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

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旅游资源 环境 保护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人口的剧增,我们旅游区的服务压力也不断加大,旅游区有限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同样面对前所为有的压力,而这些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使得一个旅游区不服存在,保护资源与环境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合肥市包公园作为国家4A级旅游区对于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专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实施大量具体的工作。

一、空气质量、噪声质量及水体质量

空气质量、噪声质量及水体质量是一个旅游区的基础环境质量,当游客身入空气清新、气氛恬静及碧波荡漾的生态环境中必然会轻松而愉悦的,为游客创造这样的环境也正式旅游区的任务之一。

包公园为合肥市环城景区的一个部分,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环境。公园内部有大量的高大乔木与各类低矮植物组成的自然生态体系,有效的滞留了空气中灰尘、吸收了空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及有害的氮化物、硫化物,减弱了外部噪声,保证了园区的空气质量和噪声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包公园内水体质量,2004年我园林部分进行了包河清淤工程,肃出了河底多年沉积的淤泥与污染物,之后又启动了中水回用工程,保证了每日有4万吨洁净的中水注入包河,有效的改善了包河的水体质量,并于2004年年底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对于公园内空气质量、噪音质量及水体质量,并非认为可以一劳永逸。我们有关部门对上述几项质量,制定规定参照国家GB标准定期测量。

1、空气质量,重点引用国家对空气中SO2含量、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大气飘尘浓度、氮氧化物含量、NO2含量等十几项指标按照国家规定方式进行采样测量,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2、噪音质量,引用国家GB\T14623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测量方法,对园区内噪音分昼夜进行测量,结果对照城市5类环境噪音标准,也均达到最高标准。

3、水体质量,同样参照国家各项标准,对水体的色、嗅、漂浮物、透明度、水温、PH值、溶解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20余项指标进行测定,也符合景观用水要求。

二、景观、文物、古建筑保护管理

景观、文物、古建筑作为旅游区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和核心竞争绿对于旅游区什么重要,对其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合肥市包公园对这些旅游资源的保护也做出大量工作。

包公园不光是合肥市一处自然景观优美的城市园林,其还是宋代清官包拯的家族祠堂所在,解放后包拯的墓园也从合肥东郊迁往这里。公园之内有着各类古建筑群还陈列正各类历史文物,对这些旅游与文化资源,采取了保护措施。

1、古建筑消防管理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消防监督条例》的精神,制定针对本公园的防火规范,设置各种防火与灭火设施,针对人员防火、灭火要求进行规范,对各项防火规定要贯彻从严管理、防患未然。

再次是组织领导,召开会议明确责任,责任到人。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从精神上绷紧防火这根弦。制定火灾预案,火灾一旦发生能够使得各个人员知道怎样处理,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小。防火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消防栓的设置、消防通道的畅通,利用天然水源并储存专用水源,定时检查消防设备都将是预防的关键。

设定奖惩制度,奖励在预防和火灾中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人员,批评甚至处罚在防火、灭火中及引起火灾带来损失的人员。

2、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不管对我们城市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物种优良基因保存和研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保护过程中我们首先须调查走访,需将公园内部及附近周边的古树名木定位统计,如有历史背景或传说故事的加以纪录。将统计树木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定级分类,报给政府主管部门。

然后就是对统计的古树名木加以特殊保护,如设置围栏、挂牌说明、专人看管等方法,来保证其不受破坏,并定时观察树木生长情况,进行纪录,对树木病害进行防治。

最后还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和相关管理条例,使保护工作法律化、科学化。

3、文物保护管理

历史文物是我们城市文化宝贵资源,也是我们各旅游公园的核心竞争力。对文物的保护是世界任何民族对自己文化尊重重要表现,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各级文物加以保护。

对于我们旅游区的文物保护工作,首先还是调查统计区内保存的各类文物,并将结果报政府文物保护部门。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文物,需移交文物部门保管,旅游区只能保护仿制品进行展览。对保存文物要安装国家法律加以妥善保护,专人管理。

旅游区内制定相关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方案,规定措施、明确责任,起到保护文物的效果。

4、 收入与环境建设费用支出管理

旅游区收入与环境建设费用支出管理对一个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旅游区,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满足其各项成本和运作无疑是不行的,但环境建设费用支出的不足也会使得旅游区环境在大量流动人群的压力下每况愈下,以至旅游区陷入旅游竞争力下降,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所以合理配制旅游区环境建设费用支出在旅游收入中的比例是十分关键的。

三、环境氛围

旅游区所处周围大环境与旅游区自身环境在旅游中都起到什么重要的作用。对这样的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旅游区持续发展什么关键的举措。

1、制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将旅游区环境保护法律化,是对旅游区环境长期管理有效措施。旅游区可通过所在辖区人大提出参照有关法律,提出针对旅游区的管理办法,对破坏旅游区环境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保证旅游区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包公园所在环城公园景区曾于1987年、2007年两次报合肥市人大通过《合肥市环城公园管理办法》对包括包公园在内的环城公园景区环境资源进行破坏的进行规定了具体处罚的方案并给于法律权限,保护景区环境资源。事实证明法律保护在现在法制社会中更加有为重要。

2、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保护

通过城市规划部门,划定城市公共绿化用地对旅游区环境和旅游资源进行法律保护。城市各类用地都需通过规划部门,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规划部门可在源头保护绿化用地等环境资源不受侵害,还可以对旅游区周边用地及建筑形式进行定位,使得旅游区与周边环境相互和谐,营造更加美好的旅游环境。

