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教学;汉字;识字
汉字是每个人步入学堂,甚至没有入学之前都要接触到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国历史的积淀,每一个人都要去学习和认识。也许在学习的后阶段学生会觉得很简单,但是每个人刚接触一个陌生的东西都是迷茫的,就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后阶段会认为一加一很简单,却忘了当初刚开始认识“一”的时候是多么难接受。教学生学习认识汉字是很困难的一项教学,学生处于什么知识都不具备没有任何能力的阶段,让学生对汉字有一些认识和了解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识字教学,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刚接触汉字的时候年龄小而且会觉得这个东西好复杂,从心里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这种排斥心理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教学。教师要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对汉字感兴趣,比如先让学生看一些动物的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动物的图片很形象,但是如果把这些图片都画到纸上去表示这些动物就太麻烦,那么怎样去表示这些动物呢?对于一些东西又该怎么在纸上去描述呢?对于一些事情去记忆人们总会去忘记,又怎样去记载呢?有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好奇,还可以找一些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看,引起学生对文字的好奇。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有动力。好奇是一个人开始探索一件事情的开始,学生对汉字的好奇会让学生有前进的动力去学习。
二、图文结合,有利于记忆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时就给学生在英语单词的旁边加上图片,便于学生对单词意思的记忆。对于学习汉字也一样,学生在小的时候学习说话,心里对一些词也是有记忆的,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某个汉字怎么写,然后再拿出和汉字对应的图片,有图片的对照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某个汉字的意思。对照图片学生可以更快地接受这个汉字并对汉字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学生初次学习汉字还处于年龄很小的阶段,为所学的汉字加上图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看到图片后就会联想到汉字,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三、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练习
学生在学习时要想真正的吸收和巩固就要对知识加强练习,学生学习汉字年龄小,记忆力也特别强,但需要学生对所学的汉字进行加强练习。在现在的社会上,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需要人们写字的地方越来越少,很多时候用电子产品上的输入法代替了手写,所以人们渐渐地忘记了汉字的写法。因为这一现象的产生,电视台才为了提升人们书写汉字的意识举办了“汉字英雄”等节目。在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对汉字的练习,只有学生加强对汉字的练习才能深刻地记住汉字的写法和用法,真正的学会。什么知识的学习都需要不断地练习,教学生识字也一样,在练习中提高书写能力。
四、加强学生发扬传统文化意识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汉字就是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字是作为中华儿女的基本。学生在对一切很好奇的阶段,对于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字是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习汉字。同时,教师也要重视汉字的教育,老师的重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的重视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中,更好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教学生学习汉字也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汉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学生只有首先学会汉字才能读懂语文,看懂数学的题目和讲解;汉字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只有认识汉字才能接触和了解其他科目的知识,如果不认识汉字就没有办法去学习知识。汉字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理应重视汉字的教学。
学生刚接触汉字,刚开始的学习定是不易的,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方法使学生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汉字。随着科技的进步,汉字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产品上的输入法。针对这个现象教师更应该抓好学生学习汉字的工作,从小就让他们扎实地掌握汉字,重视汉字,让这个汉字传统文化继续流传。教师对刚学习汉字的学生的重视有利于学生长大后对汉字的掌握和运用,减少社会上汉字能力减弱的现象。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学生汉字教学的工作,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对学生加以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参考文献:
[1]郎多闻.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汉字创意 课程群 失写症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 5)10-0108-02
失写症是指随着键盘输入使用率的提高,人们写字的机会减少,导致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学生设计作品中的创意字体出现过于简单粗糙、缺乏文化底蕴,忽略汉字书写规律、字意表达等问题。文字、图形、色彩是平面设计作品的三要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汉字的创意表达尤为重要,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视觉传达课程体系中涉及汉字创意使用的课程有:《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书法》、《POP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品牌形象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图形创意》等多达十几门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汉字创意为引线,利用课程群的群体优势,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各课程分工合作、和谐互动、互相衔接,使得学生对汉字创意产生兴趣,体会到汉字创意的乐趣,加强对汉字笔画的理解和研究从而来应对失写症的危害。
