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师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师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师管理制度

艺术教师管理制度范文1

1.教学管理制度强调规范性,注重约束监督

目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针对教学的诸多管理活动基本按照统一规格、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的模式开展。如每个系甚至每个二级学院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模版、教学大纲模版、课程导言模版、试卷(答题卷、题型、分值、答案)模版等等;再如统一备课、统一平时作业次数内容、统一阅卷、统一成绩分布等。各类工作包括期末汇总材料、学生论文指导程序、答辩提交材料都是以清单的方式要求师生遵照执行,符合清单内容和数量便是完成。这样统一管理的效果虽可媲美工业化模具生产的产品,但形式上的统一规格、便于管理,实质上已经扼杀了应用型教学需要的柔性评估、素质培育、人文关怀、业务技能等等至关重要的教育智慧,更扼杀了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单纯从制度本身出发进行的管理违背管理原理,也背离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方针。

2.教学管理制度采用至上而下的模式,缺少服务观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应处于服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它应该保证应用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一线教师和本科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或转达师生要求和意见。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部门的纽带,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具有主辅层次的关系。但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执行着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稳定性、执行力,忽略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感受。表面上看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脱离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形成了重管理形式轻教学实践的工作风格。这使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践虽扛着威武的改革大旗,却不知所措地惟命是从,而忘记了真正的方向,谈不上教师和学生的发言权和自主性。

3.没有真正把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

目前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大多侧重事务性的工作环节,如开学的教学工作是否如期顺利、各项教学资料教师是否按时完成上交、期中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点名册、课件等)是否齐全、期末考场是否秩序井然、考后各类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规格等。工作的标杆便是整体局面的平稳有序,不出乱子,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却忽视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再加上多数应用型本科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加到极致,重点关注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否满负荷或超负荷,而对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重视不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机械化、程序化操作,忽略了办学定位和目标,这样的教学管理只限于让一个教育机构规律运转,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相距甚远,没有实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统一是指二者的目标和初衷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当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时,才没有谁服从谁的矛盾,只有服从共同的目标。一个协调运作的管理机制将极大地减少内耗,使各项教育工作更富效率。管理制度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背离了教学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将失去对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支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如果教学管理制度自成体系、独自运作、主次颠倒,那么应社会需要开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便是隔靴搔痒,不达目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能为之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执行灵活有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没有一个与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诸多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开发、实践研讨都将是功亏一篑的。我们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三、建立服务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育特色,建立一个服务型、务实型的管理制度体系,关乎教育质量和教育规律。以下建议基于本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层教学工作经验,从环境、制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制度改革的愿望。

1.建立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环境

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互动的保障环境,确保应用型本科的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没有硬指标的制度约束,同样也确保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柔韧度和科学性。目前标准化、僵化、局部单项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如政府对应用型本科的评估标准是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教学制度要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形成的资料和数据符合评估要求;企业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没有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在人才拥挤的市场上方便地找到所需人才。但我们不能认为改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现状只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力也是根本性的要素。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留更多的自主空间给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管理创新,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开放的大学氛围,才能谈得上实现教育的初衷,回归教育的自然规律。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同样需要政府的促进,只有大环境宽松后,实践层面的改革才富有实效。因此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制度改革放下包袱,轻车简从,直达目标。

2.建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上述这些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更适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评估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建立民主参与的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增强学生应用技能为原则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再设计,有利于开创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局面,有利于教学改革朝着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努力,也会更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教师学生为本,实行灵活、自由、宽松、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大学精神,才能让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工作符合其自身特点并造福社会。

3.建立适合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教学监控模式

教学监控包括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管理。专业课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不适于采用规格化、程序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企业认同和学生认同感入手,企业认同、学生接受的教学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不被市场接受的教学效果,即使完美符合学校各项制度,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建立适合专业课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的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预期;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管理应该建立弹性灵活实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和企业说话;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由管理部门限定,约束对学生的评估考核方式就是对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限制。何种方式能评估学生的应用技能并适合专业课特点,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适当放权给专业课教师,知人善任,给教师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对教师期中、期末的考试题型规范否、题库建设完成否、平时教学资料齐全否进行监控。

