管理,用表单记录反映管理,这样,通过严格的职业行为训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纪律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礼仪 ; 礼仪教育 ;校园文化 ;礼仪缺失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等。从古至今,礼仪始终以一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礼仪缺失的现象。作为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近十年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担任了七年的礼节礼仪教学任务和五年的班主任工作。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对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感触很深。对中职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技术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而礼仪教育对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优雅的举止以及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笔者在文中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指正。
一、礼仪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礼仪教育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首先,加强礼仪教育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的需要。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礼仪缺失的现象。在教学中我发现,中职学生的家庭大多处于社会较低层次,人文环境较差,普遍存在社会公德观念的淡薄,不懂得怎样做人;在人际交往中索取性强,不懂得礼仪规范,形成了与校园文化和社会文明不和谐的言谈举止。对职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其次,加强礼仪教育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而礼仪教育恰恰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礼仪教育有助于指导学生就业
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敲开就业之门。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走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接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就会把握细节,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轻松自信的开启就业之门。其次,良好的礼仪教育,助飞学生事业成功。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情商。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掌握自我情绪规律,提高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教育学生建立自信、眼界开阔、乐观向上、做事富有热情、宽厚待人,善于用各种礼仪技巧与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播种成功的因素。
二、礼仪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 “优秀也是一种习惯”怎样来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呢?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我要把优秀变成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通过多年的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教学,下面谈谈关于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礼仪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坚持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大主题服务
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把校园营造成一个充满礼仪的精神家园,以积极健康、具有时代特点、针对性强的内容教育广大学生。我校政教处在各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如要求各班开展以召开感恩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黄丝带感恩活动、礼仪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在情景剧比赛中,班主任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生们把生活中的正面和反面的形象通过情景表演展示出来,这样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自觉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从而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学校发展。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礼仪行为
结合班级的实际,适时开展班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劳动实践等。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新学期的谈军训的体会,到自我介绍等活动。利用这些机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礼仪行为,如站、走的姿势,语言谈吐等。又如礼仪表演,既规范了学生站、坐、走姿,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美。通过小品表演让学生明白吸烟的害处,懂得父母的艰辛,珍惜同学间的友情,形成爱的氛围,促进了礼仪行为的习惯。
(三)榜样示范对学生礼仪行为培养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因而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不可忽视。首先,为人师表作示范,教师要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其次,先进人物示范。以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树立良好的榜样。我校06级学生苑志雯同学,入学以来,每个月的量化考核都是优秀,平时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她还组织成立义工站,担任站长一职,先后组织了近百人次参与社会义工服务中。不仅品德修养好,她从未因为参加课外活动而忽视学业,每学期成绩都名利前茅。连续两年获得大连市国家政府奖学金三千元;并获得“大连市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09年苑志雯被我校推荐到大连市人事局实习工作,并受到单位领导的好评。被评为“大连市中的职业学校2009届优秀毕业生”。经常以这样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勇往直前。再次,行规之星作示范,以班级、学校行规之星的好的行为为表率。“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奖惩制度。对于每月操行为“优”者,给予奖励;对做好事的同学给予奖励。榜样的距离越近,激励作用就越大。
总之,加强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职学校是以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这些劳动者将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每一个社会组织和个人都需要在广泛的、频繁的社会交往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争取自身的成功。希望职业学校通过有效的礼仪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使所有的中职学生在面对纷繁的社会时更具有信心,能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莉,主编.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帛,主编.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蓝庆华,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实践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2004,(4).
