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1

【摘 要】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二外日语往往成为学生首选的一门课程,如何创建二外日语高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是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们努力探索的目标。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的视角下对高校二外日语的教育策略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 建构主义;二外日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77-02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开始在自己母语之外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作为自己叩开他国文化大门、了解世界的一个途径。是否精通一门外语以及熟练掌握语种的数量也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日本作为一个与中国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国家之一,其国语——日语,继英语之后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最为流行、风靡的第二外语,受到众多学生的热捧。但由于受到环境、学生素质、师资以及学制的影响,高校二外日语教学还是显示出了种种不如人意之处。

一、高校二外日语的教育现状

1.高校二外日语的教育理念。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我国的外语教育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教育理念。结构主义语言学侧重对语法结构的研究与学习,认为语言的一些要素均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长期在此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对单词的发音、句子的语法以及词汇的学习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而对于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等则采取了轻视的态度。而在日常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要求人们对语言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还要了解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以及对语境的把握,倾听、表达、理解等能力的考察,这就使我们要对以往的教育理念及方法策略进行反思。

2.高校二外日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高校二外日语学习的学生来说,日语是陌生的。在高中或者初中学习阶段中,并没有接触过日语的学习,可以说日语的学习是零基础。因此,教师在初步讲授二外日语的相关知识时,一般是从词汇、语法出发,将侧重点放在阅读以及句子结构的学习上,而对于听说的训练则严重不足。这固然有学生自身基础薄弱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其他非专业课学习有关。专业课的学习关乎着学生能否毕业、能否拿到学位证、能否找到一个好工作,因此学生们在专业课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其次,第一外语英语的学习已经成为了高校学习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甚至与学位证挂钩,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到英语水平的因素;而之后才是作为第二外语的日语,这也注定了学生们留给日语学习的精力已经少之又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者,由于高校课程安排中分给二外日语课时的固定性与有限性,导致了教师只能用来教授学生一些语法、词汇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听说方面的练习以及同学之间甚至与外国友人之间的交流就更加不可能了,这也是我国高校二外日语学习方面的缺陷之一。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对二外日语教学策略的启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著名的人物。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的学说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种学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占据的主动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倡“发现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须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领导作用,师生共同探索研究,达成知识目标,获得能力,深化价值观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打破学生现有知识平衡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平衡的过程。

参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师在二外日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将学生逐渐引领到理解性与创造性学习的轨道中去。教育学生学习日语不应该只单纯的死记硬背语法知识,而应该对日本的文化背景习俗都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将语言放到其特有的背景下去构建性的学习,才可以真正发挥出语言文化的魅力。

外语的教学方法有直接法、翻译法、口语法、功能法以及问题教学法等,但“教无定法”,教师可以由建构主义理论体系推广到日语教学策略上来,合理借鉴,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1.直接法。直接法是指直接使用目的语言进行教授。也就是说在日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全程日语授课模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直接进入日语这种环境中,从而实现向环境学习适应环境进而改造环境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其好处是可以为学生创造学习日语的气氛,使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提高日语听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听课会感觉到很吃力,从而跟不上上课进度,自信心会受挫。

2.翻译法。翻译法是指教师采用目的语与母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两种语言的对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减少了语言学习的难度,有很大的帮助。

3.口语法。口语法主要侧重于口头的表达,主张通过学生自己动口“说”来提升日语水平。语言就是用来说的,只有能够运用于日常交际过程中,才是将语言学活了。学生正常认知世界、接受知识的途径是运用,学生通过词组、语法组成一定形式的句子,并讲述出来。用会话的形式使学生自己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进而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增加学生使用日语回答问题的机会,或者让学生朗读课文,用日语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向大家进行简单的发表,锻炼学生的口语水平。

4.功能法。功能法主要强调了对学生交际策略的培养。语言的学习不仅要能够说出来,还要能够自然地与他人进行交谈,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说”的能力、“听”的能力,还考察了学生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是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场景对话,或者建立二外日语学习社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相互交流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5.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指定一个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从而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每课的知识点分解成几部分,由学生的各个小组分别在课下主动查询相关知识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再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同学,教师可以再作补充说明和相关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使学生构建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坚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向学生布置一项日语名著的阅读与读后感的编写,或者对一个日本影视作品的介绍等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名著的阅读与影视欣赏中,了解学习日语的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对日语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以及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外语教育、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重视语言的运用。教师在外语教育过程中,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力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单一依靠某一种理论,要了解各种教育理念、方法的特点,结合外语教学的实际,合理借鉴,采用适合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韩冰,江春华.综合大学二外日语教育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4).