3、建筑、设施和景观的协调性

旅游区建筑、设施在于整体景观与文化主体相协调,互相也应具有整体性,不能互相有“矛盾冲突”。旅游区内应有合理的整体规划,建筑、设施即能满足旅游人群的各种功能需求,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整体景观。

4、周边环境与景观的协调性

在旅游区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需通过城市整体规划与环境处理来共同完成。在旅游区边缘的天际线是景区主要的背景环境,合理的边缘线处理结合区外良好环境将为整个景区营造出一个怡人的环境氛围。

旅游区与外界嘈杂的都市环境有着格格不入的环境氛围,在空间上需通过绿化隔离带隔开,以确保旅游区环境的整体性。

5、绿化与美化

旅游区作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场所,需营造出一个让人轻松、舒适、美观的环境。植物作为自然环境中美好的生命体,给人以轻松、愉悦、清新等美好的感觉,人们长时间身处其间,会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很好的利用植物造景是丰富旅游胜地景观最佳方式,这种方式十分经济实用,在物种保护上也用十分重要的作用。包公园在植物造景中采用了大量不同品种的植被,从高、中、低各层次上给人们视觉享受,也使得园内植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2005年植物统计中,包公园内人工种植了包括50多科属中的100多种植物。起到了绿化与美化的效果。

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范文2

一、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为切实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街道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党政双组长制度,明确了责任分工,成立了生态环保站,充实环保工作人员,保证了街道日常环保工作的有序展开。每月召开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例会,认真研判环境治理形势,有针对性开展巡查、检查和专项工作,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大气环保问题整治得到了保障。

二、完善环保网格化包保

针对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和施工场所点多面广的特点,详细制订并逐步完善了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建立了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网格监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了街道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有序开展了网格化管理工作,做到了街道、社区各级网格员人人有环境保护任务,整改落实人人有目标,压实了环保责任。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奖惩措施,有力的促进了环保网格员工作的落实。

三、污染防治开展情况

1.开展专项整治。辖区内“三供一业”改造项目施工多,重点工程施工多,一度给大气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压力,街道认真组织网格员认真开展扬尘、油烟、散煤、锅炉等影响大气环境指标的巡查、排查和问题整治。

工作中,街道环保人员克服困难,特别是对经营、施工单位对环境保护意识认识不足,环保措施落实推一下,动一下和我行我素的行为,进行针对性约谈教育和惩戒,使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较往年得到了加强。上半年,联合上级及相关部门,有计划的完成了固体废物排查整治行动、餐饮油烟联合整治行动、“散乱污”排查整治行动、河流整治、物料堆场整治、施工裸土整治等专项工作,街道生态环境工作总体得到改善。在扬尘整治中,发现较大问题2起,约谈项目负责人两次;在餐饮油烟整治中,发现较大问题1起,已联系市油烟办进行处理。发现一般问题20余起,及时整改3处裸土场所未及时覆盖问题;对4家企业负责人因环保措施落实不力进行了约谈。

2.加强台账管理。街道对辖区已备案企业整改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对汽修厂、洗车场、餐饮店、物料沙场、废旧行业和辖区内国有企业生产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建立健全污染源“一企一档”,全面掌握了辖区单位排污和固废情况。要求相关企业按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并提请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3、坚持环境巡查。认真制定环保工作巡查计划,坚持每日重点督查建筑施工工地、餐饮聚集地段、散乱小作坊等环境保护问题突出区域,对列入重点减排企业进行了定期抽检,对发现问题的单位,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逾期不落实和整治不达标的单位实行约谈和问责,对整改不力的进行处罚。街道环保分管负责人不定时带队对企业、工地进行突击检查,夜查,有力打击了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特别在四、五月份组织开展4+1餐饮油烟大检查行动中,街道联合市场监管所、社区环保网格员、市容中队对辖区内所有的餐饮户、小吃摊点、小作坊等的油烟净化情况进行排查,落实了全天候、高密度,并增加了每天早上巡查。对所有餐饮经营户建立了监管台账信息,做到每日更新,确保油炸整治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目前,辖区餐饮业油烟排放得到有力整治,达到了环保基本要求。

4、认真做好值班工作。在节假日期间,环保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周密安排,保证了24小时不间断巡查,并坚持在整治一线值守,特别是春节、清明节期间祭祀问题,环保站工作人员全员夜间检查,使辖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坚实保障。

5、加大问题整改和环保投入。街道积极处理好上级交办的案件,快速高效完成环保问题整改,确保整改不过夜,问题及时清零,办结率100%。

四、存在问题

一是网格化包保责任落实参差不齐。在网格化巡查包保工作中,相关包保责任人投入环境巡查整治的精力分配不协调,未能把环境保护工作同城市文明创建很好结合,不能把卫生城市和环境保护工作相统一。特别是具体工作分出了你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影响了环境工作的开展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是环境保护队伍加强。1.街道无环保执法权是制约一线环保检查人员的难点问题。表现在敢于说服教育,不能处罚问责。2.街道环保工作人员基本上是社会招聘的临时人员,且环保业务能力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环保检查执法的权威性。

五、下一步工作

下半年,街道把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和要求为已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为全区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加油鼓劲。

重点工作。继续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努力做好建筑施工特别是“三供一业”项目改造施工中的扬尘防治和裸土、渣土、物料覆盖等问题,认真落实环保要求的六个百分之百;继续开展餐饮油烟整治行动,确保油烟净化行动整治规范有效;继续开展“散乱污”企业(作坊)巡查整治,确保发现及时整改有效不反复。认真落实水资源管理和河长制责任落实,积极开展黑臭水体的排查治理。

