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字文化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字文化的概念

汉字文化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汉字 东亚文化圈 日本 韩国

本文围绕着东亚文化圈与汉字这一论题,再次强调汉字在东亚文化圈中的作用。

汉字虽然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但它将渗透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其它各个广泛领域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又在这些国家的文字系统中以多样而复杂的语言形式发展下去。

一、东亚文化圈

(一)东亚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1887年~1934年)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年~1954年)提出来的。根据他们的叙述,文化圈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2]:

①世界上存在若干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包含一定的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在内;

②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收容区)这两个要素构成;

③核心影响边缘,边缘反过来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诸多要素的影响,核心与边缘的位置有可能会置换;

中国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3]称文化圈是一种‘文明系统’,系统中的诸多国家享有基本共同的传统文化属性﹑文化特征﹑但它并不排斥现代性之下的普世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认它的异质性。

东亚文化圈即属于地域概念,也属于语言概念和文化概念。它包括曾受汉字文化和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亚洲东部一些国家。东亚文化圈的地理范畴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其边缘地区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东亚文化圈不是由单纯的政治或者军事力量而形成,而是以地理环境为优先条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二)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文化圈是世界文化圈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大概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中衰以及裂变、兴起等阶段。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也是以深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为基础。

东亚文化圈起源于中国的华夏文化,后来渐渐扩展到周边国家,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到一起。它的核心文化是中国文化,边缘文化是越南﹑日本﹑韩国、北朝鲜等地区的文化。东亚文化圈的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化不断向周边扩展和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并不断深化和丰富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过程。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给东亚文化圈带来剧烈的冲击,作为核心地区的中国以及边缘地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的日本迅速地摆脱了边缘地区的位置,通过吸取西方文明主义的道路以和实施野蛮的军事手段,慢慢站到了核心地位。华强教授[1]指出,东亚文化圈在近生的两次裂变均是由日本的侵略行为所造成的。第一次裂变是日本侵占琉球﹑台湾和吞并朝鲜半岛而导致的,第二次裂变是日本发动全面的和太平洋战争而引起的。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给东亚文化带来了莫大的物质以及精神损失。在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里,经过两次重大裂变之后的东亚文化圈发生巨大变化,它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东亚共同体。

二、东亚文化圈与汉字

谈到东亚文化圈,不得不提起汉字。因为尽管东亚文化圈里有汉字﹑儒教﹑佛教﹑律令等诸多共同要素,但汉字始终作为文化积淀﹑传承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不可欠缺的历史任务。它在东亚地区所担当的主要功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古代中国的儒教与佛教传播到边缘地区,到人们解读和精通这些儒教和佛教书籍,都是要靠汉字作为载体;

第二﹑边缘地区为了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借用大量汉字来标记本土语言,并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字系统里;

第三﹑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是借用大量汉字来翻译或创造一些新文化用语;

第四﹑在现代社会里,汉字仍然在东西方以及东亚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产业链交流,首先就需要进行大量专业用语的翻译工作。

第五﹑另外,从提高人们的知识度,完善教育制度的角度来讲,仍有必要在东亚各地区坚持汉字教育。

汉字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起着如此非凡的作用,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上所述,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夏商之际(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前后)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源头是河南安阳古代殷都的甲骨文。特有的方块字形是汉字最突出的个性之一,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使人们很快就能记住并适应汉字。而且汉字的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形成一种完美的结合,造字方法非常独特。汉字除了这些构形方面的优点,还具有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点。这些都为汉字负载丰富的文化信息,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是广义文化意义的全息码,它积淀着无文字时代的文明信息,又蕴含着有文字时期文明进化的韵律,体现了多维的价值。东亚文化圈的复兴之路也是实现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比较坎坷,但有了汉字这一强有力的武器,就见到了一线灿烂的光明一样,它的前途也是无量的。

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东亚文化圈’也应遵循这个原理。‘东亚文化圈’一度崛起﹑发展,又由于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出现过裂变时期。随着“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和变迁,汉字也在东亚各地区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存在。