4.形成针对应用型教学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文化

教育需要文化氛围,工厂式的管理不符合教育特性。应用型本科传授给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靠硬性、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能达到效果的,相反这样的管理模式将会像桎梏一样约束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会大大偏离应用型的教学定位。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才能造就积极活泼的课堂,才能引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素养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用行政式的管理手段进行苛责,除了让教育工作围绕管理工作开展外,会让人忘记教育本身的初衷。所以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放手开展各项教育改革实践,有利于教学工作符合应用型的特色,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化、程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追求的服从、统一、大好局面会在这种良好的管理文化中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

四、总结

艺术教师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民办;艺术本科;学籍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4.140

[中图分类号]G64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和控制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关系到学生的学历资格、学习状态及结果认定,是控制和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学籍管理是每一所高校对学生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学生的学籍管理更为繁杂。从新生入学之初的学籍注册,到在校期间的成绩管理,特别是学生休学、退学、参军、转专业、留降级等学籍异动,乃至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证、学位证及学历注册,都和学籍管理息息相关。教育部于2005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高校转专业与转学、休学、复学等学籍管理方法上升为制度。从形式上重视了依法管理和学生权利。

1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现状

1.1 学生对学籍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在自觉性、学习动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民办艺术类高校学生和普通民办本科学校学生相比更崇尚自由,较难管理。学生对学籍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完全不清楚,并不了解课程设置,对所有考试抱着60分及格的侥幸心理。只有受到处分、学分未修满,影响了学籍内容时才明白学籍的重要性,才懂得日常在校期间的表现、考试成绩都可能会影响到自身学籍的记录情况。

1.2 教师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足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自有教师年轻人居多,特别是从事行政工作的多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岗位上更是以年轻人为主。这是民办高校教师的特点。民办艺术高校情况更是如此。队伍年轻化导致教师自身对学籍管理重视度不高,不能深刻领会国家政策、学校制度等基本制度。学校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也远不如专业教师,导致学籍管理难以走向专业化。

1.3 信息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民办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学校并未实质性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信息的飞速发展,落后的学籍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学籍管理的需要。目前,有些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仅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精确度不高等问题,而且不利于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不利于学校的全面转型。

2 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学籍管理对策

2.1 加大教育力度

学校应加大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强对学生、教师的教育。学校要把各类学籍管理规定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重视自身学籍,履行大学生权利。学校领导要重视对学籍管理人员的培养,选拔有责任心、耐心、细心的管理人员从事学籍管理工作,通过技能培训、制度学习等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2.2 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籍管理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学籍管理各部门职责,建立和完善校内各部门对学籍管理的协作体系,优化学籍管理模式,明确分工,统一协调管理,建立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籍管理队伍的高效性。增加学籍管理队伍的培训、进修等机会,通过定期参加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开阔视野、开拓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2.3 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

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统筹规划,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合适自身学校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流程,做好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籍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Z].2005.

[2]林灵.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9(5).

艺术教师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音乐院校 系级 教学管理 创新

[作者简介]方海燕(1977- ),女,安徽安庆人,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17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52-02

高等学校的法人教学管理者支配和引导学校中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和走向。系(院)级教学管理者连接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也是教学管理的最终执行者,他们对教学管理创新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成败。

