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上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教学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古文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而古代论说文就是古文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因而科学合理进行古代论说教学也就十分必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代论文文教学,并且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对古代论文说实行教学,从而使实际教学需求及要求能够得到满足,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更好发展。
一、古代论说文概述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论说文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体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然而关于其性质及特点一直缺乏相关论述,直至南朝时期刘裸才系统论述古代论说文,将其确定为辨别是非及研究道理的一种文学形式。对于古代论说文而言,在整体文章中“论”属于其主要部分,其主要包括的内容就是论断、言论及论述,在;论述使可选择某一事物作为对象,也可将某一人物作为对象,其论述内容比较广泛,可涉及各个方面相关内容,而这些比较丰富的论述对象及;论述内容使古代论说文价值得以很大程度提升,为论说文较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古代论说文中除论之外就是说,而说所指的主要就是解释说明某一事物或者阐明某一道理,这一类文章也包括很多。
二、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方法的应用
1.文本细读法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深入详细了解文章内涵,而后与文章相关材料相结合,分析及研究文章中所运用相关修辞方法及叙述方式,特别对于文章结构应当深入进行分析,从而深入挖掘作者所要表达文章真正内涵。与普通文言文教学相比较,教师在实行古代论说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文章文本细读加强重视,从而保证对文章主要内容真正体会,对于作者所表达文章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也就是应当对文章中各种细节应当认真进行查找,在此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把握整体结构,这一点使较好开展论说文教学的基础。对于古代论说文而言,其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一词多义,即同一个字具有多种意思,且能够表达出多种丰富内容,这一特点的存在往往会在思想方面出现混乱情况,因而很多单音节词语逐渐衍生出众多多音节词,从而使语言表达方面能够更加准确、流畅及丰富。所以,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作者主观层面意思加强理解及思考,即应当清楚理解作者选词及用词真正目的,同时需要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真正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将文章内容更好掌握。另外,在高中古代论说文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文中句子进行详细分析,文中句子通常都是多个词语连缀组成,然而整句话真正含义并非就是这些词语意思相加。由于古代论说文对于句子逻辑性、联系性及条理性比较讲究,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句子加强研究,对句子含义认真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文章句子,从而对整个文章均能够进行较好理解,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2.比较教学法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教学法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特别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表现出明显优势,通过对该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应用,可使学生更加积极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古代论说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实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可更好获取相关知识,从而保证教学效果能够得以有效提升。在古代论说文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应用方式包括很多,首先教师可对不同文体之间横向比较进行利用,即将论说文与其它文体实行比较。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可对《寡人之于国也》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文章实行比较,《寡人之于国也》属于典型论说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属于传状文,两篇文章所讲述内容均为战国时期历史事件,然而由于文体存在差异,其论文方式及论述目的均存在一定差异,《寡人之于国也》主要通过语言对话形式论述,表达一种政治主张;《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记叙方式讲述人物故事,突出文中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两种不同文体进行比较,教师可引导学生更好理解论说文与其它文体之间所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更好理解论说文所具备价值及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对不同文体进行比较之外,还可对不同作者之间进行比较,通过在这一方面实行比较,可使学生更好把握不同作者思想上存在的共同点,通过从不同角度实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好了解古文论说文特点,在此基础上更好对古代论说文进行学习。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古代论说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科学合理开展古代论说文教学属于重要任务。在高中论说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论说文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方法实施论说文教学,从而保证论说文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学生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参与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论说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59):70.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18
从最早的诗歌《弹歌》到现在,我国古典诗歌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被代代传唱。古典诗歌鉴赏能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人生道理、陶冶文化情操。因此,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高考中语文考试的“常青树”,一直屹立不倒,而且出题模式越来越成熟、问题设置越来越灵活多变、难题也不断向深度挖掘。因此,无论是从自身审美培养还是应对高考,探析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带领学生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含蓄表达自己感情的,但学生对此认知度却不高。因此,身为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想简单谈一下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情况
我国儿童的启蒙教育多是从简单的古典诗歌开始,小学、初中到高中,无论那版语文教材都少不了古典诗歌的身影,可以说古典诗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是一棵永不倒地的常青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是,当古典诗歌化转化为考卷上的考题时,却难住了大多数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高中生普遍得分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儿童从牙牙学语到高中这个阶段,对古典诗歌,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通俗易懂的小说比古典诗歌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于是很多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真正喜欢。