一 失写症带来的汉字创意危机
近来,关于汉字书写、认读的竞赛娱乐节目很多,如《汉字英雄》、《中华汉字书写大赛》、《汉字寻根之旅》等,这些节目被认为是“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失写症是造成汉字文化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要加强汉字文化常识普及。对汉字创意设计课程群来说,失写症导致学生对汉字的形态的漠视,对汉字的美缺乏敏感性。无论哪门课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缺乏书写汉字的量,缺乏文字和图形色彩元素的沟通都行不通。
(1)不解汉字因意构型的特点,师生缺乏对汉字文化蕴含的寻根意识。
由于长期使用键盘输入法,当下的学生对汉字的音相对重视。但是,只有“音、形、意”三者统一,才是对汉字完整的认识。强调汉字因意构形的特点,对形和意的内在关联的关注,才可以找到汉字创意的乐趣。汉字是一个庞大的表意文字系统,忘字、错字、别字等现象古今皆有,由于失写引发的学生汉字形态认识模糊、汉字造型的初始意义不知晓的问题。汉字的书写危机并没有引起专业教师的足够重视,进一步引发了学生作业缺乏字形美感,欠缺文化涵养,导致作品无法提高文化品味等更严重的问题。
(2)缺失汉字文化素养,相关课程教学重技术轻艺术。
现阶段的视觉传达学生设计作品中,由于失写错字别字连篇。如下图的学生作业:“生态庐陵,江巴吉安”的字体设计,为了统一汉字外形的形状,结果将“生”字改成了一个无法识别的字,其他几个字的设计也完全只是形式上的改动,忽视字形本身的特征,更谈不上什么汉字的美感。这样的作业案例非常常见,只有在深入理解汉字的造型规律、造型初衷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具有美感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学生们往往喜欢追求火焰字、雪花字、透明字等电脑效果的字样,重视技术性表达,对文字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统一性认识不够。视觉传达课程群是一个高艺术品味课程群,一味强调汉字创意技法是无法提高作品的艺术品味的。(图1)
二 “三多对一失”的汉字创意课程群创新建设方法。
以“多写”、“多练”、“多思”作为汉字创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主脉络,建立课程群的课程的核心思想。提高书写的质量,增加字体结构的研究量,拓展字体的想象路径,来应对汉字失写症给学生带来的创意干扰。(图2)
(1)多写各种字体,感受字体的个性特征。
“写”字的过程本身就是构筑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一种自我陶冶的过程。现在电脑字库里有的字体成千上百种,学生们只会拿各种字体来试着用。教师除了讲解黑体、宋体、综艺体等字体的特征。更应该让学生书写各种字体,了解各种字体的细微差别,以及由这些差别引发的不同情感体验,换而言之,要将汉字拟人化,了解每种字体就像不同性格的人,每种性格带来的不同人生命运。要用好每种性格的字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法》课,许多高校由于师资匮乏的原因,往往不给学生开设书法课或者开的课时不足。对于视觉传达专业而言,书法课是基础课,要夯实专业基础,才能谈专业建设。要让学生感受书法的美,楷书之娟秀,草书之潇洒快意,行书之从容。通过多写达到汉字的美育作用,用“浸润心灵”的方式、“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接受汉字美的熏陶,使得汉字创意传递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推动汉字文化的发展。《书法》课程的课时不宜用艺术类常用的排课方式连周排,而应该每周设立单独课时,贯穿整个学科培养方案六到八个学期左右。因为《书法》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习惯的养成与坚持需要时间的磨砺。
(2)多练创意技法,理解汉字形意的关联。
汉字创意技法训练要明确教学目标是弘扬汉文化的理念,教师应当时刻明确教学目标不忘初衷。以弄明白汉字读音、形态、意义的关联性为出发点,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学生多动手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养成日常书写、阅读、深入了解汉字的学习,在课程群团队教学的引导下,在确保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汉字文化素养。加强对汉字偏旁部首等形态与汉字意义关联性的研究,反复训练推敲,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鼓励学生参加字体创意、书法比赛,以赛代练,提升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汉字的审美素养。
(3)多思创新点,体验汉字创意的乐趣。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汉字创意义最主要的专业,主要从视觉上对汉字的形态进行设计和变化,以达到易读性、识别性、信息传达、文化的传播等要求。鼓励学生追根溯源的寻找汉字的意义,也可以对汉字象形特征进行发散思维,使得汉字创意对于信息传达、文化传达、文化审美的表述更清晰。通过课程群的建设让创意思维表达的方法更多元化,让学生体会到汉字创意的乐趣,与达到提升学生作品文化涵养的目的。
加强实践教学,带学生到文化名园感受汉字书法和不同的园林环境的结合;又或是到商业街感受不同品牌使用汉字的情况,讨论汉字的形态、识别、风格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汉字的使用和书写,通过汉字形态使用的实例,研究汉字创意形态情感表达功能。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3
识字教学中,按照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字理的析解和其蕴含的意像的透视,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汉字独特的魅力,感悟汉字的“意趣”,了解汉字的渊源,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字源上了解汉字的意思,避免写一些根本不该错的别字,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汉字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喜爱汉字的情感,真正感受到古老汉字的魅力,进而激发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遵循规律 汉字文化 汉字魅力
【中图分类号】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 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自古以来,汉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新课改的文化价值取向,语文教育的文化特质以及汉字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容,要求汉字教学既具有工具性价值,同样也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既要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工具符号,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发现蕴藏于汉字中的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识字教学中,按照汉字的特点,通过汉字字理的析解和其蕴含的意像的透视,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汉字独特的魅力,感悟汉字的“意趣”,了解汉字的渊源,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字源上了解汉字的意思,避免写一些根本不该错的别字,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汉字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喜爱汉字的情感,真正感受到古老汉字的魅力,进而激发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一、遵循汉字规律,重视识字教学的规律性和文化性
