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1

关键词:巧妙思维;语文课堂;方法

自古以来,我国都将教育的重心放于课堂教学中,为我国培养出了诸多的优秀人才。同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思维开发及能力越来越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古教育学家孔子老先生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维与课堂学习两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学习经验,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一、巧妙思维对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首先来讲,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经过了小学以及初中的基础学习,在高中将进行语文的更深入的学习。而以往的教学中又多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长久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已经习惯于“老师喂多少吃多少”的学习环境,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但高中的语文学习则不同于小学初中的学习,一般来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们自己通过思考来找寻真正答案的,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巧妙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在完成高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其次来说,高中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升入高中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打算及发展都会有了一个最基本的向往和设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为学生开启思维领域的新篇章,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充分利用思维能力解决各类问题。

二、练巧妙思思维的方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语文的学习及知识的掌握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需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就可以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问题提问法提高巧妙思维能力。一般对于学生来讲,语文学习较于数理化的学习是枯燥的,同时对语文学习中一些定义性的东西也是要求较为严格的。这就很容易使一些学生因语文的枯燥而放弃语文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语文成绩虽然很好,但却对于知识的掌握很死板,不懂得如何在学习中进行变通,这样一来,不仅局限了思维能力的开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总体水平。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巧妙思维能力,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建设问题式的课堂氛围。所谓的问题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在课前提出来,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着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当然,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多样化的答案,鼓励学生开动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领略到用思维进行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另外,老师要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着重抓住问题的某个点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还可以提高高中语文整体的教学水平。

除此之外,在提高学生巧妙思维中,最关键的是来源于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因此,老师要改变以往代替学生学习和回答问题的模式,将课堂的主动仅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中激发思维能力。

(二)用画图法练就巧妙思维

所谓的画图法主要是指老师通过对学生整体语文学习的情况及兴趣重点绘制出比例图样,例如某高中语文组老师对学生本学期对语文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个总体的评价与分析,如图所示: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喜欢语文的人数仅占了全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六,而不喜欢作文写作的人数则占了全校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七。由此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着思维上的局限性的,普遍认为运用思维写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另外,对于老师给予的作业评定这一块来说,学生总体反映老师的评定过于简单单一化,好坏者不好,这样的评定使学生无所适从。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2

1.“若望仆不相师”之“若”作何解释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若望仆不相师”句,教材释为“如果您责备我不听您的劝告。”显然,“若”释为“如果”,表示假设关系。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粤教版高中教材,释“若”为“如果”,这本来也无可厚非的。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与之相配套的,编者也完全是相同一套人马的《教师参考用书》,其译文中又将“若”译为“好像”了。作为教科书,如此作为,是有失慎重的。

此处的“若”,到底是“好像”还是“若果”呢?

参考其他教材可知,此处的“若”的确有多种解释。

其一:释“若”为“好像”,此句译为“好像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

整段文字译为: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奉告少卿足下:前不久蒙受屈辱写信给我,教导我谨慎地与人交往,并要着力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人才,这情意是十分诚恳的。您好像是在责备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行事,而把它当作一般世俗庸人之言,其实我是不敢这样做的。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一下我的鄙陋之见。久未复信,希望您不要责怪。

持这种观点的有: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二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亦作“好像”。

王力等编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解释“若”字时,也只有“好像,如”义项,却没有“如果”义项。

其二:释“若”为“如果”,此句译为“如果是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指教”。

整段文字译为:少卿足下:以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顺应时世来处理事情,把推举贤人、引进才士当作责任。来信的辞意和语气诚恳而真挚,如果您抱怨我不听从您的指教,却随着一般人的意见而改变主张,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呀!

持这种观点的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一版),《古文观止》译文(岳麓书社1987年1月第二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其三:释“若”为“但是”,此句译为“但是你抱怨我没有遵从你的意见去推荐贤才”。

整段文字译为: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

第四种:释“若”为“你”, 此句译为“你抱怨我没有遵从你的意见去推荐贤才”。

这种译法似乎也不很顺畅。

经综合分析,笔者比较认可第一种释义,即将“若”释为“好像”。因为它较符合原文意思,即是因为任安来信,其辞意和语气诚恳而真挚,司马迁从中推测出来的,是有任安文字作铺垫的基础上的推测,而不是随意性的假设。再则,从上下文的语义来看,释为“好像”也较为通畅,读起来不会别扭,其它几种译法似乎有些牵强。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文字有多种释义的现象,如果不加以甄别,就盲从一家之言,往往难以自圆其说。

2.“意气勤勤恳恳”释义该如何表述才完善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意气勤勤恳恳”,教材释义为“情意诚挚恳切。”这样释义,就忽视了“气”之义了。其实,这里的“意气”是辞意和语气之意,因此,此句可以这样翻译:辞意和语气诚恳而真挚。