本文主要以韩日两国为对比研究对象,考察汉字在这两个国家的传播、接受以及应用与发展情况。笔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韩日两国的汉字传播阶段、接受形式以及相关文字政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三、汉字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语素音节表意性的书写体符号,给东亚各地区文字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在韩国和日本等地区处于无文字时期的时候,汉字作为东亚地区的通用文字长期借用下去,并充当着标记各民族语言的作用。权强在自己的研究论著中阐述古代东亚世界的定义时,特别强调了汉字的作用。他称“古代东亚世界是指以中国的汉字作为媒介,接受儒教、佛教和律令等几个要素的东亚地区,其中包括韩国和日本[1]。”汉字传播时期,东亚各地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还处于互相分离的状态,只有皇族、贵族以及官僚等少数阶层才能获得接触和学习汉字的机会。由于崇拜先进、发达的中国文化,汉字很快就成了文化传播的媒介,之后又成为了东亚各地区的通用文字。

汉字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优越性和文字的可普及性,还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关系。围绕着中国王朝的权威以及以古代中国的册封关系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中国往往是东亚各地区争先想靠近的对象。有关东亚地区汉字传播的研究中,除了汉字作为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和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以外,还要注意到历史、政治以及外交等诸多因素对汉字传播的影响。汉字的传播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它的语言记录功能,不如说最初是为了实现它的文化传播以及政治外交功能。

东亚地区的汉字接受形式大致分为汉字的借用与仿造。借用是指通过借音、借义以及音义兼借等方式,用汉字标记本土语言的方法,主要有音义兼借、音读现象以及训读现象等。仿造是指根据汉字的形态以及制造方法创造出汉字式文字,主要有孳乳仿造和变异仿造等。孳乳仿造是指通过根据原有汉字的形态或者偏旁部首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补充旧汉字的新旧混用方式。变异仿造是指通过重新创造出新汉字的方法,来区分新旧汉字的方式。

梁重海指出,汉字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改变汉字的形态,按部就班地使用原有汉字。第二个阶段是创造出新的汉字。第三个阶段是改变汉字的形态或减少汉字的结构,创造出崭新的音节文字。第四个阶段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统[2]。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汉字与东亚各地区之间的接触是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分析东亚各地区的汉字传播与使用问题,如语音变化、词汇与语法、应用等现象是考察东亚各国国语史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线索。汉字虽然属于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可它广泛地渗透在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诸多领域里。数千年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并形成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又在东亚各地区的文字系统里不断地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汉字在东亚各国的应用与发展并不是很顺坦,越南和北朝鲜现在已经彻底废除了汉字的使用,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字系统,而韩国和日本也正在有意识地限制汉字的使用。韩日两国都具有符合本国实情的汉字标记法和使用方法,这些地区仍然在使用着汉字。韩国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官方正式场合中彻底废除了汉字标记,但在人名和道路标识等领域里还保留着汉字标记法。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和汉字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它通过颁布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等一系列汉字相关政策,使日本人至今还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着汉字。

至今为止,东亚各地区各自实施了截然不同的汉字相关政策,其过程中也陆陆续续出现过汉字废除论、汉字限制论、汉字简化论等不同的论点,汉字在一些国家也渐渐失去了踪影。如果我们不顾一切,极端地废除或扼杀汉字的适当应用,东亚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会出现‘断层现象’。为了维护共同文化圈的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各地区应该客观地接受汉字的实用性和功能,为汉字今后更好的发展未来而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全而强有力的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汉字应用和正确的汉字相关政策,同时还要具备有能效应用汉字编码的环境。为了阐明怎样有效应用汉字,并促进国际化交流的研究课题,我们不仅要探讨汉字编码以及汉字字体的统一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且还要在充分掌握东亚各地区汉字应用的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之下,吸取相互的经验教训,摸索符合时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东亚各国的汉字传播与使用情况,发掘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应考虑到东亚地区的繁荣昌盛,彻底研究和分析汉字在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领域中要起的作用和责任,并确立出崭新的课题和解决方向。汉字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创造出来的的宝贵文化,它可以客观而正确地记录人类历史与文化,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灿烂文化的重要责任。汉字的应用,必须要完全符合新文化、新语言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汉字的存在价值和地位才会更加巩固和完善。

特别注释:本论文为中国2010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而完成的。

注释:

[1]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50页

[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0页

[3]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 第2期 77页

[4]権強(2004).古代日本·朝鮮における文字世界の形成.東京大学博士論文1页

[5](1987).韓日兩民族? 漢字漢文? 受容? 發展? ?? 比較硏究[Ⅱ].《CHEJU UNIVERSITY JOURNAL》,Vol.25 No.1 14-15页

