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师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艺师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艺师理论知识

茶艺师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人体试验 知情同意 伦理审查

现代医学、生物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大量的人体试验,不论是新型药品还是转基因食品的研究,都需要通过人体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而人体试验的进行不可避免地会使受试者暴露在未知的危险之下;为了推进人类的医疗科研事业和全体人类的福祉,人体试验又不可或缺,我们只能尽力减少受试者身体遭受伤害的风险,却不能完全杜绝这种危险。知情同意制度从权利基础上保护了受试者的自由意志与自利,但由于受试者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受试者与试验组织者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受试者因此不能很好保护自己的权利。由此,引入作为第三方的监管者才能衡平两者的力量,只有通过专业的审查机构的事前审查才能有效阻止不法人体试验研究的发生,保证人体试验研究行为的合法进行,促进生物学与医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一、何谓"人体试验"?

关于"人体试验"的法律界定,法学界尚未有完全一致的结论,日本对"人体试验"的界定就比较宽泛,如加藤久雄就认为,所谓人体试验,"为了医学问题,采用以往经验上所没有的、不可知的方式,对被实验者进行一些身体的侵害,观察其所产生的作用和反应的行为。"⑴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就该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诸如问卷调查、生活习惯调查等不涉及人的身体自的行为不属于人体试验的范畴,人体试验应当仅指"为了获得新的医学知识,了解一项医疗技术、药品或医疗器材对人体所造成的反应,而以人体或人体的一部分为对象所进行的医学试验研究的行为。"⑵有的学者认为人体试验是指"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医学试验(biomedical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subjects),指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内,以自然人作为试验的对象,以验证科学推理或者假定为方法,进行新药物、新医疗设备、新治疗方法试验研究行为。"⑶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说法实质内容并无较大的差别,均对人体试验做出了实质性的界定;只是对试验研究对象的界定范围有些不足,仅仅列出新药物、新医疗设备、新治疗方法三种研究对象未免有些欠缺。某些化妆品、食品(如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过程也需要进行人体试验,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该类试验也应归入人体试验的范围之内,但化妆品和转基因食品却难以归入新药物的范围,所以笔者将人体试验界定为"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内,以自然人或者人体一部分作为试验对象,以验证科学推理或者假定为方法,进行新药物、新医疗设备、新治疗方法或新科研产品试验研究行为。"加入"新科研产品"这一范畴便可包括以上其他几种试验研究对象,也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研究对象留有余地,给"人体试验" 一更为准确的定义。

二、我国人体伦理审查制度的现有立法

2007年颁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部针对人体试验伦理审查制度的专门法规。该办法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试验伦理审查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伦理委员会、审查程序、委员会监督管理等。该《办法》的颁布填补了我国人体试验伦理审查监管立法工作的空白,值得肯定。但是该办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该办法法律位阶较低,属于国务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且仅处于试行阶段,强制性和执行度较低;条文内容过少,对部分问题仅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内容过于单薄不够详细,不能成为相关行政部门直接的执法依据。例如《审查办法》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便有不足之处,⑷该条文仅仅规定对于"脆弱人群"给予特别保护,但对于如何特别保护却未规定,这样该条文便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可能达不到制定该条法规的预期效果。

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该尽快出台关于规制人体试验的专门法律,尽快为人体试验法律监管奠定法律基础。《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严格保护了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与选择权,应该得到肯定。⑸然该条规定并未对受试者知情同意权受到损害如何补偿等问题作出规定,笔者认为相关立法者可就这一问题在知情权条文中一并作出规定,以更有效地保护受试者的健康权益。

三、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的伦理审查工作由于起步较晚,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法律,缺乏实际运作的经验;其次我国民众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关注科学研究的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再次我国部分科研机构与商业公司联系紧密,盲目追求科研成果的利润和回报,这些因素必然对我国伦理审查制度的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自身和运作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对研究机构的依附性过强。

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研究机构的依附性过强表现为多由其所属单位的主管干部担任主任或负责人,主要成员也多为所属单位的领导或工作人员,成员与研究机构联系过于密切;经费来源不独立,经费一般由开发商、商业公司或所在单位提供。二者共同导致委员会缺乏独立性,部分伦理审查流于形式。

2.委员会成员构成不尽合理。

医学、生物学专业人员人数过多,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伦理、法律方面的人员过少,更是缺乏普通民众代表;过于强调专业的深度而非广度,缺乏客观性。

3.评审过程草率、不够规范和科学。

表现为评议前的调查研究不充分,对知情同意大多限于对知情同意书的评议,并不关注试验组织者与受试者的交流及受试者对试验内容的了解情况,缺乏与受试者交谈的实际考核,缺乏对试验中知情同意过程的关注。

