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结合 创新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8-02

一、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化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从广义上讲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由“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体系整合完善后,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和改革创新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性改革内容

1.整合更新课程教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广泛,同时部分内容偏僻陈旧,与现实工程技术严重脱轨。比如,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中,各不相同的刀具,使用的机械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方法种类繁多,老师无法做到一一向学生教授,面面俱到,事无俱细的讲解,学生也无法做到全面接受,且在现实中也无法全面实践到[1-2]。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领进门,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中内容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更新陈旧的知识点,增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使教材内容与新时代科技发展紧密相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老师重点讲解基础理论知识、难点、要点及实践应用,使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理论知R,并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真正掌握促进新时代技术发展的实践与创新技能[3-4]。

2.创新教学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产品成型方法为体系,重点讲解基础知识、难点和要点,综合分析工艺原理、工艺方法和产品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现代新工艺的知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与现代新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讨论,不同的课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方式,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另外要增加实验课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理解抽象和难懂的概念,掌握具体的工艺要求、操作方法以及实践技能。还可以结合当今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电化教学、工艺设计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技能。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相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样与机械工程实践生产紧密相联。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时,尽量少讲纯理论和推导理论,要以实践中的实用性为主,与现实生产实例相结合,融会贯通地讲授知识与应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6-7]。

2.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技能,要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切实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从实际参与工作的现象和规律中提炼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利用,总结实践经验,切实领悟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工艺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应用技能,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升华[8]。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机械制造工程的实际环境、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建设完备的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并给予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还会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切实体会新时代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9]。

四、结论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并得到创造性的锻炼,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与统一的整体,教育工作者要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努力探索理论教学创新性改革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俊茹,张悦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探索[J].高教论坛,2010,4,(11):69-98.

[2]彭海燕,王晓军,周莉,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3):32-35.

[3]倪卫华,汪中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146-147.

[4]许蓬子,邹青,呼咏,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16(2):59-61.

[5]伍国果,谷明信,鲁鹏,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6):104-105.

[6]魏效玲,尉鹤缤,陈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85-87.

[7]隋荣娟.有限元仿真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0(15):25-26.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基础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

根据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由于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理论研究和学习的作用在于便于让学习者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地实现对该学科的掌握,以便进一步掌握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提升实践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律。

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非常良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各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认可。不可否认,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确实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滑向一个极端――片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甚至否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要具备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片面强调学生实践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容易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方面片面的追求,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片面注重学生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这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并且不利于学生对实践系统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朝着“机械者”发展。而实践总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实践,即使以工科性质的实践锻炼,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毕竟实践的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动,而没有理论的支撑,稍微的变化将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新工具的顺利操作,如此原来的实践的培训效率将是极其低下的,甚至付出的将成为沉没成本,这将是对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理论学习的缺乏,将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由于理论抽象性的特质,所以学习起来是很枯燥的、繁琐的,但是它却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地掌握理论总结的方法,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此外,理论学习的这一特质还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知识体系的适时更新,从而为学生将来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缺乏理论基础的实践将进一步促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即“职业性”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的理论将无法实现进步,进而实践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实践中的问题必须及早发现,虽然直接操作者(这里指的就是我们这些通常称为“高级技师”的群体)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一定要具备发现问题并将其表述出来的能力,这里需要他们具备相应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尤其在方法论方面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程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通常只能依靠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才能解决。否则,实践将只能限于实践本身,而没有较显著地推动其本身及理论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培养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构建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而且需要构建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职业教育的状况和水平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要靠高层次的专职研究人员,还要靠那些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积极和有效参与。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下策略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改变课程设计中实践课一边倒的倾向,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还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即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二)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他们的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地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

(四)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适应性。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枝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五)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与理论(原理)的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有些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不应该搞实训;其二,需要实训的,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进行考核体系的科学调整。

当前的自然科学对实践及实践中的创新考核体系建立是比较完善的,对社会科学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考核由于其教学成果(即学生)的表现难以及时显性化,因而还不是很完备,考虑其结果的滞后性,拟应对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并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