参考文献:

[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汪大昌.《语言与文化》[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赵峰.《汉字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5]凌加杰.《汉字现代化之路》[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6]马曼曼(2008).中西文字文化传承功能之比较研究[C].湖北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7]刘伟(2009).汉字和汉语的关系[C].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学位论文

[8]宋之贤(2003).论汉﹑韩﹑日语言循环影响与规律[C].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9]陈辉(2006).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C].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10]尹铁超(2010).论文字在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C].东北师范大学 世界史专业 博士学位论文

[11]俞新天(1996).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J].社会科学,第10期

[12]周有光(2000).中国和汉字文化圈[J].群言,第1期

[13]周有光(2000).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2期

[14]周有光(2000).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3期

[15]周有光(2000).越南文化的历史演变[J].群言,第4期

[16]许征(2000).汉字的产生、演变与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期

[17]周有光(2000).汉字文化向邻国的传播[J].教师博览,第5期

[18]史继忠(2001).论汉字文化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

[19]李虎(2002).论汉字在东亚文化圈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J].东疆学刊,第4期

[20]冯天瑜(2003).汉字文化圈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第2期

[21]孔刃非(2004).汉字起源观念的文化审思[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3月

[22]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3]许孝梅(2004).“汉字文化圈”浅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4期

[24]胡礼忠、汪伟民(2004).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J].国际观察,第2期

[25]林龙飞(2006).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J].东南亚纵横,第8期

汉字文化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汉字 表意文字说 评议

汉字“表意文字说”的最早经典表述来自索绪尔。

世界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

索绪尔提出的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大分类,尤其是指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典范例子”,至今被许多人所阐发和张扬。但其阐发与张扬的角度并不相同,因而其内涵也不完全一致。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从汉字记录汉语的语言单位角度,认为汉字是表示词或语素的,所以是表意文字。此观点在《辞海》、叶楚强的《精简汉字字数的根据和方法》、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均有论述。

第二类,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出发,认为汉字表示的是语素的意义,所以汉字是表意文字。此观点在孙均锡的《中国汉字学史》、何士达主编的《现代汉语》等著作中有论述。

第三类,从汉字的构形依据角度,认为汉字是因义构形的,所以汉字是表意文字。王宁在《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以及《汉字构形学》等文章中作过论述。

第四类,从汉字表示概念的角度,认为汉字可以不通过语言而与概念直接联系,所以是表意文字。申小龙在《汉字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以及《汉语与中国文化》、潘文国在《字本位与汉语研究》、袁晓园在《汉字的优缺点与语言文字理论的发展》等论文或论著中,对此都进行了解读和阐发。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切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接受并承认世界文字只有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两大类;汉字是表意文字并与表音文字相对立。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给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都揭示出了一些汉字不同于表音文字的鲜明特征。同时也都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意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容易把文字混同于图画,容易误会为文字直接表示概念。最早提出这种担忧的是美国语言学家列・布龙菲尔德,他说:“从表面上看,词显然是首先用符号表现在文字里的语言单位。用一个符号代表口语里的每个词,这样的文字体系就是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聂鸿音进一步指出:“‘表意字’这个术语很容易引起一个误会,即认为这种文字的符号并不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而是代表实际世界的特征(概念),这显然是在某种程度上把文字和图画混淆起来了……”、苏培成也指出:“说汉字‘以形直接表义’,随便给你一个不认识的汉字,你能说出它的意义来吗?不要说去古已远的楷书,就是保留图画意味较多的古文字也办不到。古文字里占有很高比例的假借字,怎么以形表义?”