4.对试验的过程监督考察不足。

伦理委员会评审大多集中于试验的批准与否,缺少对试验批准后执行过程和其中研究人员与受试者交流情况的监督,更缺少对试验结果的监督,缺乏对审查项目的实地监督和考察。⑹

5.缺少对委员会成员的监督。

《审查办法》中并未规定委员会成员未能依法履行审查职责的责任承担问题,起不到督促委员会成员积极履行审查责任的作用,容易导致试验伦理审查形式化。

6.整个社会缺乏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良好氛围。

主要表现为研究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伦理审查缺乏足够的重视;科研人员、试验组织者缺乏对伦理审查专业知识的了解。

四、对完善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注册制度,设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建立标准

在人体试验监管法律制度上,我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的审查制度,较小型的试验由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受试者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试验需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双重审查。由于我国一向以行政机关监管为主,前文论述的两套监管模式中,FDA模式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易于为我国所借鉴和采用,我国应该建立直接的行政监督制度。由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监管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模式,确立伦理审查委员会申请注册制度,伦理审查委员会必须到当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将委员会章程和人员组成情况上报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有权对伦理审查委员会所做工作进行审查后做出评价;审查方式包括资料审查,也包括到委员会办公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将审查情况通过网络、公告等方式向媒体和大众公开,以便媒体和大众对审查情况进行监督。⑺

(二)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培训工作,可尝试采取"持证上岗"制度

伦理审查是一项专业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委员会成员既要有与试验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伦理与法律知识;针对我国目前委员会成员的实际情况,建议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培训工作。⑻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当正规化、长期化。培训的方式包括举办培训班,任课老师前期可邀请国外的资深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担任,还应邀请法律、伦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班的授课时间应根据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量,笔者建议以一到两个月为宜。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综合性的网络培训平台,设立授课视频专区、审经验专区、法律法规专区及案例分析专区等,供伦理审查人员在线咨询和交流;可以采取网上授课的方式为那些不能脱离工作岗位的伦理审查人员提供培训。两种培训方式都应该举行结业考试,以考核受培训人员的实际水平,通过者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只有获得证书者方可成为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

(三)应当完善伦理委员会人员的组成比例,并规定较为严格的会议审查制度

目前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多由科研机构内部人员组成,附属于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应适当提高伦理委员会中机构外人员的比例,这部分人员应包括伦理、法律、心理等专业人士,还应该包括部分受过伦理审查培训的普通民众;此外还应当考虑委员会成员的民族、性别、等因素,保证委员会成员由不同性别的人组成。特别应结合受试者的情况来选择伦理审查人员,以提高伦理审查的科学性、透明性与针对性。充分保护受试者的健康、信仰利益。多数伦理审查应以会议方式进行,并规定只有在机构外人员不少于一定比例,且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均有到场者的情况下,会议才可以开始;避免由研究机构控制伦理审查过程,轻易通过部分与研究机构有利益关系的人体试验。

(四)完善发生法定的不良事件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汇报程序

关于发生不良事件时的汇报制度,《审查办法》仅在第二十二条有所规定,⑼该条文将不良事件的报告仅规定为申请人和研究者的义务,而没有规定伦理审查委员会在接到相关报告之后应该如何作为。应当对该条文的内容加以扩充:规定在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研究机构应当同时向伦理审查委员会以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这样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监督研究机构对不良事件的处理工作以及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工作。伦理审查委员会可以进行初步调查,经调查后将调查结果及试验材料一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在不良事件解决后,研究机构应将处理结果报告伦理审查委员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后,将结果报告一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五)完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试验研究的后续监督程序

为了避免人体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良或者偏离已通过审核的研究计划的行为,笔者建议在规定研究者有报告义务的同时,还应增加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职责,应要求其对试验过程进行监督,可以根据试验情况规定监督次数,并要求其到试验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每次监督完成后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报告,还要规定伦理审查委员会访查试验中受试者的数量。因为知情同意过程需要贯穿于试验过程的始终,伦理审查委员会需要向受试者了解试验过程中研究者与他们的交流沟通情况,以保证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知情同意权。要规定伦理审查委员会采取书面形式对试验做出决定,以方便日后卫生行政机关对其工作的审查。除此之外应当规定,研究者必须在试验过程中向伦理审查委员会提交试验情况的报告书;可以根据试验进行情况,规定提交报告书的次数和时间间隔。

(六)制定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规则,设计委员会到试验现场进行监督的规定

伦理审查委员会对试验过程的监督,必须采取到试验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的方式。现有制度有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违背GCP原则⑽或试验方案、不遵循伦理审查批件等情况时进行实地考察的规定,⑾笔者认为这样规定达不到预期效果,应该将现场实地监督检查常态化和规范化。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查看会议和考察记录、与部分受试者进行交流以考察委员会与他们的沟通情况等多种方式、督促委员会提高到试验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的效果,以保证试验研究依法进行并切实维护受试者的利益。