古典诗歌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古典诗歌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仅限于对课本和部分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歌的阅读和背诵,自学能力也较弱。另外,古典诗歌鉴赏需要相对的历史背景、诗人人生经历做支柱,不少学生对我国古代史发展情况、诗人经历了解不多,生活背景不足以支撑其对诗歌的理解鉴赏。
二、教教学情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典诗歌感情表达含蓄,讲究阅读的感官欣赏,而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典诗歌时,教学理念陈旧,统一化欣赏标准,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欣赏的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一棒子打死,只认可书本注解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不高、欣赏底蕴不足,只会根据参考教案理解诗歌,生搬参考书上已标注的欣赏,无法感悟诗歌美感,更无法主导课堂,不利于引导学生去追求古典美。使原本由教师主导,学生讨论的互动式古典诗歌课堂变成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失去了阅读和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充满古典美的教学课堂变得沉闷无趣,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同时,受高考功利性影响,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抛弃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式教学方法,选择了教授学生模式化理解、公式化判断、标准化回答的教学方法。
三、高考分析情况
古典诗歌随着高考改革大潮,在高考试卷中表现形式日渐缜密、成熟灵活、涉及知识面越来越广、考察学生自主欣赏能力越来越高。在形式上,从最早的选择题到现在的主观题,要求学生理解、判断和再组织语言的能力越来越高;在分数设置上,分值比重越来越高,依照现在“新课程”要求的趋势判断,以后只会增加不会减弱对古典诗歌的考查;在命题体裁上,选择的多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炼的绝句、律诗、词,语句短小,不易理解;在命题方向上,多选择的非大众化的诗歌,考查学生历史了解情况、诗人表达方式、人生经历对诗歌影响度,横向和纵向挖掘度加深。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教学、束缚于课堂,应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知识背景,熏陶学生感悟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力。
四、社会影响情况
白话文经过二百多年的推广,作为现代交际沟通的工具,影响已深入骨髓,高中生对古典语言接触少,对古人含蓄化表达感情的方式不理解。因此,很多高中生对欣赏古典诗歌存在一定语言和感情理解上的障碍。另外,现代社会受浅俗文化影响,电视、电影、动漫、游戏对高中生的影响程度较大,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雅文化,被日渐冷落。同时,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受社会浮躁风气影响,多喜欢阅读浅显易懂的修仙、武侠、玄幻类的“快餐式文化”,极少有学生静下心,欣赏古典诗歌。家庭引导方面,不少家长只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高低,忽视对其文学素养培养,在学习投资方面,多投入在应对考试的参考书和补习班等方面,不愿也不想投入在见效慢的古典书籍上。
五、学校引导情况
受社会功利性思想影响,学校在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方面,多重视对易出成绩的理化生类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硬件投入方面,对机器人模型、歌舞、社会型模式实验类投入较多;学校图书馆购买书籍也多选择学生喜欢阅读的小说、散文或接近考试的英文书籍,对古典诗歌书籍投入较少;在软件投入方面,一般学校对机器人、歌舞等设有专有课外实践场地,很少设有古典诗歌活动场地。古典诗歌鉴赏讲究铿锵有力的诵读、体会诗歌声韵美等,对软硬件要求并不比其他实践活动低。朗读需要安静的环境、音乐的搭配需要多媒体支持,诗歌鉴赏还需要系统的背景支持,需要学校组织人文类学科教师给古典诗歌爱好者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但现实是,活动场地不够、资料短缺、举办活动少、学校组织不完善、教师引导不足,导致古典诗歌校园文化不浓厚。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范文3
1.解背景,知作者。从提供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识着手,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也能为学生作文提供素材。在介绍作者时,要改变传统的介绍方法,要补充一些生动的史料,把这些史料加以整理,以故事创作情境,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把这些艺术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如讲到陆游时,我就讲到了陆游和唐琬;讲到陶渊明,我就介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讲到曹操时,我就用“三个代表主要思想”既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来分析三国局势,让同学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也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曹操在《短歌行》中求贤若渴的思想,通过这种方法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读诗文,俗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是根据诗歌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古诗词本来就可以用来歌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听唱诗词改编的音乐,在咏唱中背诵诗词。比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采用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的课文朗读;教读《选修》上的《春江花月夜》,我们可以采用古筝曲配乐的朗读等等。可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音乐美,了解韵律规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二是根据和平县是客家人居住区,客家话中有很多古汉语发音的情况,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乡镇的形式来要学生使用客家话进行比赛朗读诗词,让他们领略一下古汉语风味;三是通过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或声频,使学生能声情并茂诵古诗,品味语言美。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适合男生浑厚的嗓音;《声声慢》一类的婉约词,适合女生来念;《孔雀东南飞》可以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也能完成新课程标准中“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要求。
3.悟意象、意境。诗词的全部意义远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由于意象的不确定性,作者的个性并不直接地明显表述出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词的言外之意,加以补充,领悟真情,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捕捉意象,品味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还原和补充作品中的景象,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感悟诗中的意象,首先要使学生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对诗歌的形象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往往是凄凉和悲哀的象征……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寄寓不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了解了意象的这些特殊内涵,对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范文4
一、古典散文教学中的教学原则