一、系级教学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当前高等音乐院校的编制特点,教学管理基本按校、系两级运行。学校主要通过教务部门以宏观管理的方式,行使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指挥权和调度权。系作为二级教学管理机构,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其主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教改思路,立足于本学科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进行具体的专业教学与组织管理。系级教学管理不仅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涉及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任务分配,以及学生的资格审查与注册、教学组织与管理、成绩考核与归档、学位评定与授予,还涉及与其他部门的交流、协调等保障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音乐院校由于其自身教学特点的要求,专业设置差异较大,专业门类划分较细。系级教学管理还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单位,如艺术中心、专业教研室、乐团、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研究所等。各系是音乐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特定的职责和目标,直接影响学院的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二、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随之进行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方式改革、艺术实践活动组织等相关管理工作日渐增多,诸多与高等音乐教育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是管理人员管理观念落后,无法体现艺术专业特色。某些系的教学管理工作以该系正常运转为目标,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思维方式,管理方法沿用老一套的方式,经验主义、教务主义依然盛行。由于忽视音乐院校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感受性、审美性的培养,系级管理机械化、统一化,没有体现音乐院校的多元化、多样性特色,抑制了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规范性。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直接服务于师生,最应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但部分院校的系级教学管理制度或照搬学院的管理制度,造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或根本无规章制度,造成管理随意混乱。此外,部分院校的系级管理还存在工作分工不细致、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被动、缺乏统筹规划、互相推诿等情况。系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的岗位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三是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干部素质不高。系级教学管理的负责人大多是教学和艺术表演或创作的一线专家,肩负着繁重的教学、创作和演出任务,容易重教学、轻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秘书就成为全权处理全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人选。有些教学秘书还要兼任辅导员、行政秘书,工作强度较大。大多数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人员为年轻的艺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此外,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职务晋升困难,系级教学管理人员在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专业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容易出现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不安心工作的情况。管理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系级教学管理的一大问题。

三、音乐院校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根据艺术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人性化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音乐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和调整,这也为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是提升音乐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任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者能够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要将管理理念、管理资源和管理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审时度势,突破常规,转变观念,以教学管理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质量工程”的全面深入开展,以适应快速更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演方式。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音乐院校的师生大多具有情感丰富、思维敏锐活跃、标新立异等个性特征,这使得艺术教学也带有明显的感彩和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教学模式不局限于大班课堂讲解,更多的是在专业琴房进行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此外,还有演出、音乐会、艺术观摩、比赛、大师班讲座、音乐节、田野采风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音乐院校师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特点,遵守艺术教育的规律,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进行人性化、弹性化管理,为师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完善系内管理体制,明确岗位职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应包括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必备的教学基本文件、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学生管理办法等。音乐院校的规模虽小,但各系的专业种类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管理上也呈现出对象单一、内容繁杂的特点。音乐院校的专业课程以技法课为主,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模式;必修课以艺术实践课程为主,在课堂教学以外发挥了重要作用;主科考试的形式比较特殊,以舞台表演为主。音乐艺术类的教学档案,如音乐文献、乐谱、乐器、音响等都有其特殊的存留方式。因此,各系应根据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适应本系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便于操作,易于实施。系级管理应依据各项管理制度,对系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等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权限范围进行细化,使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分工明确,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总之,建立健全系级教学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秘书的作用。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系级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在系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系主任是龙头。系主任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精通教学业务,还应有较强的管理和领导才能,能够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带领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于提高系级教学管理水平尤为重要。首先,要注重教学秘书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学秘书除了要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语言素质和科研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外,还应针对音乐专业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模式的特殊性,掌握相应的音乐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单位的专业特色、教学规律、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从全局上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其次,提高教学秘书的待遇。在职称评定时,对工作量大的教学秘书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在岗位晋升上,将业务水平高、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学秘书提拔到院级教学管理队伍中;允许教学秘书承担少量的教学任务,使其更好地领会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拿出专门的培养经费,有计划地选送教学秘书接受先进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为他们提供进修交流、学习考察的机会。这些措施都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系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在实现办学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系级教学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促进管理模式的优化,从而有效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2]秦丽萍,芦坤.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2012(8).

艺术教师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 班级管理 执行力 学校教育

作为学校中最大的基础力量,作为执行环节的最后落实者,学校的战略执行、计划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班主任身上。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就是对学生的管理。面对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完善的制度并不代表管理的成功,只有把制度加以落实,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这种贯彻管理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就是班级管理中的执行力。世界组织行为学大师、领导力大师保罗·赫塞博士的“执行力就是领导力”为班主任的执行力做了很好的注释。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班级管理目标,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就是把“执行力”变成“班级的核心竞争力”,班主任的执行力是一种让你的同事或竞争者看得见、摸不着、无法剽窃、不能克隆的东西。提高班级管理的执行力,首要就是要提高班主任的执行力,它的提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提升选择和确立班级管理目标的能力