[4]张洪林.礼仪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7(3).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教学法;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近些年来,项目教学法被国内中职学校同行大胆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中,但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或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较难见到。文献方面,以“项目教学法”和“教师角色”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检索结果完整地以项目教学法和教师角色呈现的专业论文很少,更难看到专门的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了。实践方面,从周边各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考察来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较为零散,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资料。本文以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关于教师角色的基本观点、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国知网中收集到的关于中职学校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中与教师角色定位有关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从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身的特点及中职学生德育课程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做粗浅的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性研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徐涵(2007年)教授从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出发,指出:“项目教学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同时她指出,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准备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评价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陈颂阳(2013年)指出:“项目教学中,教师是项目的主导,是完成项目的先行者和咨询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工作,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指导。”任魏娟(2011年)指出:在项目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调节作用”。赵丽菡(2014年)认为:在项目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教学的“编剧”、“导演”、“评委”。张瑞丽(2008年)老师指出:“项目教学法实施中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应该是项目的课题开发者、项目任务设计者、项目教学中的学习者、项目学习的促进者、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及项目教学的评价者。”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文娟(2012年)从信息化的角度,认为:在学习条件下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探讨,需要颠覆传统课堂教学定位而立足于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学习是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回归,教师需要在这场变革中及时转化角色,能动地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当代信息聚合结构的有机驱动力。
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施项目教学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增加了“开发设计”、“引导合作”、“激励评价”等职责;教师的角色由主要是传授者、解惑者的角色,发展成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参加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教学效果也在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中得到更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思考项目教学法与中职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及学生学习行为之间如何更好地沟通、契合,怎样跟随时展的脚步,完善和丰富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教学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目前,广大学者普遍认同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实施中、引导者、评价者的定位,徐涵根据项目教学实施的基本阶段,认为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准备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评价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谢小刚(2013年)认为:“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编剧和导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在项目促进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在项目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教师是评价者也是参与者。”但在中职不同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定位却有所差别。
1.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技能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何志勇(2010年)认为:在中职技能课中,教师不再是手把手的教学者,而只是起到引领、点拨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诱发者、交流者、伙伴、顾问。在计算机技能课教学中,曲莲花(2010年)认为: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还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终身学习者。杨一民(2013年)认为:在计算机专业课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充当策划者、引导者、评价者和主持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顾永杰(2010年)认为,教师应成为精选项目的引导者,项目教学材料的供应者,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项目的评审者等。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文化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徐春、邹丽丝(2013年)根据项目教学的推进阶段,指出:在项目教学法的准备阶段,教师身兼活动的计划者、设计师和辅导员三职,提供知识、信息和材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到项目解决的方法;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身兼监督员、组织者和引导员三职,为学生营造学习气氛、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在项目教学评价阶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赏识者、评价者,协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直接把项目教学法运用到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研究较少,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大多借鉴了项目教学法运用的普遍认识。
李雪清(2014年)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按照“看-读-练-评”四个步骤推行项目教学法,并没有明确探讨教师的在各个活动步骤的角色定位。陆冬芬(2013年)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出中职德育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经验教训,也没有明确探讨教师的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但明确中职德育课实施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实施策略上要注意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要精心选取并设计项目,要注重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节奏松散、模糊评价,从而导致教师无为、教学无力、激励乏力等问题。曾记有(2010年)以“哲学与人生”为例分析了德育课中教师的角色,他记录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课项目教学实施的步骤,分析了教学效果,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项目主题的驱使下,自觉地实现课堂教学中角色转换,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认识、分析、归纳、整理和应用教材知识,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余腊梅(2014年)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为例,他认为教师从传统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引导者,用行动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而易见,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研究者们普遍在教师的角色表述上有些新的内容或者是在教师引导层次的深浅度上用词有所区别,如:管理、辅导、监督、赏识;诱发者、交流者、伙伴、顾问等。更典型的是:由于现阶段中职生“天然”的特点,中职教师的角色被设定得更丰富、更加多元化。比较全面具体的表述是:在项目教学法的准备阶段,教师身兼活动的计划者、设计师和辅导员三职;在实施阶段,教师身兼监督员、组织者和引导员三职;在评价阶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赏识者、评价者和评审者。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味大家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看重或强调的是项目教学的设计、引导与评价。项目教学法关注的是师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由于项目教学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望。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是:由权威式的控制型角色转变成朋友式的交流型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由学者转变成一个技能专家;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项目研究者”;由“专业型”人才转变为“综合型”的人才。
三、项目教学实施对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顺利、有效实施对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任魏娟指出,中职学校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职业岗位工作的亲身经历,同时要具备项目规划、管理和评价等多方面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项目教学实施的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赖琼(2014年)老师认为:在准备阶段,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和讨论等;在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按照各自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按照已经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评价阶段,教师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冯艳妮(2010年)从项目活动的系统出发,认为:项目活动系统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是学习支架、任务书、活动过程和产品。学者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即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的“学习支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入课程”,才能进入职业角色。任务书其显在于引发、引导、维持整个学习过程,其隐在于创造“对话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借助于“情境化”的外显功能和“对话性”的内显功能,任务书能够有效地引发、引导并维持整个学习过程。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要求教师具备加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项目构成,如何有效设计这些教学项目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严格要求;同时,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在教师组织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要保证有序的课堂秩序、保证教学项目的顺利推进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当前在中职各专业课教学中已经普遍实施,在中职基础科目尤其是德育教学中尚未形成系统项目教学实施模式,这是今后德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永远无法替代的,要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深入探讨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瑞丽. 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硅谷.2008(10).
[2]谢小刚. 中等职业学校项目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J]. 家教世界. 2013 (10).
[3]何志勇. 项目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05).
[4]李雪清.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运用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7).
[5]曾记有.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07).
[6]余腊梅.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运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4 (01).
[7]冯艳妮. 项目活动的结构与教学:基于技术思维的思考[J]. 职教通讯. 2010 (02).
[8]赵丽菡. 职业学校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03).
[9]顾永杰. 基于项目教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角色之转变[J]. 职业技术. 2010 (06).
[10]邹丽丝.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 (05).
[11]徐春.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05).
[12]陈颂阳. 中职学校项目教学有效性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 (05).
[13]任魏娟. 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04).
[14]徐涵.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 职教论坛. 200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