提升能力。下半年,街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的基础,继续加大环保保护投入,定期开展环保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保证街道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高效运转和环境整治双提升。

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范文3

1地质灾害现状

1.1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许昌市煤炭资源丰富,大小煤矿随处可见,由于长时期人工过度开采或不规则开采留下大体积采空区,且大多采取自然塌落法,不进行回填,加上爆破震动,引起顶板岩体裂隙,稳定性变差,在地表水下渗作用下,易发生塌陷。塌陷则必然引起地面变形、裂缝,直接威胁煤矿区及附近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大,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仅禹州市110个地质灾害点共造成毁房9434间,毁田885.87hm2,毁坏路段650m,人员死亡27人,直接经济损失6073万元。其中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24.5万元,占总损失的99.2%,死亡1人;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万元,占总损失的0.75%,死亡26人;崩塌及河流塌岸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表3)。各乡镇灾害损失情况,根据所在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不同,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差异较大。其中鸠山乡损失680.9万元,磨街乡损失620.9万元,方山镇损失1219万元,神垕镇损失539.5万元,古城镇损失96.5万元,方岗乡损失30.6万元,文殊镇损失682.5万元,梁北镇损失181.5万元,朱阁乡损失184.0万元,苌庄乡损失155.2万元,浅井乡损失195.0万元,鸿畅镇损失1487.4万元。襄城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在500万元以上。

1.2地质灾害隐患及损失评估通过对禹州市内地质灾害调查点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共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90处,各种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农田614.13hm2,房屋14432间,道路3610m,煤矿一座,威胁人口20137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8398.4万元。其中地面塌陷威胁人口19056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7816.7万元;滑坡威胁人口782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342.8万元;崩塌威胁人口159人,经济损失预测6.9万元;不稳定斜坡威胁人口160人,经济损失预测232万元。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经济损失预测评估为:鸠山乡1157.2万元,磨街乡1234.1万元,方山镇1053.5万元,文殊镇1226.0万元,梁北镇330.0万元,古城镇93.0万元,方岗乡656.5万元,神垕镇926.0万元,浅井乡257.5万元,苌庄乡134.5万元,鸿畅镇1330.1万元(表4)。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分级评价标准,对区内110个地质灾害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重大级1处,较大级15处,一般级94处。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已发生但还存在较大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危害程度分级评价,禹州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0处,评价结果:特大级3处,重大级39处,较大级38处,一般级10处。

2环境治理研究

2.1许昌市环境治理现状近年来,许昌市各级政府和矿山企业逐步认识到保护矿山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加强制度建设中、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和组织矿山环境调查、规划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土地复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1.1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办法>办法》、《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基本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许昌市先后颁布了基本农田、防震减灾、矿产资源、土地管理、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划及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法规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1.2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依法行政有了组织保障许昌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继设立了地质环境管理科室,初步建立起市、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地质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了全市矿山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一般大型矿山设置环保科、地质测量科、土地征迁科,中、小型矿山建立科或组,负责矿山环境监测、污水治理、矿山防尘、矿区绿化、土地复垦等工作;与矿山生态环境有关的矿山安全组织机构比较齐全,设置时间较长。

2.1.3控制源头,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新建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的全面贯彻实施,初步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矿山环境问题和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把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认真部署,相关部门、企业已制定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对危害地质环境、诱发灾害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汛期应急调查制度、汛期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等,防灾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得到提高。

2.1.4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市开展了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及从业者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与其自身安全健康的重要性,调动了矿业权人、公众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2.2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许昌市制定了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调动矿山企业及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治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市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200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0号文批准了“禹州市白庙矿业集团白庙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批复资金260万元。弃碴复耕工程共完成弃碴清理49050m3,土方开挖3850m3,土方回填平整7100m3,使基本农田增加0.8hm2;土地平整工程共完成弃碴清运9850m3,土方回填98300m3,土地平整82100m3,恢复良田14.67hm2;实施了生物工程,植树3100株。(2)200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0号文批准了“河南省襄城县紫云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批复资金200万元。治理共完成弃碴清理1120m3,弃碴回填15095m3,土方回填10500m3,人工回填平整26715m3,浆砌石工程510m3,施工便道1.85km,植树37145株。(3)200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0号文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吕沟煤矿煤矸石综合治理工程”,批复资金150万元。整治煤矸石堆面积0.1736km2,土地复垦4.26hm2。(4)2006年底,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6]333号文件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中锋枣园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批复中央财政资金200万元。土地复耕面积8.73hm2;将取土区翻耕3600m3;修筑挡土墙430m;修筑了施工便道0.43km;实施了生物工程,植树430株。(5)2006年底,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6]333号文件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矿山环境治理”项目,项目申请资金803.13万元,批复资金200万元。治理工程共完成回填区平整0.72hm2;埋置排水管45m,改善山坡地表水径流条件;修筑挡墙140m,加固坡体内的平台陡坎,以保障坡体稳固;修建施工便道1.20km,保留了0.50km作为景观路,改善项目区内交通条件;对治理后的坡地进行绿化,绿化面积8.67hm2,种树13500株,恢复生态环境。上述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的开展,不但恢复和改善了这些矿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减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在煤矿塌陷区治理、矸石山治理和石料矿山弃渣、弃石治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全市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结语

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范文4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修订实施以来,德令哈市草原执法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家庭草场承包责任制,对草原流转行为的监管,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草原执法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应对实现草原执法工作的新突破。本文就德令哈市草原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要分析,并对开展草原执法工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一、贯彻《草原法》,提高执法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修订实施,给我市草原保护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加快了依法治草进程。自1997以来,我市草原执法各项工作不断发展进步。