一个班集体没有目标,就没有共同奋斗的方向,也就不会有凝聚力,也就谈不上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管理目标选择与确立的过程,体现了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和教育理念,是执行力提升的前提。

在班级管理目标的选择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我们方向的保证;先进的教育思想,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我们选择的参照。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大,但作为班主任绝不能只看学生的知识成绩,而应全方位地引导学生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不是有才无用之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中学班主任在选择班级管理目标时深思。

班级管理目标的确立过程,应该是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每一个班级成员共同参与讨论的过程。这种讨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好的沟通是执行成功的一半。通过沟通,理解并认同班级管理目标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与作用,才会有学生对管理目标的自觉追求。在班级管理目标确立过程中,随意化,不沟通,只会导致学生对班级管理目标失去认同感,甚至产生被强迫感,对管理目标的执行产生对立情绪,同时也容易导致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目标的执行丧失热情和信心,造成执行力的下降。

2 提高形成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的能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而言,没有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没有一定的准则,就无法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正确的行为导向,学生在班级中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素质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好的班级管理目标,必须要有好的制度来保障。这一制度形成过程是执行力提高的保障。

班级管理制度的形成,应注重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集体智慧并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这种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民主精神的培养,也是对班级管理制度的一种学习,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的理解,有利于今后制度的执行。作为班主任应加强对班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把握。班主任在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的讨论时就应该加强正确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的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严越好,关键在于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不科学不具可操体性的制度是无法保证执行的效果的。比如说上自习课时的纪律问题:上自习课该不该允许讨论问题?如果允许讨论问题,那么有人趁机讲闲话怎么办?谁有权力判断学生自习时到底是讲闲话还是讨论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允许讨论问题,那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有讨论的需要时该怎么办?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集体智慧,制订出符合班级管理目标和班级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就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保障执行力的有效提高。

3 强化班级管理制度落实的能力

好的班级管理制度,贵在落实。要是没有落实,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班级管理制度的落实,需要保证制度推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处理好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关系,这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班级管理制度的推行必须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应严格保证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得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实施。比如:违纪记载公开化,对违反班级管理制度的行为,公开记载;违纪处罚过程公平化,绝不搞特殊,特别强调班主任自身和班干部带头遵守班级管理制度,作学生的榜样;违纪处罚结果公正化,强调对事不对人,一事一处罚,有优点表扬,有缺点批评,不因犯错误而否定其优点。在班级内形成人人遵守制度,人人维护制度,监督制度实施的良好氛围,保证班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受侵害。

正确处理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关系,班级管理者要时刻提醒自己,班级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群有思想,有个性差异的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情感教育也是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影响和感染。班级管理固然需要制度的刚性,但也不能没有人性化的柔情,至刚则易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班主任在落实管理制度的同时,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持一颗宽容之心,仁爱之心。在制度的刚性和人性化的柔情之间,要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样一刚一柔,学生才能明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解,班级管理才有更强的执行力。

当然,对于班集体的管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做法各异,看法也不同。但只要有管理有制度就离不开执行,但如何执行,执行的结果如何却显示出班级管理者的智慧和艺术。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执行力,才能达成班级管理的目标,形成优秀的班集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艺术教师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教学管理 制度建设 创新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86-01

一、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指管理体制过程中规范的整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就是对培养计划、开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并在研究教学管理方面逐步形成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体制,建立和健全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

在教学管理中,坚持对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和管理,保障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学年度工作计划,到组织和引导各院系各专业教研室进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等都要有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制度、院系领导听课制度、教师相互之间观摩听课制度、特聘督导专家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与反馈制度、期末考试管理制度、毕业实习与管理制度等。通过强化教学制度管理,对教学状态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保证高校教学高质量稳定运行。

二、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考核”管理机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加强对教学状态的全面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全面的教学过程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只有将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结果和教师奖励、考核、评聘、晋升职称挂钩,奖优罚劣,才能使教学管理工作、组织管理更合理、更完善。高校只有在管理体制形式、组织结构和分配关系上,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既是激励和约束体制互补,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建立健全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制,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环节、课程考试等质量标准,为严格监控和正确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建立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应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应包括授课质量管理制度、领导听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评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讲课大赛制度、教学质量诊断制度,毕业生座谈会制度等等。