[2]杨本娟.论新形势下的二外日语教学策略[J].临沂大学学报,2013,(3).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新的认知模式,反映在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深刻地改变了包括课程、教法、学法、评价在内的各个教学要素;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界适应全球化导致职业领域变化的教学改革,因为符合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受到各国职业教育界的认可。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内在规律,寻找其相似和相异点应通过对两种教学思想特征、运行模式、评价模式的多维比较,从而概括出两者可资借鉴的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相对于行为主义而言的,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革命,尽管某些流派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自身的方式,在教育学习方面,认知模式的改变导致的是课程、教法、学法的变革。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则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学科导向教学模式的颠覆,认识到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本质和发展需求,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跨空间、跨时间、跨专业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本质。对于这两种教育教学思想的多维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特征比较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筑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其关键点在于改变行为主义的认知的单向输人模式和认知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以及知识的动态建构特点。建构主义本身的流派众多,但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思想的特点首先在于师生关系的改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再是灌输者和接受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是一项针对实际情况的自觉行为转变,目的在于改变职业教育面对社会经济变化的被动局面,以能力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为受教育者提供宽阔的职业前景和发展平台,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学习领域的形式把与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的开放型教学;教学评价多角度包括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重视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注重学生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创新精神;它是一个完整的职教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这样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见表1)。

通过对这两者的细节比较,可以发现,这两者在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上,尽管细节上有所区别,但是保持了大方向上的一致。这主要是建构主义思想作为认知方式,更多地是一种指导意义上的教学思想,适应于大教育的领域,体现了一种抽象的教育观。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这是具体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指导思想,更强调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环节的各方面体现的较为具体的视角。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途径比较

在上文中提到了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三种主要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人教学,尽管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法、教材、教学环境等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基本遵循着类似地教学环节(见图1)。

可以看出,这三种教学法在整体构架上有三点是保持一致的,即创设情境为先,然后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最后进行评价。在遵循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应该注意两个特点:所有的教学环节在主客体之间,或者说学生与其建构的知识体系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则是单向的线性发展关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上与建构主义思想教学法区别不是很大,其中,资讯、计划和决策三个环节就相当于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为能力培养收集外部和内部信息,设计恰当地行为模拟方案,为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实施环节方面行为导向教学法所遵循的原则是与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是近似的,或者说,两种教学思想有着近似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在整体性上有一点与建构主义思想有很大不同。与学习领域的教学范围相对应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学科体系,打破了学科导向的限制,目标在于培养跨学科的、能够适应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能力。正如建构主义所持的观点,只是不是固有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的认知关系中建构而成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职业行为能力的劳动者,他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关键能力,能够适应技术、环境和职业的变化。这种能力抛弃了原有的终结式的教育状态,出现终生教育的需求。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趋势,而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以此体现出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和人的发展的动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地自由的发展”(见图2)。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模式比较

由于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不是外部灌输到认知器官—大脑中去的,而是个体注定积极建构的结果,最终形成的认知(知识)也就具有个体建构的特点,不能够以单一的外在标准进行衡量,所以建构主义的评价是审视建构过程的一面镜子,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建构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开展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在进行对建构主义教学效果的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标准:①目标自由的评价;②以真实任务的评价;③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④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⑤背景驱动的评价;⑥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⑦多种观点的评价标准;⑧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