此外,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他们一生的工作及接受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敏.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唐庆生.职业高中的地位、作用、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3]杨君莲.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 中职院校 机械基础 教学方法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特别是专业型及实用型的人才已经出现巨大的缺口。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工作质量,对社会机械专业人才的理论及实践素质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中具有社会竞争力,中职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性,改进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一、加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目的性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具有目的性的教学行为,会促进教学行为的科学化。教师应当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内容出发,进行机械基础教学,让学生的基础学习成为其实践水平快速提高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实物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理论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机械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在目的性较强的教学行为的引导下对知识具有感性认识[1]。

在学生的学习后期,都会有企业的实习安排。一般来讲,企业的实习内容大都为机械传动操作及机械的零件安装与检修等工作,学生只有具有基础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实习学习。教师要以此为目的,对学生进行机械基础教学,利用生动的实物,让学生认识到中职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用武之地,促进学生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升华。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定轴轮系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带着学生去参观真实的车床主轴箱,让学生对课本理论基础有更形象与全面的认识。

二、加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师生互动

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理论内容丰富,教师只有采用灵活与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高效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关注每一节课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当前的企业生产情况,对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分析,加强理论与具体案例的联系,结合生活与实际,引导学生摆脱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良情绪。教师要在课堂中开展合理的讨论活动,营造轻松的机械基础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针对重难点进行深入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也可以针对学生的作业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作业中的问题,为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还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机械结构的相关内容时,一些学生无法牢固地掌握机械结构,也不能有效地辨别机械结构的类型,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找到好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一些题型,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用课本上没有内容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加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问题引导

培养中职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完善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教师应当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课堂中思考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思考情境,让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深刻地理解机械基础理论学习内容。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棘轮结构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看一张自行车的图片,让学生针对这一图片进行深入思考,看自行车与课堂中学习的棘轮结构有怎样的关系。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讨论,让学生在头脑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经过合理的思考,学生会发现自行车的脚踏板反转时无法实现倒车这一现象与学习内容相关。从这一现象再引导学生反思理论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机械基础理论知识,促进学生机械学习方法的形成。

四、加强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案例引导

教学案例是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有效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机械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机械基础教学内容较抽象,实际的案例会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机会。教师可以得利用我多媒体及网络平台等,为学生呈现一些受限于空间与时间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案例面前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平面连杆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这样的机械结构,对重点位置进行标明与突出,利用动态化的课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选择生活中的饮水机等实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充实,促进学生头脑的清晰,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中职机械基础理论教学是服务学生实践水平提高的重点[2]。在中职院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采取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机械基础理论学习意识。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的科学化,是培养社会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认可程度的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调查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时,85.0%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比较合理,说明多元化教学法被大部分学生认可接受,并且希望以后其他的中医课程教学时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宽就业口径;高等职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17-03

工商管理专业是众多高职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近几年,随着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职院校认为该专业的职业面向较为宽泛,没有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入职困难,因此,纷纷增设专业方向,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现场作业管理与控制、质量检测与监控、企业物流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方向,构建宽就业口径下的工商管理企业群能有效地适应社会需要。

一、构建思路

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虽然普遍很高,但专业对口率和区域留存率均很低,尤其是工作2~3年后在管理岗位上升迁的比率更低,说明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就业面向往往强调与职业岗位的同一性,却忽略了工商企业同一管理岗位从业空间很小的现实。现实中,工商管理的职业岗位在管理职能的要素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需要从业人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常常相通。因此,让学生所学专业对接十分具体的管理工作岗位,不符合企业的用人实际,而让学生在较宽的职业领域,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个体化特点选择学习课程,既符合高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又能够与工商企业的用人需求相吻合。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按照产业和工商企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专业群内各专业的“职业联系”表现在相关工作要素的关联上。就工商企业管理职业岗位而言,其建立在管理职能基础上,所体现的是工作要素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实施管理行为,实现管理目标,而管理职能之间存在相互依托的内在联系,从而构成工商企业的管理系统。

构建宽就业口径下的工商管理专业群是指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的职能和职业岗位群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品质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组建成专业群,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环境需要,分别确定龙头专业,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构建模块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二、构建内容