1.引导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与地位发生的了转换,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而教师也转变角色成了课堂上的引导者,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古典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引导性原则,对学生进行适当、正确的引导。在进行《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内容来引导学生逐渐发现柳宗元在人生在所经历的曲折经历,在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不幸,柳宗元通过经历这些事情获得了人生难得的宝贵财富,从而铸就了其文学上的辉煌。教师在此时,可以就相同类型的古典散文进行对比例如《永州八记》,以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作者都是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体现自己所饱含的情怀。可以看出,在高中古典散文的教学中不可以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作品的含义,从而进行纵向或横向对比[1]。
2.过程性原则
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来框住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死板的灌输式教育。在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够就教学结论来作为评判学生是否正确位移标准。基于过程性原则下,学生要用勇于怀疑的精神来学习古典散文。例如在进行《滥竽充数》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学结论是,没有真材实料的人混在专家里面想要蒙混过关,想要浑水摸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只能获得这一结论。有的学生认为,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为其奏乐的乐师队伍竟然可以混入假的乐师,说明齐国在法制与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在演奏过程中南郭先生拙劣的演奏方式竟然没有被他人拆穿,可以看出齐国的治国与管理之道问题严重。这些想法都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确实也是丰富多彩,立意正确的[2]。
3.整体性原则
古典散文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概念,不单单要注意作品中词汇、语法与古代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同时还要关注认知、阅读所建立的主体体系。例如,有部分教师在进行《六国论》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将作品中的字词、句式等语法都细致讲解,但是学教师一问到,六国是哪六个国家,有的学生竟然无法回答。在没有历史文化的情况下,文言文成了一种没有灵魂的语言工具。古典散文教学仅仅成了用文言文堆砌起来的死板作品,没有了灵魂。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仅仅只是枯燥的学习字词等含义,不愿意与深刻体会作品中的切实含义,难以获得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就词汇的用法与含义进行讲解,同时还要贯穿作品所在的历史背景,将历史作为教学的线索,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情况下存储知识,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3]。
二、设立古典散文情境教学
在古典散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立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形象的清洁中来领悟作品的深刻含义。设立教学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有通过图片或照片的多媒体手段来设立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来设立情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设立情境。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设立情境。选择学生扮演厘米的角色,想象李密在写陈情表时的心情与肢体语言,让学生深刻体会陈情表中的含义。这种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建立情感交流,让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角色有新的体会。
高中语文中古典散文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学要注重引导性、过程性与整体性原则,可以采用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古典散文充满兴趣,积极地开展古典散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武莉.高中语文古典散文中的儒家思想教学浅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61-64.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也是灿若星汉,古诗教育方面也受到了重视。因为古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词都是我国诗歌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不长,表达的意境比较深远,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中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教材。
一、初中古诗的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少古诗学习兴趣
对于古诗词来说,跟学生的时代距离比较远,而且古诗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社会常识或者是社会制度跟现代社会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古诗没什么用处。加上古诗跟学生的现代口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当读不懂的时候便会出现畏难心理,自然古诗学习兴趣不大。
(二)教师缺少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部分老师觉得学习古诗就是理解课本中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就等于完成了古诗学习的任务。就导致在教学方式上选择的是简单的串讲,没有进行有步骤的训练,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方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讲解都不是特别到位,学生缺少完善的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成效不明显。
二、优化古诗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反复朗诵,品味声韵魅力
诗词之所以被人们觉得语言很美,就是因为语言的节奏美感。古诗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采用拟声、双声或者押韵等形式来表达诗词的声韵美。诗词把这些形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的作品。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诵,在优美的旋律中对古诗的美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配上音乐来朗诵古诗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在朗诵中进入古诗优美的意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古诗的感情基调。比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了解曹操这个人物,明白曹操想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抱负,知晓这首诗正是创造在曹操北征的路途中,全诗格调激昂,显示除了曹操的英雄本色。再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本人一生的坎坷,具备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样就能对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行反复的朗诵,更好的品位诗歌声韵的魅力。
(二)字斟句酌,欣赏语言魅力
