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1
论文摘要:目前,教师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对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目前,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国内外都比较少,就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教师知识管理研究主要分4个方向:1)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的研究;2)教师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3)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教师知识管理在教育管理学中的应用。在教师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中,教师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架构等基础理论是其他各个方向研究的基础,但这些教师知识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尚未达成一致,学者们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本文对目前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进行综述,期待为所有关注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国内对教师个人知识的认识不同,基于此,从3个不同的视角提出多种教师个人知识分类:基于知识结构与范畴,分别提出七类说[1]、四类说[2]、三类说[3];基于知识形态将其分为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4];基于知识来源将其分为教师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知识的认识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教师知识管理认识。教师知识管理内涵的认识基本分为2个派别: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和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
1 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
1.1 教师个人知识内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探讨教师个人知识这个概念,目前对“教师个人知识”这个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引用较多的有3种解释。1)台中师范学院学者孙耀永[3]将教师知识总结为:一种对促进教学有用、随时可以加以修正和补充且来源多元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2)北京大学学者杨明全[5]指出,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直接决定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身上可以发现,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智慧技能,就是教师知识。3)台湾师范大学林进材博士[6]认为:教师知识,一般而言,指的是教师在某一教学情境中,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必需具备的一系列理解、知识、技能与特质等。教师知识是根源于实践理性的知识,是教师在复杂且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奠基于个人过去多年积累的专业生涯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性活动而得来的实践知识。
由上可见,教师个人知识都强调教师的经验,由此累积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即教师的个人知识。
1.2 教师知识管理内涵
1)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刘省权[1]指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并辅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信息技术,管理有关教师的显性与隐性知识,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教师专业与素质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组织的竞争力。李勤[7]认为,教师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管理个人的知识与学习,积极主动探究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知识与经验。
2)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金玉芝[8]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对于专业教学知识的持续取得、储存、分享、运用与创新的过程。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系统与制度,增加教师专业知识的分享性与流动性。梁占华[9]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孙志麟[10]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取得、组织、储存、转换、分享、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藉以提升教学效能,增加学术的学习成就。
由上可见,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分2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它强调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二是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强调教师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中可以得出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1)教师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组织、储存、共享、应用与创新等;2)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侧重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自身知识的增值;3)教育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能,提升教师与整个学校的竞争力;4)教师知识管理需要信息技术、学校机制、知识管理制度、教师组织文化等一些要素的保障,以及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2 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研究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较晚,因此,目前尚没有权威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国内普遍接受美国生产与质量中心提出的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这个结构包括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影响因素2部分。基于这一参考,邵晶晶[11]提出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包含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取得、分享、应用、创新;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教师文化、教师学习型组织、教师激励制度。王兴海[12]提出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包含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取得、储存、分享、应用、创新;影响因素有信息科学技术、校园文化、学校领导、激励机制。本文基于以上参考,提出图1所示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2.1 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就是教师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方式方法。教师所需知识的来源有2方面:1)共享其他教师的个人知识;2)获得存储在各种媒体中的知识,如互联网、图书馆等。其中,第一类知识可以在知识共享阶段获得,因此把它放在知识共享阶段讨论;第二类知识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如何才能更快地从中获得更有效的知识是关键,因此,这个阶段涉及知识搜索、知识挖掘等。