3.“丘失明,厥有《国语》”之“厥”那种释义更准确

原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中“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句中的厥(jué),由于教材没有加注,其义如何理解,令人困惑。

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厥”有多种解释,取何种义,可谓莫衷一是。

其一,释为“句首语气词。”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

其二,释为“连词,因而,于是。”如《高中新课标文言文全解》,张杭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

其三,释为“副词,乃,就。”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而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却干脆不加注(详见新课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P140,2004年第一版,2011年7月第14次印刷)

“厥”,取哪一种义更为正确呢?先让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厥”字作“句首语气词”解,似乎缺少典籍依据。再则,由“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知,“厥”可与前句之“乃”构成对称义,是有一定意义的,作“句首语气词”解似乎不妥。

其次,“厥” 作“连词,因而,于是”解,不合语法规律。

可见,“厥”作“副词,乃,就”解较为准确。因为动词前一般为副词,“厥”放在动词“有”之前,作副词较合理。

作为语文教科书,我认为“厥”字很有必要加注,因为学生对其义不好理解。

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注释令人费解

原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将“左丘失明”注释为“左丘眼睛失明。其事未详。”

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很值得商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注释的词义不当,令人费解。将“左丘失明”注释为“左丘眼睛失明。”等于没有解释,因为“失明”二字不需解释,其意自明。或者解释为“眼睛失去视力。”或者“眼睛坏了。”且失明,自然是眼睛失明,不会是耳朵,也不是嘴巴的失明,注释为“眼睛失明”,实在没有必要,“眼睛”二字纯属多余。我们可以说“你吃饭了吗?”,完全没有必要说成“你嘴巴吃饭了吗?”作为教科书都可以这样累赘嗦地表述,我们就很难要求学生说话作文用语简洁。

其二,注释的内容不详,令人误解。“左丘失明”之“左丘”没有注明为“左丘明”,令人误解为“左丘”就是“左丘”。或者将之释为“称左丘为左丘等于后世称司马迁为马迁,诸葛亮为诸葛。”(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二册)。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司马迁在此这样表述,很可能是为句式整齐的需要,因为前后几句均为四字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三,注释的位置不当,避繁就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句,没有必要注释“左丘失明”,而应该注释“厥有《国语》”句。可以注释为“厥,副词,乃,就。”因为“厥”字的含义较为特殊,也较为陌生,不仅学生因为见得少而不好理解,就是老师也不一定拿得准,故而解释很有必要。

此外,也可以把“《国语》”注释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通过以上分析,“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以这样注释:“左丘,即左丘明。厥,副词,乃,就。《国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这样的注释,用语简洁而其意明朗,不会令人费解了。

5.关于“乃有不得已也”中“乃”之释义

原文:“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教材将“乃有不得已也”译为“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

我认为,教材这样的注解可能是没有直接解释“乃”的含义,也或许是将之译为“因为”了。总之,这样的注解就很容易被学生误解为:“乃”作“因为”解。其实“乃”并非解释为“因为”,而是作判断词,解释为“是,那是”。因此,教材这样注释更好:“那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或者译为“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

6.关于“故述往事,思来者”之“思来者”如何解释

原文:“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思来者”句有多种译法,哪一种更符合原意呢?

其一,偏重于人,即强调的是将来理解他的人。如,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注释为:“期望将来有理解他们的人。”这是对原文的直译,与前一句“述往事”译为“记述过去的事迹”句式一致。“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整句的意思是:“这些人都是心中有忧郁苦闷,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史实,期望将来有理解他们的人。”

其二,偏重于事,即强调的是将来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意。译为:“希望将来的人了解他们的志向(抱负,思想)。”或者“想让后世之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愿。”

“思”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认识、了解”,“来者”为“未来的人”或“后世的人”。

这种译法似乎更为普遍,如颜师古注:“令将来之人见己志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思来者”:“意思是想让将来的人知己之志。”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注:“思来者以作戒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关心未来的人,以书遗之,使见己志行。”

其三,译为:“想使将来的人作为鉴戒。”

上述三种译法,哪一种更加符合作者的原意呢?