第二,“表意文字”只是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类别,在实际中只有意符而没有音符的文字是不存在的。

从理论上说,由于词是个音义结合体,相应地,文字标记语言的方式就有三种:一是从意义入手,用意符记录语言,全部字符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二是从语音入手,用音符记录语言,全部字符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三是从音义同时入手,兼用音符和意符记录语言,字符既有意符,又有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

从实际情况看,字符全部是意符的表意文字并不存在。首先,语言中的词既有意义实在的实词,也有意义空灵的虚词,从意义角度记词就会出现有形可象和无形可象乃至无法象形的问题,而文字要完整地记录语言,就必然会通过假借的方式以济其穷,没有假借,就无法启动文字对语言的完全式记录的进程。而假借就是借音表意。所以,裘锡圭说:“汉字的字符里也有很多音符。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而“表意的造字方法和假借方法应该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凡是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都是兼有意符和音符的文字。”其次,现存古老的自源文字的实际情况表明,音符已经与意符平分秋色。据研究,东巴文记录的文献中,假借比例一般在70%―80%,最高的达96%;甲骨文中,假借字比例至少也在40%以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表音的成分,把它们简单地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第三,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是对语言构成要素――音义简单机械二分后所产生的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学概念,它忽视了语言的不同层级单位具有不同的属性,也忽略了不同文字对书写语言不同层级单位的选择,因而得出的文字类型是粗疏的,不准确的。词是音义的结合体,但同时也是一个分层结构,文字在记录语言中的词的时候,可以实施分层记录,从而实现对整个词的记录。

从实际情况看,表音文字是从词结构的最下层音素入手,通过拼合词音来实现对整个词的记录,因为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字母表示的是纯粹的语音单位,所以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则不然,它所选择记录的是汉语词结构的最上层,即整个的词,而词又是一个音义结合体,所以,汉字记录的既不是纯粹的语音单位,也不是纯粹的语义单位。对此,王伯熙说:“和‘表音文字’并称的‘表意文字’,是不妥当的说法。因为表音文字所记写的音节、音素,是脱离了意义的、独立的纯语音;而所谓‘表意文字’所记录的并非脱离了语音的、独立的纯语义,它所记写的永远是粘着语音的语义。”因此,在实际中,只有表音文字,而不存在表意文字。

综上所述,与表音文字相对的表意文字,是依据音义二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追求术语对应平衡而产生的似是而非的不准确的说法,是简单的理论推导的结果,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而,汉字不是表意文字。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1。

〔2〕叶楚强:《精简汉字字数的根据和方法》,《光明日报》1965.5.12。

〔3〕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语文建设》1991.2.24。

〔4〕王宁:《汉字构形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

〔5〕申小龙:《汉字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语文建设通讯》,1993.12.42.88。

〔6〕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袁晓园:《汉字的优缺点与语言文字理论的发展》(《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

〔8〕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

〔9〕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语文出版社,1998。

〔10〕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

〔12〕喻遂生:《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语言文字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

〔13〕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岳麓书社.1999。

汉字文化的概念范文3

在视觉传达活动中,图形的加入唤醒了人们潜在的审美活动,使信息的内涵与容量增加,增强了文字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新的表现,有助于适应国际语境下不同文化的交流需求,扩大了文字的传播途径。汉字图形化是以文字为对象进行图形创意表现,弱化了文字的识别性,强调了图形的视觉审美与意蕴表达,用独特的形象识别体系与符号,将文字的内在涵义与特质体现出来,构成了文字形图画所特有的个性美。汉字图形化设计,是汉字图画方式的再现,是用文字“造型”表达观念、思维的一种设计的样式,汉字与图形结合时,由于思维、情感意识的相互碰撞,客观物象与抽象概念的交织、演化,使彼此遥远的事物嫁接、重组后形成了文字的图画再现。汉字图形化设计是通过汉字体现设计内涵、文化思想、审美趣味的一种形式,是设计师探索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的一种手段,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是现代人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汉字意象就是文字象形的又一再现。《天涯》杂志封面设计中言字的现代结构形式与甲骨文中所讲的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图形有机结合,构成了现代版的说文解字,见图1,此种文图共赏的视觉形式既有视觉的美,又包含了意蕴之美。文字的图形表达,是由文字与图形共同构成的特殊的图形表现形式,具有文字与图形本身不可比拟的效果和作用,是汉字与图形结合的产物,对视觉传达起着一定的重要意义。