一是初步形成了专门执法的监理队伍。新修订的《草原法》首次确立了草原监理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其保护草原的执法职责。在《草原法》的推动下,一支负责草原执法工作的专门队伍从市到各乡(镇)相继建立,改变了以前草原执法缺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的局面。

二是初步建立了违法案件必查的机制。这几年来,我市草原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实施《草原法》,忠实履行职责,不断加大对各类草原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一大批非法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资源、非法征占用草原、非法进行矿藏开采、非法买卖和流转草原等案件得到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纠正,违法犯罪行为人受到应有惩处。草原执法责任制、草原执法检查制、大案要案暴光制、接待制、案件督办制等制度逐步建立,有案必查、违法必究的执法机制初步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把贯彻实施《草原法》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草原法》宣传月,法制宣传月、科技下乡等有利时机,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制作展板报、召开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和措施,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对新《草原法》、《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青海省草原使用权流转办法》、《青海省草原监理规定》、《草原防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并增强了他们的知法、守法意识。据统计,印发各种宣传材料1.4万份,张贴标语250条,散发传单2620余份,制作展板报10次,参加省州培训达 24 人(次)。

三是初步完善了有法可依的执法基础。修订后的《草原法》立法内容更加全面,尤其对草原权属、草原规划、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等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为适应深入贯彻实施《草原法》的需要,近几年来,农业部又先后制定了《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草种管理办法》、《甘草麻黄采集管理办法》和《草原防火条例》等配套法规和规章。自2003年3月新《草原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6件,调解处理草原纠纷65起,办理草原监理事宜80多起;根据省草原防火指挥和省农牧厅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德令哈市草原防火值班制度》、《草原防火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定期火情报告制,实行领导负责制,并指定专人负责,切实加强了草原防火工作。我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德令哈市草原管理条例》、《德令哈市草原防火条例》、《德令哈市草原围栏管护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为草原执法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是初步形成了草原执法的保障体系。随着新《草原法》的贯彻实施,草原家庭承包、基本草原保护、禁休牧、轮牧以及草畜平衡等草原保护基本制度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强,实施范围逐步扩大。目前,完善了家庭草场承包到户、联户,加大了对草原流转行为的监管力度,规范流转草原36.12万亩。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草原防火防灾、草原建设指导、草原技术推广等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各项草原保护制度措施的推行,现代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对草原执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提高了执法的科学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草原执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尖锐,草原执法工作将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一)追求经济发展使草原执法的压力日益加大。牧区较其他地区相对经济落后贫困,从各级政府到农牧民,希望尽快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观要求极为迫切。由于牧区资源有限,产业单一,发展经济只得依靠在草原上“做文章”。为了进一步发展牧区经济,在矿藏开采、基础建设、旅游建设、工业开发等方面的步伐还会加快,对草原经济价值的索取力度也会持续加强,这必将对草原保护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人畜矛盾日益突出使草原执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市牧区人口数量将日益增长的趋势不会根本改变,农牧民的收入来源70%的主要依靠草原畜牧业的局面不会根本改变,牧区畜牧业发展主要依靠家畜数量增长的现状不会根本改变,草原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也不会根本改变。

(三)草原执法机构不健全,基础条件差。草原监理站与草原站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开展草原监理业务所需时间、精力受草原技术服务工作的干扰,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监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草原执法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农牧业持续发展而服务的。虽然市草原监理机构早成立,但由于地方财政没有执法专项经费支持,加之上级部门对各级执法机构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工具,缺乏办公经费,工作条件非常简陋,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与新《草原法》相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尚不完善。虽然在草原执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随着体制的完善和新《草原法》的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制度,如《草原流转管理制度》、《草畜平衡制度》等还没有及时制定出来,草原监理活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部分冬春草原承包档案与实地不符,牧民不接收。其原因:第一,在冬春草原承包时我市缺草原方面的技术员,聘请其他部门的技术员因不适应当地气候,有些海拔高的地区不能进入实地绘图,因此在绘图过程中出现误差,留下了许多“后遗症”,造成了新的矛盾。第二,冬春草场承包时,牧户承包草场过于分散,东一块、西一块,不便于经营管理。1994年草场承包后牧户多次互换草场,造成1996年省州验收后,填发的草原使用证与实际不符。

(六)草原流转管理不规范。第一,牧户出租、转包草原都是口头协议,即使有书面合同,也过于简单,容易发生纠纷。第二,草原流转都是牧户私下进行,没有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乡政府和牧委会事前不了解,事后难管理,第三,流转户在草原利用上超强度放牧现象比较普遍,造成草场退化。

(七)社会各界对草原执法工作认识不足。草原是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牧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保护草原,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使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现阶段社会各界还对草原生态的脆弱性、草原生态功能和草原执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只重视眼前小利益,不注重国家长远利益,利用开发名义破坏天然草原植被,给草原执法带来困难。

三、建议

(一)加强草原执法体系建设。把草原监理部门从服务经营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草原执法队伍。改善办公条件,配备必要仪器设备,加大草原执法力度,有效地减轻草原破坏活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缓解草原退化速度,从而为发展地方畜牧业经济提供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草原法律法规。目前,我市在草原利用、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如草原流转、承包经营中的管理和保护、草畜平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有些领域出现空白。因此,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草地利用、保护和管理所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为草原执法工作提供明确的依据。

(三)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工作。草场承包工作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的,草场承包到户原则是50年不变,牵连到二代或三代人的生计问题,现在由于国家取消了牧业税,牧户不再担心承包面积大和交纳税费多,原划分到联户的草场,牧户要求划分到户、建档。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善草原承包过程中的遗留问题,重新建立草原承包档案。

(四)新《草原法》是草原保护与建设的根本大法,是打击草原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新《草原法》、《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和《青海省草原使用权流转办法》等草原法律法规,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新《草原法》在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同时在正确引导和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纠正承包期内任何调整和强行流转、非法流转草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草原法》.