2.2 知识存储知识存储就是教师将已经获取的个人知识分类、整理,然后将其以系统化的结构存储在自己的知识库中。知识系统化的存储便于教师应用创新知识时的检索、提取,也方便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共享。因此,这一阶段涉及知识的分类整理、知识的检索提取、知识库的构建等。
2.3 知识应用、创新知识应用、创新就是教师应用已经存储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这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体现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就是教师将其隐性及显性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研究上。
2.4 知识共享共享知识就是教师之间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增加教师个人知识的流通性。教师知识共享可以打破教师个人思维和知识领域封闭的现状,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共享涉及知识的转移与传播,以及教师知识共享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知识管理要考虑信息技术、绩效评估、学习型组织和学校文化制度等的影响,信息技术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手段,它会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效果;绩效评估是动态监控知识管理绩效的,不仅会影响知识管理的效果,还会影响管理者的态度;学习型组织是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效途径,而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之一即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学校文化和制度会影响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动机。
3 结束语
本文综述教师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希望帮助教育从业者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情况,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发现,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只是停留在探讨层面,虽然它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尚未上升到理论知识的层面。因此,教师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可以提升教师和学校竞争力的新的研究领域,值得教育从业者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省权.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2]胡忠光.中学教师的知识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乔贵春.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谢忠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与教师知识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7-10
[5]扬明全.教师知识:来自实践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4-1-20(7)
[6]林进材.教师知识的内涵、建构及其在师资培育上的应用[J].台湾中等教育,1997,48(1)
[7]李勤.信息时代的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成长[J].浙江教育科学,2005(5):23-24
[8]金玉芝.国明小学教师的知识管理——个人与组织面向之分析[D].台北:台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2001
[9]梁占华,郭甜,张玲.中小学校教师知识管理系统设计构想[J].教育技术导刊,2006(1):4-5
[10]孙志麟.教师专业成长的另类途径:知识管理的观点[J].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1):236-238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2
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是指依据公共管理类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在对相关理论与背景材料做好前期研读的基础上,将原来进行知识传授和讨论的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管理现场,尊重管理实践者的主体地位,进而透过教师、学生与管理实践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管理实践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理解那些蕴含在管理实践中的管理理念、管理原理、管理机制与管理工具。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一个场域、三个主体”,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有序互动形成了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首先,教学主体从“二元”向“三元”转变,高度尊重管理实践者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主体是教师与学生,这对“二元”主体处于一个教与学的关系之中,教师通过课室课堂把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与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外界正在发生着的公共管理实践只能通过案例的形式,由教师引入课堂与学生分享、讨论,这容易带来公共管理实践的“客体化”,造成案例教学中的信息失真,给理论联系实践蒙上一层模糊的面纱。现场教学模式的发展则逐步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端,在现场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活动强调尊重管理实践者的主体性,通过直接把课堂转移到实践现场,教师、实践者与学生能够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三方互动,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具体言之,实践者的功能在于向教师与学生清楚地讲解公共管理实践现实运行过程,教师需要就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解读,带领学生学会用专业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或者从实践中抽象出新的理论,此外,学生还能就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性问题与教师、实践者进行面对面探讨,从而使教学过程与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实践认知以及强化实践者的理论认识水平。其次,教学场景从课室转到现场。传统教学模式的大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室中完成的,由于课室所建构的教学场景显得较为程式化、单一性,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因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往往还需要通过学风建设和严格的教学管理来驱动学生认真、努力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现场教学则是将课堂从课室搬到公共管理实践现场,在实践现场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教学,使教学场景具有新鲜感和体验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学习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掌握公共管理技术技能[2]。再次,教学方式从灌输向对话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由于仅仅存在教师与学生两个教学主体,因而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之中,时常呈现出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形态。满堂灌式教学往往抑制着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在这种教育观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实际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时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难以举一反三的创新公共管理。