通过分析可知,作者之所以列举的孔子、屈原等人,是为了证明一个实事,也就是司马迁的一个最大的心愿:人有磨难并不可怕,只要有理想和信念,就可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以至实现自己的夙愿,完成自己的大业。而并非证明将来有理解自己的人。

此外,有人将原文“此人皆意有所郁结”句译为“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笔者认为欠妥。“此人”应该是前文所列举出来的孔子、屈原、孙子等人,即这些人,且作句之的主语。这样理解才与后面的“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史实”语意连贯。如果将“此人”译为“这些都是人们……”,“这些”作主语,就不能与后文“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史实”这一陈述内容相连贯了,成了明显的病句。

7.关于“思垂空文以自见”句的解释

原文:“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思垂空文以自见”句,教材注解为:“意思是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现,通'见'。”

这样的注解由于太笼统,很令人费解。尤其是何谓“空文”,把握不住。不如这样注解更好:“想让文章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表露自己的本心)。垂:流传,使动用法。空文:即指文章著作。当时还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8.关于“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一句的两处困惑

原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此句有两个问题引发出争议,令人困惑,难以定夺。

一是“仆诚已著此书”句中的“诚”怎样理解。由于教材没有注释,而其配套用书的注解又很不一致,令人莫衷一是。

如有释为“如果”的,有释为“副词,确实,的确,真的”的。

“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及《现代汉语词典》都有三种义项:真心,不虚伪;确实,的确;如果。

“仆诚已著此书”之“诚”该取那种义项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上下文整体意义入手来考虑。

司马迁之所以不够忍辱负重,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其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而不是一般的假设,而是一种渴求,故将“诚”译为“确实,真的,的确”较好,这样更加符合司马迁当时的心情:之所以能够在"肠一日而九"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下来,是为了完成《史记》,作者意志坚定,非要现实夙愿,几乎没有什么假设的了。

二是此句的意思存在两种相左的译文。

其一是表已然状态,如译为“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

其二是表将来状态,如译为“我确实想(如果)写完了这部书……”

这两种译文哪一种更接近实事呢?

综合多种史料分析,《报任安书》应该写于征和二年。《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昭明文选》的编者肖统等,都主张司马迁作《报任安书》是在任安从益州刺史任上因罪下狱之后。隋、唐、宋、元各代学者均未对比说提出异议。而当时的《史记》尚未成书。

由此可知,《报任安书》是在《史记》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写的。即是说,此句的原意应该表示将来状态,译为:“我确实想写完这部书,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到都市之中(社会上)……”

9.原文“通邑大都”如何翻译更好

原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其一,教材注释“通邑”为“四通八达的大城市。”显然,此处之“通”,作名词,四通八达。

其二,“通邑”释为“流传与大小城市之间。”通,作动词,流传。

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42页)注:“通,流布。通邑大都,意谓能使己书流传于邑与大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82页)“通”条目③注:“畅通,没有阻碍。司马迁《报任安书》:'通邑大都。'(邑:城镇。都:大都市。)”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注:“广之邑都。”

以上都将“通”作动词解,理解为“畅通、流传”,“邑”与“大都”并列,意为“大小城市”。这种释义,我们可以找到依据,如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有“小城市、小城镇”之义。再如《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邑,小城市;都,大城市)。“邑”常与“都”相对。

故而“通邑”如何翻译好,很值得商讨。

依据原文句子的结构特点,此种注释十分令人费解。因为原文“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其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三句均为四字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分析其句式特点,“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均为动词短语,其中的“藏”“传”是动词,据此“通邑大都”也应该是动词性短语,“通”作动词用。但依据教材的注释“通邑大都”却是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通邑”与“大都”同义,均为“大的城市”,就缺少了支配它的动词。联系上下文似乎也补不出一个相应的动作性词语,这就造成了前后句式的断裂和理解上的含混。可见,为使这种解释使整个句子的结构前后一致,还是将“通邑”释为“ 流传与大小城市之间”更好。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如王力先生将“传之其人”与“通邑大都”合为一句,并在“通邑大都”前补上介词“于”,使之成为介词短语置于“传之其人”之后。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即传之其人于通邑大都。通邑,大邑。”从文意上看,这种解释也是恰当的。教材的注释与王力先生的注释是一致的,只是教材的注释没有作相关的详细说明,太笼统,因而极易造成阅读者理解上的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注解为“四通八达的大城市。”显然,此处之“通”,作名词,“四通八达”。然而,其配套教学参考书的译文为“流通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很是令人疑惑,“通”是动词“流通”还是作名词“四通八达”?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3

关键词:探究活动;存在问题;教学处理

陕西省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课程目标与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从结构来看,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三部分,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活动已经成为教师的一大困惑。

1 “课堂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能解释和丰富语文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新课标中的“活动”,注重引导并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操作等)、动脑(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等)、动口(讨论问题、辩论等),突出了“活动”教学的开放性;新课标中的“活动”,真正地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来分析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突出了语文分析、综合、运用等思维能力要求;新课标中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体验、探究的过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活动”以课程标准重点内容为载体,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注重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新课程和教学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特色。深入研究和落实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因此,处理好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活动”内容教学,是正确把握新课标,实施好新课标的关键。

