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行业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行业风险范文1
关键词:大型养路机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本质安全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103
大型养路机械由于结构复杂、作业施工线长面广、长期野外作业、人员分散等情况,造成施工管理困难,作业人员安全危险系数高。如何保障人员、设备安全,哪种管理方法适用于大型养路机械行业已成为行业焦点。中国神华轨道机械化维护分公司(简称:神维分公司)主要承担神华铁路线路的清筛、捣固、整形等养护业务,自2012年起摸索在各工务机械段采用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取得良好成效。为同行业管理者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1.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定义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在企业生产周期风险源已知的系统中进行预识别、评估、分类,并消除、减少、控制,实现企业人-机-环境-管理系统的最佳匹配,减少事故的期望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1.2 内涵
“风险控制”为核心,以“冰山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运作模式,以PDCA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所有的风险都可以控制”,在每次作业前先进行过程危险源辨识,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可行有效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1.3 目标
通过预控制为核心,持续、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闭环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差错、无故障、无缺陷的系统,没有管理上的漏洞,从而实现人员、设备、环境,管理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的因果链,最终消除已知的规则,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生产事故的发生。
在企业全生产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辨识、评估、分级,进而对其消除、减小、控制,实现企业人-机-环-管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所期望和社会可能接受的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2 准备阶段
2.1 全员培训
成立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委员会,下设推行办公室,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将责任分解至各部门、个人。全员进行风险预控知识培训,系统学习风险预控体系基础知识、构建思路、推行方法、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方法等。
2.2 制订系统文件
此系统由《程序文件》、《安全手册》、《考核评分标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风险管理手册》和《管理制度汇编》等六部分构成。制订该体系文件,使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安全手册:明确公司管理的原则、目标和描述风险预控制管理体系涉及的流程及其关系,风险预控制管理体系在框架内的整体显示;使公司和部门的一些安全责任和权限规范化。
(2)程序文件:提供了相应的过程控制的目的、范围、责任、控制内容、方法和程序,以保证每个过程的功能的实现。《程序文件》是《安全手册》的支持文档,管理和控制各项工作的运行。
(3)风险管理手册: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通过精炼管理对象,明确相应的负责人或监管单位,并制定对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实现对人-机-环-管等危险源的风险预估,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4)评估评分标准:检查风险预控制管理制度、经营业绩、判别公司是否对风险预控制管理体系的一般要求的综合评价标准。
(5)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手册:明确岗位安全要素、职责范围和岗位标准内容,指导和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将不安全行为分为故意和无意两种不安全行为,制定相应的不安全行为观察、纠正措施和奖惩制度。
(6)汇编管理系统,包括公司的所有安全管理系统,包括风险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激励和约束管理等方面的辅助管理。
2.3 拓宽宣传种类
通过多种形式加大风险预控体系宣传力度,将风险管理手册按内容分类,制作成PPT演示文稿,利用视频系统在职工就餐期间循环播放,潜移默化增强职工风险意识;宿营车、淋浴车张贴风险宣传画,分批次组织工区职工参观学习;结合6S管理,在可视化管理中加入体系管理元素;推行施工预备会各岗位阐述施工点前风险预想,班组人员补充讨论的模式,推进职工主动学习本岗位风险预控知识的积极性。
3 实施情况
3.1 危险源辨识
采用工作任务法,对公司33项工作任务按工作流程,根据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识别项目,共辨识危险源头404个。以此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级、排序,其中重度风险任务5项、中等风险任务是23项、一般风险任务为5项,低风险任务是0项。人员危险源有323个,设备危险源有38个,环境方面危险源11个,管理方面危险源32个。
3.2 多种形式风险预控管理
推行过程中,将6S管理、标准化作业、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互溶共同,使体系真正落地。6S管理,即从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五个方面规范员工日常安全行为,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排除安全隐患、降低风险、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提高个人修养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危险,最终实现安全。
通过制定大型养路机械运行标准、检修标准、各车型作业标准等,各项作业按标准作业,保证严格按照标准作业,就能规避危险。日常生产活动中,各作业队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向“力争零伤害、追求零违章”更高目标迈进。
3.3 强化过程管控
如何实现风险超前预控?如何将风险控制贯穿生产过程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面对这些问题,公司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公司、段、作业队三级管控制度。
公司主要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宏观设计和总结规划,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对过程进行检查和考核,对中等以上风险制定管控措施并监督执行,及时解决和处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工务机械段主要对体系的执行进行细化、推进落实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针对不同设备、作业环境,组织进行危险源再辨识和风险再评估工作。将危险源细分到每个岗位、每种状态,做到作业、运行、保养三态下各类风险清晰明了。二是指导各作业队体系的健全和推进工作。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活动,发现体系落地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处理。三是细化管理,强化具体措施制定。针对施工运行、作业、检修保养、委外管理、消防安全、线路移交等领域易产生的安全隐患环节,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和补充规定,设计各种标识卡、标识牌、宣传版面,包括作业、运行、保养、司乘人员提示卡、委外检修卡、委外作业安全控制卡等,实行持卡上岗。
作业队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层单位,一线员工是体系落地的重点对象。为帮助员工识别危险源,管控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队从规范班前预备会风险辨识和班后总结分析会入手,作业前对施工环境、线上设备设施、道床饱满度、设备人员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预备会中采用“两图一表”形式,明确关键环节、关键点、管控责任人,逐级传达,将施工任务、指标和管控措施层层落实,直至班组、号位。不同岗位员工针对岗位危险源,轮流讲述本岗位危险源及相应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班后会及时总结分析作业过程中各号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考核意见。作业队领导每月轮流讲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知识,每个班前班后会车组负责人对各号位、岗位人员进行抽考、点评、打分,周例会上队领导对班组长进行风险预控体系知识提问,月度考试中加大风险预控体系内容的比例,并将综合成绩计入绩效考核。
班组在日常管理中,按照“一个流程”方法落体系,结合现场实际,不间断开展现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活动,对现场排查出的危险源及时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责任人。并持续开展危险源“讲背用”活动,让每名员工能熟悉本岗位风险,明白执行标准和控制措施。
3.4 开好班前班后会