(七)向社会各界宣传伦理审查知识,营造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良好氛围

在完善伦理审查立法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伦理审查的宣传工作。这样既可以为伦理审查立法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在法律颁布后,也能促进其实施和执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一部法律得不到好的执行,它的存在也没有价值;所以做好伦理审查的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伦理审查宣传工作,营造良好伦理审查氛围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营造良好的伦理审查氛围首先要培育研究伦理意识。伦理意识的根本内容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和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意识应不仅只在科学研究机构和人员中进行普及,更应该向社会各界普及,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具体讲,"研究伦理意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对科研活动中所涉及伦理问题的认识及了解程度;二是指人们为维护个人、医学与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而调整自身行为的自觉程度。"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研究伦理意识的主要内容。这一伦理意识的强化将有利于国家行政机关加强对伦理审查机构的监督,从而有利于健全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监管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伦理审查工作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二是营造良好的伦理审查氛围必然需要研究伦理学的教育普及。科研管理人员伦理意识的提高是营造良好伦理审查氛围的重要前提。同时,要注意提高医学科研,临床工作者的伦理素养。数目众多的医学科研,临床工作者是医学科研队伍的主体,他们伦理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医疗试验的进行是否符合伦理规范,也会影响伦理审查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受试者、普通民众伦理意识的普及。对受试者、公众适当的研究伦理学教育,使受试者、公众形成对生命医学科技的正确观点,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医学科技的风险与收益,理解生物医学科技的两面性;还要促使受试者、公众认识到伦理审查委员会保证试验合法进行的重要作用,加强自己的权利保护意识。公众的伦理意识和行动可以督促研究者和试验组织者加强自身的伦理修养,促进人体试验的合理进行。

注释:

⑴ (日) 加藤久雄:《医事刑法入门》,东京法令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转引自侯艳芳:"非法人体试验与我国刑法的应对",《法律评论》2011年第2期。

⑵程红:"人体试验的刑法学分析",《中外法学》2010年第6期。

⑶满洪杰:"人体试验法律问题研究--以受试者权利保护为核心",复旦大学2009年法学博士论文,第2页。

⑷2007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对于丧失或者缺乏能力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受试者(脆弱人群),包括儿童、孕妇、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囚犯以及经济条件差和文化程度很低者,应当予以特别保护。"

⑸2007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尊重和保障受试者自主决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受试的权利,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不得使用欺骗、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使受试者同意受试,允许受试者在任何阶段退出受试"

⑹参见陈小嫦:"浅议伦理审委员会监督制度--以美国相关制度为视角",《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⑺参见陈小嫦:"浅议伦理审委员会监督制度--以美国相关制度为视角",《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⑻参见翟晓梅、邱仁宗:"如何评价和改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工作",《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年第1期。

⑼2007年《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第二十二条规定:"申请项目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改的,应当报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⑽GCP原则即"Good Clinical Practice"原则,是《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规定的原则。

⑾参见熊宁宁、李星主编:《伦理委员会制度与操作规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

茶艺师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现代服务;技能;茶艺一、茶饮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了茶艺人才的需求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服务业中消费型的“休闲旅游”和“健康产业”已高速发展,茶饮行业已是经改造提升的一种现代服务业,是越来越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理念、适应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消费服务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们除了对喝茶的需求量增加外,对喝茶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由“喝茶”到“品茶”,“茶艺”应时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更是作为一种职业技能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茶艺馆之外,其他各种商务交际场所也对茶艺技能有很大的需求。茶艺技能人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前景广阔;同时茶艺又是一种十分文明、高雅的职业技能,学习和选择茶艺,对一个人终生都非常有益。掌握茶艺,对于我校这种财经专业学生的从业、择业,以及事业的发展,都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多年来我校对文秘、商英、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按“一专多能”的目标设置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

二、我校强化《茶艺》课程技能实训的教学实践

多年来,我校一直开办《茶艺》课程,但以前只作为各专业的选修课开设,随着近年来茶饮行业高速发展,市场对茶艺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我校按“一专多能”的目标在多个相关专业中开设和改革《茶艺》课程,进行强化茶艺技能培训。近几年,笔者主讲《茶艺》课程,主要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实训工作和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实训室的建设,推进《茶艺》课程改革和教材创新,按岗位标准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笔者将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茶艺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

茶艺实训室是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的实训场所,笔者接手管理茶艺室后,按与岗位标准相对应的实战技能的需要和从业环境的仿真性的要求,进行一系列完善实训条件的工作。

(1)完善实训设备配置,满足实训需要。增购各类茶具用品,满足各种茶艺的实训和表演需要,让茶艺室的接待上了一个档次;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视听形声相结合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茶艺教学更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深受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学习茶艺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美化,提升实训场所的文化内涵。按照茶艺实训室的审美标准,对茶艺室进行整饰和装扮,如对茶艺室进行局部的改装、茶具有美感的陈列、在墙上挂画、在室内摆放盆景、让茶艺室保持明窗净几等,茶艺室的建设坚持茶艺从业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舒适感,符合茶艺“境美”的审美要求。