2 “课堂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要求学生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倡导问题意识,所以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课内“活动”。而且把“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之中对于“活动”的处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而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影响课程进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剖析这些在处理教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活动”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使学生的探究方向错误。如某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可是这一句就有点出入。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相时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点评到点拨。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解新知―――半扶式的翻译―――自主式的练习,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的境地。因此,打通“瓶颈”可使课堂流程顺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在那里想当然,这样的话学生就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没有任何的收获。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方向,要及时各地给学生进行纠正,点拨以免发生偏差,导致无效教学。

2.2 “活动”的难易程度不能灵活调整,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处理课本上的活动时都是按照课本的活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但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是一个比较抽象或者复杂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影响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解决问题就相对轻松,会使他们感觉问题太过简单,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劲使不出;而对于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有些麻烦,教师如果不能灵活调整难易程度,就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畏惧感,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适当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因为学生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属于同一年龄段,具有某些共性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并能根据这一差异性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

2.3 活动情景组织缺乏创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组织与“活动”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把课本上原本枯燥的“活动”趣味化,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理解完成“活动”内容,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活动”的处理往往表现在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再进行点评;或者教师直接把活动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视为无效教学,第一种方法还能体现点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但是这种合作探究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探究。学生根本就不能参与到活动当中,仍然是机械的从课本找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视野以及探究问题的兴趣。第二种方法就是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地给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吃现成的,记忆教师已经提炼好的知识。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兴趣,学生就不可能有学习劲头,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就不会触类旁通,其知识面就会变得非常窄。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大大折扣。

2.4 部分“活动”内容被忽视

大部分教师针对课堂活动的处理,一般都是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这一办法只是对那些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而对调查,演讲,绘画,论文,辩论等内容的活动往往就忽略了。而这些内容反而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锻炼和他人协作,交流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联系教学、教材、学生实际,事实求是,并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切实达到“活动”的目的,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3 “课堂活动”内容教学处理

3.1 把“活动”题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理性的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感受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新的浓厚兴趣。

(1)运用类比,启发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正确认读多音多意字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通过类比辨疑音是一种可行的学习方法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中“数”,学生对比“又数刀毙之”(《狼》应读为shù,意为几)。“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应读为shǔ,意为查点)。“原来杨修数犯操之忌”(《杨修之死》应读为shuò,意为屡次)三处用法,可发现其应解为“屡次”正确读音为shuò。运用类比辨疑音的学习方法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使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新的内容。

(2)出示资料,启发学生打破束缚,多角度猜想,训练发散思维

3.2 以语文“活动”题为载体,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带着一双“语文眼”去解释周围的语文事物与现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机会,选择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在巩固课堂内容的同时,也锻炼了运用语文原理和方法解释语文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具体如下

(1)辩论研讨型。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设置辩题“羚羊木雕事件中到底是谁错了?”正方认为:父母错了,因为他们不应该“逼”孩子去做为难的事,孩子心里对友情的看重父母没有理解,没有考虑。反方认为:“我”错了,因为我没跟父母商量就将贵重东西送给了别人,“我”太不懂事了,有错。在辩论时,教师只有让学生站在父母、“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在辩论中适时地加以鼓励肯定,学生才会在碰撞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另教师恰当的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辩论精彩极了!连我也被同学们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的见解令我吃惊,使我振奋!我们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但父母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应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理解父母。在生活中,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这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得到了落实。

(2)社会调查型。如语文活动:“如果组织一次调查社会上常见错别字的啄木鸟行动”,假定你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个调查小组的负责人,你准备怎样带领你的小组开展调查活动?写出两种方法。这类型一般是让学生课后进行的活动。可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做社会调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完成这类题目。同时培养学生的自觉性,锻炼他们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

(3)举例说明型。如“举例说明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心与心的交流的途径和表现。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语文水平提高的行动?”这种活动既可以联系课文又能够联系当地的实际,灵活性较大。经过教师指导,能使学生灵活地应用课文知识和联系当地的实际举一些例子,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以此来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4)探究论文型。如收集资料,撰写小短文,根据学习完《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展开课外拓展活动―――聆听大自然的脉动,描摹心中的自然之音。“人与自然”写作专题训练。此类型的活动,其内容不拘泥于课文,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能查找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对于这一类活动,教师一般不作具体要求,只是简单扼要说明一下小论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从哪几方面来写这篇小论文,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掌握学习方法。

(5)动手操作型。《南州六月荔枝丹》学习后,可以开展课内活动―――荔枝科谱小知识手绘图册。此类型的活动,教师应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活动题的问题提出活动主题,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步骤,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活动”必须的知识、技能传授一下,要设置积极、适当的情境为活动做好铺垫,然后发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当然,在进行“活动”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考虑到活动程序的连贯性、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活动过程的完整性以及活动目标的充分体现等问题。除以上之外还有材料分析型,看图分析型,教学辅助型等等。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4