各作业队充分利用好班前班后会,班前会上,施工负责人进行点名,观察员工思想动态,分配各项施工任务,状态较差、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员工分配次要任务,并把“学、讲、记、查、评”五字决贯穿始终。
学―指的是各岗位员工采用自学、集中培训方式学习风险预估管理系统理论,掌握控制危险源头、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方法。
讲―指的是班前会上施工人员根据各自任务分工,每天轮流讲述、分析次日施工任务的危险源及应对措施。如调查线路人员主要涉及的危险源,哪些里程有影响施工的障碍物,施工作业遇到时该怎么处理,配合单位提出的注意事项等;防护员根据线路条件,提出是否增设中间联络员、现场联系注意事项等;大机操作手根据各岗位职责预想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源,提出应对措施等。
记―指的是施工人员在队长、工班长布置施工任务、讲述安全注意事项、其他施工人员讲述施工过程可能遇到的危险源时做好记录,分析哪些事项与自己任务关联,做好防控措施。“知是行之始”,通过“学讲记”可以解决员工知道本岗位危险源的问题。
查―指的是在施工作业期间,施工负责人、工班长根据班前会上各岗位员工讲述的危险源,观察员工是否在作业中存在相关违章违纪行为,是否按预想的管控措施进行处理。
评―指的是班后会上,施工负责人根据当日施工任务进行点评、考核,分析总结当天施工遇到的特殊情况,指出哪些因素影响施工进度,观察到员工有哪些不安全行为,出现的“三违”情况等。其他岗位人员根据施工实际情况与班前会危险源预想进行对比,总结哪些情况没有预想到,哪些危险源没有辨识出,日积月累不间断总结,切实将风险预控落实到行动上。“行是知之成”,通过“查评”可以解决能否做到的问题。
3.5 强化培训
作业队每月由队领导轮流讲述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知识,全员参与,并在培训表上签字确认培训内容;每天班前班后会要求车组负责人对各号位、岗位人员进行抽考、点评、打分等督促职工主动学习;周例会上队领导对各工区工班长进行风险预控体系知识提问;加大月度考试考卷中体系内容的比分,综合成绩计入绩效考核。
3.6 强化目视管理
目视化管理是将相关管理事项转化为可见的文字、图片、图表、照片等方式,从而达到提醒、控制、警示、预防的作用,借以推动自主管理。风险预控管理推广小组通过设计各种标识卡、标识牌、宣传版面,提出了“持卡上岗就是进行岗前安全培训”管理理念。
3.7 加大考核力度
根据体系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要求,定期检查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标准执行情况,加大对运行前设备状态检查、运行中呼唤应答、同步操作、劳动保护用品佩戴、现场防护、检修保养、委外施工、工机具摆放、续行连挂等关键节点的把握,优化作业流程、预控潜在风险、实现安全生产持续改进。
3.8 加强文化引领,促进理念提升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制定了《安全文化建设方案》,提出了“违章就是事故,遵章才能安全幸福”的安全生产理念,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围绕安全生产丰富活动内容,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和“推进体系落地、树立红线意识”安全演讲比赛,通过安全文化引领,促进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3.9 运用任务观察式,规范人员不安全行为
根据数据的统计分析,各类铁路事故中,80%的事故都是由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人们的不安全行为更难以预测不安全状态,更难以控制。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是预防和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后果。
4 实施效果
自2012年开始,通过在神维分公司运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管理方法,最终形成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切断事故发生的源头为手段、以危险源识别和形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为基础、以人的错误行为控制为重点等系列措施,无伤亡事件发生,从人-机-环-管四方面保证了人员、设备、施工作业安全。实践证明,在大型养路机械行业运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管理方法是可行的。
4.1 人员安全意识和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培训学习,员工具备了相应的安全常识、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得到提高,能够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流程和标准化操作,减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
4.2 设备故障降低
通过划区域,包干包管,使得设备都有人管,各区域零部件都有责任人负责检查、保养,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减少了因设备不安全状态造成事故,同比2012年单机消耗也有所下降。
4.3 工作环境改善
大型养路机械、附属车辆以及办公区域工作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人、物、空间合理分配,摆放井然有序,减少了安全隐患,确保了生活、施工场所人员设备安全。
4.4 管理制度完善
细化责任到每个人,使每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人员明确自己职责所在,做到了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避免了管理漏洞造成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机械行业风险范文2
一、基本情况
该县工业园区始建于1996年,2014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03亿元,跨上百亿台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3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总数达90户。去年以来,部分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出现了企业资金风波。
1、银行信贷风险凸显。
该县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去年一季度开始,园区部分企业出现:拖欠该县农信社、农行、建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本金或利息的现象严重,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存在较大的信贷风险。
具体情况为:
农信:上季度园区共3家企业,有6笔贷款1600万元逾期未还,有12家企业,共拖欠贷款利息139.61万元,共形成不良贷款达5208.5万元。
农行:上季度园区共4家企业在农行贷款177万元到期未还,贷款利息14.92万元,共形成不良贷款达191.92万元。
建行:上季度园区有1家企业的两笔贷款共800万元,这些贷款虽然未到期,但该企业已在2015年1月停产,无力归还贷款本息。
2、民间借贷风险暴露。
据V县农信社提供的情况,园区机械行业共24家,涉及民借贷企业达17家,融资金融高达4600多万元,利息多在千分之五至六,最高的达千分之十。这些民间借贷,有些是向本县干部职工、农民等个人筹借的,有些是通过地下钱庄筹借的。
过高的融资成本,使得企业难以承受,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于维持。有些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停产,有的企业老板卷款跑路,导致很多债权人封阻企业厂房,搬走企业设备,有的到法院,还有不少人则到政府上访,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3、拖欠工资民工闹事。
一些园区企业因为资金紧张,长期拖欠本地的原材料款和工人工资,还有些企业停产或搬迁,但没有按照劳动法规定给工人足额的补偿,由此造成劳资纠纷,有的企业工人因此几十人集体到省市县政府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主要影响
二、主要影响
V县部分园区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的出现,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主要依靠政府支持、银行融资、民间借贷,有些企业甚至连固定资产投资都靠贷款,资产负债率高,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正常生产经营难于维持。
也有外部的原因,主要是市场整体经济下行压力,部分客户经营情况恶化,开工不足,经营亏损,资金回笼期拉长,现金流不充分,导致还款来源不足,不能按时还款付息。
还有就是前面说的民间借贷成本过高,企业无力承担。V县部分园区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当地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部分园区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风险突出,作为该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如不能妥善处置,必将对该县今年的生产总值、财政税收和社会就业等重要经济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不良贷款上升,如处置不慎,将可能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2、影响当地金融机构正常发展。
据该县农行反映,该行温商卡不良贷款,已引起总行的高度关注,省、市分行多次到该行进行专项检查,如不能及时收回,根据上级行信贷管理制度,必将影响该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县农信社反映,若园区企业贷款形成不良贷款,该社不良贷款总额,将达到10648万元,不良率达6.15%,高于组建农商行贷款不良率,不得高于5%的标准,必将影响下季度省市银监部门,对该社的转制农商行工作的考核验收。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