二、汉字的装饰化

装饰性汉字是体现汉字美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在汉字原有笔画、外形和结构间进行有意的、图案的、纹理的加工处理,是一种加法式的叠加式设计思路,强调文字的装饰美感及象征寓意,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美化艺术。装饰文字同样属于文字图形化的范畴,只是在其构成方法、创作思路上更强调纹样元素与汉字的艺术结合,注重纹样与文字内在结构的契合关系。中国历来就有对文字的敬仰与崇拜,认为文字有着超越物质世界以外的神奇力量,人们珍惜、喜爱文字,用各种装饰为文字换上美丽的外衣,无论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历史典故,还是质感肌理的视觉再现,其目的都是以此丰富信息内容、加强审美表现,通过艺术化的装饰手法表达人们心中的意愿与美好。装饰性汉字设计是设计者巧妙构架文字造型与图形装饰之间关系的结果,是以艺术之美再现文字内涵与外在形式的结果,是形与意、形与形有机结合的结晶体。装饰性汉字能使文字意象产生图形联想,以文字之躯体现艺术之美、观念之美,构成美的装饰化、唯美化的视觉风格,形成装饰性文字图形。装饰之字是将美赋予文字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既合乎汉字间架结构组织,又注重汉字的审美表现,是文字形态与装饰美的结合。装饰化设计是对极少主义风格的补充,是繁复设计回归人们视野的开始,这种自然、亲和,抛掉功利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对人情感的关怀与心灵的关照。文字在无尽的岁月中不断幻化出无限的身姿,《意匠文字》是吕胜中多年来收集编撰的一部中国民间创意字体大全,呈现了一个崇尚美好、崇尚自然的民族用世世代代的心意书写而酿造成的不同风格的字体。设计者王序,以醒目、粗狂的文字装饰诠释了中国民间字体所具有的单纯美,再现了文字美丽身影背后劳动人民的审美心理。

三、汉字的简约化

简约是一种设计风格,是与繁缛装饰设计相对的一种艺术形式。简约化设计是将设计元素简化到它要表现事物的本质,除去浮华的外表,是视觉语言的高度浓缩与精简,强调设计的内在魅力。简约不是内容的简单删减,而是将提炼的精华通过最简要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设计目标。汉字的简约化设计,是文字笔画与内部结构的简省与取舍,简省后的文字打破了其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形象,改变了人们一般性的思维习惯。简化后的汉字形象的缺与失,是设计者用文字造型语言形象传达设计理念,体现设计内涵的一种方法;是少即多思想的具体表现,这种少是建立在人们对事物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当设计者在选择取舍部分时,突出的部分则愈显强烈,当知觉与感官形成层层交织、相互联系、不断变换的网状结构时,阅读便在似与不似、熟悉与陌生之间来回转换,获得从视觉到精神的满足。设计丛书《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信笺设计》是以展现设计创意和文化概念为核心的专业书籍。设计者将简化后的汉字作为一种图形符号,运用在封面设计上,虚空的文字造型好似一个无限的宇宙,让人的想象能住进去。版面中文字的虚实、聚散、强弱、空白的设置,营造了一个视觉清新、设计简约,令人充满想象的空间。

四、汉字的融合

融合是指事物彼此间的接纳和包容,是在本体元素不变的基础上,融入其他要素的一种方法,其中可以是不同设计风格、语言的复合,古今融合、东西融合、新旧融合等。融合是社会文化生活、审美趋向、道德价值观、现代文化思潮、民族文化的反映,能够体现创作个性与艺术个性。汉字设计中的融合是指在汉字笔画中,融入其他语言文字、符号或元素的一种方法。嫁接不同元素与汉字的做法,往往是由于彼此间形的相似或意义上的关联而构成潜在的联系,显示了融合部分与汉字笔画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似与巧合。这种保留了汉字整体识别性的构字法,打破了文字单一笔画、单一形式、单一语言的模式,使文字获得了本身视觉审美趣味的同时,令意趣得到了升华。融合之体,在保持各部分特征、个性的基础上,挖掘其潜在的共性与意义,使文字在形与形、形与意的形式表达上放射出独特的韵味。融合打破了文字创作模式中,追求统一笔法造型的创作思路,融合式思维反映出现代人对不同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显示出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时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打破了汉字流通的界线,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欣赏文字时都能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消除了人与文字之间的陌生感,使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的生命。设计师韩家英为《天涯》设计的封面,以汉字为视觉元素,探寻着古老汉字美丽背后隐含的现代之美,设计的中西文化合璧之体,既有表现风格的差异,又有不同文字语言的融合,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与现代美。