为了克服满堂灌式教学的缺陷,现场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由教师、学生与实践者共同构成的网络,该网络给理论阐释与实践总结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够借助该网络自由地探讨问题,亲身体验和评价现场的公共管理实践,并结合教师的理论阐释,深化专业理论认知,从而集中完成理论与实践同步提高的教学过程。最后,现场教学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教学系统。在开展现场教学的过程中,相当多的教学工作者将现场教学误认为是参观教学,将之作为传统的课室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事实上,现场教学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也不是参观考察活动,其本身是一个逻辑严密且具有连续性的教学系统,不仅包含前期教学准备、中期现场教学与后期教学评估等诸多环节,而且涉及到有序安排教学计划、合理选择教学现场、高效组织现场教学对话等教学活动。故而,只有用系统论的思维来组织现场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二、城市社区管理课程现场教学的执行过程
为了探索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笔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选择了《城市社区管理》与《地方政府学》两门本科课程进行现场教学,带领学生走到公共管理实践现场进行教学,由此总结归纳出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的执行过程。数次的现场教学实践表明,开展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要卓有成效,亟需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现场、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估等方面做足功夫。以城市社区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现场教学能够高效地组织实施,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选择合适的现场教学课程,在公共管理类课程群之中,部分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并不适合开展现场教学,只有那些与公共管理实践联系密切的课程才是进行现场教学的正确选择,比如城市社区管理课程;二是尽量选择本科高年级的课程进行现场教学,城市社区管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在大四第一学期,对于开展现场教学十分有利,其原因在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初步构建起了专业的知识结构,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认真组织教学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与公共管理实践者三方的积极性,让他们平等对话,共同推进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上述事实为我们归纳总结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的执行过程奠定了经验基础。由此,我们可以从城市社区管理与地方政府学的现场教学经验中提炼出该过程的四大步骤。第一步,精心选定现场教学内容,制订现场教学计划。现场教学不仅要选定合适的课程,而且需要确定开展现场教学的具体章节内容。城市社区管理的教学内容是介绍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实践模式,力图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深入了解中国的城市社区服务与管理,形成自身认识和参与中国社区建设的独特能力。其中“点”主要是介绍具体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与改革模式,通过跟踪各地的改革创新,让学生了解全国城市社区发展前沿状况;“线”是对城市社区管理内容的呈现,包含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人口、社区治安、社区自治选举以及社区党建等内容;而“面”则是对“点”与“线”的知识支撑,主要向学生讲授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系统、历史变迁与理论流派。就这些教学内容而言,现场教学的合适选择应该是某个具体的“点”或“线”。为此,笔者在完成“面”的教学任务之后,选择了东莞寮步镇下辖的一个社区开展现场教学。此社区是城市社区治安网格化、智能化管理的示范社区,具有“点”“线”结合的典型特征。在选定城市社区治安管理作为现场教学的内容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与教学现场的社区负责人取得联系,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现场教学计划,为顺利开展现场教学做好准备。第二步,合理选择教学现场,与现场教学计划对接。选择哪个社区作为教学现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介入性、便利性与典型性等,其中社区的典型性是选择教学现场最重要的因素[3]。一个具有典型性的社区可能是某个独特的社区类型,如转制社区、保障房社区等,也可能是社区建设与改革的示范区、创新区。依据此种标准,笔者所开展的数次城市社区管理课程现场教学,现场分别有社区治安网格化管理示范区、城中村村改居社区、邮政员工小区改制社区以及保障房社区等。这些典型性的教学现场与现场教学计划的顺利对接,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现场教学的质量。第三步,有序组织现场教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序组织教学活动是保障现场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开展现场教学时,教师应首先介绍现场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以及该教学现场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性,向学生提出用所学的社区治理理论去分析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接下来,实践者讲述公共管理的实际运行情况,并提出在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最后,教师、学生与实践者开展现场讨论,就各种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进行自由、平等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对整个现场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按照上述顺序开展城市社区管理课程现场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既调动公共管理实践者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探索解决社区网络化与智能化管理碰到的现实难题,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增进社区治安管理方面的知识积累。第四步,反馈现场教学效果,总结现场教学经验。在现场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向全体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现场教学的满意度评价,搜集他们对于现场教学过程的看法。此外,教师还应与公共管理实践者进行课后交流,询问他们对于本次现场教学的意见。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现场教学效果反馈,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现场教学在策划、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总结提炼现场教学经验,为公共管理教学综合改革奠定基础。
三、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公共管理专业综合教学改革过程中,现场教学是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创新的一种教学方式,适合于那些应用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类课程。而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遵循知识生产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契合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趋势。
1.知识生产模式及其转型