(二)强化实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茶艺》作为我校文秘、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空间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笔者在教学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的指导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推行以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综合实战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按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以茶艺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出发点,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笔者按照茶艺师工作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入职指导、茶叶基础知识、常见茶叶的沏泡方法、茶具的知识、饮茶与保健、茶艺操作、茶艺创编等七个教学模块。授课形式分成两部分即理论+实操,课堂上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训练,课外利用学生社团茶艺协会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实训教学按工作过程导向分确定目标―过程策划―茶艺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茶艺技能逐步提升。

2.采用任务教学法,侧重生活待客型茶艺实操。

笔者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以一名茶艺师的身份在真实场景下为客人服务的任务进行一系列学习和训练。课堂教学主要培训每个学生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

生活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茶艺师与几位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每一个人都参加了茶艺美的创作,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地交流情感、切磋茶艺、探讨茶道奥义。生活待客型茶艺不仅是现代茶艺馆中最常用的茶艺,而且适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家庭。根据生活待客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授茶艺理论知识,包括茶叶的基本知识,茶艺的礼仪、规范,茶文化等,而且加强对每个学生的技能实操训练,如进行茶事礼仪及基本手法训练、基本茶类冲泡训练、地方特色茶艺冲泡训练等。在实操过程中,让学生记住泡好一杯茶的要诀,概括为“三知(知茶、知水、知器)四要素(置茶量、水温、冲泡时间、冲泡次数)”, 按茶艺师工作流程,由学生小组分别操作演示,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指导。例如,在训练铁观音茶艺时,每四人一组,轮流操作,整个过程包括煮水、置茶、冲泡、奉茶、品茶、评茶,小组为实训的学生点评并打分,最后由教师总结。

通过课堂上的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科学的泡茶方法和技巧,掌握生活待客型茶艺技能,能胜任茶艺师的工作并为客人服务。例如,在2012年,有国外院校、省内外兄弟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单位共31批次,共630多人次到我校访问交流,参观校园特色文化景观,感受具有我校特色的“商道文化”,我校学生在茶艺室负责接待工作,负责沏茶并展示了舞台茶艺,学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优美的茶艺赢得来宾的高度赞扬。

3.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强化舞台表演型茶艺训练。

舞台表演型茶艺是指由一个或几个茶艺师在舞台上演示茶艺的技巧,众多的观众在台下欣赏。它与生活待客型茶艺不同的是它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表演者的文化修养与气质将直接影响茶艺表演的舞台效果,因此应尽可能挑选有一定文化修养又懂茶艺的演员。根据舞台表演型茶艺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队伍,笔者在学茶艺的各个专业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舞台表演能力的学生参加茶艺协会,并在课余时间加强指导和强化训练,它比生活待客型茶艺的训练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如表演形体训练、表情与肢体语言的运用训练、表演台步训练、音乐的视听训练等。在表演型茶艺训练中,也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模仿、练习;学生表演形式可以个人形式或小组进行,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的茶艺表演。学生在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学会创造性的茶艺表演。

由笔者指导的茶艺协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茶艺的平台,协会每年都进行一年一度的茶艺技能表演比赛,选手以自愿形式向学生社团茶艺协会报名参赛,竞赛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评委,评出奖项并给予奖励。表演成果的展示有的参加校内外的节庆活动,有的拍成视频参加各类比赛。茶艺技能比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群体学习茶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茶文化活动的能力。

(三)拓展社会实践途径,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由于我校毗邻华南最大的茶叶市场―芳村茶叶市场,在周末和节假日,有不少单位盛情邀请我校学生参加实习。每年在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举办的茶博会,很多茶叶公司都到我校招收实习生,实习内容有销售茶叶、接待泡茶以及舞台茶艺表演,学生通过实习不但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了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由我校校友成立的公司和酒店与我校签订了长期合作输送实习生的协议,并为解决学生的就业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优秀的学生已能胜任茶艺师的角色,充当“小老师”为校友企业培训员工,指导员工泡茶。我校文秘专业的部分学生因为长期在某大型茶叶连锁公司兼职,从事舞台茶艺表演,该公司为打造出一支优秀的茶艺表演团队,根据学生的形象和能力特点为兼职的学生“量身订做”不同的表演角色,如主泡、助泡、解说等角色,并专门聘请高级茶艺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不同类型的舞台茶艺表演技巧。我校学生几次做客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晚安广州”节目,为访谈嘉宾泡茶而赢得了赞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在教学中应该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原则。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一专多能的现代服务技能型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择业以至于人生事业的发展开创更宽广的道路。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茶艺师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旅游服务类专业群 茶艺课程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了“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究其原因, 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欠缺,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可见,高职教育不但是对生产者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还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目标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文化素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高职茶艺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同时,进一步拓宽旅游服务类专业群学生就业机会。

1 茶艺在旅游服务类专业群目标岗位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休闲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许多酒店、旅游景区等地纷纷设立饮茶、品茶的场所和经营项目。茶主题餐厅、茶主题酒店层出不穷,一些主流的高档酒店和餐厅除了菜单还提供茶单。同时,茶文化旅游异军突起,如颇受热捧的贯穿川滇藏的茶马古道旅游线路;以茶为主体的旅游商品也同样具有多样性,甚至出现了“旅游茶”的概念。