[2]《德令哈市草原防火值班制度》.

[3]《草原防火岗位责任制》.

[4]《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

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1研究背景

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恶劣,政府和市民非常重视绿化建设,随着开发建设西部大好形势的发展,绿化治理荒山成为乌鲁木齐市的一项重要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在原有生态建设探索的基础上, 2002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出台了《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免收土地出让金等多项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绿化荒山,13809.1 ha的荒山恢复植被或者改颜换新,但是《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2008年政府停止荒山绿化系统工程。2010年,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到香港、深圳考察,探索荒山绿化未来发展方向,荒山绿化工程将会在条件成熟情况下重新启动。

城市周边荒山绿化是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和园林建设密切相关。随着建设宜居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国土绿化范围扩大,荒山绿化日渐成为林业特别是园林行业关注的课题[2]。它是一个以绿化建设、园林建设为主体的综合性问题,涉及资源、管理、制度、立法、技术、观念、发展策略方向等各个方面。研究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一个较小的角度来探索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绿化建设的发展道路。以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为切入点,明晰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发展历程,特别是采用承包管理办法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总结成功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同时也分析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根源;另外也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城市绿化、园林建设、荒山绿化的成功经验,提出乌鲁木齐荒山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设想荒山绿化未来发展方向,对荒山绿化进行系统性研究,为全国城市的近郊荒山绿化提供正反面的借鉴,并探索低碳的、生态的、可持续的绿化建设发展道路。

1.2调查结果

经比较大范围的实地考察,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承包荒山的单位、个人进行访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oogle Earth软件技术应用搜集各荒山绿化覆盖情况,综合整理分析荒山绿化成果基本上分成三种类型:

(1)荒山绿化工作结束或者达到一定程度,已经达到预期绿化建设目标,完成绿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已经在逐步增加游憩设施,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步入提升改造阶段,如红山、清泉山、温泉山、水塔山、雅玛里克山、花儿沟。

(2)荒山绿化出现部分问题,水、电、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尚需加强建设,如黑山头、蜘蛛山、雅玛里克山、红光山部分区域。

(3)部分荒山绿化因未通过验收或者通过验收后管护不到位而被政府收回,荒山及其继续绿化建设和养护成为承包单位或者政府的包袱,需要另辟途径解决继续建设和发展。

1.3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成功经验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承包管理办法政策在主城区内已经停止执行,仅在达坂城新区以及米东新区局部地区仍实行。总结荒山绿化后的成功经验,对提供未来承包管理办法政策的再次启动可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荒山绿化建设成效显著,源于生态建设重要性得到政府和市民重视,全民齐心协力改善城市环境。全民重视情况下才会在建设工作中把绿化建设放在首位,积极投入并且想方设法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目的。其次,在社会机制方面,承包管理办法创新性地利用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激励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城市绿化,在具体条款制定以及引导具有一定实践检验性和前景判断性,可以避免重复已出现的错误。再次,荒山绿化建设历史久远,在不同荒山不同片区建设积累了已经实践的绿化经验,在树种选择、施工技术和管护水平、节水措施等方面积累丰富的技术资料,为荒山绿化建设提供借鉴。最后,结合荒山自身特色不同,定位为农家乐、旅游区、风景区、森林公园、教育基地、植树基地等不同发展方向,建设成功案例以及激发的问题都可为未来规划以及建设引导提供理论以及时间依据。

1.4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存在问题

2008年以后,各种问题矛盾激化导致荒山绿化扩大建设工作停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30%的建设土地建设开发不合理,盲目和随意性大;经营模式死板;潜在矛盾突出引发社会问题。30%土地建设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和农家乐建设。部分地产开发与城市市政设施不配套,导致社会矛盾激发。农家乐开发不规范,造成一定的环境压力,另外同行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不高。二是荒山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绿化土地闲置或做他用;绿化建设局部效果差的现象;苗木质量差;苗木成片死亡;苗木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后期管理不合理到位;管护成本高等问题。

经过综合整理分析后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八个方面: 政策不完备;监督力度不够; 基础调研不够系统全面深入; 规划设计不科学;绿化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水平低;绿化水源不足;观念陈旧;发展方向不明确。

2.2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发展对策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建设关乎城市生态环境转变以及宜居程度,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浅层面因为水源不足,实际上因为《乌鲁木齐市承包管理办法》促进大面积荒山快速绿化,引发问题集中爆发,导致荒山绿化扩大承包工作停止。针对上述现状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的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推进荒山绿化重新启动、实现荒山绿化扩大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2.1完备政策制定