汉字不只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活化石。造字之初的象形字生动逼真、图文合一,使人见字而知形,见形而知义。而后的会意字内涵丰富,组构巧妙。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的形旁表意,这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词的原始意义,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了解当时人类的认识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汉字中,具有“字形藏理,字音通意,同形同宗,同音意通”的规律,教给学生运用这一规律,进行识记,达到识字明理、触类旁通的效果。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不仅使识字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同时把灿烂的汉字文化融入到识字教学之中,感悟识字教学的文化性和规律性。
(一)遵循规律,举一反三教方法
我们祖先在造字的时候,不是一个一个单独创造的,而是成组、成批造成的。汉字中有85%的字都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本课中要求会写的6个字“先、干、赶、起、明、净”,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了“赶、起”是两个形声字,而且通过观察发现了它们都带有走字旁,教师顺势出示“走”字的演变过程,并讲解走字旁就是“走路”的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又说出许多带有走字旁的字,如:超、越、趁、趣、赳。在学习汉字的时候,教给学生按照偏旁归类的方法把汉字有机地串联起来成组的学习,就像串串珍珠连接成的美妙项链。这样把一些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人为的归类,通过比较,提高识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帮助学生触类旁通的拓宽识字面。
(二)重视字理,追根溯源重实效
汉字是非常优美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发展历史悠久,大致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几个阶段。汉字是我们的祖先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汉字的造字方法大致有六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其实,后两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造字法)。
识字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汉字知识,引导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增加他们对汉字的认同感。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学习“篮”字时,引导学生对“篮”和“蓝”进行比较。学生组词时,容易说出“蓝子”,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的否定,应该把“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发现“蓝”与“篮”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告诉学生篮子是用竹子做的。为了让学生明白“篮子”的“篮”为什么是“篮”而不是“蓝”,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篮”字的汉字知识,了解篮球的来历。原来,篮球运动始于美国,起初并没有篮板和篮筐,而是在树上挂一只竹篮,把球往竹篮里投,就这样随着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篮球”一词的意译也进入了汉语,沿用至今。学生了解了篮球的来历后,就不至于用错了。了解了“篮”的来历后,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把“蓝”为什么是“艹”给学生讲明白。“蓝”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又泛指含蓝汁可制蓝靛做染料的植物。看来“蓝”指的是一种植物,所以是“艹”。这样的教学,既加深了对“蓝”的理解,又在比较中积累了词语。
二、渗透汉字知识,重视识字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开展识字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符号与汉字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一年级下册《所见》中学习“闭”字时,引导学生用“会意字”的方法帮助记忆。在金文里,“闭”是两扇门中间一个“十”字,这“十”字后来演变成了“才”字。“闭”字外边的“门”就表示一扇门,里面的“才”就表示关门用的门闩或锁门一类的东西。这样就把抽象的符号与汉字中的部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闭”字的字形,同时也了解了字义,可谓事半功倍。有些字的教学还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如“拿,掰”;猜谜或歌谣等方式,如:教学“春”字,学生编出歌谣:“三人一日去春游”。多种方式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同时也使识字教学更加灵活,学生的创造性更能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汉字是一幅智慧的图画
一个汉字就像一个画面,是一幅惟妙惟肖的静态形象。低年级的教材中,象形字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图和汉字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图中了解汉字的特点。
如:在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课中,教学“宝”字时,出示“宝”字的演变过程,学生看到了一间屋子(“宀”)里既有“贝”(表示财富),又有“玉”(表示珍宝)的画面,多么惟妙惟肖啊!学生看着画面,又看着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属-楷体的字形的变化,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画。这样的记忆,对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字是一个生动的情境