面对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职旅游服务类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高职院校培养的将不仅仅是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2 茶艺课程现状分析

传统的高职旅游服务类专业的茶艺课程以教师传授茶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实操以及参观相关博物馆和茶楼茶企业等环节完成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内容安排依据茶艺师的国家职业标准。然而在强调职业标准的同时,忽略了“专业性”和“岗位特征”,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未能真正地、深入地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懂专业,会运用,具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课程的考核通常会采用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以抽签的形式从已学习的实训项目中抽取考核项目。这种考核方式因为只是选取一部分实训项目,具有相当的随机性,所以以此来评价课程的效果并不科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地域、行业紧密挂钩。《杭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规划纲要中指出: 未来十年, 杭州将重点培养和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 休闲旅游人才等六大类重点领域人才。浙江省内有近二十家高职院校设有旅游服务类专业,形成自身特色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旅游服务类专业的茶艺课程也需要不断创新建设。

3 旅游服务类专业群茶艺课程创新建设与实践

3.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3.1.1 根据岗位群开展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是以教学团队开发的《茶艺服务实训》为实训指导和理论主线,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酒店和旅行社业务转化的项目任务而展开,同时又结合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3.1.2 遵照茶事接待服务的规律进行教学安排

以茶事接待服务转化的项目任务为主线,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利用实训项目和情景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茶事接待服务一般性知识、主要岗位的业务流程与操作技能,形成了由教引导、由学知会、由做掌握、以做为主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3.2 课程教学实施

3.2.1 课程教学实施注重职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贯穿于全部教育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从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角度来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专业教育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茶艺的内涵不仅仅是茶,它承继了历史渊源,文化沉淀深厚。学生在实践实训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和修养,是一门实践素养课。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3.2.2 因材施教,课程教学实施注重专业性

学生因专业、文理知识结构、对茶的认识程度和他们各自“质材”(如性格、境遇、素质、天赋、气质等)的差异和不同,他们接受课程教学内容的途径和能力表现不一致,如果忽视这一情况而施以相同的教学,其效果会打折扣。依据专业和岗位能力要求的不同,设计实训项目的侧重点,在提高文化涵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2.3 课程教学实施注重学生的自我展示

课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化,以自身娴熟优雅的动作进行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更愿意展示和表现自我,提高自信心。

3.3 课程考核与评价

3.3.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一是采用日常考核记录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过程考核。其中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方式,主要考核技能操作无法直观展示的专业知识,如茶文化的基础知识等,检测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程度;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结合职业行为规范的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采用通过获取茶艺师(中级)的职业资格的鉴定来替代课程考核,真正做到“岗、证、课”三融通。

3.3.2 课程评价

茶艺课程的评价体现客观性、可行性和专业性。课程评价在主体上改变单一性,实现多元化,建立由学生、行业、企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评价过程互动全面,主要有学生互评、师生自评互评、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学院教学评估、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评估等。通过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自己的职业心理、习惯;承认学生的兴趣、 性格的多样性与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特征对学生进行“教人以渔” 的教学法,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茶艺课程教学研究探索的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达成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目标。

4.2 建议

(1)在现有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议建立以社团为载体的学生第二课堂,丰富实践内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扩展学生在茶艺方面的技能,使茶艺课程成为专业群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提升素养的同时,拓宽旅游服务类专业群学生就业面,使学生走入社会后,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3)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由行业和政府举办的茶艺师技能大赛。这既是展示学生风采的窗口,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途径之一。(4)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依据国家茶艺师工种职业技能标准,编写既能突出“岗位特征”,又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的教材(5)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尤其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鼓励教师在专业职称和职业技能资格提高上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茶艺师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 服务学习 茶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探索

服务学习指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的“服务学习”的经验表明,有效组织的服务学习具有加强学生社会参与、改善学业成绩、完善品格、强化专业思想等教育价值。

华南农业大学茶艺专业是在茶艺从业人员紧缺的背景下,于2002年率先开设的全日制四年本科专业,承担着“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系统掌握茶叶科学、品牌营销、茶艺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艺,具备茶艺与饮料食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相关管理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育人任务。

茶艺专业的任务和育人目标决定了本专业的所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复合性,同时又具有突出的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这些知识构成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才能得到提高、诠释和表达。因此,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理解理论,体验生活,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掌握茶艺实操技艺,是实现培养茶艺高级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担任茶艺班班主任期间,就“服务学习”理念下的茶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就如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包括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活动的组织流程以及考核激励等方面作一介绍。

一、服务形式

茶艺专业面向社会的服务形式有多种,比如与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相结合,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内容;与企业联合,解决企业运营中实际出现的问题等。经过讨论,学生比较了多种服务形式开展的难易程度、社会需求的紧要性、服务价值的高低以及对自身能力锻炼的迫切性等方面,决定集中精力联合茶行业相关企业,以期解决企业运营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同时达到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因此,我们联系了一家小规模的茶叶经销公司,洽谈具体服务内容。

