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1
一、考核内容及权重
考核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内容,具体项目及权重如下:
教育管理(共12条)30%
教学管理(共7条)38%
教育科研(共3条)12%
兴趣活动和特色建设(共3条)10%
根据问卷调查对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工作评分占10%
各项目的详细考核内容及附加分加分要求见附件《区小学素质教育质量考核量化表》。
二、考核方法及程序
区教育局成立考核小组,具体工作由普教科、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和教科部等相关科室共同进行。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现场考察与查阅资料相结合、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并按以下程序进行:
1.各校对照方案先行自评,填写自评表;
2.区教育局组织复评和确认;
3.公布考核结果。
三、奖项设立
考核依据总分(指标综合分与附加分之和,加教育集团或联盟捆绑考核分)按一定比例分别设优秀奖、优良奖和进步奖(各奖项之间不兼得)。根据我区实际,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在确定各奖项时可允许一定的得分差异。
四、控制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优:
1.严重违背规范办学的相关要求;
2.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3.教职工中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并且学校负有管理责任。
五、有关说明
1.方案第二项“教学管理”中的教学质量以区教育局组织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与监测、期中视导及周三教学工作日调研等掌握的情况为主要打分依据,同时参考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与监测结果。
2.教育集团或联盟内学校捆绑考核。集团或联盟内有一所成员学校当年素质教育与上一年相比明显进步的(进等),集团或联盟内其它成员校当年素质教育考核分加2分计算总分;集团或联盟内有一所成员学校当年素质教育与上一年相比明显退步的(降等),集团或联盟内其它成员校当年素质教育考核分减1分计算总分。
3.附加分封顶5分,由学校将加分依据的原件、复印件送普教科验核确认。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2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内涵和方法的探讨,结合中职学校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确定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一)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二、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人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三、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一专业计划(目标)一课程计划(目标)管理一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转贴于
(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
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健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三)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四)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
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内实训教学 精细化管理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谁轻视质量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我国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校内实训教学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校内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校内实训的含义
校内实训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校内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单元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受训者的职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和岗位方向技能。
二、源头管理――严格把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校内实训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校内实训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对应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实训内容。
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把关,审查实训内容是否能满足该专业对应职业对技能培养的需要,从而从源头上对实训教学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制定专业实训计划,力求教学组织与管理有序
(一)实训教学计划制定
实训教学计划由各专业教学团队制定,院(系)审查,教务处审定和管理。在培养计划中应对实训课程的设置、学时数的分配、教学进程等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安排,便于实训教学组织与安排。
(二)实训教学计划的管理要点
1.实训计划的编制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出发点,并与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2.定期检查与及时调整实训教学计划,通过定期检查,查找问题,反馈信息,调控实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及时修改计划提供依据。
3.必须保持实训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4.制定实训项目汇编表,进行实训项目管理。实训项目汇编表包括实训项目名称、所属系和实训室、所属课程、适用专业和年级、实训学时、实训开出学期等。
四、制定实训教学标准,务求有效指导和规范管理
实训标准是以标准的形式规定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条件、实训内容与方法、实训流程、实训学时分配、实训进度、实训作业及考核、实训管理和实训效果等,并明确该实训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此形成校内实训教学的标准体系。
(一)实训教学标准的主要内容
1.校内实训的教学条件
主要从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置、指导能力四个方面明确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基本要求。实训场地要求按工作情境进行规划,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对接工作岗位实际,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指导教师要求对实训内容操作熟练,并且能准确传达操作过程的相关信息。
2.校内实训的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指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分为单元实训项目、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四个层次。实训项目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并且随生产工艺改进而调整更新,校内生产性实习工作任务体现真实性要求;实训项目和内容应与生产实际产品或管理流程紧密结合;与职业技能的对接度高,体现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实训内容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按照项目化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采用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实训教学标准的管理
(1)制定标准。提出制定标准的要求,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标准进行审定,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实施。
(2)适时修订。检查实训教学标准的执行情况,反馈问题。应侧重从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紧跟职业岗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实训教学标准。
五、制定课程实训计划,确保实训准备充分
(一)课程实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学期课程实训计划应明确实训项目名称、实训班级、具体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分组、必备设备和耗材、实训指导书或实训教材等。
(二)课程实训计划的管理
学期课程实训计划由任课教师依据专业实训计划做出,教研室主任与实训中心或实训室相关人员一起会审,对不合格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合格的计划报负责教学的系主任(或院长)审核批准实施,并由系(或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把核准的实训计划传送到教务处、任课教师、实训中心或实训室、所在班级。实训室制定本实训室的学期实训计划表,教务处以实训室为单位汇总一个学期中全校各实训室拟开出的实训项目教学计划制成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是实训教学检查和实训教学工作量统计的依据。
六、 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确保实训质量
任课教师做好实训指导准备,编好实训指导书,对实训项目进行预做;参训学生做好训前预习,经指导教师抽查合格,方能动手实训;实训室做好实训场地、设备、耗材等准备工作;承担实训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实训技术人员要通晓该课程全部实训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实训技术。
七、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实训
(一)实训操作
主讲教师讲授与实训有关的知识点、实训方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指导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操作并记录实训数据,教师指导。实训小组长对实训成员做好课堂评价(包括实训预习情况、实训态度、听讲情况、操作规范性与熟练程度、结果准确性等),并把评价结果抄送指导老师。
(二)实训室运行记录登记
实训室做好实训登记,内容包括实训班级、实训时间、实训项目、实训任课教师、实训分组、实训缺席学生姓名、实训纪律和效果,最后由实训任课教师签名,实训室存档。
(三)实训报告和实训考核