五、结语

汉字文化的概念范文4

[ 关键词 ] 异化汉字 意象 图形

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和象征,在汉字这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无穷魅力和神奇力量。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也体现出中国人掌握世界的方式。汉字创造中所凝聚的思维方式,不仅贯穿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也直接孕育和影响着现代人的艺术设计思维。它用最简单的设计元素,通过丰富而复杂的设计,呈现出了一件件准确而纯粹的作品,创造了既为沟通又为传播的视觉形态,并使它们的内涵丰富、用途广泛、影响深远。

汉字不但是一个记录的载体,也是一种图形产品,可以完成从标识、记志、状物、抒情、审美等诸多的直接文化功能。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作为图形出现时是构筑信息的基本元素,文字由叙事向设计表现提升后,文字的力量不但没有减弱,而且加强了与版面其他元素构成互动界面,成为传达信息与深化概念不可缺少的视觉要素,在平面视觉语言的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一、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魅力

“设计的要义是创物―创生―创符―创和……。” 汉字与设计的关系也恰恰在于创符和创和(创境)上――将再造的汉字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融于设计之中,这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已经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设计手段,这样不仅能极大地丰富设计作品的语言内涵,提升设计的趣味性和独特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设计的意境。汉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但在应用过程中,汉字除了记录和传达语言的功能之外,又往往会表现出某种装饰感、象征性或图形意义,具有审美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汉字已超越了其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功能而成为一种艺术。这种由于汉字的变化而使其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汉字的异化。

1.异化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一个汉字往往同时拥有标识、记志、状物、抒情、审美等文化功能。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心相或者物相的图画,其联想功能极为强大。汉字进行设计,可以产生清晰明了且极具个性和文化内涵的标志。异化汉字可以通过添加夸张、变形、变异、取舍、剪切等多种装饰性手段的处理,将其进行组合、重构从而设计出标志图形。这种标志是以汉字作为设计要素和造型基础的大众传播符号,通过汉字本身的形、意空间布局,可以传达特定的含义和信息,获得深刻的文化意蕴。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这种汉字的标志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这是由于它本身符合汉民族在长期运用汉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民族心理――望文生义和依形联想的审美观。

将异化的汉字运用于现代标志设计之中,设计者还可以利用汉字与图形异质同构原理,通过变形的手法使汉字与图形建立起形式上的某种共性,使其合二为一,以揭示主题,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形态不但具有汉字的形象特征,而且还能通过外在形式取得与标志意义相关物象的联系,达到似与不似的视觉效果,使受众获得更为丰富的联想。如2010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念。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2.异化汉字在招贴中的应用

从设计角度来说,汉字在其被当作设计元素应用时,可以产生许多超越原有意义的形式,从而使文字的潜在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这一点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极为突出和明显。如为了最大程度地表达汉字词意内涵和达到美观的目的,设计者在设计时可以首先考虑将汉字形体直接进行异化,这种形体的异化是在某个文字原有形体的基础上加以变形,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形式感,以达到一种美化视觉、强化设计意图的效果。

二、汉字设计的意象魅力

中国传统艺术一向是以形写意、以意传情,汉字也不例外。日本岩田庆治将意象美表达为“潜在于民族文化深层意识中而难于用语言表达的心理活动,可以形成图像展现在人们眼前”。 [3]这种表述同样适用于文字,汉字在人们眼中似乎是有生命的个体,不是凝固在纸上的,而是有各种心理形象,即使难以描绘,但它确实是存在的。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和其特有的抽象结构,使它成为最富意象蕴涵的文字。汉字的造字过程也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这种艺术观念上的侧重。由于几千年来集体无意识的积淀,汉字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且在文字来源之中还包含着一种对万物的认识标准。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观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放在了这个方块字系统内。这也使得汉字本身既可以从形态来表达意象,又可以从含义上来表达意象。这种丰富的意象美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三、汉字设计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的连续使用比汉字更长久。数千年以来,汉字不断地发展、丰富,使用范围早就不限于中国。韩、日等国的文字中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相当数量的汉字,越南等国过去也使用汉字。汉字虽然不是世界普及文字,但汉字字符本身是一种图画,它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在这一点上,拉丁字母无法完成。我们将汉字直接应用与设计中有些行不通,但是在了解汉字的演变、意义及构成后,我们把汉字精辟总结物象特征的方法运用到平面图形设计中,一定会求得更多共识。