二、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的确定是“服务学习”的首要问题,选择的服务内容必须同时满足学校与服务单位的现实需要。服务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因此服务的内容必须跟学校课程相联系,要避免服务单位提出的重复简单体力劳动的内容;同时,服务的内容也要满足服务单位的现实需要,这一点不仅能为学生服务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经过与被服务公司充分地交流,同时考虑到学生本年度“茶艺”课程的安排,我们发现从主题茶艺创作入手,结合广东省一年一度的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对公司及其产品作一推介,提高公司在省内同行之间的知名度,提升公司文化形象能同时满足学校和单位真实需要,是最佳的服务切入点。

三、服务组织流程

严谨的组织程序是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必要保证,要严格按照预备――合作――服务――课程统合――反思组织活动,牢牢抓住“学习”这一服务学习的本质。在服务形式和内容的确定过程中,学生已经积极参与了“预备”过程,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合作”了。为了便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参与,我们建立了简单的组织架构:指导教师――茶艺创作中心主任(学生担任)――五个茶艺创作小组。由指导老师全程指导,主任统筹学生意见,负责跟服务公司作具体事物沟通,包括单位茶叶品牌形象的确立,茶叶品种与品牌内含及其与茶艺创作主题的关系等。每个茶艺创作小组下设一名组长负责统筹,余下学生分别负责茶席设计、服装选择、音乐配套、解说词创作等内容。学生认真考察公司的经营状况,了解所经营产品的种类、经营特点,发现公司经营的产品属中高档茶叶,且品种有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等多种类型,经营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尤其是安全性:在原料的选择上基本采用了无污染的有机茶;在茶叶仓储车间用的也是环保进口的木材作为隔板,装修过程中均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强调对消费者健康的关心和爱护。公司从2005年开始建立,在商家林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围绕产品创新,坚持大爱理念,坚强地成长。学生了解了该公司的经营特色和经营理念后,总结出了“坚强”、“奉献”、“成长”、“真情”“环保”等五个企业精神内涵作为茶艺创作主题,结合该公司经营的茶叶类型,分别由5个小组进行茶艺创作,备战广东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服务”的过程就是茶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课程统合”的过程。在茶艺创作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上关于茶艺美学及创作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点下,从名茶风韵与价值玄念、表演美学(包括茶席、仪态、动作、音乐、解说)、奉茶礼仪等各方面深入理解并融入所创茶艺中。

四、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茶艺师理论知识范文5

论文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插花花艺;职业学校

问题提出

插花花艺不仅仅是一种动手艺术,更是一种思维艺术。花卉市场的普通插花员,具备一定设计水平的花艺技师,还有更高层次的插花大师,他们的差距更多地存在于艺术理论素质方面。为了更好地提升职校学生的插花艺术能力,职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职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有较强表现欲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素质培养。

但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没兴趣,学校对理论教学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多年来,职业教育强调能力为本、技能为本,很少有人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面对基础差距极大的学生,职校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呢?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念是必然的选择。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避免单纯地讲解理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是第一个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改革实践家。陶行知把“做中学”改造成“教学做合一”。其中,“做”已非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而是以显示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实践;其“教学做合一”,即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教学准备

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要把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掌控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就要在环境、设备和内容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好的方式方法、加强教与学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就要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更好地衔接起来,打破理论课和技能课的界限,使二者融于一体。为此,在教学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备

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岗位工作需求来设定的,而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教学方法则是运用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纽带和桥梁。教学内容包含着理论与技能两个方面,所以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

确定好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人才培养的依据。首先确定好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作好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如插花花艺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中级插花员,使学生具备规范操作各种插花工具的能力;具备会议、婚礼、餐桌、丧礼用花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具备艺术插花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具备与买花顾客良好沟通的能力;具备资料查阅和相关信息资料处理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插花服务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安全意识及成本意识。

教学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要依据行业和专业特点,在充分调研就业岗位基础上,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要依据,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来确定。如插花花艺针对的主要工作有婚礼、会议、庆典、宾馆、丧礼用花设计和制作等工作任务,主要初始岗位有宾馆饭店插花员、花卉市场摊位雇员、花店店员等,发展岗位有承包饭店花卉装饰的经理、花店老板、花卉市场摊主等,还有可能成为花艺设计师。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设计了婚礼、会议、丧礼、宾馆等的用花设计与制作。

教学方法准备良好的课程设计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这就要求做好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主要采取“四步教学法”,例如插花花艺单项技能的教学。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引导文教学法主要是在比较复杂的任务和综合项目中应用比较多。如在婚礼用花设计与制作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引导文教学法。