3、影响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部分企业出现贷款风险,一些企业甚至对银行催收不配合、态度粗暴,这是一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这种行为如得不到制止,极可能在园区企业中,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引发其他企业,也采取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如此必将对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造成恶劣的影响。
4、影响当地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由于一些园区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产生了大量的劳资纠纷和债务纠纷,许多企业员工、债务人,由于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到当地政府上访,而且是闹访、缠访,当地解决不了,就上北京、上省城、上市里上访,影响了政府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更影响了当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三、工作建议
1、成立风险处置机构。
建议由当地政府牵头,成立园区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处置领导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对园区企业资金链断裂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处置工作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
2、积极处置融资风险。
金融机构要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债权。对确实出现风险难以清收的财园信贷通贷款,由县财政按约定分担风险,减少金融机构损失。其他民间个人借贷、企业员工权益保障等也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
3、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一是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建议加大依法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力度,严厉惩治违法行为,对企业老板卷款跑路的,要发现一起打击一起,以达到震慑其他人的作用,切实维护金融债权,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是严厉打击非法民间融资行为,对涉及民间高利贷的机构和个人,要依法进行处理。
机械行业风险范文3
【关键词】对外投资 保障机制 双边保护机制 多边保护机制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分析
对外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味着生产力的国际化扩张和产业的国际化转移。当然,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由于自身实力的不足以及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仍存在很多缺陷。
(一)投资规模整体较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长期以来均以中小企业投资为主,投资规模较小(基本在1000万以下),显然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已有的少数大规模项目都有官方背景,由中央企业进行的投资达上千万美元的较大项目,而且往往具有明显政治色彩或援助特色。例如中铝集团与力拓集团联合开发几内亚西芒杜50亿吨级优质铁矿项目、中国电建中标喀麦隆一号国道修复项目、中航国际工程公司承担斯里兰卡A09公路项目等。
(二)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布局的不合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投资最多的行业是机械行业和纺织业,而且投资方式以直接投资为主,企业并购与间接投资为辅,比较单一化。
(三)对外投资缺乏宏观指导
对外投资需要国家承担相应职责,进行相应的投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企业对外投资方向、产业与国别进行分类引导与调控。但是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缺乏明确的目标方向,也没有统一的调控管理部门,而普遍认为应当承担此类职责的商务部、外交部与国资委各自为政,并未发挥协同作用。
二、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风险
对外投资固然可以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为其再生提供一个绝好的机遇。但是海外投资的增多,风险也加大。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风险大体有股份比例风险、金融汇兑风险、政治风险。
1.股份比例风险
股份比例风险是投资东道国严格限制外国资本在某些经济部门的投资股份比例。这些部门一般是属于限制外国投资部门,也就是说外国资本不能拥有100%的比例。造成了一些中国投资者虽然进行了投资,但是却无法得到控股权,因而不能决策。股份比例风险指的不是投资后风险,而是投资前风险,它是一个企业进行国际投资必须要进行的事前风险评估的范围。
2.金融汇兑风险
金融汇兑风险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外汇管理制度。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东道国一般都实行外汇管理制度,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政府购买美国国债和美元外汇储备风险加大。由于中国政府持有巨额美元外汇储备,而且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往往被美国方面政治化,所以这样的汇兑风险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很难说是完全的商业风险。
3.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投资东道国国内政治环境或东道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发生改变,而给外国企业及投资者带来紧急损失的可能性。它是海外投资最大、最不可预测的风险。(1)影响外国投资企业正常业务收益风险。这是最为常见的政治风险,因为政治环境或政治关系发生改变,从而使得企业或投资者的经营收入和政治回报遭受损失的风险;(2)影响财产所有权的风险。国有化和征收风险是国际投资法中最受到关注的风险,国有化可以针对国内财产,也可针对外国人财产,国有化及征收中断了外国人投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和预期投资收益的进程,在绝大数场合会造成投资者损害。
三、中国对外投资的法律保障
(一)海外投资的双边保护机制
中国与他国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状况来看,中国对外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其双边投资协定也具有鲜明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双边投资协定的特征。出于引进外资的目的,中国与他国缔结了众多的BIT,所以,如何利用中国的BIT保护中国海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新的课题。
1.利用BIT规则对东道国的投资规制进行相应约束。BIT作为双边条约,不仅仅对缔约国具有约束力,同时在多边机制下也具有国际法效力。BIT缔约国有义务保证其合理实施,当该国国内法与BIT发生冲突,缔约国有义务修改与相应的国内法以尽力规避违反BIT国际义务的情形发生,从而实现对BIT普遍效力的维护。
2.利用BIT规则针对中国海外投资提请外交保护。外交保护是一国通过外交途径实施的,对国外的本国公民合法权益进行的义务性保护。中国企业应首先申请谋求东道国国内法律救济。在未能得到救济的情形下,可请求中国驻外使领馆实行外交保护。外交保护机制一旦触发,中国在海外投资就由单纯企业商业行为演变为双边商事外交问题。
3.利用BIT规则提请国际司法或仲裁介入。虽然现在还没有司法领域的争端解决机制,但是仍然存在若干现存解决机制可以利用。现在中国与多个国家签订的BIT里均设置ICSID条款,日益倾向于诉诸ICSID解决争端。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与他国的此类BIT实际上为ICSID管辖权提供法律依据。
(二)中国海外投资的多边及区域保护机制
中国是WTO的TRIMS协定的缔约方。经济全球化依赖于投资自由化,但是目前全球性的多边投资公约仍未产生,因此有必要借用WTO体制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对投资的保护。TRIMS协定中可适用于保护中国海外投资领域的规定如下:
1.灵活利用TRIMS国民待遇条款。国民待遇在国际投资法领域并非受多边保护的普遍性待遇。在国际投资法领域没有一个像WTO那样的全球性多边条约和组织机制,WTO的国民待遇渗透到多边投资机制中来,强化国民待遇可使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遭遇到不公正待遇情形下灵活运用WTO规则保护自身合法利益。
2.一旦投资对象国出现TRIMS协定列举的有关投资措施,完全可利用其国内法或WTO争端解决机制实现对中国投资者正当权益的维护。
参考文献
[1]卢进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海外直接投资[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2]蒋群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姚梅镇.国际投资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4]陈安.国际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机械行业风险范文4
一家工程机械行业的企业,年营业额100多亿元,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些年,抓住了机遇,企业迅速做大,但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销售手段基本采用信用销售方式,融资租赁、按揭、分期成为三种主要的销售方式,销售额的80%均为信用销售。
但是这家企业的总裁非常焦虑――我们企业信用销售占总体销售的80%,我总是在问自己风险爆发了怎么办?为什么我的员工没有风险意识?