一中要发展,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在本年度,我向这个目标看齐,认真参加了中继教的一切培训和活动,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规定的中继教任务,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师素质,特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修养:本学年,本人关注中国感动人物的事迹,向优秀老师学习,并且研究《新时期师德修养》,认识到作为一中老师,在学校教学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在工资福利待遇与别人相差很大的情况下,更应该守住教师道德的底线,战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为一中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本年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关于干部素质和师德修养的竞赛和考试,胜利过关。

二、学科培训:本年度,我积极地参加各种学科掊训。按时参加教职工大会,聆听校长们对教学的安排,意见及对老师的建议,并且认真地作好笔记。这一年度,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其中有语文方面的,我按进参加,并且写出反思;其他学科,如数学、英语,我也耐心地去听,获得了很多启示。我认识到,要搞好学科教学,必须与其他老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绝不能固步自封,师心自用,作井底之蛙。这一年度,我还认真地做好了语文学科的“白皮书”,认真地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

三、教育技术培训:本年度,学校没有组织过多的教育技术培训,但我并不放松对教育技术的学习。我认真地参加公开课活动,去观摩别人运用教育技术的情况,与时俱进,发现不足,予以弥补。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必须掌握新的多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我学习了“会声会影”等软件,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影片,并与计算机老师学习,制作音频和视频。

四、专业学习:教书教了十多个年头,也不算年青老师了,但教学是仍感到知识不够用。这一年度,我认真进行研究生答辩,并顺利地通过了审核,获得了硕士学位证,通过读研究生,我认识到,只有有一定的机会,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理念,才能对教学作更多的思考,获得新的启示。本年度,通过教研会,我观摩了公开课和示范课,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特别是从聂老师等有经验的老师那里获益匪浅。这一年度,我的论文获得贵州省教育科研所组织的论文大赛一等奖,并且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教学推广活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五、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势,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中继教的工作还很多,我只谈了其中的几个方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逆水行船,不进则退。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害人害己。我已圆满地完成了中继教任务,在新的一年里,我想,我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中继教的洪流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

(二则)

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具有新课程理念,具有执行新课程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和开发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确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高效实施,课题实验的需要,为使今后自己在课题研究和继续教育工作方面更加有序,特作总结如下。

一、中继教培训情况回顾

1、师德修养:学校分别建立校级以及各职能处室、学部二个层面的领导小组,组织部署具体工作,分解各层面师德教育活动任务,设定个人师德奋斗目标,保证师德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促进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

2、学科培训:语文学科培训的内容主要有:课程标准解读,包括课程标准内容、编写说明,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教材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对教师的要求,教材内容解析,组织教学的原则、策略与方法;组织课堂观摩,课例讨论,集体备课与相关专题研讨等。

3、校本培训: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工作技巧。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主题班会观摩活动、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任课教师恳谈会、全员育人交流会等系列教育活动,就如何与家长、学生和工作伙伴加强沟通、如何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强化教职工“视学生如亲子,视家长为‘伙伴’,视质量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的意识,共同探讨育人艺术和技巧,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育人水平。

4、教育技术培训:创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结合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学习,开展分组讨论、教研论坛、分层次交流等系列活动,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和评价观为宗旨,促进观念提升、方法转变。各处室、年级组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本处、组的师德师风现状,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个人思考与会议交流相结合、文笔交流与论坛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线,营造浓郁研讨氛围,促进学习反思,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中继教培训取得的成绩

1、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深入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教育局”六个一”等一系列活动,自觉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2、学习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内容、编写说明,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工作技巧,就如何与家长、学生和工作伙伴加强沟通、如何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强化“视学生如亲子,视家长为‘伙伴’,视质量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的意识,学习育人艺术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育人水平

4、拓展沟通途径,接受社会监督。以思想教育、规范服务、严格管理、纠建并举为重点,大力推行班务公开等制度。征询意见,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推进中继教培训的全面开展。

5、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

三、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势,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三则)

通过第二轮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现将本轮继续教育个人参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功培训

1、在远教活动中实践和探索信息技术的使用之道,学习网络的使用与管理。

2、订阅并且学习《电脑报》、《电脑爱好者》、《电脑高手》等杂志。

3、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的培训与学习,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4、参加了我校的教学技能培训,苦练基本功。

5、听取了我校的新课改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贯彻到了教学。

二、公共课程培训

1、参加学校统一安排,集中授课的方式培训,完成了《新时期师德修养》50学时、《新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40学时、《校本研修面对面》40学时、《教育技术培训教程》40学时的学习,

三、中继教培训取得的成绩

1、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深入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教育局”六个一”等一系列活动,自觉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2、学习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内容、编写说明,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

3、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工作技巧,就如何与家长、学生和工作伙伴加强沟通、如何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强化“视学生如亲子,视家长为‘伙伴’,视质量如生命,视学校如家庭”的意识,学习育人艺术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育人水平