自大学诞生以来,在很长的时期内大学都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代表社会精英阶层的文化,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繁荣主流社会文化的重任。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来临,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大学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服务社会与大学服务公众的观念日益流行,知识生产的主体逐步多元化,知识用户大规模参与知识生产过程,大学已不能完全垄断知识生产,大学的学术象牙塔逐步瓦解[4]。在此背景下,知识生产开始走出书斋、走出课室,走进企业、走进政府机关、走进社会,多元主体之间构成的联系网络,成为了知识生产和创新的重要源头。事实上,大学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的角色转换正反映出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是按学科来组织的,知识生产和传授限于特定的学科,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知识的生产、接受与传递只限于师生之间,这种模式被称为“模式1”知识生产[5]。与这种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相比,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知识经济发展催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吉本斯等人在《新的知识生产:当代社会科学和研究的动力》中称其为“模式2”知识生产。此种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尤其强调知识的产生是在具有差异性的应用语境中获得的,并且带有典型的超学科发展性质。基于此,知识生产从模式1向模式2的转换则为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动力,而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改革就是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而做出的一个积极探索。
2.知识生产导向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现场教学评价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己全面实行改制,企业将全面走向市场,并在市场中竞争,这使企业更灵活自主,也将使它承担更大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工程施工任务,并通过对项目组织实施,由此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实施建设好每一个施工项目,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投入,创造出满意的经济利润,并使其最大化,将是建设完成好每个施工项目的关键,也是施工企业生存的根本,同时也是为赢得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前提。换一角度看,就是说,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就越显重要,成本管理成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实际上,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无不与其息息相关,在每一项管理内容的每一个过程中,成本都无不伸出无形的手,在制约、影响、推动或阻滞着各项专业管理活动,并且与管理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关系。故就此,谈谈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有其现实意义。1、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的条件、内容
1.1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的条件
项目成本管理,就是对在完成一个项目过程中可产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故其条件应为:
1)首先要求企业管理层、项目管理层和劳务作业层的人员必须具有经济观念、效益观念、成本观念。其中主要是施工工期不超过合同工期,施工质量达到合同要求,施工成本不超过中标价格。一切工作都应以此为出发点,要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
2)确定项目成本目标和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目标控制体系。确定项目成本目标要从时间上来确定,包括有事前目标即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有事中成本目标,即劳务作业层成本目标:还有事后成本目标,即分部分项、单位工程成本。由企业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目标成本,项目经理部通过编制施工预算确定计划目标成本,进行目标成本分解,编制“目标成本控制措施表”,将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和要求、各成本要素的控制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成本控制的责任者。
3)建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制度。在接受“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全面、系统、完整的策划,形成一份规划文件。该“实施规划”是在开工之前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的,旨在指导施工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该文件应具有较强的实施性和现实性,对项目经理部的项目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1.2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检查等。施工项目经理部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信息,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工作,促使施工项目系统内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目标运行,使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能够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
而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是加强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六大环节,这些环节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成本预测和计划为成本控制与核算提供要求和目标:成本控制和核算为成本考核和分析提供依据:成本分析和考核的结果,反馈给成本预测与计划环节,作为下一阶段预测和计划的参考,以一个环节推动一个环节式的方法不断加强成本管理工作。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及考核
2.1采用技术、经济、组织措施控制法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影响成本的因素很多,从投标报价开始,直到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终止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成本控制.因此,项目经理部须有一位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成本工程师担任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者,他既要参与投标报价和签订合同,又参与施工方案、施工计划以及材料、设备供应等多方面工作的讨论。
从技术措施来看,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中的有关技术方面的方案,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提高质量、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的措施,都要进行研究比较,多方面来控制成本。
从经济措施来看,必须对以施工预算为基础的计划成本不断地与项目的预算成本,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减少开支,相应地建立成本责任制,落实到人,奖罚兑现与经济利益挂钩。
从组织措施来看,为了保证施工项目成本计划的贯彻执行,必须建立和健全项目成本管理机构,明确项目成本责任制,把控制成本的责任分解,落实到项目管理班子全体成员,使工程项目形成一个群管成网、责任成线、责任分明、分工合理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
2.2指标偏差对比控制法
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状况随时提供情报,对发生的问题及早发出警报,并提出改进意见,使施工项目严格地沿着预定的计划和成本目标前进,这种方法称从优成本控制法。其过程是:
1)寻找偏差