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电影短片,是生动有趣的动态形象,如:安——在一间静静的屋子里,有一个女子手放在胸前,安详地坐着。难怪有的学生会说:“看到'安'字,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女孩安安静静地坐在家里,感到很安全、安宁”。看来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安”的意思,也记住了‘安’的字形。在《汉语中的奥妙》 一书中说道“安”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宝盖头表示房子,房子中的女子面朝左,半跪着,双手交叉在胸前,显得十分端庄安详。从字形可以知道,古人认为女子静处家中,就是安宁、安稳,而这是“安”字最早的意思。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识字中,不再是孤立的、机械的记忆由部件组合起来汉字,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经过想象记住了这些汉字。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想象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想象能力,识字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三)汉字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汉字表现了我们祖先的社会经历、对世界的认识与思维状况。如:一年级下册《在家里》中的“家”字,“家”中——房屋(宀)里有一头猪(豕)。家里应该有人,为什么有猪呢?原来在远古的时候,人类原本是以打猎为生的,到处流动。后来,把打猎得来的小猪,放在房屋里饲养,这才定居下来,有了自己固定的家。有了饲养的家畜,人类才有了家。猪(豕)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这是一段有趣的历史过程。了解了这段汉字的历史,学生就能从多次地读写和反复地默写中解脱出来,教师在掌握规律、加强理解和运用上多下功夫,把静态的字学活,加快识字的速度,把烦琐转变成便捷。识字教学中渗透造字规律,减轻记忆的强度,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识字教学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又是奠基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根基。只有在识字教学中,既从工具性上注重方法与规律,同时又和谐自然地渗透传统文化意识,潜移默化地用民族文化智慧影响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识字教学具有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p21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4
刘文琴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第二小学 内蒙古 025350)
摘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课程改变的不断发展,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任务的引导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需要教师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实践,笔者在多年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在分析、总结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到一定的方法,以提高识字教育的质量,从而提升语文教育的效果。
关键字: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一、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本身是一部文化史,每个汉字都是有独特生命的个体。汉字是我们的先民经过长期探索创制出来的,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每一个学生都要识字,都要了解汉字的来源和发展,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要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骄傲,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汉字,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三位一体,汉字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承载着诸多信息,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有西方学者曾说,汉字是有声语言的书面表达。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的唯一代表。”汉字的产生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之上,以形表意,这样,汉字的意义就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论经历多久时间,汉字的意义都不会消失。然而,汉字并非汉语的附属品,它本身的含义和哲理值得探究,无论在词性识别、词汇扩展、空间储存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文字不可超越的优势。
古老的文字承载了古老的文化,这是汉字最独特的性质,它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化记录着。
2、汉字具有认知性,它独特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语言的工具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同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工具,是为了认知而存在的工具,因此,在本质上来说,汉字的属性是认知性。
劳动产生了语言,为了适应民族的时间产生了汉字,汉字的产生必然与实践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认知的实践过程中,汉字应运而生,同时也帮助人类反映世界、认识世界。再说得详细些,汉字的形成过程正是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例如“日”、“月”,我们可以从汉字的形体上认识事物的形态;“江”、“河”,我们能从它们的偏旁中看出它们与水的联系,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汉字中体现出的某种认知必然的体现着某种观念,于是,就有了形形的汉字。
3、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与其他文字向区别的特质。汉字的产生是由汉民族的祖先完成的,汉字的发展也是在汉文化的背景下完成的,汉字不可避免的用华夏人民的语言、思维、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字的音、形、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积淀了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文化,小小的方块字总能反映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汉字不仅仅是一个个符号,更是一种交际工具,同时还具有整个民族被认知的价值。汉字生生不息,它书写历史,承载未来,它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汉字就是汉民族的民族魂,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承。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主体性,盲目进行教学预设