实训报告要求规范,教师对实训报告批改评分计入实训平时成绩。课程实训结束后,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训考核,随机抽取实训项目作为考核内容,项目相同的同批次考核,独自完成考试。对于单独设课的实训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考核,计入学分。以理论课为主的课程实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取消该课程理论考试资格,允许进行一次补考。实训课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考核可分为实训课堂评价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
八、实行实训效果评价,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到位
为了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训教学管理必须贯穿于实训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实训教学效果评价和实训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监控。
(一)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与方式
1.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
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是指实际开出的实训项目数与教学计划 (或实训教学标准)所规定的应开出的实训项目数之比。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实训项目开出率=计划规定应开出的实训项目数/实际开出的实训项目数×100%。
2.学生技能抽查
课程结束,教务处组织各院(系)按照实训教学标准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抽查来评价实训教学效果,先制定课程每个实训项目的评分标准。以任课教师所任教课程的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30%的学生(一般10人)进行技能水平操作,从课程开出的实训项目里随机抽取2个项目作为操作内容,每个项目50分,总分100分,取两个项目的平均成绩为该生的技能抽查成绩,60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10人中有6人合格或优秀则该任课教师任教的该课程技能抽查合格或优秀,其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样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客观而真实。
(二)实训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与监控
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实训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应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
1.确定实训教学的质量标准:对实训教学要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制定出一套管理内容全面和量化的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根据实训教学规定的内容和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做成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作为实训教学的质量标准。
2.过程管理与监控:实训教学质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训计划、实训教学标准、课程实训计划、实训内容、方法与手段、实训条件、实训组织、考核成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结果。所以,实训教学质量必须突出过程管理与监控。
3.实训教学档案管理与资料管理
实训教学档案必须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时监控相结合,确保资料完整、规范,便于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及时改进。
(1)实训教学基本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训计划、实训教学标准、课程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卡片、实训项目汇编等。
(2)实训教学记录: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实训报告样本、实训考核试卷、学生实训成绩表;实训室运行记录登记本;实训典型教案或讲义;实训教学质量检查、分析、总结材料;实训教学研究、总结、教改方案和经验总结。
(3)实训教学管理文件与规章制度:上级下达的实训教学文件;学校制定的实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评价材料;实训教学人员情况一览表。
(4)其他资料:实训设备、材料经费投资分配情况统计表,实训设备、材料领用出库验收单,实训材料消耗统计表,仪器设备、材料损坏、丢失、赔偿报表,新开实训项目申请、验收材料,实训项目仪器设备配套情况报表,实训方法、实训手段、实训技术改进意见、实施情况及成效。
九、 按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进行过程总结并持续改进
PDCA循环指的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理)四个阶段。
(一)计划阶段
该阶段主要通过分析研究,确定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目标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质量保证的计划和方案。计划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调查分析质量现状;第二步,找出实训教学存在的质量问题;第三步,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第四步,确定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
(二)执行阶段
该阶段是根据制定的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措施,由相关部门组织实训质量保证计划的实施。
(三)检查阶段
该阶段是对照实训质量保证计划要求,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出现问题的根源。
(四)处理阶段
该阶段即处理检查发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健全和规范管理制度,肯定和巩固成绩,提出整改措施,并在下次检查时重点考察整改是否到位。
【参考文献】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4
2013年,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学科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和专业面,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凡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必须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仅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可按照二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也可以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分为学术性和应用型(专业学位),对学术型研究生要加强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方法创新;对应用型研究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与技术创新。每个一级学科下设3-5门核心专业学位课,进行重点建设。新修订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23个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和11个二级学科培养方案,覆盖了全校9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四个专业学位类别和17个工程领域。各学科(领域)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体现了学科特色、前沿性、综合性。充分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组织编写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为了更好地执行培养方案的规定和要求,保证硕士研究生的授课质量,使每门课程在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我们组织全校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重新编写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考核方式;学时分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审定。审定原则包括:学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要求;课程内容是否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能否达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和学时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围绕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否做到分量适当、深广适宜、表述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特点。通过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审定工作,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料齐全、规范,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进行了具体分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负责组织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教学、成绩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的确立。学院设有专职的研究生秘书来负责教学计划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院及主管校长批准。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办(2000)1号】等文件的要求,制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对任课教师的聘任与职责、课程开设要求、教学管理、监督机制、课程考核方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用以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1.任课教师的聘任与职责。