相对于客观主义的评价标准,并不能适合建构主义环境下的认知建构动力、过程和结果。建构主义思想的本质也决定了其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相对于目前仍然很普遍的目标驱动的评价和标准参照式评价,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认知建构的效果、效能和效率。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构建主义;英语教学理论;探索;研究

在英语教学当中起主导作用就是行为主义,而在我国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深受影响轻视“输出”而重视“输入,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学生个体经验、主观能动性、心理特征以及主体地位对于学生所产生作用的忽略,而片面的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按照构建主义的观点:在客观存在的世界当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对整个世界,确立学生为学习的中心、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以及信息加工的主体,使得学习的情境性、社会性和主动性得以强调,在动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重视。而在新时期当中英语教学和学习时间过程中通过对建构主义相关理论的使用,这项工作具有十足的创新意义。认知理论分支的建构主义,这也是当学习理论当中的行为主义法治到认知主义之后所取得的进步,而这和西方教育心理学和素质教育的新理论相一致,这也是整个认知心理学系统当中最为活跃的领域,通过建构主义的兴起,带来一场革命在教育心理学当中。瑞士专家皮亚杰这是提出建构主义在认知领域当中最具影响力的最早专家,而之后诸多的专家丰富和发展建构主义使得让该主义成为完整体系。这一理论也挑战传统教学理论,所以,也可以将这一理论的产生是对传统教学的革新。

而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对实体的表达,在对表达和内容形式的运用来对语言体系构成的干预以及在内容实体当中有关系发生的过程。而理解语篇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读者能够在语篇联系当中建立的能力的体现。书面语篇则是作者和读者两者之间对建构意义进行参与寻找的动态性过程,其既可以作为作者所创造出的产品存在,又可以看成是合作性工厂,读者和作者两者在积极参与当中,做到对意义和信息获得的动态过程。反思则是新兴学习科学所强调的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的内容、教的方法以及对学习评价进行反思。依据这一理论的观点其核心理念就是对学生的自我监控、主动性学习和礼节性学习的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所以,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提供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能够做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做到对经验世界平台的构筑,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做到尽自己最大可能来对学生社会建构力的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方面是要确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推崇“发现式”学习。由于在英语教学当中,其主要任务就是对问题情境做到合适的发现和组织,这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新鲜感,而且这也是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内。而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对学生激励从而对于学习和思维的新方法发现和支配,而这也就是平常所见的认知策略,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到更高一级认知图式的形成。

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对原有传统观念进行转变。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则是对讲解知识点过于看重,这使得学生学习的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在原有传统观念的英语教学当中,则会不自觉的深陷进重复大量陈述性和事实性的怪圈当中,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给教师和学生的感觉都是虽然付出比较多的劳动,可是所取得的收获却没有。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虽然学生的经验世界比较丰富,可是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在这一过程就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世界当中做到对新知识生长点进行催生。

而在构建主义理论框架当中,学习者不只局限于学生,还包括教师,而且学习者则必须具备更大的反思性、能动性和主体性。而作为教师,则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对教师进行教学的监控能力、对研究参与的意向性能力以及个人对英语教学的实践能力做到逐渐的增强。而对语言的学习则是对于个体个人知识的构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本身就是要对社会进行构建,语言不但具备社会属性,还具有建构特征。在语言知识结构当中,其具有自身调整性、转换型以及整体性的特征。在对输入的过程当中对原有结构进行不断的改变,从而做到对新结构的形成,而在每次的新结构产生当中做到对下一次建构的参与。学习英语语言从客观实际上来看也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技能,这也是学习者自身积极主动的对输入信息的顺应、同化和选择,这就可以让新输入的材料做到和已有的信息相互之间发生作用,从而做到对新结构的重新建构和形成。

总而言之,大学英语教学则必须对教师素质进行强化,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把握,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对教学方法和目标确定,从而对学生自主学习正确引导,这样就让学生能够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期待英语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行充分探讨,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科知识的主人。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4