“为什么我的员工没有风险意识,”这个问题在新华信接触的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相对于决策者的担忧,中层及执行层面通常并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这促使我们研究这个问题,针对这些疑问,我们尝试着来剖析风险意识是怎样产生,以及怎样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由制度强制到自发自觉的行为,直至最终产生良好的风险文化。一旦良好的风险文化形成,将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用风险意识形成的路径
风险意识的形成和落地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七个步骤”,通过这样的梳理,才能将风险意识真正在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阶段,认识有哪些风险进入到信用销售的过程之中。
第二阶段,是风险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风险意识形成有“五个核心要素”:培训宣贯,深入了解信用风险;其次,强化培训关键知识点,其中识别、评估、应对方面的知识是重点;第三、建立风险考核制度,通过制度要求员工将这些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并对工作成效进行考核,通过奖惩固化风险意识。
第三阶段,让风险意识转化为风险文化,成为指导员工自觉工作的思想准则。
第一阶段:认识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通常是指潜在损失的不确定性,就是我们所说的逾期,坏账等风险。在风险进入阶段,需要认识什么是信用风险,在这里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很多人会套用经验认为没有一些不规范,球等行为不算风险,根据我们的统计,40%左右的信用风险都是这些行为造成的。在本阶段需要对风险进行更加细致的认识。
根据新华信的研究,信用销售产生的风险主要有如下三类:财务类风险、交易类风险、观察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信不佳、资不抵债、偿债能力差;交易风险主要表现为逾期、拖欠、诉讼在身;观察风险主要表现为管理混乱、口碑不佳,管理者素质低。当信用销售发生时,这些风险会以不同方式进入到信用销售过程之中,风险的爆发可能会在产品销售的各个阶段出现。
培训的重点是让受众认识什么是风险,其中财务类风险是认识的重点,相关人员首先认识什么是财务风险,通俗的讲就是偿债的风险,客户是否有偿债能力?通过哪些指标来反映出其具备偿债能力;其次,认识交易风险,交易风险就是在合作过程中,客户的信用表现,是否出现过逾期、延期、赖账等风险;第三,是观察风险,也就是主观看见的风险。
在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对风险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需要了解风险的成因、结构,对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认识风险的成因和基本分类。
第二阶段:了解信用风险
该阶段是信用风险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培训、学习、制度建设来完成信用风险意识的培养。
培训宣贯在解读清楚信用风险基本构成之后,需要在公司不同层面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知识的教育和宣贯,培训是培养信用风险意识的重要一步。信用风险意识的培养应该在不同层级进行,因为信用风险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其中各个层级人员风险意识淡漠是一个很大内因,需要对相关的部门进行不同重点的培训,以便了解这些知识。宣贯应该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主题。特别是在思想意识形成初期、这样的活动应该有持续性。
根据不同层面工作主题的需要,设计培训内容,培训的核心诉求是通过培训梳理出风险脉络,了解风险树上的风险控制点,及其对风险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培训才能达到目的,为建立牢固风险意识打好基础。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的任务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出不同层面工作主题面临的主要风险。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获取的财务信息资料和历史交易的记录归类,总结、分析并找出规律来,找到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规律,这是风险识别的重点。
风险识别是风险控制的前提,一般运用分解原则,将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情景分析法(Scenarlos analysis)、风险类别列举法、实地调查法等。
头脑风暴法,由主持人召集相关人员,调动大家的思维,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深入多方位的剖析,形成一种热烈讨论的氛围。主要是通过信息交流和相互启发,不断的获取与该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共同筛选信息,并寻找对问题的看法,最后与会者的看法会逐渐趋同,找到交集,最终得出结论。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称专家调查法。首先,选定业内资深专家,这里要保证两点:1)专家的人数要适当;2)专家的选择要保证适当的差异性。然后,收集专家的意见,加以整理后再匿名反馈意见。最后,反复经过多次,当出现专家的意见趋向一致时,整理结果。
情景模拟分析法:设计面临风险时可能出现的场景,识别出关联的内外部因素,模拟内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会触发何种风险可能,以此来预测各种可能前景。
风险类别列举法:对所有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归类,找出风险表现的特点和规律。具体到本文所探讨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类别列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的识别。
实地调查法:它是通过各种调查方式获得第一手风险资料的方法,例如观察、访谈、收集文件、已经通过使用照相机和录像等工具。
风险评估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可能造成的损失,为后续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专业分析依据。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潜在损失的影响,分析企业最大承受能力,分析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决策提供依据。
风险评估的手段,运用评估数据模型,定性、定量评估模型,通过科学的评估手段进行分析。针对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新华信提出了ABI评估模型作为一个基本评估思路。
另外,除了掌握基本的评估思路和方法,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需要保护资产的价值是多少?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导致风险的原因?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有多大?风险已经发生了?当前造成的损失有多少?会给企业造成多大的损害?企业是否有承受能力?能够提供的风险对冲手段有哪些?这些关键问题可以理清思路,确保评估方向正确。