参考文献:

[1]翟 墨:设计的要义:创物―创生―创符―创和[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

汉字文化的概念范文5

一、汉字的基本功能

汉字作为中国最古老悠久的文化,它不仅仅是我们联系或者聊天的工具,还是视觉符号,有时候它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汉字的书写方向有时候可以代表一种特殊的表情,还有汉字的大和小,是否也具有特殊的艺术性呢?所以说汉字又和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近些年,我们国家的一些设计师利用汉字的图形变化,做出了优秀的作品,既有传统,又很前卫,实属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巨大成功。因此,汉字作为新的设计元素,为平面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准确,清晰,简介,直观的表现人们的内心情感,而运用于设计上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文字成为人类最普遍使用的媒介。由于文字太过普通和所谓的大众化,在人们眼里,它的设计概念和各种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尤其是它的广告功能,因为广告创意必须要使用文字,而文字作为传递商品信息和企业形象,最为被人们所认可。因为文字作为广告传递是最好不过的了,它自身就是最好的广告创意,最简单,最通俗易懂,最会被大家所接受。我们国家的设计虽然在世界上还不算是最好的,但是就本国而言,已经走在了其他领域的前面,在世界上越来越备受瞩目,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创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关注,中国作为发展中最大的国家,在登上世界舞台发挥重要作用的的同时,汉语正作为取代英语而作为国际语言彰显力量。近些年来,我国在促进汉语在世界上流行,主办了国际大专辩论赛,开设了孔子学院等等。其中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标志,是将汉字“辩”作为主体,偏旁“言”用红色的草书表现,以凹凸的图形方式表现正、反方语言的辩论、图面中黑白分割体现了“正方负方”的概念,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形式美感。以汉字艺术作为标志,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例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是传统的图形和符号。把“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看作一个汉字“京”,这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大胆的运用了汉字这一重要的元素。把“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当作一个“人”形,她便是东方汉字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应用。相比于西方的严格设计,东方画在空间要求上比较灵活。所以这一设计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是一次融合汉字、印章、舞蹈、绘画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成功的艺术设计。它表达了人们要表达的理念,也寄托着人们将要赋予它的理想。

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会徽把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和其他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相结合,化作成一个向前跑,满心愉悦,向往胜利的运动员,其形象健康向上,有力的烘托了北京奥运的主题。而“京”字形状,传递出浓郁的中国味。标志采用传统文化图形印章作为标志主体图案,原因在于印章是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也是一种社会诚信表达方式,寓含北京将信守承诺,“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本颜色,是因为红色是中国德颜色,在全球都知道红色代表着中国,同时红色代表了喜庆快乐;会徽的英文字体设计采用中国“汉简”风格,将汉简中笔画和韵律有机融入“BEIJING2008”字体之中,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无暇结合。

汉字文化的概念范文6

本文写作源于所读2013年荣获红点大奖的《汉字大爆炸》一书。此书介绍了作者对汉字的理性推理与感性的视觉尝试。作者在汉字字体研究中看到了无限的空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奇特的大门。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的生命体记载和传承着汉文化的发展。它是由笔画构成,笔画由人创造,和人类一样同时代表着生命的存在,每一个都被赋予着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意义。在《汉字大爆炸》一书中作者从自然科学的领域去重新认识笔画,探讨笔画呈现出的变化与统一,寻求笔画结构的更多表现性,扩展笔画的使用性及新的审美视角;将笔画的视觉传达特性体现出来,从而能够改变我们对笔画以往的思维方式、观察视角、和认知路径。

分子、原子、质子

如果我们将汉字看作是物质的社会属性,那么在科学上的语言可以用化学来解读。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分子式,部首则如分子。分子(部首)是独立存在的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汉字)的微小单元,它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原有化学性质的较小粒子。它一般由更小的微粒――原子(笔画)构成。笔画和部首大小、位置、疏密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部首间的间隔和作用力。同样的笔画因排列不同那么构成的字体也会不同,如同一个化学公式因其不同结构的则会有不同的特性。这些观点正是该书作者从化学领域中为汉字打开的新构想。