著名的教学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表示,不能让配合教师的教法,而要让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改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识字教学中,教师盲目进行教学预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可能已有的知识储备。
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多,越来越早,尽管对于早期认字的利弊还存在诸多看法,但小学学生的识字量绝不会零起点,这一事实不容忽视。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很多字已经认识了,教师还在不厌其烦的教,学生的状况打破的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学生也因此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2、没有准确把握汉字的文化性质与工具性质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认识汉字的过程中,要体现其文化特质和工具性质的统一。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识汉字、理解汉字,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将课堂教给学生,完全放手,而是为学生讲解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
现在小学教师存在这样的问题,把生字单独提取出来,不标拼音、不组词,让学生跟着读熟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寻找记忆的方法,有些学生随意的编造汉字故事,使原来的汉字内涵被曲解甚至完全相反,尽管记忆变得简单了,但是,汉字本身的意义却被忽视了;部分教师会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记忆汉字,不顾汉字的字义,把汉字拆开来编成儿歌教给学生,也许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影响了学生会汉字甚至是课文的理解。
3、随意增加识字量,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材中要求以识字为重点,但是,重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认字,更多的是以识字为基础,增强学生对于其他内容或者形式的语文素养的学习。很多教师走入“扩大识字量”的误区,片面追求量的提高,而忽视了质的改变。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单一、简单机械,脱离课文、远离语境,教育任务的完成变成了最低层面的要求,教师只顾让学生死记硬背,只顾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却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观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改善策略
1、因材施教,尊重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于是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因此,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都应该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在根据不同群体,或者同一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全面,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同时,还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沟通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也可以在小组学习中轮流担任小老师,增强学生的兴趣。
2、兴趣教学,情境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主要精神动力,新课标中重点强调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学会主动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教学场景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生字产生了新鲜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学前测、教学中问题的发现、教学后评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汉字的来源和含义,真正认识到汉字的深厚文化。
3、拓展资源,提高综合能力
小学的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文中,还要扩展到生活中,要让学生了解到汉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学会开发生活中的各种资源,首先是要准确把握教材,运用好教材,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将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教师要能够拓展生活资源,汉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要帮助学生养成留意、主动学习汉字的习惯,对生字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能增加识字量,也拓展了识字空间。
汉字的学习不仅仅学习的是一个个汉字,更是流传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学生不仅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要继续传承中国的深厚文化,在把握汉字本质,认识汉字规律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准确认知。
参考文献:
[1] 雷实、张勇夏、雄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 7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识字教学 汉字文化 方法 互动 个性
识字教学是整个语文课程体系的基础工程,不仅为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奠定基础,更为学生生命成长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识字既是提高学生语文品质、思维品质的敲门砖,也是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更是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基本途径。