风险应对在风险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拿出应对的措施和手段,为的是对冲风险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首先要具备认识和评估风险的能力才能提出应对的措施方法。
事前应对,通过实地、电话、第三方等多种手段和形式
进行调查,在源头上将风险降到最低。设计调查表格,找出关键问题,并通过调查不断修正调查表格,直至找出真正需要调查的内容,了解风险形成的可能性,从源头上对风险进行识别。
事中应对,学会使用评估模型,对于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应具备建模能力。应该经过评估之后,通过抵押、担保、开立保函、信用保险等手段,对金融机构及金融产品有深刻认识和了解,并会使用。
事后应对,制定风险预警和监控措施,及时将疑似问题账款提交法务,并协同法务人员一起共同制定催收计划。
制度考核只有建章建制,建立起完善的工作及考核制度,才能指导员工进行工作,同时又能对工作绩效进行有效的考核,奖勤罚懒,通过考核固化工作技能,风险意识。制度建设的要点是建立工作制度,而重中之重是建立规范信用风险管理的工作制度。
按照调查一评估一授信一监控预警一催收一分析的信用闭环管理制度体系,在每个环节建立完善的工作标准,并建立信用风险工作的KPI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制度将培训技能内化为工作推动力,通过KPI绩效考核强化工作结果导向。KPI制度的指标选取可以借鉴平衡积分卡的思路进行。
第三阶段:信用风险文化
通过上面的两个阶段六个步骤,我们认为能树立起正确的风险意识和观念,但是风险意识主要形成在每个员工个体之中,员工具备了一般的技能和知识,由于面对风险的当事人在企业的位置不同,不同层级的人会自觉规避对自己有害的风险,但未必能规避对企业有害的风险。也就是说如果不对外界进入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很可能产生相反的风险意识,即对企业有害的风险意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个阶段,建立风险文化。
风险文化,又称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控制文化,是一种融合了现代企业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稳健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风险管理文化有清晰的路径和概念,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往往会大大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把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销售、财务、商务业务的整个流程,使风险管理由理论和规章制度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的发挥作用。
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包括主导思想、规则、结果导向,这三个方面构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基本结构。主导思想:从商品到货币是惊险的一跳,完成这个跳跃就是销售,而且是有效销售的过程,根据这个思路推论下去,我们认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导思想是一站在销售的角度看信用风险控制。规则就是建立风险控制的底线和制度,按照调查、评估、授信、预警监控、催收、分析建立信用风险闭环管理规则。结果导向:在每个环节都倡导以数据为基础,以促进有效销售增加为最终结果的导向。
这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基本结构,以确定主导思想为前提,明确规则为了确定工作逻辑,结果导向为了促进规则有效的实施和采纳。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一个清晰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让员工在具备风险意识之后,逐步内化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并自觉指导各个岗位员工工作。
机械行业风险范文5
一件产品可能是“中国制造”,也可能是“美国制造”,但它“全球工程”的标签是公开的。
通用、福特、丰田、铃木、宝马、克莱斯勒、劳斯莱斯和大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除了同为汽车公司之外,它们在海外都有外包的设计、产品工程和高科技诊断系统。
沿着外包服务的价值链发展,离岸外包行业正在展望开发每年7500亿美元的全球工程设计服务产业。一件产品可能是“中国制造”,也可能是“美国制造”,但它“全球工程”的标签是公开竞争的。
工程服务外包(ESO)究竟是IT活动,还是工程活动?对此,产业都承认,它是二者兼而有之。然而,也有一些工程服务供应商认为,他们是一个独立的行业类别。
“IT 和ET (工程技术)极为不同,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Neilsoft公司主席兼常务董事柯坦・巴克西(Ketan Bakshi)说。Neilsoft是印度一家专门从事工程服务的公司。
ESO与IT外包(ITO)或业务流程外包(BPO)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讲,ESO要求接包方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更大的区别是,当你把工程设计服务外包出去的时候,就会泄露产品设计、竞争强项和公司商业秘密等。这也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ESO不像业务流程外包那样,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之后立刻就流行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公司开始实际尝试外包工程服务。在产品设计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而核心工作绝对不超过全部工作的15%到20%。如果管理得当,其他80%的工作完全可以外包。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ESO真正出现。但在汽车行业,因为其设计密集型的特殊属性,在外包方面仍处于落后状态。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家第三方企业能够提供真正的、点到点的汽车设计。他们可以设计零部件,但创建整个系统,却需要非常高超的专业技能。因此,汽车企业多数选择在海外建立直营公司。
根据Nasscom和Booz Allen Hamilton在2005年的一项调查,2004年花在工程设计上的钱为75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增长至1.1万亿美元。
根据同一项调查,全球外包的工程设计服务总值,包括直营工程中心、与当地企业建立的合资公司,以及通过传统的外包方式在内,正继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将从2007年的大约4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800亿美元。
选择直营还是外包?
汽车企业关注三件事:质量、价值和该领域的专长。那么,人们首先想知道的是什么?质量还是价值?
第一件事情是追求优质,其次是价值,没有前者也就谈不上后者。他们关注的另外一件事,是领域专长。这确实是一项关键因素。简言之,工程设计是一系列流程。那么,汽车制造商更倾向于什么样的外包呢?