《乌鲁木齐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属政府的政策性文件,仔细考究,政策存在发展导向不明、条款不够细致、近中远期不配套等问题。首先,要明确荒山绿化的建设方向为生态第一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规划科学、应用科技产品走低碳的建设、基础设施考虑周全并且建设完备、快速稳健完成植被恢复和建设、开发经营模式可持续进行。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在不同阶段的荒山绿化建设涉及到的各项费用、涉及到荒山绿化建设使用的相关资源的争持等方面,增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或者补贴补偿机制详细说明,通过明确的优惠和补偿机制引导承包商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道路。以具体的扶持条款来为荒山绿化指明发展方向,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后续多种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引导能让荒山绿化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水源开发、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引导荒山绿化承包建设与植物学、生态学、林学、环保学等学科的科研项目结合,把低碳、生态、科学的建设模式、经营模式作为主导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追求当前短期效益。其次,政策及配套补充说明应该自成完备的系统,要充分考虑到政策实施以后涉及的方方面面,制定出完备的自成体系的条款,用更多详细条文加以阐明关键的控制性指标,避免各种政策漏洞。再次,针对政策近中远期不配套问题,政策应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荒山绿化不同时期的建设措施、建设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和规定,避免 “走一步,算一步”的冒进行为,尽量减少不利荒山绿化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洛杉矶采用税收、税率、补贴政策促进绿化健康快速发展,为增加绿化用水,政策上禁止非节水设施上市,补助市民购买节水设施[5]。日本直接对私有林建设实行税收优惠和信贷利息优惠政策。水磨沟区阶段性地拨专项款作荒山绿化苗木费支持承包商绿化建设[6]。相比较,国外的政策属于针对性地给予优惠和补贴,并不像乌鲁木齐市那样局限于绿化建设直接拨付相关的费用,而是在与之相关的有资源争持等尽可能多的方面,通过不同的条款细则,最终目的都是有效地调配社会资源用于荒山绿化建设。对直接用于乌鲁木齐荒山绿化工作的贷款采用信贷利息优惠政策;用水、用电采用补贴或者优惠政策;使用优良的荒山绿化苗木,建设先进节水灌溉系统,建设道路、环卫、防火系统等采用补助、补贴或者补偿政策;全面的基础科学调查研究、到位的后期养护管理、可持续的经营模式等采用奖励政策。

2.2.2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涵盖荒山绿化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原有荒山立地环境条件调查、植被适宜性研究、植被配置结构研究、节水技术研究、建设档案资料、养护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研究、开发经营模式研究。目前对荒山资源的调查缺乏深度和广度,不仅要调查周边环境及其面积,而且还要把坡度、坡向,土壤厚度、养分、PH值、熟化程度,原生、衍生植被进行定量定性地调查清楚,甚至关于该荒山环境变迁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原有植被品种和群落结构方面的更需要搜集完备,从而才能因地制宜地提出植被恢复、绿化建设、开发建设的措施。现行调查方法考虑荒山荒地植被本身的适宜性和经营条件情况较少,不能准确提出荒山荒地适宜发展何种经营,不应简单地把地类名称一起统计到宜林荒山荒地一栏中去,这样很难准确地为规划设计部门提供可靠的依据,亦未能从多种经营上考虑荒山荒地的植被恢复、绿化建设、经营方向和经营措施。

德国是一个严谨理性的民族,他们250 年前的森林经营方法、措施、土壤、死树位置和数量等所有森林经营相关的资料依然清晰可查,历史档案非常完整。对已有树木采用系统的档案管理是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只是批复、设计、总结,同时需要做细、做真,包括每棵树的健康状况、生长状况,任何重要变化都应记录在案。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森林经营提供借鉴。针对荒山绿化的建设,在各级工作岗位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从下到上形成一个系统,既是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也是技术应用的总结[10]。

2.2.3科学合理规划设计

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主要是掌握荒山具体立地条件的详细资料,针对性更强地进行规划设计。荒山土壤立地条件好的,可以一步到位,按照自然演替的规律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结合,针叶树和阔叶树结合,注意花灌木的点缀,在种植初期稍加人工养护,植被成活稳定以后就让群落自然发展,或者建设成为苗圃、花圃、果园等有生产效益的基地,同时也为附近荒地提供苗园。荒山土壤立地条件稍次的,能满足乔木、灌木需要的,可以先进行林地建设,但是同种树木尽量不要成行成排,因为这种人工的种植方式不是植物群落构建的基础框架,难以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原有地被的恢复,自然地被恢复和人工植被建设两者互动,可以加快绿化建设进程,群落关系也更稳定。在荒山土壤立地条件非常差的地方,就尽量避免同一的绿化模式,土层薄、肥力差、熟化程度不高,树木本身不容易成活,如果非要种植乔灌木,提高了人工管护成本,只能导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比较恰当的办法是封山封育,稍加人工灌溉、管护先行恢复原有自然地被,或者增加植被。这种类型荒山植被还是以荒漠的低矮灌木以及地被为主,在土地郁闭度、覆盖度增加以后,加上一定的物理、化学措施加快土壤熟化,增加有机质,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乔灌木层和增加观赏性强的植物。

因时制宜的规划设计则是分清楚绿化建设阶段。乌鲁木齐不少荒山已经达到生态建设预期目的,荒山性质已经改变成绿地,但是还没达到公园绿地的效果,因此,应该重新测绘地块,调查现场,聘请专业队伍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做适合城市发展步伐以及满足市民需求的公园规划设计,增加能表现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景区、景点,增加满足市民游憩需要的配套设施,改造林相、林分,满足生态位互补,让昔日荒山成为自身健康发展的特色的旅游胜地,而不仅仅是荒林、荒草地,同时也可以避免成为安全隐患高发地。