在长期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掌握了以下识字教学原则。
1.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汉字的音、形、义联系起来,形成音、形、义的统一体。
2.要充分利用汉字字源中的场景信息,突出符合低段学生形象思维规律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根据字形进行联想,联系已学汉字进行联想,借助自己独特体验和记忆进行联想等,使字形形象化。
3.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识读汉字、运用汉字,让静态的汉字进入动态的阅读、书写过程,运用汉字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思维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
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汉字文化氛围,促使W生在与汉字的互动中,主动联系汉字文化,把握汉字音形义的关系,体会汉字中的文化信息,并和同伴进行互动,交流识字经验和心得,不断优化自己的识字方式,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感受识字的快乐。
一、让学生与汉字建立感情
当学生把汉字当作自己喜欢的对象时,他们就会想尽办法去认识它、理解它,愿意和它朝夕相处。教师的角色就是引路人,把学生牵到汉字文化的河流边,让学生与汉字之间发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识字环境
温馨的、富有汉字文化气息的环境,本身就是有效的识字资源,它将教材里的教学资源从书本中转移到学生的生活中,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一年级教室里布置“汉字王国”学习园地,里面可以展示这些内容:常用汉字的字体演变图、有关班风汉字的字源图、四种汉字基本造法的图表、字理型的字谜等。图文并茂、色彩和谐的展示,能很快激起学生课内、课外识字的欲望,更主要的是用古代先民创造文化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和教材内容,及时创设让学生和汉字互动的环境。比如,把即将学习的汉字的字源图、字体演变图等制作成动画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平时活动中,教师动员学生到文化景点、名人故居拍摄有关汉字的照片,如涉及甲骨文、篆文等不同字体的对联、题词,使学生认识一些与我们的生活、与城市的文化建设有关的汉字元素,也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与汉字交朋友。
(二)教给学生与汉字互动的方法
识字方法影响着学生识字的质量。汉字本身是静止的、抽象的、冰冷的符号,如何才能让它灵动起来,成为学生表达想法的伙伴,这就需要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套互动方法。
1.见形联想。引领学生养成看到汉字后能根据字形进行联想的习惯,根据笔画、部首位置等联想到自己认识的事物,将符号转化成画面。当自己联想有困难时,可以查阅这个字的最初字形或者字源图,寻找到字形笔画和字义的联系,从而把握形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组字比较。引领学生学会拆分汉字的笔画和基本字根,比较形符、声符,联系学过的汉字进行归类,把新学的汉字和已学汉字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观察笔画或者字根之间的结构、位置,把握汉字的整体形象。
3.五言说字。引领学生看到汉字后能自觉地按顺序说出自己对这个字理解的五句话:一说汉字结构;二说组成汉字的部件及其意义;三说由汉字引起的联想;四说汉字组成的词语;五说汉字的书写,说出主笔和各部件的位置安排、笔画书写的轻重缓急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4.书写言说。引领学生喜欢汉字,敬畏汉字,恭敬地写好汉字;在书写过程中,根据字形、结构、位置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言语实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对汉字的理解。
5.查阅典籍。指导学生学会查阅《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来解决识字困难,同时在查阅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语言。同时,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查阅有关汉字字源的典籍,比如《汉字字源趣谈》《汉字故事》等。学生在课外接触丰厚的汉字文化知识后,就能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识字效率。
二、让学生主动与同伴互动
语文课堂要改变单一模式,营造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学习的氛围,增加课堂互动的密度。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和谐、向上的课堂情境中,与同伴交流识字经验和心得,巩固识字效果。
(一)字谜互动
组织学生对汉字进行解构和重构,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进行编字谜、猜字谜活动,进而掌握汉字的造字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在互动中,教师带领学生采用“增损法”“拆字法”“换构件法”“画面描述法”“形声字比较法”“哑谜法”等方法,根据汉字字形、文化信息编字谜,在多向思维的运用中增加和汉字文化的亲密接触。
(二)对对子互动
我们在吸取古代“对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以下做法使识字活动情趣横生。
1.将已学的生字分类后进行单字对。比如,学生学习了“万、复、苏、柳、歌、舞、冰、泉、百、齐、争、鸣”后,让学生按照词语的性质来对对子:“万”对“百”,“歌”对“舞”,“冰”对“泉”,“争”对“苏”,“鸣”对“唱”等。学生不仅理解了汉字的意思,并且通过正对,积累了近义字。
2.将所学生字组词后进行二字、三字及更多字的词语对对子。比如,“春风”对“秋雨”,“百花”对“万柳”,“柳树醒”对“桃花开”,“儿童疾走”对“先生慢行”等,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激活已学的词语,并能根据一定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字词来合理表达。
3.根据情境出句对。教师一般根据教室、校园里的或者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随口出对子,让学生通过正对、反对来提高灵活运用汉字的能力。比如,教师看到学生坐得很端正,便出上联“学生坐正精神好”,学生对出“老师站直风格高”。这样的对句活动,还可以成为调节课堂气氛、激励赏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课堂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看汉字互动编故事
汉字里藏着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汉字的字形或者汉字的原始意义,接龙编故事。比如,看“初”讲故事:一位母亲拿出一把剪刀,准备给孩子裁剪一块新布。先在布上画好图形,再用剪刀裁起布来……不同的学生对汉字的解读不同,编的故事也各异,这就使学生在锻炼多向思维的过程中,提高了识字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卢乐珍.幼儿园识字教学实验研究[J]. 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19-24.