“部首”是根据字体形体结构为汉字分们别类时一个概念。“部首”一词有学者认为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和“其建首也,立一为扁”两句中摘取得来的。在《中国语言学史》中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首,一种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也称为造字法原则的部首,这种部首大都能独立成字。另一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它是为汉字检索的方便而改造的。“笔画”是构成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从落笔到起笔所写的点和线叫一笔或一画。在一个汉字中,笔画之间的排列方式如果不按照目前已经赋予的字符意义结构出现时,这些笔画是不是就变的没有意义呢。该书作者并不为然,他认为笔画间的排列按照现有的规则构成,是一种“相对”的统一。虽然已细分出“横、竖、撇、捺”等具体笔画,但到目前对于笔画的具体形态没有明确的定义。如果能够确定一种“相对”统一规则的范围,然后将笔画放置于这种规则范围内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方式,并能读懂其中文字的意义。作者这种大胆的提出,给了我们对字体设计很多的想象空间,在一个原有固定的字体模式之外我们可以有无限的表达方式。化学中质子和电子――比原子更小的粒子。每个笔画末端的拐角视为质子,笔画周围的留白就像原子内的电子一样,它没有固定的轨迹,在一定的空间内非常随机的活动。《平面设计原理》中提到“空白空间与和谐是创造字体协调最重要的两个手段。这种空白空间像太极图中用阴阳阐释万物,强调以柔克刚,给黑与白二者之间以空间,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骨骼、肌肉、关节

汉字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呈现方式,印刷字取于书法但不同于书法字体,书法与印刷字书写方式、工具与材料的不同,两者的功用也相差甚远,书法追求以笔墨的轻重缓急诠释内涵,而印刷字追求便捷的技术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字体风格。它由书法转向印刷字体时需要笔画的统一,由于条件有限不能实现绝对的统一。所以人们更多的追求笔画细节的变化之中,即在机械化的复制下寻找更多情感变化,将笔画的变化与统一进行不同方式的完美结合。汉字以字为载体,文字以笔画而艺术,笔画同样可以分为骨骼、肌肉和关节。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当于骨架中所有骨骼间的关系,而每一笔画粗细都像肌肉包裹在骨骼,骨骼是帮助笔画的线性延展变化而肌肉则是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变化。而关节则可以称为是笔画间转折交接时的纽带,在构造字时将各种笔画焊接的作用。汉字的笔画大多数是由直线构成的,笔画的特点之一是平直朴实的;在实际的书写过程中,笔画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构件中会有一些相应的变形,尽管是相同的汉字构成下也会因为笔画间的挪移在字体形态上有变化。比如“啊”与“和”同样的“口”部首该形态就会不同说明笔画的灵活特点;笔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笔向方面。单笔画都是由一个线条组成,笔向都是单一的,自上而下或自右上到左下等。大多数的复合笔画在遵循从起笔到落笔为一笔的前提下,也是遵守这个笔画走向规则的。

汉字大爆炸

事物都有多面性,不同视角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当我们开始尝试多角度看待汉字和笔画时,它们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大爆炸。宇宙中当大爆炸的膨胀速度和温度渐渐的降低时,粒子所具有的能量普遍开始逐渐下降到不能产生新的质子。此时导致了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相互消亡即当正反粒子、正反物质相遇时,大爆炸随即而来。作者以宇宙大爆炸的多维角度的看待汉字笔画,将汉字分解为笔画和留白之间的物质碰撞造成的随机的新的汉字视觉。汉字本身也是图形蕴含着视觉语言,当笔画为实,背景的留白是虚,在笔画范围之外。但留白不仅仅是字的背景,只有留白才能给笔画一个完美的组合设计,给笔画构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当字体笔画和留白互相依托时,留白才能烘托出字体笔画气氛的价值。同时我认为汉字中形式与功能是不可缺失的,它们相辅相成,功能通过形式体现,形式表现通过围绕功能而展开。留白的设计是为了追求设计品质,同时更是为了信息的传达。在汉字设计中留白以抽象或具象的形态,形成了笔画图形与留白的不定向运动,只要笔画与留白精心设计形成有意味的空间两者相辅相成,黑白便可以转换,最经典图例便是“鲁宾之杯”。我认为在这里作者的大爆炸概念提出并不是提供一种造字手段,而是挖掘了汉字拥有丰富变化,认为单纯的汉字结构也是一个世界,笔画即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