“全球跨国公司在设立自己的直营公司之前,会先用第三方服务商‘试水’。由于第三方服务商更多地将风险分散于他们的多个客户,所以,第三方服务商就显得更保险和可行一些。” 美国波士顿的AMR研究中心(AMR Research)研究副总裁兰斯・查维斯(Lance Travis)表示。
A.K. Jain是印美跨国专业风险投资公司(Westbridge Capital Partners)的风险投资董事,与查维斯的观点完全相反,他认为:“许多工程设计在企业内部做,不外包,大部分是直营设计中心来完成。”
有趣的是,甚至不同的汽车公司,对此似乎也有分歧。在全世界拥有11个设计中心的通用汽车公司认为,设计是其最关键的经营要素之一。“所以,我们会建立一些机构和设施,以便向设计人员提供优化创新过程,并设计未来车辆所需的地点、氛围和工具。”
然而,为了降低成本,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福特公司,已经与印度服务商Rico Auto达成协议,将双方合作的一些零件、工程设计服务和与IT有关的服务,从印度外包了出去。
同时,进入到工程设计服务的软件企业觉得,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点到点的服务,包括各种软件需求。这就是他们相对于纯粹的工程设计公司的优势。“领域的专业知识总是可以雇佣到的。” 几何技术公司(Geometric)首席执行官兼常务董事拉维(Ravi Gopinath)说。
印度塔塔公司(TCS)也产生了“全球工程设计中心(GEDC)”的想法,该公司曾赢得为法拉利公司的法拉利一级方程式赛车开发提供IT和工程设计服务的业务。这些中心是客户自己的工程设计部门在印度的“无缝延伸”。
然而,就目前而言,这两种模式都存在。
率先行动
“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印度,将在扩大容量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的副总裁凯文(Kevin Dehoff)说。
有趣的是,印度软件外包的竞争对手,如中国和中国台湾,在工程服务市场是没有办法接近印度的。因为在这个空间里,领域专长是一个关键因素。
但一些东欧国家,特别是俄罗斯,是一个对此类工作非常有吸引力的离岸目的地。该国几乎学生人数的一半都主修技术、科学或工程,远远多于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而且,据俄罗斯国家软件开发协会(RUSSOFT)透露,俄罗斯的工科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前,都会在学校花上五六年,以确保得到更完善的培训。
目前在俄罗斯,参与流通的有学位专业人才达130多万,估计有235万以上在大学接受教育。如果这些数字和研究看上去过于学术的话,全球技术领导者的行动,显示出俄罗斯人才库的强大力量。在该国,由太阳计算机公司、英特尔、阿尔卡特、IBM、惠普和其他公司所有的独立研究和开发中心,已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
“ESO的优势在于,成本与价值的结合,与俄罗斯某些特定的高端、分析工作密切相关。” DataArt公司执行副总裁亚历克斯・米勒(Alexei Miller)说,“在成本上,俄罗斯可以与印度相比,而且容易获得的研发人才,专业性也更高。俄罗斯能为先进的数学研究、定量分析等,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
即使是规模较小的拉美国家,比如阿根廷,现在也证明能成为提供该服务的国家,除了熟练和有成本效益的劳动力外,该国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靠近海岸。
ValueNotes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是最大的贡献者,占所有离岸服务外包的75%,其次是欧洲,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
日本的汽车公司在谈到外包的时候,更为保守一些。他们外包的少量工作,不是给自己的海外中心,便是给专门的合作伙伴,很少与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合作。
面临的挑战
“与IT不同,工程服务要求具体的领域知识,如航空系统,以及经验丰富的工人而非刚毕业的工程师。与IT和以数据安全为首要关注问题的ITeS也不同,这个行业主要是受知识产权的关注。” Anup Sable说,他是KPIT Cummins负责汽车和配套产品的副总裁,该公司是一家业绩突出的开发汽车电子和半导体产品的印度软件公司。
汽车行业的动态性也构成一种挑战。在任何一个高科技行业里,你都永远不知道自己想制造的确切东西。开始实施之后,随着进程的向前发展,你会不断做出修正。如何管理这一进程是非常重要的。
“最好是有客户工程师跟我面对面坐在一起。”Sable说,“在很大程度上,与客户密切合作建立关系,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在发生变化时,知道如何与客户沟通也是很重要的。”
同时,如何强化巩固这一市场空间,将是面临的一个重大威胁,这将使独立的工程和设计公司更具有吸引力。
全球采购的新领域
BNI Service Strategies总裁达波斯・辛哈(Debashish Sinha)认为,工程服务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的离岸外包机会,尤其是对印度而言。基于独特的需求模式,这个市场在未来5年内,预计增长40%。但越来越多的资源限制需要很快解决。
服务的全球采购,仍是一个动态和快速演变的领域,充满策略性的业务活动。在过去的几年中,基本的业务模式――将简单、固定和重复性的工作离岸外包,主要目的是节约劳动力成本――已经转型为复杂的、知识资本密集型工作,也可以有效外包。继IT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之后,这成为离岸外包浪潮演变中的第三次,被广泛地称为知识流程外包(KPO)。
有了KPO的庇护,在全球2000多行业分支内,一个得到重视和收获利润的关键领域就是ESO,一些工业部门公司的核心知识产权发展活动,都外包给专门的境外厂商,他们拥有大量高技能人才资源。
工程设计外包发展非常迅速,从简单二维和三维的起草和建筑制图服务,到高价值的分析和设计服务,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程设计和有限元分析,以测试生产部件的稳定结构;计算流体力学来测量流体流经生产部件的性能;以及噪声振动抑制工程(NVH)的专业测试,分析在汽车设计时的外部噪声。
发展到今天,工程设计外包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设计服务――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起草、概念确认,有限元分析等等。
原型――制造原型和测试,包括先进的模拟。
工艺流程设计――与产品工程师合作,设计和实施流程,包括核心制造工艺。
产品测试――测试设计及执行情况,并报告。
质量控制――质量评价检查和质量控制流程管理。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设计和实施PLM的信息管理和应用。
实施自动化控制和企业资产管理。
新兴的离岸外包机会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对工程设计服务的支出,估计每年为8000亿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预计将增至超过1万亿美元。然而,在这8000亿美元的支出中,仅有不到2%是离岸外包。
考虑到在工业化国家内,对工程技术的需求和可用的技术资源之间日益增长的失衡,以及企业积极转型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中心组织,未来的5年内,我们有望看到一个工程技术服务发展为全球采购的高增长转型。在此期间,工程技术外包服务预计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40%。
对工程技术服务外包的需求,主要来自于6个重点行业,具体统计如下:
1. 高技术和通信(21%)
2. 汽车(19%)
3. 制药业(13%)
4. 建筑和工业产品(10%)
5. 航空业(9%)
6. 消费类电子(9%)
这些部门加在一起,占ESO支出的81%,剩下的19%,来自其他更广泛的专业化垂直市场。
ESO的驱动力
在需求方面,引领离岸工程外包服务有多方面的关键因素,最主要的推动力仍是企业获得高技术、但较便宜资源的能力。例如,印度和中国都有大量的工科毕业生(印度每年有超过400万名工程或相关专业毕业生),可以提品设计、工艺设计、原型、测试、质量控制和报告工作。
除此之外,北美和西欧的许多工业化国家通过离岸制造,降低了生产成本。伴随这一经验深入了解制造过程的合作国家也有了相关能力,现在已能提供上游领域的服务,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的总成本。
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可以降低成本(估计约30%),缩短上市时间(减少15%到20%的产品开发周期),获取知识资本,在外包地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建立灵活的资源配置。
在供给方面,ESO主要是受利益驱动,是比其他传统外包服务更好的业务指标。
ESO的主要供应商
2007年,外包黑皮书在全球17个国家调查了130多家ESO供应商。据此调查,ESO领域排名前列的供应商包括:宜心(EASi)、印度第三大商用车制造商Eicher、HCL科技公司(HCL Technologies)、Infosys、塔塔集团(Tata Group)和威普瑞(Wipro)等。
印度和中国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离岸ESO国家。然而,随着“可雇”人才的短缺,以及国内经济不断增长产生的需求,使其他地区,尤其是东欧和拉美,也开始可能成为极具竞争力的ESO地区。
提供ESO服务的公司,可以再细分为以下几类:
离岸IT服务供应商,增加了提供ESO服务的能力。
将注意力集中在ESO上的单纯离岸服务供应商。
跨国公司的离岸分支单位。
国外纯粹的ESO服务供应商,在海外成立交货设施。
ESO的抑制者