施工项目成本指标偏差有三个:计划偏差、目标偏差和实际偏差。此三种偏差的计算如下:
实际偏差=实际成本-预算成本
计划偏差=预算成本-计划成本
目标偏差=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故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定期地计算上述三种偏差,并以目标偏差为目的进行控制。
2)分析偏差的原因
造成成本偏差的原因很多,不同的施工项目、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出现的差异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设计变更;②资源供应;③价格变动;④现场条件;⑤气候条件;⑥定额和预算的误差;⑦质量和安全事故;③管理水平。
此外,成本控制还可采用各种成本分析的表格,对人工费、设备费、材料费、合同费和管理费进行 统计、汇总、分析、编制成本分析表,通过成本分析表,找出成本差异,做出控制决策,制定改善成本控制措施。
2.3成本分析考核
可采用对比分析法、连环代替法和差额计算法进行考核,并将成本分析的结果形成文件。企业对项目经理部在实施该施工项目时的成本管理进行考核,项目经理部则对项目内部各岗位及各作业队进行成本管理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计划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及成本管理工作业绩。
3、现实中存在主要问题
1)人员素质不高
项目管理是国际上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惯例,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以来近20年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形成了一套施工项目管理理论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与项目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规程)等逐步建立,并推动施工项目管理经验向科学化、规范化、法规化方向发展,这样又促进我国的项目管理与国际同行业的项目管理接轨。但不能回避的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水平方面还比较低,这除了体制方面和行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企业和项目经理部中的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没能更好的将理论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这是影响成本管理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2)没有真正将责权利落到实处。
项目管理的核心人物是项目经理,它是管理目标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控制,既要对项目的成果性目标向建设单位负责,又要对项目管理的效益性目标向企业负责。这样,若没有具体、明确其基本责任、权限和利益,则会从根本上影响其对本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的负责。另则,由项目经理负责领导下的成员其责职和权利没有得到落实,没有按既定的"规划"实施,其管理程序步骤被打乱、被随意化,使其成员责职、权利受影响,则也会从根本上影响各个目标的实现,真正挫折他们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应对项目经理负责不能实现。这种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于我们周围实际工程中。
4、针对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采取措施
4.l应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1)由于在成本管理中,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要对成本进行预测、负责编制成本计划,协助项目经理制订降低成本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核算等管理工作,这就必须要求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要具有预测学、决策论、价值工程、管理会计及各种数学模式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只有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科学的成本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2)不但要具有财务和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应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方面的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最好还应具有现场施工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活动中,能够依据财务成本管理文件,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研究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新方法,并通过科学的决策程序,设计出最佳的成本方案。
3)由于项目成本管理在施工项目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具体人员不仅要不断从各个管理部门各个工作岗位上获取信息,并向这些部>!
4.2按章办事,按项目管理规范办事,真正落实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理论学习;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K82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81-01
青年理论学习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干部后备队伍的重要手段,从行政机关、党团组织到企事业单位,重视理论学习工作是得到一致公认的。通过对民航华东空管局青年空中交通管制员(以下简称管制员)的个别访谈和小组座谈,当前青年管制员理论学习呈现出“四热四冷”的特征,由此产生了“四感”,即:上热下冷有强烈的级差感;时热时冷有明显的季节感;内热外冷有严重的边际感;我热他冷有真切的孤独感。为改变青年管制员理论学习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在青年管制员集体中积极推动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这是建设学习型管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是提升青年集体学习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空管局青年管制员工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活力源泉。
现就在空管局青年管制员内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模式所涉及的工作目标、工作策略、工作措施、工作机制探讨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努力在青年管制员集体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理论学习注重形式、不重效果的不良惯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管制队伍的三个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充分调动各级“青年文明号”集体中的党员、团员青年参与党、团的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党、团组织活动的质量和实效性,开辟和完善党、团的活动阵地,推动管制青年工作的深入开展,把理论学习的任务定位在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上、定位在在全面促进工作和实现国际航空枢纽港“守护神”的目标上。
二、工作策略
建设学习型组织要变纯理论学习为学、用互通,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学习与工作双向强化是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基本形式,只有“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才能不断适应青年管制员工作发展的需要,不断适应管制改革、发展的需要。
首先,把激发青年的学习激情作为青年理论工作的首要任务。青年的心态、品格和精神状态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工作面貌。青年工作要根据不同层面、不同时段在思想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不定期地确定一些主题,在集中讲授的基础上,采取小组讨论、撰写读书心得等方式来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把应付式的学习改变为积累型的学习。其次,要结合工作理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展开。空管局管制部门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新旧模式交替的契机,以国际先进管制模式为标杆,通过在运营准备阶段引入先进的运行和管理理念,实现观念的转变和模式的创新,为打造卓越的世界先进管制运营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应该在空管局管制队伍发展中扩大四大理念的影响面,四大理念是:(1)安全引领的理念;(2)客户导向的理念;(3)责、权、利统一的理念;(4)效率优先的理念。