前苏联建构主义理论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指的是在成人的指导下或能力更高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潜在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成为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本文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三个方面探讨体育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体育英语教学的理念,以期对体育英语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1.从知识观来看,体育英语是一门跨学科课程,融合了体育知识和英语知识,具有复合型知识特征。因而,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不足以对体育英语实践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单纯生搬硬套课本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应对,这与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有关,同时,也是在实践中缺乏灵活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体育英语知识的课堂实践凸显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支架式”教学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创造语言情景和利用合作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不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应该起到“脚手架式”的辅助作用。[1]教师起着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这种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因此,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地把体育英语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方式视为唯一权威,而应该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搭建阶段性的支架,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建构他们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方式,同时,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2.从学习观来看,体育英语的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体育知识和英语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应成为被动的信息“接受器”,[2]而应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体育英语的学习过程既包含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改造,又包含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强调课堂实践的重要性。体育院系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特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抹杀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体育英语知识与体育运动项目联系紧密,体育专业知识是体育英语的学习铺路石。如果学生对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尚不明白,学习体育英语专业术语时会感到一头雾水。因而,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必要在体育英语之前,通过参与体育项目实践先了解体育相关知识。体育运动项目实践和课堂英语知识相结合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会严重影响体育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降低学生的实践效能。体育英语的学习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息息相关,他们已经掌握的体育相关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成为他们自身的已有经验,在学习过程中会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在实践活动中去检验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构建“学习、实践、服务”三位一体的专业实习体系,[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3.从教学观来看,体育英语的教学应重视学习的情境性和社会性。合作型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学生在合作型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增强对新知识的批判能力。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活动。这些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开展互学习、相互探讨,因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体育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把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过程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和指导,同时不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绝对权威,在合适范畴内对学生提供帮助。在体育英语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起着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学习过程应包括创设情境、开展协作和交流和进行意义建构。体育英语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与现实的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常常包含于相关的体育英语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依据课堂内容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去开展讨论,注重学习探索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提供建构新知识所需的合适情境,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建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另外,体育英语专业应结合当地的优势体育项目,积极开拓新型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比如:组织安排学生到较近的体育外资企业中去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体育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体育英语翻译服务的实际需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自主发现能力,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型学习结合起来。同时,体育英语课程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采取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与体育项目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体育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专项实践后,为接下来的相关体育英语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同步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了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于体育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体育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效果分析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66-03

数据库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成为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较受教师和学生重视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1]。从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而且逐渐呈现多维态势,既需要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为了使该门课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据库方面的专业知识,迫切需要探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找到一种适合于数据库课程知识结构及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是数据库课程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是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而这样的教学思想恰好可以改变目前数据库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侧重死记课本内容,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数据库教学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于“教学模式”目前没有很确切的说法,相对广泛接受的一个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乔伊斯、韦尔[3]。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产生了强烈的对比[4]。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为主,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教师为主体,是以教为主,强调教师的教授问题。而实际上,教师的教,其目的还是在于学生的学,关键点仍然是学生的学习和接受程度。因此,通过这样的对比与分析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作为计算机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数据库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从作者多年的教学过程和授课经验来看,数据库知识的授课和学习过程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点,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数据库知识的学习过程力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原理性知识,掌握应用性技能,并具有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数据库的能力。

2.数据库知识实用性强的特点使得其对学生在消化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后的实践应用要求更高,这就涉及到学生根据自身的背景知识和自身能力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最终解决的问题。

3.数据库的反映主体为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样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并不唯一,使得不同的背景知识及知识理解程度的学生对于具体的问题拥有更加开阔的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可以一定程度上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凭借自己对基本知识结构的理解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在数据库教学中的渗透

深刻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教学过程。建构主义所蕴含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定位及作用等几个方面[5]。将其与数据库教学联系起来,形成的基于建构主义模式的数据库教学过程中,表现如下。

1.知识观在数据库教学中的体现。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但同时,知识能够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做到准确地概括世界,提供支持各种活动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因此,被动的复制式学习并不能够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而是需要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进行建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对于数据库课程的知识,当然也符合知识的普遍特点,只是基于人们当前对于这一学科相关知识理解程度的一种解释,随着学科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其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会有进一步的扩充和深入。同时,数据库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而没有一种理论和方法是通用的,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运用都需要更强的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