从买方的角度来看,投资于ESO在相对不成熟的多方管理协同过程中,存在很大阻碍因素,在供应商眼中,宽松的安全保护环境下,核心知识产权保护和保护标准也在引起很大的关注。
然而,我们的判断是,离岸工程服务外包行业一个主要的抑制者是供应问题,缺乏可用的合格的工程资源,来支持这个业务模式。ITO和BPO行业几年里一直面临着资源问题,工资上涨和员工减少挑战着厂商在他们有限的能力内,提供符合客户期望的质量和生产率。据印度IT服务部门和BPO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在人才库中,仅有四分之一符合雇佣标准。
工程服务空间内加剧了这些挑战,成长中的经济体,如印度和中国,都以两位数字增长,增加了对优秀工程技术的需求,导致严重的资源制约,尤其是在工业和建筑机械行业。
ESO的风险
虽然企业很快发现了这个机会,并开始拥抱ESO,但还有几个风险因素要慎重考虑,予以有效管理:
高度合作的流程意味着,在发展和管理虚拟全球工作团队上,面临着比ITO和BPO更大的挑战。
大批量交货,严守规定,增加了复杂性。
高度的重复性和“万一”导向的最优化,使流程规范和生产率测量更为困难。
非常高的专业领域知识的要求,对厂商而言,降低了“可雇性”和“可培养”的门槛,同时也使招聘更具挑战性。
从客户那里转移来的高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更多的转移时间、更高的转移成本和节省多长的从订货至交货的时间。
顾客退出成本很高,要求一个由买方承担的高层次承诺。
因此,审慎的计划、供应商选择、过渡管理,最重要的是,从执行领导方得到承诺,是一个有策略性的主动的ESO的成功关键。
结论
ESO给公司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如果这些组织想制定战略,可以明显减少开发市场的时间和降低新产品成本。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这必将给组织提供一个新的竞争优势。基于这个原因,离岸工程设计外包机会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并且,我们相信,在未来5年里会成长非常迅速。
尽管缩短时间和减少成本的机会前景诱人,从供应方角度来看,业务指标持续向好,但买方还是应该在进入这个关系时高度谨慎,要明白,外包核心业务流程将需要买方巨额投资,而且从整体来看,全球人才资源有限,招聘一支强大的技术团队会越来越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竞争甚至会比客户竞争更激烈。
作者:Adyasha Sinha
机械行业风险范文6
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高排放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用意是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京都协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竞争。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美国未来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也于2009年10月和11月先后通过了从2010年起在其国内征收碳税的议案,并希望将其发展成为针对欧盟以外国家的碳关税。2009年7月,我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
碳关税与WTO规则
依据WTO有关规则,碳关税的合法性是不太明确的,但综合分析,碳关税最终被WTO认可的可能性较大。
第一,从其违规性的角度来看,WTO的核心原则之一是非歧视原则,包括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两个方面,而碳关税的征收将对象国以是否实施碳减排限额为标准进行划分,区别对待,并且进口产品与其国内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排放标准和排放成本很难准确比较,很容易使进口产品受到歧视,从这一点看,碳关税有违WTO基本原则。碳关税同时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责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减排义务,碳关税的提出是将减排的责任强加于我国企业。
第二,碳关税具有合规性的依据。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中第20条的一般例外规定,允许成员国在某些情况下基于环境、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以及公共道德的原因的进行贸易限制,这为碳关税提供了一些合理性因素。
第三,碳关税能否获得WTO的认可,暂无先例可循,但综合分析,因为碳关税是有关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贸易措施,有别于其他生产要素,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愈加重视和支持,所以WTO很可能不会阻止碳关税的实施。
碳关税的多层意义
低碳问题集国际政治、经济、技术问题于一身,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进行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确立低碳经济国际规则,事关未来全球各国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地位,低碳问题很可能将逐渐上升为“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博弈的主战场。美国、欧盟等国家力推低碳经济,有着“就势”与“做局”的双重图谋。所谓“就势”,是指低碳经济符合了世界经济潮流,全球气候变暖、金融危机让低碳经济迅速上升到全球新一轮产业调整方向的战略地位。所谓“做局”,是指美欧等国家从最初推行低碳经济政策时就嵌入了超越单纯气候问题的战略意图,其中包含着争夺新型经济模式和未来战略性产业制高点的意图,包含着争夺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话语权、争夺掌控新的环境保护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图谋,包含着利用低碳经济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图谋。从世界范围来看,碳关税在促进削减碳排放方面的意义不大,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背后隐藏复杂的战略利益分配关系。
从征收碳关税的直接利益方面看,―方面,美、欧国家通过征收碳关税,可以使进口的高碳排放产品在其国内价格提高,会减少对这类产品的进口量,对其国内高碳排放产业形成一定的保护,有利于其缩小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其财政收入,减少财政赤字。
从中长期的战略利益方面看,美欧国家将低碳经济模式和新能源产业作为引领下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战略性产业,试图带动经济复苏,进而在未来抢占绿色产业制高点。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一改以前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消极态度,不仅将低碳经济作为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的主要政策手段,而且积极推动国会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立法。奥巴马政府做出的这一转变,有改善美国国际形象的意图,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寻找下一轮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经济增长点,巩固其在未来以低碳化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推行碳关税只是美国基于中长期发展而打出的一张战略牌,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主导地位是其最终目的。美、欧国家已经意识到,以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为核心的上一轮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点迫在眉睫。如果能在低碳经济领域成为世界领头羊,将有助于维护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统治地位,抢占下一轮经济增长中战略性产业的主导地位。美国政府期望以实施的碳关税部分降低其国内低碳产业的发展成本,促进低碳技术的输出,使之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动机。
从战略意义来看,美国和欧盟力推低碳经济、提出碳关税政策的深层原因还包括在战略上制衡和打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出口竞争力,维护其经济霸权。美国和欧盟提出碳关税政策和更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他们具有明显的利益所在。第一,可以迫使发展中国家向其高价购买先进减排技术;第二,使发展中国家承担更高的减排成本和费用,遏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美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采取了不同的内外战略:在其国内,压制传统产业势力,为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保