4、拓展沟通途径,接受社会监督。以思想教育、规范服务、严格管理、纠建并举为重点,大力推行班务公开等制度。征询意见,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推进中继教培训的全面开展。

5、认真对照检查,撰写自我剖析材料。

四、不足之处及今后打算

1、培训中,有些内容的学习流于形势,不能更深入地学习其理论精髓;

2、培训活动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教材运用上来。

(四则)

不知不觉,来坑口中心学校执教也近一年了。对于一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八年的年轻教师,换个新环境,一接手就一跃为初中班主任的角色,变化可谓大矣,但同时也深感肩上担子的艰辛。这一学年,我在教七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同时,还担任了七(3)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本学期我们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本班期初制定的班级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教师去陶冶,良好的年班级气主要教师去营造。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首先,我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兴趣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再次,工作上的决策,通过各种民主方式,请教师参与,征求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上做法,使全班级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战斗集体。

二、以教学质量为工作中心,达到共识

期初即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补漏,杜绝偏科现象。为此,我们努力配合学校特别是各科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经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了解各学科的教学教育情况,通过召开各类型学生会议来了解情况,掌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案,拿出新办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不断地更上一层楼。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本学期成功地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知荣辱,树新风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卫生月全校师生大扫除活动”等,寓教于乐。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劳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大幅下降,班风、学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正常晋升八年级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亟待改进的问题:

1、有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2、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5

【关键词】中职 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直接经验以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活动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基础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情境活动。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及其需要的兴趣紧密结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活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由于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拓展和加深,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借助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既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又是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语文教学组织形态。那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升,是我们应该进行研究的一个新命题。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三个阶段的管理理念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活动准备:主体自主性管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即主体经验的重组、改造、提升的过程。要把人类积累的精神文化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把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应坚持主体自主性的管理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主体自主性管理,是指根据“对人的认可,对人的自身潜能的认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关怀,对人性的精心培育和自由展示”的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思想,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主组织准备活动,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生成和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内容应包括“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两大项内容。在完成这两项活动内容时,如何实施主体自主性管理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让学生主动、自主参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议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这就是说,主体意识不仅能意识到内在于主体自身的需要、价值、能力等各种本质能力,而且也能意识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包括主体性的发展)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在主体对外部世界推动作用的驾驭中才能实现。

众所周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恩格斯曾经说过:“就个别人说,他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对学生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客体条件方面。没有外部因素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和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二是在客体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由可能变为现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包括唤醒学生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和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主体能力。“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可见,人并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而是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当社会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时,“人决心以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生存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人的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作为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条件,是他们在同化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在自身不断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强化和完善的。

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的发展责任往往也愈大,从而对自身提高的需求也就愈高。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主体的发展水平。就这个意义而言,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学习,制约着知识学习的方向和水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他自己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有利于他主动探索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正确对待并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始终。

由此可见,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中,以主体自主性管理理念,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是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逐渐由兴趣、乐趣转为志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所谓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现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

个体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个体参与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所必需的。一般说来,个体的能力与其地位、价值直接相关,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个体对自然和社会所取得的自由程度和贡献的大小。对学生而言,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要使自己成为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

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个体对外部世界、自身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的和谐,而这又有赖于学生积极地去汲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对象性活动中加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反之,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低,在自身主体性发展上就愈感到无能。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音乐的耳朵就不会成为音乐的主体一样,他也无法真正成为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性的发挥来源于包括学生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内的整个的因素和属性。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理性因素制约着认识、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认识、实践的方式并进而决定着其效果;但对认识、实践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则是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它能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动力性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非理性因素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催化剂和激素,如果没有非理性因素的推动、激活和引发,主体即使有再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因此,非理性因素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就是不全面的。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见,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培养、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的准备阶段中,就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环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二、活动过程:动态生成性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具有生成性,这是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既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可预期、可计划、可控制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它的实施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鲜活的,因此,它又具有生成性。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要坚持动态生成性管理理念。

所谓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动态生成性管理,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中,依据事物发展的动态变化哲理,不受制于计划的安排,根据活动的动态生成发展现状,在管理上及时进行对应的动态调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前,每一个班级应该对活动的实施都有一个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活动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其本质特性具有生成性。这是因为尽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活动目标、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其生成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正是由于这些开放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学生在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偶发事件”“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等意料之外的情况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从而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方式不断生成,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也在不断生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教育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育价值也在活动过程中生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正是在根据自主制定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的亲历和体验过程中,产生、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而且在不断的生成中形成发展。即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将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而这些新的目标和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为此,重视活动实施的实际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首先要认识到哪些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目标与主题产生的必然性,并肯定其存在的价值,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有效信息,并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把活动动态生成的内容转换成活动学习的一部分。