(二)设施准备

我们建立了一个插花花艺实训室,配备了一个准备室,便于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一体化实施,做好了设施上的准备。学生可以在实训室内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际技能操作来理解理论知识。如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进行理论讲解。在实训室内配备多媒体设备,可以进行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理论的讲解,再配上制作好的课件,可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在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时,配上柔缓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开展创作。为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三)教师准备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透彻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专业技能要达到技师以上水平。所以,教师须不断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把新技术、新知识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够根据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融合。教师还要具备较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把握教学节奏,调控学生活动,从而顺利地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四)学生准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工作,就需要学生积极配合。职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须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学习准备工作。

学生学习兴趣的准备职校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围绕教学内容和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学习方法准备职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畏惧,在教学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方法的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插花综合项目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引导文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准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调动学生本身对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如在插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团队,学生团队成员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团队目标,学生为了实现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学生准备方面,教师应发挥好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处处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激发出学习兴趣,才会积极做好学习准备。

实践方法

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念,充分体现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操作的关键性,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各项任务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从事初始的岗位工作,也可以胜任发展性岗位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还把他提出的思维的五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要求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和解决问题,在“做”中验证所获经验的有效性。这使学生能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

在做中学,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体会到理论知识,学生会终生享受,不易忘记。在插花花艺的教学内容中,对称式插花造型——“半球型、三角型、水平型”;不对称式造型——“L型、S型、心月型”,以及花束制作“单面观花束、四面观花束”等单项技能的学习,都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学,可以采取行动导向理念下的四步教学法:第一步,基础理论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第二步,教师做示范操作,一边示范一边再次讲解,强化理论知识;第三步,学生模拟操作,在操作中体验理论的指导;第四步,进行作品点评,在点评中把理论结合进去,这也是学生的再学习过程。经过上述步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同时也用理论指导了自己的实践操作,制作出了好的作品,教学效果很好。

(二)在学中做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所以,学也应该以做为中心开始,学生才能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理论教学是对技能的指导,是提升实践质量的关键。在插花花艺作品制作过程中,如果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到位,运用到位,对作品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也会为作品艺术效果的提升打好基础。

插花技法和插花构图原理等内容是提高作品制作效率和提高作品艺术性的基础。然而,这些理论的教学往往非常空洞,如果教师泛泛地讲解,学生既不理解,也无法真正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有效性,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理论,既在学中做。如在讲解插花技法时,有“仰俯呼应”这个技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示范操作,演示通过花材的位置角度实现花材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怎样做到“仰俯呼应”,这是一个“学”的过程。然后,学生结合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创作作品,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体会“仰俯呼应”,这是一个“做”的过程。最后,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如何应用理论知识创作出作品。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中做”过程。

实践过程具体案例

“婚礼”这个项目的教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教这一“教学做合一”理念。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并制作婚礼用花,并进行合理的资金使用。教学准备有:(1)内容准备:婚礼用花设计和制作的工作任务;(2)教学方法准备:引导文教学法;(3)设备准备:要准备好婚礼用的花门、路引架、花泉、花泥、纱、汽车或模拟汽车的支架;(4)教师准备:教师具备设计和制作婚礼用花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进行婚礼用花的预算,掌握婚礼用花的花材种类和花语,了解当前市场流行的作品造型和花材类型及装饰类型,为学生准备好引导文、评价标准和学习资料;(5)学生准备:学生兴趣浓厚,具备了设计和制作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具体过程是: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模拟情境,让学生了解要完美地进行婚礼用花设计和制作,仅会操作是不够的,要学会设计。而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各种用于婚礼的花材及花语;针对不同款型的车要设计出不同的花车装饰造型;根据新娘的不同体型、体态和脸型设计不同的新娘手捧花;根据婚礼的不同场合设计好花门和路引;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选择好婚礼用花并进行构思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翻阅书籍等各种学习资料,确定选用的花材、造型等。这样学生就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利用引导文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如何去思考以上问题,并给予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括婚礼常用花材、花语、不同车型设计的花车、新娘手捧花的不同造型,不同花门类型等等资料让学生去学习。还要要求学生作好资金预算、后期展示设计,并把整个制作过程的评价标准在引导文中教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指导制作。再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依据评价标准,查阅教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寻找一些信息),按小组进行婚礼用花的设计,然后根据模拟情境要求的资金情况,定购花材并进行制作。最后,每个小组进行自己婚礼用花的展示,依据评价标准每个组对展示的组进行评价,教师也对每个组进行评价。但是要求各组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用插花构图原理和插花技法相关知识以及婚礼用花制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点评,如色彩搭配,如何与新娘脸型进行搭配造型,怎样体现高低错落和层次感等等。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也用理论知识指导了自己的实践活动,真正体会到了知行合一。又因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分组进行的,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质量很在意,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从设计到制作认真关注,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实践效果

首先,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理论知识,又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做”。由于要求学生完成模拟真实任务,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能够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提升自己制作作品的质量。

其次,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稳步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综合项目的制作,承接婚礼用花、会议用花、宾馆用花的制作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接到真实订单后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如在学习完婚礼用花的设计与制作后,学生就能独立接受真实订单,为客户提供服务,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实际任务。学生时代的成功,为他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铺垫了好的基石。