[2]姚淦铭.汉字文化思维[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土生.汉字与汉字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荷克丝.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 杨希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对汉字文化的认识范文6
一、在识字教学中体现汉字的人文内涵
(一)利用汉字独特的造型特点。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在隶变之前,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都是以描绘事物或描述事理的象征符号来表达字义的,具有鲜明的象形色彩;隶书以后,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先前有图画特征的线条变成了比较抽象的符号,虽然大多数字体已经很难从外形直接看到表达的形、义,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溯源”来以形推义,其数量最多的形声字尽管有表音的声旁,但其实也都借用象形、指事和会意字。因此,虽然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大多数已经抽象化、符号化,但仍然改变不了其作为表意文字的属性。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汉字表意的特点,让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字形。请看以下案例: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黄惠英执教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绒毛小熊》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学习会意字:印、却
师:老师这儿还藏着两个生字呢,它们的部首还没有正式成为咱们的朋友。看你们这么聪明,它们也迫不及待想来认识你们了。(出示:印、却)
(1)学习偏旁:卩
师:你发现它们的部首了吗?
师:单耳刀(卩)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左耳旁右耳旁一样,虽然名字有耳,却和耳朵没有关系。你们看,(板画)卩读作jié,在节日的“节”里,它是声旁。看看它的样子吧,(师在黑板上画出)像什么呢?猜猜它的意思应该和什么有关呀?有卩的字多跟腿脚有关。
(2)学“却”。
师:它有卩,猜猜它的意思。最早表示向后退,当然要用到脚了。(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3)学“印”
师:再来看看这个,你有什么发现呢?(课件出示“印”的图和甲骨文)
师:这两个是什么人?你猜他们俩会说什么话呢?(你给我跪下,听清楚!)谁来表演一下这个字?(听清楚大人说的话了吗?原来“印”的意思是用手按着一个人让他跪在地上听训啊。听的人要把话印在脑子里,否则后果自负!)瞧,我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啊!一个字就可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儿童的认知特征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对比较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更感兴趣,更容易掌握。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就是利用汉字偏旁部首的表义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说明“卩”这个偏旁的含义,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的字形。
(二)展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其所蕴涵的文化。汉字是古代中国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发明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每个汉字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利用汉字这个特点,不仅会让学生更形象有趣地掌握汉字,还会使他们对中华五千年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如甲骨文的“夏”字是一个“仪表堂堂”的人形,《说文解字》注:“中国之人也。从从页从两手。”《尚书・孔氏传》中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之语,孔颖达的解释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因此,“大抵‘华夏’自古以来便是我们汉民族先民的庄严自称。根据以上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出示“夏”的古字形――■,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体会“夏”本指人,并且是堂堂正正的人,所以“夏”又引申出“大”的意思,进而引申出“华彩”之意。关于“夏”汉字来源的解释,不仅让学生对这个字的来源、含义会有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了我国古代的文化知识,让他们理解了中华民族为何称为“华夏”的缘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体会汉字包含的民族精神。
1.感受汉字蕴涵的民族凝聚力。
汉字是以一个字的整体表达一个观念的,汉字必须从音、形、义统一整体上去把握、理解。因此,有人认为,汉字这种整体性体现了中国人强调个体服从群体的社会完整性观念,而这一观念正是历来正统思想强调的个人服从家庭、家庭服从社会的伦理观,从积极一面看,可以体现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体会方块字的和谐思想。
汉字原本是不规则的图形,秦朝统一文字后是长方形的篆书,确定了汉字方形的基础,经过隶变一直到楷书,汉字就成为真正的“方块字”,这一变化和逐渐形成的传统中庸、中和观念是一致的。因此,中国书法强调写字要心平气和,身正力均;方块汉字的书写必须力求字的匀称和谐,常在笔画安排中有“避让”“呼应”之处,处处体现中和观念。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思想”应该是这种中和观念的发扬光大。
3.发扬传统美德,激发创造力。
另外,从汉字的形体让学生联想到如何做个方方正正的中国人,从古代书法家练字的事例感受中国人坚韧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创造性,这些都可以使学生获得形象而生动的民族精神的熏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寓育人思想于写字教学中
(一)寓审美教育于字法学习中。
关于写字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第三学段进一步要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第四学段更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1.发现汉字的象形美。
2.体会汉字字体和谐美。