三、工作措施
建设学习型组织需要变单向灌输为多方互动。当前青年管制员学习的动力、毅力普遍不足的问题,青年个人学习积极性一定的情况下,我们所倡导和建设的学习载体、学习平台显得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填鸭式”的学习已经让青年朋友们生烦,甚至有些逆反,因此,在保证必要的集中灌输基础上,把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为多元已成为必然。
一是开展互动式的学习。通过创办各种“讲坛”、“网络互动空间”、“兴趣小组”等,吸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人参加,让他们在交流、探讨中提高学习兴趣和个人素质。二是开展竞争式的学习。通过组织理论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业务技能比武、考察调研报告、读书之星等形式使大家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三是开展展示方式的学习。把宣传栏、网络平台等作为定期展示学习心得、员工先进事迹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固定平台,通过展示活动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四、工作机制
理论学习难普及、难深入、难见成效是理论工作的通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把对理论工作的一般性倡导转变为制度性约束,加大制度建设。
一是要严格理论学习考勤制度。部分青年朋友在思想上不重视理论学习,就需要用一些制度来约束他们。严格考勤制度,就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要严格考勤制度,有了这种强制性的考勤,大家就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约束,也就多了一份学习的自觉性。二是要加强标准化考试和考核。定期组织专项理论考试是督促和检验青年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对指定学习内容按级别分层次组织标准化考试;另一方面,各单位也要对自己确定的必学内容组织闭卷考试,由上级委派人员进行监督.考试成绩作为单位、个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三是要充分利用考学成果。要把考学成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先以及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并按相关的程序和要求提拔重用一些学习型人才,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导向。
创建学习型组织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需要广大青年朋友们的积极配合。青年工作的各级组织应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在空管局管制员内部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学习氛围,使广大青年朋友们认识上有新提高、作风上有改进、工作上有突破、实践中有成绩。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5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知识以其强大的力量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来源。知识不仅能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能通过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以智力为主的劳动力逐步替代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同时,资金在更新劳动工具过程中所占据的决定性地位也逐步被科学技术所取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正从工业社会的生产管理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未来企业的成功将来源于比竞争对手更快速有效地运用知识。这种新变化要求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新的管理方式,也就是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企业管理 管理方式
1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作为~门系统的学科形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知识资源,调动人力资源学习潜能,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即利用市场等手段对企业已有的或新获取的知识实施管理,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务¨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并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企业竞争和经营的重要策略。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其最终目的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归纳起来,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已有知识的知识资源系统,即对企业已有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将其转化为系统的知识资源。②不断创造新的知识资源。即通过对现有知识资源的应用、学习和研究创造新的知识资源。③共享知识资源。即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和责任意识,使每个成员认识到有责任尽可能与他人分享各种专长,并通过人员、产品以及各种服务广泛地传播知识资源。④建立科学的知识开发能力评价系统。即以科学、有效的知识开发能力评价系统激励知识的形成和共享。⑤实现知识的价值。即利用和挖掘知识资源以获得成功。
2企业知识管理的功能
(1)降低企业的成本或提高效率。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一般拥有多个部门,~个部门已经有过的经验、教洲或新技术,无法在其他部门得到普及和推广。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传播,使知识财富可以得到充分的再利用,例如目前很多大型企业的研发部¨,由于人才的流动,很多经验和技术被带走,后进来的员工只好从头开始,使研发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进行知识管理后,将工作中形成的文档或经验积累在系统里,即使有些员工离开。新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照样可以利用前面的知识积累一是可以避免原先的错误,二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原先老员工的水平,三是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参考前期的资料和经验,就很有可能顺利完成项目,这样形成的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2)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拥有具有新知i只和创造力的员工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员工的培iJlI和教育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措施。知识管理将使员工的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3)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方式,理念和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以便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例如现在很多连锁类管理企业,如国美、苏宁以及跨国企业肯德基,麦当劳等,它们发展的趋势是针对终端管理模式的快速复制。因此只有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在建立终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文档,形成标准化经营方式,理念和文化才能做到在新的地方直接照搬,然后再根据当地特点进行调整。