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中的字词进行反复的斟酌,体味每一个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这些字词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已经,更深一层的领略诗歌中的情趣,获取相应的审美体验。在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位的时候,要先读懂一些语句。对于古诗词来说,具备其特殊性,像语句比较浓缩,成分的省略性比较强,意思的跳跃明显等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的障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帮助学生梳理句子和词语,告诉学生要先进行分词解意,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理解,明确这个词语在本诗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启发学生去感悟。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要先让学生品读其中的字词,“枯藤”的“枯”字,“老树”的“老”字,“昏鸦”的“昏”字,简单的几个字,就奠定了古诗的格调,烘托了冷落暗淡的氛围,显示了一幅沈深秋僻静的乡野图。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早莺”,“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和“啄”,初春时的早莺,南归的燕子,衔泥筑巢,莺歌燕舞,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让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喜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字斟句酌,反复的吟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魅力。
(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想象,领略诗歌表达的意境美。因为中国古诗的文字都相对比较精练,而且意境比较深远,具备特有的诗中有画的感觉。著名教学学家叶圣陶曾经指出:“在讲授诗歌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性情的陶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精要的部分,一两句的指导就足以,不需要冗长的解说。”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过媒体把文字、图片与动画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表达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江雪》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样一幅画面:漫天飞舞的大雪,夹杂着呼呼的北风,天地之间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浑然成为一体,就是在这个辽阔与寂冷的画面中,出现了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上面坐着一位蓑衣笠帽的渔翁在江边垂钓。用多媒体播放出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感受诗人的孤高,感受其中的意境魅力。
(四)融会贯通,反思哲理魅力
对于古诗来说,本来就是诗人触景生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于人生以及社会万象的思索得出的结果,具备发人深省的哲理,融合生活情趣与艺术形象为一体。人性的两个方面就是理性与情感,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哲学理念是当时人类意识的主要体现。就像孔子在面对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时候,就说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这是在告诫其弟子不要虚度光阴,浪费时间。这些富含哲理古诗把本来对立的理性与情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哲理诗歌跟叙事诗歌以及抒情诗歌一样,都是古诗的组成部分,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咀嚼的另一种审美方式。比如,我们在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时候,其中“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感觉作者是在观赏风景的体会,但是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一条哲理: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及学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结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词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都在文化中显示出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所以,要认清当前初中生古诗学习的现状,优化古诗教学,反复朗诵、字斟句酌、情景交融、融会贯通,让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宋赞.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J].教育前沿与探索,2012(07).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美育
[作者简介]张俊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68-03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作为“古代汉语”课的任课教师,应如何结合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值得认真研究。
一、“古代汉语”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阵地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使他们的身心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促进,彼此渗透,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让学生接受美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接受良好的美育,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发现和认识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美,才能按照美的要求去为人处世,去创造美;只有接受良好的美育,学生才能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运用审美标准正确地分辨美丑、善恶和是非,明白哪些是自己应该学习的,哪些又是自己应该唾弃的;也只有接受良好的美育,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良好的品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才能日渐养成。很难设想,不懂得真、善、美的人,会热爱生活、善待他人并为造福于社会而奋斗。如果说,一般的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美育,那么,作为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更应加强对学生的美育。因为只有让高师学生接受良好的美育,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并推己及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教育学生,让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对师范生进行美育,作为教师,人人有责。如果就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则“古代汉语”课因其教学内容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而更便于进行美育。见于各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的选文,就文体而言,有诗歌、散文、政论、传记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内容涉及美的诸多领域。如《巫山、巫峡》一文,选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巫山挺拔巍峨的气势和三峡两岸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热情赞颂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教学这篇文章,可以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教育,提高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又如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写的《满江红》,是一首以“忠愤”著称、大气磅礴的词作。在国家和民族遭受金兵入侵、朝中主和派千方百计阻挠抗战之际,岳飞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词,深切表达了自己对入侵者的愤恨和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决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这是岳飞心灵美真实、完美的写照。教学这首词,可以使学生受到社会美的教育和熏陶。