汉字的美首先体现在字形结构的协调和匀称上,研究发现,汉字字体的高宽比例、部件安排、笔画关系都符合黄金分割。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的长方形,发展到隶书为扁方形,到楷书就是一个典型的正方形,每个方体虽然形体各异,但当中的线条笔画均有一个中心点即平衡点,如果写字未能把握住这个平衡点,字形就会歪斜,失去美感。因此,古人习字时就发明了米字格、田字格、九宫格,目的就是训练习字时抓住中心点,把握字形的方正和平衡。写字时,笔画的形状、走势、长短都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保持协调,必要时要让笔画互相避让,如当“禾”与“口”组成“和”时,“禾”的最后一捺要短,变为点。汉字这种写法使大部分的字都尽可能保持“平正安稳”。
3.感受汉字的运动美。
汉字虽然具有和谐匀称美,但并不等于死板。汉字书写讲究变化。南宋书法理论家姜夔就认为即使是“真书”(楷书)也不能“只求平正”,在《续书谱》中他写道:“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之异形。丿、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平稳协调匀称的字形,也讲究变化,力求体现动感变化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中讲究动静结合的审美追求。在写字中让学生感受这种书法的运动美,使他们领会中国文化中关于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二)寓性情养成于技法训练。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汉字书写与其他文字书写要求不同,特别是毛笔书法,由于其书写工具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对书写习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想把字写好,要求学生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写字时必须脑、眼、手并用,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长此训练,学生必定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另外写字时要求端姿正容,凝神静气,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有助于把字写端正,也有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2.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
美的事物是人们向往并经常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历代书法家刻苦追求、奋斗终生,成为历代传诵的佳话。
把字写正确,把字写漂亮是写字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这个目标,并延伸到其他学习领域,甚至联系到为人做事,可以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乐观精神。在写字或书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并通过艰苦努力去体现出美,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举办书法比赛、书法展览,可以让学生在互学互比中发现别人的长处、对比自己的不足,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以古代书法家刻苦练字的事例为学生树立榜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3.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学书贵在持之以恒,忌半途而废、急功近利。历代成功的书法家都能做到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练字,留下很多广为传诵的佳话。如:王羲之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画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由于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柳公权由于深刻体会了“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的寓意,发奋练字,终成名家;另外,像“智永练字,退笔成冢”、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都很生动感人。写字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些故事,引导、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坚持不懈,让他们懂得这不仅是练字的需要,更是为人处世的真谛。
(三)寓文化熏陶于能力培养中。
1.认识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与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集中表现。通过写字、书法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精髓,体会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与书法由表及里都展现了中国文化各个层面的精华;汉字独特的造型、汉字造字的理据、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都从各个方面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宗法制度、伦理观念、民族精神。书法从其书写工具――文房四宝,到书法创作规律、创作过程,直到形成的艺术形象等也都蕴涵着一种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认识汉字、书写汉字我们必须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精神。
2.激发热爱母语文化的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属于主观意识范畴,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同时体现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当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体会了汉字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就能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与热爱之情。中国汉字与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人类文化之林,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的认同与赞誉,这一客观事实必然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因此,我们在识字与书法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