强调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坚持动态生成性管理,要坚持以下两点理念: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

第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活动评价:自我反思性管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获得经验―反思―理论―实践―获得新经验―再反思”的循环中螺旋上升。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运用已学习的语文知识、已掌握的语文能力去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解决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它注重的不仅仅是活动行为的结果,更注重活动行为过程的本身。可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的自我反思性管理,是指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在活动评价中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合理需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机会去发掘自己的归属感、成就感与积极的自我认定。

具体地说,就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阶段,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过程的体验所获得感悟、收获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态度进行反思。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会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和“我在活动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参与到今后的活动中去”等。“语文的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体验、表现等作一次检查和回顾,才有利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发现差距,校正学习目标。只有让学生在自我“检查和回顾”中进行“自主建构”,才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地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服务。

但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阶段中实施自我反思性管理,不仅是在评价方式上运用学生自评形式,还要对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进行思想态度的教育管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总结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有一说一,不虚构和编造。只有真实地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感悟进行总结,对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才能促进今后在实践活动中的活动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我反思性的评价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守立,唐春良.学习管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和打算范文6

【关键词】性灵说;真情;个性;时代

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中,“写”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纵观当代学生作文:个性缺失、虚假盛行,无论选材立意、内容结构还是语言表达都处于重度失真的“反生态”状态。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风,学会真实、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何使作文教学回归自然、回归健康本真,呈现出生态化?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借鉴明代公安派的“性灵说”主张。“性”指一人之个性,“灵”指个体之灵魂。“性灵”亦即写作者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这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生态理念不谋而合。依笔者浅见:“性灵说”对生态写作的借鉴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非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真情观

“性灵说”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写作者的性灵,流露其自然天性,表现其内心的真情实感,“非从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写作本是人情感外发的某种需求,所谓喜、怒、哀、乐皆成文章,写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在于为情而造文,而非为文而造情。情缘何处?按照“性灵说”的阐释,“性之所至,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为真情”,它肯定“人欲”,“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认为做“真人”方能吐“真情”,这也正是生态写作中所提倡的写作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规律,先放后收

欧阳修在《与渑池徐宰》中提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按笔者的理解就是写作之初应“先放”,不要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鼓励他们抛开技法,写自由作文,写大胆作文,让他们懂得写作并不可怕,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自我心灵释放的一个途径,让写作呈现最初、最原始的状态,亦即“生态”,而不是“哗众取宠”、“无病”“投机取巧”的文字游戏。在这一点上,笔者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譬如“漫步式”写作:让学生自选题材,自立文意,自拟标题,尤其是在新生入学之初,感受最新之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在封面上写上“成长的足迹”,用以书写入学之后的点点滴滴,小到对同学、老师、学校的最初印象,大到自身情感与经历的变化,来一个“自我写真”。或者帮助学生创办一期本班的刊物,展示自己的作品,来一个“大采风”:或感受“亲情”;或回放“童年”;或公开“秘密”;或倾诉“苦水”……再利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文苑”板块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把作文当作一个艰巨的任务,而愿意敞开心扉自由谈论了,这样作文也就“精诚之至”而饱含真情了。

学生有话可写,敢写问题解决之后,就要在原有基础上以写作的要求来指导学生的作文,主要侧重在格式的规范、如何审题、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修改成文——这样先放后收,先落实后规范,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走“自由—限制—自由”的创作道路。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对于要最终要进行考场作文的学生而言,真正的“自由”是“带着枷锁舞蹈”状态下的自由,完全的“意识流”式的自由创作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适宜的。

2、深入生活,日积月累

生态写作是作者以切身的体验与感情的表述见长,并以人文的思考与感悟穿插其间的一种自然写作。这种思考和感悟,是学生心里一汪感情的“温泉”,只有放到生活中,这股温泉才能外流,汇聚成一股“活水”。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它主要来源于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没有认识,就没有体验,真情便无从说起。鲁迅“出于唯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信念,曾经打算写一部反映苏区工农斗争的作品,并且间接地搜集了相关的生活材料,因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终究没写出自己所热望的那种新兴的战斗的无产者形象。可见即便像鲁迅这样的大家,没有情感体验也无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来,何况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就该尽力去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多了解自己周围的生活,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关心的生活进行素材积累,触动他们的心灵,点燃他们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感。例如在上到语文写作活动“民俗文化”板块时,笔者就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到当地一个古村落去参观访问,记录下在走访中的点滴感悟,因为是从小就听说过的地方,自然有情感基础,加上实际考察的亲身体验,学生写的时候便能真情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

另一方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写作离不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有了阅读的积累,写作教学的开展才会更加顺利。在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进行课内外写作延伸。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单元时,阅读时学生积累了有关荷塘、月色的描法、写作技巧,再结合自己生活中对月夜荷塘的观察,唤起内心对清荷淡月的喜爱,以生活情感积累加阅读积累,合二为一,抒发出自我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观