“古代汉语”课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美育,而且结合对汉字的形、音、义的教学,亦可对学生进行美育。以汉字形体教学为例。我们知道,汉字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造成的,其形体结构,既有规律,又富于变化,许多优美的汉字书法作品,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汉字的形体构造”时,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及有代表性的优秀书法作品向学生展示,必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在《古代汉语》教材中,能使学生受到美育的内容可以说触处皆是,如能深入发掘,充分利用,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寓美育于智育之中,在帮助学生“感知”与“升华”上多下功夫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古代汉语课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师不是把古代汉语课上成美学课、美术课或音乐课,而是寓美育于智育之中,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细心地帮助学生通过对教材所表达的各种美的深切“感知”,激发起自己的审美情感,培育和发展自己美的想象力、鉴赏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譬如从北朝民歌《敕勒歌》所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辽阔景象中,可使学生感知到北方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的豪情美;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景象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旷世韬略中,学生又可体会到词的语言美和作者慷慨豪迈的情怀。教学这些诗词佳作,仅仅讲清词义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指导和鼓励学生反复吟咏,吟出韵律、吟出节奏、吟出感情,从中接受美的情感教育。“古代汉语”中的作品,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其内容丰富,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受到美的教育。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篇,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体现出浓郁的英雄之美;《晏子使楚》所体现的则是智慧之美;而《孔雀东南飞》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又分别体现了忠贞之美和生活之美;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一种悲壮之美。所有这些感人的作品及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均可激发学生从善的愿望和对美的追求。
美对于人类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于语言艺术在表达事物的状态特别是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方面,能达到非常清晰和精确的程度,这就使“古代汉语”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更能发挥出其他一些课程所难以取代的作用。作为“古代汉语”的任课教师,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和自信,要自觉地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扬善弃恶、爱美憎丑,进而以“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情感高尚、人格完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确能产生巨大的陶冶和激励作用。如许多爱国志士,正是高唱着岳飞的《满江红》,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的最前线,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还有许多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牢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把生死置之度外,坚贞不屈,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美育,除应多方设法、实施情感教育外,还应遵循认识论的原理,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他们提高美学的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它
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等。审美观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人们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才可能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时下,据笔者所知,无论在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都有一些学生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例如,有的学生把奢侈浪费视为会享受生活,争相效仿,而把勤俭节约视为观念落后,嗤之以鼻;又如有的学生不仅对父母养育之恩不思感激,而且对父母态度傲慢,动辄训斥,甚至以不孝为荣,以孝顺为耻。显然,这些学生的审美观是错误的,有待于教师结合教学,加强教育。在“古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可供利用的美育资源。例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就直接涉及“孝”的问题。那么“孝”的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就成为教师可结合智育进行美育的一项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和有关资料,并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求得对孝亲敬老这一行为美的正确认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尔雅・释训》谓“善事父母为孝”。后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孝”又作了生动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谓善事父母,是指物质奉养和精神奉养两个方面。因此,“孝”最初仅限于人伦范畴,经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更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陈情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密对其祖母是非常孝顺和尊敬的,而且“知恩图报”。为了奉养90多岁的祖母,他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在表中,他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这些充满孝心的话语,感人至深,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何以这篇文章千百年来会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虽然传统孝道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传统孝道教导子女应该奉养孝敬父母乃至尊老、敬老,懂得感恩和关爱他人,则是符合人情,有利于人类的繁衍、家庭的和睦与社会发展的,值得批判地加以继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应不断丰富和完善孝文化,使之能更好地为塑造完美人格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三、把课内与课外、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尽管美育有着多种任务,但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格。为此,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而且还应把这种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在社会实践中,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如结合对周敦颐《爱莲说》一文的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考察。这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村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理学先驱周敦颐后裔聚居的地方。该村至今还完好地保存有元、明、清三代的建筑,青砖灰瓦,木檐重叠,古朴典雅。周氏一门,以书香传家,重视教育,科第联绵,出仕为官者达200余人,大多政绩显赫,以为官清廉著称,故有“清官村”之誉。学生到此参观访问,从村里的房屋建筑和村民的言谈举止中,可领略农村自然环境之美、古代民居建筑之美,还可以感受到村民淳朴之美。作为教师,如能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就能把美的感受,内化为良好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