驾护航;在国际上,通过推行碳关税政策等各种手段增加谈判砝码,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迫使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做出更大让步,要求其对外承诺减排量等。
由于碳关税政策的提出有利于美国和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夺更多的话语权,而其最终目的是为掌控环保领域新的国际规则制定权奠定基础。当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各国公认的经济发展的潮流,美欧国家推出碳关税政策,其支持者将占据道义制高点,反对者则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国际形象受损,贸易面临各种形式的制裁,这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了很大的国际舆论压力。碳关税对中国经贸的影响
从美国和欧盟占我国出口市场的份额和我国对其出口产品结构的角度来看,如果其正式征收碳关税,将对我国工业产品的出口产生较明显的影响。第一,长期以来,美国和欧盟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场,占有我国出口市场的较大份额。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总额为2208.2亿美元,其中占我国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的18.4%。根据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欧盟占我国出口市场份额的19.8%,两者之和接
近我国出口市场的近四成。第二,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在我国对美国出口商品中,机电、建材、化工、钢铁、塑料制品等高碳产品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重。如,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
国内有学者曾运用数理模型对碳关税对我国的影响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如果美国及欧盟开始征收碳关税,以30美元或60美元每吨的碳关税税率计算,可能使我国工业部门的总产量下降0.62%至1.22%,使工业产品出口量分别下降3.53%至6.95%,同时工业部门的就业下降1.22%至2.39%,而且以上冲击可能在5-7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持续影响。还有学者运用同样模型测算,在以上条件下,将拖累我国的GDP下降0.021%至0.037%。
从征收碳关税影响的我国具体行业方面来看,玻璃制造、化肥、水泥、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将面临较大冲击,另外通常被认为不属于能源密集型或碳密集型行业的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和办公机械行业的出口与就业也会面临较大影响,也为这些产品的原材料中内涵能源值较高。
应对碳关税
根据以上分析,美国和欧盟在未来通过和实施碳关税政策的可能性较大,对我国工业品出口、就业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小觑。这就需要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提前谋划和布局相应的对策,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建议:
(一)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内适时开征碳税
简单的说,即在一国国内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种。根据WTO有关协议的规定,双重征税是违背WTO规则的,如果我国在国内对企业开征碳税,美国和欧盟就会失去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合理依据。与被对方征收碳关税相比,在国内开征碳税,一方面可以将碳税收入部分用于支持国内企业节能减排改造、新能源利用和技术开发,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促进我国产业机构改善与升级;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部分碳税收入以合理方式用于补贴国内相关出口企业,这样可以弥补征收碳税对出口产品竞争力造成的损失。目前,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都已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法国也计划今年7月起开征碳税。我国应考虑在“十二五”期间适时在国内开征碳税。
从国内征收碳税对我国出口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虽然短期内企业会有成本上升压力,但从中长期和整体范围来看,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不大,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
(二)出台相关政策,启动国内碳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
目前制约中国碳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缺少相关管理政策和办法,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期,我国承诺到2020年时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45%。这为启动我国国内碳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新的契机。
尽快拟定有关管理办法,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和发展,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功能主要定位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为国内已获得联合国核证CDM项目的减排企业寻找国外买家,促进达成合理价格。第二,为国内自愿购买碳减排量和碳排放权的企业提供交易的平台。
此外,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在制度设计上,可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强制减排和交易的模式。即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制定碳减排时间表以及减排基准线,以确定每年的减排额。第二种模式是自愿减排和交易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要求碳排放权的买卖双方企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种模式的减排效果显然会落后与第一种模式,但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初期,对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冲击会小一些。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应先推行第二种模式,待低碳技术和市场发育较成熟后,再全面推行第一种模式。
在未来正式实行碳税制度以后,应允许企业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一定量的碳排放权来抵扣碳税。与碳税相比,碳排放权交易在减排目标上更加明确,减排效果的确定性更好。碳税的实施阻力较大,而企业一般会较偏好碳排放权交易。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应协调好这两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减排政策的关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内需市场,减少出口依赖
从改善外贸发展方式入手,突破碳关税的贸易壁垒,需要通过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改进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降低工业部门的能源密集度和碳排放密集度,进一步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降低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应不断扩大内需市场,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度,尤其是对高排放行业出口的依赖度。在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具体策略方面,首先,要重点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其次,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牵头整合国内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开发低碳产品;再次,要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第四,须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列。我国的技术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