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程序就是树种的选择。目前植物适宜性的评价是植物选择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综合考虑,荒山绿化植物的适宜性因子包括植物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生长发育、栽培管理以及大面积种植实践筛选经验。植物选择需要考虑种植地的立地条件包括所在位置、山体的坡向、坡度、气候、水、土等,配置原则和方案,绿化所处阶段,规划定位等因素。针对树种对盐、碱、旱、瘠薄各种抗性级别进行定性研究之后,结合荒山具体立地环境条件进行规划树种选择,并且多开发利用荒山原有植被,进行苗圃生产培育供苗。由各承包商特别是政府投资建设的荒山建设单位更需要和科研单位合作,既可以完成实际工作又可以进行系统研究,综合利用建设资金以及科研资金。更多科研工作还需要进行,制定树种选择评价指标,选择出适宜树种,减少荒山绿化的试验摸索工作,也减少不必要资金耗费。如厦门坂头国有防护林场叶志勇进行了厦门城市生态林改造树种评价选择的研究,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进行的荒山绿化树种适应性评价以及试验示范,都可以提供宝贵的实践和理论经验。

2.2.4观念更新

荒山绿化不等于植树造林,而是“近自然经营理念恢复植被” [12] [13],构建自然演替的群落结构,种植种类丰富植被包括多样性的树种。在建设时期只需要少量的人工辅助设施保证植被存活并且健康成长,在群落结构稳定后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管护即可持续演替。荒山绿化实际工作中过多依靠人工手段,强硬改变植被,事倍功半还导致大量社会资源浪费。荒山绿化应该考虑的是用最少的人工辅助设施恢复和增加地被,局部地区不能一次到位的话还需要长期的植被演替引导,直到最后植被群落能够自我更新,靠生态系统内部相互作用就可以持续发展,而不需要如同城市绿地一样去养护管理。

2.2.5整体协调发展方向

乌鲁木齐市近年发展迅速,主城区建设用地趋于供不应求的紧张状态。荒山绿化的建设用地作为城市的建设用地的有效补充,将会缓解城市建设部分矛盾。作为生态建设的荒山绿化建设,因其岛屿状渗入城市内部以及外部环绕城市状的布局,将对城市绿地系统起重要的构建作用。结合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城市规划,综合协调荒山绿化的建设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荒山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政府对较大面积的荒山建设开发主要控制在大局面上,雅玛里克山开发建设成森林公园,水塔山、清泉山、温泉山建设为水磨沟风景区,红光山建设为旅游休闲度假区等。对比而言,荒山绿化建设发展不当导致社会矛盾属于小范围出现问题,但仍需要提高发展导向性。对已建设荒山大范围地进行绿化情况和开况普查,总体协调荒山绿化的发展势在必行。新疆城乡规划设计院开展的郊野公园体系规划是这个序列工作的前奏,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开展。

3讨论

荒山绿化的发展将走向何方?荒山绿化未来的发展道路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深圳荒山绿化建设成为生态林、生态风景林,部分在逐步改建成郊野公园。香港区域内40%的山丘恢复原生植被,增加观赏植物、增加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成低管护成本的郊野公园,成为市民周末游憩休闲的好去处。乌鲁木齐的荒山绿化建设带动多个方向城市建设的发展,70%的绿化建设直接改善生态环境和园林建设,30%的建设用地则带动相关联的房地产、旅游、服务业、商业等区域发展,从而形成城市斑块状区域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需要综合荒山的具体立地条件和建设现状来重新布局。市政府委托设计单位针对荒山建成作郊野公园体系进行规划探索是荒山绿化长足发展的序曲,未来将会有更多发展方向的探索,荒山绿化也将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资料有限,对一些理论的理解、方法的总结、实例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当与偏差,诚恳欢迎各位专家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深入。

生态环境统计管理办法范文6

(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内涵

休闲农业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乡村田园风景,并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生活及文化民俗活动,向国民提供休闲场所,增进大众对农村及农业活动体验为目的的经营管理活动。[1]288-291由农业结合观光旅游发展出来的休闲农业具有“三农”(农业经营、农民生计、农村发展)、“三产”(一级产业、二级产业、三级产业)、“四生”(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体验生命、自然生态)的产业特性,具有观光、度假、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发展经济等多目标功能。换言之,休闲农业就是结合生活、生产、生命及生态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在管理层面更是结合了农业加工、体验设计、农业产销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产业。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主要类型

由于农业资源多样化,社会需求复杂化,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至今非常关注主题设定、经营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功能的划分,都十分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2]48-51据台湾农委会相关统计,台湾现有休闲观光农庄1240家、特色民宿1386家、休闲农业集聚区67处、休闲渔区300个、观光果园385处。台湾休闲农业主要可以分为4个大类。一是休闲体验类,包括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休闲渔场与休闲林场。这类休闲体验类观光农业一般都具有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远山、河流、特有的动物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植物体系等。休闲农场开展的活动项目也非常丰富,常见的体验类项目主要包括乡土民俗体验、农民住宿体验、农园采摘体验、大自然教室等。休闲林业园区提供了森林小木屋、体能锻炼、森林步道等游憩设施。二是观光体验类,包括观光茶园、观光菜园与观光果园。观光茶园的活动开展主要以种茶、采茶、做茶为主,有些茶园还附带经营茶坊,向旅游者提供品茶项目。观光菜园一般以生产高冷蔬菜为主,并向旅游者提供进入园区时所想要购买的蔬菜,一些设施完善的观光菜园同时也向旅游者提供现炒青菜等产品供旅游者品尝。观光果园则主要以采摘水果体验为主,同时还设有露营区、烤肉区、儿童游憩区。三是农园体验类,包括教育农园与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是同时兼具教育功能与农业生产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农园中生产或种植的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规划配置等均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市民农园则是将位于城市近郊之地集中划分为若干地块,并分别出租给都市民众种植水果、花草或经营家庭农艺项目,让都市民众能够享受、体验农业生产、耕作的乐趣。市民农园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主要划分为儿童农园、家庭农园、高龄农园等。四是度假体验类,主要是指台湾特色民宿。台湾民宿主要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民俗、生态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向旅游者提供乡土生活的住宿处所。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首次提出休闲农业,所达成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成为主管部门推动发展休闲农业以及拟定各项计划的基础。这些策略包括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等。1990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计划”,正式开创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新起点。1992年,台湾农业委员会颁布了休闲农业领域的第一部政策条例《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一些从业的基本条件,包括农民设置观光农园的申请、审核的程序,各项工作逐步正规化、程序化。[3]437-4402000年台湾通过《农业发展条例修正案》,其中就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专项规定,这使得休闲农业发展有了法律依据。2004年以后,台湾休闲农业进入新自然主义时期,这个阶段不再追求数量的增加,而是追求休闲农业品质的提升。如在2004、2006年先后两次对《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开展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价、休闲农业经营师培训认证等活动,逐步把休闲农业发展重点转向休闲农业内在品质的提升,力求实现台湾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段时期台湾休闲农场的游客人数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959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000万人次,国际旅游者从2008年的6.4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6万人次,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实践