2.学习观在数据库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当然使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认知的兴趣,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活跃的学习动机。

数据库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会有大量的实例和示例穿插其中,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具体的、能够容易被学生现有的背景知识所接纳的实例的接受,上升为对抽象的、复杂的、超出学生背景知识的概念、理论的接受和理解,这样就有别于传统的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和理论而忽视理解造成的复制性学习。同时,当新的知识点中出现了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中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时,也会促进学生产生共鸣和好奇心,为其主观能动地进行知识构建提供机会,还可以利用小组协作方式使得学生间产生相互驱动作用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学生观在数据库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学习者已经通过以往的多种形式中形成了相关的经验和一定的知识背景,其有能力对不曾接触过的新问题拥有自己的理解和刊发,依靠先验知识、自身认知能力,形成对新问题的理解与解释。数据库教学效果更注重的是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这就为师生之间就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提供了更多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质疑,然后共同解决问题,是学生不仅学会了基础知识的运用过程,还能够深刻体会其间的思考过程,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4.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因此,教师的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更应该以提供问题及问题的多解为重点,以此激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多重观点。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设定特别的学习情景,以多种方式开展学习,促使学生对于问题的全方位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努力减少干预与控制,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其对认知过程的全身心投入。对于新的知识领域和情境,能够直面并结合自身的背景知识完成学习过程。相比于传统的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承担更多的任务来实现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与实践,以探索的方式促进思考,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结语

针对数据库类课程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原理性知识与应用知识缺乏必要联系,学生单纯学习课本知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将目前比较流行的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引入数据库教学环节,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主旨和教学思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更好地在其基础上形成新的个性化知识,为己所用,更好地投入实践,以期解决现存问题。今后的工作是落实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数据库教学改革,研究这一模式下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秋红,宋瑾玉,孙静.数据库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2]郝长胜,贾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程序设计基础的新型教学结构[J].计算机教育,2007,(02).

[3]宋美臻.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07).

[4]姜坤.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5]薛红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建构主义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对策

一、引言

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等人才。然而,我们必须正视,高校输送的人才的质量良莠不齐,很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改革教学,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课程,可以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为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又被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理论。上个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提出建构主义,之后被诸多学习理论家借鉴。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学生中心论”,之后又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明确指出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和构建的。1978年,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关键要素是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教学活动。这些理论其实都有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子。可以说,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有着质的差别,十分注重教学的情境性、探究性与合作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僵化的,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过程的情境性,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获得自由、快乐的发展。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他们拿着教材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没有顾及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鉴于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实施教学。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基本教学手段早就进入教育领域,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等。比如为学生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英语原声电影或音乐,这样可以使学生处于真正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接受学习。当学生欣赏完视频或音乐后,要用英语表达内心感想,可以畅所欲言,不必在乎对错。处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般会敞开心扉,尽情享受说英语的快乐。长此以往,就能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2.鼓励小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借由别人的帮助,自主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虽然不少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合作教学法,但是为了省事,往往安排全班学生在各自座位上与同桌进行讨论,或者让前后座的学生进行讨论。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弱而部分小组学习强的不平衡状态,无法保证小组讨论的实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水平、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和个性特点等进行分组,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挖掘学习潜能。然后,教师要精选课堂讨论的问题,全面提高课堂讨论质量。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处于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获得正确答案。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在开展小组讨论前,先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思路,然后以此为基础,与同伴一起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事实证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建构,培养英语应用能力。

3.辩证看待学生差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生活阅历、教育经历等因素不同,因此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落脚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过经典的发展性教育理论,他认为差异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教师要针对差异因材施教。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为他们设置具备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起好胜心,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对于基础弱的学生,要为他们设置弥补性学习任务,使他们稳扎稳打,逐渐巩固英语学习基础,跟上教学进度。

四、结语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费时、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依旧满足于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直接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炼芬.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

[2]余萍.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任务型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2006,(3).

[3]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2006,(6).

[4]穆国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