如对全校的课堂教学状态质量进行评价,是运用听、评、考、查等形式和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动态监控。按照执行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状态和教学成果四项内容进行考评;将领导、同行专家、督导专家和学生对教师上课效果评价打分综合确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建立党政领导听课制度、同行专家听课制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采用随堂听课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风、教材使用情况、学生课堂纪律、学风情况、教师批改作业、答疑等教与学状态进行检查。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教师实行“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制度,由学生填写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则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秩序、课后辅导、能力培养7个方面。课程总体成功度评价反映的是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印象。

积极推进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体现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拉开收入差距,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加大学校的人事改革步伐,强化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教师岗位聘任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签约管理”的原则,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是以管理者为主体,从管理基本职能出发,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变化和重组,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并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的活动总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是研究和探讨教学组织及组织内部资源有效配置,强调的是对师生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中,着重强调的是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它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以改革创新激活教学管理,激发起师生中教与学的热忱。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教学艺术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教师在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后,安排有进修和科学研究的时间。同时,确立教学是一门学问的观念,克服只重专业科学研究成果,忽视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偏见,鼓励教师认真总结有规律的教学经验,并使之理论化,从制度和政策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学术研究。

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大力倡导“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学风,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充实最新成果和代表当今社会发展前沿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从教学管理队伍出发,提高教学管理的艺术和能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既懂得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懂得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熟练地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具备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技能,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管理,建立网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涉及教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培养计划、开课计划、教学任务书、学生成绩、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师资管理、排课、选课等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持。使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有序、高效地运作;建立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考试、任课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占用情况等;建立教师的教学管理业务档案,包括教师的基本资料,如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参加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情况,获得的教学奖、科研奖、教学效果等方面。

高校管理创新既是管理方式、方法应用中的创新,更是对传统管理的革新与扬弃。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会有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因而具有更大的难度,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就是破除旧制度、建设新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的过程,没有制度的建设和创新,难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艺术教师管理制度范文6

一、地方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较早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学校有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这些学校位于经济发达城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设计类工作室开展得较好。然而,一些地方性高校面临诸多问题。

1.盲目照搬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模式

发达地区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实行校企联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企业提供教学设备、装修资金、项目,学校提供场地、人员等。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高校有大量可操作的项目,企业可以节约房租与人工成本。校方可以借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师的业务水平,节约了工作室建设资金。但一些地方性高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盲目照搬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模式,容易缺乏生存的土壤,校企联合办学很难坚持下去。

2.忽略了地方性高校的生源现状

一些地方性高校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作业质量不高、上课不投入。地方性高校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常会采取加强教学检查和日常考勤等相对严格的措施,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还给师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甚至因为管理过于严格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这种状态下,教学质量是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即使教师让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进入工作室学习,从根本上看仍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段,无法实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要求。

3.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性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仍沿用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为实践教学配置符合市场和时展需要的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管理制度也不完善,经费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乱象丛生。

二、地方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构建

1.学校为法人,自建企业模式工作室

由于所处地域经济条件所限,地方性高校若采用校企联合的工作室模式,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如果没有项目和利润,企业是不会无偿投入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实,学校可以自为法人,出资筹建类似企业运营模式的工作室,利用自身的资源以获得优质的项目,如学校自建项目、教师项目、课题项目、学生自有项目、大赛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但可以为学校赢利,打造品牌实践基地,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2.健全工作室教学管理制度

工作室要想常态化地开展下去,就需要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地方性高校要想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完整的工作室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必须紧贴市场需求,以整合资源为目标。其次,要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内容、任务、设备管理、工作室管理、资源优化等方面修改并完善管理制度。再次,要加强工作室学生递进培养的研究。工作室由于受到学生年级的限制,往往学生刚能熟练地开展项目设计,却已到了毕业的时候。最后,要建立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评价应该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专业能力可以从方案洽谈、设计创意、施工管理三个方面量化标准,职业素养则以团队协作能力、考勤、工作态度为主制订考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