“性灵说”最核心的观念即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意思就是自由抒写“真我”,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林语堂曾在《性灵文学》中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你个人的性灵,有了性灵,你的文章就有生命力,就有清新的、有活力的文学。”现代社会有一种克隆技术,实质上就是对材料不加克制的过度“繁殖”,从而产出大量的“赝品”。在写作上,这种技术主义则显示为精神的复制,声音的复制,体验的复制,语言的复制,结构的复制,思维的复制……这样的复制是可怕的,个体的独异性被消解,写作者成为了没有面目和灵魂的行尸走肉。怎样让学生的写作告别写母爱就是雨天送伞,深夜送医院;写友谊就是因为误会破裂了,来不及消除好友就转学,留下终身遗憾;写美丽的风景就是环卫工人大清早工作等模式化,千人一面散发着浓烈陈腐气息的文章,学生觉得写作不再是件痛苦的事,而是个性表达,生活记录的需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

1、凸显学生的自主能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身处长江,杜甫有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时希望“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因为他当时的心境和身处的环境不同。因而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学生作为这世间存在的一种生命个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独特的“孤本”。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面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体验,面对同一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个性”。写作没有“”,要的就是体现个人追求,张扬个体精神,捍卫思想尊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应用统一的模子强加与学生,而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即使出现了细微的偏差,也不应加以制止,而要稳妥地引导。从普通的记叙文、议论文到舞台剧、诗歌、散文,乃至小小说、杂文都成为学生笔底的风景。作为教师更应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锐化作文者的个性,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世上独特的这一个,教师更应有宽容的心态,特别是部分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要一棍子打死,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某位学生写《有个好心情》:“春/是病毒的统治者/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花的使者。夏/是似火的骄阳/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暴雨后的阵阵凉风。秋/是悲愁的时季/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满园的硕果。冬/是风雪的暴虐者/有个好心情/眼中的它/成了银装素裹的天地。绿的春/红的夏/金黄的秋/银白的冬/编织成五彩的画。噢/有个好心情/世界那么的精彩!”虽然作文体裁明确要求是记叙文,但这位同学创作的诗歌却蕴含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世界亦是有心之物,拟人手法将个人对于四季的感悟融于自然界之中,结构匀称,算的一首别致的小诗。在批改时,笔者并没有因为她的体裁问题而否定她诗作的优点,而是点出要注意体裁后在全体同学面前表扬她独特的构思。自此之后,这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增,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不仅积极参与写作大赛,而且还有一些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因为有了主观写作的欲望,精彩的作品也便随之而生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精神共鸣往往来源于教材。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首先是要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前面讲到阅读是写作基础的积累,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及。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将课内读写紧密结合,将教材中的阅读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真正理解,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专门的写作课,要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训练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公园月夜池水边的景物并将之改写为散文,可细致描述春夜天气以及月色的微妙变化。在真正操作时,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月亮与游子的悄悄话,联想到江水边思妇无尽的愁怨,联想到渔舟唱晚的场景。游子思妇、孤舟月色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学生微妙神奇的创造力,发散的创造性思维在改写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其次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要在训练中利用教材因素渗透学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中不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要鼓励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关注教材资源,依托教科书、找准契合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按照课本主题或改进设计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形成文章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时代观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选择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的材料,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文章合为时而作”,练就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文章的本领,对以后走上社会进行写作也有积极意义。要让学生的作文具有时代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

1、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

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的基本标志就在于不同的时代主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问题,文章自然而然带有时代感。比如近几年提倡的“和谐社会”就是一大时代主流。围绕这一热点,可以引导学生从辩证的两反面去看待问题,一是和谐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是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光聚集到近几年的农民工、蚁族、蜗居、房价等等问题上,譬如以2010年北漂小伙戴海飞“蛋形”蜗居被强行拆除这一问题来看,一方面他违反了房屋建筑规定,从法律来讲是应该拆除的,而另一方面,许多同学都从他生存的困境出发谈论社会这一热点问题,以《让城市理解他》为题写出了在这样一个时代像蛋形窝主人这样的人的心理,具备强烈的时代感。再比如“瞬间”这个作文题,可以写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这个“瞬间”之后的学校的默哀场面和捐款活动,宣扬“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主题。而今年嫦娥二号飞天,建党90周年等热点问题都可以和爱国主义一类的作文题材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时势造英雄”,不管什么样的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让学生关注时代人物也是从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整个时代。比如体坛明星姚明、刘翔、李娜、郭晶晶等人身上都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他们身上凝聚了新一代年轻人所具备的时代责任感,根据时代人物可以做《我为xx喝彩》这样的作文,抒写这些人物带给自己的感动以及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时代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