再次,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在学中做”,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的特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分解,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做中学习,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让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完两年课程以后,能够初步达到高级插花员的理论水平,能够轻松考取中级插花员证书。可以从事婚礼、会议、丧礼、宾馆等用花的设计与制作,可以初步设计出艺术插花作品和花艺作品,并能够参与一般的插花比赛。2010年,我校2008届的一个学生取得了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茶艺师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医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R7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093-02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发病急、预后差,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底血管疾病,若救治不及时,将引起永久性失明[1-2]。我院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效果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3月~2010年5月住院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72例,均为单眼发病,将其分成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所有患者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35~74岁,平均57.7岁;病程4 h~11 d,平均5.2 d;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6例,分支阻塞46例;既往有高血压史35例,糖尿病史19例,心脏病史1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既往史和阻塞部位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患者视力急剧降低,更甚没有光感;②视网膜动脉转细,更甚像白线,静脉转细,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水肿,黄斑区出现樱桃红变化,或视神经颜色淡,边缘不清;③瞳孔扩散变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④荧光造影:视网膜中央动脉没有充盈或充盈慢,视网膜循环时间增加。排除与上述诊断规范不符者和合并其他眼底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疗法:①确诊后迅速给予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 mg,3次/d。山莨菪碱10 mg球后注射,隔天1次。②后期给予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使用中药辨证论治:①气滞血瘀型:治需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大枣5枚、桃仁15 g、当归12 g、赤芍12 g、石菖蒲12 g、红花12 g、川芎9 g、郁金6 g、香附6 g。②气血两虚型:治需益气补血,方选归脾汤加减:白术9 g、茯苓9 g、黄芪12 g、酸枣仁12 g、人参6 g、龙眼肉12 g、当归6 g、远志9 g、桂枝6 g、川芎6 g、炒地龙6 g。③肝阳化风型:治需平肝潜阳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 g、钩藤12 g、栀子9 g、石决明9 g、黄芩9 g、丹参12 g、炒地龙6 g、川芎6 g、牛膝12 g、夜交藤6 g、益母草6 g、杜仲6 g、桑寄生6 g等。上述各证1剂/d,水煎服,日夜温服,10 d为1个疗程,连服3~6个疗程。两组都在用药后13、14 d检测视力、眼底、视野。

1.4 疗效评判标准[3-4]

①治愈:视力上升≥5行或更多,视力≥0.6;眼底:视网膜动脉痉挛消失,静脉迂曲好转,视色泽无异常,黄斑区中区凹反光能见;视野:基本无异常。②有效:视力≥0.1或有一定增加;眼底:视网膜动脉痉挛好转,视色略淡,黄斑区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周围有色素沉着和渗出;视野:大部分视野缺损区好转。③无效:视力、视野没有改变;眼底:视颜色苍白,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包实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实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9%,研究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P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6.93,*P

3 讨论

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眼动脉的主要分支,分成眶内段、神经内段、鞘内段。鞘内段伸出前支及后支,在软膜层里和源自其他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成围绕视神经的血管网,从网伸出很多小支进入视神经实质,这些小支没有吻合视网膜中央动脉神经内段的分支,只要闭塞,视神经的侧支循环会建立不了,进而引起视神经附近的纤维束丧失血液供应而失去功能,导致视功能急骤障碍。导致CRAO的病因较为复杂,普遍考虑与高血压、血液高黏度、动脉硬化及血流动力学不正常、高龄、心脏病、糖尿病等多致病因素紧密相关。主要直接原因有:①血管痉挛;②血管栓塞;③血管壁的变化及血栓出现;④血管外部压迫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⑤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视网膜对缺血极其敏感,有报道显示视网膜缺血30 min就坏死,亦有报道用动物试验证明视网膜耐受缺血的时间为90~100 min,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实行救治[5-6]。

本病于中医上属“暴盲”范畴,《审视瑶函》谓:“元气之虚、运血无力,血液不可以正常徇行而滞塞,目中脉络淤阻,引起精气不可上注于目而突发失明。”《证治准绳》曰暴盲“平日无他病,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攸然盲而不见也”。此病在临床上能辨证分型成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及肝阳化风型,在医治中需辨证治疗,且随证相应增减。本文方中大枣补益脾肺;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破淤;当归、赤芍活血行滞;石菖蒲芳香开窍、养心明目;白术、茯苓、黄芪、人参健脾益气;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当归养血安神;桂枝、炒地龙温经通脉;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养血祛风通络;郁金、香附既可疏肝解郁理气,又可加强活血药活血化瘀之功。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9%,研究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祖海.中医辨证论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55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3(15):58-59.

[2]刘晋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0,12(24):45-46.

[3]王红艳,雷国莲,全警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1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9(14):102-103.

[4]陈伟丽,巢国俊.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8(21):56-57.

[5]贺义恒,张红夏,周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36(25):112-113.

[6]杜国斌,宋岩.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J].黑龙江医学,2002,26(9):701-702.

[7]王三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7,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