我校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求各学院从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授、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中聘任,因特殊情况需要聘任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承担课程任务的需所在学科提交书面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院长、研究生院主管院长审批后方可安排课程教学任务。任课教师的职责:①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开课前准备好教学日历、教案、教材、参考书等教学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②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保证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注重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任课教师应认真听取研究生所在院、系及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④任课教师应积极编写适用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教材、专著和电子课件。2.课程教学管理。①任课教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和考核。②任课教师不得随意中途停课,如确有特殊原因,需经所在院主管领导批准、研究院培养办公室同意并备案。但一门课程累计停课次数不得超过3次,累计停课时间不得超过2周。耽误的课时,任课教师自行安排时间补上,总上课时数不得因停课减少。任课教师未经允许不得自行变更上课的时间与地点。若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改上课时间、地点,必须在开课前至少三天(提前不超过两周)提出申请,经所在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调课、停课、他人代课等情况,将按教学事故处理,并在网上通报批评。③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位任课教师在一个学期内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不超过三门,博士生和硕士生合班上课的按一门课程计算工作量。3.监督机制。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采取以下措施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监测、检查和意见反馈。①实行经常性的研究生课程督导制度。由研究生院聘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教师组成研究生教育质评组,深入到研究生课堂,全面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进行评价。②实行定期的课程教学情况检查制度。包括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的全面教学检查、学期中的开课情况抽查,定期召开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反馈座谈会,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③定期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研究生院将质评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生的网上评教结果汇总后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并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应的任课教师。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夯实研究生专业基础。
四、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为加强我校研究生教学建设,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学校制定了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办法。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研究。五年来,共有105门学位课得到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通过这些重点课程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课程建设氛围,带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打造高水平教学队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2.加大投入,支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综合实验课程建设。为了积极发展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校制定了《工程硕士实验课程建设实施办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验课程建设工作。2013年首批批准立项,资助十门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十个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计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全校所有工程硕士领域建立起综合实验平台,与校外实践基地相配合,解决好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内外实习、实践问题。3.注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并重的模式转变,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每年立项支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设立校级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项目,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加强考核,优胜劣汰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管理队伍 问题与对策
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队伍起到了协调与服务的作用,所以教学管理思想与工作的创新会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质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能够按照管理工作的特点来展开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优化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效率。
一.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一些独立学院并没有实现独立,教学与管理的工作与校本部相同,如此便违背了独立学院的要求,只是“校中校”[1]。独立学院中多数管理人员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这些人才的学历较高,敢于创新,但工作经验不足,对当代管理理论认识不够,没有能力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影响了管理效率。
2.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不到位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方面,缺乏中坚力量。由于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很多独立学院并不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只注重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并不重视管理人员的素质,忽略了教学管理的改革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加上教学管理岗位的压力较大,很容易引起心态不平衡等情况,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二.应对策略分析
1.调整教学管理队伍结构
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属于建设高校的主要任务,而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改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因此独立学院应当改变认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以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教学管理队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学校应当努力调整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将高学历且青年人才与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资历深厚的人才结合起来,如此便能够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管理人员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管理效率。
2.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独立学院可按照学校管理的情况与本院的定位等,制定科学的选聘条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以此实现支撑结构以及学历均衡[2]。此外,学校还应当开设培训班,按照管理人员的现状制定特殊的培训计划。可实施校内外培训或者自学与进修培训等,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形式来鼓励管理人员提升自己,使教学管理人员能够顺利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以此提高整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学校还可对参与培训的管理人员进行全面考核,而为了保证考核的效率,学校可将评优以及晋升等制度与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对积极进取的工作人员给予合理的奖励,对不符合考核标准的予以辞退,以此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需要按照学校的基本情况创新管理制度。为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可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形式[3]。物质激励通常就是薪酬方面的奖励,独立学院的决策者应当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薪酬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独立学院可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方案,如可以管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为标准,明确薪资与工作内容的联系。此外,独立学院还需要重视精神激励。可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共同关注教学管理人员的长远发展,在全面了解管理人员的发展愿望后,为管理人员提供最适宜的发展途径,使管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身的荣誉感与归属感,由此提高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玲.对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