3企业引入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企业组织结构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竞争合力,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适应于市场变化且不易披对手模仿的能力,是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始终融于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各方面的职能部门,体现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有机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因此,知识管理不能脱离企业的目标和核心竞争力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与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相一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领域。企业不同部门的知识管理工作的价值有大有小,价值实现有快有慢。同样从服务于目标的角度设计,应该首选一个知识管理会产生最大价值的部¨和对企业业务有直接促进价值的部门启动知识管理。例如,像国美、工贸这样的零售企业应该选择销售部门;格兰仕这样的制造企业应该选择生产部门;联想这样的市场渠道战略的企业应该首选渠道部门等等。从这样的部门启动知识管理不仅会有比较快的回报,效果也会明显。
(3)对将要引入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以便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案。这个步骤的难点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与流程的结合;知识管理与其他管理制度如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及管理思想的转变;以知识管理思想为基础的业务流程的改造;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的建立;知识管理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实践形式。
(4)评估引入知识管理的业务环节或流程的实施情况。评估对该项业务的知识管理策略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评估的目的是找出前期实施的知识管理的利和弊。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来调整企业的知识管理计划。
4企业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个人在企业中的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柱,企业应该重视知识和尊重人才。同时重视人才结构并建立有效的人才储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要给员工不断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来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还要要求员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和自学成才,发挥知识团队的整合效益。
管理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知识推送
知识管理涉及到知识的表示、存储、检索等,其中知识的表示在知识管理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直接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有效性知识获取。基于产品设计业务本体的产品设计知识表示方法,利用业务本体将知识与产品设计流程紧密关联起来, 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给出了基于业务本体的知识表示方法,使知识的语义信息更加丰富,大大提高了知识检索效率,真正实现知识来源于设计流程且服务于设计流程,更好地支持了设计知识的共享与重用。
1、知识获取
知识来源于两方面:人的经验总结、分享和客观的数据和信息。随着信息系统的广泛普及,数据挖掘已成为从数据库和互联网资源中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由于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知识具有大量性、新颖性、粗糙性、时效性等特点,与现有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有很大差别。传统的知识评价手段难以对这类知识进行快速、有效地评价,因而产生知识冲突、知识过载等问题。
2、知识转移和共享
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捕获和共享,是实现将知识转化为创造力的重要过程。通过一些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技术来促进知识共享是实现组织知识管理重要基础。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除了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组织管理的机制、企业文化或从经济角度研究共享成本和风险、博弈问题外,主要集中在运用Web技术来实现知识共享和研究知识共享的模型或框架方面。
3、知识推送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做出最恰当的决策。研究涉及基于用户兴趣的搜索引擎方法;根据用户的兴趣特征的基于内容的知识推送方法;分析组织员工知识需求的基础上的复合知识推送系统框架;针对当前知识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的知识管理与组织业务过程缺乏有效结合的问题,提出的四层体系架构智能化数字图书馆知识推送服务系统模型;针对当前知识获取易于出现信息过剩的现象,提出的基于本体的面向知识型组织的知识推送系统构架;为将知识更有效地主动推送给相关使用者,提出的集成情境的知识管理模型;在结构化元知识和知识地图模型的构建基础上,基于工作流引擎和知识引擎双驱动的知识主动推送实现机制。
4、知识管理应用与实施
知识管理的应用和实施通常需要通过知识管理系统来进行。运用系统思考原理进行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策略的探讨,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系统利益相关者以及阻碍知识管理系统有效开展的若干主要制约因素,得出结论为知识管理系统应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即流程导向知识管理系统可有效解决系统持久作用问题。
基于信息流程的信息系统与基于知识流程的知识系统是当前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信息系统的趋向是知识管理导向的高质量信息系统,而在信息系统中体现知识管理的要求是实现知识系统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增值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流程模型。
知识管理应用的核心目标是让知识发挥行动和决策的指导作用。而知识产生和应用于业务流程的执行之中,如果将知识从业务流程上下文中分离,就不能发挥知识的行为和决策指导作用。研究提出了以流程为中心的知识模型和企业本体论。企业本体论用于辅助实现任务执行时所需的内容和联系丰富的知识的存储和检索。流程导向的知识模型分为两类:流程知识和任务相关知识。企业本体论(用于描述相关知识核心概念)表明所有知识都与流程直接或间接有关,并通过实现一个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系统证明该框架切实有效。
5、结论
知识管理核心研究内容非常广泛,知识管理的演化发展主要是对各个研究领域的特征化概念进行扩展和丰富。知识管理领域未来发展趋势既不是专注于一个主导范式,也不是把知识管理分割为无数子领域,其研究趋势仍然在演变。研究表明,以流程为导向的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管理应用和实施较为有效的方式:知识管理系统应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信息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这两个企业信息化主题相结合,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流程模型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Xingsen Li.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forthe Knowledge Overload with Data Mining [C].2009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ceedings, 2009, pp. 237-240.
[2]石美红,王婷,陈永当,毋涛. 基于业务过程和知识需求的知识推送系统[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4):882-887
[3]周余庆,李峰平,薛伟,周宏明. 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策略初探[J].科学学研究,2009,27(7),1045-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