(一)政府大力支持,政策制度完善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诞生、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政府进行策动、辅导、规划、抉择、组织和协调的。从休闲农业组织结构设置上看,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由台湾农业委员会负责,台湾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而且从上至下还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指导和营销部门,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发展管理体系。政府的施政理念与作为引导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架构出齐全的休闲农业制度规范,让从业者和企业可以共同遵行。为推动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出台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观光农业发展示范计划》《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等规定,为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有序、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个角色是法令规范的执行,在休闲农业法令规范的制约下,台湾各级政府特别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积极促成休闲农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个角色是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援,比如办理讲习训练、提高经营管理素质、举办大型活动,引导客流流向休闲农场。

(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最有成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在主管部门协助辅导下,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这是一个由从业者组成的协会组织,能够代表从业者办理各项非营利事务,并且成为政府与从业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协会宗旨是将农业与休闲游憩活动相互结合,以发挥农业生产、促进生态平衡与推广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的效果,并带动当地人对农业资源、自然生态及农村文化的关注,提升农民受益与促进农村繁荣发展,以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及消费品质,最终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三)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休闲农产品的广度及深度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非常注重休闲农业的创意和营销活动,摆脱了休闲农业产品和发展模式的雷同,避免了经营方式的相近,使企业吸引力大大增加。同时,积极拓展农业开发手段,推行休闲农业六级产业思维。农业六级产业化主要是指以初级(一级)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开发加工品、商品、新销售渠道,并扩大到兼具环保意识的绿色消费、以环境场域作为观光发展资源等,是农业结合工业、商业、学界的全方位农业发展概念。休闲农场原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为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并满足游客消费的需求,必须由一级产业延伸到二、三级产业。一级产业是农场生产阶段,产品差异性不大,原始功能的价值不高,若予以加工、制造,将提升价值;若能提供餐饮、住宿、包装销售,并结合娱乐、教育的功能,跨越到服务性产业,则产品价值更高。

(四)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院,强化对休闲农业人才智力支持

台湾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学院,期望通过整合学术界、产业界与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建构休闲农业发展知识与培育人才的摇篮,包含顾问团队、培训中心和知识平台。例如,培训中心邀请产、学、官、研等专家组成人力发展委员会负责运作,建构职能地图、师资与教材知识库,并与休闲农场合作,在台湾各地设立培训中心,建构系统性选、训、证、用合一的人才培训制度,培育休闲农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了休闲农业顾问团。依据休闲农场标准分类来整合休闲农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专家专长、专业分类建立完整师资库,以供各县市政府、农会、休闲产业及休闲农业相关组织办理地方培训时参考。

(五)建立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

为促进休闲农场持续发展,树立台湾休闲观光农场的服务口碑与品牌价值,透过提升服务品质以建立休闲农场品牌形象,为游客提供优质休闲农场旅游,并通过认证过程找出休闲农场服务品质缺失,以此作为未来休闲农业与管理教育训练协助改善的重要参考。休闲农场品质服务认证由服务管理评选和服务品质诊断两大部分构成。服务管理评选包括基准指标和特色指标两个层面,皆针对农场特色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和住宿服务管理三个方面。服务品质认证只是手段,改善农村经营本质才是结果。从认证结果可以发现,台湾休闲农场服务产业已经渐渐成熟,能够提供游客安全、舒适的休闲旅游环境。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启示

(一)提升并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理念

休闲观光农业在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透过休闲农业将农村打造成为适合居住和旅游的环境,农村有适当的经济行为,年轻人有就业或创业的机会,农村人口老化将逐渐趋缓,农村人口结构将趋于平衡,农村社会自然安定和谐。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平衡发展。例如,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主要是依托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稀缺资源的利用,设立保护区域,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服务,从而使得广大民众全面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应发展具有生态旅游和农村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活动,将发展休闲农业活动作为回归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改善经营管理策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首先要厘定经营策略,然后做好服务、营销、解说、营运、环境等部门的管理。早期休闲农业可以靠大片的树林与绿地吸引游客,但随着旅游景点愈来愈多,加上城市公园绿地不停产生,未来要吸引游客,不能单独只靠观光旅游,而是要与生活结合,而且要有深度与知识性。因此,应积极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产品的创意与研发,沿着初级农产品—商品—礼品—艺术品—体验品路线提升休闲农业产品价值,注重产品性能、功用与效益的营销转变,为顾客创造体验的营销,包括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以及开发等。

(三)加强休闲农场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