(一)培养目标

高职管理专业群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经济和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中从事相应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群的就业岗位,首岗为工商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生产作业现场中的业务主管;升迁岗为工商企业的部门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区域经理(助理)和基层门店店长等。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把握“四个关系”:一是“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对企业随时发生的问题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的策划、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二是“管物”与“管人”的关系。毕业生的团队融入能力以及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三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由于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因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因此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四是“单体”与“协同”的关系。学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等职业素质。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

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

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技能训练体系由“点、线、面”组成。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如《市场调研与开发》课程中的“调查问卷设计”,《仓储管理业务操作》课程中的“入库、在库、出库”管理等。“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如《市场调研与开发》课程中的编制市场调查方案、信息采集与处理、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制定市场开发计划等全部训练项目。“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以及职务升迁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具体实现方式是: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工商管理专业群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包括工商企业基础管理岗位的轮岗实习和不同专业管理岗位的定岗实习。基础管理岗位实习时间为2个月左右,学生在合作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岗位进行轮岗,每个岗位实习时间为2周左右,主要解决企业认知、岗位认知、工商企业不同职业岗位的构成和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等的认识。定岗实习是根据专业方向安排在专门的岗位上,实习时间为2~3个月,主要提升学生的岗位认知、一般作业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群定岗实习不能以班级为单位成建制地到一个企业,每个实习单位安排的学生以5~6人为宜,学生在学习中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实习企业应安排专人作为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卓梅,王学军.“能力开发”系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95-98.

[2]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91-94.

[3]章建新.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辨析[J].教育与职业,2012(35):5-8.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Group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Wide Employment Caliber

ZHANG Jian-xin

(Tianjin Vocation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410, China)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范文6

1 社会缺乏对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

职业教育中专业技能教育是其优势和特色所在。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老师、学校甚至社会对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1 社会方面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一种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一个只能做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的一线操作工人,很难成为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性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只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就可以了。

1.2 学校方面

由于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导,使得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各方面比例失衡,主要表现在:(1)学校大大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而对基础课教师很少组织培训、学习,而且大规模以外聘教师为主,这些老师较之本校教师责任心较差,难于管理,教学质量很难保证。(2)学校为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对生源几乎没有要求,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学习风气大大下降,基础课教学更是难以较好的开展。(3)职业教学的职业技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评价体系,而基础课评价体制不够健全。

1.3 教师方面

不少职业院校的老师也错误的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没必要对基础理论课做过多要求,及格就行,再加上部分学校对基础课时的不断减少,无形之中降低了基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一部分理论老师有懈怠心理,不能积极加强学习,教学水平很难有较大提高。

1.4 学生方面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选择了职业院校,大都抱着“学习一技之长好就业”、“来技校就是学技术”的思想,再加上社会、学校、一些老师的错误引导,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基础课学着无用,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报有“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想法,不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

2 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策略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的,必须平衡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中职的基础课程教学呢?

2.1 学校应转变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首先,学校应抛弃错误陈旧的中职教育观念,那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的一线操作人员的想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了。职业教育应该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既具有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一定操作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转岗、创业和深造基础的综合技能人才;其次,学校可适当的对生源进行一定的限制,或者至少对较好的生源和较差的生源加以区别,对其进行分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这样,良好的教学质量推动就业的发展,从而侧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重视基础理论教室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赛教、观摩教学等方法不断促进理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建立健全而完善的理论课评价体系,严格考试制度,改变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思想,将学生的每门课程成绩作为推荐就业的重要指标,择优推荐。

2.2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意创建良好的课堂情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传输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对于参差不齐的学生,采取适当的分层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知识难度,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组织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深度学习,也可以在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这些学生在学生中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基础课教师任何时候不能有懈怠心理,应当通过学习、培训、听课、总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2.3 学生应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职业教育的学习,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综合型的有用之人

学生要克服自卑心理,面对基础课程,摒弃“我就是一个差生”的消极思想,改变“成才之路必须上大学”的想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为自己后续学习和学历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