[2]冯方盛,刘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03)
教学管理考核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48-02
为进一步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办学成果,提升办学层次,实现科学、特色、品牌、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创新办学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转变传统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形成了服务至上、管理并重的共识;以“学历+能力,做人更重要”为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健全校企合作工作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政校企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落实行业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目标考核,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和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约束机制,优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环境;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共同利益为切入点,完善校企共管、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重点推进教学管理平台、利益共享管理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定型校企合作基地、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一)健全校企合作办学考核评价工作体系
形成执行有力、管理有效、奖惩有度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强化“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办学组织的职责,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深化考核机制,加强对成员单位和专项工作的跟踪、考核、评价和反馈,引导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奖励基金,对工作目标完成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产学合作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
(二)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活动体系,开展课程开发;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三)多元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双向兼职制度,有计划地聘请企业领军人物和技术权威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实践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承担教学任务;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承担学生的技能训练、实习、实训指导工作,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共同建设双师结构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学院通过选派技术顾问、挂职锻炼等形式,定期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实质性地到企业兼职,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及时为企业员工和管理干部开展技术培训、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服务,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改造与提升问题。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下,到生产一线开展顶岗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科学设计引领型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定期调研制度,及时跟踪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合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全面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改革
(一)优化教学模式
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对专业教学逐步实行项目化管理,择优选聘相应的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大力推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改革教学组织模式。依据生产一线的任务,推行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动态学期教学制度,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实现“学做同步、工学一体”。通过“工”、“学”交替,使“工”时的体验在“学”时得以升华,“学”时的认知在“工”时得到实践,专业知识、技能与企业文化、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高度融合。延伸教学场所,突破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推行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将教学场地延伸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相关行业和企业,让更多的课程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生产一线讲授,让更多的教学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承担。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探索由企业参与的以能力为重点,以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为核心指标的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作品考核等多种工学结合的考核方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建设为重点,完善管监结合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平台数据采集与运用系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实施“专业实体化”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依托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协调学院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以重点建设专业为突破口,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重点实施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信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设,把专业做精做强。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生产经营、社会服务等方面凸显优势和特色,形成专业实体运行管理机制和校企一体专业发展新机制,实现教学、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生产研发、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其他专业树立标杆,在示范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作用;在质量工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建构实习实训基地考核和评价机制及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度
(一)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内涵建设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校企共同制定符合学生职业和岗位能力发展的实习实训项目,制定核心职业技能训练标准,做到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符,与企业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培训需求接轨。完善实习实训基地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建立实训项目效果考核评价制度,开展“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程”评选,引入社会督导评价,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部门及专业教师,按行业或职业标准对项目教学及学生训练效果进行联合考核。
(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
加强兼职教师库建设,通过校企深入合作,采取分批轮训、项目合作,互聘等措施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会聚一批技能名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为我所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学院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实现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学院将教师考核结果作为学年度工资晋升、绩效奖评比的主要依据。看成果,比贡献,用业绩说话,激励和约束机制基本形成。
四、结论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通过近年来的摸索,不断完善职责明确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按照“以事业聚英才,以管理求质量,用文化凝人心,用责任创业绩”的管理理念,强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制度,充分发挥系(院、部)办学的、积极性及企业参考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加强院级宏观调控,强化目标管理,注重过程监管,严格终级考核,“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显著,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秀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张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3]林小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